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就是从生产过程和流通;一、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不断地吸收活劳动,才能维;(一)资本循环的定义;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所有者带足了;(二)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生产阶段是产业;在第一阶段中,产业资本家以“采购员”的身份,带着;在第二
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就是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去阐述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认识个别资本再生产的形式和条件,搞清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微观运行的机制和规律。马克思在对前人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一、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不断地吸收活劳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才能使自己增殖。
(一)资本循环的定义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所有者带足了货币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有剩余价值的新商品,再到市场上去把商品卖掉,收回比原来更多的货币。这样,资本就完成了一个循环。从产业资本这一循环运动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它要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二)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生产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销售阶段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产业资本家以“采购员”的身份,带着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在第二阶段中,资本家以“商品生产者”的身份,使用购买到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消费,生产出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新商品。这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环节。
在第三阶段中,资本家以“推销员”的身份,把生产出来商品运到市场上出售,实现了价值和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这一阶段关系到资本家能否收回预付资本,赚钱的目的能否最终实现,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资本循环的致命阶段。
(三)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适应,资本还依次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不停、周而复始地进行地。
1、货币资本的循环和特点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在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商品,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货币资本的循环从货币资本开始,经过三个阶段,使货币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并发生了增殖,其特点是
(1)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但终点是已经增殖的货币,明显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就是取得更多的货币,这一循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
(2)由于生产过程处在两个流通过程之间,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价值增殖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货币资本自身表现为能够产生出货币,歪曲了资本主义生产品税本身的特征,有一定的片面性。
2、生产资本的循环和特点
生产资本的职能是将机器、厂房、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新商品。生产资本的循环是从生产资本开始,经过生产、售卖、购买,最后又回到新的生产过程。
货币资本循环过程中生产过程充当媒介,生产资本循环过程中资本的总流通过程充当媒介,货币资本与再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生产资本却明显地包含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全部消费,则是简单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全部或部分转化为资本的再生产,则是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本的特征是:
首先是明显表明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2)这一循环表明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扭转了解货币资本循环过程中造成的假象。(3)由于这一循环是从生产资本出发,又回到生产资本,又造成了错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3、商品资本的循环和特点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售卖,把包含剩余价值的新商品转化为货币,实现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的循环从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开始,经过售卖、购买、生产,售卖已包含着更多剩余价值的商品为终点,商品资本特点是
(1)起点的价值是已经是增殖了的资本价值,它包含着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要使价值实现,必须是商品全部卖出去。
(2)前两个阶段是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流通占重要地位,一开始如果商品不被消费,就会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一
种假象,好像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
总结: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虽然都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但每一种形式都表现了它的特点和片面性,所以,不能只看一种形式,而要全面考察,把在种循环形式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特征。
(四)产业资本的循环的条件
产业资本家为了不断地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不能中断生产和流通过程,这样就把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这三种资本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空间上并存:资本家的全部资本,要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配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三种职能形式上。分配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资本的有机构成,技术水平,购销状况等。
2、时间上继起:每一部分的资本都必须要按顺序,连续不断地通过三个阶段,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转换资本的职能形式,并且各自以自己为起点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如果资本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了停滞,其它两部分就不能同时并存。
由此可见,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要实现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继起性的辩证统一。
通过对产业资本的分析,对资本就可下更深的定义:即资本是在不断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资本家剥削
工人的关系。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是在不断运动过程中来增殖自己的价值。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周转。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的速度问题。资本周转速度的两个度量因素是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一般来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成反比。资本周转时间越短,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此,次数越多,速度越快。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家手中一定数量的资本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千方百计地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用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和一定时期内增加资本周转次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定义
生产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用来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那部分资本。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固定资本的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按照它们在生产过程中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03等内容。 
 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对马克思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就其应用举例。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 就是...  在当代,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给出的资本运动公式可以看出, 资本增值运动既是购买、 生产、 售卖三个阶段的统一, 又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及现实意义
摘要:虽然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济全球化,但是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仍 然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在...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并阐述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本运动的意义。 (1)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态,具有三种循环形式。产 业资本循环连续性的...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从科学概念的角度说,它们都是反映资本...1)马克思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循环,是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  循环周转理论对当代经济建设的意义何雪晴 9 马克思认为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 为此马克思把单个 资本的运动表现为资本形式的变化及其循环...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_销售/营销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一、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基本内容资本只有经过不断的...  第四章 资本循环与周转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BCABA 16-20、 ...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周转时间和生产资本的构成; ...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 生产的共同规律,对改善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样要保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试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及其实现的现实意义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试论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及其实现的现实意义
2011年第1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资本循环及其实现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益复杂,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该理论依然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和微观经济管理者所遵循的主要理论之一。本文以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回顾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利用这一理论对十二五规划中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试图探求这一理论的普遍意义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 中国论文网 /2/view-678526.htm  关键词资本循环 宏观经济 经济政策   作者简介:高晔,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发展研究;赵子文,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6-228-03      一、资本循环理论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有关资本循环及其实现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基础地位。它从社会再生产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入手,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以及社会财富实现增殖的方式。从理论上讲,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学中具有基础地位,而且是西方经济学以及其他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与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构成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框架。十二五期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许多具体措施都同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及其实现理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马克思认为,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的运动过程就是它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以产业资本为例,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在生产资本阶段,资本通过吸收剩余劳动而使自身发生增殖;其二是商品售卖阶段,在这一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假如商品卖不掉,资本循环就不能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阶段称为“惊险的跳跃”。商品的销售,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品价值能否为社会价值体系所接受,商品价值能否转化为社会价值的问题。如果销售能实现,则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把产业资本的循环看作一个环的话,那么无数个环连接起来便构成了产业资本的运动,商品销售的实现便是环与环之间的切点。由此可见,商品销售的实现对于资本的循环和运动十分重要。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销售能否实现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商品自身的售价和质量;二是社会的总体需求能力。社会的总体需求能力又和社会财富的分配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社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社会资本的循环、周转、运动有着重要影响。而资本的循环周转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也论述了影响资本增殖的因素,对于单个资本而言,若每次周转带来的利润量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利润总量就越多。假如某个资本循环一次增殖10%,那么它在一年内周转两次就会增殖20%,周转五次就会增殖50%。这样,同一资本的利用效率是不同的。因此,通过宏观产业政策的倾斜,加快工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政策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得到体现。   二、收入差距拉大对“惊险的跳跃”的影响   2011年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战略应建立在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上。因此,对以往经济发展进行历史考证,及时发现经济发展中的不和谐、不可持续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矫正,应该是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所持的基本思路。纵观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历程,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好势头,例如,信息化的普及速度加快,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及可持续性。其一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其二是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不均衡的问题。   关于贫富差距问题,据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6左右,这一水平已经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行业之间的差距、行业内部的差距等。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直接表现为地区之间消费水平的差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资料(见上表)显示:   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四省(市)为例,2009年北京的年人均消费水平为22154元,天津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二左右,河北为北京的三分之一左右,山西比河北还低400元左右。在这一地理位置比较临近的区域,消费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距。同样,在地区内部,城乡消费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北京的城乡消费对比系数为2.1;天津的为2.5;河北的为3.4;山西的为2.9。这些数据表明城乡之间的消费水平有很大差距,这直接反映了城乡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   从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看,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表1-2显示了2009年各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及其差距。    以上数据反映电力、金融等行业的平均工资远远高于农林、制造业等传统部门,在行业内部,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的平均工资也有很大差距。行业内部差距表现最突出的是采矿业,山西的煤老板与普通矿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十分悬殊。除此之外,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教授杨宜勇介绍,中国居民的工资收入增长率低于GDP的增长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国富民不富的状况,居民总体需求的增长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关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问题,表1-3显示了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    数据显示,与国外数据资料相比,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很大,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也偏大。投资偏大容易出现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也容易受到地理空间、资源环境等瓶颈因素的限制。房地产投资还可能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以北京市为例,2009年固定资本投资占总投资额的84.4%,住宅投资又占固定资本投资额的四分之一左右。按这一比例测算,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为10%左右,同时,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也是逐年上升的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显示:从2000年到2009年房地产业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为10.6,10.7,11.0,11.1,11.4,11.7,12.4,11.2,12.6。除2008年金融危机外,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中城市的房价也一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房价与平均工资之比是很高的。这一方面反映了可能出现的泡沫因素,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贫富不均引起的社会投资偏好偏大。这种投资偏好一直是房地产市场的助推器,推动房价不断上涨,不断上涨的房价形成一种明显的财富效应,进一步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使大中城市的房价与老百姓的民生需求愈来愈远。   可见,影响经济均衡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必须通过一整套的政策措施进行合理规范与引导。   地区、行业、阶层、城乡差距拉大,一方面说明了生产力的分布不均,导致了收入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收入差距拉大又导致了货币效用边际递减,从而影响了整体购买力水平的提高。而资本与劳动收入在GDP中比重的悬殊,则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与生产发展的不均衡,也影响到了居民购买力的有效提高。以上两个方面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在生产大幅度提高条件下“惊险的跳跃”完成的困难。
  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资本循环理论与实践   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的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项措施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根据马克思的消费理论,社会消费能力是资本运动的根本动力,它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如果社会财富的分配倾向于富人,那么他再增加消费的量也是很有限的,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不会有很大的提高,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会明显减弱。对于投资和净出口而言,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整体消费能力,因为乘数公式都含有1/(1-a)这个公因子,其中a为社会边界消费倾向。所以如果社会总体需求能力低迷,任何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都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由社会消费能力所支撑的社会产品之实现的“惊险的跳跃”过程,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十二五规划中把调节收入分配的具体目标与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等措施。可见,中共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收入分配调节措施是及时的、有效的,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   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有机的整体,第三产业向第一、第二产业的渗透能力越来越强,他们之间协同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将第三产业分为技术型服务业和普通服务业,技术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电信业、因特网服务、现代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产业;普通服务业包括商服、旅游、餐饮、宾馆、房地产等。技术型服务业体现了现代高科技的特征,与第一、第二产业之间融合较紧密,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复杂有机的产业结构,例如金融业以现代信息产业为技术手段,推出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ATM机等新业务,使金融服务的质量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以现代金融业、现代信息产业、交通运输和物流业为代表的技术型服务业为传统工业企业的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生产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因此,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只能互相促进、协同发展,而不能相互割裂。同时,由于第三产业方便快捷的服务,使第一、第二产业的资本循环周转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快了社会财富的增殖。这种思想在十二五规划的具体措施中也得到体现,例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这就从产业结构的比例及未来运动的趋势上,阐明了生产结构及供给结构的变动,势必要求需求结构的相应变化,才能从整体上完成产品实现过程中的“惊险的跳跃”。   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措施从不同侧面反映并运用了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及实现理论。显示了这种理论的普遍意义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1]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政治经济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资本论》选读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ppt1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资本论》选读 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 《资本论》第二卷介绍 《资本论》第二卷的结构 第四讲
资本循环周转 三种资本循环的统一 三种循环的共同点 影响循环的实现条件 内部: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
的继起 外部:价值变动
流通费用――流通成本 资本在流通中消耗的费用――成本 生产性流通费用:商品使用价值的保管和运输产生的成本 纯粹流通费用:实现商品价值而支付的费用 联系实际 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物流成本――运输、保管商品的成本高于发达国家 原因:三方物流不发达,自己运输 后果:空车率高、资金积压 二、资本周转 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地循环 周转研究:时间、速度、效率
一年时间 资本一年周转次数=――――――
周转一次的时间
* * 主讲人: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霞教授 第二卷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于1885年整理出版的。 经济危机中全球热销《资本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欧洲已成为畅销书。据报道,2008年该书在柏林的销售量是去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资本论》重获人们青睐,正在于它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示。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说:“总的来说,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是不错的。” 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斯说:“长久以前,马克思就窥探到了资本主义的运转之道。”罗马教皇也对主张无神论的马克思说了些好话,赞扬马克思有“绝佳的分析技巧”。英国的《每日镜报》更是直言不讳,“资本主义就好象一场没有裁判的足球比赛,充斥着腐败与黑幕交易,欺骗球迷”。
资本运动 资本循环周转
社会总资本再生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资本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