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谁更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本质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研究
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评价
  [摘要]站在西方经济学角度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是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的目的就是理清近百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诞生以《资本论》的问世为标志至今已有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这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中,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也不尽相同。从总体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一直以&异端&形式出现,这种情况到近代有所改变。
  一、《资本论》诞生初期西方经济学家的评价
  在《资本论》问世最初两个月里,由于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统治当局和资产阶级学者们对《资本论》用沉默来抵制。1867年11月,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对我的书的沉默使我很不安。我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德国人是非常奇怪的家伙,他们作为英国人、法国人甚至意大利人在这方面的奴仆所做出的功绩,的确使它们有权对我的书置之不理。&[1]随后着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的问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展开批判。如意大利经济学家阿基儿&洛里亚在1843年4月就发表文章来批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后来,他直接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是建立在诡辩基础上的,1895年,洛里亚认为马克思犯下科学上的&自杀行为&,从而出现这样重大的理论破产。还有像奥地利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庞巴维克在1844年出版的《资本与利息》一书中就用大量篇幅来批判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1896年他又发表了《马克思体系的终结》,他说:&马克思的第三卷否定了第一卷,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理论同价值论是不可调和的&马克思的体系同事实毫不相干,他的体系建立在比形式辩证法还不稳固的基础上。&[2]这种评价基本上代表了《资本论》问世初期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
  二、凯恩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
  凯恩斯被普遍公认为二十世纪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代表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看法。总体上来说,凯恩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基本上集中于他在1931年出版的《劝说集》这本书的第四部分&&政治篇中,这本书是恩格斯在1925年访问苏联后写的,他说:&说到我,我是在自由空气里成长起来的,没有受到宗教恐怖的袭击,天下事没有什么可怕的,红色的俄罗斯,在我看来,期间可憎可嫌之处实在太多了。&[3]226这样的表述虽然是针对当时苏联的情况写的,但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凯恩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抱有强烈的不满和厌恶。接着他又说:&它(苏联)的一个特有表现是,花费了无数钱财,在国内各个家庭、各个团体内收买间谍,然后在国外煽风点火;对这样一个政府我们怎么能加以赞许呢?&[3]226诚然,凯恩斯对当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强烈的谴责和不满,这也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代经济学大师所具有的睿智的眼光。他对苏联政府的批评总的来说是客观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站在客观立场上进行评价,他对《资本论》做了如下的评价:&它的圣经(《资本论》),它所奉为至高无上,不容批评的那个学说,只是一册陈腐的经济学教本,我晓得,这本书不仅在科学上是错误的,而且与现代世界已经没有关系或不相适应;像这样一个学说,我怎么能够接受呢?&[3]226他把《资本论》说成是与世界不相适应的、陈腐的教科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凯恩斯没有世界眼光和远见,《资本论》对世界的影响不言而喻,英国著名学者戴维qMq沃克尔说:&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纪。&[4]11当今,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成都至深,是任何经济学理论都不能与之相媲美,&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20世纪政治和知识格局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超过其他任何政治思想&&如果有例外的话,也只有自由主义可以与它相提并论。&[4]12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理论价值在经受各种考验之后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在当代面临各种危机与挑战,但是,真理总归是真理,不惧任何考验,总有以一天,它的理论光辉会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
  到此,凯恩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评价还没结束,&它认为可取的是河里的淤泥,而不是河里的鱼虾,它把粗鄙的无产阶级捧起来,抬高到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之上,后者不管有什么样的缺点,总归是生灵中的精粹,入世一切进步的种子,当然是要靠他们来传播;试问对这样一个教义,我们怎能采纳呢?即使我们缺少一个宗教,这个宗教在红色书铺一堆垃圾中又怎么能发现呢?作为西欧受过教育、正正派派、有理解的子弟,除非他有了某种可怕的、不可思议的心理转变,改换了他对一切的看法,想要他在这里找到美满的理想是很难的。&[3]226这也说明,在凯恩斯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一堆垃圾,没有任何价值,它只会诱导人们误入歧途。作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这种评价可以理解,可是作为一代经济学大师,他对《资本论》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令人费解。
  三、萨缪尔森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
  萨缪尔森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名著&&《经济学》一书中,他给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较高的评价,他站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立场上,评价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方法论及一些具体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
  至2007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再版18版,而且每一版与之前相比都有改动,特别是对马克思及其经济学的评价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对马克思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作出了&与时俱进&的评价。在第8版、12版、13版、14版中,马克思都被列为经济思想史中的伟大人物或思想巨匠。并且开辟专章介绍马克思及其经济学。可是在17版、18版的序言中,他说:&农业经济学、工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等都被删掉,而用更多的篇幅讲述环境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和真实商业周期理论以及金融经济学。&[5]2这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萨缪尔森那里的地位有所降低。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出积极和消极的评价。
  首先,萨缪尔森认为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源头。在12版的序言中他这样说:&一个世纪以前,经济学的大树分出了枝干,一个枝干起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他的被人重新发现的早期著作&&另一个枝干通过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而发展成现代主流经济学。&[6]这样的说法是中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来源于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除此之外,他还对马克思的某些具体理论给予积极的评价。比如,他对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 非常推崇。
  但是,从总体上看萨缪尔森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是消极的。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持否定态度。一方面,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这样的评价是必然的,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的预言是谬误还是真理还需历史检验,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历史的发展必然有马克思主义的身影。他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持根本否定态度,并认为&马可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鸦片。&
  在最新版的《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对马克思经济学有这样&精彩&的论述:&对历史的经济学解释是马克思对西方学术界的不朽贡献之一。马克思强调,经济利益才是处在观念背后并决定人们价值观念的东西。为什么工商业的经理阶层会为保守的势力投赞成票,而工人领袖则会支持那些带头要求提高最低工资和增加失业补贴的人?马克思认为,原因就在于:人们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所体现的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阶层的物质利益状况。事实上,马克思的方法对于主流经济学来说并不陌生。他所归纳和演绎的是亚当&斯密关于自我利益的睿智的分析;所不同的是,马克思将市场上的美元选票发展成了选举中的政治选票,甚至是街头堡垒战中的子弹选票。&[5]513
  四、熊彼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
  熊彼特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很大。在他的著作中有两本书&&《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来系统的介绍和评价马克思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在这两本书中,熊彼特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和论证体系来评价马克思及其经济学,即:先知马克思、社会学家马克思、经济学家马克思和导师马克思四个部分来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集中在&经济学家马克思&部分,总体来看,熊彼特对马克思本人的历史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
  首先,熊彼特对马克思作为经济学家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和马克思本人严谨的治学风格做了肯定。马克思作为一名西方有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许多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完善有借鉴意义,即使马克思的许多观点在西方经济学家眼中是错误的,对此,熊彼特认识得很清晰。&马克思作为一名经济理论家,首先是学识渊博的人。对于一位我称为天才和先知的著者,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一特点给予如此显要的位置,这似乎是很奇怪的。&[8]29接着,他从马克思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理论风格上肯定了马克思,&但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并无任何东西可以说明他在理论分析技术上缺乏锻炼或学识。他是一位求知若渴的读者和不知疲倦的工作者。他极少遗漏重要文献。他消化了他所阅读的一切。&[8]29
  对马克思本人的肯定并不代表熊彼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肯定,相反,他从以下几方面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一:否定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每个人都知道这一价值理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在关于这一论证所进行的大量论证里,正确诚然并不总在一方,反对者曾经使用错误论证&&首先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以外它根本不适用。其次,即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除非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都属于同一类型,它也不能顺利的起作用。&[8]33熊彼特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仅仅是要求劳动产品在道义上的所有权,这并不是一位经济学家应该去论证或关心的东西,而是哲学家所关心的,从而否定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第二:批判马克思经济学的剥削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他认为&群众并不觉的自己是受损害或受剥削的&,[8]36只是像马克思这样的知识分子才认为群众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在他看来,马克思有关剥削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不是建立在市场、价格和生产这样的经济学理论之上,而是建立在主观价值观念之上,因此不是科学的理论。他提出了&静态经济&来批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只要我们把剩余价值理论看作仅仅是一个关于完全均衡情况下的静态经济过程的命题,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很容易被击破。&[8]39不仅如此,他还认为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前提&&不变资本(工资资本),转入产品生产较多价值,各个企业的利润有所不同,引起企业之间的竞争,对整个剩余价值进行再分配,个别利润会趋于均等,这样的推理是马克思杜撰出来不健全的理论。
  第三,熊彼特批判了马克思的企业生产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的发展意味着混乱&,[8]43在这样的环境下完全竞争得以实现,但是这与在静态环境中的生产方式并不一样,竞争显得尤为激烈,所以就迫使资本家把他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进行投资。他认为,马克思对这一生产变化过程是很清楚的,但并没有正真理解这一变化过程的性质和它的机构,&对他来说,这一机构本身变成纯粹由许多资本所构成的机体。他没有正确的企业理论,又忽视了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区别,再加错误的理论技术,就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的理论,并造成了许多错误。&[8]43
  除此之外他还批判了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和商业循环理论。虽然熊彼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持批判态度,但是还是比较客观的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他同意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点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除以上几位知名西方经济学家之外,还有像哈耶克、曼昆等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有过大篇幅的评价,但基本上是持批判的态度。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研究相关推荐
[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研究]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57998" data-title="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评价研究" data-image="">美国社会学家.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沃勒斯坦在中说,“创立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耻辱. 资本主义是“耻辱 的主要依据是( )①外向扩张性经济.引发了一系列的殖民侵略战争②过度的工业生产.带来了经济危机和自然环境的破坏③私有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更加不公.贫富分化加剧④社会上物欲横流.出现了严重的拜金主义现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美国社会学家、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沃勒斯坦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文版序》中说;“创立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文化上的耻辱。”资本主义是“耻辱”的主要依据是(  )①外向扩张性经济,引发了一系列的殖民侵略战争②过度的工业生产,带来了经济危机和自然环境的破坏③私有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更加不公,贫富分化加剧④社会上物欲横流,出现了严重的拜金主义现象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
A资本主义是“耻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带来的弊端。①②③④都是资本主义的弊端,故A项正确。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标志是A.蒸汽机B.飞梭C.汽车D.电子计算机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曾提出“裙边理论”:即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乔治·泰勒旨在强调A.经济状况与社会风尚密切相关B.经济增长提高人们消费能力C.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指导思想D.社会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英国首相1898年说:“大国的斗争已经不再像1830年或者甚至1860那样——只限于欧洲问题,而是牵涉到遍布全球的市场和领土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赞同“门户开放”政策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C.列强争夺非洲市场和殖民地D.帝国主义联合绞杀义和团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图反映的是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中三种类型商品所占的比例。该图说明当时英国A.大力加强资本输出B.禁止粮食和原料出口C.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D.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28分)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是在连续不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年左右时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残酷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的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胡佛的反危机政策的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合作联合政策。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业和救济活动”。胡佛强烈反对由联邦政府来实行大规模的救济活动和公共工程活动。他说:实施失业保险和贫民救济就是挪用工商业的资金,“联邦政府一干预,这种保险,就会一成不变地堕落为仅仅的布施。”胡佛宣称“美国制度是建立在一种自治政府的特殊概念之上而以地方分权为基础的。”“美国制度是个人奋斗的自由放任主义”&&——摘自黄安年《三十年代大危机和胡佛总统的反危机措施》材料三&《社会保障法》&(1935年8月)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拨予截止日的会计年度49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第301节&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准许拔予截止日的会计年度400万美元,并拔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4900万美元……第401节&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贫苦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批准拔予截止日的会计年度24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一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款项。第501节&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在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妇幼保健设施,特批准从截止于日的会计年度起,拔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380万美元。——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年~1939年的美国》材料四&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经济立法法律名称实施时间内容《税收征收管理法》1993年1月起施行规定税种、税率、税金的计算和征纳《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颁布对经营活动中,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或可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制裁。《劳动法》日起施行对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价格法》日正式实施规定经营者自由定价的基本原则、价格主管机关的职责、价格的总水平控制等内容《合同法》日起施行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违反合同的责任及各类有名合同等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市场经济制度的缺陷。(4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4分)材料中“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的理论根源是什么?(2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佛政府的主要反危机措施,(4分)据材料二概括胡佛反危机措施的特点,(4分)材料三的反危机措施与材料二反危机措施相比,有什么明显不同?&(4分)(3)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四的经济立法。(6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英国的社会结构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僵硬不变。没有因袭的社会风尚去阻挠拥有土地的士绅经营工业或做买卖;没有法律上的障碍会阻止一个工匠的社会地位上升。”这主要说明A.英国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B.圈地运动改变了英国的传统农业C.传统道德观念对英国社会束缚较少D.工场手工业在英国获得不断发展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家,甜蜜的家”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包括经理、作家、教师、医生、律师等)的忠实信仰。当时有作家写道:“我在办公室里的生活与在家中的生活完全分离,我有两个自己:我是一个公民,我是一个男人。”当时有一封家信中说道:“他以为他可永远占有这个阶梯,殊不知他麾下某位头脑敏捷、胆识过人的家伙已突然取而代之”,有学者指出“家的真正本质是避难所”。在家庭内法律支持社会的传统,即父亲的意志是最高的。法律赋予丈夫对妻儿几乎绝对的统治权。“家庭天使观”是“甜蜜的家”之观念中又一个重要内涵。它认为家是一个妇女的工程,女人最主要的职责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随着中产阶级的日益壮大,他们的价值观为这一时期英国人,甚至包括工人阶级的普遍认同。维多利亚女王努力在人民心目中树立“国母”形象,一篇曾刊于家庭经济杂志的文章就指出:“没有了家,大英帝国也不可能荣华。”——摘编自李宝芳《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家庭观念》等材料二& 20世纪20一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农村家庭的消费资料仍有一半或更多来自自家的农产品,以家长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居多。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摘编自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甜蜜的家”之观念形成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社会因素。(12分)(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阐述你对家庭变迁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3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1786年,《中国人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的研究报告》第11卷问世,里面几乎仅收录关于可能会使商人感兴趣的资源——硼砂、褐煤、水银、氨草胶、马、竹以及产毛动物的报告。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B.鸦片战争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D.工业革命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综述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综述
  摘要:柯尔施是作为和卢卡奇、葛兰西同时代的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被尊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柯尔施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古典资产阶级思想家著作有着罕见的知识和理解力,他的著作一度被认为是最准确、最公正和最具时代性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典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观;柯尔施;理论
  柯尔施简介:作为德国的著名的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的卡尔&#12539;柯尔施正是有意识地从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当时第二国际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和第三国际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做法。在柯尔施的主要作品,如:《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卡尔&#12539;马克思》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文章》等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柯尔施()的一生崎岖波折,角色多次转变,这与他的思想的几次大的转变是基本吻合的。根据他在不同时期对革命的工人运动及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的态度,大致可以把他的思想演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一)从费边社会主义到列宁主义阶段
  1917年,柯尔施加入了独立德国社会党。没有迹象表明他在士兵委员会或1919年的柏林起义中表现积极。然而,他的确参加了1918年的工业社会化委员会.从这时起他把他的经历汇编成了一本小册子《什么是社会化?》在这本书里,他批评当时德国流行的改良主义和社会民主观念,主张用社会主义的公社取代资本主义的私人经济,其思想己经基本接近马克思主义。
  (二)从列宁主义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阶段
  1923年,几乎与卢卡奇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同时,柯尔施发表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也就是这部著作标志着他的悲剧命运的开始。此书一面世,就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样,遭到了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在内的猛烈批判,但是与卢卡奇所采取的态度不同的是,柯尔施拒绝接受批评,甚至还在稍后的时间里重版了这本书,还特意增加了一个《反批判》。
  (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自由批判的理论家
  1929年,柯尔施发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系统地批判了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的基本观点。1930年,柯尔施重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并增加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1931年,他发表了《关于黑格尔哲学与革命的提纲》,重新评价黑格尔哲学。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柯尔施迁居丹麦,1936年以后一直到去世,他一直在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观点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性
  当时马克思的一些哲学手稿和著作还未发表,在人们的心目中,马克思更多的是一个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因此,有人主张用来自文化哲学的观念或者用康德、狄慈根、马赫的哲学以及别的什么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1]其次,消灭哲学和消灭国家一样,是个历史进程。它的完成应当被认为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的呢,还是对于全体无产阶级来说的呢?如果是这样的,那么,只要这个艰巨的过程还没有达到它的最终目标,即废除哲学,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的关系又是什么?&[2]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始终是如一的,反哲学的态度只是形式上的。&我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的革命理论描述成一种&反哲学&,尽管这实质上仍是属于哲学的。&[3]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总体性
  作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基础的总体性有两层意思:首先,把社会历史看做总体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经济&。二是&法和国家&。三是&纯粹的意识形态&。柯尔施认为,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只看到社会的三个方面,没有把它们理解成一个总体。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质正是奠基在总体性这一方法论基础之上,体现为对社会的总体理解和把握上。所以,应被看做并理解为一个活的总体的社会发展理论。&[4]
  三、马克思主义革命性
  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之维,将总体性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涵,而且他还指出,在现实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更是一种革命哲学,彰显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总的特征。作为一种革命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在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历史具体性、批判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四种特征:
  1、历史具体性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总是根据确定的历史时代来理解一切社会事件,他在分析资本的各种不同的历史形态时,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将资本的各种形态历史的表现出来。他主要是针对当时第二国际理论家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公式化、教条化的倾向,而强调要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性,其实就是要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革命实践结合起来。
  2、批判性柯尔施详细的研究了马克思早期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当时与马克思主义有密切联系的青年黑格尔派。这个派别的显著特征就是批判,但柯尔施认为,青年黑格尔的批判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根本不同的。
  3、现实性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天真的以为,社会基本关系具有真正的自然法的永恒不变的特征,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理解为永恒不变的东西,否定其内在的危机即即将发生的革命变革。
  4、实践性柯尔施认为,马克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简单层次上,他更关心的是无产阶级诉诸革命实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对现存世界的思辨的赞赏,而是实践的改变。我个人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经典著作进行文本解读,结合时代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柯尔施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解读经典,了解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3][4]卡尔&#12539;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M].重庆出版社.、67、118、126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综述相关推荐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综述]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601379" data-title="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综述"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家鄙视社会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