可以将手机主题将蟑螂放在人工暗室某个地方的是什么工能?

芬兰工作人口中研发人员比例世界第一_新浪新闻
芬兰工作人口中研发人员比例世界第一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研究生郭津彤,曾在2011年8月末赴芬兰第二大海港和重工业基地――图尔库,在埃博学术大学学习、生活近10个月。图尔库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世界领先的高科技的融合,让郭津彤至今赞不绝口。
  中国青年报:你对芬兰的印象如何?
  郭津彤:芬兰的自然环境非常好,绿化率很高,在市区中骑自行车仿佛穿梭在原始森林里。图尔库市就像一个大公园,到处是绿地,生长着各类植物,经常能见到蘑菇。市区里未开发的土地很多:或是大水坑,或是杂草丛生。
  不论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还是图尔库,我感觉都很安静。人们说话声音很小,在公交车或其他公共场所很少有人交谈,更没有人大声喊叫。在早晚或中午时间,随时随地能见到有人在跑步、遛狗,不过芬兰的狗都很少叫。芬兰人的作息大多为“朝九晚四”,在市区里,晚上六七点就很少能看到人影了,芬兰人觉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才是最珍贵的。
  中国青年报:图尔库是芬兰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当地建筑有什么特点?
  郭津彤:图尔库建立于1229年,曾是芬兰的首都。那里的建筑大多只有三四层楼高,有很多古建筑至今还在使用。历史上,图尔库曾多次遭到大火、战争的破坏。1827年,北欧最大的一次城市火灾烧毁了城内2500幢建筑。幸存遗留下来的图尔库古城堡和大教堂,现已成为图尔库的象征。还有城内修道院山上的一些手工业工人居住的木制房屋幸存下来,被建成了手工业博物馆。
  建于1280年的古城堡,是北欧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大型城堡之一。其建筑工程持续了近300年时间,古堡不断被加厚加高,现在有十几层楼高。外墙没有过多装饰,露出常年风雨侵蚀的痕迹。听当地人说,二战后,当地政府对古城堡进行了多次翻修,最近一次大规模修缮工作是1992年完工的。
  中国青年报:古城堡是图尔库市博物馆所在地,该博物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郭津彤:古城堡已成为图尔库一个重要旅游景点,每年约有20万游客前去观光。在图尔库市博物馆里,能看到王公贵族留下的各种珍宝,还有关押囚犯的地牢。博物馆内工作人员会按当时风俗,穿着中世纪的服装接待各国游客。
  中国青年报:芬兰的年轻人常去这些历史博物馆吗,他们如何看待本国的历史?
  郭津彤: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去过的缘故吧,我接触到的当地年轻人很少去游览图尔库的名胜古迹。不过,他们去其他国家旅游时则钟情于参观博物馆和展览馆,如果时间允许,他们会在某个地方待上一两个月。
  芬兰历史上曾被瑞典和俄罗斯帝国统治,1917年才宣布独立。后续又被卷入到苏芬战争和二战中。2011年末,我曾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游览,议会广场是游客必到之地。我看到一尊巨大的青铜塑像,是19世纪末,俄国沙皇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给芬兰部分自治权而竖立的纪念碑。现在的议会广场是总理府和内阁所在地。将入侵者的塑像保留在本国最具政治意义的场所,让我很震惊。
  听我的芬兰朋友介绍,芬兰独立后也曾考虑迁走这座铜像,但最终还是保留下来。因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强力推行“俄化”政策期间,许多芬兰人来到塑像下献花,通过纪念亚历山大二世这位“好沙皇”来表达不满。铜像象征了无言的抵抗。无论是屈辱或光荣,芬兰选择了让符号留在原处。
  中国青年报:据了解,现在的芬兰非常重视科研,芬兰政府还发起建设了图尔库的科技园?
  郭津彤:芬兰工作人口中研发人员比例世界第一,该国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国家。图尔库科技园早在1988年就开始建设了,目的是将科技成果商业化,着重发展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
  目前,有300多家高科技研发机构入驻科技园。科技园在图尔库市郊,毗邻图尔库大学、埃博学术大学和图尔库经济学院,高等教育资源为科技园提供着高水平的专家和科研人员。
  中国青年报:你感觉图尔库更具传统气息还是现代气息?
  郭津彤:图尔库的传统气息和现代文化融合得很好啊!古建筑外观大都是浅色的岩石,现代风格的建筑大多为鲜亮明快的颜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Aboa Vetus与Ars Nova是明证,这是位于同一地点的两座博物馆,分别展示图尔库的历史和现代艺术。Aboa Vetus是指“老图尔库”,是一个考古博物馆,里面展出很多图库尔的遗迹,会根据不同的主题更换展品。Ars Nova代表“新艺术”,相对于“老图尔库”来说,展品是多种多样的现代艺术品。某中学九(1)班的同学学习了世界近代史后,以“近代欧美社会的巨变”为主题,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搜集整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7分)【发现世界】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有何消极影响?(1分)【科技盛宴】材料二: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没有人怀疑英国的强大,因为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英国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许多参观者在这里看到了他们平时绝无可能看到的商品,看到了这些神奇的机器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这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开创了今后数十年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在当时成为一流强国的原因(1分)(3)举出一例材料二中“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的交通工具。(1分)(4)这次工业革命后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什么新的制度?(1分)【以人为本】材料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其设计告诉我们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永远都是我们──人。(5)14—17世纪,在欧洲倡导人文主义思想的运动是什么?(1分)【科技创新】(6)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请写出彰显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中,哪项科技发明成就对新航路开辟意义重大?(1分)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
某中学九(1)班的同学学习了世界近代史后,以“近代欧美社会的巨变”为主题,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搜集整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7分)【发现世界】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有何消极影响?(1分)【科技盛宴】材料二: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没有人怀疑英国的强大,因为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英国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许多参观者在这里看到了他们平时绝无可能看到的商品,看到了这些神奇的机器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这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开创了今后数十年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在当时成为一流强国的原因(1分)(3)举出一例材料二中“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的交通工具。(1分)(4)这次工业革命后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什么新的制度?(1分)【以人为本】材料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其设计告诉我们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永远都是我们──人。(5)14—17世纪,在欧洲倡导人文主义思想的运动是什么?(1分)【科技创新】(6)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请写出彰显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中,哪项科技发明成就对新航路开辟意义重大?(1分)
某中学九(1)班的同学学习了世界近代史后,以“近代欧美社会的巨变”为主题,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搜集整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7分)【发现世界】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有何消极影响?(1分)【科技盛宴】材料二: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次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没有人怀疑英国的强大,因为强大而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英国举办了世界上第一届世界博览会。……许多参观者在这里看到了他们平时绝无可能看到的商品,看到了这些神奇的机器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这次世界博览会不仅是一次“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陈列,而且开创了今后数十年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2)根据材料二说明,英国在当时成为一流强国的原因(1分)(3)举出一例材料二中“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的交通工具。(1分)(4)这次工业革命后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什么新的制度?(1分)【以人为本】材料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其设计告诉我们世博会的核心理念永远都是我们──人。(5)14—17世纪,在欧洲倡导人文主义思想的运动是什么?(1分)【科技创新】(6)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请写出彰显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中,哪项科技发明成就对新航路开辟意义重大?(1分)
科目:最佳答案见解析解析
(1)这一题考查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1500年前后来考虑,根据所学可以知道,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从而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个事件在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即新航路开辟。第二问要求回答消极影响,所以要注意审题,当然应该回答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方面的内容。(2)原因:根据材料中的“1851年”、“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神奇的机器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今后数十年自由贸易的先驱”、“向人类预示了工业化生产时代的到来”等信息即可回答。(3)材料二中“承担以往只能靠人工而无法借助机械的帮助来完成的工作”的交通工具实际就是要求回答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根据所学知识不难想到,当时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发明应该是蒸汽火车(蒸汽机车)或汽船。(4)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所以在生产组织形式上出现了大工厂制。(5)14—17世纪,在欧洲倡导人文主义思想的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回答。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至17世纪的欧洲,是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所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它的实质是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6)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地圆说的广为流传,为新航路开辟准备了客观条件。所以彰显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中,指南针这项科技发明成就对新航路开辟意义重大。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性问题了。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创新战略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创新战略
  ●我们的资源不仅仅是水和能源等常说的实物资源,其实信息也是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是未来占领先机的重要条件。
  ●未来谁掌握了数据,谁就可以领先。但是,从茫茫数据中分析出有用的东西并不十分容易。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临之际,要更深层次地推动信息技术和其他产业的融合,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
  ●在很多领域我们都总慢别人一步,未来我们应该重视颠覆性技术的研发,避免走国外的老路。
  目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复苏之路曲折,全球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外的一个共识是,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将引发一次新工业革命,这将牵引全球经济进入新周期。日前,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就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国应对策略进行了阐述。
  数据分析可以帮我们发现创新机遇
  对于国外学者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概念和理论,邬贺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家的共识就是蒸汽机带动着机械化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自动化的发展;而现在人们所提及的这次正处萌芽时期,从某个角度来看,并不需要严格的定义。因为,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机械或者单个的技术突破,而是带动了一批技术在研究方向上的变化。无论是能源、材料、生物还是别的,都是面临用新的信息技术使产业发生改变。而这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前两次不一样的地方。
  邬贺铨说,虽然我们不能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准确划分一个时代,但是其的确预示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已经到来。
  “由于时代原因,我们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前两次,但这次在我们有基础、有机会的条件下,我们应该迎头赶上。因为如果一旦错过,重新赶上就比较困难了。”
  邬贺铨说,美国现在对合成材料组学和合成生物学很重视。合成材料组学,过去发现新材料多是用盲目拼凑的方式。而材料无非就是分子和原子构成,因此,我们要研究的是不同的分子和原子结构上面会产生预期的什么性能。我们可以把材料的原子分子看做人类的基因,那样,就可以选择相应的基因得到我们需要的性能。生物制药也一样,通过信息技术分析出基因改变所产生的效果。现在不同的人得了同一种病,但同样的药所展示出的药效却不一样,其根本原因是人体个体基因的差异,但是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些差异和这些药物之间的关联。而未来,通过人体上的大量数据,运用超级计算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微弱的差别,就真正能实现对症下药。另外,可以大大缩短临床试验的时间,节约成本。
  “我们从盲目到主动,也可能是未来新的开端。”邬贺铨指出,对已知的数据进行分析,就能了解趋势,并作出判断。对于我们来说,数据分析将同时成为机遇与挑战。挑战是,我们怎样能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出规律。机遇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最多的个体,最多的数据,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不是去追求某个个人隐私,而是了解整个群体的趋势。例如,美国加州一家保险公司,虽然它开出的农业生产保费比别的公司高很多,但其仍然拥有最高的客户量。原因就是,它搜集了美国几十年的气候数据与每一块地历年数据。它所提供的服务是,由它来向你提供明年种植信息,告诉你明年种什么植物是增产还是减产。但是如果信息错误,它将比其他保险公司付给更高的赔付额。“事实上,这家保险公司的赔付率特别低,因为农业有自己的生产周期,通过历史数据寻找出规律,判断某个地方明年的收成。而我国现在很缺这样的机制,因为农民只会作简单的判断,今年猪肉贵了,明年多养猪,明年亏了,后面一年不养了”。
  邬贺铨指出,在医疗方面,我国每年的就诊患者是世界上最多的,如果对这些医疗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对我们治疗疑难病症,以及开发新药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数据进行分析,甚至还能帮助抑制物价波动。比如,之前一些地方的食盐抢购风潮,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提前判断出市民抢购食盐的情况,只要提前抛售食盐,就能有效地抑制价格的快速上涨。
  在邬贺铨看来,未来谁掌握了数据,谁就可以领先。但是,从茫茫数据中分析出有用的东西并不十分容易。例如智慧城市,虽然北京已有七八万个摄像头,但是拍完之后,我们却没有把他们关联起来。就如通过摄像头跟踪一辆车,看其在通过几个路口所用的时间就能分析出这段路的交通情况,可以分析出汽车流向,优化道路。但现在基本上没有这样做,只是用在肇事车辆的拍摄,闯红灯等等。但是大量的数据不能单靠人来分析,而是需要计算机,但由于计算机的识别性较差,因此,应尽量提升其智能化。与此同时,对于我们的重要挑战是资源信息的分割,各个部门自己掌握信息,谁都不愿与别人共享,很难得到全面的信息,自然很难利用。
  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结合可以改变工业生产方式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不少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以及商业模式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此,邬贺铨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得更加紧密,未来工业的生产方式,也将发生显著的改变。
  邬贺铨认为,信息相当于延伸了大脑的智力,使我们做到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随着处理技术的提高,信息更广泛地渗透到各方面的应用。原来谈到网络,只是指通信,现在则远不仅仅是通信。就像现在的智能手机,通信的功能早已不是原来的地位,例如:苹果手机虽然打电话的功能与其他手机没有区别,但它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感官上的享受。而3G带宽的出现,使它接触网络的速度更快,凸显出更强的能力。我们现在所说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移动网,作为单个项目是分离的,但实际上却是彼此关联。在原有生产之上,利用信息技术升级。例如:我国的“两化融合”,最初也只是购买CLM、CLP企业管理软件,再到生产自动化,再进一步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现有的工业生产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邬贺铨介绍,现在有人提出三维打印,我们传统的加工是切除切削,不断把没用的削掉,这叫减法。未来三维打印的时候,材料一层一层摞上去,生产产品的机器就像打印机一样,打得越多的地方摞得越高,不打的地方摞得越少,用叠加、层叠的办法形成产品,这叫做加法。因此材料利用率大大提升。“之前,这种制造方式是用在工程师做样机上,现在发现随着精细的设计和对材料的掌握,已经可以做到个性化生产,生产线甚至是可变的、灵活的。所以美国把三维打印看成是从中国手中重夺制造业的利器,用于提供个性化服务,进行个性化制造。未来新的加工技术,将会改变现在的生产模式,从大规模的制造转变为个性化的制造。
  虽然个性化制造短期不会成型,但对于利用廉价劳动力、无区别化生产的我国,个性化制造的出现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另外,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工厂、企业开始着手准备使用来替代人工劳动力。因此,在双重夹击下,如果我国仅靠劳动力低廉,在未来不一定能占到主动地位。
  对于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邬贺铨指出,应在创新上占据主动。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际,要更深层次地推动信息化和其他产业的融合,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现阶段,我国两化融合推动并不容易,一方面,企业觉得信息化短时间不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应用信息化做衔接和加工生产,不仅需要资金投入而且对于原有工厂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挑战。
  中国研究人员的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我们能否利用优势集中力量攻克一些关键的领域。“比如智能信息处理。我们的网络有全世界最庞大的用户,网上有很多资源。我们是不是很好地利用。我们医院有全世界最多的病人,全世界没有见到的病例可能在中国都有,能不能通过分析这些病人的资料来分析出医药,引导药品的发展。这些都是我们的资源。实际上我们应看到,我们的资源不仅仅是水和能源等常说的实物资源,其实信息也是资源。能否利用这些资源是未来占领先机的重要条件。”邬贺铨说。
  邬贺铨同时指出,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发达国家借此机会进行反思,一方面加强对金融的严控,另一方面,就是重新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邬贺铨介绍,美国现今注重实体经济并不是还原回原有的实体经济,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做实体经济。例如IBM,它已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其服务业产品早已超过其的制造业,它已从另一个层次上重振制造业的发展。
  邬贺铨还向记者指出了一个趋势:欧美国家重振制造业并不是把简单的加工重新拿回,而是通过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继续掌握大部分制造业的附加值。例如,当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取代日本,成为出口第一大国,但液晶电视中最重要的屏幕的核心技术仍被日本掌握。那么当生产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怎么能够保持高增长,对于我们来说将会是重大挑战。
  “自从移动互联网终端出现,传统的电信企业开始走下坡路。例如:诺基亚从当年全球第一的企业,5年市值缩水近90%;黑莓在三年之前仍被评为全世界最好的企业,而现在却面临一分为二,卖掉手机制造业务。”邬贺铨说,原来我国手机可以占到市场一半,现在,或许产量还能占到一半,但是从利润来说微乎其微。值得注意的是,苹果虽然销售额只占到全球手机销售额的6%,但是利润却占到75%,苹果与三星两个品牌几乎占到全部市场利润的95%。我们应该认识到,很多企业陷入现今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成功的时候低估了不转型的风险,认为不做改变也能维持现状,谁知如今淘汰迅速,一步落后,就很容易遭到淘汰。
  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
  在谈到创新时,邬贺铨首先提到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他介绍,7月6日举行的科技创新大会规模之大、层次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可见国家现在对创新的重视,也显示出各界对我国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期待。
  在谈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创新时,邬贺铨认为除了加大科研经费,还需要对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他说,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如何带动创新能力的飞跃。特别是创新应有预见性。比如说,我们电视制造世界第一了,国外生产液晶电视,我们也开始生产液晶电视了,国外又开始生产O L E D电视了,总慢别人一步。在很多领域我们都在重复这样事情,所以未来我们应该重视颠覆性技术的研发,避免走国外的老路。
  “过去两化融合速度较慢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把各类人才很好地结合。”邬贺铨认为,懂得信息技术的专家,他不一定懂得行业,懂得行业的专家,不一定懂得信息技术,但往往部门所有制会割裂这些结合。例如发展智能电网,若电力公司不欢迎做信息化的人加入,就很难完成,因为虽然它也有这方面的人才,但单靠这些人将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就很难达到目标。
  邬贺铨认为,在国家的创新战略上,应该进一步优化教育体制。我们的大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专业划分细致,再加上是应试教育,往往导致学生失去探索其他学科的积极性,思维难以开阔。创新是需要开阔的思维的,他所利用的知识也多是多个专业融合,例如,新材料需要信息技术,但绝大多数人才,只是专攻了其中一面,因此,这方面的人才缺乏。
  他建议,从教育上我们能不能创造更多的交叉开放学科,尽管已有很多学校(工农商医等)进行合并,但没有做到真正的学科交叉。
  在科研方面,邬贺铨认为,尽管我国科研经费总量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可以集中进行重点项目科研。我国的现状是人均科研经费不足的同时,科研力量还很分散,因此科研方面就无法形成合力。他认为,未来我国科研项目应集中力量搞精品,减少因为项目同质化而造成的资金浪费。
  另外,他还建议对重点项目应有意识地进行国家布局,例如,材料基因组、合成生物等,这些美国都已列入了自己的国家计划。
  对于如何抓住机遇,邬贺铨表示,在产业链条上,应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创新。他介绍,国外一些大型企业可以保持其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依靠自身,而往往是通过收购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输入新鲜血液,利用自身的品牌效益和市场能力,把创新很快推广至市场,形成产业化。而我国的企业却很少因为创新而收购中小企业,与此同时,国内的中小企业也多愿选择白手起家,从小进行培养。
  往往具有这种创新能力的企业,是技术专家,它可以开发出技术,但是真正把技术推向市场,并不是技术专家的长项。另外,在将技术变为产品时,需要更多的投资,而中小企业后期贷款不易,往往项目只能不了了之。在这时,很多国外的企业就利用这个契机对我国专利技术进行收购。
  事实上,虽然大企业会申请很多专利,但创新性并比不过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使大企业与小企业更好地结合?
  在谈及推动创新时,邬贺铨还介绍了台湾地区的经验。他介绍,台湾工研院的制度是:所有科研费用只有一半来自政府,另外一半来自企业。“这就意味着,科研院所从企业拿到更多的钱时,政府所提供的资金也会有所提升。那怎样从企业得到资金?除了可以转让成果,还可以同时提供技术与人才。政府所追求的不是成果转让的所得,而是成果转化成产品后,企业利润的税费还给政府的大循环。这时,企业不仅可以生产产品,而且获得了技术,知道怎样改进产品。”邬贺铨说,目前国内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只是“小循环”,只转移成果,不转让技术。而企业并不了解其中技术,之后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因此很难和科研院所形成良好的产学研互动关系。
  “有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有些企业只是创新投入、应用成果的主体,因此,我们现在就是缺少中间环节。”邬贺铨说:“我认识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之前他在研究所工作,我问他是不是大学的收入更高,他回答,‘不,研究所的收入更高,但大学受人尊敬’,‘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作为桥梁沟通企业和大学’。如果一个大学教授有企业的背景,科研和应有就会有紧密的结合。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缺少这样的专家。”
  产学研结合,不是简单地把研究所变为企业,而是应当起好桥梁作用。邬贺铨认为,现在除一部分大学专做研究外,绝大部分大学应面向企业,真正做到产学联动,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对于考核,他指出,现阶段评教授等职称不是根据其创新、专利对现实产业的帮助,而是根据论文等判定,因此,科研人员多数没有将专利发明转移到实际应用上的动力,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应该做一定的转变。
  邬贺铨同时提醒,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应该保持理性,不要一哄而上。对我国目前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他介绍,2009年时,物联网更多地停留在概念上,各地一哄而起,认为物联网是个金矿,门槛低好进入。事实上,物联网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外也是。物联网产业目前可以带动一些元器件和设备的生产,但实际上物联网产业更像是服务业,间接效益远远大于直接效益。之前外界对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估值,最高的达到上万亿元,但其实短期内还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邬贺铨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退出了。但这反而有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目前,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到了需要探讨商业模式的阶段,比较好的应用是结合我国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发达国家也在搞智慧城市,但数量少,规模小。我们现在有几十个大中城市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效果要优于国外。这是因为,各地政府目前高度重视社会效益,在城市安全、交通出行、安全生产、医疗健康等方面,对物联网有切实的需求,这使得物联网在这些领域发展迅速。但目前,这些领域的物联网发展,也仅仅在感知层面,即收集数据,还没有上升到分析数据的层面。从这个层面讲,我们的物联网产业,还未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将工具栏放在下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