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一双鞋进价35 亏本3045元,现亏本大甩卖,顾客给35元买了一双

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40元,现亏本大甩卖,顾客花35元买了一双鞋
查看数: 19287|
评论数: 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Binge 于
23:05 编辑
考考大家: 这是一道可以测出一个人有没有商业头脑的数学题,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40元,现亏本大甩卖,顾客花35元买了一双鞋,给了王师傅100元假钱,王师傅没零钱,于是找邻居换了100元。事后邻居存钱过程中发现钱是假的,被银行没收了,王师傅又赔了邻居100,请问王师傅一共亏了多少?(这道题目不简单,到底亏了多少?)
4.png (533.51 KB, 下载次数: 0)
22:04 上传
换个角度思考:老王的一双进价80的鞋给别人了,还找给别人65块钱!损失145&
没有假钱的话老王亏损:40*2-35=45元; 有100块假钱,老王要自己承担,+100元=145元;
大坑提示:
40元一只,35买了一双;
烟雾弹提示:
又是找邻居,又是银行没收,这些都是中间环节 &
参考答案是:145
【错误解析1】
绝对你错了!就顾客而言,白得一双鞋80元和找零65元,顾客共计白得145元!就邻居而言老王自掏腰包赔了100元!这些都由老王支付,一共就是245元!你别坑我们好嘛?
【错误解析2】
您看啊,首先买了一双鞋,是80元 顾客给了35元,但是这35是包含到100元假钞里的,所以不管给多少,他一分钱没赚,就是40*2=80 然后这100元是假的,又赔给了邻居,80+100=180
【错误解析3】
倒推 换钱的时候 找了65 还剩35然后还100又亏了65 一双鞋亏了进价一共80 65+65+80=210
【错误解析4】
鞋子一分钱没赚,亏成本40,卖35,找零多给了买家5元,给了邻居100,40+5+100刚好145 (其实我是乱凑的[笑cry]
【错误解析5】
李武林君: -40-65-100+35=170
本帖最后由 Binge 于
13:12 编辑
【错误解析6】
乐呦呦520:100+65+80=245?
盖世Superhero:难道进价的鞋不是亏损吗?而且如果收的是假钱不应该一毛没收到还倒找给对方65也是赔了钱,后来又还给邻居100,不应该是40*2+65+100=245?
【错误解析7】
記憶and恛憶:肯定105
【错误解析8】
假设他原有200。买鞋花了40 还剩160 卖出35 现有195 还给邻居100 还剩95。所以是亏损105
热门帖子推荐
最新帖子推荐
公考资料下载排行榜
本站信息由网友自行发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站长邮箱()或电话:,举证24小时内处理问题内容;本论坛不承担由于内容所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
客服QQ:(考试咨询,论坛业务,广告投放,友情链接) |王师傅卖鞋,进价30元一双甩卖20元,顾客买鞋给了张50,王师傅没零钱,找邻居换了50。50假钱赔,王亏多少?
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双鞋进价30元大甩卖20元,顾客来买鞋给了张50,王师傅没零钱,于是找邻居换了50元。事后邻居发现钱是假的,王师傅又赔了邻居50。请问王师傅一共亏了多少?
参见我的文章:
昨天我一上微信,我妈就问我一个问题:“一道测你有没有商业头脑的数学题:王师傅卖鞋,一双鞋进价30元甩卖20元。顾客来买鞋给了张50,王师傅没零钱,于是找邻居换了50元。事后邻居发现钱是假的,王师傅又赔了邻居50。请问王师傅一共亏了多少?(这道题目不简单,到底亏了多少?这是在某群做的一道题,100人的群,半个小时之内只有两人答对,大家试试!)”
我立刻告诉了她答案。然后发现她把我的答案发到了我的亲戚们的一个微信群里,原来他们已经热议一下午了,算出好几个结果。我妈贴出我的答案以后,他们还在继续争论。我不由得笑了,于是把这道题发到微博上。想不到这题一下子就吸引了几百位网友,更想不到的是网友们给出的答案更加五花八门,据不完全统计,有30、40、50、60、70、80、90、100、110、130以至210!不同观点的网友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答错的人里,不乏我很尊敬的、学历很高的朋友。还常有人重新思考后修正自己的答案,甚至还有两位同学连续给出3个答案,而且还都是错的……
这令我陷入了深思: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么一道看似很简单的题目能产生这么多答案?题目中总共就3个数,30、20、50,不同的人几乎是把这3个数的各种组合方式都尝试了个遍。答对这道题本身只需要小学的数学水平,但要解释为什么各种答案都有人报,以及为什么有人给出正确答案后还有很多人不信,就远远不止是小学难度了。仔细琢磨起来,这需要用上我多年的科学训练和科研实践。总之,这是一个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深刻问题。下面我来通过剖析这道题,讲解科研人员是如何思考的?不同的解法之间有什么区别?这么多答案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什么特点,什么常见误区?如何树立建设性的思维习惯?
首先需要指明一点,在科学当中,得到结论的过程往往和结论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这是科学和魔法的本质区别。一个科学家提出一个结论,别的科学家必须完全理解他的论证过程,才会接受他的结论。这个论证过程很可能具有普遍意义,会被用到更多的问题上去。有时结论中有错误,但论证过程很有启发性,同行们也会承认这个工作的价值。一个科技新闻报道出来,一般人只会记住结果,科研人员却会注意他们采用了什么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为什么前人做不到,他们做到了。这正是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所以普通人单凭看书是不可能成为科技专家的,也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科学思维,这只有在科研实践中才能逐步掌握。这一点是许多人、包括不少大学问家的一大误区。例如康有为、梁启超在外国游历一番,就觉得自己对西方世界的优点缺点都了解得很清楚了,别人也盛赞他们是学贯中西,于是他们就开始放言无忌,甚至能得出西方文明等待中国文明去拯救的结论。实际上,西方最核心的竞争力,即现代科技,他们连边都还没摸着呢!我对康梁以及所有犯过类似错误的哲学家(包括革命导师们马恩列斯毛)绝无不敬,只是指出一点,没搞过自然科学研究的人是很难理解科研的思维的。
回到原题。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当然只有一个,但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却有很多。然而这些方法之间并不是平等的,科研人员会给它们排个序,不同的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智慧水平。这就好比有些数学定理(如四色定理)已经被证明了,但数学家还在继续追求别的证明方法,因为他们相信这个问题优雅而深邃,已有的证明太笨重,说明人类对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没有认识清楚。数学家一定会寻求最简洁、最深刻的证明。好,那么这道题最简洁、最深刻的解法是什么呢?
是这样:王师傅总的经济活动可以归结为两件事。一件事是以30元买进一双鞋,20元卖出,这件事亏了30- 20 = 10元。另一件事是收了一张50元的假钞,这件事亏了50元。两者相加,总共亏了60元。下面让我们把这种解法称为“任务分解法”。我最初给我妈说的就是这种解法:卖鞋亏10元,假钞亏50元。
这个任务分解法好在什么地方?好在它把原来的大问题分解成了多个独立的小问题,大问题的答案就是小问题答案之和。而每个小问题又尽可能的容易解决,最多只用到了两个数的相减。这样你可以迅速得到全部小问题与大问题的答案,还能知道大问题中各个小问题的相对贡献有多大,还便于检查,如果出错也能很快找到是在哪个小问题的哪个环节出的错。总而言之,就是“分而治之”。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洞察力,意识到存在这样的任务分解。
第二简洁的方法是什么呢?是这样:考察王师傅在交易前后的状态。最初,王师傅手里有用来买鞋的30元,没有鞋。最终,王师傅把鞋卖给了顾客,而且找给他50 - 20 = 30元。王师傅本来以为自己收到了50元,但结果发现这50元是假钞,这个收益就没了,所以最后他手里是-30元,没有鞋。前后相减,王师傅的资金变化是-30 - 30 = -60,即亏60元。下面让我们把这种解法称为“始末状态法”。
这也是一种很基本的思维方法,在科学中广泛应用,例如热力学关注的就全是状态的变化。但就这道题而言,始末状态法要比任务分解法差一些,因为你必须把始末状态都考虑得很清楚才行,中间步骤不像任务分解法那样便于检查,如果出了错没那么容易定位。不过无论如何,始末状态法的复杂程度只比任务分解法高一点点(高在想清楚给顾客找30元就等于说最终状态是-30元),同样是把题目中的30、20、50这3个数只用了一次,仍然是一个很好的解法。
第三简洁的解法是什么?是考虑顾客的状态变化。顾客最初手里是一张实际价值为零的假钞,最终得到了原价30元的鞋和30元钱,总共赚了60元。王师傅加顾客加邻居,三人的得失应该相抵,即所谓“零和博弈”。邻居给出50元又收回50元,不赔不赚。那么顾客赚的就是王师傅赔的,即60元。下面让我们把这种解法称为“零和博弈法”。
这种解法和始末状态法实质上差不多,只是换成了考虑顾客的状态变化而已。好处是明确地指出了邻居不赔不赚,不参与博弈。按照很多人的说法,邻居是个“干扰项”。这种方法的复杂度又稍稍上升了一点,不过还是很容易说清楚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这三种简练又正确的解法不能说服他们?我想,这是因为他们信不过这些只考虑总的变化的方法,一定要把每一步的交易细节都列出来才能安心。
交易细节会是什么样子呢?按照时间顺序是:一,王师傅手上有30元,没有鞋。二,买一双鞋,有了鞋,钱为零。三,收到50元假钞。四,找邻居换了50元真钞。五,自己保留20元,把鞋和50- 20 = 30元的找钱给顾客。六,发现是假钞,给邻居50元,自己剩下20 - 50 = -30元,没有鞋。结论:资金变化是-30 - 30 = -60,亏60元。所以,没错,这样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下面让我们把这种解法称为“交易细节法”。它可以看做是始末状态法的细化版本,都是通过比较两种状态算出结论的。区别在于它要详尽地列出每一个步骤,计算量和复杂程度高了许多。
这种方法的麻烦就出在这儿,因为细节列得越详细(用科研人员常用的比喻来说,“分辨率越高”),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你还必须列完所有细节才知道答案,要检查只有从头列一遍,找错误就变得更难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连续给出3个答案,却全都是错误的!
我前面是用最容易理解的日常语言列的交易细节,而有管理或会计经验的人可能会用他们的术语。例如@陈果_George说的是:“期初资产:30(库存资产)+50(货币资产),期末资产:20(货币资产),其中邻居交易那50和找给顾客的30都是流水,所以期末减期初是60。亏60。”@七剑传人123 说的是:“做一下会计分录就一清二楚了。(1)借:库存商品 30 贷:银行存款 30(2)借:银行存款 20 贷:营业收入 20 (3)借:营业成本 30 贷:库存商品30 (4)借:营业外支出 50 贷:银行存款 50 。王师傅亏损额=营业收入20-营业成本30-营业外支出50=-60。亏60元嘛。”@查理不是怪蜀黍 说的是:“这个用会计记账法吧:借方为+,贷方为-。进价30元记-30(给出去的),甩卖20记+20(收回的)。收客户+50,找零-30。50元为假币冲帐-50。合计:-30+20+50-30-50=-60。亏损60元。【问邻居借钱这个是障眼法,可以视为王师傅自己回家拿零钱】”我不懂他们的记账法,不过既然结果是对的,相信他们的过程也是对的。不过能这么记账的都是专业人士,普通人学个半吊子,就很容易出错了。甚至就连@陈果_George 老师,在写出这一番财会分析之前,最初给出的答案也是“50 + 30 + 10 = 90”!
那么为什么在用交易细节法时,如此容易出错?让我们来剖析一个例子。最常见的一个错误答案看起来是110元,他们想的是:给了顾客一双鞋价值30元,又找给他30元,还给了邻居50元,30 + 30+ 50 = 110。错误在哪里?错误在于只记得最后给了邻居50元,却忘了前面收到过邻居的50元。有人也许会说:收到的那50元不该算,因为那是拿假钞换的,当时以为是等价交换,并不觉得是收入。错了。收到的50元和给出去的50元要算就得一块算,要不算就得一块不算。只算给出的不算收到的,那是双重标准,实质上相当于把给出的用了两次,第一次用于抵消收到的,第二次又算作净支出。
这个道理是一说就明白。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自己琢磨的时候会出错?我觉得,这是因为“损失厌恶”。这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意思是人对损失更加敏感。例如甲原先有1100元,失去100元,乙原先有900元,得到100元,两人最终都是1000元,但甲比乙的感觉糟得多。又如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100%的机会)地获得3000元,而不会选择有80%的机会赢得4000元的赌博,虽然后者的收益期望值是3200元,其实比前者高。在这道题当中,许多人因为损失厌恶而对最后给邻居的50元念念不忘,以至于不自觉地把这笔支出算了两遍,抵消了前面收到的50元后还算作净支出。其它的多种错误解答,也大多可以归结为对某笔支出过于敏感,忘记了相应的收入。当然,那些得出低于60的答案的不是出于这个原因,只能说他们在列交易细节时出错了。
这里要稍稍解释一下。有人认为答案是50元,因为卖鞋亏的那10元是王师傅自愿定价的,正常交易不能算亏,唯一的损失就是那50元假钞。要按这么理解,50当然是正确的。这也许不符合会计的原则,不过对这个问题的整体理解和前面说的任务分解法完全相同,所以在本文中不再深究。这就是一个论证的过程比结论更重要的例子。
总结一下,对“王师傅卖鞋收假钞”这道题,最常见的错误原因是:一,信不过整体分析,一定要列出每个细节;二,损失厌恶导致夸大支出,忽略收入。
对整体分析的不信任是普通人的常见毛病,因为他们觉得这超出了他们的把握能力,只有细节才是他们能把握的。在科学中,整体分析其实是个非常好的东西,如果能实现大家一定不会放过的。例如高中学物理,受力分析搞得人晕头转向,一旦学会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会发现许多题目不用受力分析就能算出来,实在是太~方~便~了!又如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告诉你E = mc2(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能量的变化等于质量的变化乘以光速的平方,至于你怎么实现这个质量的变化,它可不管。所以爱因斯坦是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发起者,但他完全没有参加具体研究。能提出一项整体的关系的科学家,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当然在把握整体的同时,细节的分析也非常重要,可望加深微观理解,发现新现象。也许在对细节的研究中,你就发现了一项新的整体规律呢?科学就是在整体和细节的两条腿走路中前进的。
厌恶损失在日常生活中会造成许多有趣的后果。例如它意味着人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收入,而是来自于收入的增长。换句话说,经济的增长率带来的幸福感也许比经济的绝对值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像中国这样高速增长的国家,人民的幸福感可能不比那些人均GDP很高但经济停滞的国家的低,说不定还更高。还有一个例子,很多人一提毛泽东就想起大跃进和文革的灾难,把他大骂一顿。他们忘记了毛泽东的革命带来了多大的进步,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进步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那些损失是如骨鲠在喉的。又如许多人一提政府收税就浑身不舒服,整天喊着减税,但同时又要求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这是因为交税是实实在在的痛苦,以至于他们忘记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基本道理。
了解了这些人类思维的误区,那么,如何树立建设性的思维习惯呢?我想,要谦虚,要理性,要尊重专家,也要有批判精神,要独立思考,也要读经典文献。总之,这绝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实际上这个问题就跟“如何做科研”一样困难。但无论如何,通过对这道题的剖析,相信读者已经了解了很多门路,今天的心情是大不同呀大~不~同~
最后,给读者出一道思考题。@倪博士健康家园 写了一篇文章《美国人一生平均收入200多万美元,为何不够用?》(),说美国人一生的平均收入是222万元,算来算去,扣除医保、买房、教育、交通、通讯费用以及个人所得税后,只剩下4.84万美元,平均每月过日子的钱只有51.7美元,连每天2美元都不到。最后这个数字一看就很可笑,每天2美元怎么吃饭?显然是错的。但我还是转了这篇文章,因为它的论证过程比它的结论更重要,过程中有不少干货。这个结论错在什么地方?论证过程中有哪些干货?根据这些材料,正确的结论应该是什么?
提示:希望您在课堂上做过实验,学过相对误差的概念。
祝您进步!
第一步:那50元假币是零价值 可以看成零第二步:王师傅从邻居那借了50元零钱,然后从50元零钱里拿了30元给了顾客,外带一双鞋。第三步:王师傅从邻居那借的50块钱里还剩下20块钱在手里
这个时候王师傅手里没鞋了第四步:王师傅得再凑30还给邻居 结论就是:邻居给了顾客30元钱,王师傅给了顾客一双鞋,然后王师傅又借了30元还给邻居。王师傅在顾客身上赔了30块钱在邻居身上赔了30加起来就是60
怎么算都是110啊,假钱在合法范围是不能使用的。
以上答案好深奥,
简单的假如王师傅收的50元是真币,他只亏了10元,
问题现在50元是假的,哇噢
思路清晰了有木有
你们想那么复杂干什么王师傅最终得到了20元的真钱和一张50的假币。失去了一双进价30的鞋和50元的真钱。所以20-30-50=-60赔了60元
答案是60元。
问题简化一下,顾客给你1张白纸,你给了他鞋+30块钱,然后你一张白条找邻居借来50,压在电视下面,过了1小时又把钱还回去了。然后把纸扔了。还有那么复杂么...鞋+30么,鞋当初你30买来的,相当于你白送他30块钱,不就是60么
题主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有个人来找王师傅买鞋,由于最近生意不好,王师傅为了尽快回本,把30块进来的鞋以跳楼价——20元卖给了他。
王师傅收了50块,把鞋子给了那个人,发现自己没零钱,就去找邻居换钱。结果钱换回来了,突然发现自己有零钱了!于是就把邻居的钱放在桌子上,用自己的零钱给了,这时候邻居来说:“老王啊!你给我的钱是假的啊”然后王师傅说:“哎呀老张啊!对不起对不起,那你的钱你拿走,咱俩互不相欠了。”
这时候王师傅反应过来,赶紧去找买鞋人算账啊!没想到买鞋的人已经跑了,王师傅捂着胸口痛心疾首地说:“哎呀,我去!这个小兔崽子啊,骗走我一双30块的鞋,还骗走我30块零钱啊!这30块可是我打算晚上买了鸭脖看电视剧的时候啃的啊呀呀呀呀呀呀呀!”
支出是一双鞋子30元+找零30元+陪给邻居50元=110元;收入是一张50元假币+邻居还钱50元,实际上是50元;入不敷出,亏本60元
为何不计亏本的鞋进去,第一步:那50元假币是零价值 可以看成零第二步:王师傅从邻居那借了50元零钱,然后从50元零钱里拿了30元给了顾客,外带一双鞋。第三步:王师傅从邻居那借的50块钱里还剩下20块钱在手里 这个时候王师傅手里没鞋了第四步:王师傅得再凑30还给邻居 结论就是:邻居给了顾客30元钱,王师傅给了顾客一双鞋,然后王师傅又借了30元还给邻居。王师傅在顾客身上赔了30块钱+鞋30在邻居身上赔了30加起来就是90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求答案。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40元,现亏本大甩卖顾客来35元买了一双鞋,给了王师傅100元假求答案。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40元,现亏本大甩卖顾客来-知识宝库
你可能对下面的信息感兴趣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40元,现亏本大甩卖顾客来35元买了一双鞋_问答百科_我爱台球网
我爱台球网-www.52tq.net
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40元,现亏本大甩卖顾客来35元买了一双鞋
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40元,现亏本大甩卖顾客来35元买了一双鞋 购物时尚 &|&提问者:网友&|&更新时间:,给了王师傅100元假钱,王师傅没零钱,于是找邻居换了100元。邻居存钱过程中发现钱是假的,被银行没收了,王师傅又赔了邻居100,请问王师傅一共亏了多少? 最完美的答案:邻居是一个假象。其实你赔邻居100元之前邻居给过你100元零钱,所以你和邻居之间没有损失。和顾客之间:鞋成本40元,找给顾客65元,加起来一共105元。 其他参考答案:35亏5元,找65元全亏,又给100元,共亏205元一只鞋进价40?一双鞋80? 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35元,现亏本大甩卖顾客来30元买了...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35元,一双甩卖30元,顾客来买鞋给了...试一下谁有商业头脑的数学题。 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3...王师傅是卖鞋的,一只鞋进价35元.现亏本大甩卖.现价30元一双.顾客买了一双鞋,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双鞋进价40 亏本35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