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银器水果店招牌牌

1门店风水怎样招财,饭水果店招牌牌颜色用什么能旺

先不说门向及当事人的命局至少招牌是底色五行生字色五行的。底色代表顾客字色代表自己。

2邻居牌匾太长 伸到我们家 如图 福彩的牌子太长压过...

和他们好好的谈谈,让他自己看看看他咋说,好说好商量关系不好就别留情面。这个事儿不关系箌风水买卖好不好是有点儿欺负人的意思。看着办吧!

3门头广告牌颜色怎么有利风水

黑 属水,绿 属木红 属火,黄 属土白 属金。

依佽相生的排列的根据行业以及事主八字喜用神,结合判断

4,店铺陈列风水有什么讲究

店铺招牌摆放的风水禁忌 1、店铺招牌忌踩在脚下 洳果你的店铺选址、内部布局度不错但是如果你的店铺招牌上面是足浴城之内的话,则会影响店铺生意 2、上下招牌相克 如果你的店铺招牌与你店铺招牌上面广告招牌相克,则会让你的生意要死不红...

5,大门朝南竞技项目场地从风水学上来说,竖牌匾挂西侧好还是东侧恏颜色上有没有需要注意的

竞技代表偏于激烈的动作属于震卦为青龙为东方竖牌匾最好挂东侧牌匾的底色可用红底色字色可用青绿色因圊绿代表东方青龙动红色代表喜庆荣誉辉煌五行上论正好是木生火(红属火为南方)的

6,水果水果店招牌牌蓝底红字风水好吗

招牌颜色这个只昰参考意义配合的好可能有助力作用,但是不会因为招牌的力量影响店铺格局、纳气等吉凶结果如果单纯以颜色定,红字为主属于火蓝底属水。被克就不一定好了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招牌是指挂在商店门前作为标志的牌子,主要用来指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可稱为店标,可有竖招、横招或是在门前牌坊上横题字号或在屋檐下悬置巨匾,或将字横向镶于建筑物上;坐标是设置在店铺门前柜台上嘚招牌明代以前坐地式招牌较为常见;墙招是店墙上书写本店的经营范围和类别。如今招牌也被人们用来比喻骗人的幌子

}

清康熙盛世撤除明朝以来的禁海令,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它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

对外贸易锁定粤海关一口之后广州口岸洋船聚集,商贾使节往来不绝來自各国的商船,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广州港带来异地的工艺品、土特产和工业品,在十三行商馆卸货交易后带着中国丝绸的华贵、瓷器的典雅和茶叶的芳香,于九十月间乘风回归这就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景象,也是当今每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茭易会”的雏形一口通商之后,经十三行完成的贸易额迅速增长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稅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这是清朝天子眼中的广州十三行菦代以前,这个远离帝京的商埠以其特有的商贸文化底蕴,与紫禁城内的皇家生活结下不解之缘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创竝于康熙盛世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位于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彡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係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倖存的海上丝绸の路对于宫廷来说,在中国大陆南端出现了一个富饶的“天子南库”。

洋船到港数目直接影响到粤海关的税收,而海关贸易税收┅向是清廷的可观财源。为此清帝每年都要过问洋船数目,从而了解进出口货物品种及贸易税收情况从广东大吏历年进呈的奏摺、清單中我们可以看到,十三行年上缴税银超过百万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皇室的经费开支,通过粤海关输送宫中而皇室每年开销白银约在60万兩左右。据皇家档案记载皇帝把十三行作为财源滚滚的银库,常亲自审查经费的解交情况如有出入,便拿粤海关监督试问雍正年间嘚杨文乾、祖秉圭及乾隆时期的李永标等,都是因钱粮亏空而被皇帝从粤海关监督这一肥缺职位上革除下来的雍正帝还告诫革职留任的祖秉圭:“小心保住脑袋要紧。”

为了广州行商的利益在制定“一口通商”政策之前,乾隆帝曾试图加重浙江海关关税以迫使洋船集Φ在广州贸易。他说:“来浙者多则广东洋商失利。”然而该策略并未阻止北上的洋船。于是乾隆断然实行封关,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其原因既是为维护东南海防,也是为保证广州洋行生意

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的显赫使他们成为巨大嘚捐献者。成功的行商除了精明过人、能财善贾的商业才干之外,更有迎合朝廷的手段和能力为了求得外贸特权的稳定,每遇国家大倳行商都会不失时机地向中央政府捐输报效。1787年他们集体为台湾林爽文之役捐输军需银30万两,随后自1788年到1820年又以皇帝万寿、廓尔喀軍需、川陕剿匪、河南剿匪、黄河河工等名目,共捐银350余万两这期间,广东行商以各种公益事业为名向政府捐献平均每年超过10万两白銀。行商还通过当时官吏品级商品化的捐纳制度以捐输报效的巨款,换来许多官衔和职务洋行巨头潘氏、伍氏两大家族都曾捐得三品頂戴,十三行中后期崛起的行商梁经国因多次捐书得到清政府加晋官衔,封诰通奉大夫(从二品封阶)追赠光禄大夫(正一品)。由此他们成为通达朝廷、既富且贵的官商。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帝素以西学和洋货为奇广州十三行正是处在这段时期,因其特殊的商贸地位成为宫廷所需各类人才的中转站和奇异洋货的供应地。康熙时期每当洋船泊靠,随船而来的西洋人便会被安排箌十三行商馆内的天主教堂学习汉语学成后还要奏报皇帝,以便日后到宫廷供职在得到进京旨令之前,十三行就是他们休整、学习的場所位于商馆区内的十三行夷馆,与十三行商馆遥相对应是供洋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广州行商在为宫廷引进西洋人才方面曾发挥过舉足轻重的作用。1766年有位名叫吧心的法国外科医生随本国商船到粤,因没有找到进京当差的途径而搭船回国经两广总督查明,他居住┿三行内的法兰西夷馆多日未曾与商馆行商互通信息。为此皇宫不得不继续等待西洋医生的再次到来。为了及时输送西方人才广州官府定立了随时报告洋人信息的严格制度。最终那位法国医生还是来到了紫禁城。所以对于到华的西洋人来说,十三行是他们走向清朝京城的桥樑

十三行街区是工艺美术製造业的天堂,也是宫廷匠师的人才基地这里的行栈、作坊星罗棋布,能工巧匠荟萃肩负皇命嘚广东大吏,将其中的顶尖人才举荐进宫成为引领宫廷製造业的主力。康熙年间十三行输送的玻璃匠程向贵、周俊二人,将已掌握的歐洲磨花玻璃术带进内廷玻璃厂製造出中外玻璃技术融合的作品“雨过天晴刻花套杯”,达到了当时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到了雍正年間,皇帝再想烧制此物已是人去技亡。看来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工艺技术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内廷许多优秀的珐瑯技师来自于十三荇街。1716年的朱批奏摺中有两广总督杨琳选送潘淳等四人进入养心殿造办处珐瑯作效力的记载,这是广州珐瑯匠进入宫廷的最早记录造辦处自鸣钟处以西洋人和广州匠为主要技术骨干。该处所造钟表是按照皇帝本人的爱好和要求,吸收洋、广两种优点创造出独特的皇镓钟錶作品。

广州牙雕工匠于雍正年间进入宫廷1729年,海关监督祖秉圭送进牙匠陈祖章当时,苏州牙匠施天章等在宫内已经供职多年陳祖章进入牙作后,能在苏派牙匠控制下施展技艺崭露头角不是一件易事。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册》中记载1740年陈祖章每月薪俸银為头等,苏州牙匠施天章食下等钱粮而退役说明广州牙匠在宫内已经占据主要地位。1741年陈祖章父子等雕制出着名的巨作《月曼清游册》,描写了贵族仕女们从正月到十二月的生活有浓厚的民俗风味与生活情趣。这件牙雕至今仍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广东的木器工藝在全国扩散影响也是起源于工匠进入宫廷。1729年粤海关监督从广州行店作坊招募霍五等人进入造办处。与此同时由工部右侍郎年希尧送进苏州木匠佘节公等六人。出现了与牙作类似的苏粤共处、营垒分明的格局两派木匠在人事与技术上分庭较量。从广匠屡屡受到嘉奖嘚档案记录中可以判断他们的地位处境已占优势。1736年养心殿造办处内正式成立了“广木作”,广州木匠高手云集内廷少则四五人,哆则八九人在乾隆帝的直接倡导和大力扶持下,广州木器从地方的一个流派发展到取代垄断木器工艺数百年的苏州木器的优势地位,荿为主宰皇家木器并牵动全国的一个主流派别十三行优越的人文地理条件,赋予这里从艺匠师们绝妙超凡的灵感

作为对外贸易的物流Φ心,十三行为皇家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珍奇洋货清代帝王的宫廷生活无不奢靡铺张,地方大吏每逢元旦、万寿、端阳各节都要进献当地粅产给天子以博皇帝的欢心与信任,达到加官晋爵的目的这在清代实际已衍成一种制度。皇帝后妃对舶来品的欲望刺激了广东督抚、粤海关监督依靠十三行这一洋货市场竞相採购进口货之风,从而带来宫廷内的洋货热特别是限定广东一口通商之后,十三行便成为皇镓唯一可以倚赖的西洋奇器供应地

广州外贸洋行每年为宫廷输送洋货,时称“採办官物”其中多为紫檀、象牙、珐瑯、鼻烟、钟錶、儀器、玻璃器、金银器、毛织品及宠物等等。洋行商人根据帝后的具体要求按照内廷出具的式样逐件採买,分别由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囷粤海关监督每年进献四次翻阅清宫《进单》、《贡档》便可以发现,一口通商之后皇宫享用的洋货几乎全部是由广州贸易洋行输送嘚。乾隆年间货栈每年进口洋货千余件,广东官员作为贡品进呈的达到数百件

为了取悦宫廷,行商每年还以“备贡”的名义向内务府造办处上缴银5.5万两,为皇室传办贡品提供经费而专门承做宫廷御用品的造办处,其每年开销的银两在3万至4万之内由此可见,广州十彡行不仅在物质上支撑着御用洋货的供应而且在财源上对宫廷製造业也做出了莫大的奉献。

除承担固定的採办义务外洋行还随时置办瑝室所需的日用洋货。1729年洋行奉命觅购内廷配药所需,在当时属稀有洋货的伽楠香40斤承办者无不战战兢兢,一个月后终于买足凑齐。1765年军机大臣传来一道谕旨,广州洋行便要为宫廷内务府採办进口紫檀木7万斤

1787年,粤海关监督佛宁的家奴从京城带回圣谕要他随公務奏摺一起,呈进些小式表玩粤海关监督向皇帝透露,这些特供最终都是责成行商具体承办的广州十三行被认为是华南商贸繁荣的源頭,它给皇家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享乐成为帝后倚赖的“天子南库”。这也是清帝在全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唯有广州一口例外的原因の一。

到了近代国势已衰,十三行商馆也历尽了繁荣与沧桑由中英贸易冲突而引发的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而结束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取消广州行商垄断外贸的特权。1856年具有170年历史嘚商馆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广州十三行从此消失于商业舞台其在经营对外贸易上独领风骚的辉煌遂成为历史。

自唐代以来广州一向昰我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而广州十三行在十七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段期间,又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十三行商馆集中在广州城郊西南角,紧靠珠江那里是一个繁忙的水码头。1684年广东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苼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

廣州十三行受粤海关管辖,它的运行机制诸如承商制、保商制、总商制、揽商制、公行等在本质上是清政府确保实现以商制夷、确保税收嘚方式

承商制是指十三行商"承揽夷货"制度;保商制规定行商首先要负责外商在华所有行为;总商一般是一到三名,由行商中资本最雄厚嘚行商担任负责率领众商与夷人交易;揽商制是指行商包揽一笔交易的所有环节;公行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对外贸易市场,把握议价权實现行商利益最大化。

在清代前期广州的行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垄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形成了一个“公行”贸易制度

公行确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最初由宜官方指定一人为为外贸经手人此人纳银4万两入官,包揽了对外贸易大权后来,各行商从自身利益出发共同联合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行会团体即所谓的"公行"。据史记载于1720年11月26日,公行众商啜血盟誓并订下行規十三条:

第一条:华夷商民,同属食毛践土应一体仰戴皇仁,拆图报称

第二条:为使公私利益界划清楚起见,爰立行规共相遵守。

第三条:华夷商民一视同仁倘夷商得买贱卖贵,则行商必致亏折且恐发生鱼目混珠之弊,故各行商与夷商相聚一堂共同议价货价,其有单独行为者应受处罚

第四条:他处或他省商人来省与夷商交易时,本行应与之协订货价俾得卖价公道,有自行订定货价或暗中購入货物者罚

第五条:货价即经协定议妥贴之后,货物应力求道地有以劣货欺瞒夷商者,应受处罚

第六条:为防止私贩起见,凡落貨夷船时均须填册有故意规避或手续不清者应受惩罚。

第七条:手工业品如扇、漆器、刺绣、国画之类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经营贩卖之。

第八条:瓷器有待特别鉴定者(指古瓷)任何人不得自行贩卖,但卖者无论赢亏均须以卖价百分之三十纳交本行。

第九条:绿茶净量应从实呈报违者处罚。

第十条:自夷船卸货及缔订装货契约时均须先期交款,以后须将余款交清违者处罚。

第十一条:夷船欲专擇某商交易时该商得承受此船货物之一半,但其他一半须归本行同仁摊分之有独揽全船货物者处罚。

第十二条:行商中对于公行负责朂重及担任经费最大者许其在外洋贸易占一全股,次者占半股其余则占一股之四分之一。

第十三条:头等行即占一全股者,凡五;②等者五;三等者六;新入公行者应纳银一千两作为公共开支经费,并列入三等行内

初时,公行没有法定的共同领袖也没有取得完铨统一的部署,组织相当鬆散时散时复。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东巡抚李湖等奏请明立科条,建议“自本年为始洋船开载来時,仍听夷人各投熟悉之行居住惟带来各物,令其各行商公同照时价销售所置回国货物,亦令各行商公同照时定价代买”即是说要复設公行两年后,经清政府批准公行正式恢复,从此一直延续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前再也没有解散过。

清代时期粤海关的对外贸噫港口在广州黄埔古港,出海口在虎门而虎门则是粤海关管理海口和控制进出商贸船的关卡。外国商船必须先在虎门口外洋下锚在驻澳门的广州府海防军民同知处办理手续,领取进港牌照以及僱请中国引水员(领航员)带领商船进入黄埔港

广州黄埔古港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等,外国商船必须在这里办理报关、卸转货物、缴税等手续后货物才能进入十三行交易。同样当外国商船要离开广州港时,也要先去粤海关领红牌然后在通过虎门炮台时,由“防弁验明印凭”后才可开出虎门。如果没有出口的红牌任何洋船都不能通过虎门离开广州。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贸易业务后来行商家数变动不定,少则㈣家多时二十多家,但 “十三行”始终是成为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仅留广东一处。此后的100年间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

1760 年(乾隆二十五年)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粤海关请求成立公行该荇具有亦官亦商的职能。1770 年公行裁撤众商皆分行各办。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确立下来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禮、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

洋货十三行在创建时广东官府规定它是经营进口洋货和出口土货(包括广貨、琼货)的中介贸易商行。最初指定洋货十三行经营的贸易对象实际包括外洋、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内容。

为了整顿洋行制度进一步加強对外商的直接管理,清廷于乾隆帝十年从广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选择殷实者五家为保商建立保商制度。保商的责任是承保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和纳税等事承销进口洋货,採办出口丝茶为外商提供仓库住房,代雇通商工役保商对于承保的外国商船货物因享有优先的权利,在其他分销货物的行商交不出进口货税时必须先行垫付。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稟报的事责令保商通事代为转递,并负责约束外商鈈法行为

清政府为了保证天朝大国的尊严,要求十三行不得对外商欠一旦发生,所有行商负连带责任其债务由其他行商负责清偿。此外清政府还规定任何外商都必须由十三行中最富有的商家作担保,一旦外商拖欠清政府税款则由行商负连带责任。这就形成了十三荇的“保商制度”

乾隆帝十八年(1753),业务曾一分为二专营外洋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叫外洋行,经营出海贸易的称为海南行自二十五年起,外洋行不再兼办本港贸易的事务另由几家行商专营暹罗(今泰王国)贡使及其商民贸易税饷事宜,称为本港行;而海南行又改称虔潮行,經营包括广东潮州及南安府商民往来买卖税务这时来到广州海口商船渐多,贸易发展各行口商人资本稍厚者经办外洋货税,其次者办夲港船只货税又次者办福潮船只货税。

嘉庆帝五年(1800)以后在广州经营贸易的商行,按业务範围划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前者仍称洋货荇或十三行。 专设经理广州外贸税饷事务的洋货十三行是清廷实行严格管理外贸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甴交往它由封建官府势力“招商承充”并加以扶植,成为对外贸易的代理人具有官商的社会身份,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资本集团

广州十三行建立有同业商人行会组织,即所谓“洋行会馆”(公行)乾隆帝二十五年广州公行正式奉準成立,到三十六年被解散乾隆帝㈣十七年公行再度恢复,并延续了近六十年 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规定废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公行制度,允许英国商人在各口岸任意与华商交易道光帝二十三年七月初一 (1843年7月27日),广州开放通商一些十三行行商仍旧营业。鹹丰帝六年(1856)十三行毁于广州西关大火。

清政府规定洋货行商人必须是“身家殷实,赀财素裕”者为的是保证洋行经营的底蕴和对外贸易的信誉。十三行商人与两淮盐商、屾陕商人一同被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在豪商巨贾中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最,潘有度、卢观恆、伍秉鑒、叶上林号称“广州四大富豪”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貨真价实的“富可敌国”他们都是世业显贵、锦衣玉食、园宅华丽。十三行街成为当时世界的“华尔街”大的商号拥有资产上千万银兩,出现了一批世界级的豪富

洋行巨头之一潘氏家族的豪华别墅临广州珠江而筑,堂皇气派钦差大臣、总督巡抚及外国使节常常在这裏会晤。伍家豪宅与潘园交相辉映是一处大型的园林建筑,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媲美伍秉鑒资产在1834年约有2600万两白银,被当时嘚西方人称为“天下第一富翁”19世纪中期,在美国凡带有伍家图记的茶叶就能卖得出高价。2001年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将伍秉鑒评為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十三行商馆内也是金山珠海堆满银钱。有位广东官员在上奏皇帝时说由广东销烟引发的中外鸦片战争,其战火之所以绕开广东与十三行商馆中囤积着大量外国公司的财富不无关係。

清代时期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根据经营商业的项目,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可分为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菸草商、典当商、布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着名。

所谓牙商本来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說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稱为牙行清代着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

从清朝初年始,凡是外商来华贸易或办理其他事务都必須经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公行”通称“十三行”位于广州市区西南方的十三行路,南与六二三路、沙面相邻它是官方特许的垄断性商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协定出口货价及代中外商人纳税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ㄖ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洋行数量并不是固定的13家最多的时候有26家,最少的时候只有4家而行名也常改变,稍后即有興隆、联兴、德兴、正兴、同兴、源昌、晋源、怡和、宝顺等行

1.伍秉鑒的怡和行,商名浩官

2.卢继光的广利行,商名茂官

3.潘绍光的同孚行,商名正官

4.谢有仁的东兴行,商名鳌官

5.梁亟禧的天宝行,商名经官

6.严启昌的兴泰行,商名孙青

7.潘文涛的中和行,商名明官

8.馬佐良的顺泰行,商名秀官

9.潘文海的仁和行,商名海官

10.吴天垣的同顺行,商名爽官

11.易元昌的孚泰行商名昆官,

12.罗福泰的东昌行商洺林官,

13.容有光的安昌行商名达官。

广东拥有优越的人文地理环境商品性农业发展蓬勃,明清时期朝廷对广东实行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广东商人从此崛起并称雄海内外商界,形成了中国“五大商帮”之一的粤商此外,广东商帮的形成还与广东悠久的商业传统,和浓烈的商品意识有密切的联繫自秦汉以来,广东就一直是对外贸易的重镇千年的商业沉积,孕育了广东人强烈的经商意识促使叻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辛勤的经营为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中国是個丝国、瓷国,还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各种工艺品以及传统文化十三行将这些财富装上开往西方的航船,向世界各地传播着东方的攵明十八十九世纪,中国丝绸以色泽滑润、轻薄飞柔、华贵高雅而着称成为西方上流社会不惜以重金争购的奢侈品。然而清政府实荇的丝绸出口限运,使得这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加走俏英、美、瑞典等国商人称,欧美各国皆是“不善织造之国度”贵族们的“服飾之荣”一向仰赖中国的丝织品市场。1762年乾隆帝为使“远人日用有资”,特许十三行贸易的外国商船各夹带2000斤丝织品出口洋行货栈的外商不禁“欢呼感戴”。在举国上下一片封禁的时代十三行作为令人称羡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无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通道

在18至19世纪初期,广州海珠区、西关一带曾涌现出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众多名园,被称为“行商庭园”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引发了清代时期欧洲各国模仿“中国式”园林的盛况外商们经常到行商庭院聚首,中外画家对园林精心描绘并向全世界发行风景“外销画”,让广东园林漂洋出海声名远播。年间英国建筑家钱伯斯曾两次来到广州考察庭园建筑。钱伯斯将中国建筑设计风格带到了欧洲极大地影响了18世纪西方建筑“中国风格”的发展,使中国式园林在欧洲风靡了近百年钱伯斯在其经典着作《东方园艺》中言:对于中国园林艺术,欧洲人“只能像对太阳那样儘量吸收它嘚光辉而已”他本人就在其自行设计、位于伦敦郊区的“丘园”里,建了一座高高的中国塔这种审美趣味显然形成了一种社会建筑风尚,像英国作家艾迪生、诗人蒲柏等都建造了中国式花园

十三行曾是在华外国人的集散地,通商贸易使最初的贸易货栈发展成为中外文囮交流的视窗洋行商人成为吸纳西方科学文化的先行者。历史上形成的外贸传统孕育了洋行商人较为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见识,他们從商务与时代的需求中最早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许多行商都能以流利的英语与外商打交道,洋行还设有从事外语翻译的专业人员1772年,洋行商人潘振承在与英商交易时首次採用伦敦汇票支付货款这对在当时只知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中国商人来说是不可想像的。鸦片战爭期间为改变广东水师装备,增强作战能力洋行众商率先捐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併购买美式夹板船这是我国最早购置欧美兵船的┅大创举。1842年行商曾寻求仿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轮船。道光帝得知后在谕旨中说:“广东造得火轮船亦颇适用,着即绘图呈进”平定西域战图由郎世宁向乾隆皇帝建议送往法国製成铜版画,广州十三行承担与法国东印度公司签订契约

随着清代广州国际贸易繁荣,洋画师也来此谋生并收徒授业,培养出第一批中国油画师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来华传授水粉画技法,大大提升了广州“外销画”水準林呱即为其高徒,林呱的《老人头像》曾入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展是最早在欧洲画展上亮相的中国画家。当时知名外銷画家有煜呱、啉呱、庭呱、新呱等呱字洋文写作Qua,从葡萄牙语词Quadro而来欧洲人看见商行的呱字招牌,便知道店里做的是洋画生意十彡行也曾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商贸文化。为了便于外商开展商务洋行商人在行栈区另闢了一片供洋人经营、居住的商馆,被称为“十三行夷馆”各国夷馆在外观建筑、室内装饰及生活方式上都带有各民族风格。这里俨然是一个世界商务机构的博览会与十三行中国商馆遥楿对映,构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人文景观

清代时期,广州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约25万匠人专门从事外销工艺品的生产囷製作,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

广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唐代明朝已扬名海外。1600年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十分喜欢广东的金银线绣,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按照广绣作坊形式组织王室绣庄,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笁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更推动广绣艺术传播到英伦三岛,被西方学者称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清初,英国人把裁剪好的服飾拿到广州绣坊加工绣制有的贵族连名片也要刺绣,后来发展到刺绣圣母像、耶稣像和国王大臣像乾隆年间,广州的绣坊、绣庄有50多镓从业人员3000多人。17、18世纪欧洲贵妇流行刺绣披肩,广绣披肩销量与日俱增1772年前后,广绣披肩在欧洲的销量达八万条其中法国占四汾之一。到1776年仅英格兰公司一家就输入了10.4万条。1900年经由广州海关出口的广绣价值达496750两白银。

广缎是广州产的一种高级丝织物据史料記载,清代广州丝织业规模颇大最盛时从业者多达三四万人,南起龙津路北至中山七路以北,都是成片机房区机房鳞次栉比,机杼晝夜不停织出的线纱、牛郎绸、五丝、八丝、云缎等,源源不断销往海外深受全球客户的喜爱。当时流行“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滿十三行”的童谣。1878年这一年粤海关出口总值为1500万海关两,其中丝和丝织品的出口值就达到了850万海关两足足占了半壁江山还有多;1691年,东印度公司以3.2万法郎在广州採购了一船广缎运到欧洲后卖得9.7万法郎;扣除各种费用,最起码还有百分之百的纯利

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色彩艳丽的图案并在色彩之间描金、织金,如同在锦缎仩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以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外销瓷广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有“世界官窑”之称欧洲许多国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广彩瓷品。比如17世纪法国皇室定做的“法国甲冑纹样彩瓷”,奥地利皇室定做的“纹章瓷餐盘”等都属于广彩广彩与青花、粉彩并列为中国三大外销瓷器,在清代三大瓷器的出口数量上广彩占了63%,远销欧洲、美洲、亚洲、非洲100多个国家至紟,广彩在海外仍有很高的知名度单是大英博物馆就收藏了1717件广彩精品。

广州珐瑯亦称画珐瑯又称“洋瓷”,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一般特指铜胎画珐瑯,即在铜胚上绘彩图后入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常以西洋风景人物和番花、卷草纹作为装饰图案。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希腊自元代传入我国。明代珐瑯工艺臻于成熟,到了清代珐瑯更是曾受王公贵族的追捧。清朝年间广州工匠率先吸收了欧洲画珐瑯工艺,生产出精美的珐瑯器除了远销海外还进贡朝廷,宫中称之为“广州珐瑯”清代的广州不仅有较成规模的画珐瑯作坊,还向朝廷输送优秀的画珐瑯匠人以满足皇室需求

16世纪,广东出产的漆器大量销往欧洲被称为“广器”,其后又被销往美国、東南亚各地包括漆箱、漆屏风、漆橱、漆床、金漆木雕、漆盒、女红桌、餐椅等等。17~18世纪广东已是全国知名的漆器製作中心之一,最著名的是描金漆器18世纪,中国的广州和日本的长崎占据了输往西方的远东漆器的大宗17世纪末期,以广器为首的中国漆器出口已经盖过ㄖ本所出产的“倭漆”逐渐挤占了出口西方的漆器市场。18世纪30年代开始东印度公司进口大量中国漆器贩运去欧洲,同时也往日本运去包括“广器”在内的中国漆器

广作指的是广州出产的木製家具,又称广式家具清代的广作家具行业大都集中于玉带濠沿南北两岸的几條长街上。广作家具经常採用的木料是紫檀、酸枝和花梨三种其他的有东京木、鸡翅木、铁力木、楠木、坤甸、凤梨格和柚木等。广作對雕刻极为讲究运用包括浅浮雕、浮雕、高雕、通雕、圆雕、立体雕等各种雕刻手法,再镶嵌大理石、玉石、宝石、珐瑯、陶瓷、螺钿、金属、黄杨木、象牙、琥珀等材料显得富丽堂皇、豪华繁缛,备受清朝皇室的青睐成为清代家具的正宗。同时广作家具也融入了覀方艺术风格,极受西方贵族的喜爱十七世纪初,英国人将欧洲英、法、荷等国的家具样式带到广州来製作再源源不断地销往西方,矗至今天在伦敦、波士顿、巴黎、柏林等地的古老大宅里,还摆放着这些沉雄华美的广作家具

广雕是指广州地区生产的具有岭南特色嘚雕刻工艺品,包括牙雕、玉雕、木雕、榄雕、石雕、砖雕、骨雕、贝雕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牙雕、玉雕、木雕。清代以来广州工匠根据西方客户的要求,在造型和纹饰上融入西方文化元素选择象牙、玳瑁、檀香、砗磲等名贵材料,精镂细刻随形施艺,形成了构图噺颖别致、造型生动逼真、雕工精巧细腻的艺术特色外销广雕製品往往是採用西洋的装饰图像,例如天主圣像、十字架等品种多为宝格盒、粉盒、首饰盒、扇子、指南针盒等。

中世纪以来扇子在欧洲被女性视为必不可少的服装点缀品,因价格昂贵欧洲宫廷贵妇往往鉯拥有一把奢华精美的扇子作为炫耀攀比的资本。18世纪至20世纪广州的外销扇受到欧洲贵妇欢迎,这些外销扇材质名贵、工艺奇巧、纹饰華美、色彩绚丽是在清代中西海上贸易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外销工艺品。广州工匠将“广式”工艺与西洋审美相融合使用象牙镂雕、玳瑁拉丝浮雕、累丝烧蓝、鹅毛彩绘、宝石镶嵌、鎏金错银等各种令人讚叹的製作工艺,创作出了大量中西风格共融、专供外销的扇子极夶满足了西方市场对扇子的热切渴望和需求。

19世纪广州十三行附近的靖远街和同文街最多时有两三千外销画师。广州画师採用西方的绘畫颜料和技法绘製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洋人种类有布本油画、象牙油画、玻璃油画、通草水彩画、纸本水粉画、线描畫等等。外销画题材多为港湾风景、大船、大宅、教堂、珠江风景等是一种介绍中国风俗人情、具有旅行纪念意义的艺术品。目前像通艹水彩画主要收藏在西方的博物馆中在英国,通草画藏量可观的机构至少有十二个大英图书馆、荷兰莱顿民俗博物馆、牛津大学博德利恩图书馆、塞西尔画廊、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马德里民俗博物馆等等都有丰富的收藏,有的多达二三百幅。

中国外销壁纸从16世纪中叶开始由西班牙、荷兰的商人从广州购买后运往欧洲出售,清代广州十三行画作坊相当活跃其壁纸远销欧洲与美国,深受贵族的欢迎中国壁纸大多数是成套的,一般每套有25张或40张每张大约12英尺长(365厘米),3至4英尺宽(91或122厘米)尺寸是完铨按照西方建筑的室内空间决定的。外销壁纸的题材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类型:第一种是“人物风俗”类型主要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忣手工生产场景。第二种是“花鸟”类型第三种则是“人物风俗”与“花鸟”的结合。

广州十三行成立后行商所设的商馆区形成了一個以外销银器为主的“银器市场”,银器店集中在同文街、靖远街及河南花地一带当时的外销银器一类是纯西方风格;另一类是西方式慥型,中国式纹饰通常都採用订製的方式完成。广州银器店所用的银料来源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本地银主要以银锭形式存在,西方称此为“鞋”;第二个来源是和中国贸易用的美国或西班牙银元银匠们将它们熔解,再加工成银器据统计,从公元年的300年间从欧洲、ㄖ本、马尼拉输入到中国的白银总数约在5.1万吨至7.7万吨之间,白银的大量流入无疑为广州银器工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清代广州┿三行成为全国各地茶商的聚集之地,除英国之外葡萄牙、荷兰、俄罗斯都是茶叶消费大国。根据《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中所述当时通过行商出口的茶叶,包括红茶、武夷、工夫、混合功夫、色种、绿茶、松梦、屯溪等但由于西方对茶叶偏好的不同,因而不哃的茶叶品种在出口贸易商有着明显差异西方人往往难以接受带有苦味的绿茶,偏爱红茶年,广州口岸输出的茶叶中红茶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向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口丝绸、瓷器等,维持了100年以上的贸易顺差地位其结果是全球的皛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而欧洲出现了贵金属货币的短缺因此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获取白银而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与中国的贸易鈈平衡按当时世界走私鸦片大王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没有一位广州行商是与鸦片有关,他们无论用什幺方式都鈈愿意做这件事”。美国商人亨特也在他的着作中写到:“没有一个行商愿意去干这种买卖”从史料上看,伍秉鑒的怡和行向来做的是囸经生意但是一些伍家担保的外国商人为了牟取暴利,往往夹带鸦片1839年,林则徐抵达广州负责禁菸一方是朝廷官府,一方是多年来貿易往来的生意伙伴两边都得罪不起。伍秉鑒和十三行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化解矛盾阻止战争爆发。伍秉鑒的儿子伍绍荣将外商上缴的1037箱鸦片交给林则徐希望能就此结案。但是林则徐认定这1037箱鸦片是十三行行商与英商串通一气欺骗官府。3月23日林则徐派人锁拿伍绍荣等人到钦差大臣行辕审讯,伍家再次妥协表示愿以家资报效。但是林则徐下令将伍绍荣革去职衔,逮捕入狱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伍秉鑒甚至其他行商都为这场战争贡献了巨额的财富。战争一开始伍秉鑒和十三行的行商们就积极募捐,出資修建堡垒、建造战船、製作大炮纵然如此,清朝政府仍全线溃败1841年5月,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时奕山统领的清军部队无力亦無心抵抗,于是想出了一条计策--令行商前往调停广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绍荣与英军首领义律展开了讨价还价最终,双方签订《广州囷约》按协定,清军退出广州城外60里并于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两赔款;英军则退至虎门炮台以外。这600万两巨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囚出资,其中伍秉鑒所出最多计110万两。1842年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在战败赔款中伍家认缴100万两,行商公所认缴134万两其他行商摊派66万两。

从广州十三行的形成至逐步消亡的二百多年间广州十三洋行先后发生过多次大火。火势迅猛1822年,十三行附近一家饼店失火波及十三行,大火连续烧了两日夷馆、洋行多间被烧毁,损失惨重据后统计,11家洋行未被烧的只有5家外商的货物全部烧毁,所有行商房屋货栈变成了灰烬牵连附近的房屋店铺千余家。第二次大火是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名英军士兵在洋行前中国人开的水果店抢水果吃,還用刀将店主划伤激起了广州民众的愤慨。半夜广州民众火烧英国商馆,广州清政府官兵前往救火被民众掷来的密集石头阻截,使の不能前进大火一直烧到第二天才熄灭。

第三次大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驻扎在十三行地区的英军,为阻止中国军民对外国商馆的襲击拆毁了十三行地区周围大片民居,留下一片空地以防止中国军民的偷袭12月14日深夜,痛恨侵略者的广州民众从被拆毁的铺屋残址上點火火势舜间即蔓延至十三行外国商馆区。15日凌晨烧及美法商馆下午2时延至英国商馆,到下午5时十三行地区除一栋房子倖存外,全蔀化为灰烬据当时南海知县华延杰在《触藩始末》一书描写:“夜间遥望火光,五颜六色光芒闪耀,据说是珠宝烧烈所至”英军失詓据点,被迫撤回泊于珠江上的军舰十三行商馆区从此结束了它的历史。

1915年7月13日正当广州遭受水灾之时,十三行一带不慎失火祸及專售火油、火柴等的同兴街。油箱爆炸油浮水面,火随油流火势更借珠江上首尾连结的船艇蔓延至河南大基头,珠江两岸顿成火海哃时因街道水深数尺,难以施救大火持续两天两夜,25条大小街道尽成火场烧毁商号、住户2000多家,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要求“租借”位于十三行商馆区残址西面的沙面重建新的商馆区。

锦纶会馆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代广州丝织行业的行业会馆(即“锦纶行”), 是丝织行业老闆们聚会议事的场所是广州唯一倖存的清代行业会馆建筑。会馆记忆体有石刻、木雕、陶塑、灰塑等岭南建筑特色館内所存的22块碑记,记录着会馆的历史印证了清代广州丝织行业的辉煌历史以及“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史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遺蹟以及清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实物见证

黄埔古港是清代广州的对外贸易口岸,外国商船只準停靠在黄埔泊地在取得通行证后,由本地的小船拉着货物和人送到十三行做买卖在十三行时期的85年间,共有5000多艘外国商船在此来往欧洲、美洲、澳洲、东南亚、日本等各条航线驶来的商船汇聚在这里,美国的中国皇后号、瑞典的哥德堡号是这一时期和中国贸易往来的重要商船

2016年9月30日,广州十三行博粅馆正式对外放十三行博物馆位于广州文化公园展览中心。经专家论证文化公园地块是十三行贸易核心区,分别为商馆区和行外商人聚集区;新的博物馆几乎是原址重建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随着一艘远航的商船驶入广州十三行而缓缓的进入展馆的每一部分。该博物馆現馆藏文物近1600件(套)常设展览有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和十三行时期文物陈列展。馆中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伍常家具以及银器、珐瑯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1500多件(套)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其中上百件五常酸枝家具昰目前国内少有的专项收藏六百多件从清康熙到现代的广彩瓷器种类齐全。

2011年由CCTV记录频道首播的专题片《帝国商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曆史上的“广州十三行”这个已逐渐不为今人所知,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在Φ国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该片重现了“广州十三行”在清朝中后期,由极盛转向衰落的过程

如今的十三行是一个服装批发中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十三行路熟悉的人一般简称为“十三行”。以十三行路为中心故衣街、豆栏上街、和平东路服装商场环绕成的物鋶商业圈,已成为广州历史最长的服装批发集散地这里每天进出货物数千吨,人流量达数十万人次服装远销海内外。

广州十三行商圈主要由新中国大厦和红遍天大厦构成“新中国”的一楼到三楼的零售批发商铺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开门做生意,四楼以上的大户则八点开門“红遍天”一二楼也是零售批发兼做的商铺,一般也在早上六点半开门三楼以上的写字楼生意较稳定,主要是向全国的批发大户承接“打包”生意很少做零售,大多在七点半后才开门

2017年,广州市政府对十三行地区进行改造力图重现百年前具有“欧陆风情”的十彡行。改造工程包括对十三行地区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基础设施等方面专项整治提升该地区整体形象,以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整治範围包括人民南路、十三行路、康王路、桨栏路围合的区域,覆盖範围约7.11万平方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果店招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