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和发展的意义

什么是联系,发展?普遍联系观点的意义?
黎约践踏e箏z砌
如果不是【应试教育】的话,【定义】:所谓的逻辑,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关系 relation”,按自身循环分类的“一分为二”方法就是 R(·,·)联系,是【哲学】方面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关系 relation”,发展,是【哲学】方面的说法,就是变化的意思,并且通常是好的【方向】普遍联系观点,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认为【不存在没有联系的事物】普遍联系观点的意义?>从逻辑、关系角度处理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其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事物之间相互作用,使其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发展 从逻辑、关系角度处理问题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关联; 发展:是指在存在或生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完善。 普遍联系观点的意义在于能够快速、广泛和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全局,如快速地发现并利用事物的有利的共性和个性以有效地造福自己和社会...
扫描下载二维码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第四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PPT 本文档属于精品文档、课件类技术资料,转载请联系作者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四章: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PPT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知识: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 &| &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为了完整地把握唯物辩证法学说的科学体系,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总的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就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它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本质的。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悉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60页)唯物辩证法既然是要回答世界上各种事物、现象的状况究竟是怎么样的,所以,首先就要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把普遍联系的观点当作自己学说的第一个总的特征和起点,为此,恩格斯曾一再把辩证法看作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21页)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本性。凡是真实的联系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外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首先就是要从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出发,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强加于客观事物,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普遍联系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观点,同其他观点一样,也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之上的,坚持了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同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观地任意联系,就是从主观臆想出发,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所以,抛开联系的客观性去讲普遍联系,就会从根本上背离唯物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这样的错或那样的错误,如说什么:&国际上一阵风,国内就抛起一层浪&等等,把苏联的赫鲁晓夫和中国的刘少奇联系起来,得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导致了一场灾难,就是证明。
  ②坚持了联系的客观性,也就从根本上坚持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第一,从具体事物、现象来看,一切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其他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和周围世界毫无联系、互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离开同周围事物的联系,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就都成为不可能和不可理解的。例如,俗话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没有地球上的各种条件&&大气层,适当的温度等,生命就不能存在;脱离了人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再也做不出什么事情来了。
  第二,从整个世界来看,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多样而又统一的物质世界,例如,我们前面讲过,宇宙间的原始星云,由于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而发生旋转,旋转的结果是太阳系的形成,地球的出现、地球上无机物长期发展的结果,依次出现了有机物&&生命&&低等生物&&高级动物&&人&&人类社会,这种历史的联系就足以说明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三,任何事物、现象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可分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即都是统一的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纽结,正是通过这一个个的纽结,才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来。例如,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三叶草、土蜂、田鼠和猫之间存在着的有趣关系,三叶草的繁殖必然依靠土蜂给它传花授粉;田鼠又决定着土蜂的数目,因为田鼠在吃土峰的蜜时,毁坏了幼虫和蜂窝;猫又决定着田鼠的数目,因为猫捕吃田鼠。所以,猫就与三叶草发生了关系;猫多,田鼠就少;田鼠少,土蜂就多;土蜂多,三叶草就多。相反,如果猫少,田鼠就多;田鼠多土蜂;土蜂就少,三叶草就少。所以达尔文指出:&完全可以相信,一个地区里如果有大量的猫,首先通过田鼠,再通过土蜂的居间作用,就可以决定那个地区里某种花的多少。&这就看出,在生物分类系统上相距很远的许多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依存关系,仿佛给一种看不见的线联系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生命之网,各种生物就是这个大网上的一个个纽结,一种生物发生变化,其他生物也就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这好比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
  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对主义。
  ④坚持普遍联系观点的实践意义
  唯物辩证法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把世界看作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而就必然要求用整体性的观点来观察事物。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是部分离不开整体。在研究个别事物时,不能忘记它用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缺乏整体性的观点,就不可能处理好各个部分的问题,就会顾此失彼,使各个部分失去合理的配合,使整体失去合理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在工作中要树立全面观点,要有&一盘棋&的思想的理论依据。其次,整体也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离开了部分也就无所谓整体。因此,不认识一个个部分,也就不能清晰他把握整体。离开了部分的整体,抽掉了各个部分的整体,只能是一种空洞的抽象。所以,这就又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在全局思想指导下,善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从每个部门、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搞&一刀切&,&简单化&。
  二、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多样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联系的普遍性的同时,又要求具体地分析联系的特殊性,即认识联系的多样性,如果不去分析和研究联系的多样性、特殊性,那么,所谓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套语,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
  对于无限多样的联系,如果从哲学所研究的范围考察,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一般联系和个别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方面,表现出事物整体的不同特征,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事物在存在和发展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性。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成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161页)规律如果按其起作用的范围划分,可区别为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如果按其起作用的领域,即活动的舞台划分,可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规律。各门具体科学,是以研究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规律为对象的,而哲学则是以整个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最普遍的规律为对象的。
  规律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这是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物质本身又是客观的,所以,作为它的规律来说,也就必然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说,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也好,没有认识到它也好,它都存在,都在那里起作用。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说,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虽然合理的规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实际了,可以修改它和取消它,而规律却是客观存在的,它同物质一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整个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都一再证明了规律的客观性,无论是自然界的规律,还是人类社会的规律都是如此。只有唯心主义才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主张规律是人们的意识的产物,例如,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实用主义者说,科学规律仅仅是人们为着暂时的利益而作的有用的假设,这种&人造规律&的说教是非常荒谬的。
  规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这就是说,规律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科学规律只不过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例如,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反映为万有引力定律;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反映为元素周期律;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的本质联系表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这是说,规律和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它表示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必然为此的趋势。飞翔在空中的鸟类,飞机以及其他一切物体,当它的动力作用消失时,必然顺着引力方向降落到地面上来,这就是地心引力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的联系。这一点是说,事物、现象是千差万别、变动不居的,规律则是变中之不变,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的稳定的东西。规律的这种稳定性的特点,又表现为重复性,就是说,只要具备一定必要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总之,规律就是事物、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在这里,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普遍的联系,就是普遍性规律。这三种属性是并存的,不可分的。本质的联系一定具有必然性,必然的联系也一定是稳定的。由于规律的这三种属性,总是体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所以,一提规律就与事物发展相联系,称为事物发展的规律。由于事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所以规律本身也是发展的、历史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既然世界上每一个事物、现象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那也就是说,每一事物、现象的存在和发展,都受着它所处的周围条件的影响、作用和制约。具体事物的联系总是一定条件下的联系,联系和条件是密切相关的,承认普遍联系也就得承认一切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
  ①所谓条件,就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例如,今年某地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如果我们把这件事作为确定的研究对象的话,那么,气候、土壤,实行了承包责任制等等,即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它的条件。条件和联系是有区别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条件则是指存在于某一事物之外而影响该事物的因素。条件和联系又是不可分的,事物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就是处在特定的联系中。简言之,条件是指发生着影响,作用的因素,联系则是这些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②唯物辩证法在条件问题上,也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条件问题上的唯物论,就是承认条件的客观性,承认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无时无刻不受条件的制约;坚持条件问题上的辩证法,就是承认条件的复杂性可变性。
  所谓条件的复杂性,是说有共同条件和特殊条件,决定性条件和非决定性条件,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等等。不同的条件对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当然,条件的区分具有相对性,只有人的实践才是上述诸种条件区分的实际确定者。由于人们的实践对象、范围、目的等等不同,在一种情况下是这种性质的条件,在另一种情况下,就又成了那种性质的条件。
  所谓条件的可变性,是说,具体的条件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事物的变化依赖于条件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着条件的变化。就是说,事物同它周围条件的关系也是相互的。它们可以互为条件。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而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又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即改变着自己的活动条件。
  ③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条件论,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斯大林说过:&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其实,地方和时间也是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所以,归根到底,是一切以条件为转移。一定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发展,又在一定的条件下趋于灭亡。条件是极为重要的。认识事物,要认识事物的条件;改造事物,也是要改变事物存在的条件。离开条件,一切都谈不上,例如,如果离开一定的条件,&下雨对我们是有利还是有害&就弄不清楚。赫拉克利特说过:黄金好不好?驴爱草料而不爱黄金,这能说黄金不好吗?我们平常下棋常说:过了河的卒子顶车用。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条件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从现有的条件出发,正确地利用客观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出为实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条件,从而夺取更大的胜利,切不可不顾客观条件去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这就是唯物辩证的条件论的基本要求。
  四、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和科学的发展
  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科学发展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①从一方面说,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不断地被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所证实和丰富。
  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虽然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直到19世纪以前,自然科学的发展基本上处于搜索材料的阶段,各门科学、各种自然过程之间的联系没有被充分揭示出来,辩证法的联系观点不具备坚实的科学基础,因而孤立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据着统治地位。
  19世纪以后,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上以搜集材料为主的阶段已经结束,人们已经发现自然界的许多重要的运动规律,各种自然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步被揭示清楚了。其中,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三个伟大的科学发现,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辩证联系的认识大大前进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物质运动状态之间的普遍联系,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内部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揭示了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社会同自然的联系,等等。以后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继续发展更加证实和丰富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②从另一方面说,用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指导科学研究,又大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两门不同的学科之间建立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中间科学,或在多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综合性科学。这就是所谓各门科学相互渗透,科学整体化的趋势。它的突出表现就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这样一些研究事物的共同属性或普通联系的某些方面的崭新学科的出现。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了,也表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对于研究联系观点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最为重要的是系统论的哲学意义。系统论认为:
  系统是普遍的、客观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一事物从某一特定的系统中分离出来,必然落入另一系统。大至宇宙、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等都是由不同天体构成的系统;小至微观世界,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系统,原子核又是由各种粒子组成的系统。在有机体这个大系统中,又有许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单细胞,是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组成的系统,高等动物则是由各种细胞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中又包括许多小系统,如生产系统、分配系统、交换系统等;反映客观事物联系的科学,也是由许多概念、判断、推理有机构成的理论系统。
  总之,系统论不过是把关于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具体化,使之成为科学研究和在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系统论的创始人路&冯&贝塔朗菲在论述系统观念的历史发展时明确承认,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形成系统论的过程中起过重大的作用,很多西方系统论学者也都不得不承认,马克思第一次把系统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把社会看成系统,把人类历史看成系统的运动。它说明,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和科学发展的关系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不断证实和丰富着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而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对于科学研究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永恒发展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同时又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全集》第二卷第442页)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学说的又一个总的特征,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是紧密不可分的。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1.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
  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同一的,联系总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通过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引起事物的状态或性质的变化,就是说,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形而上学否认运动,也首先是因为它否认了联系。恩格斯在谈到19世纪以前将近四百年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时说:&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本质;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0-61页)
  2.联系和运动不可分割
  联系和运动在客观事物中,是密不可分的,是二而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我们只能从概念中把它们区分开来,分别地进行考察。实际上它们是不可分割的。这种不可分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离开相互联系,就不能理解运动
  这一点是说,没有联系构不成运动,也不能显示运动。即使是位置移动这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也是通过联系来显示的。位置就是一种联系。一个物体离开了它同周围物体的联系,就不能确定它的位置,更无从说明它的位置的变化。最简单的位移尚且如此,其它复杂的运动形式就更加如此。越是复杂的运动,越是要通过复杂的联系去显示,所以,如果离开了相互联系,就不能理解运动。
  ②离开运动,也无法理解事物的相互联系
  这是因为,运动本身就是一种联系,我们前面说过,相互联系是通过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而相互作用本身就是一种运动的态势。如果否认了运动,就意味着否认相互作用,也就否认了联系。离开了运动讲联系,只能是僵死的联系,而这种僵死的联系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它只能存在于形而上学者的僵化的头脑中。
  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1.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绝对的,但是运动的这种绝对性是通过无限多样的具体物质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把宇宙间的物质运动归纳为五种基本的运动形式,依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其中每一种运动形式又包含许多更为具体的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就包含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速运动、变速运动、旋转运动等等;物理运动中就包括声、光、电、热、磁等运动形式。由于近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的分类和对物质运动的认识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恩格斯所阐述的基本思想仍然有着指导的意义。
  2.各种基本运动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
  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它们的相互区别为前提。运动形式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殊的矛盾,所以才在运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性。例如,机械运动就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移动,它是最简单、最低级的一种运动形式。物理运动比机械运动前进了一步,它包括着分子的和原子的某些运动,现代物理学发现了电子,弄清了电的现象是由电子的运动所引起的,而且还发现了其他的基本粒子和它们所引起的一系列新的物理现象。例如苏联科学家今年七月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H&&介子(h介子)。&生命&期极短,所以如此之晚才发现,从科学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第一种粒子电子,到现在基本粒子的数量已超过350种。化学运动就是指元素的化合和分解,具体的内容和过程是原子化合为分子或分子分解为原子等。生物运动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和蛋白质,它主要解决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即同化和异化的矛盾,以及物种的遗传变异的矛盾。社会运动就是指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此起的社会制度的更替,等等。
  ②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
  这是说,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由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所以必然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并有以各种低级运动形式作为它存在的必要条件。例如一个人的生命运动,诚然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同化和异化,但是机械运动不可少,如心脏的跳动,肺的一呼一吸,前进中一步一步的移动等,所有这些,都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否则,人就没法活。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机械运动和物理运动是最为基础的运动形式,贯穿在一切高级运动形式之中,各种运动形式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一切高级运动形式又都包含着机械的和物理的运动形式。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决不能因此就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它看作是各种低级运动形式简单机械地相加,因为高级运动形式在各种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它和低级运动相比,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差别,这种质的差别表现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不同的。例如,生命运动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就是新陈代谢,而不是机械运动的位置移动,所以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
  第一,形而上学唯物论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运动形式的质的多样性及其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用位置移动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说明质的不同,比如,把人也说成一个不上发条的大钟等。
  第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承袭并改装了上述形而上学的观点,鼓吹所谓&还原论&。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它把人类社会这种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生物的运动形式,企图用生物学的规律去解释社会现象,因而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它是为帝国主义的弱肉强食,搞种族歧视和殖民政策作辩护的。
  但是,在批判&还原论&时,要作具体分析,不能把对高级运动形式中所包含的低级运动形式的研究,通通说成都是还原论,利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和方法去研究更高级的运动形式是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步骤和环节,例如量子化学就是运用现代物理学去研究化学现象,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中间的界限就是,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③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例如,摩擦生热、生电,是机械运动转化为物理运动;热引起燃烧,是物理运动转化为化学运动。物质世界经过长期机械的、物理的,特别是化学的作用,逐渐形成越来越复杂的化合物,出现了蛋白质和核酸,并由它们组成蛋白体,从此产生生命运动、生命运动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产生了高等动物,类人猿经过劳动变成人,出现了社会运动。反过来,生命的完结还会转化为化学的、物理的、机械的运动,曹操的《龟虽寿》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滕蛇乘雾,终为土灰&,其中就包含着这种哲理。
  但是,对于转化问题必须注意:运动是守恒的,就是说,运动是不灭的,不但量不灭,而且质也不灭。所谓量不灭,就是说运动在转化前后的总量不变,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所谓有质不灭,是说物质运动的这种转化能力不会最终消灭,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是无止境的,这也就是所谓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否则就有陷入唯心主义的可能。有一种&宇宙热寂说&,认为,宇宙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宇宙间的总能量虽然是守恒的,但一切形式的能量都必然要转化为热能,而热能只能由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物体,使得热能逐渐均匀地消散在整个宇宙,甚至热的平衡,致使热能失去了进一步转化的可能,于是&宇宙热寂&就来临了。那时,宇宙的总能量丝毫没有减少,但是它却再也动不起来了。对于这种错误的理论,恩格斯运用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给予了透彻而又有说服力的批判。
  3.掌握物质运动基本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实践意义
  ①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质的区别,是我们区分各门具体科学,确定其研究对象的客观基础。各门具体科学就是以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和上述五种运动形式相适应的有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分支越来越多,说明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认识正在深入;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出现了许多综合学科和边缘科学,说明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要迅速发展我国科学事业,应该重视科学发展的这个特点。
  ②掌握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对于了解科学发展进程具有指导意义。恩格斯说:&研究运动的性质,当然应当从这种运动的最低极、最简单的形式开始,先理解了这些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形式,然后才能对更高级的和更复杂的形式有所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91页)这说明,利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和方法去研究更高级的运动形式是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步骤和环节。为了把握高级物质运动的本质而研究其中包含着的低级运动形式,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和认识论的。科学史表明,在研究低级运动形式的科学得到充分发展以前,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科学是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的。
  ③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克服那种统得过死、&一刀切&和简单化的倾向。要懂得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活动规律,要在统一领导下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辩证法通常用运动、变化、发展等概念一起来表述自己的发展观。但是,运动的概念和发展的概念是有区别的。所谓发展,就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单纯的数量增减和位置的移动,而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简言之,就是新生旧死。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用了新陈代谢、推陈出新、除旧迎新等术语,来表达发展的实质和内容,这是很恰当的。
  1.什么是新事物
  所谓新事物,就是指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这个定义,就比较明确地指出了新事物不同于旧事物的特点,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第一,新事物是历史发展中进步的东西。所谓进步,就是说它符合发展趋势,代表发展方向,体现着未来,这就和那种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的旧事物有了本质区别。
  第二,新事物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所谓具有远大前途,就是说,它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还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平常所讲的&方兴未艾&、&喷薄欲出&、&含苞待放&都是说的刚刚兴起,朝气勃勃,而不是强本之末,日暮途穷,所谓&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新事物就和那种已经在日趋灭亡的旧事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而言之,区分新旧事物的唯一标准、根本标志,就是看它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而不能另立其它的标准,例如,不能把一种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形式上是否新奇、暂时的力量对比等,作为区别新旧的标准,更不能靠人们主观上的自封。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我们常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雨后春笋&、&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超旧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以此来形容新事物的生命力和不可战胜性,说明新陈代谢即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那么,新事物为什么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呢?总的来说,是由于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具体来说,有三点:
  第一,新事物萌发、产生于旧事物内部,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因而它是旧事物所无法消除的东西。这一点是说,新与旧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新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一方面,它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旧事物所赖以存在的因素。旧的一方如果否定了新的一方,旧的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可能,所以,这就注定旧事物是无法克服、无法消除新事物的。
  第二,新事物比旧事物更能适应发展的条件和要求,因而更富于生命力。例如,生物在进化中产生的新的变异品种,是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依据的,所以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以符合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广大人民利益为依据的,所以就更富于生命力。当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即一种新的事物在开始往往得不到支持,相反会遭到残酷的迫害和打击,因而受挫折。这一点不能说明新事物不正确,而是说,它的力量一时看来还比较弱小,一时还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总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战胜旧事物的。这一点,恰恰说明新事物更富于生命力,而不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第三,新事物吸取了旧事物中合理的成分,克服了消极的成分,又有新的创造,因而具有更丰富、更高级的内容。因此,就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例如社会主义制度,它既吸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又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而就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然,我们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说,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帆风顺的,而同时又认为这个必然战胜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是需要经过斗争的。为什么?这是因为,第一,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都意味着对旧事物的否定,所以这就必然要遭到旧事物的拼死反抗。第二,新事物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弱小的,新事物在克服旧事物前后一段时期里,新旧事物之间的斗争并不会马上停止,有时候,旧事物还可能会复辟,新事物还需要继续进行更加艰苦的斗争,所以,这就注定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问题,在社会领域尤为突出。
  3.唯物辩证法关于新旧事物不可战胜性原理的实践意义
  第一,新陈代谢的规律是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客观基础。掌握这一原理对于坚定无产阶级立场,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是说,运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去理解社会历史,可以使我们确立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增强为美好事业奋斗的革命精神。这是因为共产主义同资本主义相比,是一种崭新的思想和社会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能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第二,既然新生事物开始是弱小的但又是不可战胜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在实践中自觉地坚定地站在新生事物一边,善于发现和热情扶持新事物,做新事物的促进派,而不是做鲁迅先生所批评的那种&在嫩苗上驰马&的人。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展开
  我们前面讲了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但是,只是一般地说明了什么是联系、什么是发展。当我们要进一步探究事物究竟是怎样联系、怎样发展的时候,就必须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这些规律和范畴主要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等范畴。它们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是联系和发展观点的展开和深化,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思想。
  首先,以联系的观点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面之间能对立又统一的本质联系或关系;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质和量、质变和量变之间的联系或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总而言之,它们都是说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辩证联系的。
  其次,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内部的矛盾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或状态,经历着量变、质变、新的量变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道路是按照螺旋式或波浪式而曲折前进的。总而言之,它们都是说明了事物的辩证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各对范畴,既说明了联系,又说明了发展。例如原因和结果,既揭示了事物的因果联系或因果关系,又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因果链条。其他的辩证法范畴也是一样。
  但是,在由这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所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各个要素的地位是否都是均等的呢?不是的。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的,是列宁,这是他对唯物辩证法的一大贡献。他在年期间所写的《哲学笔记》中明确提出:&统一物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1页)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同上,第608页)列宁本人在《哲学笔记》中对这个思想作了一些说明和发挥,许多是以答句、警句和批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辩证法的十大要素等,但是还不够系统。由于列宁工作繁忙和逝世过早,没有来得及对自己提出的这个思想作进一步的说明和发挥。列宁逝世以后,在苏联,由于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于辩证法观点阐述上的一些错误,因而忽视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
  毛泽东同志实现了列宁的遗愿,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了这个核心进行发挥,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毛主席最集中最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著作就是《矛盾论》。在《矛盾论》中,毛主席从七个方面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使辩证法的这个最根本的规律具有更加完备的理论形式,创造性地作出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新概括,为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哲学基础。
  那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呢?理由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他规律和范畴虽然也是揭示联系和发展的,但都没有对立统一所揭示的这样根本。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的联系,发展的实质是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在于对立面之间的又斗争又同一。因此说,只有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说明联系、发展的内容、实质和动力。
  第二,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容,否则就没有必要存在,但其中贯穿着一个根本的内容就是一系列的对立统一。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为掌握其他规律和范畴提供了一把钥匙。
  例如,质量互变规律从根本上说,所揭示的就是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从根本上说,所揭示的就是肯定和否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两个规律既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贯彻,又是它的展开。唯物辩证法的诸对范畴,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角度揭示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由此可见,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的主线,只有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说明和了解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这一点是从辩证法同时也是从方法论、认识论这个角度来看的。就是说,对立统一规律既是客观世界的根本规律,又是认识事物的根本规律。主观辩证法不外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在认识中表现为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发展观、方法论,就是要求人们正确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因此矛盾分析法就成为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
  形而上学否认联系和发展,其最终根源就是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辩证法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就在于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因此说,是否承认矛盾的观点,也就是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不能把辩证法缩小为只有一个规律。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有各自独立的内容,为了强调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采用贬低或取消其他规律的方法,本身就是反辩证法的。唯物辩证法有丰富的内容,有血有肉有骨骼,才有核心。如果孤零零地就一个规律,那就不存在核心的问题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是用辩证法其他要素相比较而显现,相联系而确立的。所以应当明确,掌握对立统一这个核心,不是要否定、代替辩证法的其他规律,恰恰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唯物辩证法这一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这方面,多年来的教训必须汲取。
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 主办
电话: 地址:上海市大沽路100号
邮政编码:200003
邮箱:dwbgs@
上海市科技信息中心 制作维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在事物的联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