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和消费之间实现数据库结构优化化什么意思

博宝艺术资讯网-艺术家宣传推广综合媒体服务平台!艺术头条+艺术新闻发布+艺术家访谈。
博宝艺术网
扫描二维码关注
随时随地收看更多资讯
杨 威/人民图片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这要求消费、投资、出口必须均衡发力。让“三驾马车”跑得更欢,居民还有哪些期盼?亟待破除哪些机制体制障碍?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经济,企业的压力和动力有多大?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中外企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风险?我们走近普通百姓,也走近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以他们的视角来展望越来越近的2011年。
强化“车头”作用
●重建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内外需并重
●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百姓消费能力
●创新产品和服务,拓展消费空间
家在东北的李阿姨每月和老伴有6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资。谈起明年开销,她觉得还是挺紧巴。“希望物价别涨太快,要不然心里没谱,不敢花钱。”李阿姨希望退休工资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标准能继续提高,“只要收入增加了,保障充分了,没啥后顾之忧,我们也想出去旅游,把家里的旧冰箱、电视换换。”
宏观经济向好、通胀压力减轻,衣食住行不断改善,医疗、养老保障不断提高,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更完善——采访中,人们对于明年的新生活,还抱有很多期望。
今年前三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29亿元,同比增长18.3%。内需走旺,巩固和扩大了我们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增强消费拉动力,重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荆林波认为:横向比较,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居民消费率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53%以下,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下降到35%左右,而且情况仍然有恶化的倾向。“在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国际需求不稳的情况下,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动力绝不能像过去那样过度地、单纯地依靠粗放式的外贸,要重建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内外需并重,稳外需与扩内需相结合,稳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这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荆林波认为,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当务之急是破除一些机制体制障碍。“一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尽合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2.6%,低于GDP增长水平,普通劳动者不能充分分享经济增长的蛋糕。二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居民购买力低下,农村市场的开拓尚未根本见效。三是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还不是很高,未能充分发挥在再分配方面的调节作用。”
“扩大内需应制定明确的战略性目标。”荆林波说,必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包括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并实施“居民收入增长规划”,将居民收入增长率和消费率的增长目标,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此外还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稳定居民收入与消费不断增长的心理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特别对于低收入群体,防止其储蓄倾向进一步上升而消费意愿进一步下滑。“要提高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从制度上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
扩大内需,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荆林波认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农村社保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农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基础。“此外,应尽快从制度层面解决1.6亿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市民化问题,由此可以释放的消费空间将难以估量。”
近年来,居民消费亮点、热点频出。荆林波分析说还要进一步净化消费环境、创新产品和服务,连“点”成“面”,拓展更广阔的消费空间。比如:打击投机需求,使住房消费理性化、合理化;改善路网条件,应对城市汽车销售的“井喷”局面;改变粗放经营,精耕细作旅游市场;规范秩序、加强培训,做大社区服务业蛋糕;推动“三网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等。记者 曲哲涵
重在结构优化
●投资将向发展薄弱环节倾斜
●投资与消费并非此消彼长,可实现互相促动
●给民间投资提供更公平的机会
福建省福清市一家陶瓷企业的总经理林先生最近在考虑明年发展时,有些举棋不定。他告诉记者,陶瓷业一直被认为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双高”产业,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市场需求放缓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建筑陶瓷发展已经遇到明显瓶颈。作为企业来说,加快转型,发展高技术陶瓷是大势所趋。公司正在考虑太阳能陶瓷面板等新项目,但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都缺少相应的准备和支持,新项目投资还面临不少困难。
林先生的想法,代表了不少传统产业经营者的一个普遍心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钱应该往哪儿投,才能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谋取更大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作用一直最为突出。然而,从今年的情况看,趋势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非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行,前三季度分别为24.2%、22.1%和20.6%。专家预期,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严控投资产能过剩行业,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等诸多因素作用下,明年投资增速很可能较今年有所回落。
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琨说,“十一五”时期,我国在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行了大量投资,目前基础产业已经趋于完备,可投资项目的数量相应减少。我国经济过于依赖投资拉动,消费不足,是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投资的作用相对下降,让经济增长更加依靠消费带动,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不过,她也认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仍然离不开固定资产投资的推动。从企业的角度看,想要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也需要在自身转型、技术改造或扩大生产规模等方面进行投资。因此,可以预期,投资增速仍将保持一定水平,不会出现快速回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优化投资结构为重点,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李琨表示,投资结构的优化,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整体经济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认为,消费需求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与公共服务投资相关。通过加大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资,既可以更好满足百姓在这些领域的消费需求,同时也能增强稳定感,让百姓放心加大其他方面的消费力度。这说明,投资与消费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可以实现互相促动。
此外,在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投资。我国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无论是政府投资,或者民间投资,都需要加大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而正处于孕育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的力量,也离不开政府投入的支持。从地区结构看,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发展潜力大,需要的投资量相对较多。这些地区的投资,对于改变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也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在投资结构调整的方向上,就是要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此外,还应该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打破垄断,让民间投资有更公平的机会进入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李琨认为。记者 许志峰
更要加速转型
●贸易摩擦向产业政策、汇率制度等宏观层面延伸
●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在稳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
“今年出口形势好了很多,前三季度格力电器出口同比增长达85%,其中绿色节能空调出口增长超过110%。”格力电器副总裁望靖东说,“2011年,我们将着重调整出口结构,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扩大绿色节能产品出口的比例。”
格力电器的业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今年以来我国外贸整体形势。由于世界经济总体处于复苏通道,国内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我国外贸保持稳定增长。今年1至1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6772.8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据商务部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全年进出口约为2.8万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5%左右。
展望明年,应如何做好外贸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商务部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明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世界经济总体上将延续复苏态势,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多双边经贸合作仍是国际经贸关系的主流;国民经济向好势头得到进一步巩固,前两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采取的一系列外贸政策总体将保持稳定,有利于对外贸易持续平稳增长。
但与此同时,外部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国内要素成本呈继续上升态势,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遭遇的贸易摩擦从纺织、轻工等低附加值产业向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蔓延,从具体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汇率制度等宏观层面延伸的态势更加明显。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可能有所回落。”商务部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稳定外需,更要加快转型升级。与欧美等发达贸易强国相比,我们在出口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含量、创新能力以及人均贸易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我国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基本思路就是稳出口,增进口,调整外贸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水平,使国际收支和对外贸易更加平衡。
这位负责人表示,稳定出口并不是减少出口,而是在出口基本稳定增加的同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发展自有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争创新的竞争优势。同时,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升加工贸易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扩大进口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实际上,当前中国的贸易平衡状况已经有所改善。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已从2008年的2954亿美元下降至2009年的1960亿美元,减少近1000亿美元。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明年要继续扩大进口,争取更加有利的位置,扩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所需要的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物资进口。记者 崔 鹏 李 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博宝艺术网的价值判断。>>>>>正文 字体:小中大
后危机时期优化我国内需结构的货币政策研究
日期:作者:编辑:vicky点击次数:280销售价格:150元论文编号:lw045867论文字数:30012&论文属性:硕士毕业论文论文地区:中国论文语种:中文&
本章将从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的现状出发,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状况以及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货币政策优化内需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进行介绍。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众所周知,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构成了对一国经济产出的总需求,因此这三者通常被形象地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三驾马车”中,消费应当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也应当最大,但是通过国内外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的情况却不尽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和出口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两者在经济产出结构中的占比也呈长期上升的趋势。这一过程中,以支出法统计的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11年的49.1%,而居民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更是由1981年的52.5%下降到2011年的35.5%。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出现了以“高储蓄、高投入、高出口、低消费和双顺差”为特征的经济失衡。
而从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的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这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三驾马车”当中的出口乏力,导致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势头,只能不断地扩大国内需求以填补外需下降导致的需求不足。但是,在采用了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后,我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不足引起的内需结构的进一步失衡。
根据理论研究,国内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构成。投资需求的片面增长,将导致我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性持续上升。而这些过度投资形成的产能远远超过了居民的消费能力,短时间内生产出的大量产品无法被国内居民有效消费,将引起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这些过量的投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推动了我国物价水平的上升,从而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这将进一步恶化我国的内需结构。但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政府部门通过扩大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操作难度,远远小于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操作难度,因此政府会倾向于增加投资来提振经济。这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下降,对我国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不利影响。此外,这些过度的产出超过了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因此它们将会以出口的形式输出给外国居民,这将给我国带来大量的贸易顺差。贸易顺差能给我国国民带来财富收入,但是过量的贸易顺差将导致我国外汇汇率面临极大的升值压力,这一方面会影响我国的汇率稳定,另一方面将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价值缩水。而通过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国家能有效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内需结构的合理化,也能降低外部不平衡的程度。因此,研究货币政策对内需结构调整的途径和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关于内需结构的研究
内需结构是指消费和投资在国内需求中的构成比例,那么内需结构问题就可以细化为消费和投资的关系问题以及消费投资比例失衡问题。
(1)关于投资和消费关系的研究
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1995)认为,通过分析各个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在各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伴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该国内需结构的变化也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他们认为,一国的内需结构与该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在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居民收入基本用于维持温饱,此时的资本积累率非常低,相应的投资率水平也较低。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中生活必需品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相对的居民对住房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这种变化反过来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钱纳里根据101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投资率、消费率与国民收入关系的一般规律,称为钱纳里标准结构。
杨圣明(2005)认为我国当前投资过高、消费不足,内需结构已经明显失衡并进一步提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应保持在40:60。因此,若要实现我国内需结构合理分配,消费率需要由目前的水平不断上升,而投资率则要逐渐下降,最终达到恰当的比例关系。
陈凌(2006)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钱纳里标准模型中对于内需结构变化趋势的理论。但在具体投资消费水平的对比中,我国投资率明显偏高,而消费率明显偏低。特别是和那些发展阶段与我国相似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内需结构失衡状况更为明显。作者还通过分析得出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合理的波动区间,其中投资率的合理区间是35%,38%,消费率是61%,65%。
滕斐捷(2008)研究认为,我国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投资需求偏高,消费需求不足,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同时分析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产生的危害,加剧经济的波动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内需结构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由于内需结构由该国经济制度、政策体系、消费者可支配收入能力、消费意愿等因素共同决定,因此,内需结构是否合理能很好地反映出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是否良好。而货币政策的实施如何影响到内需结构?货币政策传导通过何种途径来调节内需?本章将首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以期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2.1内需及内需结构
社会总需求由国外需求和国内需求组成,国外需求(外需)指的是外国消费者对于本国产品的需求,通常包括商品出口和劳务输出。国内需求(内需)指的是国内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支付货币资金,形成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根据需求的最终目的,内需可以被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部分。
2.1.2内需结构
结构指的是一个整体所包含的不同元素、不同部分之间有机结合的比例关系。而内需结构则可理解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国内总需求中的占比关系。一国的内需结构决定了该国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等,同时内需结构的合理化也会受到产业、收入分配和劳动力结构合理程度的影响。一国内需结构的合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国的经济结构合理与否。而一国的内需结构与该国经济制度、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意愿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内需结构是否合理能表征着该国的整体经济状况是否良好。
2.1.3投资及投资需求
投资,是指出于获取经济回报的目的,将货币转化为资本投入到某个企业、项目或经济活动中的
本文源自:无忧论文网转载保留版权源头地址:
会员老师编辑
论文相关搜索
留学论文中心
论文新闻中心
论文代写需求
论文网公告中心
论文代写供需发布
()始建于1999年,提供专业论文格式,论文范文,包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留学生论文,essay,职称发表论文等的专业论文网站!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八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六十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之八
& & & &字体显示: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福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福建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
  一、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各项建设事业百废待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福建迅速进行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福建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三次产业结构基本上沿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通道行进。1952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7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65.9∶19.0∶15.1,为典型的农业社会。经过近60年发展,2008年福建实现生产总值10823.11亿元,与1952年比增长了164.6倍,三次产业结构也调整为10.7∶50.0∶39.3。
  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和“左”的思想等影响,福建经济发展也曾大起大落,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工农业生产大幅波动,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出现严重失调。1960年,福建第二产业跃居首位,三次产业比例为30.9∶40.6∶28.5;1962年,第二产业又大幅度回落,三次产业序列变为一产、三产和二产。
  改革开放后30年,福建坚持因地制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在“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调整方针指导下,采取各项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产业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与1978年的三次产业比例36.0∶42.5∶21.5比较,2008年,福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7.5个和17.8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结构逐步优化
  长期以来,福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农业生产结构,偏重于抓种植业,忽视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偏重于抓耕地经营,忽视山、海资源的综合利用,农业结构不尽合理。195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比重为76.2%、5.9%、12.8%、5.1%,直至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农业仍占77.7%,林业、牧业、渔业产值仅占6.4%、10.5%和5.4%,。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多种经营、非农产业和农业服务业,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措施,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结构日趋优化。2008年,福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结构为40.4∶7.9∶22.6∶29.1,与1978年比,农业产值比重下降了37.3个百分点;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林业提高1.5个百分点,牧业提高12.1个百分点,渔业提高23.7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已逐步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的单一状况,逐步形成了体现山海田优势的生产结构。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扩大,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扭转了单纯抓粮食的生产格局,非粮作物和茶叶、水果比重提高。2008年与1978年比,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而有福建优势的烟叶、油料、蔬菜、瓜类、甘蔗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作物面积与非粮作物面积比重由∶18.1调整为∶45.5,粮食作物产值与非粮作物产值比重由∶24.7调整为20.3∶79.7,茶桑果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提高到25.0%。
  2.林业生产以森林资源培育为中心,营林结构进一步优化。2008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215.43万亩,超额完成年度200万亩的植树造林任务。2008年,福建人工荒山造林中,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所占比重分别为79.9%、3.1%、16.4%,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的比重不断提高,薪炭林比重不断下降。
  3.畜产品生产从以养猪为主的耗粮型生产结构逐步转向多元化的品种结构,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共出栏猪牛羊1981.99万头,其中草食动物牛羊出栏头数占7.2%,比1978年提高2.6个百分点。牛奶、禽蛋占肉蛋奶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3.9%、9.0%提高到2008年的6.8%、15.2%。
  4.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高优化。2008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554.2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81.1倍,比1978年增长了9.2倍,对虾、青蟹、大黄鱼、鳗鱼、吊养牡蛎等高优品种形成规模化养殖,产量、产值不断提高。2008年,全省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捕捞和淡水养殖的产量由1978年的76.7∶20.5∶0.3∶2.5调整为36.7%∶51.2∶1.4∶10.7。
  (二)工业主体地位增强,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福建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探索中前进,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才真正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工业实力不断增强。1950年、1952年、1978年、2003年,2008年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14亿元、2.17亿元、23.85亿元、2061.31亿元、4755.45亿元,分别占全省经济总量的11.9%、17.0%、35.9%、41.4%、43.9%。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1.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从1952年到2008年,福建重工业平均增速18.2%,轻工业平均增速14.8%,重工业比轻工业增速高3.4百分点。1950年,福建工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状态,工业门类残缺不全,重工业极其落后。全省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1.9%,其中重工业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仅占4.1%,轻工业占95.9%。“一五”时期开始,福建把发展重工业置于优先地位,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福建轻重工业的比例调整为83.0∶17.0。随后福建工业在“大跃进”中加快发展,曾受到“左”的思想等影响导致大起大落、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而调整巩固,也经历了“十年动乱”及战略徘徊,到了1978年,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进一步调整为58.9:41.1,趋于协调。2003年,福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53.74亿元,其中重工业产值2653.39亿元,比重达53.6%,开始超过轻工业,标志着福建工业经济增长已从轻工业拉动为主导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进程进入到重工业化的新发展阶段。2008年,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755.4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3.9%,比1978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9%,工业作为福建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工业重型化趋势进一步显现,总产值轻重工业比重转变为47.4:52.6,与1978年比,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1.5个百分点,比轻工业高出5.2个百分点。
  2.工业体系门类齐全、初具规模,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前,福建基础工业长期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改革开放后,注重对能源、原材料增量的投入,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大大缓解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和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行业迅速成长,行业体系逐渐完备。特别是着力培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完成总产值5895.6亿元,是亿元的203倍,占规模以上比重由1978年的37.0%上升至2008年的40.0%。2008年,三大主导产业增长17.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6.8%。
  3.大中型工业快速发展,企业组织机构日渐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三改一加强”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企业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竞争力提高,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到2008年底,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达1824家,其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4%和63.1%。1978年全省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008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2599家,其中10亿元以上167家。
  (三)服务业总量跃升,新兴行业迅速兴起
  建国初期,福建省交通十分闭塞,全省没有一寸铁路,勉强通车的公路不及2000公里。全省邮路总长只有2.74万公里,尚有13个县与省城不通电报,23县与省城不通长途电话。全省市场萧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很低,科教文卫事业落后,全省多数学校处于停办半停办状态,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学生仅44人。1952年,福建服务业生产总值仅1.92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15.1%。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福建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已经成为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省服务业经济总量规模突破4000亿元,达到4249.59亿元,与1952年比增长了312.1倍,与1978年比增长了43.8倍。1953——2008年年均增长10.8%,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速度快1.2个百分点,其中改革开放后30年年均增长13.5%,也超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12.8%的增长速度。
  1.传统行业稳定发展,新兴服务行业迅速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等快速发展。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推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随之而来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对医疗保健服务、文化、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可以说现代物流、房地产业进入黄金增长期,金融、餐饮、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等行业也正实现新的跨越。2008年,全省传统服务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1843.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43.4%,比1952年下降22.7个百分点,1978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新兴行业完成增加值2406.19亿元,占服务业比重56.6%,比1952年提高22.7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4.5个百分点。
  2.服务业大量吸收劳动力富余人员,平均工资水平高。长期以来,福建就业结构处于“一、二、三”状态,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富余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1952年,全社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第一产业,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仅60.71万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82.0∶5.2∶12.8。1993年,福建省实现了劳动力结构“一、三、二”(53.5∶23.2∶23.3)的转变。2008年,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达692.24万人,是1952年的10.4倍,是1978年的6.5倍,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提高到33.3%,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31.1%、35.6%,分别比1978年下降44.0个百分点、上升22.2个和21.8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从行业结构上,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是服务业就业比较集中的行业。2008年上述三个行业从业人员分别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30.2%、9.0%和7.4%。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也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008年,全省第三产业城镇单位平均工资水平3.3万元,分别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高出1.6万元和1.1万元;在国民经济14个服务行业中,10个行业工资水平超过全省平均工资水平,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业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达到6.5万元、4.9万元。
  3.服务业税收稳定增长,税源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全省服务业完成各项税收667.21亿元,占全省各项税收收入的48.4%。在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服务业生产税净额598.46亿元,占GDP的比重37.9%,比1978年提高了25.7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税净额中,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业占43.8%,比1978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交邮仓储和邮政业占18.3%,回落了16.6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占11.7%,回落了12.7个百分点,社会服务业占13.9%,提高了6.9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占12.3%。
  二、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
  “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福建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格局,工业经济类型单一,只有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福建在积极推行公有制经济等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在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经济效益不断增强的同时,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
  (一)国有经济活力和影响力提高
  全省各地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积极推动国有资产存量从传统竞争性产业向新兴产业转移,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入手,着眼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和控制力,加速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改组改制、兼并重组、拍卖破产等,减少了国有企业数量。企业股权从单一走向多元,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增强,企业活力倍增。不少企业通过减持国有股,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提高国有股的控制力,增加国有经济活力。在具有自然垄断性的基础产业部门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仍具有绝对优势和较强的控制力。
  2008年全省国有规模工业企业236家,比2000年减少548家,但企业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2008年国有规模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和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分别为15.2%和3.87次,比2000年分别提高4.1个百分点和2.19次。2008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3.55%,比2000年下降1.35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生机勃勃,民营和“三资”经济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工作的加速推进,全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私营、个体和“三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营和“三资”等非公经济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1.民营经济规模迅速扩张。民营企业涉足的产业领域越来越广,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产品结构从低档次、松散型逐步向系列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并注重品牌塑造和科技创新。2007年,福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927.09亿元,占全省GDP的64.1%,比1978年的46.7%提高了17.4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比重呈逐年提高的趋势。1997年、2000年、2003年福建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60.5%、61.5%、61.7%。
  2.个私企业规模化、集约化趋势明显。2007年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51.5万户和16.2万家,与2003年比分别增长11%和1.9倍;从业人员104.1万人和167.3万人,分别增长12.7%和85.5%;注册资金262.1亿元和4101.6亿元,分别增长1.3倍和3.4倍。
  3.“三资”工业企业迅猛发展,贡献突出。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分别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和1.2%,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12.3%、25.2%、52.2%。2008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实现工业产值7935.32亿元,是1985年的1006倍,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比1985年提高了46.8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大型“三资”工业企业更是迅猛发展。2008年,福建63家大型“三资”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1967.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9%。
  三、需求结构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不仅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需求规模,而且能够反映这个地区的需求结构。从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角度考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形成总额(投资需求)、最终消费(消费需求)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出口需求)这三大需求拉动。由于福建省净出口比例较低,对整体经济的影响较小,经济的需求结构变动主要表现为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此消彼涨。需求结构由消费需求主导向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向发展,2008年投资和消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2.6%和36.6%。
  (一)投资作用日益增强,投资率不断上升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旧社会遗留下来贫穷落后的面貌,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福建在国家的支持和本省财力日益壮大的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地投资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年,全省全社会累计完成投资28474.49亿元,年均增长17.9%。
  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趋于协调。改革开放前29年,福建投资建设重点是加强生产性建设,此间基本建设投资中用于生产性建设投资比重为85.5%,至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福建三次产业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仍保持为19.9∶52.4∶27.7,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安排大量资金用于第三产业建设,1989年起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1.9∶38.4∶59.7。
  反映到投资率上,福建省投资率由1978年的34.0%上升到2008年的52.3%,上升了18.3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双重效应,它既能增加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因此,投资率的不断提高和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为福建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在投资需求中,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存货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固定资产形成在投资需求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58.7%上升到2008年的93.7%,提高了35.0个百分点。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好转,反映生产单位原材料、产成品等库存变动的存货增加指标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由1978年的41.3%下降为2008年的6.3%。
  (二)消费率趋于下降,消费结构升级明显
  改革开放前,福建省市场发育落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消费品短缺且结构性差。经过30年改革开放,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消费品结构不断升级。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的消费比重下降,住、行及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上升。200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6%和46.4%,分别比1978年下降了25.0和24.6个百分点。
  福建消费率由1978年的79.9%下降到2008年的44.2%。最终消费内部结构变动大,消费结构升级明显。消费需求是总需求变动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变动。近年来,福建省最终消费的变化有两大特点:一是政府消费增长强于居民消费。从1978年到2008年,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比例由84.0%下降到73.6%,政府消费则由16.0%上升到26.4%,上升了10.4个百分点。二是城市消费强于农村消费。居民消费中农村消费所占比例由55.4%降至28.3%,下降了27.6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则由28.6%上升到72.4%,城市消费对最终消费增长的带动增强。
  (三)出口需求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新中国建立初期,福建基本上没有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以后,福建通过不断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全省进出口总额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848.21亿美元,是1978年的418倍。
  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在保持具有相对优势、传统商品出口规模的同时,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出口,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渐回升。1986年以前,福建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08年,福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129.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2.2%,是1996年的30倍,年均增长32.7%(现价),比同期全省出口增幅高出1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推动福建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进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进口商品中以生产资料为主的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8年该比重达到了23.3%,比1996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
  四、区域经济结构同步优化
  福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制定实施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福建充分运用国家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适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合理布局。二十世纪80年代初福建就提出抓“两条线”战略,即沿海一条线,山区一条线,强调沿海地区、内地山区实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进一步提出“南北开拓,中部开花,山海协作,共同发展”的战略;1995年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构想;进入新世纪,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分三个层面同时推进经济发展;2004年,进一步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这些科学合理的布局,促进全省各地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沿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
  (一)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迅速,海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台湾呈逐年扩大,主要经济指标与台湾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相当于台湾GDP的35.1%上升至2008年的69.4%,提高34.3个百分点。年,台湾GDP年均增速(4.2%)约为同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增速(13.3%)的三分之一。特别是2004年以来,海峡西岸增速高过台湾的幅度有逐年扩大趋势。2008年,台湾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加上内需疲弱及民间投资急速减缓,全年GDP增速降至0.1%,为2002年以来的最低,与海峡西岸的增速差距扩大到12.5个百分点,为2000年以来的最大幅差。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福建主体地位日益凸显。2008年,福建以占海峡西岸经济区46%的土地面积和41%的人口,创造出57.3%的经济总量、66.7%的地方财政收入。福建经济总量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比重从2003年的56.1%,提高到2008年的57.3%;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从2003年的50.8%,提高到2008年的60.2%。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的比重为52.5%、进出口额所占的比重为7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0.0%、实际利用外资所占的比重为70.5%,所占比重均超过一半。
  (二)中心城市带动,各地市经济快速发展
  福州、厦门、泉水等沿海地区,在优惠政策和市场力量的双重作用下,生产要素迅速集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均走在全省前列,带动了周边沿海城市和山区城市地快速发展。
  2008年,福州、厦门、泉州地区生产总值合计6547.47亿元,占全省的61.8%,比1952年提高了20.4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了23.4个百分点。特别是泉州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05.29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四分之一强,与1952年比增长了379倍,与1978年比增长了127倍,经济总量由1978年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五位,1999年开始跃升并稳居第1位。2008年,厦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大关,是全省人均水平的2倍多,独占熬头,福州、泉州人均生产总值也超过3万元,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地市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泉州市年均增速最高,年年平均增长17.6%,比改革开放前提高13.3个百分点。其次是厦门市年均增速为17.1%,福州市年均增速为14.9%,超过全省12.8%的平均增长速度,三大设区市领跑全省经济发展。其他6个设区市年均增长速度也都在10%以上,分别是莆田13.0%、漳州11.7%、龙岩11.6%、宁德11.6%、三明10.8%、南平10%。
  (三)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喜人
  各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灵活机制,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全省已初步形成纺织、服装、鞋业、工艺陶瓷、电子电机等产业集群约六十个,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以晋江﹑石狮为主的服装旅游鞋产业集群,以德化为主的陶瓷产业集群,以安溪为主的茶叶产业集群,以南安为主的建材产业集群,以福安为主的电机产业集群,以古田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集群。
  2008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达5915.9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8%。全省有15县(市)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2004年多了6个,其中晋江市超过600亿元。2008年度晋江、福清、南安、惠安、石狮、长乐、龙海和安溪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闽ICP备号&&版权所有:&Fuji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建议使用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结构优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