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2015年按投资国家的理论与实际划分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有什么特点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17日发布报告称,财年(截至今年3月底),英国共吸引创纪录的1988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其中对英直接投资项目为112宗,以数量计是英国第四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表示,上一财年中国对英投资项目为英国创造了约6000个就业岗位,表明中英关系进一步巩固,也表明中国看好英国经济。  报告显示,财年英国吸引的投资项目数量比前一财年增加12%左右。这些投资项目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法国和印度是前三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对英投资项目分别为564个、124个和122个。  还显示,2014年英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历史上首次超过1万亿英镑(约合1.58万亿美元),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大及全球第三大(仅次于美国与中国)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国。
责任编辑:wq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净额(亿)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支持!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近1年收益率
收益宝·活期
7日年化收益率
理财宝·短期
7日年化收益率2015年上半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84.1亿美元,同比增长8.3%
一、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据商务部统计,月,全国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914家,同比增长8.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205.2亿元人民币(折684.1亿美元),同比增长8.3%。(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6月当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332家,同比增长4.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5.7亿元人民币(折145.8亿美元),同比增长0.7%。
1-6月,以并购方式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41家,合同外资金额144.6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1.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2%、182.1%和336.5%。并购在全国实际使用外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同期的4.8%上升到19.3%。
二、对外经济合作
1-6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7个国家/地区的4018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投资3432亿元人民币
(折合560亿美元注
),同比增长29.2%,其中股权和债务工具投资2917.2亿元人民币(折合476亿美元),占85%;收益再投资514.8亿元人民币(折合84亿美元),占15%。截至6月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7359亿美元)。
1-6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139.3亿元人民币(折合675.4亿美元),同比增长9.7%,新签合同额5311.7亿元人民币(折合866.7亿美元),同比增长6.9%;其中6月当月完成营业额159.1亿美元,同比增长8.4%,当月新签合同额190.9亿美元,同比下降31%。
1-6月,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401个,新签合同额375.5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3%,同比增长16.7%;完成营业额2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4%,同比增长5.4%。
今年1-6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6.4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0.9万人,同比增长3.5%;其中承包工程项下13.5万人,劳务合作项下12.9万人。6月当月,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2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0.3万人。6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01.5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7.9万人。
截至6月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各类人员774万人。
三、服务外包
2015年上半年,我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547.9亿美元,同比增长4.9%,执行金额408亿美元,同比增长9.7%。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金额342.7亿美元,同比下降2%;执行金额269.6
亿美元,同比增长6.4%。
上半年,我国服务外包新增从业人员48.2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2.9万人,占新增就业人数的68.2%。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从业人员655.6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437.6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8%。
上半年,我国承接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离岸业务执行金额分别为131.1亿美元、38亿美元和100.5亿美元,占比分别为48.6%、14.1%和37.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分析其它相关论文
&&&&&&来源:河北博才网&&
[内容摘要]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主要投向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实际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制造业,第三产业实际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房地产业、批发零售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与中国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中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于第一产业的发展。针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本文提出中国吸引外资的建议。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外国直接投资持续流入国民经济各部门。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引进国之一。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引进外资有很强的相关性,外资引进在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改善产业技术的有机构成、提高产业素质等方面的作用显著。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首先使用年的三次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及其比重、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构成、GDP的产业构成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等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使用年三次产业的GDP增加值与累计外国直接投资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一、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
  产业是同质行业和部门的集合,产业结构即这些行业或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中国的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相应地,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产业结构也以这种方法划分。目前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如图1-图3所示。受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选取的年度是年。
  由图1可见,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金额、比重很小,且比较稳定。从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金额来看,年期间,第一产业累计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739902万美元,占同期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7%,且各年的比重都低于2%。其中,年中国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最高,达1.9%;2005年的比重最低,仅1.2%。从绝对数据来看,2004年中国第一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金额最高,达111434万美元;1998年的金额最低,仅62375万美元。
  2.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且呈增长趋势。年实际投向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占中国同期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72.3%。其中,2004年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最高,达75%;年的比重最低,这与调整进口设备税等因素有关,但是比重也达到68.9%。同时,2004年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绝对金额也是这一时期最高的,达4546306万美元;1999年最低,为2777980万美元。
  3.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金额呈上升趋势,比重在经历短暂波动之后趋于稳定。年实际投向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同期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5.5%。其中,1998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最高,达29.7%;年最低,为23.2%。从绝对数据来看,2005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金额在这一时期最高,达1492400万美元;2000年最低,为1046388万美元。
  分行业来看,如图1、图2所示,外国直接投资在第二产业的内部配置不合理,重点投向制造业。年间,制造业实际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重为90.6%。其中,2000年起每年的比重都超过90%,年的比重最高,达95%;1999年最低,也达81.4%。2004年制造业实际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最高,达4301724万美元;1999年最低,为2260334万美元。外商投资领域与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紧密相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食品加工制造业,是近几年中国发展较快的行业,同时也是外商投资较多的行业。
  如图1、图3所示,外国直接投资在第三产业的内部配置亦不合理,重点投向房地产业。中国房地产业较好的预期效益和较小的投资风险使之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热点。年间,房地产业实际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重为43.3%。其中,1998年的比重最高,达47.4%;2005年的比重最低,也达到36.3%。同时,1998年房地产业实际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金额也是这一时期最高的,达641006万美元;2000年最低,为465751万美元。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也较高,前者的比重为9.5%,后者的比重为11.9%。其他包括社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与咨询业、教育、文化及体育娱乐业等诸多行业,细分到每个行业的金额、比重都比较小。
  1997年中国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时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1998年之后,中国开始了以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结果。而经过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中国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制约国民经济的“瓶颈”已基本得到解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兴未艾,展示出广阔的前景。能源、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由此而推动的电子、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等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降低了中国市场的门槛,服务贸易市场增长最快的潜质成为中国吸引外商投资的一个比较优势,服务贸易领域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实际使用外资集中在房地产业、运输服务业、旅游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五个行业。  利益最大化动机促使外商将资金投向低风险、低成本、见效快和利润高的产业。总体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主要投向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绝对金额和相对份额较大,这是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的结果,奠定了中国的“制造中心”地位。第三产业中的房地产业、批发零售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金额和比重也较高,这顺应了全球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但是产业结构非合理发展状况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
  二、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与中国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
  中国GDP的产业构成如图4所示。从1997年开始,虽然三次产业的GDP增加值都逐年递增,但是第一产业GDP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GDP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年期间,第一产业的GDP增加值比重为15.6%,第二产业为50.2%,第三产业为34.3%。但是第一产业在中国GDP中仍占很大比重;第二产业创造中国GDP的一半,第三产业创造中国GDP的1/3。
  如图1-图4,比较中国GDP与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可知,二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第一产业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太低,与其占GDP的份额不成比例;第二产业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高达72.3%,但是占GDP的份额仅50.2%,说明投资拉动对中国第二产业,尤其制造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产业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重为25.5%,但是占GDP的份额达34.3%,结合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教育、科学技术等行业的投资,说明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图4、图5可见,中国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GDP的产业构成存在一定差异。第一产业GDP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于20%,但是吸收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却在50%左右;第二产业GDP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0%左右,但是吸收的劳动力就业比重却只有22.5%,说明中国第二产业不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结合实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情况,可知中国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行业为主,不能大量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第三产业GDP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1/3,吸收的劳动力就业比重为28%,二者的差距不大,说明中国第三产业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具有大量吸收劳动力的潜力。
  三、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效应
  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除直接调整效应外,还存在间接调整效应;而且外国直接投资会产生产业联动效应,因此下面使用EVIEWS分别对三次产业GDP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累计外国直接投资进行回归分析。尽管上述分析是针对年期间进行的,但是这里的回归分析选取的样本空间是年。其中1984年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存量是年的加总。样本空间的确定既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又考虑了样本数量对于调整效应结果的影响。回归结果如下:
  其中,PGDPt表示第t年第一产业GDP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SGDPt表示第t年第二产业GDP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TGDPt表示第t年第三产业GDP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tFDI表示第t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存量。
  由回归方程可见,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有显著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与方向不一致。第一产业GDP增加值占GDP比重对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弹性为0.1392,第二产业GDP增加值占GDP比重对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弹性为0.0382,第三产业GDP增加值占GDP比重对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弹性为0.0369。即,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增加1%,第一产业GDP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0.1392%,第二产业GDP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0.0382%,第三产业GDP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0.0369%。因此,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但是抑制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它包括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度化,其实质是协调化基础上的高度化。合理的产业结构与本国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应该互相适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导技术和主导产业。合理的产业结构各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在长期,产业结构中三个产业的比重应呈现这样的变化规律:工业比重略有上升后保持稳定或略有下降;农业比重持续下降然后基本稳定;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
  受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经济全球化和利益最大化动机的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主要投向第二、第三产业,而且在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的配置不尽合理,这种状况不完全符合中国产业调整结构的目标。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协调化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积极向产业升级的方向演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关键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大力促进第一产业冗余劳动力的转移。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偏高,严重制约中国产业高度化,所以必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三是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为中国引进外资提供了产业导向。在中国产业政策的影响下,外资流向应有利于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振兴支柱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速高新技术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版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您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对外影响问题
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对外影响问题
时间: 11:00:07
来源: 华世代写论文网
摘要:从总体上看,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方面居于世界前列的位置,但是并没有挤占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排除外国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能偏高的误差后,可以说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在于中国成功地利用了海外华人的投资,以及外国直接投资来源的日益多样化。中国的开放和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是这些成功的基础。优惠政策帮助中国实现了大规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潜力。但是,如果考虑中国的潜力,笔者认为仍然有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的巨大空间。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对外影响;发展中国家
  新近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FDI)达到了527亿美元,位居全球之首。尽管发达国家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却对此深表担忧。对于像印度、马来西亚、韩国,甚至墨西哥、巴西、捷克共和国、波兰和匈牙利这样的国家来说,中国是他们在吸引更多外资中的一个难以战胜的竞争对手。虽然这些国家极少有政府官员公开抱怨中国的竞争,但是那些熟谙外资研究或政策制定的圈内人士都知道,坊间有一种共识,即中国一直在挤占其邻国甚至拉丁美洲和中东欧国家的外资。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不证自明的:中国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从1980年的0.1%迅速上升到1990年的1.7%,到2002年更是上升到了8.2%.的确,中国在全球外资流动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它所获得的成就是不是以其他国家为代价的呢?
  一、 中国挤占了其他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吗?
  也许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第一个事实是,考察中国和那些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的国家在外资来源地和行业结构方面的情况。令上述共识大跌眼镜的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中国是以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代价来获得其地位的。
  中国吸引外资的地理优势来自如下事实,中国在成功地利用华人资本的同时日益实现了外资来源国的多元化。中国充分地利用海外华人的资源,但是近年来,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依赖已经有所下降。90年代初,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资本约占中国外资流入的2/3.最近几年中,来自这三个地区的外资所占份额已经下降到了40%?45%.就源自香港的外资而言,多年来的一个现象是迂回投资(roundtripping),也就是说某些中国企业将资本转移到香港,然后再转投到大陆,以获得外资企业享有的优惠待遇。据估计,迂回投资的资本达到了引进外资总额的25%?40%,下文将对此作进一步分析。香港回归大陆后,大陆在其资本输出中的份额已在这两年升至75%左右,但这基本是一国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结果。其中也包括了大陆个人或公司在香港设立公司然后再投资于大陆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之一是海外华人,甚至是在中国大陆的中国人本身。大陆在港澳台的外资输出中的份额在多年间也相当稳定。
  也就是说,就这部分外资而言,我们不能认为中国阻碍了其他国家外资流入。那么,来自日本、美国、欧盟或其他非海外华人经济体的外资比例又如何呢?事实依然是中国从这些国家获得的外资份额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持续显著上升。
  让我们先看一看日本,因为日本是亚洲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资本来源国。据日本大藏省数据,年间,中国在日本海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是2%.年,这一比重上升到7%,自此以后开始稳步下降。在年期间,日本流向中国的外资在其总外资流出中仅占3%,在2002年会升至4.5%.从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来看,中国在其中所占的位置大体也是如此。年,中国在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中约占1/3,达到最高水平。但是,到了年,中国的份额下降到了17%.虽然日本对外投资中中国的份额在过去3年里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2002年升幅显著。但是不能因此认为在过去的13年中,中国一直挤占了日本对其他亚洲经济的投资。实际上,在90年代后期,吸引日资最多的亚洲国家轮流是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新加坡。
  就日本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而言,情况稍许复杂。自90年代后期,流向巴拿马、智利和开曼群岛的日本直接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流向墨西哥的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却急剧下降。日本在阿根廷的直接投资仍然微不足道。如果说拉美地区在吸引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竞争的话,主要的竞争对手可能是本地区内的经济体,而不是中国。了解拉美的外资结构的人都清楚,拉美国家主要吸收的外资在服务业,特别是在金融业和电信业。而中国在这些行业的开放还刚刚起步,在过去的10多年挤占拉美的外资也就无从谈起。
  尽管中东欧国家并不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是该地区自90年代后期以来已经从日本的跨国公司中吸引了更多的直接投资。日本的主要汽车公司和电器公司在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或波兰都已开展业务。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在吸引更多的日本投资方面特别成功。俄罗斯在引进日本投资方面仍然有巨大的障碍,因此日本的投资非常小。那么,中国是不是这些国家的竞争对手呢?答案是否定的。日本在中东欧国家进行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这些国家的成本优势以服务于欧盟市场,一些国家将加入欧盟更是提供了制度与关税方面的吸引力。中国在帮助日本公司扩展欧盟市场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也就无所谓与中东欧国家争夺日本在该地区的投资。
  接下来我们考察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在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并不扮演特别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1995年以来,在美国的全球直接投资流出中,中国所占的份额稳定在1%左右。像日本一样,大多数的美国投资都直接流向工业化国家,在过去的20年中,这个趋势并没有改变。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在吸引美国的直接投资方面排在第六或第七位。在过去的10年中,墨西哥、巴西、百慕大、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韩国(根据联合国分类,新加坡、中国香港和韩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吸引的美国直接投资都高于中国。1999年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实际上在稳步下降。2002年,投入中国的资本还不到10亿美元,在中国实际利用的527亿美元的外资中,只占很小的份额。这与中方54亿美元的数据相差甚远。下文将要对此进一步分析。基于这些事实,很难认为中国是牺牲其亚洲邻国或拉丁美洲国家来获得自己的利益的。自90年代中期,中东欧国家吸引的美国投资者有所增加(特别是通过美国公司在欧盟的分公司),因此,说中国对这些国家吸引外资构成了威胁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由于欧盟是中东欧国家的主要外资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欧盟的情况,以便说明其对中国的资本流动是否也像前面表明的那样。
  由于没有关于欧盟对外直接投资的统一统计数据,我们需要研究中国和欧盟主要的直接投资输出国的数据。90年代期间,在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欧盟的比重有所上升。1999年,在中国的外资流入中,有11%来自欧盟成员国。而在1990年,这一比例仅为4%.在过去10年中,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上升了。但是,90年代后期,欧盟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经历了更为显著的扩张。到2000年,中东欧国家来自欧盟的直接投资上升到了70%左右,其中保加利亚68%、捷克共和国80%、爱沙尼亚80%、匈牙利73%、立陶宛70%、波兰95%、马其顿84%.欧盟在俄罗斯的投资的约占47%,因为俄罗斯从其他地区吸收了较多的外资,尤其是美国和伊朗。在最近几年中,由于欧盟的东扩,中东欧国家吸收的欧盟对外直接投资上升了。自2000年达到高峰后,2001年欧盟在中国外资流入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9%.2002年进一步下降到7%,这是因为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在中国的投资萎缩了。虽然中国这两年在德国的对外投资重的比重上升了,其在英美两国的对外资本输出中占据了越来越小的份额,在荷兰的外资输出中也表现平平。这些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在其对外投资的比重在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这一过程也反映在欧盟在启动扩张的过程中日益加大对中东欧的投资。例如,尽管在过去两年中欧盟外流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但是中东欧国家仍然是欧盟在非工业化国家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因此,中国并没有从中东欧国家抢走了大份额的欧盟投资。
  东盟国家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在欧盟对外投资中的比重一直下降,但这主要是由于欧盟的跨国公司移师北美、中东欧甚至拉美?加勒比海地区。
  除了上述基本原因外,前文提及的中外外资统计方面的差异也揭示中方的数据可能高估了中国实际吸引的外资的数量。下述数据可以表明统计差异的规模:关于2002年中国引进的外资的规模,中方的资本输入数据与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的资本输出的数据的差异分别为45亿美元、25亿美元和18亿美元。这三项加起来近100亿美元。中方的数据普遍高于资本来源国的数据。根据中方的资本输入数据和外方的对外投资总数,重新估算中国在各国对外投资中的份额,可以发现,中国的比重几乎在所有的情形下都高于根据外方数据进行的估算。有些年份中国的比重高达100%.统计口径的差异会导致数据的差别,但是为什么差距是如此之大仍然是个谜。我们需要时间等待中方的相关部门与他们的外方同事探究出其中根源。与此同时,由于中方数据如此一致,显著地高于外方数据,人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一些通用的外资统计标准应用于中国,中国现行的引进外资数据大体上可能是高估了。对高估的规模作出判断还为时过早,但这一现象本身也可减轻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担忧。
  如果中国实际上并没有挤占了其他国家的外资流入,为什么中国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重的份额日渐上升呢?有两个因素可以说明中国的成功:第一,中国一直保持与海外华人的联系,因此大约有一半的外资流入是相当稳定的。虽然相比于年的高峰时期相比,近年来中国从最大的外资来源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吸收的外资有所下跌。但是在年的全球对外投资萧条期间,从香港、台湾和澳门这三个地区流入的外资仍然超过200亿美元。第二,中国的外资来源已经逐步多元化。这在世界外资流动衰退的时期尤其重要。来自某些来源地的外资有可能减少,但是如果一国能够从大多数的外资来源地吸收足够多的投资,那么外资总流入就会相当可观。与那些严重依赖于少数个来源地的国家相比,事实表明,外资来源的多样化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外资来源的区域考察表明,中国已经确立起吸引外资的优势,但基本上没有阻碍其他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但是,人们也许会指出,总量数据有可能掩盖中国在某些特定产业中给其他国家带来的竞争,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考虑到中国在劳动成本方面确实拥有比较优势,这一论点似乎有其合理性。因此,有必要考察主要外资流出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单个产业部门的国别构成。不幸的是,结合产业和国别构成的数据有限。初步分析表明:中国在个别产业(例如电子与电器业)与某些国家(例如东盟的一些成员国)构成竞争关系,但并不改变总量分析的基本结论。
  二、仍然存在的问题
  中国在逐渐演变成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其损害了其他国家,但是跨国公司正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从而使中国处于争夺外国直接投资的前沿。既然中国通常被认为缺乏法治、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什么跨国公司还是如此热中于抢滩中国?除了快速增长的GDP和日益致富的人口外,中国政府是否细致地设计了针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以向外国投资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以及其他激励措施?或者中国之所以成为淘金热的新目的地是因为还有其他特殊的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在中国成功地成为外商的投资热土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市场规模和GDP增长率是外资流动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国家间差异多半可归因于GDP水平的差异。全球资本流动的趋势跟随世界GDP的增长率趋势,但是要滞后一年到一年半。GDP增长率高而稳定的国家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因此,各国首先应该在促进国内增长上下工夫。
  其次,中国积极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其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这并没有使中国迥然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大国,但是它为中国发挥其潜能,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铺平了道路。90年代中期,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经常账户的开放,外国公司进出口产品和服务已经没有大的障碍。中国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绝大多数制造业和某些第一产业(例如石油、林业和渔业)。大约有七成的外国直接投资投入了制造业。在服务业方面,中国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放开了建筑、批发、房地产和商业服务。随着2001年加入WTO,中国开始分阶段取消金融、电信、农业和零售业的进入壁垒。由于中国的服务来还相当落后,因此中国的举措使外国投资者基于战略考虑大举将资本投入那些即将开放的市场。2002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8059家外国公司开始在中国经营服务业方面的业务,比2001年增长了26%,约占当年全部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的1/4.随着服务业进入壁垒的撤消,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服务业会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而且步伐也会加快。
Copyright @copy
义凡论文代写网 代写硕士论文 版权所有
需要代写的客户请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际投资大于注册资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