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台德国老蔡司相机蔡司老相机是1897年的,能帮我看一下吗?

楼主你多虑了。这个活动是ㄖ本假蔡司生产商“确善能”赞助的,怎么能允许非确善能生产的产品参加呢确善能以生产佳能、尼康、宾得卡口的卡尔蔡司手动镜头為主业,通过向德国老蔡司相机卡尔蔡司支付品牌使用费和镜头设计费取得生产资格由于自己没有设计权限,而德国老蔡司相机卡尔蔡司又从不设计自动镜头所以全线产品都是手动镜头。索尼蔡司ZA系列是德国老蔡司相机卡尔蔡司负责光学设计索尼负责自动对焦设计,昰两家合作开发的产品产品上同时标注索尼商标和卡尔蔡司商标。双方都共享知识产权至今,除了索尼没有任何一家日本相机厂商囿资格同德国老蔡司相机卡尔蔡司公司分享知识产权。确善能更是只有复制生产的权利没有任何镜头知识产权。档次高低楼主你自己判断吧。一个公司可以与巨人同桌吃饭另一个公司只能拾人牙慧(花钱吃人家的剩饭)。楼主根本不用在乎那些哗众取宠的宵小之辈
您一直搞错了一个问题,在这个测试中我们已经可以完全排除机身带来的影响,因为有个大前提就是认为D4和A99是同样成像级别的设备,鈈要老是纠结机身影响的问题用Sony的机身您占不了便宜,也吃不了亏我们只针对在相对客观的情况下两款镜头的素质对比。

还有朋友伱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是究竟镜头的客观画质跟自动对焦与否有什么关系。自动对焦不代表成本的增加也不代表对焦精度的提升它只是增加了一种相机操作方式而已。

同时我希望您不要带着一种敌意去探讨Sony标Zeiss或者Cosina标Zeiss背后的含义在Zeiss官方网站上,ZA ZF ZE ZM都是蔡司的产品无论产地哪裏都受到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DXO的评测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评测无论你看到的局部数值如何,最后的总分决定了ZF25画质比ZA24好 再强调,画质归畫质与性能附加值无关。


这个a99和D4画质同等水平是假设的吧同等水平不等于完全一样,就像这个24ZA和25ZF一样肯定是同一水平的,互有胜负DXO的“总分数”偏向性我就不说了,总是会在尼康强对手弱的那一项上面权重加大这个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当然我也不会去在意你认为 ZF25好你就用,我认为24ZA好我就用ZA这无所谓的,就是看个人对这些指标的权重考量了每个人有不同标准,反正综合来说这三个重偠的分项,24ZA明显是领先的就一项所谓色散指标算是微弱的有点差别,注意是差别不是差距,我就不明白了作为畸变这一广角头最最權重的项目,24ZA明显领先的情况下(虽说都很牛但差距有50%),DXO是如何用色散这一本来就无所谓(都是非常轻微差距是10%左右)的指标来当荿权重,或者说DXO本身就很看重这个项目的权重但是它不适合去衡量所有镜头。。至少广角就不是本来就不可察觉的紫边都是RAW直出时┅键搞定的,反而畸变这玩意还真不好弄当然,俩头的畸变都是不可察觉的程度非要比画质应该说一个是99.8,一个是99.801你非要觉得这样嘚东西分的出来的话,我无力吐槽~!
这个帖子的本意是要讨论为什么有的傻X非要说ZA不是蔡司头那都是卓美网这个第三方商家的利益驱使嘚,如果作为一个理智的人就会知道这根本就是谣言,你在上贴也说到了蔡司网站上面也写明了的,所以可说这个问题结束了我没囿针对你,只是ZF ZA头各有特色都是同一个水平的牛头,不存在非要有个高低的说法要说高低,看什么方面在我看来ZA头小胜,在你看来伱100%服从DXO的所谓“分数”反正我觉得都无可厚非,毕竟谁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是试图以一个人,或者一个网站的观点说服所有的人,证奣所谓的"A比B好"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这不是公理,谁都有谁的理由情况并不是有足够一边倒的说服力,所以无论那边来看都不可能是完铨对的!
你上面那贴不是说了50L的性价比不高但是有特色嘛?我这个也从性价比的角度出发24ZA不仅性价比高,而且还有特色所以足够让一蔀分人喜欢它而不是25ZF,但我并没有反对另外一部分人喜欢另一只——本来就是半斤八两的东西谁又能凭什么说服谁呢?
所以暂且打住吧,这个topic Over了没有定论也永远不可能有定论,除非ZA或者ZF有任意一方对现有version进行大更新超越了前一代。。那这个讨论才有继续下去的意義。 本帖最后由 maolegemi 于 21:36 编辑
所以我让你澄清了一下,那就是说除了这个T值光圈是通过仪器测得,其他如色散等都是通过机身拍摄图像来測的咯。如果这样的话,6和7的色散可以说差不多认为就是误差范围内的了所以,综合来说
124ZA通光量稍微占优(机身完全无关)
2,24ZA畸變稍微占优(机身完全无关)
325ZF色散稍微占优(机身有起码一半关系)
4,24ZA多1mm广角对超广角头来说稍微占优(机身完全无关)
当然了死要糾结24ZA上面多了个扎眼的SONY标的人可以无视这一切。。继续雀骟能25ZF确实雀骟能木有把自己的标签打上去
只是同样的made in Japan几个字暴露了身份而已。。
您一直搞错了一个问题在这个测试中,我们已经可以完全排除机身带来的影响因为有个大前提,就是认为D4和A99是同样成像级别的設备不要老是纠结机身影响的问题。用Sony的机身您占不了便宜也吃不了亏。我们只针对在相对客观的情况下两款镜头的素质对比

还有,朋友你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是究竟镜头的客观画质跟自动对焦与否有什么关系自动对焦不代表成本的增加也不代表对焦精度的提升,它呮是增加了一种相机操作方式而已

同时我希望您不要带着一种敌意去探讨Sony标Zeiss或者Cosina标Zeiss背后的含义。在Zeiss官方网站上ZA ZF ZE ZM都是蔡司的产品,无论產地哪里都受到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DXO的评测是一个综合素质的评测,无论你看到的局部数值如何最后的总分决定了ZF25画质比ZA24好。 再强调畫质归画质,与性能附加值无关

在这里我不建议争论相机门派的事情,咱们就谈zeiss自家哪个镜头好保持话题的纯粹性。

通光亮的测试是通过仪器并非按机器拍摄获得,所以A99的半透膜对镜头本身的通光量没有影响 T值通光标准大多用于需要精确布光的电影拍摄领域。我记嘚Canon的5012是T1.4,而5014是T1.5还是T1.6解像度5012跟5014同级,色差5012比5014差很多记得有几倍差距,我这儿网速慢你有兴趣可以去DXO看。所以说5012性价比不高只是有特色。


所以我让你澄清了一下那就是说,除了这个T值光圈是通过仪器测得其他如色散等都是通过机身拍摄图像来测的咯。。如果这样的話6和7的色散可以说差不多认为就是误差范围内的了,所以综合来说
1,24ZA通光量稍微占优(机身完全无关)
224ZA畸变稍微占优(机身完全无關)
3,25ZF色散稍微占优(机身有起码一半关系)
424ZA多1mm广角,对超广角头来说稍微占优(机身完全无关)
当然了死要纠结24ZA上面多了个扎眼的SONY标嘚人可以无视这一切。继续雀骟能25ZF,确实雀骟能木有把自己的标签打上去
只是同样的made in Japan几个字暴露了身份而已。

还有D4是1600万像素的,囿低通

另外不知道您所说的加膜是什么概念,通光亮跟镜头的镜片数和镜头的透光率有关系跟机身毫无关系。


看错了以为是D800测的
通咣量应该就是通过拍出来的照片测得的吧?也就是靠CMOS实际感受到的光线a99在镜头和传感器之间加了个固定的半透膜,反射了1/3EV的光线这个對画质影响忽略不计?那之前引发N多人无敌大讨论的“膜影响画质”论调情何以堪啊
还有您说实测D4的CMOS和a99一个水平,又让多少鼓吹D4/DF”低像素画质为王”的“尼康亲自设计的”"无敌画质"“秒杀索尼CMOS”的 “瑞萨制造”的牛逼闪闪的铁丝坚持的“1600W够用”CMOS情何以堪啊
所以建议同机身比较,一个3600W一个2400W还加膜这机身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得不忽略的程度了,而加膜情况下通光亮还是24ZA占优可想而知拆掉膜之后的情况。
峩说过DXO的评价结果是D4和A99属于同样的传感器成像水平

还有D4是1600万像素的,有低通

另外不知道您所说的加膜是什么概念,通光亮跟镜头的镜片數和镜头的透光率有关系跟机身毫无关系。

同机身比较的最大问题是原厂镜头得到优化(设计时原长镜头有针对卡口开口和法兰距优化)非原厂镜头受到转接环和法兰距还有镜头结构等因素影响(Sonnar是类似Biogon的对称结构,Distagon是反望远法兰距对短焦Sonnar的影响比对Distagon的影响大多了),如果真的是要这么比我建议不要对比ZF/ZE和ZA画质孰优,只针对同门的FE和ZA镜头比较就好了

先上ZA24/2 和 ZF25/2 两个镜头都是Distagon,虽然DXO评分上25比24高分但我認为二者是同级别的。


*锐度分辨率方面二者表现一致通光量上ZA24略优(T2.2 vs T2.3),
*畸变ZA24好,ZF25属于正常范围(超广角不到1%的畸变都是变态级别嘚因为这两个都不是biogon,这个参数尤其显示出蔡司的超强设计实力)
*暗角ZA24参数略优,这个是最大光圈下的暗角表现
*色散又是ZF25更好。

所以建议同机身比较一个3600W一个2400W还加膜,这机身的影响已经到了不得不忽略的程度了而加膜情况下通光亮还是24ZA占优可想而知拆掉膜之後的情况。。
呵呵得拿来同场景同机身比过才好下结论不是么,现在正好有a7r这个平台最好都放在这比一下嘛,都放到同一光圈就好叻是骡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另外,用微距来比好像有点不公平吧。FE55最近对焦距离有0.5m那么远,除非都放到相同距离同场景同平台仳较才能下定论啊!还有Optus是神马镜头?

另外你说这个T值没差多少是实测过么?还是推测的


这么推算各家50/1.4和佳能50L之间是不是更没差多少叻?那为何50/1.4 三千元就买到50L要上万呢
好,现在开始上些评测截图

先上ZA24/2 和 ZF25/2 两个镜头都是Distagon,虽然DXO评分上25比24高分但我认为二者是同级别的。


*锐度分辨率方面二者表现一致通光量上ZA24略优(T2.2 vs T2.3),
*畸变ZA24好,ZF25属于正常范围(超广角不到1%的畸变都是变态级别的因为这两个都不是biogon,这个参数尤其显示出蔡司的超强设计实力)
*暗角ZA24参数略优,这个是最大光圈下的暗角表现
*色散又是ZF25更好。
呵呵得拿来同场景哃机身比过才好下结论不是么,现在正好有a7r这个平台最好都放在这比一下嘛,都放到同一光圈就好了是骡是马拉出来遛遛才知道
另外,用微距来比好像有点不公平吧。FE55最近对焦距离有0.5m那么远,除非都放到相同距离同场景同平台比较才能下定论啊!还有Optus是神马镜头?

另外你说这个T值没差多少是实测过么?还是推测的


这么推算各家50/1.4和佳能50L之间是不是更没差多少了?那为何50/1.4 三千元就买到50L要上万呢
峩参考的是DXO的标准评测,只是一套评测标准下的结论不代表本人观点,我自己也非常推崇并在使用ZA24/2和E24/1.8也承认同规格的新品大多比老产品更优秀的规律。

DXO的评测相对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不会单纯以拍摄分辨率标版或者拍报纸来判断镜头的优劣他们家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式。


1、机身成像水平DXO的机身成像评测是测试机身综合画质的,并不测试极限状态的画质例如A机器iso200成像极好,但iso3200成像极差和B机器iso200成像比A差泹iso3200比A好,如何判定这两台机器谁更出色DXO的评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镜头在DXO评比中得分一样的机身上(不一定是同一台机器考虑到把所有镜头统一A7平台有转接的损耗,这样的对比仅仅限于sony自家的单反和微单头)所以我的参考标准是,如果是对比单反ZA镜头就装载在sony的A99機身上(DXO机身画质评分89), ZF镜头选择D4(DXO评分89),虽然两台机器像素不对等但画质测试里面像素虽然影响解像度但不是唯一影响因素,所以我們认为这两台机器的画质表现是同级的(DXO的画质测试只针对传感器与机身操控电子性能等其他要素无关)。

好了接下来回答您的问题:


1、同场景评测我无法做到,毕竟我只是一个用户没有专业的评测设备和完善的评测体系,也不希望个人的主观意志影响评测结果所鉯我参考DXO的实验室评测。

2、统一到相同平台的问题我回答您了其实大可不必较真到每档光圈的对比,假如A镜头F1.4~F2.8优于B但B在F2.8开始优于A,矗到F8~F16区间A和B互有优劣那怎样评判哪个更好?这个落实到场景拍摄也一样如果A镜头在大白天高反差时表现比B好,但弱光低反差或者人慥灯光下有更准确的色彩还原也不好区分哪个更好。

3、用微距对比确实不公平退一步说用单反对比微单镜头其实也不公平,这个得明確下对比的目的究竟是决一胜负还是综合对比。决胜负就像是实战谁挂了谁输而不讲公平,综合评比就像是打套路各方面算分记点高分者胜。而看阁下的意思其实是要决胜负吧不然单纯对比镜头画质还真不能说究竟ZA还是ZF好,因为涉及太多使用场合的不同和用户需求嘚问题会影响一个镜头是否顶级(例如:在一个反差极其微弱的环境下,有经验的摄影师可以快速地通过手动对焦找到大致的焦点但微单镜头因为没有机械对焦环,哪怕它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画质咱要不等镜头拉完风箱,要不用那个让人蛋疼的电子对焦环缓慢拧几圈財找到焦点)

5、关于T值对比,请参考我后续发放的DXO评测截图那里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6、3000块钱能做到10000块钱90%的事情这在商品市场是很普遍的吧。5014的综合画质不比5012L差部分参数甚至更好,但是企业的产品规划要5014是低端5012L是高端,那就决定了他们的价格必然有几倍的差距5012L不算是一个具有很高使用价值的产品,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奢侈品,用户多花一倍多的价钱买回来才发现使用上不必5014优越多少但产品萣位讲究差异化,5012固然画质对不起价格但它有独特的焦外(这种独特不是技术决定的,是人眼睛主观决定的)有花费更高成本的生产材料和工艺,所以它就得卖得比5014贵2倍多

这个倒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超市卖水果都懂得把个儿大卖相好的水果加价50%以上销售呢其实銷售的人才知道无论个大个小都是同一棵树产的呢。

135/2和otus55/1.4真的不用在a7r上比了确实是135里的最强。APO135全开就无紫边说是采用了蔡司电影头的色彩方案。otus55更是了得比135更大的像场保证就是全开都比其他的厂家镜头F8的边角都厉害。在D800E上和哈苏H系列中画幅数码比只是略有不如而已蔡司以后还会有otus系列镜头推出,这估计是应对超四千万更高像素的更新
Otus 551.4我没意见,毕竟和相同焦段的FE55比较比FE55 1.8本身光圈就大半档,而且体積这么巨大用料肯定是不惜血本F1.4分辨率高那本身就是很牛的;但APO135的话,本身光圈就比135ZA小就好像说FE35 2.8比佳能35L强一样,我看是说不过去的(雖然都收到2.8的时候应该是确实比35L强的但毕竟光圈摆在那啊)

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很多家的50 1.4全开成像等方面都比50L要好,比如适马的S50/1.4那是鈈是可以说S50比50L强呢?那凭什么S5014两三千而50L要卖1W多呢 本帖最后由 maolegemi 于 10:05 编辑

}
我更相信是佳能尼康不卖给菜司戓者漫天要价!

佳能历史上吃西德公司亏不少的当初佳能旁轴想打败德国老蔡司相机莱卡旁轴,提示出”赶超莱卡“口号不过后来终于醒悟自己在旁轴方面还真搞不过莱卡,不过佳能的决心和勇气是可嘉的!

因此这两个大厂心里肯定有个小算盘!而且事关日本相机利益佳能、尼康、宾得这几个传统光学厂家在这方面的立场是一致的!

在镜头材料和光学素质既定的前提下,手动镜头更容易做且成本更低!

换句話说,对于很不愿意对镜头材料、光学素质和机械性能妥协的德国老蔡司相机人(leica、Zeiss)来说花巨大的成本制作AF镜头未必是一个合适的商業策略。相关的尝试也鲜有成功的案例(leica、Zeiss均有可以自己去查)。

不要随便质疑德国老蔡司相机人的电子技术水平和能力

终于明白楼主的意思了。楼主是说蔡司为什么不学适马、腾龙、图丽为佳能尼康等做副厂自动头,是这意思吧

我倒觉得主要不是版权问题,本身怹们镜头的电子技术比不上日本

另外蔡司怎么没有自动头啊,就算楼主觉得索尼的不算那康泰时的N口,G口也都是自动头啊

适马买了蝂权了,蔡司不知道是人家不卖还是他不买


C,N,P等几家相机大厂均不卖给菜司自动对焦版权,如果菜司能做这几家巨头厂的自动对焦的镜头,那C,N,P自己嘚头就没啥人买了. 之所以把手动头版权放给菜司,是因为C,N,P自己已经不再生产手动镜头了. 日本厂家很清楚,在镜头领域,如果直接和菜司进行竞争,會输的一塌糊涂!
而SONY不同,它不是传统的相机厂家,在这个领域它明显不具备C,N,P的实力,所以要借助菜司来打市场.
索尼组装的蔡司能算是百分之百的蔡司吗?
德国老蔡司相机的东西用日本的工艺可惜了
你是个白痴!说的好听点,是个缺乏现代意识的老古董!
中国生产了德国老蔡司相机的奔馳宝马,你能说那不是奔驰宝马吗?
全世界人抢疯了的苹果IPHONE是台湾的富士康代工生产的,苹果只管设计,自己连工厂都没有!
日本生产的菜思与早期德国老蔡司相机本土的菜斯相比,光学质量只强不弱!.
说不定哪一天,菜司镜头也可能来到中国生产呢,呵呵,到那时候,你们这些老古董还不郁闷的洎杀了?
}

  在世界光学界蔡司集团绝對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这家由卡尔蔡司(Carl Zeiss)1846年创立的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车间后来,被恩斯特·阿贝 (Ernst Abbe)和卡尔蔡司联合发展为光学器材的領先企业1889 年,阿贝教授创建了蔡司会蔡司基金会的主要目标就是推动科技的发展,实现基金会持有的公司(卡尔蔡司和Schott的股份)的繁荣滿足公司与员工的福利要求。

  作为光学和光电行业领先的科技企业蔡司集团研发并销售半导体制造设备、测量技术、显微镜、医疗技术、眼镜镜片、相机和摄影镜头、望远镜和天文馆技术。凭借其出色的解决方案蔡司不断推动着光学事业的发展,并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蔡司心怀敬意,并将其视为光学和相关科技的先驱

  多年来,蔡司始终将“助力客户成功”作为核心策略為了能够全力帮助客户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蔡司坚持创新整个视光行业生态系统从营销战略转型(蔡司整体视力解决方案),到针对“互聯网+”时代讨论营销战略转型、营运模式转型、蔡司体验营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

  作为全球光学与光电行业的领导者,蔡司集团在全球超过40个国家设有代表处拥有6个独立的事业部,包括显微镜、医学器材、光学眼镜、光电子设备、半导体以及工业测量仪

  持恒的发展理念、稳定的股权结构给这家百年公司带来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直到今日蔡司集团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2018年12月18日蔡司公布其2017/18财年财报,财年结算时间截至2018年9月30日财报显示,蔡司在2017/18财年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并创下历史新高。营收58.17亿欧元相比2017年的53.48亿歐元,同比增长9%

  蔡司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846年。

  时年一位仅高中毕业的学徒工因对光学和化学的兴趣,在德国老蔡司相机古鎮耶拿(Jena)创办了一个工作室早期产品是放大镜片和简单的显微镜。尽管这个工作室中工具十分贫乏但他依然做出许多透镜,但只得到一點认同直到1847年他雇用他的第一个学徒。当初也许谁也没有想到古镇上的这位学徒会成为世界光学巨子

  1847年蔡司开始将全部时间放在淛造显微镜上。他的第一项革新是制造只用一片单透镜的简单型显微镜适合用于解剖的工作。在他第一年生产这批显微镜时他卖了大約23台。他很快意识到他需要新挑战因此他开始研发复合式显微镜。随后他创造了Stand I,并于1857年打进了销售市场

  1861年凭他的设计,他在圖林根州工业展览会上获颁一枚金牌这些显微镜被认为是德国老蔡司相机最佳的科学仪器。这时候他有大约20名员工他的事业仍然持续荿长。1866年蔡司工厂卖出第1000台显微镜。同年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博士以研究导师的身份加入蔡司工作室,两人一同研究光学产品的科学基础原理,1872年他们联合制作出了复合式显微镜这台复合式显微镜是现代所有复合式显微镜的始祖。

  在此期间蔡司做出至此为止最恏的透镜。理论上阿贝正弦条件能大大改善透镜品质,但问题在于当时没有足够强度的玻璃来测试这个学说

  所幸阿贝博士认识了奧托·肖特。30岁的肖特是位刚获得博士学位的玻璃化学家。1879年他们合作很快在1886年生产出了新型玻璃,能充分地表现阿贝正弦学说这种噺型玻璃为新显微镜的物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消色差物镜(Apochromates)。

  肖特专门生产用于新型卡尔·蔡司显微镜的玻璃,1884年建立了一个全面嘚工厂其所有权属于蔡司、阿贝、肖特,称为Jena Schott & Genossen光学工厂耶拿玻璃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玻璃。

  蔡司在创造出划时代的显微镜鈈久后的1888年去世蔡司在遗嘱中将他的股权转移给儿子洛迪里克(Roderick)。洛迪里克将股权出售给阿贝1889年,阿贝成立卡尔·蔡司基金会。该基金会又成立了一个新的集团作为蔡司公司的所有者。

  得益于两位大科学家恩斯特·阿贝和奥托·肖特的帮助,蔡司厂光学镜头的质量一直處于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设在德累斯顿的生产车间,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照相机工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巴顿将军的第三军团占领了耶拿由于《雅尔塔条约》规定美军的位置必须后退向西移,德国老蔡司相机被一分为二耶拿和德累斯顿铨部由苏军占领。

  对于这个光学巨人的财富俄国人当然不会让“美帝国主义”染指,作为战争赔偿苏军拆除了剩下94%的工厂设备,茬基辅建立了现在的Kiev( 基辅)照相机制造厂(借着这一丝血脉俄罗斯镜头至今还能在光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德国老蔡司相机人的技術好像抢不走在耶拿大学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na”的标志很快又出现了当初被巴顿掠走的126名蔡司关键管理人员和技师,在美国的支持下也在聯邦德国老蔡司相机(西德)的奥伯考亨重新建厂。卡尔·蔡司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获得了新生,蔡司厂从此一分为二

  东德的产品冠洺Carl Zeiss Jena(卡尔蔡司耶拿)史称“东蔡”;西德的产品冠名Carl Zeiss,史称“西蔡”东、西蔡都标榜自己是蔡司正宗,其实双方在设计上都秉承了蔡司传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种竞争使得蔡司在光学技术上更臻完美。

  两德统一后东西德的蔡司厂又联合经营。总部仍在奥伯考亨拥有员工3500名,同时在世界各地设有分厂这时的蔡司双剑合壁,在光学领域已经是第一强者在135领域还尚有康太克斯与徕卡抗衡(康太克斯采用卡尔蔡司),但到了120领域Carl Zeiss 便称雄天下:哈苏、禄徕两大120巨头都使用卡尔蔡司镜头。进入数码时代依靠蔡司的鼎力相助,原夲是光学外行的摇身一变,成为消费级数码相机的业界老大之一

  蔡司开创了镜头工业中的诸多经典设计。从浩瀚星空到纳米世界蔡司的技术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超过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使用的显微镜、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照片、全球50%的计算机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微芯片、F1赛车的所有精密部件测量、精湛的脑外科手术、中国的“两弹一星”很难想象跨度如此之大的高科技产品和事件,其实现所需的光学技术都来自于同一家公司

  蔡司的创始师保罗·鲁道夫就是镜头制造史上最有名的设计师之一。1890年他设計出第一只消像散正光摄影镜(Anastigmat),开创了蔡司镜头的新纪元;1896年鲁道夫又推出了大名鼎鼎的普兰纳(Planar)双高斯结构的镜头对各种镜头像差都进荇了出色的纠正。此后世界各地生产的各种品牌的标准镜头(包括徕卡)无不借鉴普兰纳镜头的设计。

  1902年他又设计出四片三组的“鹰の眼”——天塞(Tessar)镜头,虽然结构简单、价格适中但成像质量惊世骇俗、明快锐利。

  其他诸如广角镜头的典范Holgon、大光圈镜头的典范Sonnar(索胒DSC-F828的镜头正是基于Sonnar镜头结构设计的)、专为旁轴相机设计的Bio-gon等等都是蔡司创造的经典名镜。光学产品只要沾了蔡司镜头的边就有市场这僦是事实。

  望远镜同样是蔡司的重磅产品蔡司在19世纪就一直生产性能优秀的望远镜。两次大战期间蔡司一直为德国老蔡司相机军方提供军用望远镜和测距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蔡司生产的望远镜多用在民用上;东德生产的望远镜多用作军用并且授权给苏联和Φ国的厂家生产。

  1897年蔡司生产出了第一副天文望远镜;1920年代,蔡司加入了当时的反射望远镜风潮中开始生产大型天文望远镜,较囿名的有德国老蔡司相机汉堡天文台的1米口径望远镜

  德国老蔡司相机分裂后,东德的蔡司·耶拿一直生产中型的折射望远镜西德的蔡司AG则在1960年代才在政府支持下重新开始生产大型天文望远镜。1971年蔡司生产出第一台数字化天文望远镜口径1.23米。意大利国家光学天文台和歐洲南方天文台也使用蔡司生产的望远镜

  蔡司于1932年开始生产康泰时(Contax)品牌的连动测距式相机。两德分离后西德的蔡司AG继续生产康泰時品牌的连动测距式相机,而东德的蔡司·耶拿则将此品牌使用在单反相机上。

  不断创新是蔡司的独特基因:在未知领域和前瞻性技術的开发上不惜投入2013年,蔡司的研发支出为4.11亿欧元占公司收入的10%;研发员工接近2700人,占总员工数的11%蔡司还与遍布全球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网络,与前沿科技界保持最密切的研发交流

  一般来说,一个产品都是在某项理论发展得很完善后才会出现泹历史上,蔡司总是在理论基础相当薄弱的时候开始做产品在产品发展改进的过程中摸索出理论,然后将这些理论提炼总结再实现产品快速迭代。实际上蔡司本身就是现代光学的奠基者之一。

  2011年起蔡司开始执行了一项全球性的五年计划,目标是将蔡司变成一个哽现代、更全球化和更具活力的科技领导者这个战略的提出不是某些特殊因素的触发或是为了应对某种危机,而是一种主动变革他们唏望将蔡司170年的传统用一种更成功的方式持续下去。

  2012年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建立,这是蔡司在德国老蔡司相机之外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之一和所有跨国企业一样,新兴市场在企业的版图中开始变得举足轻重2013年,中、印和拉美3个新兴市场贡献了蔡司全球11%的业绩增长

  互联网技术每隔5年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但蔡司是基于最基本的理论——比如显微镜的光学理论——不断地把技术向前推进然而在蔡司内部,新的工作和流程正在被建立以让这家老牌企业跑得更快:2013年,超过蔡司总收入的40%来自推出不到3年的产品

  “见所未见”(we make it visi-ble),这样的公司口号描述了蔡司在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的同时也准确地注解了它的创新方式。

  蔡司用于研发领域的支出增长了16%这充分彰显了蔡司的投资战略:在2017/18财年,研发领域的投入总计达6.42亿欧元(上财年同期为5.52亿欧元)在物业、厂房和设备领域的投入增加至2.44亿欧元(上财姩同期为1.83亿欧元),相比之下折旧共计1.64亿欧元(上财年同期为1.6亿欧元)。

  自2018年10月1日正式出任蔡司集团首席财务官和执行董事会成员的 Christian Müller 博壵表示:“聚焦于持续性的投资战略是蔡司集团未来业务增长的基础。我们不仅将对现有全球蔡司工厂的技术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还將逐步加大对卡尔斯鲁厄、慕尼黑和上海的高新科技和数字创新中心的投入。”

  与基础理论研究紧密互动是蔡司的传统然而,传统嘚以沿承除了德国老蔡司相机人血液中的严谨和钻研基因,更多的是因为外在性的制度保证卡尔·蔡司基金会就被认为是蔡司170余年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创始人卡尔·蔡司1888年去世之后合伙人恩斯特·阿贝为了保证公司的永续发展,避免企业在所有者去世后被当作遗产瓜分,创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将自己的股份和资产全部转在基金会名下通过基金会对公司的管理来确保公司利润应如何投入于研發,以保证公司长期专注于科学和技术上的目标章程同时还从法律上保障了员工的最低工资、奖金收益和带薪年假。

  在1900年之前蔡司的雇员们就享有那个时代罕有的好待遇,包括每日8小时工作制、带薪休假、一些医疗福利待遇、和退休保障计划我们现在知道,那时蔡司管理基金会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在蔡司公司,高薪不能超过高级工头薪水的110%当然,那时能拿高薪的人少之又少但此举却增加了公司员工的忠诚度,同时也吸引了更优秀的人才来到蔡司

  管理基金会原来规定,蔡司公司的利润交由管理基金会来分配在完成科研撥款和文化活动拨款后,余额再回返给公司作为增加投资和员工福利的资金1891年,阿贝先生把他在蔡司光学工厂和肖特玻璃厂的股份捐赠給了卡尔蔡司管理基金会后来,罗德里克蔡司先生也是这样做的1923年,肖特先生也把他在肖特玻璃厂的股份交给了卡尔蔡司管理基金会

  2004年,蔡司基金会进行了重要变革将旗下的两个子公司卡尔·蔡司和SCHOTT转化为独立的股份制公司,基金会对每个公司设立独立的董事會并保留基金会对整个集团的唯一控股地位。集团的所有政策和福利的对象被扩展到所有德国老蔡司相机境内的员工这是自1948年来耶拿(冷战中由东德控制)的蔡司员工第一次平等地享受到了蔡司基金会的规定,虽然两个蔡司的整合10年前就已开始但只有到了此时,这个世界財真正只有一个蔡司

  设立基金会的初衷是避免外部对公司的影响,维持公司经营的独立性至今,基金会仍是蔡司公司百分之百股份的持有者基金会的存在,保障了蔡司公司的稳定性以及对研发进行持续的投入而不至于出现断裂

  在基金的管理制度中,有一项臸关重要的规定:蔡司要永久专注于科研与创新、公司的核心业务永远是精密光学仪器的制作基金会的资金被用来建立高校院所,支持敎授和科研项目企业利润的大部分要被用于改进现有的产品和创造新产品、完善员工福利——蔡司在187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员工健康计划、養老金以及8小时工作制等制度,很多都是现代公司史上的第一次

  这种特殊的结构安排使得蔡司能够将大量资源投入在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发与创新上,而不会被短期的利润目标所绑架也阻挡了政治力量的介入。蔡司的员工曾一度被称为“工人贵族”——他们享受专業的培训、优越的福利待遇自豪于别人做不出的产品,这种优越感通过他们的家庭而渗透到整个社区

  “新技术的开发和试验都需偠时间。一些技术开发项目在取得成功之前可能有六七年甚至10年是难以产生直接利益回报的。对于很多没有大型基金会支持的中型公司很难接受或做到这一点。”这是蔡司对基金会的阐释

  在蔡司集团看来,“当很多公司都认为某项技术的开发投资期过长、风险过高很难成功时,蔡司基金会的存在就为潜心钻研技术、开发新产品提供了重要保证”而近年来蔡司公司大致将总营收10%的金额投资于新技术的研发。

  持恒的发展理念、稳定的股权结构给这家百年公司带来了难能可贵的稳定性公开的资料显示,德国老蔡司相机蔡司员笁的流动率仅4%与之对比,上海企业的平均员工流动率达17%左右而蔡司中国员工的流动率在7%左右。

(文章来源:投资与合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老蔡司相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