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理论存在哪些基本理论

城市规划师考试
1.选择试题2.注册/登陆3.开始答题4.提交试卷5.查看成绩6.答案解析
您的位置:&& && && && 试卷题库内容
试题来源:
正确答案:B,C,D,E答案解析:
B、C、D、E项均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此外,城市进化理论和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也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第&1&题:多选题:城市布局有多种空间结构形态,最基本的形态可分为( )。A&集中式B&分散式C&环式D&带式E&星座式答案解析:第&2&题:多选题:城市总体布局应考虑( )方面的原则。A&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B&重点考虑地区交通运输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C&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工业用地D&注重城市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最大效应E&以上说法均正确答案解析:第&3&题:多选题:城市规划实施中经济机制的主要表现有( )。A&政府以法律规定及城市规划的控制条件有偿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B&政府所属机构可以借贷以解决实施城市规划的资金缺口C&政府经必要的程序可发行财政债券来筹集城市建设资金D&通过出让某些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权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E&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杠杆来促进和限制某些投资和建设活动,以实现城市规划的目标答案解析:第&4&题:多选题: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各个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分为( )。A&&绝对集中&时期B&&相对集中&时期C&&相对分散&时期D&&绝对分散&时期E&&绝对开发&时期答案解析:第&5&题:多选题:在详细规划阶段,竖向规划的方法和步骤要因地因时制宜,不可固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路红线的设计标高与居住小区内自然地形的标高相关较大,在红线内可以做一段斜坡,不必将居住小区内部的设计标高普遍压低,以免挖方太多B&在布置建筑物时应尽量配合原地形,采用多种布置方式,在照顾朝向的条件下,争取与等高线平行,尽量不要过大的改动原有的自然等高线,或只改变建筑物基底周围的自然等高线C&居住小区内用地坡度较大时,可以建一些挡土墙,形成一些台地,以便布置建筑物,但不必考虑底层房屋的室外用地D&居住小区内的地面排水,根据不同地形条件采用不同方式。坡度大时要用石砌以免冲刷,部分也用沟管,在低处设进水口E&纵横断面法多用于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答案解析:
做了该试卷的考友还做了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我见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我见
我国现有有城市660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60个,县级市381个。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在未来10年内,我国城市数量很有可能突破1000个。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和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城市数量越多,对城市发展的评价就越显重要。但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的今天,相对于重视对城市发展进行评价,讲究评价的科学性更为重要。因为评价如果做不到科学,公布排行榜或其他相关结论,非但不能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控制城市发展的轨迹,相反还会使城市化和区域发展走弯路甚至付出沉重代价。
&毫无疑问,因为城市发展系统具有规模大、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多、系统内部各种关系复杂等特点,城市发展的评价需要运用综合评价法。也就是说,城市发展是不能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我们必须构建综合的指标体系来对其进行复合测量。在社会学中,社会指标运动直接源于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的反省。20世纪60年代发起的这场运动在今天的一个巨大收获就是 “社会指标体系”在全世界范围被广泛使用。城市和社会任何一个子系统一样,是错综复杂的矛盾体,其发展不能单凭一个指标,而要靠一组相互联系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指标群来完整地反映。城市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就是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发展指标的集合体。
&正是鉴于这种考虑,目前国内学者设计的关于城市发展(包括城市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已有不少。这些为评价城市发展颇费心力构建的指标体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多维多层、面面俱到。例如,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以系统理论和方法,设计了有104项基础要素、19项状态要素、5大支持系统和最终集成的综合结果所组成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要素层四个等级,指标数多达240个。
&如此构建的指标体系尽管各有独到之处,但是否能客观描述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是否能有效地进行城市与城市的比较,是否能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的判断和预测,都是大可怀疑的。目前国内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体系过于庞杂。由此带来了不易操作、缺乏时空参照系,基础资料难以获得、资金约束严重、难于同国际接轨等诸多问题。
&实际上,一个好的社会指标体系除了要满足“全面”这个条件外,还要必须满足“少而精”和“容易得到”这两个条件。为此,我们要尽量避免设计呈大型列表或菜单架构的评价指标体系,而多采用信息集成化程度高的指数化评价指标体系。在这方面,人文发展指数(HDI)堪称是一个典范。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为全面体现社会发展的内涵,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仅取区区收入、期望寿命和受教育水平三个指标,在进行指数化处理并加以算术平均后,构造了人文发展指数。人文发展指数 (HDI) 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三个方面(体面的生活、健康、知识)的平均成就的综合性指标。这个指数在 0 ~ 1 之间,指数越接近 1 ,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越高。人文发展指数不仅信息集成度高,而且容易得到:体面的生活水平用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来表示;健康水平用出生时期望寿命来表示;知识水平用成人识字率及大中小学综合入学率来表示。在此基础上用加权平均法分别计算出这三个方面的指数,然后将这三方面的指数进行简单平均,即为人文发展指数。
&人文发展指数不仅对如何构造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思路,而且将其本身用于评价城市发展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由于构造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所以如果再将环境质量指数和幸福指数这两项指标加入其中来衡量城市发展,我认为会得到更好的效果。环境质量指数可以以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将具体城市环保部门实测数据与其进行比较而获得。在统一口径后,环境质量指数用加权平均法是很容易计算出来的。幸福指数则是衡量人们幸福感(即对生活满意程度的感受)的一种主观指标,它可以通过标准的抽样调查获得。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的幸福指数的计算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罗纳德?英格哈特负责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公布的。这一指数是通过对被访问者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后得出的。问题只有一个,而且非常简单:把所有的事情加在一起,你认为你是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不很幸福?还是不幸福?通过对被访市民打分的统计处理,各个城市的幸福指数是很容易计算出来的。
&在衡量城市发展时,许多要素很难被纳入统计测量。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公众评估法来加以补充。所谓公众评估法,就是委托城调队或有公信力的专家机构和独立社会调查机构,对要评价的对象或事项,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民意调查,让公众根据自己的体验来作出判断或选择。城市发展程度如何,市民最有发言权。所谓“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在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幸福指数,就是让老百姓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判官”。 就城市发展的评价而言,幸福指数不仅保证了指标体系本身的以人为本,同时也发挥了信息高度集成的重要功能。评价要“全面”,为什么指标体系的设计却可以“少而精”,而不必“大而全”,奥妙之一就是善用公众评估法。
&化程度高某些规模巨大的公共工程项目,要核算它的生态影响,不同的核算法有时会产生出不同的结果。环境专家们便诉诸于公众的主观评价。围绕这些公共项目,要允许相关的专业部门与独立的,公众对关系自己身心健康的事情,都会有真实的表述。这种主观评价的数据应成为绿色GDP的重要补充。&&  因此,我想通过你向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实施绿色GDP,离不开公众参与。希望大家都来关心绿色GDP的进展,因为其中“有你的一票”。&
&应然和实然
&但也确实存在问题:&&&&首先,对城市现代化的本质理解不深,片面追求指标“多而全”,以至一些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宏观抽象,很多评价指标体系相互交叉,很容易发生混淆。其次,指标体系综合性、概括性不强,缺乏层次感,不便于城市本身的国际国内比较,没有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不利于对城市发展历史进行纵向比较。最后,指标体系研究中缺乏科学的时空参照系,造成评价结果无法直接比较,很难找出能反映城市现代化的实际应用指标。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目标,涉及到城市方方面面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等方面内容。本文认为,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重点是抓住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体现城市现代化必须达到标准,而不必面面俱到,
&的竞争力的不算少,
&&&& 环境质量可用各单要素的环境质量指数和总环境质量指数来表示。
&& 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和科技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现代化以更好地带动区域全面现代化,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实现现代化了呢?它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教授认为,城市现代化是指其就业和经济活动逐渐市场化、信息化,管理更加科学民主化,居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居民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高度统一,它应该具有超前性、协调性、行政区域性和体系性。他说,超前性体现在城市的整体素质要优于整个社会或周边地区;协调性是指城市现代化必须与周围乡村地区及其它城市相互协调,以形成一个有机的城市网络;行政区域性是针对不同的城市应用不同的现代化标准加以衡量;体系性主要强调由于不同级别的城市在世界、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所以城市的现代化水平有所不同,承担的职能也有所不同。&&&&由于对城市现代化自身的特殊性认识不清,目前建立的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很多。对此,叶文虎教授认为,尽管各有独到之处,但也确实存在问题:&&&&首先,对城市现代化的本质理解不深,片面追求指标“多而全”,以至一些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和宏观抽象,很多评价指标体系相互交叉,很容易发生混淆。其次,指标体系综合性、概括性不强,缺乏层次感,不便于城市本身的国际国内比较,没有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不利于对城市发展历史进行纵向比较。最后,指标体系研究中缺乏科学的时空参照系,造成评价结果无法直接比较,很难找出能反映城市现代化的实际应用指标。&&&&针对上述问题,叶文虎特别指出,应该站在今天的历史坐标上来“评价和理解”今天的“城市现代化”,不但要与自己的历史比较、与国际通用标准比较,还应该与国情、省情相似的城市比较。他认为,目前应着重在加以改善的地方是:&&&&一要统一认识。城市现代化是由最底层的经济物质基础现代化和顶层的社会文化与人的现代化组成的。只要城市的社会层面和人的层面实现了现代化,基本上可以认为实现了现代化。其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城市活动科技信息化和城市经济行为高度市场化。&&&&二要进一步提高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可由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市场化程度和科技信息化等5个部分组成,这样既有利于单项指标的比较研究,又有利于对整体状况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三要给予政策保证、财政支持。由政府先摸清国情、省情、市情,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出料学的决策依据。再设立相应机构,用以把握城市发展的脉搏,控制城市发展的轨迹。同时,针对有些评价指标资料缺乏的问题,应设法给予弥补或组织专家进行周期性的城市发展资料调查。
 为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现状,必须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测量手段和可度量的指标体系,并且是能够充分揭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能确保城市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调整,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设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识别和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系统化指标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研究框架中,对大量有关信息加以综合与集成,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明确含义的指标。系统化指标对于信息的集合程度最高,类似于指数。但是,它并不是对低层次的同类指标进行简单加权所得出的,而其目标在于针对一个复杂系统,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加以进一步分析,以找出该问题的精确特性并予以解决。
&单个指标系列侧重于对基本情况的描述,以指标的大型列表或菜单为特征,每个指标对数据的综合程度较低,故指标数量较多。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指标体系有134个指标,目前引用较广泛。英国的指标体系有144个。此类指标数目过多,在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与决策时存在一定困难。
&,。在社会统计中,如要全面把握对象总体情况,就对象总体。
&在宏观上,指标体系的建立对社会统计具有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社会统计研究领域极其广泛,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要全面衡量社会发展状况,仅靠经济统计分析及经济指标不行,而要运用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物质的、精神的各方面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
&如前所述,从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指标运动逐步发展到世界规模,应该说,这场运动的一个巨大收获就是“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全世界范围被广泛使用。当然,在国际上众多社会指标体系也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建立的。“二战”以来,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曾把经济增长作为核心,实践证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了不协调,反过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由此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富裕不等于文明进步”。为寻求协调发展之路,必需建立一种能反映协调发展的社会指标体系。例如,英格尔斯提出的社会现代化指标就很有代表性,它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识字人口的比重、适龄青年中大学生的比重、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平均预期寿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等10个方面。此外,国外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如美国宾州大学教授埃恩蒂斯选择36个指标,组成“社会进步指数”;联合国开发署用平均预期寿命、受教育程度、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等3个指标组成“人文发展指数”;美国海外开发署莫里斯博士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成人识字率等3个指标组成“生活质量指数”等。世界银行则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国家财富新标准,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四方面综合计算出人均国家财富量,1995年公布的192个国家平均为8.6万美元,中国只有6600美元,居162位,居首位的澳大利亚达83.5万美元。再如衡量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研究院每年公布一次的《洛桑报告》非常有影响。在1980年到2000年期间,该指标体系将决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要素分解为8个方面: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从2001年度起,《洛桑报告》对沿用多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改动,将原来的8大要素归并成4大要素(经济发展、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2004 年测评结果显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 60 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 24 位,位次比上年提升 5 位。
&时空比较和未来趋势的监测预警。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经验,探讨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方法。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其核心是在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其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费与污染最小化,使之既能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同于国家、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具有自身的内涵。但以下三点则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城市发展强调以人为本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活动的客体。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求是以提高人们的基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同时又给社会成员以公平的分配权和发展权,从而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强调以人为本,有两层涵义:一是城市的发展首先应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显著标志;二是城市人口应保持与城市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增长速度,这样才可以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与潜力。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一生态”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协调发展。传统的发展观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公平的丧失为代价的,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尽可能少的生态和社会代价达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按照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融合能力,其关键在于城市诸要素的平衡匹配,以实现社会活动、经济活动、载体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从而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依赖于科技、体制、决策管理等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各要素对系统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这种能力建设一般包括人力、科技、组织等方面。因此,科技、教育、体制等社会支撑系统的能力建设就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追求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必须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效益。当然,城市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同时最优,而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有一定匹配关系的整体最优。总之,这些思想是构造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设计
  为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现状,必须给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测量手段和可度量的指标体系,并且是能够充分揭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能确保城市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方向的调整,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设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识别和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识别和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制约因素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因此,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正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合理的基础,一项评估活动是否科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因此,涉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元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从不同侧面设计若干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这些指标要有较好的独立性和代表性。2.可比性原则。本指标体系是对多个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因此,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城市间统计指标的差异,在具体指标选择上,必须是各城市共有的指标涵义,统计口径和范围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保证指标的可比性。3.成长性原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定不仅要分析现实的发展能力,还要研究城市潜在的和未来的发展能力。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按照上述三个基本原则,以指标具体数值可获得为前提,设计反映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主因素层、子因素层三大层次12个指标组成,重点测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支撑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其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
  ●在国内,已具有相关的对于城市的评价体系,但那只是对具体城市的评价,并没有对板块性、区域性、类聚性城市的评价;目前,国内研究竞争力的学者不算少,但把目光锁定在第6城市群这一特定区域的学者很少。而第6城市群恰恰又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在  ●客观描述城市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让人们了解第6城市群的实际发展状况;通过对第6城市群各城市的各项发展指标的比较,综合评价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对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科学地对主要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的判断和预测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测度或评价与城市的性质、特点密切相关。不同类别、级别、性质的城市,在综合竞争力测度指标的选取上应有所区别,而不应“千篇一律”。
按照指标浓缩信息的程度,指标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
  1.2.1 单个指标
  单个指标系列侧重于对基本情况的描述,以指标的大型列表或菜单为特征,每个指标对数据的综合程度较低,故指标数量较多。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指标体系有134个指标,目前引用较广泛。英国的指标体系有144个。此类指标数目过多,在评价可持续发展进程与决策时存在一定困难。
  1.2.2 专题指标
  专题指标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领域制定出相应的指标。目前,一些国家倾向于根据环境政策行为涉及的主要问题建立起较小型的专题指标系列,在每个专题中对有关信息作出一定程度的综合分析。典型代表有荷兰、北欧和加拿大等的指标体系。
  1.2.3 系统化指标
  系统化指标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研究框架中,对大量有关信息加以综合与集成,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明确含义的指标。系统化指标对于信息的集合程度最高,类似于指数。但是,它并不是对低层次的同类指标进行简单加权所得出的,而其目标在于针对一个复杂系统,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加以进一步分析,以找出该问题的精确特性并予以解决。
在以城市为背景的指标体系研究中,除上海市曾对若干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社会、环境指标作过系统调查外,以往一直是侧重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关键环境问题,较缺乏对城市可持续性的调查与研究。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城市环境指标方面曾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先后在80年代末制定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和在90年代末制定了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体系。但是,这些指标体系尽管在经济、社会方面也作过不少努力,但主要是以描述性的环境指标为主体,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尚不够全面,难以满足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的要求。因此,很需要建立一种指标体系,以期综合地、完整地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诸方面。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意义的工作。
  1.4 目前存在的困难
  1.4.1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 目前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同样普遍存在着体系庞杂、不易操作等问题,有的指标难于综合与试验,无法用于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的比较。其原因,一是体系的构筑往往是从概念框架到到指标选择,而指标又同目前的统计资料不相符;二是理论框架系由上而下,致使详细的分项计算难以进行。
  1.4..2资料来源的缺口与统计口径的不一 表现在:一是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一致,故基础资料难以获得或不够齐全;二是目前的基础资料不全可靠,有的水分较大,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三是统计口径不一致,各部门之间不衔接,同国际也不接轨,难于方便地运用国际的计算方法。
  1.4.3资金约束严重,案例研究缺乏 指标体系的差异会给统计系统造成双倍的工作量,而国家及各部门的统计系统资金又都比较紧张。由于这些制约,案例研究较少。中国的区域差异很大,要建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深入进行案例研究,不断完善与充实,方能最终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
附件1:面向政府的城市系统库指标体系设计
  1.指标体系图
图3 指标体系图
  2.具体指标  3.1总体形势的概括与描述  (1)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2)总体态势  (5)总体宏观走向  (4)优势与存在问题  3.2基础指标  (1)总人口  (2)总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土地面积  (5)建成区面积  (6)人口密度  (7)建成区人口密度  3.3国民经济  (1)GDP总量  (2)人均GDP  (3)GDP的产业构成  (4)GDP增长率  (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当月/累计)  (5)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6)出口、消费和投资在GDP中的贡献率  (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9)合同利用外资规模  (10)实际利用外资规模  (11)进口、出口以及进出口总额  (12)预算内财政收入与预算内财政支出  (1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1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1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16)工业用电量  (17)生活用电量  (18)发电量  3.4就业与人民生活水平  (1)非农从业人员比重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6)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7)在岗职工人均工资  (8)城镇失业率  3.5社会发展  (1)人均预期寿命  (2)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3)高等学校在校人数  (4)每万人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量  (5)每万人中医生数量和医院床位数  3.6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1)建成区面积/总人口  (2)城区绿化率  (3)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数  (4)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  (4)年末实有道路铺装面积/单位土地面积  (5)人均生活用电量  (6)污水年排污量及处理率   (7)生活垃圾处理率
 1.人才竞争力
  人才竞争力指标由人力资源数量指数、人力资源质量指数、人力资源配置指数、人力资源需求指数和人力资源教育指数综合而成。
  列前10位的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重庆、成都、南京、济南、武汉。后10名依次是:舟山、湖州、海口、珠海、威海、台州、惠州、泉州、嘉兴、秦皇岛。在这方面,大城市明显优于中小规模城市。
  2.金融资本竞争力
  金融资本竞争力由资本数量指数、资本质量指数、金融控制力指数和资本获得便利性指数构成。
  排名前10名位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苏州、厦门、大连―青岛。后10名的是:烟台、珠海、南通、威海、昆明、合肥、徐州、常州、秦皇岛、郑州―长沙。很明显,外向度高的大城市拥有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的金融资本竞争优势。
  3.科技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由科技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三类指标组成。
  排名前10位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青岛、武汉、济南、西安、杭州,后10名是:湖州、舟山、徐州、海口、佛山、秦皇岛、南通、南昌、台州、常州。从排名看,大城市的科技竞争力明显高于中小规模城市。
  4.结构竞争力
  结构竞争力的构成分别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指数、经济结构转化速度指数、经济体系健全度指数、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指数、产业聚集程度指数。
  排名前10位是:宁波、绍兴、广州、温州、东莞、湖州、台州、北京、西安、惠州。后10位是:郑州、珠海、石家庄、徐州、昆明、杭州、秦皇岛、南通、威海、泉州。
  5.基础设施竞争力
  基础设施竞争力由对外基础设施指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指数、基础设施成本指数构成。
  排名前10位是:上海、北京、深圳、大连、南京、厦门、无锡、福州、秦皇岛、宁波。后10位是:中山、济南、威海、惠州、长沙、烟台、郑州、湖州、佛山、东莞。东部城市的基础设施状况总体上好于中西部。
  6.综合区位竞争力
  综合区位竞争力指标由自然区位便利度指数、经济区位优势度指数、资源区位优势度指数、政治文化区位优势指数组合而成。
  排名前10位是: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沈阳、成都、南京、天津、重庆、杭州。后10位是:中山、台州、温州、舟山、威海、惠州、佛山、烟台、徐州、湖州。大中城市的区位竞争力总体强于小城市。
  7.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指数、城市环境舒适度指数、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指数和城市人工环境优美度指数四个方面。
  排名前10位是:大连、苏州、广州、上海、杭州、青岛、北京、中山、昆明、厦门。后10名是:石家庄、长春、郑州、东莞、长沙、南昌、惠州、台州、哈尔滨、湖州。
  总体来看,南方城市的环境竞争力明显强于北方城市,沿海城市的环境竞争力较内陆城市稍强,旅游城市的环境竞争力一般比较强。但某些城市特别是旅游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需要引起注意。
  8.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价值取向指数、创业精神指数、创新氛围指数、交往操守指数。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我见相关推荐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我见]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372083" data-title="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之我见"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发展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