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知识多少钱

您的位置: &
经济新常态下太原经济发展新动力
优质期刊推荐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新常态下广东应如何推动经济发展_试题汇
>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新常态下广东应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题目详细信息
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新常态下广东应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题目编号:1382
是否推荐:是
题目类型:简答
题目分值:3
收藏总数:0
浏览次数:577
使用次数:0
创建时间:
上传用户:admin
上传时间:
考点详细:未归类试题-未归类
题目内容:
【2015茂名一模37(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广东工业能耗与工业增加值增速    图二:广东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    材料二: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专题学习讨论会上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主动适应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推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追求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增长。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新常态下广东应如何推动经济发展。(12分)  
题目答案:
37(1-2)【答案】(1)2014年广东工业增加值增速有小幅回落,工业能耗持续明显降低(2分);2014年广东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比2013年有所提高(2分)  (2)①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分)  ②实施创新驱动,走自主创新道路,推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3分)  ③推进广东经济战结构略性调整,提高广东经济的质量和效益(3分)  ④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广东要走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3分)  
所属试卷信息:
高考模拟2015
无版本广东
上一题目:  【2015茂名一模36(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二: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
下一题目:  【2015茂名一模37(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受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
未归类试题随机推荐
高中政治辅导资料随机推荐
最新未归类试题
未归类试题浏览排行
  正在执行操作,请等待……
请输入错误描述,或补充完善答案(要输入小于号 & 请用全角,否则会出错)
版权所有:试题汇  备案号:鲁ICP备号-2 做最好的试题提供者,祝您在各种考试中成功!
E-mail: 建议采用IE 8.0及以上版本 及以上分辨率论述 新常态下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您现在的位置是: >>
新常态下应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
浏览次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支撑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努力发挥知识产权作用,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以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产业,就是其中的一项具体工作。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知识产权工作高度重视,一直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发展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加强知识产权运用的内涵之一,也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保驾护航。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全国两会,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成为众所瞩目的热点。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这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出现新的转变的新常态的背景下,部署的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笔者认为,“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主要涉及知识产权产业化的问题。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因而,我们有必要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因为知识产权产业化是将知识产权通过与产业结合进而直接贡献“质量效率型”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它不仅可以强有力地支撑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带动就业,拉动内需和出口,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知识产权产业化,与中央提出的“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指导方针一脉相承。知识产权有效运用,是创新发展的基本目标。创造知识产权、获得知识产权,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还在于通过市场转化利用而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欧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产业化水平和层次较高,尤其是重视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美国发布的《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聚焦产业》专题报告称:“美国经济依赖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据统计,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美国创造了35%的GDP;为欧盟创造了39%的GDP,就业机会的35%、出口额的90%。从欧美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尤其是知识产权产业化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政策措施,提高知识产权宏观管理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知识产权产业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密集产业上,即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活动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围绕专利、商标、著作权、软件著作权、植物新品种、原产地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领域的各种新兴服务业,如对专利、商标、著作权、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的设计、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转化、孵化、融资与产业化服务等活动。在专利领域,专利服务主要包括专利申请代理服务(包括涉外代理),专利诉讼、调解、仲裁、司法鉴定服务,专利咨询服务,专利维权援助服务,专利技术孵化转移服务,专利技术的融资与产业化服务,专利信息服务(包括专利信息传播平台,专利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专利专题商业数据库开发与运用、专利预警等),专利许可贸易服务,专利技术(发明、实用新型)/技术秘密/技术标准服务,工业产品外观设计服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代理服务,专利行业社团服务,其他专利服务等。目前,我国的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也相差甚远。伴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经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大国,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指标都有较快增长,部分指标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国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其基本标志包括,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能够引领经济增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比其他产业具有更快的增长态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人均GDP和工资收入高于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应该着力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布局、质量取胜”转变;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是推进产业创新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努力的方向包括:首先,是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将知识产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竞争力。应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提高其运用知识产权的积极性,盘活其知识产权资产,产生明显的效益。其次,是推进知识产权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导航作用,推进知识产权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运用。要推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提高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发展;促进信息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运用知识产权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再者,是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要努力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文化产业园、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建设知识产权产业基地,通过知识、技术、资本和产业转移,带动周边地区知识产权相关产业的发展。总而言之,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产业化,既是加强知识产权运用的需要,也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需要,更是发挥知识产权作用,支撑经济新常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 作者:吴汉东 来源:知识产权报 发布时间:2015年3月20日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 主办
电子邮件:copyright@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宣武门外大街40号
邮编:1000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 版权所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分析
三、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路径
(一)关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内涵
经济转型升级不是我国的特有现象,而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路径和规律。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提升、支柱产业的替换,是一个国家经济由量到质、由弱变强的必然过程。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速度开始换档回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孕育,新需求新动力酝酿突破,国民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旧有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历史的呼唤。唯有走转型升级之路,才能使经济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才能达到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目标。其具体内涵应包括:
一是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是说速度不重要。相反,如果经济增长过低,不仅两个百年目标无法实现,经济中的诸多矛盾也会暴露无遗。据测算,如果要实现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要在6.7%以上;如果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今后35年的增长速度平均也要达到6%以上。
二是以升级促转型。转型和升级相辅相成,但结构升级是基础。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在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人均收入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各主要结构要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全面向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三是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要坚决摒弃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度,不考虑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的片面发展观,围绕着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四是发展动力要进行切换。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结构改革和创新驱动要动力,使经济增长以外力推动为主,转向内在动力拉动、创新驱动为主。
(二)主要路径
1、深化体制改革,推动转型升级机制创新。我们现有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为实现规模和速度扩张服务的,没有体制机制的转型、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还会不断被复制,重复上演,必须建立健全推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过去多年的经验说明,政府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成为了经济结构的主要调节者,是过度投资、经济结构无法明显优化的重要原因,必须限制各级政府配置资源和直接干预经济经济微观活动的权力,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组织自律管理的、公民法人能够自主决定的,取消行政许可,同时加强事后监督。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和倒逼节点,政府的调控引领作用也更加重要。政府要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法制环境,明确导向政策,清除文件和规章制度管束,形成平等、自由、权利、公平为基本理念的系统完备的制度安排,促进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地区间的流动。要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减少经营性领域投资,大力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强化民生保障。目前,各级政府要改变考核导向,淡化对GDP的过度看重甚至崇拜,更加注重效益考评。
2、统筹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保证转型升级顺利健康进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国家,发展仍是我国的主要任务。面对2020年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在一个拥有13亿人的庞大人口大国,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追赶无望,就业等社会矛盾还可能激化,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无法进行下去。有些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停滞或低速增长引发的。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靠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要不得,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提高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
3、全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培育壮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大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推动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服务业是我国的产业短板,但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和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针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制定更多更管用的政策扶持措施,大力发展各种支持生产、便民利民、增加就业的服务业态,着力壮大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商务服务等适应现代人需求的具有高技术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努力培育现代物流、设计资讯、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的服务业态,大力提高服务业占比,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使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向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二是尽快改善投资和消费结构,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既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持久动力。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具备了相当的物质积累,投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旺盛了。2013年,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占比虽达到51.6%,要下决心继续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占比,同时着力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还处在快速上升期,对未来经济的增长具有稳定而持久的拉动力。推进城市化,既要在城市化的“率”上做文章,也要在城市化的“化”上做文章,还不能疏忽城乡一体化中“化”能量,全面释放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012年,我国的城乡人均投资比大体为17:1,人均消费比大概是4:1,如果将“三个一亿人”转移安置真正做到“市民化”,如果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福利,统一布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将在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并由此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四是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支撑。我们要在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大潮中,勇力潮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3D打印、大数据开发和绿色环保产业等,努力争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中国创造的份额,甚至在某些领域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
4、努力推动创新驱动,赋予经济增长原动力。我国经济增长的旧有路径之所以无法持续,核心在于创新水平低,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根本出路也于创新。2013年,中国的科研支出达2580亿美元,科研投入居世界第二笔美国少36%,也是世界论文第一大国。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我们的科研机构更擅长如何把“钱”换成“纸”,但还不擅长把"纸“转换成“钱”,科学技术离第一生产力还差很远。高科技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高价值经济体转型的关键,创新驱动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基因,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按照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求,着力培育企业创新机制,解决好“经济”和“科技”两张皮的问题。要更加注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通过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使科技创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产业创新提供方向和着力点。一是提升企业创新的动力。要通过构建企业创新的压力机制、发挥国有大企业人才资金优势、给予财政扶持等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创新热情得到迸发。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使创新成果流转顺畅,不让创新成果“胎死腹中”。三是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税收政策提高社会资金进入早期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解决企业研发的资金问题,鼓励企业敢于创新。四是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市场保护和扶持,通过政府采购、指定使用等方式,打开并巩固应用市场。
5、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努力营造转型升级的国际环境。要密切关注、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格局中发生的大调整和大变革,高度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及时进行对外战略格局调整,力避在国际市场上对我国形成战略挤压。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加全球的贸易规则、投资规则、服务贸易、政府采购、信息技术、气候变化等重要谈判,加大为我们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要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要在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争取早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成为国际经济体系和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赵云城)
二、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全球经济总体表现增长乏力,历经六年仍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全球实体经济竞争出现新态势,以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德国的“工业4.0”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要素成本优势的相对增强,将形成新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而对全球的供给和需求结构、进口和出口格局带来深刻变化,必将导致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与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后,是西方主要经济大国在这轮调整中首要考虑应对的“变量”,其基本战略是合围堵截,千方百计掣肘阻挠我国经济的发展。2013年,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2起,比上年增长17.9%;我国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以及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另外,我国还将面对气候变化谈判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所有这些,将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日趋严峻,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将会越来越不宽松。
(二)面对 “中等收入陷阱”挑战
我国于2009年开始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组。如果按每年7%的GDP增速和0.5%的人口增速测算,我国还需6年左右的时间,即在2020年前后进入高收入组。国际经验证明,在人均GNI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阶段,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爬坡过坎的重要阶段。今后6年将是决定我国能否成功跨越的关键时期,对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路径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得越早、越快、越主动,发展成效就越明显,发展质量就越高,发展后劲就越足。不管“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命题是否成立,但它是正在处于或已经跨过我国同样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一种经济现象,我们宁可“信其有”,防范于未然。
(三)结构调整需要“补课”
我国过去35年的改革发展,主要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追求的是速度优先的追赶超越路径,对结构问题关注不够。 我国的经济结构总体看调整进展比较缓慢,投资与消费关系仍然严重失衡,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并成为新常态,再加上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减弱,我国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会进一步暴露,前一时期形成并暴露出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解决起来会更加不易。现在我们具有了调整优化结构的庞大物质基础,不应该再次错过这次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
(四)增长内生动力亟待重塑
年,我国经济达到了年均9.8%的高速持续增长,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2.7%高出了7.1个百分点,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和平均速度都超过了经历过经济起飞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间奇迹。但是,也要看到,创造这一增长奇迹的代价是巨大的,快速增长的时机和条件也在悄然改变。经济增长依靠三驾马车的共同拉动,过去我们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两驾马车”拉动的,内需培育不力,发育滞后,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健全,特别是在经济出现困难时,基本上是靠政府施加外力刺激经济。目前,这种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从外需来看,在这次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中,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制造业回流”和去“虚拟经济化”趋势明显,国际贸易竞争将空前激烈,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驱动模式将受到严峻挑战。从投资来看,我国的投资边际产出明显下降,2012年,每百元投资创造的GDP仅为138元,是10年前的49.8%。我国投资的三大主要阵地,即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对经济的投资支撑作用也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立足内需已是我国未来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通过经济转型升级重塑新的增长内生动力已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策略,重塑新的增长动力,那将可能贻误最佳战略机遇期。
(五)资源环境约束日渐突出
我国的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于资源和能源的需求大、消耗高。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我国的钢铁、铜、镍、铝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主要是我国现阶段以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造成的。这不仅与我国“地大物薄”的资源禀赋不适应,也对我国的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以消耗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和矛盾日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时不我待。
三、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路径
(一)关于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内涵
经济转型升级不是我国的特有现象,而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路径和规律。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体制的更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提升、支柱产业的替换,是一个国家经济由量到质、由弱变强的必然过程。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速度开始换档回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孕育,新需求新动力酝酿突破,国民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旧有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历史的呼唤。唯有走转型升级之路,才能使经济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才能达到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目标。其具体内涵应包括:
一是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是说速度不重要。相反,如果经济增长过低,不仅两个百年目标无法实现,经济中的诸多矛盾也会暴露无遗。据测算,如果要实现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要在6.7%以上;如果要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今后35年的增长速度平均也要达到6%以上。
二是以升级促转型。转型和升级相辅相成,但结构升级是基础。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在我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人均收入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的国际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各主要结构要在补齐短板的同时,全面向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三是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要坚决摒弃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度,不考虑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社会成本的片面发展观,围绕着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四是发展动力要进行切换。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结构改革和创新驱动要动力,使经济增长以外力推动为主,转向内在动力拉动、创新驱动为主。
(二)主要路径
1、深化体制改革,推动转型升级机制创新。我们现有的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为实现规模和速度扩张服务的,没有体制机制的转型、政府行为方式的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还会不断被复制,重复上演,必须建立健全推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过去多年的经验说明,政府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成为了经济结构的主要调节者,是过度投资、经济结构无法明显优化的重要原因,必须限制各级政府配置资源和直接干预经济经济微观活动的权力,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组织自律管理的、公民法人能够自主决定的,取消行政许可,同时加强事后监督。我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和倒逼节点,政府的调控引领作用也更加重要。政府要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法制环境,明确导向政策,清除文件和规章制度管束,形成平等、自由、权利、公平为基本理念的系统完备的制度安排,促进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地区间的流动。要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减少经营性领域投资,大力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保护生态环境,强化民生保障。目前,各级政府要改变考核导向,淡化对GDP的过度看重甚至崇拜,更加注重效益考评。
2、统筹处理好“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保证转型升级顺利健康进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国家,发展仍是我国的主要任务。面对2020年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在一个拥有13亿人的庞大人口大国,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追赶无望,就业等社会矛盾还可能激化,经济的转型升级也无法进行下去。有些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停滞或低速增长引发的。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靠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方式要不得,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提高到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
3、全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培育壮大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大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推动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服务业是我国的产业短板,但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和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要针对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制定更多更管用的政策扶持措施,大力发展各种支持生产、便民利民、增加就业的服务业态,着力壮大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商务服务等适应现代人需求的具有高技术高文化含量的服务业,努力培育现代物流、设计资讯、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的服务业态,大力提高服务业占比,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使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要向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二是尽快改善投资和消费结构,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既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持久动力。我国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二,具备了相当的物质积累,投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旺盛了。2013年,我国的居民最终消费占比虽达到51.6%,要下决心继续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占比,同时着力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还处在快速上升期,对未来经济的增长具有稳定而持久的拉动力。推进城市化,既要在城市化的“率”上做文章,也要在城市化的“化”上做文章,还不能疏忽城乡一体化中“化”能量,全面释放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012年,我国的城乡人均投资比大体为17:1,人均消费比大概是4:1,如果将“三个一亿人”转移安置真正做到“市民化”,如果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福利,统一布局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将在直接拉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并由此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提高居民整体消费水平,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四是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形成新的经济支撑。我们要在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大潮中,勇力潮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3D打印、大数据开发和绿色环保产业等,努力争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有中国创造的份额,甚至在某些领域占领世界产业制高点。
4、努力推动创新驱动,赋予经济增长原动力。我国经济增长的旧有路径之所以无法持续,核心在于创新水平低,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根本出路也于创新。2013年,中国的科研支出达2580亿美元,科研投入居世界第二笔美国少36%,也是世界论文第一大国。但是,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我们的科研机构更擅长如何把“钱”换成“纸”,但还不擅长把"纸“转换成“钱”,科学技术离第一生产力还差很远。高科技发展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高价值经济体转型的关键,创新驱动是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基因,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按照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求,着力培育企业创新机制,解决好“经济”和“科技”两张皮的问题。要更加注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通过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使科技创新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产业创新提供方向和着力点。一是提升企业创新的动力。要通过构建企业创新的压力机制、发挥国有大企业人才资金优势、给予财政扶持等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创新热情得到迸发。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抵押、处置制度,使创新成果流转顺畅,不让创新成果“胎死腹中”。三是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税收政策提高社会资金进入早期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建立多渠道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解决企业研发的资金问题,鼓励企业敢于创新。四是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市场保护和扶持,通过政府采购、指定使用等方式,打开并巩固应用市场。
5、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努力营造转型升级的国际环境。要密切关注、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格局中发生的大调整和大变革,高度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及时进行对外战略格局调整,力避在国际市场上对我国形成战略挤压。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加全球的贸易规则、投资规则、服务贸易、政府采购、信息技术、气候变化等重要谈判,加大为我们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要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企业,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要在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争取早日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成为国际经济体系和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赵云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