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以为好手机是我家庭生活小帮手ppt上的帮手,现在我才知道过去我学业的衰败、工作的不顺,罪魁祸首就是智能手机

404错误页面
404错误页面
您的请求在Web页面不存在!
可能原因:
文件不存在!
伪静态设置错误!
网站目录权限不足!
IIS不支持该拓展名!
如何解决:
检查文件是否存在
检测伪静态规则是否正确
授权目录Users写入和修改权限
卸载IIS,用面板重新安装IIS帖子不存在或被隐藏.
您可以试试:[转载]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2
二、(2014&课标Ⅱ,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1.D 著:登记。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2.C 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阅读语段,弄懂大意。文段写的是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于声色犬马的行为。学生只要能对文段有大体了解,那么划分层次进行断句也就不难了。“八虎”是刘瑾等八人的外号。故排除A、B。“文每退朝对僚属”不是完整的句子,应在“语及”后断开,排除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领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至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3.B “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可见,他并没有“着手压缩编制”,而是请求皇帝裁减冗员。另外,“不顾非议”无中生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
(2)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
【参考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担任工科给事中。调离京城担任湖广右参议。有权势的宦贵担任太和山都督,侵吞国家财物。韩文竭力阻止他,用那些剩余的费用交换万石粮食,用来防备赈灾。九溪土酋和邻部边境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劝说,全都服从。弘治十六年担任南京兵部尚书。荒年,米价上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感到为难。韩文说:“救荒如同救火,如果上面怪罪,我自己承担责任。”于是开仓放粮十六万石,米价恢复稳定。第二年调回京城担任户部尚书。韩文为人稳重,平日做事谨慎。等到面临大事,刚正果断从不屈服。武宗即位后,赏赐以及修建陵墓、大婚等各项费用,需要银钱一百八十万两多,国库内钱币不能满足。韩文请求先打开承运库(大内库藏),皇帝没有答应。韩文说:“库内银两空虚,赏赐在京城和边疆士兵以外,请分别赏给银票,稍微减少来扩充内库及内府的银钱,并且暂时借勋戚和庄园的税收,进而命令承运库内官核实现存的金银,登记在册。暂且停止所有不急需的费用。”按照惯例,监局、仓库的管理人员不超过二三人,后来渐渐增加,有的一个仓库十多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强夺任丘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力相争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经济共计两年,竭力遏制权贵,权贵们痛恨他。而这时候刘瑾等八个人号称“八虎”,每天引诱皇帝沉溺于射猎、歌舞、游戏之中,不理朝政,韩文每每退朝对同僚说起,直至泣下沾襟。郎中李梦阳劝勉说:“你如果在这时候率领文武百官坚决进行争讼,除掉‘八虎’就容易了。”韩文手摸胡须,挺直肩膀,毅然改变脸色说:“好。即使不能成功,我的年龄也该死了,不死不足以报答国恩。”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刘瑾十分怨恨韩文,每天让人偷窥韩文的过错。过了一个月,有人把假银币送到内库,于是把这看作韩文的过错。诏令对韩文降官一级,令其退休。刘瑾的怨恨还没有停止,又以遗失部籍的罪名判其有罪,发布文书抓捕韩文入狱。几个月后才释放,处罚千石米粮送到大同。不久再次处罚粮食,令韩文倾家荡产。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官职,一直到退休。嘉靖五年去世,终年八十六岁。
乙组:杂记类
一、(2016&江苏,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逆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姑“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库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 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1.B 病:患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2.D 曲解文意。“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错,原文最后一段“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并非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而是想以此“困张广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4.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参考译文】
我的祖父名汝霖,号雨若。他幼年喜好古学,广泛地阅览大量书籍。年少时不肯临池学习写字,写的字丑陋粗拙,参加有司考试,总是考不上。于是向朝廷捐纳财物进入太学学习,滞留了二十年。文恭公去世后,家庭渐渐困难。祖父在龙光楼上读书,撤去了楼梯,用轮滑传送食物,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来到浙江,凭吊文恭公。文恭公墓地的树木已经合抱粗了,他抓着树枝潸然泪下,悲伤地哭泣哽咽着离去。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面对着祖父忧愁不喜,大概是邓文洁听到妒忌者的话,说祖父开设酒肆,很长时间不写文章了,所以见到祖父抽噎叹息。这一天即将分别,他看着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着说:“我命运不顺,只是有耕耘而没有收获罢了,我还不敢不勤奋学习。”邓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试试你。”于是以“六十而耳顺”为题让祖父写文章,祖父挥笔而写,文不加点。邓文洁又惊又喜,打着拍子说:“你的文章会闻名于世,又何止于科考功名?阳和子应该是后继有人了!”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已经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白天黑夜不止,患了眼病,闭门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祖父参加考试,还不到中午,就写完了文章,而把文章交到一位老教谕的房里。老教谕拿着一些文章,交给大主考李九我,李公大骂写得不好,命令再交文章,交上的不好,再交,以至于交了四五次,屋子里的文章将要交完了。教谕生气地哭了,李公检查文章发现少了七卷,就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文章非常不通,只能留作笑资罢了。”李公说:“马上把你的笑资拿来!”李公一读,就拍着手掌连称太好了,于是另换丹铅重新审阅这些文章。《易经》考试祖父第一,龚三益第二,其余的人全都定为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职清江县令,调任广昌,属下有很多有名之士。黄贞父先生善于开玩笑,轻视祖父是个纨绔子弟。他巡视时有疑难案件,让五个县令共同审讯,并告诉同僚说:“按规定应该由我书写案卷,但我不接受,各位也不要接受,我将用它来使张广昌困窘。”祖父明白他的意思,没有坚决推辞,执笔写了几千字,都引经据典,断案像老吏一样熟悉,黄贞父张口结舌,称赞:“奇才!奇才!”于是和祖父结为朋友,称为莫逆之交。祖父任职满六年,被考查为才能卓异第一名。
二、(2015&重庆,7~10)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1.B 容:容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 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 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2.C 先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大意,初步断句;再分析句中的标志性词语和文言现象,进一步断句。句中的“其”“惟”“乃”“自是”,以及对比句式等,都是可利用的断句信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3.A “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不符合文意,原文是“终不语加咎巫”,同时“学者不愿行医”错,原文是“学者日以怠”,意思是“学习医术的人日益懈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
(2)(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参考译文】
楚地风俗是只相信巫师而不相信医生,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加严重。凡是生病,不计算时间长短、病情轻重,刚一吃药没有效果,就会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反复复使用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后悔,而且还归过于自己并深深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始终不用一句话指责巫师。因此,总是把治好病的功劳归于巫师,而总是把治不好病的失败归于医生。无论有效与否,巫师总是接受上等奖赏,而医生却总是落在后边。所以医生如果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不得不借助于鬼怪的情形来装扮自己,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很少有不受迷惑的。更有甚者,沅湘一带用生人来祭祀非鬼谋求利益,即使遭受重刑厚罚也不怨恨,从而导致巫术之祸盘根错节难以解除。医生的技术已经长久不能胜过巫术,那么即使有良医也不能施展其才,以成就自己的名声;从而学习医术的人日益懈怠,所以有时在邻近几个郡县也找不到一个良医。唉,难道是先王的思想不正确吗?为什么巫师的灾祸到了这种地步啊!人们能够尽享天年,难道不是很幸运的吗!
我的家乡有一位徐若虚先生,是郡里的望族大姓。他十五岁考中进士,随即归家以行医为业。(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经过几十年,他的医学取得很大成就,撰写了几十卷《易简归一》。这部书辨疑析难,弥补缺漏,内容广博,语言简明,通晓细微,融会贯通,大家都说他是古人重生。他按照脉象治病,而不按照症状。无论富贵贫贱,他都不求取回报。相信他来找他治病的,没有治不好的;那些治不好的,一定预先让他们知道。唯独一旦用了巫师,他就径直离去而不回头。从此我家乡的巫师,渐渐地不能独占治病的功劳了。我走了几千里也没见有人能比得上他,偶尔遇到一个,却又只研究一个门类,擅长一种医术罢了,没有各方面都擅长的。我来到旴江,遇到了汤伯高,他通晓医术,性格沉静深邃,不自夸,跟徐若虚非常相像。我正担忧巫术之祸,医道不明,会导致我坐看百姓过早死亡而不能抢救,而又喜爱汤伯高的医学跟徐若虚类似,而且试着让他治病总是很有效,因此,我一并记下巫医盛行的利害以及徐若虚的事迹,来赠送给汤伯高。唉,如果世上的医生都像徐若虚、汤伯高一样,世人就像我家乡的人一样相信他们,巫术怎么能长久的胜过医术呢!
汤伯高的名字叫尧,自号常静处士。徐若虚名棪。我还听说庐山有一个姓郭的人,号南寄,也很有名声。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热点。其考查内容多涉及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作用及意义等。命题多就文本的某一细节进行设计。从考查形式上看,有客观选择题和主观表述题两种题型,而以客观选择题为常见。
解答高考文言概括内容和观点题,尤其需要注意文本和选项的细节内容。选项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有对有错,解答时要注意全面细致地与文本相应内容加以比较分析。概括观点时则要抓住文本的中心内容、文章背景以及文本中的议论性、抒情性句子,并认真揣摩。
1.看选项的概念与对象
看概念与对象,即看陈述的主语对象是否一致。例如,2015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第2题,D项“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对应原文尾段“而宪来求铭”,请张耒写下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选项显然是张冠李戴。
2.看选项的时间、时态性词语
看时间、时态性词语,分析选项与文本是否保持一致,如2014年课标卷Ⅱ文言文阅读第3题A、B项中的“他在湖广”“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武宗继位”都是做题应该注意的时间词。
3.看选项内容的有无
看有无,即对照文本,分析选项内容在文本中是否存在,是否有依据。如2014年课标卷Ⅱ文言文阅读第3题B项,回归文本“武宗即位……诏不许”是说韩文请求先打开大内库藏,皇帝不准,韩文又谏诤,选项中的“不顾非议”原文没有说明,属无中生有。
4.看选项内容解释是否准确
选项的内容大多是对文本中有关字、词、句的理解和解释,即分析选项的内容解释是否符合文本原意。如2015年重庆卷文言文阅读第3题,A项“学者不愿行医”,不符合原文意思,“学者”是学医的人,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学者”,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原文说“学者日以怠”,意为“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下去”,选项曲解了原文意思。
5.析文本关键内容,看观点是否准确
高考文言观点题一般不单独考查,而是与内容概括题一起考查。解答时要注意从文本主要内容出发,理清文章的思路,正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如2015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第4题是一个主观表述型概括归纳题。问“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通读原文,我们可以知道答题区间,文章谈欧阳发治学主要在1、2段,然后从中提炼出与欧阳发治学有关的语句,如“刻苦于学”“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解答好高考文言文归纳内容、概括中心题,需做好三步。
第一步:找对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选出与选项内容对应的信息。
第二步:做比较,将选项内容与筛选的对应信息进行细致比对,比对时尤其要注意从细节着手。
第三步:下判断,在细致比对的基础上,对选项内容与筛选的信息是否相符做出准确判断。
甲组:史传类
一、(2016&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何尚之,字彦德,庐江灊人也。曾祖准,高尚不应征辟。祖恢,南康太守。父叔度,恭谨有行业。
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注],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十三年,彭城王义康欲以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上不许。乃以尚之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徐秀、庐江何昙、黄回、颍川荀子华、太原孙宗昌、王延秀、鲁郡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尚之察其意趣异常,白太祖宜出为广州,若在内衅成,不得不加以铁钺,屡诛大臣,有亏皇化。上曰:“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晔后谋反伏诛,上嘉其先见。国子学建,领国子祭酒。
二十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是岁造玄武湖,上欲于湖中立方丈、蓬莱、瀛洲三神山,尚之固谏乃止。时又造华林园,并盛暑役人工,尚之又谏,宜加休息,上不许,曰:“小人常自暴背,此不足为劳。”时上行幸,还多侵夕,尚之又表谏曰:“万乘宜重,尊不可轻,此圣心所鉴,岂假臣启。舆驾比出,还多冒夜,群情倾侧,实有未宁。清道而动,帝王成则,古今深诫,安不忘危。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伏愿少采愚诚,思垂省察,不以人废,适可以慰四海之望。”亦优诏纳之。
大明二年,以为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四年,疾笃,诏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问疾。薨于位,时年七十九。
(选自《宋书&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注】 摴蒱:古代一种赌博的游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B.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C.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D.晔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但使共知如此/不忧致大变也&
1.C 做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的主语。本题考查点是“便豫相黜斥”“万方将谓卿等不能容才”“以我为信受谗说”这三个完整的句子。这三个句子不能拆开,拆开以后文意不通,故选C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这里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嫔宫中,文中所指的是前一个意思。
C.万乘,即万辆兵车,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万乘”可以代指天子。
D.薨,是后代对死亡的一种隐晦的说法,指的是古代的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官员去世。
2.A 铁钺:在这里代指杀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尚之热心办学,反响热烈。何尚之在丹阳城外建宅院,办学校,各地学子纷纷慕名而来,称之为南学。
B.何尚之观察入微,洞悉先机。左卫将军范晔欲图谋不轨,何尚之有所察觉,先发制人,得到皇帝的嘉奖。
C.何尚之为民请命,鞠躬尽瘁。皇帝想在建造玄武湖和华林园的过程中过分地役使百姓,何尚之上书阻止。
D.何尚之为国为民,深得圣心。何尚之的进言,多能得到皇帝的认同,晚年病重,皇帝还派遣专人探视。
3.B “先发制人”的表述不准确,原文没有提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之少时颇轻薄,好摴蒱,既长折节蹈道,以操立见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值汲黯、辛毗,必将犯颜切谏,但臣等碌碌,每存顺默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关键点:轻薄(行事轻浮)、折节(改变平素志行)、蹈道(履行正道)、见称(被动句式)。(2)关键点:值(遇到)、犯颜(冒犯君上或尊长的威严)、切谏(直言极谏)、顺默(顺从其势而沉默不语)。
【答案】 (1)何尚之少年时行事颇为轻浮,还喜欢赌博,长大之后改变志向走上正道,凭操守为人所称道。
(2)如果遇上汲黯、辛毗(那样的忠臣),(就)一定会(不惜)冒犯龙颜极力劝谏,只是我们这些人碌碌无为,常常心存恭顺静默罢了。
【参考译文】
何尚之,字彦德,是庐江府灊县人。(他的)曾祖何准,品德高尚不应朝廷的征召,(没有出仕)。(他的)祖父何恢,曾任南康太守。(他的)父亲何叔度,为人恭顺谦谨有德行功业。
何尚之少年时行事颇为轻浮,还喜欢赌博,长大之后改变志向走上正道,凭操守为人所称道。元嘉十三年,彭城王刘义康想任命司徒左长史刘斌为丹阳尹,皇上不答应。(刘义康)于是就任命何尚之为丹阳尹,(何尚之)在丹阳城南外建造宅院,设置玄学院,聚集学生。东海人徐秀,庐江人何昙、黄回,颍川人荀子华,太原人孙宗昌、王延秀,鲁郡人孔惠宣,(因为)仰慕(丹阳郡兴盛的)玄学一起前来游学,称为南学。当时左卫将军范晔任参机密,何尚之觉察到他的志趣不同寻常,(于是就)禀告太祖应当让他出京任职广州,如果(范晔)在京城谋乱事成,不得不对其施加刑罚,(如此)屡次诛杀大臣,对皇上的圣明教化有损害。皇上说:“范晔(谋乱)的事迹还未明显,就事先罢免他,各地官民就会说你们这些人不能容纳人才,认为我听信谗言。只要让人们都知道这些,不用担心出现大的哗变。”范晔后来因谋反被杀,皇上赞赏他有先见。国子学建立后,(何尚之)兼任国子祭酒。
元嘉二十三年,(何尚之)调任尚书右仆射,兼任散骑常侍。这一年修造玄武湖,皇上想在湖中建造方丈、蓬莱、瀛洲三座神山,何尚之坚决劝谏,皇上就停止了(计划)。当时(皇上)又修造华林园,并在盛夏役使人工,何尚之又劝谏,认为应该让百姓休养生息,皇上不答应,说:“百姓常常自己背朝太阳(劳作),这点(工程)不足以使百姓辛劳。”当时皇上(到处)巡幸,还经常秉烛夜游,何尚之又上表劝谏说:“万乘大国之君应当自重,尊威不可忽视,这(本应是皇上)圣心明鉴的,哪里需要用我来说明呢。圣上近来连连出游,还经常彻夜游赏,朝廷上下群情反对,实在不能安宁。清理道路再出行,帝王要以此作为出行的准则,(这是)古今(帝王)深深警戒的事,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会有危险。如果遇上汲黯、辛毗(那样的忠臣),(就)一定会(不惜)冒犯龙颜极力劝谏,只是我们这些人碌碌无为,常常心存恭顺静默罢了。(我)特别希望(皇上)稍微采纳一下我的诚挚的愚见,想着自我省察,不因为我的碌碌无为废弃(我的真言),才可以宽慰天下人的期望。”(皇上最终)也下诏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嘉奖他。
大明二年,(皇上)让他担任左光禄、开府仪同三司等职位。四年,(何尚之)病重,(皇帝)下诏派遣侍中沈怀文、黄门侍郎王钊探视、慰问。(何尚之)死于任上,当时七十九岁。
二、(2016&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1.A 本句话有三个主语:帝、人、鲜之。弄明白这一点就很好判断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2.C 尚书是一种官职,文中“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这句话说明当时的尚书之上还有宰相。“最高”不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儿;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3.D 选项先用“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来概括郑鲜之为人和性情,后面用乘车出游和参加宴会两件事进行分析;但按原文的意思,坐车出游这件事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参加宴会这件事则体现他与皇帝关系的亲近,不能体现他为人隐厚笃实,所以选项的概括与分析不能对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关键点:“省”“悖”“疾”“莫”“大”。(2)关键点:“素”“礼”“方”“流”,句式为判断句。
【答案】 (1)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2)郑公道德纯朴,是先朝礼遇的人,好比前代钟元常、王景兴等人。
【参考译文】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逐步升为御史中丞。他性格刚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他的外甥刘毅在当时权力很大,朝野人士无不归附,郑鲜之尽心于武帝,唯独不肯屈从刘毅,刘毅非常愤恨。因为他和刘毅是舅甥关系,制度规定不能互相弹劾,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擅自赦免传诏的罗道盛。当时的新制度规定,长吏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探望而免职,郑鲜之因此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理义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少年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风流文采。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任他为右军长史。等入了咸阳,武帝遍看了阿房宫、未央宫故地,凄怆动容,前行走到渭水旁边,武帝又慨叹说:“此地难道还会有吕望么?”郑鲜之说:“从前叶公好龙而真龙出现,燕昭买骨而骏马到来。明公您只要以诚恳态度待士人,还用担忧海内没有人才前来吗?”武帝登基以后,他升任太常、都官尚书。当时傅亮、谢晦的地位和恩遇日益隆盛,范泰曾经当众讥讽郑鲜之说:“您与傅、谢都跟随圣主在关中、洛阳立功,您还位居首席幕僚,今天不振作,距离别人那么远,多么无能啊!”郑鲜之一直看着他,并不回答。郑鲜之虽为人通达直率,但他敦厚实在,对亲朋故友都能赡养抚恤,乘车出游,有时自己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随驾车的人走向哪里。他特别被武帝亲近。皇上曾在内殿设宴饮酒,朝廷显贵全都到了,唯独不请郑鲜之。众人坐定以后,武帝对群臣说:“郑鲜之一定会自己跑来。”果然,过了一会儿,外面禀报尚书郑鲜之来到神兽门请求奏事,武帝大笑引他进入宴席。景平年间,徐羡之、傅亮当权,把他调出京城任豫章太守。当时王弘担任江州刺史,私下对人说:“郑公道德纯朴,是先朝礼遇的人,好比前代钟元常、王景兴等人。现在徐、傅调他出京为郡官,或许当有原因。”元嘉三年,王弘入京为宰相,举荐郑鲜之担任尚书右仆射。元嘉四年去世。
乙组:杂记类
一、(2016&浙江杭州市四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
【注】 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也: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南朝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辞不能达            达:畅达
B.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 & &
& & &过:批评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 &
& & & 卒:最终
D.诗何必古《选》 &古:推崇
1.B 过:过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 &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B.因病发药 & &
&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 & &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2.D 均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A.介词,同、跟,和;连词,和、跟、同。B.介词,根据;介词,依靠,凭借。C.副词,表判断;连词,表顺接,于是、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B 选项“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有误,作者并没有说不读书,只是强调要像圣人那样,纵使多读书,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圣人 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此 童心 而 使
之 勿 失 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
4.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5.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解析】 (1)关键点:“至”、句式为被动句、“见”。(2)关键点:“得”“一”、反问句式、定语后置句式。
【答案】 (1)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
(2)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
【参考译文】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突然失去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感性知识,长大之后,通过耳闻目睹又获得理性知识,而这些感性的知识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去了。久而久之,知道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失去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些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壅塞了自己的童心。童心一旦壅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被蒙蔽,而把从后天得到的见闻道理作为本心的缘故。
已经以见闻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见闻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话虽说得很好,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假人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既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既然这样,那么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它们被假人埋没而不在后世全部显现的,又难道还少吗?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道理就不会流行,见闻就不会立足,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
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中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言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既然这样,那么,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道学家的借口,假人的藏身之地,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文章的写作呢?
二、(2015&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 ①漘(ch&n):江边。②抱关击柝: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向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委于一          委:交付
B.落其华而收其实 & &
& &落:抛弃
C.余既以谴来此 & &
& & &谴:被贬职
D.独幸岁月之久 & &
& & &幸:侥幸
1.D 幸: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克支其欹斜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而不害于学 &
&而耻学于师
C.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不赂者以赂者丧 &D.而欲庶几颜氏之乐蟹六跪而二鳌
2.A 均为连词,表承接,才。B.介词,对;介词,向。C.介词,拿;介词,因为。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并列。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现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C.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追求“归休田里”的超然旷达,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
D.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
3.A “终能分享颜氏之乐”不合文意,注意“宜其不可得哉”“然而非所敢望也”两句,表明作者无法做到像颜氏一般安贫乐道。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六处)
及 来 筠 州 勤 劳 盐 米 之 间 无 一 日 之 休 虽 欲 弃 尘 垢 解 羁 絷 自 放 于 道 德 之 场 而
事 每 劫 而 留 之。
4.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我到任后,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
(2)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上的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这种快乐)即使是帝王也不能超过他,大概一个人没有高尚品德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参考译文】
我因罪被贬后,任筠州盐酒专卖的收税官,还没到任,筠州连降暴雨,筠水暴涨,淹没了城南的街市,漫过了城北的堤岸,冲毁刺史官府的大门。盐酒税的官舍正好在江边,被洪水毁坏得更为严重。我到任后,见房屋破损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守提出请求,想借部使者的府第来办公、居住。郡守怜悯我无处可归,便答应了。直到这年的十二月,才能够将倾斜的地方扶正,将倒塌缺损的地方补齐,又在办公厅堂的东面开出了一小块地作为轩厅,种了两株杉树,一百棵竹子,作为宴请宾客和自己休闲的场所。然而负责管理盐酒税的以前共有三人,我到那里时,那两个人正好都免官离开了,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人。(这样)我白天就坐在市场里卖盐、卖酒、收取卖猪卖鱼人的税金,与做买卖的人们斤斤计较,尽职尽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昏昏沉沉倒下便睡,一觉醒来还不知道夜晚已经变成了白天。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稳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经过,看到它,常常暗自哑然发笑。
我过去年纪小的时候读书,曾暗地里奇怪,颜渊凭着一竹筒食物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街巷,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渊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趣。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还可以养活自己,也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如此困窘贫穷自讨苦吃呢?等来到筠州,在柴米油盐的事务中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虽然想远离污浊的尘俗,摆脱琐事的羁绊,在讲修养道德品质的地方徜徉,却每每被琐事羁绊而脱不了身,这以后才知道颜渊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的原因了,他不肯为求得一点点俸禄来供养自己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那样妨碍学习。
唉,一个士大夫,当他尚不懂深刻的人生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以获取玉帛美女为满足,自认为很快乐了。等到他按照义理去探求人生的真谛,抛弃那些身外的浮华而收获内心的充实,做事从容自得,心胸宽广,不以天地为大,不以生死为忧,更何况在此之下的事呢?所以这种精神上的快乐,足够克服生活上的贫穷饥饿而无怨无悔,(这种快乐)即使是帝王也不能超过他,大概一个人没有高尚道德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洗掉自己身上的污秽,追慕圣人贤者的高尚品德,我连别人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却想得到颜渊那样的快乐,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像孔子周游列国,处高位时做鲁国的司寇,居下位时做管理畜牧、仓库的官,只是他所遇到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以做。那大概是通达的人的事情,不是一般求学的人所能做到的。
我已经因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生活的害处,但情势上却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到家乡,将我父亲留下的破旧的房屋修缮成小小的房屋居住其间,这之后就能追随得到颜渊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优游自得忘记自己年老体衰。但是连这一点也是不敢奢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眉山苏辙记。
甲组:史传类
一、(2014&课标Ⅰ,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
&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 &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 &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 &
&荡覆:动荡倾覆
1.C 励精:振作精神,致力于某种事业或工作。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2.D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宰相”“国子祭酒”等专有名词,“以”“之”等虚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3.A “直言不讳”错误,于休烈是通过禹、汤来委婉地回答肃宗的问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2)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
【参考译文】
于休烈,河南人氏。他天性忠诚,机警聪慧。从小喜爱学习,长于做文章。考中进士,授任秘书省正字的官职。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任宰相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时值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调任太常少卿,管理礼仪事务,兼修国史。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王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道:“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当时中原动荡颠覆,典章丧失殆尽,没有史籍文献可供查验。于休烈上奏称:“《国史》《实录》,都是圣朝的重要典籍,编撰已久,如今并无刻本。希望(皇上)下诏让御史台查勘史馆藏书之来源,令府县征收寻访。有人从别处收得《国史》《实录》,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购并赏赐。”前任编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入贼手,滞留东京,到这时便将其家所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于休烈不久调任工部侍郎、修国史,进献《五代帝王论》,皇上甚为称赞。宰相李揆恃才自夸而嫉妒贤能,因为于休烈修撰国史地位与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请他担任国子祭酒,暂且留在史馆从事修撰以贬低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审察鉴定官员之优秀者,宰臣元载称赞于休烈,于是授予于休烈为右散骑常侍的官职,仍旧兼修国史,逐渐又封东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前后三十余年,历任清要之职,家中没有什么积蓄。为人恭俭温良仁慈,从未将喜怒表现在脸上。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一心沉浸于研习古代典籍,史卷从不离手,直至生命终结。大历七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当年春天,于休烈之妻韦氏去世。皇上特别下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下葬日派给仪仗鼓吹。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许久,褒奖追赠尚书左仆射,赐予助丧用绢百匹、布五十端,派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去宅第宣旨慰问。作为儒士所受的皇家恩宠,很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二、(2014&安徽,4~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1.D 殷勤:情意深厚,恳切叮嘱。该词意在《长恨歌》“临别殷勤重寄词”和《赤壁之战》“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中都得到体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不敢引疾臣乃敢上璧        B.御制诗以纪其事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四海好学能文者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去而人爱思之临清流而赋诗
2.A 均为副词,才。B.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因果,以至于。
C.代词,……的人;助词,停顿,以提示下文(也可以理解为代词,……的地方)。D.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3.D “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错误,应为“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亲若同辈。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 (1)关键点:“以为”“本”“刊布”,状语后置句式。(2)关键点:“既”“大言”“职”“以……为”“势要”。(3)关键点:“奇横”“于”“尽”、所字结构。
【答案】 (1)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
(2)在资历老、声望高之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朱先生名筠,字竹君,顺天府大兴人。九岁进入京都学习,十三岁时通晓《五经》,有显赫的文名。朱先生年少时俊伟奇特,天赋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朱珪一样,都以擅长写文章而出名,受到钜公赏识。等到父亲离世,服丧完毕,他不愿意出去做官,想去各地的名山大川游玩。恰逢文正公入朝觐进见天子,皇帝问及先生,朱先生才不敢托病辞官,对弟弟说:“你败坏我的雅兴了。”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他又奏请皇帝搜寻录排《永乐大典》散失的书籍,皇帝看了奏章,认为很奇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诗来记载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的文字抄写中错误、遗漏的很多,他奏请皇帝仿照汉熹平、唐开成的旧例,选择博学的大臣来校正,又在太学树立碑石,奉皇帝的旨意缓期加以办理,他趁机写了若干卷的《十三经文字同异》珍藏在家里。于是,安徽、福建的读书人听了朱先生的绪言余论,才知道学习的根本,全国的许多喜欢学习、擅长写文章的人,都仰慕先生,跟从他而学习。而戴震、王念孙等人,在经术训诂之学方面造诣很深,没有发达时都在朱先生的身边,最终因为著书立说闻名于世,大概来自朱先生的指导了。
朱先生性格刚直,疾恶如仇。庸俗的人不敢到他家去,贫穷却有一面擅长的人,先生便赞不绝口。他在都城时,带着酒向他问字的,车队堵住了大道;他所到之处,跟着游学的有一百几十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之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他督学安徽期间,奖励表彰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人,在乡里的显能之人面前祭祀他们的牌位,用来帮助那些勤于学习的人。在福建,他与弟弟朱珪相互交替做官,一时传为美谈,(离开时,)拉着车辕跑着送别他的福建读书人,绵延几百里不断绝。这之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都在暗中被提拔,这些人大多是先生欣赏的人,所以世人称据经好古之人为“朱派”。
先生常年考古,又爱好金石文字,大家都称颂他能佐证经史。做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上精通六书,有隋以前的字体风格。他的家里藏书万卷,常常坐满客人,谈话辩论倾倒一世。凡所到过的名山大川,他都搜看奇观游览胜景,都城的文人传诵吟咏,到今天都没有间断。(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荡,胸无城府,在家里对兄弟友爱,在外面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说得不够,即使别人有了过错他也加以隐瞒,有些后进的文人,大多因此有了好名声。他的家里从早到晚,不曾断过客人,与客人饮酒谈笑日夜不断,而先生博闻强识的能力不曾衰退。有时他在闲暇的时候写点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他做学政的时候,遇到官学中那些贤良的人向他请教,他像同辈一样亲近,劝人做学问先要识字,语意诚恳殷切,离开后人们还非常敬爱思念他。他想写的书最终没有完成,留下若干卷诗文集。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乙组:杂记类
一、(2016&山东,9~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 &
& & &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 &
& & 宗:尊崇
1.B 文:装饰花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如此,则诸侯其至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
&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 &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2.D 都表转折,但、却。A.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介词,对于;介词,从。C.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3.A 第一步,结合原文,读懂画线句的大意,初步断开句子;第二步,依据画线句的内容以及形式、句法上的特点,进一步断句,画线句中“足以修敬”“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都是断句的很好的依据。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4.B 曲解文意。“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原文第2段“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是说即使不能取法古圣王的制度,如果能效法他们的节俭,对治理国家也是有益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如果像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归附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就可以了;效法他们穿衣服,居住宫室,是没有益处的。夏商周三代君主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凭借衣服使诸侯归服的。(他们)诚心爱护人民,果断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如同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住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衣服的轻重要对身体方便,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这样做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表达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超过能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和人民做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能效法他们的节俭,即使还没有治理得很好,但大概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的精美而不厌倦,那么也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就是国家的危险,而君主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您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乐与珍宝,修饰打扮美女,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百姓力量疲困,钱财用尽,使他们身临死境,百姓非常痛恨他们的统治者!这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崇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集市只盘查却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就是对君王的好处。”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实行。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君主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的君主说:“齐国不会侵凌我们了。”
二、(2015&湖北,9~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
[明]唐顺之
廉吏自古难之。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是以虽其嗜利之心不胜其竞进之心,而其避罪之计有甚于忧贫之计,慕与惧相持于中,则势不得不矫强而为廉。其幸而恒处于有可慕、有可惧之地,则可以终其身而不至于坏,而世遂以全节归之。其或权位渐以极,则可慕者既已得之,而无复有惧于罪。至如蹉跎沦落,不复自振,则可慕者既已绝望,且将甘心冒罪而不辞。是故其始也,缩腹镂骨以自苦;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人见其然,则曰:“若人也,而今乃若是!”而不知始终固此一人也。虽然,此犹自其既坏言之也。方其刻意为廉之时,而其萌芽固已露矣。苟捐之足以为名,而得之足以为罪,则千金有所必割;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人见其千金之捐乃其奇节,而不知锥刀之算其真机也,从而谓之曰廉。
嗟乎!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郭侯治吾常[注],以平易岂弟、与民休息为政,而尤以清苦绳约自律。余始见侯如是,则亦以为今之所谓廉者耳。徐而与侯处,听其议论,察其志之所存,乃知侯非今之所谓廉者也。侯性本澹泊,苦厌纷华,尝言曰:“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其奉身率如此。侯盖古之廉者也。闻侯之夫人亦乐于粝食敝衣,与侯所嗜好无异。然则古之廉者,犹或不免于室人交谪,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侯居常三年,升山东副使以去,侯之僚霍君、裘君与其属武进尹杨君征余文为侯赠。夫侯之廉,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虽然,余知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而方其为守,则犹在有可慕、有可惧之地也。自今以往,官益峻而望益隆,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侯之廉犹是也,而后人信之曰:侯果非慕与惧者也。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选自《荆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 常:地名,指常州。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世遂以全节归之 & &
&          归:称许
B.则千金有所必割 & &
& & & 割:舍弃
C.于是益知侯之为难能也 & &
& & & 能:做到
D.侯居常三年 & &
& & 居:居住
1.D 居:任职,驻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
A.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我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
B.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
C.布裀则寝乃安,纻裀则寝不安一无所慕与无所惧&
D.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将可慕者得而可惧者去矣
2.B A.“而其后也,甚或出于饕餮之所不为”不属于“今之所谓廉者”。C.均属于“古之所谓廉者”。D.“侯之廉非出于慕与惧”属于“古之所谓廉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
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
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
3.C 曲解原意,“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错。原文是说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开始就没有足以引起欲念的事物。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
(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
(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
5.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王慎中为文,初__亦__高__谈____秦__汉__谓__东__京__以__下__无__可__取__已__而__悟__欧__曾__作__文__之__法__乃__尽__焚__旧__作__一__意__师__仿__尤__得__力__于__曾__巩__唐__顺__之__初__不__服__其__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5.【解析】 联系选文前后未画线的句子,初步了解画线句子的大意;然后依据句中一些文言词语和文言现象再细致划分,“谓”“已而”“悟”“法”“师仿”等,都是可以利用的重要信息。
【答案】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参考译文】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即使如此,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还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即使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强烈,而他规避罪罚的心计胜于他忧患于贫贱的心计,渴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他势必不得不勉强表现出廉洁的行为。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渴慕又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而世人就会用保全大节来称许他。有人如果权位逐渐达到顶峰,那么可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就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思。至于仕途蹉跎沦落,不再自我振作,可以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知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忍饥挨饿,自甘困苦;而后来呢,有的人甚至做出了贪婪者都不做的行为。世人见到他那个样子,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就已暴露了。如果抛弃它们足以成全美名,而得到它们足以构成犯罪,那么即便是千金之类的利益也要有所舍弃;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舍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好帮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