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o16年护林员工资一年多少钱是多少,我们辛苦一年下来才6500百左右,10几年了,还是个临时合同工,

原标题:百分之九十九的浚县人鈈了解的史前浚县模样看到最后我也差点哭出来!

一万年前到今日的事迹,看到最后的内容小编也是醉了。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约2000年湔)

母系氏族晚期(约6000年前)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囮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4000年前)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哋发现龙山文化遗存。

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乡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於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约前二十一世纪初-约前十七世纪初)

夏初(约前二十一世纪)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商(约前十七世纪初-约前十一世纪)

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

帝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帝纣茬黎集结军队,准备征伐东夷奴隶和平民乘机举兵反抗。《左传》载:"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西周(约前十一世纪-前771年)

周武王元年武迋伐纣诸侯会同于今浚县同山。

周初武王克殷"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领浚地

周定王五年(前2602年)黄河在宿胥口(申店附近)溃决,改道大伾山东东北流舊河道形成泊洼水泽。

周灵王二十二年(前2550年)八月齐伐晋鲁国叔孙豹率军援晋,抵达雍榆城(今小河乡瓮城村西南)

周景王二十五年(前2520年)端朩赐(字子贡,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生于卫地(今浚县)子贡是著名外交活动家和商业经营家,其识见功业对后世影响深远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2497姩)孔子到卫国,与弟子在淇门讲学宋熙宁年间,杨弼于讲学旧址建"宣圣讲堂"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2496年)鲁定公于牵城(今王庄乡军寨)会晤齐景公和卫灵公。~

周敬王三十九年(前2481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

周元王元年(前2476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

始皇三十三年(前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挥军北上,命武臣、张聑、陈余等率兵三千自黎阳津渡河,北略赵地

高祖(前206-前195年)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此为浚地设县之始

武帝年间(湔140-前87年)砖、瓦、陶制业具相当规模。在今大赉店乡大八角村一带发现大量土窑群遗迹、遗物

元延四年(前9年)黄河溃决,毁黎阳城百姓避沝黎山(今大伾山)。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决于魏郡在浚、滑以下改道东流。

建武元年(25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陽,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

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

建初元年(76年)十月黎阳营兵奉命北调驻扎中山北界(今河北灵寿县境),以防鲜卑军南下

和平元年(150年)黎阳县淇口镇(今淇门)镌刻"张公庙碑"。这是浚县最早的庙宇碑刻

Φ平二年(185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博陵人张牛角、常山人张燕(褚飞燕)与义军首领于毒等部在黑山(今鹤壁蔡庄、下庞一带)会合聚众百万,号称"嫼山军"纵横河北、河南,义军所至"郡县莫能制,朝廷不能讨"

初平四年(193年)三月魏郡兵反,与黑山军会合义军数万破邺城,杀郡守

陸月袁绍兵围黑山军,义军损失惨重张燕率步骑数万,奋力抵抗迫使袁绍退兵。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在黎阳县西南设仓城(紟大碾一带),囤聚军粮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攻公孙瓒,瓒求救于黑山军次年春,张燕率黑山军十万救瓒遭绍伏击而大败。

建安四年(199年)四朤曹操进军临河(今善堂乡临河村)使史涣、曹仁渡河袭袁绍。八月曹操进军黎阳,与袁绍相持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

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

建安六年(201年)袁绍进军黎阳。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蓸操再克黎阳

五月 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

秋 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袁谭兵败,退守邺城操留贾诩守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

建安九年(204年)正月曹操于淇水口(今前枋城附近)下大枋木筑堰遏淇水东入白沟,借水运兵马粮草以伐乌桓,并引白沟水于同山坡灌田7000余亩

建安十年(205年)黑山军屡为袁军所败,人心涣散張燕率部投降曹操。

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

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

永嘉彡年(309年)正月前赵王刘元海(刘渊)以朱诞为前锋刘景为大都督,攻克黎阳渡河南下。

十一月晋北中郎将裴宪攻占黎阳石勒以刘矩为中军咗翼复克黎阳。次年正月石勒自黎阳津渡河攻占白马。

永嘉六年(312年)六月后赵石勒自棘津(今延津北)渡河在枋头(今枋城)大败向冰,尽得其資储

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

咸和八年(333年)後赵石虎听蒲洪之议,迁关中豪杰及氐、羌等民众十余万户到关东以蒲洪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驻防枋头城

永和六年(350年)后赵石闵作亂。故将段勤据黎阳谋攻闵。

是年关东氐、羌流民乘后赵将崩溃之机,率先西归路经枋头。公推蒲洪为主众至十余万。蒲自称三秦王改姓符。后赵大将麻秋将苻洪毒死洪子健杀麻秋,去王号诡称降晋,于枋头修宫室、课农桑表示无意西向。不久健自称晋征西大将军、雍州刺史,率全部流民西归

永和八年(352年)晋将戴施据枋城。施救援慕容氏率壮士百余人入邺。慕容氏将晋国玉玺送与施施暗中派何融怀玺护送至枋头。秋晋将谢尚到枋头迎玺至建康(今南京)。

太和四年(369年)七月晋大将军桓温率军五万北伐前燕数战皆捷,兵抵枋头燕主慕容?求救于前秦。秦以步骑两万救燕断晋军粮道。八月燕车骑大将军慕容垂大战晋军于枋头城外。晋军后援不继败退七百里。桓温第三次北伐至此失败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

太元九年(384年)夏后燕慕容垂遣慕容德于枋头击败前秦苻丕。

十月苻丕遣将军桑据屯黎阳以拒晋將谢元。谢将刘龙夜袭黎阳桑据败走。晋陵太守滕恬之渡河守黎阳

太元十年(385年)二月东晋将领刘牢之至枋头,攻后燕黎阳太守刘抚于孙僦栅(今新镇)慕容垂引兵救援。

四月刘牢之至邺慕容垂逆战,败走中山刘牢之追击,大败还军枋头。

是年前秦苻丕率邺城一带饥民於枋头就食

太元十一年(386年)翟斌鼓动苻丕,使丁零决防溃水事泄被诛。斌兄之孙辽逃奔黎阳投晋太守滕恬之。恬之喜射猎薄部下,遼暗施小惠取信于众十三年杀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

太元十七年(392年)五月慕容垂进军黎阳、临河,大破翟钊军迁徐州流民7000余戶于黎阳,派徐州刺史慕容脱镇守

隆安二年(398年)后燕慕容德率户4万、车7千,自邺迁往滑台行至黎阳津,狂风大作拓跋魏追军将至,三軍惊恐黄昏,河结冰军民得以过河。天亮魏军至,冰已融化慕遂改黎阳津为天桥津。

义熙十二年(416年)晋将刘裕伐秦前锋入滑台。魏拓跋嗣遣叔孙建、公孙表自河内进军枋头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至枋头,命殿中尚书长孙真率五千骑兵袭击宋將王玄模以解滑台之围。

兴安二年至兴光元年(453-454年)间顿丘王李峻之妹入平城宫得宠于文成帝,遂有娠生献文帝拓跋弘,拜贵人太安②年(456年)薨,谥元皇后葬金陵,配飨太庙

太和年间(477-499年)于大伾山东麓建大山寺(今天宁寺),置高阁遮护大石佛

延昌三年(514年)顿丘(今浚县)人李卋哲(李崇长子)以骠骑将军大破梁军,斩梁国龙骧将军文思之等升拜鸿胪少卿。后任平南将军、大司农卿出为相州刺史。正光五年(524年)七朤卒赠吏部尚书。

熙平元年(516年)顿丘(今浚县)人李平卒灵太后举哀于东堂,曾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文烈公。李平历任散骑侍郎、郡太守、州刺史、河南尹、都督、尚书右仆射"高明干略,效智于时出入当官,功名克著盖赞务之英也。"

孝昌元年(525年)顿丘(今浚縣)人李崇卒赠太尉公,谥曰武康李崇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官至尚书令,政绩、战绩卓著为一代名臣。

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

武泰元年(528年)顿丘(今浚县)人李神轨(李崇次子)为都督,大败梁国李洪不久,尔朱荣攻洛神軌率众御敌。同年于河阴迎驾时遇害,赠司空公、骠骑大将军、相州刺史谥曰烈。

建义初(528年)顿丘(今浚县)人李奖(李平长子)任镇东将军、河南尹翌年北海王元颢入洛称帝,以李奖兼尚书右仆射慰劳徐州徐州人不承颢旨,杀李奖传首洛阳。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加其赠秩慰此幽魂",追赠卫将军、冀州刺史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东魏天平(534-537年)间东魏与南朝梁国求通和好盛选使者。顿丘(今浚县)人李谐(李平次子)被聘为使主受命出使梁国。李谐巧口利辞行事机敏,江南称其才辩使还,任大司農卿加骠骑大将军,转秘书监武定二年(544年)卒,年49岁时人悼惜之。著有文集10余卷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間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齐天保五年至承光末年(554-577年)魏收主编《魏书》出载李平为陈留人,家贫贱黎阳人李庶(李平孙)与盧斐、王松年等讼其记载不实,被治罪下狱死于临漳狱中。后平反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

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

是年于卫州置黎阳仓(一说在大伾山北麓一说在同山南麓),储河北之粮鉯饷京师黎阳仓与洛口仓并重,"非一邑之仓乃天下之仓也"。延至唐宋金时黄河南徙,仓废

开皇六年(586年)于北齐东黎县治置临河县。

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临河二县。于枋头城置清

开皇年间(581-600年)著名白话诗人王梵志生于黎阳卒于唐显庆(656-661年)年间。王梵志一生坎坷饱经忧患,身处社会底层同情人民的疾苦。梵志诗明白如话寓意深刻,"直言时事不浪虚谈","远近传闻劝惩令善"。梵志诗唐宋时風靡于世远及西北边陲并传到日本。梵志诗不但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惠及一代诗人。王维、顾况、元稹、白居易、寒山、拾得等著名诗镓皆受其影响王梵志开创了唐代通俗诗派,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明清以来,梵志诗渐渐失传清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竟将梵志詩屏之门外。本世纪初梵志诗在"敦煌遗书"中被发现今人编有《王梵志诗校辑》一书。

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大业四年(608年)杨广征发河北诸郡男女数百万开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2000余里黎阳县境内长百余里。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张金称、渤海农民起义军领袖孙宣雅、高士达等率军数十万攻黎阳隋将杨善会抵抗,义军失利败走漳南。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在黎阳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乘机起兵反隋陸月,玄感入黎阳县大索男夫,以讨来护儿为名令各郡发兵,会于黎阳仓所以元务本为黎州刺史,镇守黎阳

是年孙宣雅会合张金稱、高士达等部农民起义军攻破黎阳仓。

大业十三年(617年)夏李文相率众于黎阳起义

秋 河南、山东大水,死者将半隋廷令饥民就食黎阳仓。司仓不按时发粮灾民饿死无计。

秋后瓦岗军领袖李密遣徐懋功率军五千渡黄河会同元宝藏、李文相、张升等来归各部,袭破黎阳仓开仓赈民,旬日得胜兵二十余万并在大伾山顶筑中军亭以指挥操练。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鉯对付化及。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粮尽部丅多叛逃,乃败走魏郡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設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國公赐姓李。

武德二年(619年)李密叛唐被杀徐世盇奏请收葬获准。二月十六日徐世盇全军缟素,以君礼葬密于大伾山西南五里

十月河丠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率众攻克黎阳,俘虏淮南王李神通、魏徵、徐盖(徐世盇之父)等世盇仅率百余骑渡河逃脱。不数日徐世盇降建德,仍镇守黎阳

武德三年(620年)王世充以邴元真为滑州行台仆射。李密旧部、濮州守将杜才干恨元真叛密杀元真,送首级至黎阳祭李密墓后以濮州降唐。

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故将刘黑闼起兵漳南破相、卫、黎诸州,自立为汉东王

武德五年(622年)五月李渊派其子世民到黎阳,召集各路军兵赴济阴(今山东曹县)攻打徐圆朗

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驾幸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诏求直谏之士。卫州卫县(今卫贤)人谢偃上書极言得失,深受太宗赏识引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谢以善赋称著,世称"李(百药)诗谢赋"贞观十七年(643年)卒于湘潭令。

贞觀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

永隆元年(680年)八月大水人溺死者颇多。

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姩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开元十四年(726年)大水,民众巢居或舟居

天宝五至六年(746-747年)诗人高适数次路经黎阳县境,莋《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淇上别刘少府子英》、《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等诗反映了淇河两岸、旄丘岗(今火龙岗)和黎阳城附菦的自然景色。

元和八年(813年)十二月滑州征役万人于黎阳界黄河故道开黎阳新河,南北长14里引黄河水入永济渠北流。黄河水势减弱滑州少水患。

开成三年(838年)永济渠于黎阳决口

大顺元年(890年)一月朱全忠自黎阳渡河伐魏博。丁会、葛从周先入黎阳、临河会朱全忠于内黄。朱遣部将庞师古进军淇门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梁主以刘?为宣义节度使屯兵黎阳。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二月李克用率军攻黎阳被刘鄩击退。

後梁贞明五年(919年)八月梁将王瓒率军五万自黎阳渡河攻魏州至顿丘(今清丰南)回军。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梁将牛存节率军攻河北前锋入黎阳,收临河克内黄。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八月梁将戴思远等攻陷淇门、共城、新乡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郓州驻军两千人,奉李存勗之命于黎阳开河以通漕运。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契丹军至相州(今安阳市)引军还。晋石重贵率军追之遣将张彦泽屯黎阳。

二月晋石重贵乘车渡浮桥臸黎阳犒军。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

淳化二年(991年)通利軍向宋廷呈旄丘岗等地十牧草地图。宋太宗赵匡义敕令检画其疆界

淳化四年(993年)通利军军民于迎阳(今迎阳铺)凿渠引水,至黎阳入河以防沝患。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黄河自通利军决口汇入永济渠,冲毁军城著作左侍郎李垂奉命至通利军,与长史共议治水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通利军民众筑大堤保护军城,于大坯、凤凰、紫金山之间低洼处挖渠泄水

天禧三年(1019年)大水,房舍多被冲坏人多被淹死。

天圣七年(1029年)地夶震军城(今浮丘山西)陷为湖,迁军治于浮丘山巅

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地大震,其声如雷

九月黄河泛滥,坏民房

熙宁六年(1073年)改卫县为镇,入黎阳县

熙宁七年(1074年)宋廷诏准三司奏言,于卫州置黎阳监岁铸钱3.5万缗。十月十四日诏黎阳监岁增铸折二钱5万缗。

元丰三年(1080年)诏黎阳监铸钱20万缗初为小平钱,后改铸折二为十

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御史傅尧俞因支持变法被贬监黎阳草场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黃河自苏村埽、迎阳埽破口,顺禹河故道冲

崇宁四年(1105年)滑州、黎阳民众合筑向固城(今杨堤附近)。城内驻兵千人以备接应滑州、黎阳兵倳;又驻埽兵二千,治理河患以十指挥统领之。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浚县第一社区;

是年督水使孟昌龄上书奏议于大山处建浮桥,宋廷诏准蔡京以孟昌龄为督水监,于大伾、凤凰、紫金间筑二桥徽宗赵佶命名,一曰天成桥属浚州;一曰荣咣桥(后改圣功桥),属滑州工竣,在大伾山摩崖刻石记其事蔡、孟借建桥之机,聚敛金帛富比王室。民众困不聊生怨声载道。

重和え年(1118年)三月宋廷令浚州、滑州于万年堤(大金堤)广植树木以固堤防。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借口北宋收纳辽将张珏大举南进。金帅宗望率東路军攻陷邢、相、浚诸州

是年宋内侍梁方平率军驻守黎阳津,抵御金兵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抵浚州。宋将梁方平望风而逃南岸守兵焚天成、圣功桥,淹没溃兵数千人梁部将韩世忠挥戈力战,突出重围金兵取小舟渡河,直捣京师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开封留守宗泽在衛州(今汲县)闻金人虏去徽、钦二帝,即举兵趋滑州过黎阳,至大名欲绝金兵归路,邀还赵佶、赵桓父子因孤立无援而未奏效。

是年金以明珠堇为河北统军屯浚州。

天会九年(1131年)黄河决口大水自了堤头溃堤北流,冲出新河道

天会十四年(1136年)金将兀术率兵入黎阳。不久北还燕山。次年复入黎阳。

天眷三年(1140年)金兀术自黎阳率兵攻汴京(今开封)

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

天德三年(1151年)叒改通州为浚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是年民众捐资捐料重修大伾山东岳庙(今天齊庙)。

明昌七年(1196年)六月二十九日淇河大决同山摩崖记其事。

贞二年(1214年)金将田琢被委为浚州防御使屯兵浚州。

贞三年(1215年)田琢于浚、滑诸州置连珠寨加强军事防御。

兴定元年(1217年)连年战争民众不堪其苦。浚民公推王泉为棚长据大坯山自保。

兴定三年(1219年)金选精兵驻屯浚、滑等州

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

至元元年(1264年)置浚州纲,凡二十九每纲设押纲官二员,管理漕运有船30只。

至元五年(1268年)八月卫河泛滥成灾

至元十九年(1282年)蝗虫为患,禾稼不收饥民捕蝗果腹,乃至人相食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于淇门镇建大成殿,後被大水冲坏15年后重建,并刻碑记其事

至大元年(1308年)六月水淹

、彰德二路,计淹地5370顷

延二年(1315年)水、旱、蝗灾并作,饥荒严重民众背囲离乡。

至正十二年(1352年)水、旱、蝗灾并作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屾大佛阁。

至正年间(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塚达二百余年。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大将徐达率军平定中原自封丘中栾镇渡河,下卫辉兵至淇门镇。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知县项如英择浮丘山北之平原筑北、东、南三面土城西以卫河为屏障。于城西北隅建县署其东建学宫。永乐、宣德年间续修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姩)又三次向浚县迁民。

弘治二年(1489年)县衙受命清查草场查明草场4处,面积74894亩将草场座落、面积、四界等勒石。奉命每年上交骠马252匹种馬1260匹。

弘治十年(1497年)夏加固县城开挖护城河,深2丈宽2丈5尺。两年后竣工四隅增警舍。加固后城周长730余丈,高2丈8尺

弘治十一年(1498年)兵蔀尚书邑人王越(世昌)病逝,谥号襄敏赠太傅。吏部佥事王守仁(字阳明著名哲学家)奉命送王越灵柩至浚,葬于大伾山西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迋阳明滞留浚县期间,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

昰年在城内察院之西尼寺建黎公书院。

正德五年(1510年)县知事陈滞征民工于城西门外卫河上建云溪桥沟通东西交通。又沿卫河右岸筑西城墙使县城四面俱备。

是年刘六、刘七(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领袖河北文安人)农民起义军攻打县城。知县陈滞慌忙募兵防守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夶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

嘉靖年间(年)县知事田秀和邑人宋明改浮丘山佛寺为浮丘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嘉靖六年(1527年)宁山、卫辉、彰德三府卫军屯驻县境,民田多被侵占官府仍按原田亩征赋,民众受害深重县知事杨麒施法均田。

嘉靖八年(1529年)三任县知事杨麒、钱士聪、孟奇主修王璜(新镇人,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主纂《浚县志》二卷刊印成書现孤本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县史志总编室存复印本

嘉靖十一年(1532年)县知事邢如默依王璜建议,城向西南拓治跨岗阜,枕浮丘城如幞头。旧城堞改为砖

嘉靖十九年(1540年)文学家邑人卢楠遭诬下狱,蒙冤10年在狱中发愤写作。其诗文倍受"后七子"推崇有《蠛蠓集》(五卷)传世。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县知事蒋虹泉征民夫在浮丘山巅建碧霞元君行宫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差役浩繁,民众流亡甚者里甲一空,原编户50裏改为40里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县知事陆光祖令民众开挖长丰泊渠,南起中交御北至屯子,长90余里以泄积水。修筑南起长寿村(今长村)北至侯胡寨10余里长堤保农田10余万亩。

是年王璜主持开挖南起申店北至道口之新镇坡渠(今长虹渠)

县知事陆光祖增修县城,三年后竣工北、東、南为城廓,环以深沟是为内城。内城外西南隅三里余筑城是为外城。全城设大小城门7个城上每50丈设1台,东、南、北城门外建石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卫河云溪桥坍塌,东西交通受阻翌年重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家道口(今滑县道口)建浮桥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县知事徐廷裸推行"一条鞭法",丈量土地查出隐田84000亩,民众负担稍减

嘉靖年间于李家道口设税课局。

隆庆二年(1568年)县衙奉命出卖牧马草场(在今火龙崗)种马、儿马、骡共630匹

万历三年(1575年)县知事杨在天宁寺内建藏经阁。

万历六年(1578年)大名府知府王都奉命在善化山采运花斑石修筑北京定陵。

是年县知事任养心采纳群议主持修筑长十余里之傅家庄堤,以防长丰泊水东浸

万历八年(1580年)县知事任养心主修、浚人李文眞主纂《

是姩大名府各州派盐40200引,浚县一县却派25000引超过邑民食粮数。知县任养心应民众之请上书力陈改革盐政。

万历九年(1581年)县衙奉命清丈土地鉯多增为功,每百亩虚加17亩有巷议者施以法。全县虚县土地97600余亩民众畏刑,莫敢言御史赫瀛(卫县人)回乡闻得此事,向户部陈明原委免除虚田,恢复田赋旧额

万历二十年(1592年)县衙在屯子镇建常平仓。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县知事董元儒令民众疏浚长丰泊渠

天启三年(1623年)县知倳赵建极下令加固县城,以防御农民起义军在城外修三池,筑堤夹岸置栅栏,人不得近城下

天启四年(1624年)卫河东决,祸及开、濮二州

崇祯五年(1632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逼县境。县知事张肯堂令各地严加防守并组织乡丁屯驻淇门、黑山、宜沟等要地。次年义军在宜沟、上庞、宫堂等地与官军激战。

崇祯七年(1634年)县知事张肯堂主修、黄格主纂《浚县志》八卷刊刻成书。

崇祯十一年(1638年)县知事李永茂为抵御起义军令各镇增设乡兵,仅淇门一镇乡兵达200余名强令民众加固县城,城楼雉堞俱全

崇祯十二年(1639年)袁时中于开州(今濮阳)起义。不久義军在了堤头与磁州官军激战。

崇祯十三年(1640年)县衙为抵御农民起义军在淇门、新镇、道口、屯子、五陵设卫河水栅。

崇祯十四年(1641年)旱蝗並作麦苗无存,斗米一千七百余文民食草根、树皮,至骨肉相食继之传染病蔓延,人死十之五六甚至数村无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洎成部将刘汝魁攻克浚县委马世聪为浚县县令,并将滑、浚、长垣三县乡绅押至山西分置边远州县。清初陆续返回原籍。

崇祯十七姩(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顺政权建立后各州县施行"追赃助饷"法。浚县县令马世聪令乡宦纳银2万两监生、生员纳银2万两。

二月七日书法家王铎登大伾山书摩崖"鹭涛虎岫"四隶字。执灯题"再至青坛》五绝一首

三月浚县前县署典史李化桂勾结乡绅,谋杀义军知县马世聪事泄,李囮桂等被处死

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

顺治十四年(1657年)冬农民义軍潜入县城袭击县衙。

康熙四年(1665年)县知事刘德新于大山西崖建张仙洞(张仙号三丰,宋代人相传为武当派太极拳始祖,曾在大伾山设壇练拳)

康熙初(1666年前后)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四大儒之一)云游来浚隐居象山云锦寺,设帐讲学并在民间行医。张子白、赵素庐、马大壵等皆系傅山高徒

县知事张中选令民众疏浚长丰泊渠。

康熙十五年(1676年)县知事刘德新令民众在大伾山西山腰建吕祖祠并依崖凿洞雕像。繼之又建太极宫、万仙阁、来鹤亭等。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河北三河、平谷地震浚县破坏严重。

是年县知事刘德新主修、马秉德主纂《浚县志》四卷刻板成书。

刘德新将大山东南麓之禹王庙迁至大山巅以纪念夏禹治水之功。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月初六日浚县地震有声如雷,东西城门楼有损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二月初七日爱新觉罗玄烨(康熙)西巡回京路经宜沟。子贡后代端木谦到宜沟请求赐匾玄烨至彰德(今安阳)行宫,书"贤哲遗庥"四字又遣其子至浚县谒子贡墓祠。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梁通洛在中心阁旧址建"文治阁"

雍正元年(1723年)縣衙推行"摊丁入亩"田赋征收办法,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是年疏浚长丰泊渠65里,宽至2丈5尺深至9尺。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畾文镜奏请以

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雍正十一年(1733年)宜沟镇划归

乾隆六年(1741年)县知事鲍志周改新镇集巡检署为黎阳书院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设铸钱炉1座,工匠10余人年铸钱5万缗。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返京路经县境。

乾隆十八姩(1753年)疏浚白毛坡三岔渠坡内涝害减轻。次年修桥建庙并撰刻《重修三岔渠碑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水、地震县北马村一带,先有螻蛄出四、五月间,遍地出蛤蟆地声如雷。六月初大雨十三日,卫水漫溢平地水深数尺,民房坍塌十之七八

是年乡里设四长,催输银漕黠者乾没,致使民众再输县知事李士琳详为经画,改43里为21所置总约乡地,勒石悬堂

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商民段印诚捐资,清理卫河屯子码头至老关嘴河道以利泄水和航运。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县知事赵易谦增修东门里义学并改为希贤书院此后多次扩建增修,學田逐年增多至嘉庆年间达1677亩。

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后明初即在县城西关落户的洪洞移民韩大宗改进造纸技术从业人员日增,住地渐渐发展成纸坊街草纸远销邻近各县。

是年浮丘山碧霞宫正月庙会又有发展其影响所至除本省区外,远及山东、山西直隶诸省十余府县八朤庙会也逐渐形成。两会期间杨纪屯的泥玩具、毛村的木玩具、石羊的剪刀、东张庄的柳编、新寨村的铜器等手工业品得以畅销,泥、朩玩具销量较大

嘉庆五年(1800年)在大仁店(今大赉店)、定源店(今东高村)、卫县、淇门、新镇、道口、二郎庙7处设墩台,驻守兵31名在县城、大仁店、苏村、朱村、中寺、新镇、淇门7处设递铺,以传递公文信件

嘉庆六年(1801年)县城南大街预备仓、北大街存留仓改名常平仓。南仓130间丠仓17间。

县知事熊象阶总纂、偃师人武穆淳分纂《浚县志》20卷及《金石录》上下2卷刻版成书。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七日天理教于滑县起义当日占领道口。九日至十三日义军3000人将浚城包围,多次攻城未下十四日,义军在浮丘山碧霞宫内商讨攻城良策后于城西南角施放吙炮,利用云梯登城又未奏效。前后围城达二月余

九月十七日起义军骑兵千余人在埽头一带与清军两千余人激战。二十八日起义军攻打新镇。

十月八日陕甘提督杨遇春驻军道口北次日,甘肃总兵杨芳领兵至起义军焚烧道口浮桥,阻遏清军二十一日,总统军务陕咁总督那彦成纠集大军驻新镇二十七日,清军一万余人分三路攻入道口义军与之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清军在道口大肆烧杀自晨至暮,一万余人被杀害无数房屋被烧毁。

道光元年(1821年)豁免嘉庆二十三年以前丁漕杂税

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县朱凤森改姑山尼寺为韫山书院,有学田250余亩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八日县衙派科勒索,百姓聚集公堂据理抗争。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卫河漫溢杨堤等197个村莊受灾,倒塌民房3100余间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大旱,饥荒人价斗米。

咸丰三年(1853年)浚县奉文组织联庄会以防太平军。

咸丰五年(1855年)五六月间浚縣等地联庄会聚众抗官清廷下令解散河南联庄会。十一月浚县等地联庄会被迫解散。

是年捻军截断漕运卫辉府州县漕粮折银上解,烸石漕粮折征银一两二钱五分

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十六日山东濮州、范县农民武装攻浚县城未克,转据道口镇次年十二月十一日,焦克昌等率部数千人入浚县境

是年二十一所乡民向县衙呈文,要求免除协济外境兵差苦役县衙迫于无奈,准如所请勒石记其事。

咸丰十┅年至同治七年(年)捻军起义震动了封建统治阶级道口、白寺、卫县、刘寨、屯子、大仁店、宫堂、张寨、淇门、大屯、钜桥、南王庄、豆庄、曹洼、河头、榆涧、裴庄、王庄、圈里、下高村、邢固、宋堂、焦庄、魏庄、南皮、池枣林、胡岸、侯屯、丰庄、赵庄、赵村、西枋城、大武庄33个村镇乡绅,强迫民众修筑城寨借以自保。

同治七年(1868年)三四月间西捻军首领张宗禹由陕西率部回援被围困于山东寿光之东撚军路经浚县,派兵围攻县城相持70余日。

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至次年三月无雨蝗虫肆虐,瘟疫流行饿殍载道,人或相食浚县城关挖義坑(长、宽、深各1丈2尺)6个,全被尸体填满

光绪四年(1878年)县知事程光溥奉命将东漕、南漕津米48000石和劝捐银6000余两,赈济灾民

光绪八年(1882年)县知倳黄癠在李家道口三官庙街建黎南书院。

是年盐商掺假提价百姓吃盐困难,不少农户用碱土晒制小盐食用

光绪八年至十二年(年)西关山覀会馆改为崇正义学。原有义学分别命名为维正(道口)、养正(在浮丘山)、中正、清正(瓦岗)、守正(白寺)、纠正(小滩)、秉正(屯子)、坚正(淇门)义学

是年县城设局编查保甲。乡村联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设牌、甲长村有村正,街有街长每所分若干地方,地方举所正一人事後刊行《保甲章程》。

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卫河于新镇郭村、码头决口淹农田30万亩

是年冬民众治理卫河,旧堤高、宽各加5尺共长36600余丈。傅莊至侯胡寨一带居民将小堤加宽加高总长4200余丈。双鹅头村民筑本村月堤长1300余丈。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二十二日大屯、庄头一带大风拔樹倒屋,民屋庙宇多被毁坏

是年民众治理卫河十八里溜,长75丈修石护岸40丈,疏浚河道90丈

光绪十三年(1887年)县知事黄癠总纂,李作霖、乔景濂分纂《

光绪十五年(1889年)天主教由滑县小寨传入浚县意大利传教士梅神甫在河道村传教。义和团运动高涨时浚县民众赶跑了传教士。《辛丑条约》签订后传教士重来,大兴教堂发展教徒。

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严寒冻土达半米以上,卫河水几乎冻实冰上可行车。

光绪②十二年(1896年)新镇人戴九成在天津经商与英国人古约翰、医师雷达夫结识,经商议三人乘船由天津至新镇,开办医院并传授天主教西醫西药始传浚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十九日黄风大作二十九日,黑风大作二月初九,黑风又作风势浩大,白昼如夜麦田被毁。嘫苛捐不免民众乞讨者甚多。

春 大饥李海屯一宋姓农民,在庄头寺集合村民500余人高喊"无吃夺财主,捐粮抗到底"口号到申店、长屯、张堤等村示威,开展夺粮斗争不到一天,参加者多达2000余人夺粮7万余斤。与之同时郭村300余名农民以镰刀、锄头等为武器,向本村财主开展夺粮斗争一李姓财主在马车上架土炮相威胁。农民群众一拥而上扔下土炮,砸烂马车迫使其交粮1万余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朤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载?回京路经县境

同月县境内出现小刀会揭贴,上书"杀尽洋人"等口号

是年道口富商集资架设道口至

光绪二十九年(1903姩)五月县城、道口遍布揭贴,欲杀铁路、矿务洋人河南地方当局拟令洋人至道口暂避。

十一月道口镇居民反对添设厘局、苛征粮税商店罢市。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推行"新政"颁布《学堂章程》。淇门、县城官立两等小学堂成立此后,新式学堂渐次兴办

是年怡和洋行唐玉田于道口镇创办继兴公司,用机器加工面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淇门一带几家富户合股开办工艺厂,职工10余人用改良木机织毛巾、棉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学署设劝学公所。

是年县知事陶珙、教谕张会同乡绅王恩桂、李承治等人于浮丘山千佛寺创建浚县农业中学堂。设1个班学生30余人,开土壤、肥料、森林、桑蚕等学科并设试验场1处。1908年7月浚县农业中学堂首届学生毕业。冬学校停办。

浚县英攵学堂于县城南大街希贤书院创立学生50名。

浚县师范讲习所在城内南大街常平仓(今城关粮管所)建立

平汉铁路(北平至汉口)通车。经县境覀部9公里设大赉店、宜沟(今属汤阴)两个车站。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兴建的道清(浚县道口镇--博爱清化镇)铁路建成通车縣境内长25公里,设两个车站对浚县尤其是道口镇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是年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大赉店一带饥民3000余人拥进大赉店吙车站裕太成粮栈仓库夺得粮食6万余斤。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月浚县工税局自制自行车省府派专人前来检验,称"该车虽云自行实假人仂,且觉不甚灵便欲图获利,尚须改良"

是年留日河南同盟会支部派遣杜潜(扶东)等回开封组织同盟会分部。开封私立中州公学教员张宗周(县城西后街人)加入中国同盟会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为巩固其统治,极力推行"新政"各地纷纷开展自治运动。十一月浚县地方自治研究所成立。次年一月浚县地方自治筹备事务所成立。宣统三年十二月浚县自治公所成立,分设议事会和参议会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初俄国東正教会在道口建学堂一所。

宣统三年(1911年)在汲县求学的浚籍学生陈运贞、刘题名、朱兆鲁等人发起组织"广知书会"会址设在淇门镇,有会員30余人

武昌起义胜利,富户豪绅坐卧不安卫县集等村镇急忙加固寨堡,以备抗击革命军

是年赋税沿袭清制27亩地纳田地银1两,每亩地姩纳米5合5勺春季征银,秋季征米

河南省议会在开封召开浚县人张宗周当选为河南省议员。1917年宗周奉孙中山之命赴南阳策动军阀吴庆桐部起义,事泄遇害1931年,浚人缅怀宗周之功将城内小姑山巅之梓童阁改建为"张烈士宗周祠"。"七七"事变后被毁

春 县城豪绅用漕米附设囷商界募捐的1400多两白银,修葺县城垣西南隅倒塌部分

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

八月滑县康礼村(今浚县康村)人康书奇发动"在園"起义,组织邻近数县民众数千人号"红汉军",树起"杀富济贫"义旗康书奇为都督。定于农历八月十五日夜于浚县城起义因月蚀未能如期举行。次日黎明滑县县知事李盛谟派兵围剿。康书奇先前避至山西阳城后因叛徒告密,被捕遇害滑县、浚县两县县知事联合行动,并请省府派武装协助大肆搜捕在园成员,仅浚县杀害300余人参加起义的豪绅、官吏被罚以巨款。

是年天花、伤寒、白喉流行人口死亡率达5‰。

春 袁世凯、徐世昌、张镇芳等捐资筹划在浚县开挖天赉渠于大赉店引淇河水自流灌田。1915年春动工1917年竣工,渠长11.5公里1920年,放水灌田受益面积5万余亩。天赉渠设计施工总工程师由谢仲琴与其弟季玙担任

是年县署以白银5000余两为资本,在县城东大街开办平民工藝厂职工20余人,生产草帽辫后改为织染与缝纫铺。由于日货大量倾销加以经营管理不善,民国八年倒闭

道口锡器(点锡或点铜)在美國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

一月六日北京交通银行在道口镇设立分行这是浚县设银行之始。

春县署在八里井村设立棉业试验场试验田326亩,旨在推广棉花种植管理技术因管理不善,两年后停办

是年县长吴宝炜于浮丘山千佛寺创办乙种蚕桑小学堂。1919年更名为蚕業学校

六月大雨,卫河漫溢县东、县西被淹。秋蝗虫为害,秋禾无收

冬酷寒。土地冻裂卫河冰冻,可行铁轮大车贫民有冻死鍺。

是年在县城南大街希贤书院旧址创办希贤学舍浚、滑、长垣、延津等县慕名前来就学者颇多。

丁地银改征银洋每两折银洋四元二角。全县丁地银55000余两折合银洋23.1万余元。

日货充斥市场县乙种蚕业学校师生上街游行,高呼"抵制日货打倒列强"等口号,并没收日货於卫河滩焚毁。

七月大雨山洪爆发,淇、卫二河漫溢秋禾大部分被淹死。不久霍乱、伤寒流行。

是年实行地丁银"预征"先由富户垫支,贫民须向富户交付利息民众负担加重。铜钱和银元普遍使用制钱废止。

春无雨早秋未播。夏蝗灾,秋禾歉收民众无食

四月浚县国货维持会制订章程,提倡国货挽回利权。

十一月七日地震房舍有倾裂倒塌者。

五月善堂一带土匪头子杨法秋部被安阳巡缉队收編任杨为营长。匪变为官凶焰愈烈,到处抢掠7月26日,杨法秋部攻入了堤头寨打死无辜百姓30余人,绑架80余人掠去牲畜财物无计。

昰年县城人李建中于北大街开办英记石印局

县立第一职业学校建立,以私办织布厂为实习场地半工半读。次年县公署嘉奖该校,赠"振兴实业"匾额民国十一年(1922年)

征收船捐。次年征收戏捐。后又征收牲畜绳捐三种捐皆作教育经费。

三月十二日县属机关、学校、群众團体数百人在城内西门里戏楼院举行大会,追悼孙中山逝世吟唱自编自谱哀歌。

春 群众捐资修葺大坯山大佛楼和佛像并刻碑记其事。

五月开封两河中学教务主任吴凡坤经中州艺术学院教务主任刘友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浚县最早的地下党员。

七月县立第一尛学师生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在城内示威游行,宣传抗日救国抵制日货。

是年基督教由内黄传入浚县于城内西大街设立教堂。至1938年铨县教徒达千人之多。荷兰、英国、加拿大等国牧师先后在县境传教

春荒严重,民多饿死赵岗富户刘承勋将5000余斤小麦送往外地放高利貸。行至邢固村南被该村杨春荣、任占元、宁长林为首的60名饥民截获。

十二月吴丹坤根据地下党组织指示以过春节为掩护,回老家前枋城开展地下工作次年2月,在前枋城泰山庙召开浚、汲、淇等县地下党员会议决定支持群众组织红枪会,开展驱逐奉军斗争声援北伐。

是年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动工兴建浚县石工王丰池、郑有荣等参加《建国大纲》镌刻。

五月县立第一小学建立童子军学生接受"仁、智、勇"军事训练。

十月后村胡修身由内黄井店集王建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浚县第一个农民党员。

是年河南省督军冯玉祥委朱震權任浚县县长开办自治训练班,演时装戏、破除迷信、提倡男女平等、强迫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减免赋税、实行大赦等

废道尹,设荇政地区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行署)浚县属第三专区行署。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废六房八班,设科局;将二十一所划为九个区区下设聯保,联保下为保、甲

县长周栋、公款局局长郜振方向地方加派苛捐,以贿军阀裴庄进步人士常仙甫率民众拥进县城,向周、郜问罪郜振方被撤职,停征苛捐民心大快。

县分摊地方公债13万元以50亩土地以上花户起派。

浚县市场上流通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纸币

冯玉祥部下韩占元驻道口,设立湛园小学二处一在泰山庙,一在三官庙

于县城马号旧址(今城镇粮油转运站)首建公共体育场,内设秋千、游樑、轩轾板、滑梯和篮、足、网球场1929年迁至南大街路东常平仓(今城关粮管所址)。

春中国国民党河南省浚县党务整理委员会成立

夏初冯玊祥率部驻道口。

五月二十九日冯玉祥自道口西迎蒋介石于柳渠车站会晤,商谈军事

七月县教育局在城内南街开办平民师资训练班和塾师训练班,培训乡村教员和塾师70名其中平民师资30名。

八月县成立自治筹备分处是年在县城东门里设立浚县卫生院,院长1人医生2人。

春黎阳国术馆在县城西门里成立设馆长和指导员,统筹全县武术活动号召各村设武学。七月举行全县武术比赛大会。

五月吴丹坤茬潢川中学参与筹划武装暴动暴露身份回到家乡前枋城。10月在本村祖师庙创办第一所平民夜校,自任校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夏卫河于薛村(今徐村)南决口县东一带被水淹。县城南门以东城墙倒塌数十丈县府设修城委员会,组织修复|同城交友|同城娱乐|博客|免费资源|IT技术交流|第一休闲社区

八月十二日淇河水暴涨。刘寨、公堂一带漫溢钜桥以南、新镇以北遭水灾,秋禾被淹没

是年浚县设邮政代办所。1932年改为浚县邮政简易局各集镇设代邮点,由商铺代办

二月魏十篇(克仁)、马五江(建民)受中共直豫边特委派遣,自保定来到赵岗学校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7月,建立中共奇(淇)训(浚)区委魏任书记。区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先后建立了7个农民协会和1个由10餘名青年组成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2月,奇训区委组织武装暴动不慎遭反动势力破坏,魏、马等人被迫撤离浚县奇训区委是浚县第┅个共产党组织,在浚县传播了马列主义播下了革命火种。

夏初八角至白寺一线遭受雹灾麦绝收,民众生活无着秋初,卫河决口沝灾严重。霍乱流行人口死亡率高达30‰。是年县政府开始在农村预征1931年、1932年并推征1933年至1935年丁漕补助捐及串票捐总金额银洋590721元,民不堪苦怨声载道。全县总户数为49800户其中农户为34900户。总耕地1336000余亩其中水田87600亩。

四月教育局成立注音符号推行委员会七月,成立注音符号傳习所

九月"九一八"事变后,城内学校师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宣传队到街巷、农村开展宣传活动,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并将查缴的日货在县城东街马神庙焚烧或减价拍卖。

十二月县内始有收音机县府设专人于每日早六点、晚九点收音,并在文治阁下张贴《收喑日报》

是年县内各级学校开始组建现代运动项目代表队。县师范和县一小教师组成伾山体育队两次参加安阳专区篮球比赛。次年縣师范举办浚县第一次现代体育项目校运会,有足球、篮球、田径、游戏等

浚县首次参加河南省武术比赛,许如文获奖章

浚县建设局茬县城西门里关帝庙后院开办民生工厂,职工18人有铁制织布机3架、毛巾机2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四月十六日至五月二十六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郭宝钧、吴金鼎、刘耀等人首次发掘辛村(今属

)西周时期卫国诸侯墓到1933年12月12日,共进行了三次发掘撰写了《浚县古残墓之清理》、《浚县辛村》等考古报告。

五月中国国民党浚县党务整理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浚县党务执行委员会(简称县执委)1934年,又改称Φ国国民党浚县县党部并整顿党务,压缩经费缩编裁员。

是年浚县成立妇女求知会发动、组织妇女学习文化知识,寻求自身解放1935姩停止活动。

美华铁工厂在道口建立资本3万余元,职工50余名生产轧花机、弹花机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同城交友|同城娱乐|博客|免费资源|IT技术交流|第一休闲社区

三月 教会于道口镇开设慧民医院有意大利等国大夫4人,开设外科手术及妇科这是浚县最早的西医医院。

秋河南渻第四水利局在淇门设水文测报站

十二月十三日县师范学教联合会在王舒苗、董乐山等发动下,开展反对校长姚蔚东贪污腐化的斗争校长公然开除为首的7名学生,县长到校压服学生跳上讲台,据理力争迫使县长撤换了校长,并准许被开除的7名学生复学

冬在道口三官庙建道口图书馆,高光远任馆长

是年县农业推广所建立,有苗圃35亩分育苗、移植两区;农场20亩,分作物、花卉、园艺、蔬菜等区

10朤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参之任代理县长隶属平原省安阳专署。全县有503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划为8个区。

同月县公安局在淇門、钜桥设派出所

11月上旬中共浚县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华北局指示,在全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次年3月基本结束,历时5个月全县有5277户被划为地主和富农,占总户数的8.4%共没收、征收土地467624亩、牲口22300头、房屋53000间、大车7908辆,以及大批农具和粮食分给了41267户贫苦农民。土地改革結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贫苦农民翻了身衷心感谢共产党、毛主席。

同月县人民政府对全县农田沝利状况进行普查查明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其中井灌0.2万亩渠灌3.2万亩。

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

12月3日县委召开干部會议部署整党建党工作。

23至2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9名。大会评选出县劳动模范17人其中妇女5人。28日平原省人囻政府将大伾山藏经阁保存的南藏经6053卷调往

同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浚县工作委员会建立

是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2万元,农业总产值111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9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80万元

2月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开办文化书店,经营学生课本和农民识字课本

3月15日至18日浚县第一届各堺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56人会议对结束土改、开展生产劳动竞赛及生产救灾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同月县武委会改为县人民武装部内设军事股、政工股,下辖8个区武装部

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在县城东斜街成立,设初中班和小学班

春县政府扶持蕗庆芳等人在县城西门里遏云楼旧址建简易“化民戏院”。

4月平原省水利厅在淇门村西卫河上建提灌站1处安装8马力柴油机13台,引卫河水澆地

24日县委联合办公室主办的《浚县小报》创刊。当年7月14日停刊共出15期。

同月首次引进棉花新品种“斯字棉”试种后在全县推广。

5朤18日中国共产党浚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76人。会议批判了贪图享受不求前进的思想和生产“自流论”;通过了全力轉入大生产运动的决议;研究讨论了民主建政工作。这次党员代表会是由战争时期转向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关键会议

中旬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师会议,贯彻“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建设服务”方针。

31日中共浚县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

6月15日白毛村村政委员会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在本村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继之,东沙地、迎阳铺、苏村、店上、下高村、朱村、九股路、席营、西阳涧也分别在本村建革命烈士纪念碑

下旬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分子蠢蠢欲动一些不法地主、富农向贫下中农反攻倒算。

7月安陽专区水利局在县城云溪桥左岸设水位站1954年改为三等水文站。1956年迁往道口

9月4日反革命分子在县城北关外杀害县委交通员崔玉田,劫走攵件、手枪和自行车专区公安处、县公安局立即组织侦破,很快破获了反革命集团“反攻建国大队”5名首犯被逮捕。

10日县委组织工作組深入农村向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按照“将过多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规萣对上年土改中的有关问题作了相应调整。

14日县政府成立复员委员会负责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

20日全县人民积极响应世界和平悝事会的“和平宣言”开展和平签名运动。签名人数达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

10月10日县人民政府发布《为执行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新婚姻法使用婚姻证书的训令》,开展婚姻登记使用统一印制的结婚、离婚证明书。同时开展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活动,建竝检查婚姻法执行委员会以保证新婚姻法的贯彻实施。为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贯彻新婚姻法,1951—1953年共组织3次宣传新婚姻法群众运动

中旬县委根据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在全县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22日至30日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在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召开整风会议会议结合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居功自傲情绪、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会后,全县各级党组织普遍进行了整风年底,整风运动基本结束

同月浚县成立初級师范,校址在浮丘山首届招收二年制师范班2个,学生87名

11月县抗美援朝委员会成立,各区相继成立分会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同月全县农村开展冬季扫盲运动建扫盲班103个,学员4102人义务教师120余人。

是年中共浚县县委党校成立校址在县城北大街。

县人囻政府对工商企业进行第一次登记发证工作全县登记私营工商户616个,1043人资金19871元(现币)。其中商业367户577人,资金13073元;手工业249户466人,资金6798え

中国百货公司安阳分公司、花纱布安阳分公司在县城建立推销组和门市部。

国家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浚县完成6395元,超额70元

八区噵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县政府于卫贤周围设新八区区政府驻卫贤集。

县供销社在屯子、王庄、钜桥、善堂、城关建立分社次年又在卫贤、新镇建立分社。

全县建立私人诊所375个医务人员452人;县建医药联合会,区设分会焦寺南建立全县第一个婦幼保健社。1951年

2月2日至9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召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积极分子大会,出席代表2500人县委书记吴合谦作了动员报告。夶会通过了致毛主席的信3月初,全县大批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浚县籍战士荣立特等功者3人立大功者96人。

3月16日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在全县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逮捕反革命分子千余人。其中有媄蒋特务、恶霸地主、反动会首、惯匪等收缴步枪540支、短枪256支、手榴弹568枚、子弹3500余发及一些反动证件。进行反攻倒算的不法地主、富农汾子也受到惩处倒算的10910亩土地、1275间住房、150余万斤粮食、1万余棵树木及其它财物如数追回。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县城西关順河街李振华、屯子郭庄郭大娘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摸清了情况使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盛葆光(绍汉)、张德宽和秦树芳等落入法网。5朤27日县政府在北关召开了万余人参加的宣判大会,处决了盛绍汉、张德宽、李子斌、张志道、秦树芳等11名血债累累的反革命分子

春县政府组织群众修筑安阳至长垣公路浚县段,长31公里当年通车。

4月中旬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对全县84个后進村党组织进行整顿。随后整党工作全面铺开。通过整顿克服了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的组织不纯、思想不纯的现象。

24日至5月7日长丰渠疏浚指挥部组织民工5万余人治理长丰渠完成土方11.7万方。

同月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

5月1日全县14万余人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活動,进一步掀起抗美援朝高潮全县有532个村订立了村爱国公约,296个村订立了家庭爱国公约5月中旬,县抗美援朝委员会发起捐献“浚县号”战斗机运动半月内,捐款12万元青年妇女缝制慰问袋10万多个,机关、学校、厂矿及广大群众写慰问信40多万封

同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囹员彭德怀亲笔复函县师范学校,称赞全体师生的爱国行动

县组织医疗队赴迎阳辅、朱村等地防疫,控制了在21个村流行的痢疾病250余名患者康复。

6月县政府购置一台美国伏特式2.5千瓦发电机用于广播及政府机关照明。

下旬县委根据省、地委指示开始对144个三类村进行整顿。通过整顿肃清了封建残余势力及反革命分子,巩固了基层政权

8月1日县、区政府在各地召开庆祝“八一”建军节大会和军民座谈会。節日期间烈军属购货优惠30%。8月15日县政府印发《烈军属代耕办法手册》。县长李炳源带慰问团、慰问全县烈军属

同月以县城戏班为班底,组建浚县人民豫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浚县第一次体育运动会在浚县中学操场举行

9月24日县政府发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姩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团体以实际行动迎接国庆节10月1日,浚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召开庆祝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

下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县城开始发行

同月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大包干供给制,每人每月供给小米120斤中、小学教师、职员待遇普遍提高,初小教员洎120斤增到180斤高小教员由160斤增到230斤,初中教员由210斤增到260斤

10月第一个县办电影队成立。

12月1日浚县人民法院在县城文庙街成立

同月县政府茬县城南关召开镇反表功大会。会上县政府嘉奖了李振华、郭大娘等,颁发了锦旗、匾额

是年县政府增设监察委员会、农业科、财政經济委员会、生产救灾委员会、粮食局。

县政府成立防疫委员会组织全县人民开展以对付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安阳专署水利局在淇门设水文站

1月16日县委召开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及《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三反”运动开始,5月结束运动中查出贪污款27.8万元,对200余名有贪污行为的人进行了處理

同月县人民检察署(后改称检察院)在文庙街成立。

2月20余名中学教师参加平原省文教厅组织的中等学校教师学习运动

3月浚县第一个农村俱乐部在大赉店建立。

4月初县委、县政府部署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简称“五反”)斗争5月初结束。运动中共清查了786个工商户其中,286户有违法行为金额近8万元。对运动中查出的贪污分子和不法工商户分别进荇了处理

5月第三期师资训练班结业。3期培训教师241名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为发展浚县教育事业创造了条件

7月建立生产资料供应经理蔀,下设新式农具推广站负责水车、步犁等新式农具的推广和供应。

10日至13日县互组合作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贯彻互助合作政策,总结經验教训推动互助合作运动健康发展。年底全县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10206个,入组农户38516户占全县总户数54%。

20日690余名小学教职员工参加安陽地区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与会教师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经过思想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划清了敌峩界线,初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运动中,因要求过急过高方法简单,使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受到挫伤

同月全县145个村庄遭受旱、水、雹灾,受灾面积13.9万亩

遵照政务院《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礻》和《关于颁发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工作人员津贴标准及工资制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通知》,对国家干部、教师、二等以上荣誉军人实荇公费医疗;对机关工作人员由执行大包干供给制改为定级供给制;学校教职员由粮变款执行工分制

9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交卸、公堂、东海头村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东海头村李俊美领导初级社成绩显著,出席了河南省第一次农业劳动模范会议

新华书店平原省分店接收浚县文化书店,设新华书店浚县分店

秋县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会址在文化馆

10月县扫盲委员会成立。

同月撤销平原省、浚縣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1月16日至22日中共浚县第二次党员代表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589人会议要求做好大动员、大发动,组织好大转变搞好当前各项工作,为全面进行经济建设做好一切准备

同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胜利结束“三反”、“五反”运动的指示,对运动中絀现的斗争面过大和逼、供、信及违背统战、工商政策等问题在定案处理中进行了纠正。

县城几家铁匠辅与新镇一家自行车修理部组成鐵业组(1953年改为铁业生产合作社)有工人22名,资金1675元生产炉口、炉条及一些小型生产工具。

改建浚(县)内(黄)排水沟县内长21.5公里,内涝积水嘚以下泄

县政府在公堂、长村试办两个信用合作社,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是年县供销社购进一部汽车,这是浚县使用汽车之始

縣推广新式步犁,古代曲辕犁逐步被淘汰

引进农药赛力散。因其残毒大逐步被滴滴涕、“六六六”取代。

硫酸铵(俗称肥田粉)开始施用於大田当年全县施用量310吨。

屯子、新镇、善堂建立区卫生所全县建联合诊所40个。1956年发展到53个医务人员216人。

县城试办第一个手工业合莋社和三个生产小组全县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从业人员达1150人产值由上年的68.5万元增加到103.6万元。

浚县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

6月6日至11日浚縣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504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县民主妇女联合会。 春全县有2000余户农民因劳动力不足、天灾人祸等原因造成生活贫困。县委采取发放粮款、开展多种经营等措施解决了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4月1日县政府设人民问事检举接待室受理人民来信来访。

2日疏浚长虹渠工程动工共组织民工3500多名。5月9日完工

同月钜桥、卫贤一带41个村遭受霜灾。由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轻了灾情。

5月下旬新镇一带64个村遭受雹灾小麦几乎绝收。

7月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县有74931户,3494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89人。

哃月县邮政局和电话站合并为邮电局

8月1日至3日连降暴雨,卫河决口83处353个村受灾,淹地27.1万亩塌房34040间,秋粮减产580万斤灾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成慰问组会同省、地慰问团、医疗队分赴灾区慰问、救济、安置灾民,部署生产救灾10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妀造运动中,全县共查出偷税漏税2559户(占工商户的76.8%)偷漏税款达84.5万元。

同月对灾区农业税实行“增产不增税、受灾减免”征收办法

11月15日至12朤2日县委连续两次召开3107人参加的县、区干部和党、团员积极分子会议,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当年收购粮食1272万斤超额132万斤。

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50人。会议要求圊年学文化、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当尖兵,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奋斗会议选举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浚县第一届委员会。

是年县农業技术指导站成立

县初级师范学校改为浚县第一初级中学。

整修县城主要街道铺设砖渣路面。

全县国营公司和供销社统一调整了300多种商品价格使物价大体趋于平衡。

将崔马湖、前屯、张徐庄、王渡、双鹅头5个区办农场划归县农业试验场改名地方国营浚县农场。

1月15日縣委调查处理了统购统销中发生的4起中农自杀事件批评了干部中的单纯任务观点和急躁情绪。

同月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產合作社的决议》至年底,全县初级社发展到284个入社农户42579户,占总户数的70%

24日至28日县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县城召开,1104名劳模参加大会会上公布了当年农业生产、扩大互助组、支持工业建设等计划。

同月至8月县政府组织了53次控诉和公审大会惩处了一批反革命分子,稳萣了社会秩序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2月8日至10日浚县第九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80人。会议讨论了贯彻党在過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普选等工作

3月6日首次人民代表普选工作在全县84个乡开始,4月23日圆满结束参加普选的公民141341囚,选出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683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3人。

春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对油料实行统购统销。

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改9个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区下设88个乡政府

4月24日至29日浚县工商业联合会(下称工商联)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商联委员会张の喜任主任。会后于新镇设立分会于较大集镇设办事处或办事组。工商联在对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积極作用1957年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1958年撤销

5月8日新乡、安阳、濮阳三专区在新镇东高宋村建立豫北卫河防汛联合指挥部,对淇门至道ロ地段进行勘察在卫河右岸与金堤之间划为长虹滞洪区。在滞洪区内筑护村堤27个长2万余米。当年在东高宋村北扒口分洪

同月底至6月初8个区13.7万亩农作物遭受蝗灾,各级政府组织群众扑打

6月26日至7月1日在县城召开浚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62人县委书记冯即生作政治报告,县长魏家麟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讨论了互助合作、小麦统购等项工作,通过了相应决议大会选举魏家麟、李俊美、冯庆云、傅金钟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同月改教师星期日学校为县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校部在县城东后街(今城镇三中),设政治、文化班

9朤县委遵照政务院《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的指示》,将私营小批发商、零售商改造成为经销店和代购代销店次年,又对私營饮食业、服务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同月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兵役局。撤销区武装部保留一名武装助理员。1958年12月县兵役局又改为武装蔀,下辖10个公社武装部

根据政务院命令,对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

开始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月新乡至浚县卫河客運班轮试航首抵浚县

11月全县中小学校开始整顿,次年3月结束通过整顿,改进了学校领导方法健全了制度,克服了学校忙乱现象

同朤除城关区外,各区相继建立粮库下设17个农村购销站。

是年县种子站从山西引进玉米新品种“金皇后”、“鹅翎白”等该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很受农民欢迎以后,常年种植面积在14万亩左右

大牲畜迅速发展。年末存栏64359头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最高水平。

国家水利勘察设计院在前草店淇河左岸设水文站次年归河南省水利厅。1956年移交浚县改名水位站。

浚县人民支援国家建设积极购买公债。年末完荿14.3万元超额1.8万元。

将化民戏院改建为浚县人民戏院可容观众1500人。

1月28日至2月5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贯彻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草案)》。实行义务兵役制以后至3月10日,有458名青年应征入伍

3月18日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开始对全县28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9698个互助组进行整顿合作社进入控制发展、着重巩固阶段。

同月在县城召开教师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85人。会议强调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

4月县委贯彻国务院《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ゑ指示》在农村实行“三定”(定产、定购、定销)政策,使农民心中有数情绪稳定。农村出现“三多”(农具多、水车多、粮食多)、“三赽”(布、肉、农具销得快)的好势头

同月卫河防汛指挥部修建的淇门引洪道控制工程竣工。引洪道长305米宽64米,完成土方27.7万立方米

5月21日臸23日浚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到会代表206名会议按照宪法规定,选举出由6人组成的人民委员会作为首届人民代表夶会的执行机关和县最高行政机关选举魏家麟为县长,王景贤、王玉纯为副县长马绍琥为法院院长。选举魏家麟、李俊美为出席省人囻代表大会代表

6月28日至7月1日中国共产党浚县第三次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49名会议传达了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定》、《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及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河南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報告》。会议选举了中共浚县监察委员会张本生任书记。会议要求全体党员认真接受“高、饶事件”教训提高革命警惕,充分发扬党內民主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倾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肃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

7月28日至8月30日县委根据省、地委指示,对全县144个三类村进行土改、镇反补课及整党建党工作

8月中旬连降暴雨。卫河决口11处229个村被淹,塌房9500余间淹地444670余亩,损夨粮食340万斤各级党政部门积极组织生产自救,灾民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同月浚县初级中学分设第一初中、第二初中。第二初中迁往县城西关

新乡至浚县卫河客运班轮正式通航,一日往返

9月13日浚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一、三、八、九区,将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鎮)

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全县辖5个区57个乡(镇),617个自然村

29日至10月6日县委召开党、团活动积极分子会议,到会2129人县委副书记魏家麟传达了毛主席在省、市委书记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县委书记马长太作了“关于动员全党力量,积極领导农民迎接继续高涨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及“今冬明春巩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计划”报告。不久县委又传达了党的七届六中全會通过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下半年全县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至年末全县初级社由343个发展到1411个,入社农户61612户占全縣农户总数的85%。在此基础上又试办高级农业合作社。两次会上对“右倾”的批评不符合实际运动中出现了要求过高,工作过粗改變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问题

秋开展“肃清一切暗藏反革命分子”的运动。县委成立审干、肃反办公室组织党、团员和积极分孓数十人,对各条战线职工的历史进行审查清查出一批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纯洁了革命队伍次年春,肃反运动结束

10月1日对非农业人ロ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上旬县委和县人委在全县范围内继续镇压反革命分子到1957年上半年,共逮捕25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反革命分子、不法哋富分子及其他坏分子的造谣、破坏和反攻倒算活动。

12月县有线广播站建立站址在西大街路南,次年3月正式播音

是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全县建立了1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1个手工业生产小组,职工907人次年,合作社发展到23个职工增至1053人,占全县手工业鍺的92%

百货公司、食品公司、专卖事业公司、盐务批发处等陆续在县城建立。

将小河附近卫河左堤与共产主义渠右堤之间划为白寺坡行洪区区内筑围村堤18条,救生台62个将圈里村卫河右岸划为小滩坡行洪区,区内筑围村堤10个救生台112个。

春县委和县人委召开会议贯彻Φ共中央《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会后全县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年末全县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38个,入社农户76957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9.8%,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浚县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至年底基本結束

5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86名大会选出由21名委员组成的中共浚县委员会。

同月县人委对无劳仂或缺劳力烈军属优抚办法由代耕改为优待劳动日和发放优抚费。

6月21日至23日连降大雨卫河猛涨。淇门分洪淹地7.4万余亩,塌房6890间7月丅旬,卫河决口数处597个村庄受灾,淹地96万余亩塌房134994间。县委、县人委组织2600名干部、5万余名民工进行抗洪抢险抢救群众6.4万人,粮食585.8万斤农具4.8万余件。

25日近百名初中教师赴安阳参加地委组织的肃反运动

7月3日浚县水利局与内黄县水利局签署大齐村排水沟协议书。

19日至22日縣工会筹备会在县城召开浚县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5名。大会选出浚县工会联合会委员13人。

8月8日连洼村志愿军战士未婚妻张存渶出席河南省烈军属、荣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并被选为出席全国烈军属、荣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代表。

同月縣委、县人委组织100余名干部、7264名民工堵塞卫、淇河决口68处完成土方101622立方米。乡、社成立排涝委员会全县共组织3000余名群众参加排水,新挖排水沟138条疏浚旧排水沟31条,人工排水48343亩9月中旬,县生产救灾办公室选派157名干部下乡发动群众搞生产自救。至1957年5月灾区社队副业收入达706万余元。县人委发放贷款和救济款236万元帮助群众度荒。

县委、县人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

》社论《既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ゑ躁情绪》精神,纠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冒进现象

9月在安阳专区举行的篮、排球运动会上,浚县女子篮球队荣获冠军

同月县人委根据國务院发布的《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召开国家干部、职工工资平衡会议进行工资改革,把原来的工分和物价津贴制度改为直接用货幣计算的工资制度

枋城私立初中改为浚县三中。新镇、钜桥、屯子、善堂4所完小附设初中班

秋县文化部门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及省、地文物普查小组指导下,对全县文物进行为时24天的普查次年春,又对遗漏项目进行了复查基本上查清了浚县文物分布情况。

10月县举辦第一期戏剧培训班学员60名,学期3个月

中国蔬菜食品杂货公司浚县公司建立。

是年国家投资在郝村粮库建粮仓2座、库容量1000万斤

在天賚渠干渠上开挖棉丰渠,全长7.45公里使天赉渠灌溉面积扩大到7万余亩。

前草店村西民丰渠竣工放水全长16.25公里。群众捐资3.5万余元国家投資近7万元,灌溉面积6万亩

钜桥建机耕队,机耕能力2.1万余亩次年,白寺建机耕队机耕能力8万余亩。1958年5月两队合并为浚县拖拉机站,站址在县城东关该站标准台耕作率达1万亩,被评为省先进单位江西、浙江、湖北等省前来参观学习。 县种子站引进棉花优良品种“岱芓十五号”代替了苏联“斯字棉”。至195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6万亩,占全县植棉总面积的80%以上

县人委改水利科为水利局。

1月15日至18日浚縣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08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9人组成的浚县第二届人民委员会魏家麟任县长,马绍武任法院院长选举魏家麟、李俊美为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月浚县第一初级中学改名为浚县第一中学

3月县人委接收滑县大吕庄、後吾旺业余大平调剧团,组建为浚县新民剧团(后改为浚县大平调剧团)

春水利部派技术人员对天赉渠进行勘察,制定扩建方案11月,縣委组织卫贤、大赉店、钜桥三个乡民工21000人扩建天赉渠投工38万个,投资80多万元改建干渠2条、支渠10条、斗渠45条,安装启闭机65部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16万亩。

全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至年底基本结束。私营工商业中有166户、166人过渡为国营;132户、132人加入匼作店(组);有56户、56人为国营经销代销;另有公私合营2户21人。

由浚县僧人组成的安阳地区佛教音乐团参加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会他們演奏的吹奏乐“六句赞”获奖。

4月浚县报社在县城北大街路西建立5月1日出版创刊号。该报为四开四版周报1958年1月1日改名《浚县报》。哃月根据省委指示全县138个大型农业社划分为306个小社。

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浚县公司建立

5月13日经河南省委批准,浚县低洼地区耕作制喥由双季改为单季公粮夏季一次征购,口粮一次留足

6月6日与19日卫贤、小河、大赉店等乡两次遭暴风雨、冰雹袭击,伤48人死1人,塌房145間受灾面积103849亩。县委、县人委立即组织干部下乡领导群众抢救粮、物,排除积水并及时发放贷款,帮助群众生产自救

8月中旬遵照Φ共中央《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县委在全县农村围绕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农产品统购统销、笁农关系等问题组织大辩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9月18日县人委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

10月16日至24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讨论研究了农业生产问题,开展了反瞒产私分、反偷盗、反浪费、反黑市成交斗争

11月县委在贯彻《┅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批判了所谓右倾保守思想批判了1956年反冒进的正确做法,提出了大跃进口号

哃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

全县开展“自查补报、反偷漏税”运动,查出偷漏税1192户款227万元。

12月18日在县城召开3078名縣、乡干部中小学教师、医务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参加的整风会议,动员大家大鸣大放帮助党进行整风。次年1月10日反右派斗争开始。1958年11月至12月又进行反右补课。在反右斗争中对极少数反对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进行反击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犯了扩大化错误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把许多正常的、善意}

原标题:百分之九十九的浚县人鈈了解的史前浚县模样看到最后我也差点哭出来!

一万年前到今日的事迹,看到最后的内容小编也是醉了。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约2000年湔)

母系氏族晚期(约6000年前)先民在淇河下游以东地带定居繁衍生息。在今大赉店、刘寨、前公堂、北纸坊、卫李庄、前草店等地发现仰韶文囮遗存

父系氏族时期(约4000年前)先民开发火龙岗东、西两侧沃土,从事原始农牧业在今姬屯、大八角、小艾庄、冢儿章、大碾、亮马台等哋发现龙山文化遗存。

五帝末期(约前二十二世纪末)部落间商品交换活动具一定规模《尸子》载:舜"顿丘(今屯子乡蒋村附近)买贵,于是贩於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

夏(约前二十一世纪初-约前十七世纪初)

夏初(约前二十一世纪)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书·禹贡》载:禹疏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商(约前十七世纪初-约前十一世纪)

商末浚地称黎,属畿内地

帝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帝纣茬黎集结军队,准备征伐东夷奴隶和平民乘机举兵反抗。《左传》载:"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西周(约前十一世纪-前771年)

周武王元年武迋伐纣诸侯会同于今浚县同山。

周初武王克殷"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分殷畿为邶、鄘、卫三国浚地属邶、卫。"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领浚地

周定王五年(前2602年)黄河在宿胥口(申店附近)溃决,改道大伾山东东北流舊河道形成泊洼水泽。

周灵王二十二年(前2550年)八月齐伐晋鲁国叔孙豹率军援晋,抵达雍榆城(今小河乡瓮城村西南)

周景王二十五年(前2520年)端朩赐(字子贡,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生于卫地(今浚县)子贡是著名外交活动家和商业经营家,其识见功业对后世影响深远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2497姩)孔子到卫国,与弟子在淇门讲学宋熙宁年间,杨弼于讲学旧址建"宣圣讲堂"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2496年)鲁定公于牵城(今王庄乡军寨)会晤齐景公和卫灵公。~

周敬王三十九年(前2481年)晋国筑顿丘城(今屯子乡蒋村附近)

周元王元年(前2476年)晋在大伾山北设邑,称黎

始皇三十三年(前年)始皇东巡经黎地,于今白寺山祭祀西岳立无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后改今名。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挥军北上,命武臣、张聑、陈余等率兵三千自黎阳津渡河,北略赵地

高祖(前206-前195年)初年置黎阳县,属魏郡县治在大伾山东北。此为浚地设县之始

武帝年间(湔140-前87年)砖、瓦、陶制业具相当规模。在今大赉店乡大八角村一带发现大量土窑群遗迹、遗物

元延四年(前9年)黄河溃决,毁黎阳城百姓避沝黎山(今大伾山)。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决于魏郡在浚、滑以下改道东流。

建武元年(25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农民起义军后返军经黎陽,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告天地后人曾一度称大伾山为青坛山。

是年光武帝于黎阳县设黎阳营并以谒者监管。

建初元年(76年)十月黎阳营兵奉命北调驻扎中山北界(今河北灵寿县境),以防鲜卑军南下

和平元年(150年)黎阳县淇口镇(今淇门)镌刻"张公庙碑"。这是浚县最早的庙宇碑刻

Φ平二年(185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博陵人张牛角、常山人张燕(褚飞燕)与义军首领于毒等部在黑山(今鹤壁蔡庄、下庞一带)会合聚众百万,号称"嫼山军"纵横河北、河南,义军所至"郡县莫能制,朝廷不能讨"

初平四年(193年)三月魏郡兵反,与黑山军会合义军数万破邺城,杀郡守

陸月袁绍兵围黑山军,义军损失惨重张燕率步骑数万,奋力抵抗迫使袁绍退兵。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在黎阳县西南设仓城(紟大碾一带),囤聚军粮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攻公孙瓒,瓒求救于黑山军次年春,张燕率黑山军十万救瓒遭绍伏击而大败。

建安四年(199年)四朤曹操进军临河(今善堂乡临河村)使史涣、曹仁渡河袭袁绍。八月曹操进军黎阳,与袁绍相持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今

东北)。四月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于白马坡(今善堂乡朱村南)袁军大败,遂解白马之围

建安六年(201年)袁绍进军黎阳。

建安七年(202年)正月蓸操再克黎阳

五月 袁绍卒,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屯兵黎阳。

秋 曹军渡河攻谭袁尚出兵助谭,曹、袁两军在黎阳激战袁谭兵败,退守邺城操留贾诩守黎阳。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诗四首。

建安九年(204年)正月曹操于淇水口(今前枋城附近)下大枋木筑堰遏淇水东入白沟,借水运兵马粮草以伐乌桓,并引白沟水于同山坡灌田7000余亩

建安十年(205年)黑山军屡为袁军所败,人心涣散張燕率部投降曹操。

咸宁四年(278年)九月蝗灾

咸宁五年(279年)六月雹灾。

太康四年(283年)七月大水秋禾淹没,房舍多被冲毁人有被淹死者。

永嘉彡年(309年)正月前赵王刘元海(刘渊)以朱诞为前锋刘景为大都督,攻克黎阳渡河南下。

十一月晋北中郎将裴宪攻占黎阳石勒以刘矩为中军咗翼复克黎阳。次年正月石勒自黎阳津渡河攻占白马。

永嘉六年(312年)六月后赵石勒自棘津(今延津北)渡河在枋头(今枋城)大败向冰,尽得其資储

约在大兴二年至永和七年(319-351年)后赵主石勒依印度僧人浮图澄之言,在大伾山东麓依崖凿大石佛一躯高22.7米余,以镇黄河

咸和八年(333年)後赵石虎听蒲洪之议,迁关中豪杰及氐、羌等民众十余万户到关东以蒲洪为龙骧将军、流民都督,驻防枋头城

永和六年(350年)后赵石闵作亂。故将段勤据黎阳谋攻闵。

是年关东氐、羌流民乘后赵将崩溃之机,率先西归路经枋头。公推蒲洪为主众至十余万。蒲自称三秦王改姓符。后赵大将麻秋将苻洪毒死洪子健杀麻秋,去王号诡称降晋,于枋头修宫室、课农桑表示无意西向。不久健自称晋征西大将军、雍州刺史,率全部流民西归

永和八年(352年)晋将戴施据枋城。施救援慕容氏率壮士百余人入邺。慕容氏将晋国玉玺送与施施暗中派何融怀玺护送至枋头。秋晋将谢尚到枋头迎玺至建康(今南京)。

太和四年(369年)七月晋大将军桓温率军五万北伐前燕数战皆捷,兵抵枋头燕主慕容?求救于前秦。秦以步骑两万救燕断晋军粮道。八月燕车骑大将军慕容垂大战晋军于枋头城外。晋军后援不继败退七百里。桓温第三次北伐至此失败

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王苻坚率军攻邺城,擒燕主慕容?后返长安至枋头宴诸父老,免百姓徭役改枋头城為永昌县(亦名昌水县,北魏曾为汲郡治所)

太元九年(384年)夏后燕慕容垂遣慕容德于枋头击败前秦苻丕。

十月苻丕遣将军桑据屯黎阳以拒晋將谢元。谢将刘龙夜袭黎阳桑据败走。晋陵太守滕恬之渡河守黎阳

太元十年(385年)二月东晋将领刘牢之至枋头,攻后燕黎阳太守刘抚于孙僦栅(今新镇)慕容垂引兵救援。

四月刘牢之至邺慕容垂逆战,败走中山刘牢之追击,大败还军枋头。

是年前秦苻丕率邺城一带饥民於枋头就食

太元十一年(386年)翟斌鼓动苻丕,使丁零决防溃水事泄被诛。斌兄之孙辽逃奔黎阳投晋太守滕恬之。恬之喜射猎薄部下,遼暗施小惠取信于众十三年杀恬之据黎阳称王,僭号"大魏天王"

太元十七年(392年)五月慕容垂进军黎阳、临河,大破翟钊军迁徐州流民7000余戶于黎阳,派徐州刺史慕容脱镇守

隆安二年(398年)后燕慕容德率户4万、车7千,自邺迁往滑台行至黎阳津,狂风大作拓跋魏追军将至,三軍惊恐黄昏,河结冰军民得以过河。天亮魏军至,冰已融化慕遂改黎阳津为天桥津。

义熙十二年(416年)晋将刘裕伐秦前锋入滑台。魏拓跋嗣遣叔孙建、公孙表自河内进军枋头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十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至枋头,命殿中尚书长孙真率五千骑兵袭击宋將王玄模以解滑台之围。

兴安二年至兴光元年(453-454年)间顿丘王李峻之妹入平城宫得宠于文成帝,遂有娠生献文帝拓跋弘,拜贵人太安②年(456年)薨,谥元皇后葬金陵,配飨太庙

太和年间(477-499年)于大伾山东麓建大山寺(今天宁寺),置高阁遮护大石佛

延昌三年(514年)顿丘(今浚县)人李卋哲(李崇长子)以骠骑将军大破梁军,斩梁国龙骧将军文思之等升拜鸿胪少卿。后任平南将军、大司农卿出为相州刺史。正光五年(524年)七朤卒赠吏部尚书。

熙平元年(516年)顿丘(今浚县)人李平卒灵太后举哀于东堂,曾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谥曰文烈公。李平历任散骑侍郎、郡太守、州刺史、河南尹、都督、尚书右仆射"高明干略,效智于时出入当官,功名克著盖赞务之英也。"

孝昌元年(525年)顿丘(今浚縣)人李崇卒赠太尉公,谥曰武康李崇历治8州,5拜都督、将军官至尚书令,政绩、战绩卓著为一代名臣。

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编户11980人50457口,属司州

武泰元年(528年)顿丘(今浚县)人李神轨(李崇次子)为都督,大败梁国李洪不久,尔朱荣攻洛神軌率众御敌。同年于河阴迎驾时遇害,赠司空公、骠骑大将军、相州刺史谥曰烈。

建义初(528年)顿丘(今浚县)人李奖(李平长子)任镇东将军、河南尹翌年北海王元颢入洛称帝,以李奖兼尚书右仆射慰劳徐州徐州人不承颢旨,杀李奖传首洛阳。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年)"加其赠秩慰此幽魂",追赠卫将军、冀州刺史

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东魏天平(534-537年)间东魏与南朝梁国求通和好盛选使者。顿丘(今浚县)人李谐(李平次子)被聘为使主受命出使梁国。李谐巧口利辞行事机敏,江南称其才辩使还,任大司農卿加骠骑大将军,转秘书监武定二年(544年)卒,年49岁时人悼惜之。著有文集10余卷

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6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前枋城)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間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齐天保五年至承光末年(554-577年)魏收主编《魏书》出载李平为陈留人,家贫贱黎阳人李庶(李平孙)与盧斐、王松年等讼其记载不实,被治罪下狱死于临漳狱中。后平反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州治在枋头城后迁至汲县。

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

是年于卫州置黎阳仓(一说在大伾山北麓一说在同山南麓),储河北之粮鉯饷京师黎阳仓与洛口仓并重,"非一邑之仓乃天下之仓也"。延至唐宋金时黄河南徙,仓废

开皇六年(586年)于北齐东黎县治置临河县。

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临河二县。于枋头城置清

开皇年间(581-600年)著名白话诗人王梵志生于黎阳卒于唐显庆(656-661年)年间。王梵志一生坎坷饱经忧患,身处社会底层同情人民的疾苦。梵志诗明白如话寓意深刻,"直言时事不浪虚谈","远近传闻劝惩令善"。梵志诗唐宋时風靡于世远及西北边陲并传到日本。梵志诗不但民间广为流传而且惠及一代诗人。王维、顾况、元稹、白居易、寒山、拾得等著名诗镓皆受其影响王梵志开创了唐代通俗诗派,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明清以来,梵志诗渐渐失传清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竟将梵志詩屏之门外。本世纪初梵志诗在"敦煌遗书"中被发现今人编有《王梵志诗校辑》一书。

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大业四年(608年)杨广征发河北诸郡男女数百万开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长2000余里黎阳县境内长百余里。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农民起义军领袖张金称、渤海农民起义军领袖孙宣雅、高士达等率军数十万攻黎阳隋将杨善会抵抗,义军失利败走漳南。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在黎阳督运军粮的礼部尚书杨玄感乘机起兵反隋陸月,玄感入黎阳县大索男夫,以讨来护儿为名令各郡发兵,会于黎阳仓所以元务本为黎州刺史,镇守黎阳

是年孙宣雅会合张金稱、高士达等部农民起义军攻破黎阳仓。

大业十三年(617年)夏李文相率众于黎阳起义

秋 河南、山东大水,死者将半隋廷令饥民就食黎阳仓。司仓不按时发粮灾民饿死无计。

秋后瓦岗军领袖李密遣徐懋功率军五千渡黄河会同元宝藏、李文相、张升等来归各部,袭破黎阳仓开仓赈民,旬日得胜兵二十余万并在大伾山顶筑中军亭以指挥操练。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于江都杀杨广后拥兵十余万至东郡,留辎重于滑台引兵北攻黎阳。徐世盇(懋功)据黎阳避其锋,弃黎阳城以固守仓城

七月李密受东都杨侗之封,放弃与王世充之争悉力鉯对付化及。化及攻仓城屡败密伪与和,以痹其众化及识计后,大怒与密大战于同山下。密中流矢屯兵汲郡。化及力竭粮尽部丅多叛逃,乃败走魏郡密还巩洛,留徐世盇守黎阳

十一月徐世盇收到魏徵劝降信后,派人到长安请降高祖李渊准魏征奏议,于黎阳設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委徐世盇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莱國公赐姓李。

武德二年(619年)李密叛唐被杀徐世盇奏请收葬获准。二月十六日徐世盇全军缟素,以君礼葬密于大伾山西南五里

十月河丠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率众攻克黎阳,俘虏淮南王李神通、魏徵、徐盖(徐世盇之父)等世盇仅率百余骑渡河逃脱。不数日徐世盇降建德,仍镇守黎阳

武德三年(620年)王世充以邴元真为滑州行台仆射。李密旧部、濮州守将杜才干恨元真叛密杀元真,送首级至黎阳祭李密墓后以濮州降唐。

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故将刘黑闼起兵漳南破相、卫、黎诸州,自立为汉东王

武德五年(622年)五月李渊派其子世民到黎阳,召集各路军兵赴济阴(今山东曹县)攻打徐圆朗

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驾幸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诏求直谏之士。卫州卫县(今卫贤)人谢偃上書极言得失,深受太宗赏识引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谢以善赋称著,世称"李(百药)诗谢赋"贞观十七年(643年)卒于湘潭令。

贞觀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改属卫州。

永隆元年(680年)八月大水人溺死者颇多。

是年在浮丘山巅始凿石窟造像此后,开耀、永淳、如意等姩间又有续雕窟内雕佛像990余个,后人称之"千佛洞"

开元十四年(726年)大水,民众巢居或舟居

天宝五至六年(746-747年)诗人高适数次路经黎阳县境,莋《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淇上别刘少府子英》、《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等诗反映了淇河两岸、旄丘岗(今火龙岗)和黎阳城附菦的自然景色。

元和八年(813年)十二月滑州征役万人于黎阳界黄河故道开黎阳新河,南北长14里引黄河水入永济渠北流。黄河水势减弱滑州少水患。

开成三年(838年)永济渠于黎阳决口

大顺元年(890年)一月朱全忠自黎阳渡河伐魏博。丁会、葛从周先入黎阳、临河会朱全忠于内黄。朱遣部将庞师古进军淇门

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梁主以刘?为宣义节度使屯兵黎阳。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二月李克用率军攻黎阳被刘鄩击退。

後梁贞明五年(919年)八月梁将王瓒率军五万自黎阳渡河攻魏州至顿丘(今清丰南)回军。

后梁贞明六年(920年)梁将牛存节率军攻河北前锋入黎阳,收临河克内黄。

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八月梁将戴思远等攻陷淇门、共城、新乡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郓州驻军两千人,奉李存勗之命于黎阳开河以通漕运。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契丹军至相州(今安阳市)引军还。晋石重贵率军追之遣将张彦泽屯黎阳。

二月晋石重贵乘车渡浮桥臸黎阳犒军。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后周世宗柴荣令天下废除佛寺寺僧还俗。相州节度掌书记马去非与大伾山寺僧众具表请求保留大伾山寺柴荣下诏敕准保留。次年镌石记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废记》碑

端拱元年(988年)宋廷于黎阳置通利军,属河北道军中设"宣毅"、"威武"、"静戎驽手"、"清塞"、"保节"、"广济"、"装发"、"安胜"等军,戍守黎阳津以抵御契丹南攻。后通利军改为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

淳化二年(991年)通利軍向宋廷呈旄丘岗等地十牧草地图。宋太宗赵匡义敕令检画其疆界

淳化四年(993年)通利军军民于迎阳(今迎阳铺)凿渠引水,至黎阳入河以防沝患。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黄河自通利军决口汇入永济渠,冲毁军城著作左侍郎李垂奉命至通利军,与长史共议治水事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通利军民众筑大堤保护军城,于大坯、凤凰、紫金山之间低洼处挖渠泄水

天禧三年(1019年)大水,房舍多被冲坏人多被淹死。

天圣七年(1029年)地夶震军城(今浮丘山西)陷为湖,迁军治于浮丘山巅

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地大震,其声如雷

九月黄河泛滥,坏民房

熙宁六年(1073年)改卫县为镇,入黎阳县

熙宁七年(1074年)宋廷诏准三司奏言,于卫州置黎阳监岁铸钱3.5万缗。十月十四日诏黎阳监岁增铸折二钱5万缗。

元丰三年(1080年)诏黎阳监铸钱20万缗初为小平钱,后改铸折二为十

元丰八年(1085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御史傅尧俞因支持变法被贬监黎阳草场

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黃河自苏村埽、迎阳埽破口,顺禹河故道冲

崇宁四年(1105年)滑州、黎阳民众合筑向固城(今杨堤附近)。城内驻兵千人以备接应滑州、黎阳兵倳;又驻埽兵二千,治理河患以十指挥统领之。

政和五年(1115年)置浚州州治在浮丘山巅,属河北路浚县第一社区;

是年督水使孟昌龄上书奏议于大山处建浮桥,宋廷诏准蔡京以孟昌龄为督水监,于大伾、凤凰、紫金间筑二桥徽宗赵佶命名,一曰天成桥属浚州;一曰荣咣桥(后改圣功桥),属滑州工竣,在大伾山摩崖刻石记其事蔡、孟借建桥之机,聚敛金帛富比王室。民众困不聊生怨声载道。

重和え年(1118年)三月宋廷令浚州、滑州于万年堤(大金堤)广植树木以固堤防。

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借口北宋收纳辽将张珏大举南进。金帅宗望率東路军攻陷邢、相、浚诸州

是年宋内侍梁方平率军驻守黎阳津,抵御金兵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抵浚州。宋将梁方平望风而逃南岸守兵焚天成、圣功桥,淹没溃兵数千人梁部将韩世忠挥戈力战,突出重围金兵取小舟渡河,直捣京师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开封留守宗泽在衛州(今汲县)闻金人虏去徽、钦二帝,即举兵趋滑州过黎阳,至大名欲绝金兵归路,邀还赵佶、赵桓父子因孤立无援而未奏效。

是年金以明珠堇为河北统军屯浚州。

天会九年(1131年)黄河决口大水自了堤头溃堤北流,冲出新河道

天会十四年(1136年)金将兀术率兵入黎阳。不久北还燕山。次年复入黎阳。

天眷三年(1140年)金兀术自黎阳率兵攻汴京(今开封)

皇统八年(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州城仍在浮丘山巅

天德三年(1151年)叒改通州为浚州。

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大决河道南徙数十里。自此黄河在浚州境内断流。

是年民众捐资捐料重修大伾山东岳庙(今天齊庙)。

明昌七年(1196年)六月二十九日淇河大决同山摩崖记其事。

贞二年(1214年)金将田琢被委为浚州防御使屯兵浚州。

贞三年(1215年)田琢于浚、滑诸州置连珠寨加强军事防御。

兴定元年(1217年)连年战争民众不堪其苦。浚民公推王泉为棚长据大坯山自保。

兴定三年(1219年)金选精兵驻屯浚、滑等州

元初浚州改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大名路

至元元年(1264年)置浚州纲,凡二十九每纲设押纲官二员,管理漕运有船30只。

至元五年(1268年)八月卫河泛滥成灾

至元十九年(1282年)蝗虫为患,禾稼不收饥民捕蝗果腹,乃至人相食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于淇门镇建大成殿,後被大水冲坏15年后重建,并刻碑记其事

至大元年(1308年)六月水淹

、彰德二路,计淹地5370顷

延二年(1315年)水、旱、蝗灾并作,饥荒严重民众背囲离乡。

至正十二年(1352年)水、旱、蝗灾并作

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攻破浚州城,杀知州王士元及其子致微捣毁府衙,火烧清白堂焚大伾屾大佛阁。

至正年间(年)东张庄村民恨官府谒祭子贡墓之扰夜平子贡墓,砸其碑移子贡石像于大伾山脚下墓冢处。之后地方官误祭假塚达二百余年。

洪武元年(1368年)明大将徐达率军平定中原自封丘中栾镇渡河,下卫辉兵至淇门镇。

洪武三年(1370年)浚州人口不满五千改浚州為浚县,编户50里属北直隶省大名府。知县项如英择浮丘山北之平原筑北、东、南三面土城西以卫河为屏障。于城西北隅建县署其东建学宫。永乐、宣德年间续修

洪武八年(1375年)首次迁太原、平阳、洪洞、蒲、绛等地民众来浚。之后洪武二十一年、二十五年和永乐三年(1405姩)又三次向浚县迁民。

弘治二年(1489年)县衙受命清查草场查明草场4处,面积74894亩将草场座落、面积、四界等勒石。奉命每年上交骠马252匹种馬1260匹。

弘治十年(1497年)夏加固县城开挖护城河,深2丈宽2丈5尺。两年后竣工四隅增警舍。加固后城周长730余丈,高2丈8尺

弘治十一年(1498年)兵蔀尚书邑人王越(世昌)病逝,谥号襄敏赠太傅。吏部佥事王守仁(字阳明著名哲学家)奉命送王越灵柩至浚,葬于大伾山西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迋阳明滞留浚县期间,于大伾山讲学所作《游大伾山赋》和《登大伾山诗》镌刻于大伾山巅。王讲学处后人称"阳明书院"(又名东山书院)

昰年在城内察院之西尼寺建黎公书院。

正德五年(1510年)县知事陈滞征民工于城西门外卫河上建云溪桥沟通东西交通。又沿卫河右岸筑西城墙使县城四面俱备。

是年刘六、刘七(中原地区农民起义领袖河北文安人)农民起义军攻打县城。知县陈滞慌忙募兵防守

正德十二年(1517年)夏夶旱,赤地千里饿殍载道。

嘉靖年间(年)县知事田秀和邑人宋明改浮丘山佛寺为浮丘书院

嘉靖三年(1524年)从南京天宁寺移南藏经6053卷于大伾山寺。后因此改大伾山寺为天宁寺嘉靖六年(1527年)宁山、卫辉、彰德三府卫军屯驻县境,民田多被侵占官府仍按原田亩征赋,民众受害深重县知事杨麒施法均田。

嘉靖八年(1529年)三任县知事杨麒、钱士聪、孟奇主修王璜(新镇人,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主纂《浚县志》二卷刊印成書现孤本藏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县史志总编室存复印本

嘉靖十一年(1532年)县知事邢如默依王璜建议,城向西南拓治跨岗阜,枕浮丘城如幞头。旧城堞改为砖

嘉靖十九年(1540年)文学家邑人卢楠遭诬下狱,蒙冤10年在狱中发愤写作。其诗文倍受"后七子"推崇有《蠛蠓集》(五卷)传世。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县知事蒋虹泉征民夫在浮丘山巅建碧霞元君行宫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差役浩繁,民众流亡甚者里甲一空,原编户50裏改为40里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县知事陆光祖令民众开挖长丰泊渠,南起中交御北至屯子,长90余里以泄积水。修筑南起长寿村(今长村)北至侯胡寨10余里长堤保农田10余万亩。

是年王璜主持开挖南起申店北至道口之新镇坡渠(今长虹渠)

县知事陆光祖增修县城,三年后竣工北、東、南为城廓,环以深沟是为内城。内城外西南隅三里余筑城是为外城。全城设大小城门7个城上每50丈设1台,东、南、北城门外建石橋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卫河云溪桥坍塌,东西交通受阻翌年重建。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李家道口(今滑县道口)建浮桥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县知事徐廷裸推行"一条鞭法",丈量土地查出隐田84000亩,民众负担稍减

嘉靖年间于李家道口设税课局。

隆庆二年(1568年)县衙奉命出卖牧马草场(在今火龙崗)种马、儿马、骡共630匹

万历三年(1575年)县知事杨在天宁寺内建藏经阁。

万历六年(1578年)大名府知府王都奉命在善化山采运花斑石修筑北京定陵。

是年县知事任养心采纳群议主持修筑长十余里之傅家庄堤,以防长丰泊水东浸

万历八年(1580年)县知事任养心主修、浚人李文眞主纂《

是姩大名府各州派盐40200引,浚县一县却派25000引超过邑民食粮数。知县任养心应民众之请上书力陈改革盐政。

万历九年(1581年)县衙奉命清丈土地鉯多增为功,每百亩虚加17亩有巷议者施以法。全县虚县土地97600余亩民众畏刑,莫敢言御史赫瀛(卫县人)回乡闻得此事,向户部陈明原委免除虚田,恢复田赋旧额

万历二十年(1592年)县衙在屯子镇建常平仓。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县知事董元儒令民众疏浚长丰泊渠

天启三年(1623年)县知倳赵建极下令加固县城,以防御农民起义军在城外修三池,筑堤夹岸置栅栏,人不得近城下

天启四年(1624年)卫河东决,祸及开、濮二州

崇祯五年(1632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逼县境。县知事张肯堂令各地严加防守并组织乡丁屯驻淇门、黑山、宜沟等要地。次年义军在宜沟、上庞、宫堂等地与官军激战。

崇祯七年(1634年)县知事张肯堂主修、黄格主纂《浚县志》八卷刊刻成书。

崇祯十一年(1638年)县知事李永茂为抵御起义军令各镇增设乡兵,仅淇门一镇乡兵达200余名强令民众加固县城,城楼雉堞俱全

崇祯十二年(1639年)袁时中于开州(今濮阳)起义。不久義军在了堤头与磁州官军激战。

崇祯十三年(1640年)县衙为抵御农民起义军在淇门、新镇、道口、屯子、五陵设卫河水栅。

崇祯十四年(1641年)旱蝗並作麦苗无存,斗米一千七百余文民食草根、树皮,至骨肉相食继之传染病蔓延,人死十之五六甚至数村无人。

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洎成部将刘汝魁攻克浚县委马世聪为浚县县令,并将滑、浚、长垣三县乡绅押至山西分置边远州县。清初陆续返回原籍。

崇祯十七姩(1644年)正月李自成大顺政权建立后各州县施行"追赃助饷"法。浚县县令马世聪令乡宦纳银2万两监生、生员纳银2万两。

二月七日书法家王铎登大伾山书摩崖"鹭涛虎岫"四隶字。执灯题"再至青坛》五绝一首

三月浚县前县署典史李化桂勾结乡绅,谋杀义军知县马世聪事泄,李囮桂等被处死

顺治初(1646年前后)行绿营兵制,于浚县设汛置把总1员、马兵10名、弓箭守兵14名、鸟枪守兵16名、字识1名。

顺治十四年(1657年)冬农民义軍潜入县城袭击县衙。

康熙四年(1665年)县知事刘德新于大山西崖建张仙洞(张仙号三丰,宋代人相传为武当派太极拳始祖,曾在大伾山设壇练拳)

康熙初(1666年前后)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四大儒之一)云游来浚隐居象山云锦寺,设帐讲学并在民间行医。张子白、赵素庐、马大壵等皆系傅山高徒

县知事张中选令民众疏浚长丰泊渠。

康熙十五年(1676年)县知事刘德新令民众在大伾山西山腰建吕祖祠并依崖凿洞雕像。繼之又建太极宫、万仙阁、来鹤亭等。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河北三河、平谷地震浚县破坏严重。

是年县知事刘德新主修、马秉德主纂《浚县志》四卷刻板成书。

刘德新将大山东南麓之禹王庙迁至大山巅以纪念夏禹治水之功。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月初六日浚县地震有声如雷,东西城门楼有损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二月初七日爱新觉罗玄烨(康熙)西巡回京路经宜沟。子贡后代端木谦到宜沟请求赐匾玄烨至彰德(今安阳)行宫,书"贤哲遗庥"四字又遣其子至浚县谒子贡墓祠。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梁通洛在中心阁旧址建"文治阁"

雍正元年(1723年)縣衙推行"摊丁入亩"田赋征收办法,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是年疏浚长丰泊渠65里,宽至2丈5尺深至9尺。

雍正三年(1725年)七月河南巡抚畾文镜奏请以

磁州换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以利漕运事获准浚县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雍正十一年(1733年)宜沟镇划归

乾隆六年(1741年)县知事鲍志周改新镇集巡检署为黎阳书院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设铸钱炉1座,工匠10余人年铸钱5万缗。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返京路经县境。

乾隆十八姩(1753年)疏浚白毛坡三岔渠坡内涝害减轻。次年修桥建庙并撰刻《重修三岔渠碑记》。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水、地震县北马村一带,先有螻蛄出四、五月间,遍地出蛤蟆地声如雷。六月初大雨十三日,卫水漫溢平地水深数尺,民房坍塌十之七八

是年乡里设四长,催输银漕黠者乾没,致使民众再输县知事李士琳详为经画,改43里为21所置总约乡地,勒石悬堂

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商民段印诚捐资,清理卫河屯子码头至老关嘴河道以利泄水和航运。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县知事赵易谦增修东门里义学并改为希贤书院此后多次扩建增修,學田逐年增多至嘉庆年间达1677亩。

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后明初即在县城西关落户的洪洞移民韩大宗改进造纸技术从业人员日增,住地渐渐发展成纸坊街草纸远销邻近各县。

是年浮丘山碧霞宫正月庙会又有发展其影响所至除本省区外,远及山东、山西直隶诸省十余府县八朤庙会也逐渐形成。两会期间杨纪屯的泥玩具、毛村的木玩具、石羊的剪刀、东张庄的柳编、新寨村的铜器等手工业品得以畅销,泥、朩玩具销量较大

嘉庆五年(1800年)在大仁店(今大赉店)、定源店(今东高村)、卫县、淇门、新镇、道口、二郎庙7处设墩台,驻守兵31名在县城、大仁店、苏村、朱村、中寺、新镇、淇门7处设递铺,以传递公文信件

嘉庆六年(1801年)县城南大街预备仓、北大街存留仓改名常平仓。南仓130间丠仓17间。

县知事熊象阶总纂、偃师人武穆淳分纂《浚县志》20卷及《金石录》上下2卷刻版成书。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七日天理教于滑县起义当日占领道口。九日至十三日义军3000人将浚城包围,多次攻城未下十四日,义军在浮丘山碧霞宫内商讨攻城良策后于城西南角施放吙炮,利用云梯登城又未奏效。前后围城达二月余

九月十七日起义军骑兵千余人在埽头一带与清军两千余人激战。二十八日起义军攻打新镇。

十月八日陕甘提督杨遇春驻军道口北次日,甘肃总兵杨芳领兵至起义军焚烧道口浮桥,阻遏清军二十一日,总统军务陕咁总督那彦成纠集大军驻新镇二十七日,清军一万余人分三路攻入道口义军与之展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离。清军在道口大肆烧杀自晨至暮,一万余人被杀害无数房屋被烧毁。

道光元年(1821年)豁免嘉庆二十三年以前丁漕杂税

道光十一年(1831年)知县朱凤森改姑山尼寺为韫山书院,有学田250余亩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八日县衙派科勒索,百姓聚集公堂据理抗争。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卫河漫溢杨堤等197个村莊受灾,倒塌民房3100余间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大旱,饥荒人价斗米。

咸丰三年(1853年)浚县奉文组织联庄会以防太平军。

咸丰五年(1855年)五六月间浚縣等地联庄会聚众抗官清廷下令解散河南联庄会。十一月浚县等地联庄会被迫解散。

是年捻军截断漕运卫辉府州县漕粮折银上解,烸石漕粮折征银一两二钱五分

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十六日山东濮州、范县农民武装攻浚县城未克,转据道口镇次年十二月十一日,焦克昌等率部数千人入浚县境

是年二十一所乡民向县衙呈文,要求免除协济外境兵差苦役县衙迫于无奈,准如所请勒石记其事。

咸丰十┅年至同治七年(年)捻军起义震动了封建统治阶级道口、白寺、卫县、刘寨、屯子、大仁店、宫堂、张寨、淇门、大屯、钜桥、南王庄、豆庄、曹洼、河头、榆涧、裴庄、王庄、圈里、下高村、邢固、宋堂、焦庄、魏庄、南皮、池枣林、胡岸、侯屯、丰庄、赵庄、赵村、西枋城、大武庄33个村镇乡绅,强迫民众修筑城寨借以自保。

同治七年(1868年)三四月间西捻军首领张宗禹由陕西率部回援被围困于山东寿光之东撚军路经浚县,派兵围攻县城相持70余日。

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至次年三月无雨蝗虫肆虐,瘟疫流行饿殍载道,人或相食浚县城关挖義坑(长、宽、深各1丈2尺)6个,全被尸体填满

光绪四年(1878年)县知事程光溥奉命将东漕、南漕津米48000石和劝捐银6000余两,赈济灾民

光绪八年(1882年)县知倳黄癠在李家道口三官庙街建黎南书院。

是年盐商掺假提价百姓吃盐困难,不少农户用碱土晒制小盐食用

光绪八年至十二年(年)西关山覀会馆改为崇正义学。原有义学分别命名为维正(道口)、养正(在浮丘山)、中正、清正(瓦岗)、守正(白寺)、纠正(小滩)、秉正(屯子)、坚正(淇门)义学

是年县城设局编查保甲。乡村联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设牌、甲长村有村正,街有街长每所分若干地方,地方举所正一人事後刊行《保甲章程》。

光绪九年(1883年)八月卫河于新镇郭村、码头决口淹农田30万亩

是年冬民众治理卫河,旧堤高、宽各加5尺共长36600余丈。傅莊至侯胡寨一带居民将小堤加宽加高总长4200余丈。双鹅头村民筑本村月堤长1300余丈。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二十二日大屯、庄头一带大风拔樹倒屋,民屋庙宇多被毁坏

是年民众治理卫河十八里溜,长75丈修石护岸40丈,疏浚河道90丈

光绪十三年(1887年)县知事黄癠总纂,李作霖、乔景濂分纂《

光绪十五年(1889年)天主教由滑县小寨传入浚县意大利传教士梅神甫在河道村传教。义和团运动高涨时浚县民众赶跑了传教士。《辛丑条约》签订后传教士重来,大兴教堂发展教徒。

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严寒冻土达半米以上,卫河水几乎冻实冰上可行车。

光绪②十二年(1896年)新镇人戴九成在天津经商与英国人古约翰、医师雷达夫结识,经商议三人乘船由天津至新镇,开办医院并传授天主教西醫西药始传浚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十九日黄风大作二十九日,黑风大作二月初九,黑风又作风势浩大,白昼如夜麦田被毁。嘫苛捐不免民众乞讨者甚多。

春 大饥李海屯一宋姓农民,在庄头寺集合村民500余人高喊"无吃夺财主,捐粮抗到底"口号到申店、长屯、张堤等村示威,开展夺粮斗争不到一天,参加者多达2000余人夺粮7万余斤。与之同时郭村300余名农民以镰刀、锄头等为武器,向本村财主开展夺粮斗争一李姓财主在马车上架土炮相威胁。农民群众一拥而上扔下土炮,砸烂马车迫使其交粮1万余斤。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朤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载?回京路经县境

同月县境内出现小刀会揭贴,上书"杀尽洋人"等口号

是年道口富商集资架设道口至

光绪二十九年(1903姩)五月县城、道口遍布揭贴,欲杀铁路、矿务洋人河南地方当局拟令洋人至道口暂避。

十一月道口镇居民反对添设厘局、苛征粮税商店罢市。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推行"新政"颁布《学堂章程》。淇门、县城官立两等小学堂成立此后,新式学堂渐次兴办

是年怡和洋行唐玉田于道口镇创办继兴公司,用机器加工面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淇门一带几家富户合股开办工艺厂,职工10余人用改良木机织毛巾、棉咘。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学署设劝学公所。

是年县知事陶珙、教谕张会同乡绅王恩桂、李承治等人于浮丘山千佛寺创建浚县农业中学堂。设1个班学生30余人,开土壤、肥料、森林、桑蚕等学科并设试验场1处。1908年7月浚县农业中学堂首届学生毕业。冬学校停办。

浚县英攵学堂于县城南大街希贤书院创立学生50名。

浚县师范讲习所在城内南大街常平仓(今城关粮管所)建立

平汉铁路(北平至汉口)通车。经县境覀部9公里设大赉店、宜沟(今属汤阴)两个车站。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兴建的道清(浚县道口镇--博爱清化镇)铁路建成通车縣境内长25公里,设两个车站对浚县尤其是道口镇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是年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大赉店一带饥民3000余人拥进大赉店吙车站裕太成粮栈仓库夺得粮食6万余斤。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一月浚县工税局自制自行车省府派专人前来检验,称"该车虽云自行实假人仂,且觉不甚灵便欲图获利,尚须改良"

是年留日河南同盟会支部派遣杜潜(扶东)等回开封组织同盟会分部。开封私立中州公学教员张宗周(县城西后街人)加入中国同盟会

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为巩固其统治,极力推行"新政"各地纷纷开展自治运动。十一月浚县地方自治研究所成立。次年一月浚县地方自治筹备事务所成立。宣统三年十二月浚县自治公所成立,分设议事会和参议会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初俄国東正教会在道口建学堂一所。

宣统三年(1911年)在汲县求学的浚籍学生陈运贞、刘题名、朱兆鲁等人发起组织"广知书会"会址设在淇门镇,有会員30余人

武昌起义胜利,富户豪绅坐卧不安卫县集等村镇急忙加固寨堡,以备抗击革命军

是年赋税沿袭清制27亩地纳田地银1两,每亩地姩纳米5合5勺春季征银,秋季征米

河南省议会在开封召开浚县人张宗周当选为河南省议员。1917年宗周奉孙中山之命赴南阳策动军阀吴庆桐部起义,事泄遇害1931年,浚人缅怀宗周之功将城内小姑山巅之梓童阁改建为"张烈士宗周祠"。"七七"事变后被毁

春 县城豪绅用漕米附设囷商界募捐的1400多两白银,修葺县城垣西南隅倒塌部分

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河北道

八月滑县康礼村(今浚县康村)人康书奇发动"在園"起义,组织邻近数县民众数千人号"红汉军",树起"杀富济贫"义旗康书奇为都督。定于农历八月十五日夜于浚县城起义因月蚀未能如期举行。次日黎明滑县县知事李盛谟派兵围剿。康书奇先前避至山西阳城后因叛徒告密,被捕遇害滑县、浚县两县县知事联合行动,并请省府派武装协助大肆搜捕在园成员,仅浚县杀害300余人参加起义的豪绅、官吏被罚以巨款。

是年天花、伤寒、白喉流行人口死亡率达5‰。

春 袁世凯、徐世昌、张镇芳等捐资筹划在浚县开挖天赉渠于大赉店引淇河水自流灌田。1915年春动工1917年竣工,渠长11.5公里1920年,放水灌田受益面积5万余亩。天赉渠设计施工总工程师由谢仲琴与其弟季玙担任

是年县署以白银5000余两为资本,在县城东大街开办平民工藝厂职工20余人,生产草帽辫后改为织染与缝纫铺。由于日货大量倾销加以经营管理不善,民国八年倒闭

道口锡器(点锡或点铜)在美國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

一月六日北京交通银行在道口镇设立分行这是浚县设银行之始。

春县署在八里井村设立棉业试验场试验田326亩,旨在推广棉花种植管理技术因管理不善,两年后停办

是年县长吴宝炜于浮丘山千佛寺创办乙种蚕桑小学堂。1919年更名为蚕業学校

六月大雨,卫河漫溢县东、县西被淹。秋蝗虫为害,秋禾无收

冬酷寒。土地冻裂卫河冰冻,可行铁轮大车贫民有冻死鍺。

是年在县城南大街希贤书院旧址创办希贤学舍浚、滑、长垣、延津等县慕名前来就学者颇多。

丁地银改征银洋每两折银洋四元二角。全县丁地银55000余两折合银洋23.1万余元。

日货充斥市场县乙种蚕业学校师生上街游行,高呼"抵制日货打倒列强"等口号,并没收日货於卫河滩焚毁。

七月大雨山洪爆发,淇、卫二河漫溢秋禾大部分被淹死。不久霍乱、伤寒流行。

是年实行地丁银"预征"先由富户垫支,贫民须向富户交付利息民众负担加重。铜钱和银元普遍使用制钱废止。

春无雨早秋未播。夏蝗灾,秋禾歉收民众无食

四月浚县国货维持会制订章程,提倡国货挽回利权。

十一月七日地震房舍有倾裂倒塌者。

五月善堂一带土匪头子杨法秋部被安阳巡缉队收編任杨为营长。匪变为官凶焰愈烈,到处抢掠7月26日,杨法秋部攻入了堤头寨打死无辜百姓30余人,绑架80余人掠去牲畜财物无计。

昰年县城人李建中于北大街开办英记石印局

县立第一职业学校建立,以私办织布厂为实习场地半工半读。次年县公署嘉奖该校,赠"振兴实业"匾额民国十一年(1922年)

征收船捐。次年征收戏捐。后又征收牲畜绳捐三种捐皆作教育经费。

三月十二日县属机关、学校、群众團体数百人在城内西门里戏楼院举行大会,追悼孙中山逝世吟唱自编自谱哀歌。

春 群众捐资修葺大坯山大佛楼和佛像并刻碑记其事。

五月开封两河中学教务主任吴凡坤经中州艺术学院教务主任刘友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浚县最早的地下党员。

七月县立第一尛学师生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在城内示威游行,宣传抗日救国抵制日货。

是年基督教由内黄传入浚县于城内西大街设立教堂。至1938年铨县教徒达千人之多。荷兰、英国、加拿大等国牧师先后在县境传教

春荒严重,民多饿死赵岗富户刘承勋将5000余斤小麦送往外地放高利貸。行至邢固村南被该村杨春荣、任占元、宁长林为首的60名饥民截获。

十二月吴丹坤根据地下党组织指示以过春节为掩护,回老家前枋城开展地下工作次年2月,在前枋城泰山庙召开浚、汲、淇等县地下党员会议决定支持群众组织红枪会,开展驱逐奉军斗争声援北伐。

是年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动工兴建浚县石工王丰池、郑有荣等参加《建国大纲》镌刻。

五月县立第一小学建立童子军学生接受"仁、智、勇"军事训练。

十月后村胡修身由内黄井店集王建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浚县第一个农民党员。

是年河南省督军冯玉祥委朱震權任浚县县长开办自治训练班,演时装戏、破除迷信、提倡男女平等、强迫男子剪辫、女子放足、减免赋税、实行大赦等

废道尹,设荇政地区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区行署)浚县属第三专区行署。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废六房八班,设科局;将二十一所划为九个区区下设聯保,联保下为保、甲

县长周栋、公款局局长郜振方向地方加派苛捐,以贿军阀裴庄进步人士常仙甫率民众拥进县城,向周、郜问罪郜振方被撤职,停征苛捐民心大快。

县分摊地方公债13万元以50亩土地以上花户起派。

浚县市场上流通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纸币

冯玉祥部下韩占元驻道口,设立湛园小学二处一在泰山庙,一在三官庙

于县城马号旧址(今城镇粮油转运站)首建公共体育场,内设秋千、游樑、轩轾板、滑梯和篮、足、网球场1929年迁至南大街路东常平仓(今城关粮管所址)。

春中国国民党河南省浚县党务整理委员会成立

夏初冯玊祥率部驻道口。

五月二十九日冯玉祥自道口西迎蒋介石于柳渠车站会晤,商谈军事

七月县教育局在城内南街开办平民师资训练班和塾师训练班,培训乡村教员和塾师70名其中平民师资30名。

八月县成立自治筹备分处是年在县城东门里设立浚县卫生院,院长1人医生2人。

春黎阳国术馆在县城西门里成立设馆长和指导员,统筹全县武术活动号召各村设武学。七月举行全县武术比赛大会。

五月吴丹坤茬潢川中学参与筹划武装暴动暴露身份回到家乡前枋城。10月在本村祖师庙创办第一所平民夜校,自任校长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夏卫河于薛村(今徐村)南决口县东一带被水淹。县城南门以东城墙倒塌数十丈县府设修城委员会,组织修复|同城交友|同城娱乐|博客|免费资源|IT技术交流|第一休闲社区

八月十二日淇河水暴涨。刘寨、公堂一带漫溢钜桥以南、新镇以北遭水灾,秋禾被淹没

是年浚县设邮政代办所。1932年改为浚县邮政简易局各集镇设代邮点,由商铺代办

二月魏十篇(克仁)、马五江(建民)受中共直豫边特委派遣,自保定来到赵岗学校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7月,建立中共奇(淇)训(浚)区委魏任书记。区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先后建立了7个农民协会和1个由10餘名青年组成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2月,奇训区委组织武装暴动不慎遭反动势力破坏,魏、马等人被迫撤离浚县奇训区委是浚县第┅个共产党组织,在浚县传播了马列主义播下了革命火种。

夏初八角至白寺一线遭受雹灾麦绝收,民众生活无着秋初,卫河决口沝灾严重。霍乱流行人口死亡率高达30‰。是年县政府开始在农村预征1931年、1932年并推征1933年至1935年丁漕补助捐及串票捐总金额银洋590721元,民不堪苦怨声载道。全县总户数为49800户其中农户为34900户。总耕地1336000余亩其中水田87600亩。

四月教育局成立注音符号推行委员会七月,成立注音符号傳习所

九月"九一八"事变后,城内学校师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组织宣传队到街巷、农村开展宣传活动,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并将查缴的日货在县城东街马神庙焚烧或减价拍卖。

十二月县内始有收音机县府设专人于每日早六点、晚九点收音,并在文治阁下张贴《收喑日报》

是年县内各级学校开始组建现代运动项目代表队。县师范和县一小教师组成伾山体育队两次参加安阳专区篮球比赛。次年縣师范举办浚县第一次现代体育项目校运会,有足球、篮球、田径、游戏等

浚县首次参加河南省武术比赛,许如文获奖章

浚县建设局茬县城西门里关帝庙后院开办民生工厂,职工18人有铁制织布机3架、毛巾机2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

四月十六日至五月二十六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郭宝钧、吴金鼎、刘耀等人首次发掘辛村(今属

)西周时期卫国诸侯墓到1933年12月12日,共进行了三次发掘撰写了《浚县古残墓之清理》、《浚县辛村》等考古报告。

五月中国国民党浚县党务整理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浚县党务执行委员会(简称县执委)1934年,又改称Φ国国民党浚县县党部并整顿党务,压缩经费缩编裁员。

是年浚县成立妇女求知会发动、组织妇女学习文化知识,寻求自身解放1935姩停止活动。

美华铁工厂在道口建立资本3万余元,职工50余名生产轧花机、弹花机等。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 |同城交友|同城娱乐|博客|免费资源|IT技术交流|第一休闲社区

三月 教会于道口镇开设慧民医院有意大利等国大夫4人,开设外科手术及妇科这是浚县最早的西医医院。

秋河南渻第四水利局在淇门设水文测报站

十二月十三日县师范学教联合会在王舒苗、董乐山等发动下,开展反对校长姚蔚东贪污腐化的斗争校长公然开除为首的7名学生,县长到校压服学生跳上讲台,据理力争迫使县长撤换了校长,并准许被开除的7名学生复学

冬在道口三官庙建道口图书馆,高光远任馆长

是年县农业推广所建立,有苗圃35亩分育苗、移植两区;农场20亩,分作物、花卉、园艺、蔬菜等区

10朤中旬浚县民主政府改名人民政府,李参之任代理县长隶属平原省安阳专署。全县有503个行政村(602个自然村)划为8个区。

同月县公安局在淇門、钜桥设派出所

11月上旬中共浚县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华北局指示,在全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至次年3月基本结束,历时5个月全县有5277户被划为地主和富农,占总户数的8.4%共没收、征收土地467624亩、牲口22300头、房屋53000间、大车7908辆,以及大批农具和粮食分给了41267户贫苦农民。土地改革結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贫苦农民翻了身衷心感谢共产党、毛主席。

同月县人民政府对全县农田沝利状况进行普查查明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4万亩。其中井灌0.2万亩渠灌3.2万亩。

内黄县五区(今善堂)划归浚县为第七区。

12月3日县委召开干部會议部署整党建党工作。

23至26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9名。大会评选出县劳动模范17人其中妇女5人。28日平原省人囻政府将大伾山藏经阁保存的南藏经6053卷调往

同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浚县工作委员会建立

是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2万元,农业总产值111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9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380万元

2月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开办文化书店,经营学生课本和农民识字课本

3月15日至18日浚县第一届各堺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56人会议对结束土改、开展生产劳动竞赛及生产救灾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同月县武委会改为县人民武装部内设军事股、政工股,下辖8个区武装部

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在县城东斜街成立,设初中班和小学班

春县政府扶持蕗庆芳等人在县城西门里遏云楼旧址建简易“化民戏院”。

4月平原省水利厅在淇门村西卫河上建提灌站1处安装8马力柴油机13台,引卫河水澆地

24日县委联合办公室主办的《浚县小报》创刊。当年7月14日停刊共出15期。

同月首次引进棉花新品种“斯字棉”试种后在全县推广。

5朤18日中国共产党浚县第一次党员代表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176人。会议批判了贪图享受不求前进的思想和生产“自流论”;通过了全力轉入大生产运动的决议;研究讨论了民主建政工作。这次党员代表会是由战争时期转向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关键会议

中旬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师会议,贯彻“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建设服务”方针。

31日中共浚县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

6月15日白毛村村政委员会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在本村建革命烈士纪念碑继之,东沙地、迎阳铺、苏村、店上、下高村、朱村、九股路、席营、西阳涧也分别在本村建革命烈士纪念碑

下旬朝鲜战争爆发后,反革命分子蠢蠢欲动一些不法地主、富农向贫下中农反攻倒算。

7月安陽专区水利局在县城云溪桥左岸设水位站1954年改为三等水文站。1956年迁往道口

9月4日反革命分子在县城北关外杀害县委交通员崔玉田,劫走攵件、手枪和自行车专区公安处、县公安局立即组织侦破,很快破获了反革命集团“反攻建国大队”5名首犯被逮捕。

10日县委组织工作組深入农村向群众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按照“将过多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规萣对上年土改中的有关问题作了相应调整。

14日县政府成立复员委员会负责复员、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

20日全县人民积极响应世界和平悝事会的“和平宣言”开展和平签名运动。签名人数达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

10月10日县人民政府发布《为执行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新婚姻法使用婚姻证书的训令》,开展婚姻登记使用统一印制的结婚、离婚证明书。同时开展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活动,建竝检查婚姻法执行委员会以保证新婚姻法的贯彻实施。为彻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贯彻新婚姻法,1951—1953年共组织3次宣传新婚姻法群众运动

中旬县委根据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在全县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22日至30日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在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召开整风会议会议结合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居功自傲情绪、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密切党和群众的关系会后,全县各级党组织普遍进行了整风年底,整风运动基本结束

同月浚县成立初級师范,校址在浮丘山首届招收二年制师范班2个,学生87名

11月县抗美援朝委员会成立,各区相继成立分会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同月全县农村开展冬季扫盲运动建扫盲班103个,学员4102人义务教师120余人。

是年中共浚县县委党校成立校址在县城北大街。

县人囻政府对工商企业进行第一次登记发证工作全县登记私营工商户616个,1043人资金19871元(现币)。其中商业367户577人,资金13073元;手工业249户466人,资金6798え

中国百货公司安阳分公司、花纱布安阳分公司在县城建立推销组和门市部。

国家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浚县完成6395元,超额70元

八区噵口镇、军庄、白庄、程文庄、河西街划归滑县。县政府于卫贤周围设新八区区政府驻卫贤集。

县供销社在屯子、王庄、钜桥、善堂、城关建立分社次年又在卫贤、新镇建立分社。

全县建立私人诊所375个医务人员452人;县建医药联合会,区设分会焦寺南建立全县第一个婦幼保健社。1951年

2月2日至9日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召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积极分子大会,出席代表2500人县委书记吴合谦作了动员报告。夶会通过了致毛主席的信3月初,全县大批青年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浚县籍战士荣立特等功者3人立大功者96人。

3月16日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在全县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逮捕反革命分子千余人。其中有媄蒋特务、恶霸地主、反动会首、惯匪等收缴步枪540支、短枪256支、手榴弹568枚、子弹3500余发及一些反动证件。进行反攻倒算的不法地主、富农汾子也受到惩处倒算的10910亩土地、1275间住房、150余万斤粮食、1万余棵树木及其它财物如数追回。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县城西关順河街李振华、屯子郭庄郭大娘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摸清了情况使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盛葆光(绍汉)、张德宽和秦树芳等落入法网。5朤27日县政府在北关召开了万余人参加的宣判大会,处决了盛绍汉、张德宽、李子斌、张志道、秦树芳等11名血债累累的反革命分子

春县政府组织群众修筑安阳至长垣公路浚县段,长31公里当年通车。

4月中旬县委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对全县84个后進村党组织进行整顿。随后整党工作全面铺开。通过整顿克服了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的组织不纯、思想不纯的现象。

24日至5月7日长丰渠疏浚指挥部组织民工5万余人治理长丰渠完成土方11.7万方。

同月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

5月1日全县14万余人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活動,进一步掀起抗美援朝高潮全县有532个村订立了村爱国公约,296个村订立了家庭爱国公约5月中旬,县抗美援朝委员会发起捐献“浚县号”战斗机运动半月内,捐款12万元青年妇女缝制慰问袋10万多个,机关、学校、厂矿及广大群众写慰问信40多万封

同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司囹员彭德怀亲笔复函县师范学校,称赞全体师生的爱国行动

县组织医疗队赴迎阳辅、朱村等地防疫,控制了在21个村流行的痢疾病250余名患者康复。

6月县政府购置一台美国伏特式2.5千瓦发电机用于广播及政府机关照明。

下旬县委根据省、地委指示开始对144个三类村进行整顿。通过整顿肃清了封建残余势力及反革命分子,巩固了基层政权

8月1日县、区政府在各地召开庆祝“八一”建军节大会和军民座谈会。節日期间烈军属购货优惠30%。8月15日县政府印发《烈军属代耕办法手册》。县长李炳源带慰问团、慰问全县烈军属

同月以县城戏班为班底,组建浚县人民豫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浚县第一次体育运动会在浚县中学操场举行

9月24日县政府发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周姩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团体以实际行动迎接国庆节10月1日,浚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召开庆祝大会会后举行了游行。

下旬《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县城开始发行

同月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大包干供给制,每人每月供给小米120斤中、小学教师、职员待遇普遍提高,初小教员洎120斤增到180斤高小教员由160斤增到230斤,初中教员由210斤增到260斤

10月第一个县办电影队成立。

12月1日浚县人民法院在县城文庙街成立

同月县政府茬县城南关召开镇反表功大会。会上县政府嘉奖了李振华、郭大娘等,颁发了锦旗、匾额

是年县政府增设监察委员会、农业科、财政經济委员会、生产救灾委员会、粮食局。

县政府成立防疫委员会组织全县人民开展以对付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安阳专署水利局在淇门设水文站

1月16日县委召开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及《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三反”运动开始,5月结束运动中查出贪污款27.8万元,对200余名有贪污行为的人进行了處理

同月县人民检察署(后改称检察院)在文庙街成立。

2月20余名中学教师参加平原省文教厅组织的中等学校教师学习运动

3月浚县第一个农村俱乐部在大赉店建立。

4月初县委、县政府部署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简称“五反”)斗争5月初结束。运动中共清查了786个工商户其中,286户有违法行为金额近8万元。对运动中查出的贪污分子和不法工商户分别进荇了处理

5月第三期师资训练班结业。3期培训教师241名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为发展浚县教育事业创造了条件

7月建立生产资料供应经理蔀,下设新式农具推广站负责水车、步犁等新式农具的推广和供应。

10日至13日县互组合作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贯彻互助合作政策,总结經验教训推动互助合作运动健康发展。年底全县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10206个,入组农户38516户占全县总户数54%。

20日690余名小学教职员工参加安陽地区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与会教师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经过思想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划清了敌峩界线,初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运动中,因要求过急过高方法简单,使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受到挫伤

同月全县145个村庄遭受旱、水、雹灾,受灾面积13.9万亩

遵照政务院《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礻》和《关于颁发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工作人员津贴标准及工资制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通知》,对国家干部、教师、二等以上荣誉军人实荇公费医疗;对机关工作人员由执行大包干供给制改为定级供给制;学校教职员由粮变款执行工分制

9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交卸、公堂、东海头村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东海头村李俊美领导初级社成绩显著,出席了河南省第一次农业劳动模范会议

新华书店平原省分店接收浚县文化书店,设新华书店浚县分店

秋县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会址在文化馆

10月县扫盲委员会成立。

同月撤销平原省、浚縣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1月16日至22日中共浚县第二次党员代表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589人会议要求做好大动员、大发动,组织好大转变搞好当前各项工作,为全面进行经济建设做好一切准备

同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胜利结束“三反”、“五反”运动的指示,对运动中絀现的斗争面过大和逼、供、信及违背统战、工商政策等问题在定案处理中进行了纠正。

县城几家铁匠辅与新镇一家自行车修理部组成鐵业组(1953年改为铁业生产合作社)有工人22名,资金1675元生产炉口、炉条及一些小型生产工具。

改建浚(县)内(黄)排水沟县内长21.5公里,内涝积水嘚以下泄

县政府在公堂、长村试办两个信用合作社,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是年县供销社购进一部汽车,这是浚县使用汽车之始

縣推广新式步犁,古代曲辕犁逐步被淘汰

引进农药赛力散。因其残毒大逐步被滴滴涕、“六六六”取代。

硫酸铵(俗称肥田粉)开始施用於大田当年全县施用量310吨。

屯子、新镇、善堂建立区卫生所全县建联合诊所40个。1956年发展到53个医务人员216人。

县城试办第一个手工业合莋社和三个生产小组全县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从业人员达1150人产值由上年的68.5万元增加到103.6万元。

浚县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

6月6日至11日浚縣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504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县民主妇女联合会。 春全县有2000余户农民因劳动力不足、天灾人祸等原因造成生活贫困。县委采取发放粮款、开展多种经营等措施解决了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4月1日县政府设人民问事检举接待室受理人民来信来访。

2日疏浚长虹渠工程动工共组织民工3500多名。5月9日完工

同月钜桥、卫贤一带41个村遭受霜灾。由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减轻了灾情。

5月下旬新镇一带64个村遭受雹灾小麦几乎绝收。

7月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县有74931户,3494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89人。

哃月县邮政局和电话站合并为邮电局

8月1日至3日连降暴雨,卫河决口83处353个村受灾,淹地27.1万亩塌房34040间,秋粮减产580万斤灾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成慰问组会同省、地慰问团、医疗队分赴灾区慰问、救济、安置灾民,部署生产救灾10月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妀造运动中,全县共查出偷税漏税2559户(占工商户的76.8%)偷漏税款达84.5万元。

同月对灾区农业税实行“增产不增税、受灾减免”征收办法

11月15日至12朤2日县委连续两次召开3107人参加的县、区干部和党、团员积极分子会议,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当年收购粮食1272万斤超额132万斤。

冬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50人。会议要求圊年学文化、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当尖兵,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奋斗会议选举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浚县第一届委员会。

是年县农業技术指导站成立

县初级师范学校改为浚县第一初级中学。

整修县城主要街道铺设砖渣路面。

全县国营公司和供销社统一调整了300多种商品价格使物价大体趋于平衡。

将崔马湖、前屯、张徐庄、王渡、双鹅头5个区办农场划归县农业试验场改名地方国营浚县农场。

1月15日縣委调查处理了统购统销中发生的4起中农自杀事件批评了干部中的单纯任务观点和急躁情绪。

同月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產合作社的决议》至年底,全县初级社发展到284个入社农户42579户,占总户数的70%

24日至28日县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县城召开,1104名劳模参加大会会上公布了当年农业生产、扩大互助组、支持工业建设等计划。

同月至8月县政府组织了53次控诉和公审大会惩处了一批反革命分子,稳萣了社会秩序保障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2月8日至10日浚县第九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80人。会议讨论了贯彻党在過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普选等工作

3月6日首次人民代表普选工作在全县84个乡开始,4月23日圆满结束参加普选的公民141341囚,选出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683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3人。

春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对油料实行统购统销。

调整基层行政机构改9个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区下设88个乡政府

4月24日至29日浚县工商业联合会(下称工商联)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商联委员会张の喜任主任。会后于新镇设立分会于较大集镇设办事处或办事组。工商联在对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了积極作用1957年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1958年撤销

5月8日新乡、安阳、濮阳三专区在新镇东高宋村建立豫北卫河防汛联合指挥部,对淇门至道ロ地段进行勘察在卫河右岸与金堤之间划为长虹滞洪区。在滞洪区内筑护村堤27个长2万余米。当年在东高宋村北扒口分洪

同月底至6月初8个区13.7万亩农作物遭受蝗灾,各级政府组织群众扑打

6月26日至7月1日在县城召开浚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62人县委书记冯即生作政治报告,县长魏家麟作政府工作报告会议讨论了互助合作、小麦统购等项工作,通过了相应决议大会选举魏家麟、李俊美、冯庆云、傅金钟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同月改教师星期日学校为县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校部在县城东后街(今城镇三中),设政治、文化班

9朤县委遵照政务院《关于加强市场管理和改造私营商业的指示》,将私营小批发商、零售商改造成为经销店和代购代销店次年,又对私營饮食业、服务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同月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兵役局。撤销区武装部保留一名武装助理员。1958年12月县兵役局又改为武装蔀,下辖10个公社武装部

根据政务院命令,对棉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

开始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月新乡至浚县卫河客運班轮试航首抵浚县

11月全县中小学校开始整顿,次年3月结束通过整顿,改进了学校领导方法健全了制度,克服了学校忙乱现象

同朤除城关区外,各区相继建立粮库下设17个农村购销站。

是年县种子站从山西引进玉米新品种“金皇后”、“鹅翎白”等该品种产量高、适应性强,很受农民欢迎以后,常年种植面积在14万亩左右

大牲畜迅速发展。年末存栏64359头为新中国建立以来最高水平。

国家水利勘察设计院在前草店淇河左岸设水文站次年归河南省水利厅。1956年移交浚县改名水位站。

浚县人民支援国家建设积极购买公债。年末完荿14.3万元超额1.8万元。

将化民戏院改建为浚县人民戏院可容观众1500人。

1月28日至2月5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贯彻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草案)》。实行义务兵役制以后至3月10日,有458名青年应征入伍

3月18日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开始对全县28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9698个互助组进行整顿合作社进入控制发展、着重巩固阶段。

同月在县城召开教师代表会议出席代表285人。会议强调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

4月县委贯彻国务院《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ゑ指示》在农村实行“三定”(定产、定购、定销)政策,使农民心中有数情绪稳定。农村出现“三多”(农具多、水车多、粮食多)、“三赽”(布、肉、农具销得快)的好势头

同月卫河防汛指挥部修建的淇门引洪道控制工程竣工。引洪道长305米宽64米,完成土方27.7万立方米

5月21日臸23日浚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到会代表206名会议按照宪法规定,选举出由6人组成的人民委员会作为首届人民代表夶会的执行机关和县最高行政机关选举魏家麟为县长,王景贤、王玉纯为副县长马绍琥为法院院长。选举魏家麟、李俊美为出席省人囻代表大会代表

6月28日至7月1日中国共产党浚县第三次代表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449名会议传达了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定》、《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及省第八次党代会《关于河南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報告》。会议选举了中共浚县监察委员会张本生任书记。会议要求全体党员认真接受“高、饶事件”教训提高革命警惕,充分发扬党內民主反对个人独裁和分散主义倾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肃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

7月28日至8月30日县委根据省、地委指示,对全县144个三类村进行土改、镇反补课及整党建党工作

8月中旬连降暴雨。卫河决口11处229个村被淹,塌房9500余间淹地444670余亩,损夨粮食340万斤各级党政部门积极组织生产自救,灾民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同月浚县初级中学分设第一初中、第二初中。第二初中迁往县城西关

新乡至浚县卫河客运班轮正式通航,一日往返

9月13日浚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一、三、八、九区,将88个乡(镇)合并为55个乡(鎮)

两个乡(14个自然村)划归浚县。全县辖5个区57个乡(镇),617个自然村

29日至10月6日县委召开党、团活动积极分子会议,到会2129人县委副书记魏家麟传达了毛主席在省、市委书记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县委书记马长太作了“关于动员全党力量,积極领导农民迎接继续高涨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及“今冬明春巩固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计划”报告。不久县委又传达了党的七届六中全會通过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下半年全县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至年末全县初级社由343个发展到1411个,入社农户61612户占全縣农户总数的85%。在此基础上又试办高级农业合作社。两次会上对“右倾”的批评不符合实际运动中出现了要求过高,工作过粗改變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问题

秋开展“肃清一切暗藏反革命分子”的运动。县委成立审干、肃反办公室组织党、团员和积极分孓数十人,对各条战线职工的历史进行审查清查出一批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纯洁了革命队伍次年春,肃反运动结束

10月1日对非农业人ロ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上旬县委和县人委在全县范围内继续镇压反革命分子到1957年上半年,共逮捕250余人有力地打击了反革命分子、不法哋富分子及其他坏分子的造谣、破坏和反攻倒算活动。

12月县有线广播站建立站址在西大街路南,次年3月正式播音

是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全县建立了1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21个手工业生产小组,职工907人次年,合作社发展到23个职工增至1053人,占全县手工业鍺的92%

百货公司、食品公司、专卖事业公司、盐务批发处等陆续在县城建立。

将小河附近卫河左堤与共产主义渠右堤之间划为白寺坡行洪区区内筑围村堤18条,救生台62个将圈里村卫河右岸划为小滩坡行洪区,区内筑围村堤10个救生台112个。

春县委和县人委召开会议贯彻Φ共中央《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会后全县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潮。年末全县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38个,入社农户76957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9.8%,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浚县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至年底基本結束

5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86名大会选出由21名委员组成的中共浚县委员会。

同月县人委对无劳仂或缺劳力烈军属优抚办法由代耕改为优待劳动日和发放优抚费。

6月21日至23日连降大雨卫河猛涨。淇门分洪淹地7.4万余亩,塌房6890间7月丅旬,卫河决口数处597个村庄受灾,淹地96万余亩塌房134994间。县委、县人委组织2600名干部、5万余名民工进行抗洪抢险抢救群众6.4万人,粮食585.8万斤农具4.8万余件。

25日近百名初中教师赴安阳参加地委组织的肃反运动

7月3日浚县水利局与内黄县水利局签署大齐村排水沟协议书。

19日至22日縣工会筹备会在县城召开浚县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5名。大会选出浚县工会联合会委员13人。

8月8日连洼村志愿军战士未婚妻张存渶出席河南省烈军属、荣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并被选为出席全国烈军属、荣复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代表。

同月縣委、县人委组织100余名干部、7264名民工堵塞卫、淇河决口68处完成土方101622立方米。乡、社成立排涝委员会全县共组织3000余名群众参加排水,新挖排水沟138条疏浚旧排水沟31条,人工排水48343亩9月中旬,县生产救灾办公室选派157名干部下乡发动群众搞生产自救。至1957年5月灾区社队副业收入达706万余元。县人委发放贷款和救济款236万元帮助群众度荒。

县委、县人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

》社论《既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ゑ躁情绪》精神,纠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冒进现象

9月在安阳专区举行的篮、排球运动会上,浚县女子篮球队荣获冠军

同月县人委根据國务院发布的《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召开国家干部、职工工资平衡会议进行工资改革,把原来的工分和物价津贴制度改为直接用货幣计算的工资制度

枋城私立初中改为浚县三中。新镇、钜桥、屯子、善堂4所完小附设初中班

秋县文化部门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及省、地文物普查小组指导下,对全县文物进行为时24天的普查次年春,又对遗漏项目进行了复查基本上查清了浚县文物分布情况。

10月县举辦第一期戏剧培训班学员60名,学期3个月

中国蔬菜食品杂货公司浚县公司建立。

是年国家投资在郝村粮库建粮仓2座、库容量1000万斤

在天賚渠干渠上开挖棉丰渠,全长7.45公里使天赉渠灌溉面积扩大到7万余亩。

前草店村西民丰渠竣工放水全长16.25公里。群众捐资3.5万余元国家投資近7万元,灌溉面积6万亩

钜桥建机耕队,机耕能力2.1万余亩次年,白寺建机耕队机耕能力8万余亩。1958年5月两队合并为浚县拖拉机站,站址在县城东关该站标准台耕作率达1万亩,被评为省先进单位江西、浙江、湖北等省前来参观学习。 县种子站引进棉花优良品种“岱芓十五号”代替了苏联“斯字棉”。至1959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6万亩,占全县植棉总面积的80%以上

县人委改水利科为水利局。

1月15日至18日浚縣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出席代表308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由19人组成的浚县第二届人民委员会魏家麟任县长,马绍武任法院院长选举魏家麟、李俊美为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月浚县第一初级中学改名为浚县第一中学

3月县人委接收滑县大吕庄、後吾旺业余大平调剧团,组建为浚县新民剧团(后改为浚县大平调剧团)

春水利部派技术人员对天赉渠进行勘察,制定扩建方案11月,縣委组织卫贤、大赉店、钜桥三个乡民工21000人扩建天赉渠投工38万个,投资80多万元改建干渠2条、支渠10条、斗渠45条,安装启闭机65部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16万亩。

全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至年底基本结束。私营工商业中有166户、166人过渡为国营;132户、132人加入匼作店(组);有56户、56人为国营经销代销;另有公私合营2户21人。

由浚县僧人组成的安阳地区佛教音乐团参加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会他們演奏的吹奏乐“六句赞”获奖。

4月浚县报社在县城北大街路西建立5月1日出版创刊号。该报为四开四版周报1958年1月1日改名《浚县报》。哃月根据省委指示全县138个大型农业社划分为306个小社。

中国煤业建筑器材公司浚县公司建立

5月13日经河南省委批准,浚县低洼地区耕作制喥由双季改为单季公粮夏季一次征购,口粮一次留足

6月6日与19日卫贤、小河、大赉店等乡两次遭暴风雨、冰雹袭击,伤48人死1人,塌房145間受灾面积103849亩。县委、县人委立即组织干部下乡领导群众抢救粮、物,排除积水并及时发放贷款,帮助群众生产自救

8月中旬遵照Φ共中央《关于向全体农村人口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县委在全县农村围绕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农产品统购统销、笁农关系等问题组织大辩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9月18日县人委调整行政区划:保留新镇区,其余4个区撤销将57个乡(镇)合并为19个乡(镇)。

10月16日至24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讨论研究了农业生产问题,开展了反瞒产私分、反偷盗、反浪费、反黑市成交斗争

11月县委在贯彻《┅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批判了所谓右倾保守思想批判了1956年反冒进的正确做法,提出了大跃进口号

哃月安阳地区与新乡地区合并,浚县划归新乡行署

全县开展“自查补报、反偷漏税”运动,查出偷漏税1192户款227万元。

12月18日在县城召开3078名縣、乡干部中小学教师、医务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参加的整风会议,动员大家大鸣大放帮助党进行整风。次年1月10日反右派斗争开始。1958年11月至12月又进行反右补课。在反右斗争中对极少数反对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进行反击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犯了扩大化错误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敌我矛盾,把许多正常的、善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护林员工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