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寨宣威市府的经济,文化,军事,农业。

常宁文化厅最新服务网址:,网上申报,网上举报,网上留言,网上建议,请进入网上"客服服务中心"
您对常宁文化厅公众服务网感兴趣的栏目是:
&& A&& 网上办事
&& B&& 相关服务
&& C&& 审批公告
&& D&& 办事指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全国文化信息网站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北京文化厅天津文化厅河北省文化厅辽宁省文化厅黑龙江省文化厅江西文化厅重庆文化厅贵州文化厅西藏文化厅宁夏文化厅甘肃网澳门香港文化传播网文化发展论坛中国文化产业网中国文化信息网中国文化网中国文化市场网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局山西省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大连市文化局吉林省文化厅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浙江省文化厅宁波市文化局福建省文化厅厦门市文化局江西省文化厅青岛市文化局河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化厅深圳市文化局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四川省文化厅云南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化厅青海省文化厅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古籍保护网精彩中国
==本省省级机关网站链接== 常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常宁政府信息公开网常宁先锋网省地震局省气象局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省人防办省法制办公室省国防工办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省粮食局省旅游局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新闻出版局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统计局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环境保护局省地方税务局省国家税务局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地方志办公室省机械设备成套局省档案局省审计厅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卫生厅省商务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委员会省信息产业厅省交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建设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常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省公安厅省科技厅常宁教育厅省国资委常宁发展改革委员会常宁人民政府
==本省文化网站链接==
淮南合肥亳州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滁州六安巢湖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铜陵宣城黄山
==本市文化网站链接==
市建设委员会市经济委员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教育局常宁人事考试网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合肥市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合肥市商务局合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合肥信访局合肥市旅游局常宁广播电视影视局常宁新华书店合肥市图书馆合肥市少儿图书馆合肥市文化馆合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常宁新闻出版局合肥市行政服务中心新华网常宁频道人民网常宁视窗常宁杂技团常宁图书馆常宁话剧团中安在线新闻网常宁黄梅戏剧院剧常宁文化馆常宁博物馆常宁艺术职业学院
==其他文化网站链接==
首届常宁旅游节文化发展论坛中国徽州文化网常宁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醉翁亭饮食文化决策支持网
友情链接:
&&&&&&&&&&&&&&&&&&&&&&&&&&&&&&&&&&&&&&&&&&&&&&&&&&&&&&&&&&&&&&&&&&&&&&&&&&&&&&&&&&&&&&&&&&&&&&&&&&&&&&&&&&&&&&&&&&&&&&&&&&· · · · · ·
······
······
光明网版权所有全盘胡略说一把宋朝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的那点事儿
&&& 北宋 (960-
1127,计 168年)
---- ---- ---- -----
1、太祖(赵匡胤927-976)即位&
960年—963年
963年—968年
968年—976年
2、太宗(赵匡义、赵光义、赵炅 939-997)
&&& 太平兴国
976年—984年
984年—987年&&&&&
【984 王延德(939- 1006)着《高昌行记》】
988年—989年&&&&&
【989 隐士陈搏(-989)逝,主儒道融合】
990年—994年
995年—997年&&&&&
【996 《太平御览》问世】
3、真宗(赵德昌、赵元休、赵元侃、赵恒,986- 1022)
998年—1003年
1004年—1007年&&&
【1004 景德 和契丹(907- 1 125)谋和】
&&&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1017年—1021年
4、仁宗(赵受益、赵祯)
1023年—1032年&&&
【1022 行限田法】
&& 明道 1032年—1033年
&& 景佑 1034年—1038年
&& 宝元 1038年—1040年
&& 康定 1040年—1041年
&& 庆历 1041年—1048年 【1044 和西夏(
&&&&&&&&&&&&&&&&&&&&&&
【1044 毕升(- 1051)发明活字印刷术】
&&&&&&&&&&&&&&&&&&&&&&
【1048 苏舜钦()逝】
&& 皇佑 1049年—1054年【1049 范仲淹(989-
1052)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
&& 至和 1054年—1056年
&& 嘉佑 1056年—1063年 【1060 梅尧臣(
5、英宗(赵宗实、赵曙 )
&& 治平 1064年—1067年
6、神宗(赵仲针、赵顼, )
&& 熙宁 1068年—1077年【1072
行方田均税法】
&&&&&&&&&&&&&&&&&&&&&
【1072 欧阳修( )逝】
&&&&&&&&&&&&&&&&&&&&&
【1073 周敦颐( )逝】
&& 元丰 1078年—1085年【1069 王安石(1021-
1086)变法()】
&&&&&&&&&&&&&&&&&&&&&
【1079 苏轼()被贬黄州】
&&&&&&&&&&&&&&&&&&&&&
【1079 画家文同( 10 18- 1079)逝】
&&&&&&&&&&&&&&&&&&&&&
【1084 甲子年 司马光()着《资治通鉴》】
&&&&&&&&&&&&&&&&&&&&&
【1085 程颢( )逝】
&&&&&&&&&&&&&&&&&&&&&
【1085 太皇太后高氏(-1093)摄政】
7、哲宗(赵佣、赵煦,)
&& 元佑 1086年—1094年【1086 苏轼( 1036-
1101)任翰林学士】
&& 绍圣 1094年—1098年【1095 沈括( 103 1-
1095)逝,着有《梦溪笔谈》】
&& 元符 1098年—1100年【1100 皇太后向氏(-
1101)摄政】
8、徽宗(赵佶,)
&& 建中靖国 1101年
&& 崇宁 1102年—1106年【1105 黄庭竖( 1045-
&& 大观 1107年—1110年【1107 程颐( 1033-
1 107)逝】
&&&&&&&&&&&&&&&&&&&&&
【1107 画家米芾( 105 1- 1 107)逝】
&& 政和 1111年—1118年【1112
行限田免役法】
&& 重和 1118年—1119年
&& 宣和 1119年—1125年【1120
方腊(-1121)之乱】
&&&&&&&&&&&&&&&&&&&&&
【1121 梁山泊宋江(-1122)降宋】
9、钦宗(赵亶、赵烜、赵桓, )
&& 靖康 1126年—1127年【1126
靖康之变,金虏宋钦宗() ,
&&&&&&&&&&&&&&&&&&&&&&
北宋(960- 1127)结束
----------------------------------------------------------------------
南宋 ( ,计 152年)
---- ---- ---- -----
1、高宗(赵构)即位
1127年—1130年
1131年—1162年【1131 秦桧( )任宰相】
&&&&&&&&&&&&&&&&&&&&&&
【1141 秦桧( )杀岳飞( )】
&&&&&&&&&&&&&&&&&&&&&&
【1141 词人李清照( )逝】
2、孝宗(赵伯琮、赵瑗、赵玮、赵昚 )
&& 隆兴 1163年—1164年
&& 乾道 1165年—1173年【1165
宋金谈和,维持40年和平】
&&&&&&&&&&&
【1173 王日休(王虚中,1110?- 1173)逝,着有《龙舒净土文》】
&& 淳熙 1174年—1189年
3、光宗(赵敦)
&& 绍熙 1190年—1194年【1192 陆九渊(陆象山,
&&&&&&&&&&&&&&&&&&&&&
【1193 范成大( )逝】
4、宁宗(赵扩,- 1224)
&& 庆元 1195年—1200年【1196 韩咤胄(-
1207)弹压朱子学派】
&& 嘉泰 1201年—1204年
&& 开禧 1205年—1207年【1207 韩咤胄(-
1207)伐金】
&& 嘉定 1208年—1224年【1210 陆游( 1125-
5、理宗(赵与莒、赵贵诚、赵昀)
&& 宝庆 1225年—1227年
&& 绍定 1228年—1233年
&& 端平 1234年—1236年【1234 联蒙古军灭金(
&& 嘉熙 1237年—1240年
&& 淳佑 1241年—1252年
&& 宝佑 1253年—1258年
&& 开庆 1259年
&& 景定 1260年—1264年【1263 贾似道( 1213-
1275)行公田法】
6、度宗(赵孟启、赵孜、赵禥 )
&& 咸淳 1265年—1274年
7、恭宗(赵显 )
& 德佑 1275年—1276年【1275 文天祥( )勤王举兵】
8、端宗(赵昰 )
& 景炎 1276年—1278年【1276 降蒙古军】
9、幼主 赵昺 1278
&&& 南宋( 1127-
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明隆庆5年(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1600),岁入400万两(
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
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著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
,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
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
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当然,从人均财政收入上来看肯定是这样。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
本来不及爆发起义。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
&&& 熙宁10年(1077)北
嗡 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
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
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 那
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32万贯。
北宋庆历年间(),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宋朝商税甚轻,住税3%,行税2%,如以平均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额即达80000万贯,平均每人8贯以上。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
万贯,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贯或更多
&& 宋朝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纸币和银行信用。
&& 宋朝时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
1、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发明,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始大量应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卷子);
2、火药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的记载是在晚唐);
&& 3、指南针在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倭国与朝鲜。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
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棺定了论。的确,按中国传统对王朝的评价
标准来看宋朝也确实挺丢人的。首先,要有强大的中央集权——这一点宋朝似乎还过得
去;其次,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域还不够,顶好是把莫斯科也弄来——这
方面宋朝就差劲了,南宋偏安一隅就不必提了,诸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
州”之类的讽刺诗句大把的有,就是北宋,真正把靖康推到长城一线的时间也
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西北就更不用说;最后就是要扬国威于域外——“明犯强汉者,虽
远必诛!”,最好是每年封一次狼居胥。天可汗算什么?要宇宙可汗才爽——这宋朝就更加糟糕了,什么长驱漠北,直捣黄龙就别提了,连自己都保不住,每年不断的送钱,
叫叔叫伯的还老是挨揍。两个皇帝作了俘虏,两次在大陆上待不住要跑到海上去——这 些都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光辉事迹。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
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 同。
有一个数字是很引人注目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
一般年份也可达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
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用其他的数字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明隆庆5年
(1571)国家岁入白银250万两。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
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
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明末天下大乱,在
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什么狗屁剿饷和练饷等的征收,即著名的
“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
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
,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
,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
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
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 (1077)北 嗡
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 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
泼曰实 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
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这个数字说明,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已经不再是 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 那
迈进了。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
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
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业收入才再一次超过了农业税。
由于大量独立的小自耕农不再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采取了与其他王朝迥然不同
的土地政策——“不抑兼并”。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上一向将土地兼并视作国家大害,
千方百计加以抑制。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朝代开国时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
数百万个小自耕农;经过上百年日积月累,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家丧失税源,一
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挺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政府崩溃,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
土地。这种做法完全是一种自然经济的产物,它固然可以保证大多数农民都能有一些土
地耕种,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约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工商业的兴起,将中国社会牢牢的捆在自然经济之中。而且,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趋势,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对土地的重新分配几乎都要伴随
著大规模的战争与破坏。
宋朝的做法却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这一循环。一方面不抑兼并,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的
经营,并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据估算,当时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国土地的70%,而每年进入流通市场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发展了工商业,不仅仅吸收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仅信州铅山的一个铜铅矿就常雇有十余万矿工,日夜开采),更
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生产力的飞速提高。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英国产业革命初期“
羊吃人”的现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何等相似,不同的只是宋朝的规模要比英国大
许多倍,时间比英国早几百年,而人民因此受到的苦难比英国少得多。
与此同时,政府对于突如其来的灾害或战乱导致的阶级矛盾激化还有一个应急措施——
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
。宋军官兵一般都有著不错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为阶级矛盾的导火索?兵,在宋朝竟成了阶级矛盾的释放阀。每当一个地方出事,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候,政府
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也正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庆历年间宋军
总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之巨,考虑到当时的人口这军兵数量实在是
一个天文数字。要命的是这125万人全是雇佣兵,因此军费也就屡创奇迹。仁宗宝元年间
仅陜西一地,和平时期军费2000万贯,战时3300万贯!庞大的军费和其他开支使得宋朝
的财政开支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连那样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
问题,以至于被一些学者非常讽刺的称为“积贫”。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样的支出其实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付出代价。而这种以赤字经济的手段来保障社会稳
定和经济发展的方法也颇有些现代味道。假如我是一个专门搜寻“中国的世界第一”的
人的话,我甚至可能说宋朝在世界上第一个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当然,我不是)这虽然好象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认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人的却决不只我一个,也决不只是在开玩笑。
这样做的结果是,宋朝的经济,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就可以拿
出1000贯钱去买一把刀(林冲买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
以看到,“百金”在当时就已经是一户中人之产了。在中学课本里我们曾经读到一位北
宋大臣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子。难怪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柀┿炅阂粋&看城门的士兵。当来自当时西
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仅仅是吸收了很少一点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时,竟然感到眼花缭乱,宛如身处人间天堂。(对马可波罗的存在以及他是否来过中
国还有争议,但是世人所公认的是“马可波罗游记”描写的确实是当时欧洲商人接萤Φ街袊拿髦蟮囊娐劯惺埽?
如果说那些描述还不够具体的话,我们还可以看一下下面这些事实
宋朝时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纸币和银行信用。 宋朝时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术是宋代发明,
雕版印刷术在宋代始大量应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刚经”卷子);火药
和火器在宋代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火药的记载是在晚唐);指南针在 宋代开始大量装备远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梦溪笔谈”),在西方,这是近 代科学大发展的先声。
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柀Ψ牵《龋瑬│ 南亚和柀喌娜毡九c朝鲜。
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个增加到40个,汴京和临安继长安,洛阳和南京之
后成为世界上第4,第5个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数百万户,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时全国年铸币506万贯,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32万贯。
北宋庆历年间(),每年商税收入达1975万贯,宋朝商税甚轻,住税3%,行税
2%,如以平均2.5%计,则一年纳税商品额即达80000万贯,平均每人8贯以上。
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
万贯,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贯或更多。
在经济和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宋朝的政局总的来说也比较清明。既没有宦官和外戚专权
,后妃干政,也没有地方势力的割据。在“不以言论杀人”的传统下,文化得到了长足
发展,那些因为“忤旨”或者被打击排斥的人们,最多也就是流放岭南,真的没有人因 此被处死。
我们可以大胆的说,宋朝实际上正处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前夜。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真
的曾经有过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时机的话,那么我认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 的世界,而不是苏州桥上那几个等著雇主的机工。
可是,这刚刚萌生的嫩芽,这一切,都被北方刮来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
蒙古人的破坏力是极其惊人的。前面我们对这一点已经有所描述,这里再看几个数字。
金全盛时(1207)有户768万,元灭金时(1235)仅得户87万,短短28年间在籍户数下降
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户1267万,元灭宋时得户937万,也陡减26%,这还没有
包括此后元军与南宋残余势力作战3年的杀戮。这减少的上千万户,几千万人口固然有一
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还是死在蒙古骑兵的屠刀之下。
坚决不肯同化,试图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来统治中国的蒙古贵族立刻就使宋朝社会向
市场经济资本主义迈进的步伐嘎然而止。
近百年后,虽然汉族起义者又夺回了国家政权
但朱元璋却错误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败的教训,大开历史的倒车,将中国社会重新送回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去,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人的战舰开进珠江口。
宋朝的军备
每朝每代以来,宋代最算无能,每次战争结局几乎都是求和、输币、甚至于乞降,简直是历代王朝以来最大耻辱。这样的结局在当时很为正常,赵匡胤“兵变陈桥黄袍加身”从出兵到返回汴京受后周幼主“禅位“仅5天时间,大概是这把龙椅得来太容易关系,时时担心它失去也容易,于是与赵普商议“欲息天下之兵,建国家久长之计”,赵普见机情景,建议执掌禁军的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赵匡胤采用赵普建议,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上演了。削夺大臣的实权,过着只拿奉禄不管实事的悠闲官生活。
解除在京大臣兵权之后,赵匡胤还不放心,又在兵制上面做文章,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把全国军队改为四种,分为禁军、厢兵、乡兵和藩兵。禁兵是皇帝的卫士,一部分驻守京城,却要到外州县就食,另一部分镇守边防要地,但要经常移防阵地,名义上是“习勤苦、均劳逸”,实际上是为了中央实权的巩固与实施,无法让其他的将领有所联系造成对朝廷的威胁,达到了“兵没有固定的将、将没有固定兵”。厢兵是各州的守军,只供官府役使,从不练习武艺;乡兵是从农民中抽来的壮丁,名义上是地方守军,却没有一点战斗力;藩兵是招募来守卫边防的,但大多是空名额。乡兵、藩兵既不常有,也不训练,都是有名无实的。这样的军用武备,岂能与外邦对抗,难怪常常受到契丹、西复、辽、金的侵犯,几乎以失败赔钱而告终。
赵匡胤为了专力巩固中央政权,实施对内严防的性质,自然形成了内政腐朽,外患最为强烈。“杯酒释兵权”使武职官员成了虚设,名义上节度防御史,实为什么都不管,依级领俸禄,管理军政事务的官员都由朝廷临时差遣。正由于临时差遣,像走马灯一样走走形式,试问他们能安下心为百姓做几件实事吗?不能。对武将如此,文职官员又怎么样呢?宋朝沿袭了唐、五代的官制,以台、省、寺、监、院、部而设立官员,此外还有毗、勋、爵,实为虚衔,只拿俸禄不为民认真办事、管事的实职,实际管事办事的被称为职式差遣的人,又都是流动性很强的,自然和武职的“临时差遣”一样。宋朝采取这样的维护中央政权的官僚制度,大大减弱甚至于没有军用武备的防御能力。官僚机构设置繁多庞大又重叠,直接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支出。宋朝官员俸禄的名称有官俸、禄粟、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券、厨料、薪炭费、仆人衣粮等。当时谁能谋上一官半职的就一生丰衣足食,享受不尽。
赵匡胤实施如上改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使他们形不成威胁朝廷和叛变朝廷的实力。另一面为了得到官员、地主、富商的拥护,大力保护他们的利益,放任他们欺压盘剥劳苦人民,绝不严惩,甚至形成公开买卖官职,官员公开受贿贪赃等,都不予追究责任。如果引起极大的民愤也不过是贬官降职或外调,极少有处以死刑或籍没家财的。所以,宋朝虽然没有受到各朝代的藩王兵变的威胁,可局面形成了“兵无制,用无节,国家无法度,一切苟且而已”。
宋朝的政策、
宋的工商国营政策,客观上当然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必须看到,其初衷是与民竞利,扩大盘剥之源,利用不平等的地位从工商业中榨取财富,这不是真正的重商主义,不是正常的市场经济措施,而是封建国家体系下的畸形产物,这种政策,同时也对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在这种土壤中,是不可能产生什么新的社会形态萌芽的。事实证明,当政府财政出现危机,宋朝廷从来不是通过正面发展工商业来扩大生产、市场从而增加正常的税收,而是通过增加苛捐杂税,以及发行大钱、变钞乃至最后直接大印会子的办法明目张胆的豪取民财。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总结到:“南宋政府,所以取于民者如此,其民乌得而不困,其国亦乌得而不亡!”两宋的农民抗争,从无断过,而且仔细分析就可以发现,所有的民变,几乎都是因为封建负担过于苛重的问题。而两宋最后没有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运动,也没有亡于民变,究其原因:一是重兵对内,一方面通过招募士兵变寇为兵来缓解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对民间的严密控制和镇压。二是宋朝始终面临巨大的外患,也面对着巨大的民族矛盾。在这个背景下,民族矛盾和国家外来危机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范围内可能超过内部阶级矛盾而上升为主要面。当辽人南侵或者金人蹂躏中原的时候,广大民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选择竭尽自己的最后精血去支持一个尚能组织抵抗的政府。此在南宋尤其显著,翻查南宋立国初期的历史资料,常常惊叹于这样一个对内横征暴敛专制强暴的朝廷居然还能维持,可以说,如果没有当时巨大的外患威胁一定时期内淡化了内部矛盾,这样一个政府,激起全国性的巨变,乃至发生汉末那样的脆性崩溃也是完全可能的。最后一点,自然就是这个政权终于糟糕到在竭尽民力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尽到它保全自己和保护将希望寄托于它的百姓的义务,为外敌所灭亡,来不及等到内部的矛盾将之彻底摧毁——虽然到了末期,这种内部瓦解的趋势也已经不可逆转。——认为南宋末期国家运转还大体良好的也完全是在扯淡。对于宋朝,常常有着不切实际的幻觉。什么“世界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了,“空前富庶繁荣的中国社会发展高峰”了。其实,看穿两宋的历史,其国策就是:聚财富于官,敛财富于中央。民困官丰,而官府之资财又全部集中于中央政府。然而,举国之资、全民之资,还是供养不起那皇帝、宗室、官僚、冗吏、冗兵的庞大开销。一个将全国财富都盘剥到手的政权,在它几百年的统治中,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闹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乃至几乎就不能维持其运转。这样的一个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是一个大笑话,是和着无数黎民的血与泪的荒唐!——此即我对有宋一代的基本认识。
一、该文作者曾说宋朝的财政收入最多一年达到1亿6000万贯文,实际上,这个数字是一个绝大的笑话,因为所谓“一亿六千万”,它的单位不是什么“贯文”,而是“贯石匹两”。这个“一亿六千万”,就是不考虑单位,只考虑数量,乱七八糟加在一起,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宋朝搞的是货币+实物的赋税制度,钱的单位是贯,米的单位是石,布帛的单位是匹,白银的单位是两,丝绵的单位还是两(一两白银价值1贯钱,一两丝绵价值50文钱,然而在这个1亿6000万的大杂烩统计里,一两白银+一两丝绵=2两),对了,还有草……单位是“束”。就比如说:熙宁十年(1077)的财政收入中属于农业税收入的部分大约是5200万“贯石匹两”,然而其中有“草”1765万束,折合成钱才35.3万贯(当时草大约是20文/万束)。把这乱七八糟的各种东西都按照当时的价格换算成钱,那一年大致的租税收入是2021万贯左右(此价格数字根据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这篇文章前面说了个“一亿六千万”,然后喜滋滋的夸奖宋朝的这个数字比之汉唐明如何了得,是10倍还是多少倍。然而他在文章后面开列了三个北宋有代表性年度的财政收入(至道3年、天禧5年和熙宁10年),却只有三千多万贯到七千万贯出头的样子。那些个过亿的年份都哪里去了?其实很简单,这三个数字是当代的史学者按照我上面的那种以当时物价换算的方法统一折算为贯的结果,自然一落千丈。该文作者到了这里显然另抄了本现代学者的书,因此他的数据和自己文章开始的1亿6000万就差之万里了。而他自己在文中还是这么说的:“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万贯文”——这样的表述恰恰说明了该文作者缺乏起码的常识。因为北宋的中后期财政收入远远多过前期,而且保持持续上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作者因为抄了两本书,看了两种口径的数据,于是自己把自己转晕了。他和宋朝政府一样,只看数量不看单位,居然把北宋财政收入描绘成了下降趋势。只看这开宗明义的第一个数字,就知道这个作者不但只会抄书,而且抄的毫无常识。他来歌颂“伟大的宋朝”,实在当不了称职的吹鼓手
2该文作者另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伟大的宋朝的伟大的工商税收入。这也是网上带给网友最多错觉的地方。他说:“那么那庞大的财政收入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一下下面一组数字就知道了。熙宁10年(1077)北宋总收入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162万贯,占30\%,工商税4911万贯(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明朝著名的明神宗(万历)以“矿税”的名目,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工商业者,8年间总共搜刮到了200万两白银,不足宋朝的一个零头),占70\%。”
宋朝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断的涌现了。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范仲淹、欧阳修或许命运相近,两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的交往聚会组成了文化沙龙、文学俱乐部。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总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神韵文明向绝对化发展,还使平民文化发展起来。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人小资情节严重,宋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抒发那种浅斟低唱的闲情逸趣。宋词体现了宋朝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娼妓业的兴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宋代的娱乐业则分得更明确,大致分为了“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类。宋代的“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大部分可以买艺不买身。她们大多数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的,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有很深造诣的,有的可以称上是那个方面的艺术家了。“官妓”是最为人们仰慕。她们不只是相貌出众,还非常有才华的。她们品貌、学识、才智和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超群。现在的演员明星、或从事文艺工作的女人都难以比上她们,因为以前的红楼女子是从小培养、不断的熏陶出来的,而现在的一些演艺界女士,长得漂亮点只上两年学就有可能成为明星……可以说一个宋代的名妓,要比现代的女明星强不少。
茶文化是在宋代时才达到艺术的境界。宋朝的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茶,而是茶饮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盐,要加各种作料的茶。这是有无数种喝法的茶饮料与茶文化,遗憾的是像宋朝大多数的工艺、文化一样没有遗留到现在。宋时已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宋还有斗茶之风。蔡襄在《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宋人用各种漂亮的、精致的瓷碗的饮茶,其中兔毫盏、天目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具。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宋朝的诗歌里就时常渗透着茶文化。“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也写出这么悠闲具有小资情节品味的品茶诗。宋徽宗《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时开始流向民间的。由于宋徽宗对玉器的过分喜爱。导致玉器在宋代空前发展,世俗化倾向的玉雕空前发达。宋的玉器玩味大增,礼性大减。宋代出现了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商铺。市民成为玉器的玩赏者、拥有者。佩带玉器受到广大的市民阶层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除玉雕之外,宋的木雕、竹刻、漆器、铜器、金银器、牙角器、碑帖、印章、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虽然宋代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宣威芙蓉彝寨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