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国投新集会不会破产有光伏发电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南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的通知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南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 年)的通知
凤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淮南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 年)》已经第 15 届市人民政府第 5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3 年 7 月 3 日
淮南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 年)
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 淮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3 年 6 月
工业园区是以工业行业为主体,行业之间关联配套,上下游之间有机链接,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聚集效应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经济功能区。它不仅是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的承接平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抓手,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淮南市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稳步提升,但仍然存在重圈地建园、轻产业规划,重项目引进、轻产业配套,重规模扩张、轻聚集发展,重硬件建设、轻机制创新等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及项目研究与空间布局规划不能有效衔接、各园区功能定位紊乱、园区低端化发展的现象较为突出。
为更好地指导淮南市工业园区实现错位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布局,依据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年)》、《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淮南市 &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特制定 《淮南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 年)》,旨在明确各园区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当前,全球正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技术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不断加速,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即将到来,为淮南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同时,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区域间科技与产业竞争更加激烈,也对淮南工业园区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抓住时代赋予的重大机遇,有效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提升工业园区的层次和能级,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淮南确保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园区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工业园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升近年来,淮南市依托区位、资源环境、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本形成了以淮南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各区县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园区发展格局。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增长态势,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6.9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为5.8%;工业总产值达到100.2亿元,上缴税金9.16亿元,比2010年、2011年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对淮南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平台、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2.六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集群效应逐步显现以园区为载体,淮南市 &非煤炭类&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化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医药和建材六大支柱产业(见下图)。其中,依托长壁煤机、钱潮轴承、光华光神机械电子等企业的装备 (含机械)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依托德邦化工、德普胶带等企业的化工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以上;形成了以汇通纺织、振淮蓬帆、华德制衣为依托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益益乳业、八公山豆制品厂为依托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国瑞药业、山河药用辅料、绿十字生物制品等企业为依托的医药产业集群,以北新建材、盛元特种水泥、淮程树脂等企业为依托的建材产业集群。数据来源:根据淮南市企业情况汇总表整理得到 3.园区分布格局初步奠定,招商项目进展迅速经过多年发展,淮南市各工业园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目前,淮南经济开发区以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电子电器、汽车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和商贸物流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淮南工业园初步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为主导,凤台经济开发区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粮油加工、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为主导。依托这些园区,淮南市吸引了国投新集能源公司的煤制天然气、陕汽重卡集团的年产5万辆重型卡车、日芯光伏公司的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及组件等一大批极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工业园区成为引领带动全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始建于1988年,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主导产业包括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电子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和商贸物流等;龙头企业:安徽德邦化工、长壁机械、益益乳业、钱潮轴承、山河辅料、舜立机械、比塞洛斯、汇通纺织、华德制衣等。 4.工业园区建设明显加快,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各园区的基础设施、政策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为实现淮南市 &非煤炭类&产业的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11个园区基本完成了扩园规划工作,已达163平方公里,其中:淮南经济开发区扩大到20平方公里,安徽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规划总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2年年各园区资金投入比2011年提高近一倍,省级工业园区均已实现&七通一平&,各园区均以具备较为畅通的道路交通系统,较为齐全的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各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了优惠的税收政策和配套资金,帮扶和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园区投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问题 1.园区规模偏小,企业层次偏低从规模上看,目前园区经济总量小,对淮南市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2012年园区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总增加值的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依然存在经济块头较小,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从企业类型看,园区企业简单加工或低端配套企业较多,资源、能源依赖性企业较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园区内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较少,目前仅有陕汽重卡、海螺水泥等几家国内500强或行业500强企业在淮投资,品牌影响有限。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尽快壮大园区产业规模,已成为淮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核心任务。
2.园区发展定位模糊,结构雷同问题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引导,全市园区发展还处于小、散、乱初级阶段。从园区之间看,各园区功能定位模糊、主导产业选择雷同,不但难以打造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形成,还导致同质化竞争、功能混乱、聚而不群现象较为突出。从园区内部看,由于缺少产业和空间规划,入园企业关联度小,企业缺乏上下游配套,没有形成产业链和集聚效应,不仅降低了对龙头企业的吸引力,还增加了园区在设施维护、管理监督方面的压力。如何进行统筹协调,实现园区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塑造园区形象和名牌,是提升淮南市产业园区竞争力的当务之急。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条不完整,是影响园区层次、园区集聚效应的重要原因。总体上看,各园区还普遍缺乏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关键配套企业。在煤机制造产业方面,园区虽然拥有长壁煤机、比塞洛斯(淮南)机械、凯盛重工、郑煤机舜立机械等骨干龙头企业,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初具规模,但与它们进行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不多,尚没有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建材等产业方面,目前有陕汽重卡、日芯光伏、海螺水泥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规模尚小且产品较为单一,能够吸引形成配套的企业不多;在食品、纺织、电子等产业方面,虽然具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但缺少具备品牌影响的龙头企业。如何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已成为淮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的关键环节。
4.园区配套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园区整体上发展滞后,部分园区尚未达到 &七通一平&的基本要求,难以满足园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需求。多数园区没有污水和废物处理设施,部分园区存在脏、乱、差现象,已经成为区域环境风险、污染事故的隐患。在平台建设方面,园区对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视不够,尚未形成检验、认证、研发、金融、物流等全套服务体系。如何提升基础设施,推进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已经成为各园区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增强园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5.土地要素约束加剧,发展空间受限近年来,土地供给不足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全市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全市可用于园区建设的土地本,而盲目的招商引资、大量低效益企业占据土地,是产生土地问题的根源。过于依靠廉价土地争取项目,投资强度偏低,用地集约水平不高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部分园区制定了园区发展规划,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部分园区缺少规划,企业布局不合理、项目用地规模难以控制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拓展发展空间,已成为淮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难题。
(三)优势条件 1.煤炭和水资源丰富 淮南市煤炭资源优势突出,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占华东地区的32%,占全国的19%。煤种以气煤为主,低硫特低磷,是优质的动力煤和炼焦配煤,被称为我国东南地区资源条件最好的煤田。国家 《能源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在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安徽等部分综合配套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积极推进以煤炭液化、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基多联产、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工程示范项目。&淮南市水资源同样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达6.96亿立方米,国内第四大河流&&淮河穿市而过,过境水量大,湖泊有焦岗湖、瓦埠湖和高塘湖三大湖泊和26座水库,水质整体达III类标准,降雨、地下水补给资源理想。正在实施的淮河流域治理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将使淮河调节能力进一步增强。正是基于这些有利条件,淮南矿区得以跻身全国13个亿吨煤炭基地,纳入国家能源战略,为淮南市工业转型升级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2.产业基础较为雄厚
经过多年的发展,淮南市已建立起门类相对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规模快速增长,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比较优势逐步突出。2011年,全市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增速达到15.1%,总量明显高于周边其他城市(除合肥市外)(见图4)。特别是在煤化工和煤炭机械产业方面,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为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安徽省新型化工基地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安庆石油化工基地、淮南煤化工基地、定远盐化工基地,力争建成国内先进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把淮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煤机产业方面,已经拥有煤机装备制造及附属配套企业近30家,包括长壁煤机、比塞洛斯煤机、凯盛重工、郑煤机舜立机械、蓝翔重工、润成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2012年,淮南经济开发区荣获安徽省以 &煤机装备制造&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3.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淮南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之滨,东与滁州市毗邻,南与合肥市接壤,西与六安市相连,北与阜阳、亳州蚌埠市怀远县相交,区位优势明显。淮南与合肥的高铁距离为30分钟,淮南至合肥骆岗机场的距离为1个小时,206国道、合淮阜高速、淮蚌高速等交通干线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为淮南市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合肥市、淮南市两市提出 &推进合淮同城化、建设新型区域经济联合体&的战略构想,要以&产业园区、工业走廊和新农村城镇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城市、经济、文化、交通、旅游、环保一体化,联手打造安徽腹地更具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市工业园区借助省会经济圈强大的研发创新和生产制造能力,加快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也被纳入&中原经济区&,成为支撑中原经济区东南部区域发展的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淮南作为我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正式纳入了国务院正式批复并印发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 享受国家在财税、产业、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淮南还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三大化工基地之一,享受安徽省在资金信贷支持、用地计划指标、运输通道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同时,淮南市政府还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淮府〔2012〕27 号),明确提出每年将安排总额 1000 万元专项资金,以实现 &九通一平&标准为目标,重点推进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鼓励园区实现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各园区首位产业符合淮南市产业发展方向且比重达本园区销售收入 70%及以上的,市财政园区专项资金将给予一次性奖励 50 万元,销售收入50%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 20 万元。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皖江示范区和合淮同城化为契机,以做强、做大、做特为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人文特点,确定各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特色主导产业;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引导和鼓励同类企业向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集中,着力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以优化投资环境、构建公共平台、提供便捷服务为抓手,积极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园区综合竞争能力,着力形成各具特色、层次分明、功能完备、有机链接的工业园区发展新格局,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依托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各工业园区科学选择2-3个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抓好对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扶持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带动和促进上下游企业的聚集与产业链的延伸,形成特色经济,实现错位化发展、差异化竞争。
2.坚持龙头带动,集群发展 以优势企业、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为龙头,积极引导同类企业向特定优势园区集聚,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并在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形成按产业链纵向分工和相关产业横向聚集的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密集带。
3.坚持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调整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强化园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各具特色、层次分明、功能互补、有机链接的园区发展格局,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的统一。
4.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妥善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减少或者消除污染物排放,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加强对各类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形成好中求快、快中求好的良性发展局面。
5.坚持整合资源,协同发展 贯彻 &大工业区&理念,打破园区空间界限,对空间位置相邻、产业方向相近的园区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布局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将现有零散的工业园区凝聚成为大型综合性园区或特色园区,合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为实现园区跨越发展积聚力量。
(三)发展定位 1.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区 不断完善工业园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积极整合国家和省市政策资源,优化园区功能定位,千方百计引进重大项目和高成长性企业入园落户,引导同类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经济规模发展壮大,使工业园区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承载区 以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特色产品为依托,在力争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新兴产业链条,创新商业模式,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形成一批规模化的生产能力,使工业园区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和核心承载区。
3.新型工业化的辐射示范区
支持企业依靠技术进步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难循环的发展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减排,促进工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使工业园区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辐射源和示范区。
4.体制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先试区 鼓励和支持工业园区加快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制度变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市改革创新积累经验并做出示范。
(四)发展目标 1.总量规模显著提升 力争到 2015 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100 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到 45%,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的 13%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改善,园区主导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 1.8%以上。到 2020 年,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 500 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35%以上,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30%,园区产业规模持续发展壮大。
2.主导产业更加突出 到2015年,围绕煤机装备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向,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0年,全面打造现代工业体系,形成国际重要、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3.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到2015年,创建1-2个国家级开发区,积极争创3-5个国家或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出进展,配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工业空间分布格局。 4.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到 2015 年,实现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 1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到 2020 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推动重点产业创新发展 根据淮南市产业园区实际情况和当地优势资源,以延伸煤、电、化产业链为出发点,以促进工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为导向,在各产业园区着力发展以装备制造和煤化工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积极谋划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为主的新兴接续产业,并继续做专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轻工业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仓储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实现淮南市工业向专业产业园区的集聚。
(一)围绕煤电,着力打造特色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煤电资源优势,以煤矿机械、煤化工作为非煤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和引导产业链协作,加快形成大中小结合、主配附密切合作、产业链长、关联性强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及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淮南市煤机装在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地位,着力将淮南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化工中间体与精细化工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1.装备制造 适应煤机产业发展趋势,以做大做强煤矿机械为出发点,推进煤机装备向成套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安徽煤矿机械装备制造 (淮南)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淮南市煤化工产业优势,进一步拓展石化装备产品门类和产品产量。充分利用印后装备现有产业基础,鼓励和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促进数字化印后装订设备产业化。围绕淮南市煤电和煤化工等行业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以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引进城市建设和工业节能减排领域的节能环保设备生产。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培育电力设备和船舶制造业。
2.煤化工 围绕煤化工产业链建设,以安徽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为依托,着重引进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甲醇、乙二醇、烯烃、化工中间体、复合肥、精细化学品等产品,积极推进皖能集团、国投新集、皖北煤电、中安联合煤业、淮化集团等大型国企煤化工项目建设;同时,把握高新技术产业化趋势,重点引进发展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乙二醇等纺织原料生产项目,促进煤化工产业在专业园区的集聚发展。
专栏 1: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 延伸和拓展煤化工产业链。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促进淮化股份、德邦化工、国投新集等当地企业加强与央企及上海、南京等地大中型化工企业、能源投资企业的合作, 培育和打造煤化工产业链,着重推进多联产化学品生产基地建设。 煤经甲醇制烯烃(芳烃)及其衍生物产业链。以MTO技术生产的乙烯和丙烯为原料,不断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LLDPE)、 高密度聚乙烯 (HDPE)、 环氧乙烷 (EO)、EVA等乙烯深加工产品,以及聚丙烯(PP)、苯酚、丙酮、双酚A、环氧丙烷(PO)、丙烯酸酯等丙烯深加工产品。此外,择机发展煤经甲醇制芳烃深加工产品。 煤制乙二醇及其衍生物产业链。以煤制乙二醇为主要原料,生产乙二醇下游聚酯等产品 (如PET),并择机发展不饱和聚酯树脂、乙二醛、聚乙二醇、润滑剂、防冻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衍生产品。 氮基化学品产业链。以煤制合成氨为原料,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硝酸衍生物和硝基精细化工产品。 煤制清洁燃料产业链。主要发展煤制天然气项目,并密切跟踪国家煤化工行业政策及市场状况,酌情发展煤制油、煤制二甲醚项目。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遵循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废水、废气、废渣的资源化综合利用。
(二)着眼未来,积极谋划新兴接续产业 以国家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合淮一体化建设为契机,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着眼未来,积极谋划新兴接续产业,着力将淮南市打造成为安徽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安徽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生产基地、全国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具有当地特色的省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专栏 2: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 焦作市。1995 年前后,焦作市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加之 1995 年始煤炭行业整体面临的困局,焦作市遭遇了巨大打击,在此背景下,让城市转型成为整个城市的共识。从 1999 年开始,焦作市委、市政府以&第三次创业&为标志,做出了做强做大铝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决策。总结其成功转型经验,概况为三点,即:点式突破、增量带动、存量优化。&点式突破&即以云台山为代表的焦作旅游的迅速发展;&增量带动、存量优化&使焦作的接替产业在短时间内初具规模,铝、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持续提升,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风电、新材料、光伏光电、生物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规模逐年增大,焦作市成功实现了从开发黑色资源到开发绿色资源,由煤炭之城向山水之城的转变。 抚顺市该市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被誉为中国的&煤都&,但同时也是一座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于 2009 年被国家列为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国家对抚顺的关注和支持,为抚顺的转型和振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十五&期间,抚顺市提出了从资源型城市向资源深加工城市转变的发展思路,取得了积极成效。其主要做法及成功经验有:一是以实施沈抚同城化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和产业优势,逐步建立起了与沈阳互补的产业结构;二是由以煤炭资源为主向多元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石化、冶金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以中草药及粮食加工等为主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三是实行大炼油&大乙烯&大园区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当经济发展;四是发挥地区原料优势,建设专业精细化工产业化基地。五是以 &两城两带&战略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着力在城市中部打造浑河景观带。
1.汽车及零配件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着力推进陕汽集团 5 万辆新能源专用(重卡及大客车)汽车项目建设,实现淮南市汽车整车产业的突破式发展。充分利用合肥汽车产业集聚优势,立足为淮南陕汽重卡以及合肥汽车整车企业配套,以南澳地毯、钱潮轴承、安徽极纺汽车内饰件、通霸蓄电池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特种轴承、轴承、汽车内饰件、液压件、蓄电池、线束等产品,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以美国能杰系统公司镍锌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着力促进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发展壮大。
2.新材料 充分发挥淮南市煤炭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煤炭开采所需的化工新材料,进一步加大产品研发与生产,并促进企业积极向下游产业延伸,着力做大做强淮南市矿用化工新材料。鼓励和引导矿用化工新材料企业积极向建筑、交通、水利、水电、能源等工程和行业领域拓展。充分利用淮南市粉煤灰、煤矸石等煤电生产废料资源,加快技术突破,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材料等高档建筑材料产品,实现粉煤灰和煤矸石等煤电生产废料的高效利用,着力将淮南市打造成 &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基地。围绕装备制造、汽车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煤电铝一体化,大力发展新型铝合金等新型金属材料,并加快推进特种钢材发展。立足为合肥平板显示和家用电器产业配套,积极谋划配套电子新材料,着力将淮南市打造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省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3.新能源 以日芯光伏为依托,着重促进高倍聚光太阳能组件、芯片、聚光器、太阳能跟踪器等产品的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促进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系统在淮南市的集聚发展。密切关注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态势,依托电力优势,择机进入晶硅和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培育发展多晶硅及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等相关产品。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及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推进其他新能源产业发展,着力培育清洁煤、煤制油、煤制气等洁净煤产业和生物质能产业;密切关注国内外风能产业动态,择机引进风电产业。 专栏 3: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目前,以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光伏产业正在经历寒冬,但未来长期向好的总体发展趋势并未改变,尤其是作为第三代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将是未来产业发展新热点。 晶硅太阳能电池。晶硅太阳能电池分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近24%,规模生产的转化效率为15%左右,技术最为成熟;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实验室最高转换效率为18%,规模生产的转换效率为12%~14%。 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比较,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所需半导体材料价格比较低廉,生产时电能消耗较少,总的生产成本较低,虽然使用寿命较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短,但晶硅太阳能电池重心已由单晶向多晶方向转变。未来,晶体太阳能电池仍是光伏发电应用的主要组成部分。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非晶硅型、多晶硅型、铜铟镓硒(CIGS)型和碲化镉(CdTe)型,其中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与晶体硅太阳电池比较,薄膜太阳能电池最重要的优势是成本优势,但同时也具有转换效率低下、稳定性差、初期投资大、工艺复杂等问题,很难在光伏发电应用中占据主要地位。未来,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将集中在减少光致衰减和提高转换效率,并在叠层电池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获得新进展。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目前,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第三代太阳能发电技术正逐渐成为太阳能领域的新焦点。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采用多结的砷化镓电池,其理论转换效率高达68%,商业化高倍聚光光伏发电系统效率在23%~28%之间,与晶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相比,具有宽光谱吸收、高转换效率、良好的温度特性、低耗能的制造过程等优点,在高倍聚焦的高温环境下仍保持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随着聚光光伏技术进一步成熟和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其综合成本有望低于晶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
4.医药产业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将淮南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安徽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依托现有优势产品和骨干企业,积极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物药物产业,着力将淮南市建设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化学合成和抗菌素原料药生产基地和安徽省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肝炎、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专用药物生产基地。
5.电子信息产业 鼓励现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延伸和完善矿用电子产品产业链,着力推动矿用电子产品优化升级,重点做强矿用电子特色产业。积极引导企业拓展矿用电子产品应用领域,着力促进特种电缆、光纤光缆、蓄电池等产品继续向军工、航空航天、铁路、通信等特殊应用领域拓展,进一步做大以矿用电子为主的特色电子信息产业。以合淮同城化、合淮工业走廊建设以及淮南市电网改扩建和新建为契机,积极承接合肥市及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电力电子、汽车电子以及家用电器、计算机、手机等产品组装及其配套电子元配件产业,逐步形成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的新格局。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择机发展信息服务业。
(三)发挥优势,继续做专传统优势产业 充分发挥淮南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豆腐文化优势、交通日趋便利的区位优势、劳动力素质高及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四化同步&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着力将食品加工发展成淮南市重要的传统特色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着力将淮南市打造成安徽省重要的出口服装加工基地和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着重塑造以玻璃制品、纸业、塑料和家用电器为主的轻工产业体系。
1.食品加工 依托中国豆腐文化节,加大品牌宣传,不断拓展省内市场和长三角市场,着重扩大 &八公山豆腐&品牌影响,并不断延伸豆制品产业链,做大做强八公山豆腐,弘扬淮南豆腐文化。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全面树立绿色生产理念,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围绕蔬菜、粮食、林果、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继续促进农副产品向深加工领域拓展,并加大农产品的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地方酒业品牌和乳业加工基地建设,鼓励与引导企业强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档次,进一步加强淮南名酒品牌建设,力争创建一家省级酒业知名品牌,并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与引导,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乳制品产业转移,将淮南市建设成为面向中部地区乳业加工基地。
2.纺织服装 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产业用纺织品向高端化、多样化发展,着重做大做强汽车用纺织品产业,并带动其他产业用纺织品在淮南的集聚,不断提高淮南市产业用纺织品竞争力。以发展服装出口加工业为抓手,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快发展服装出口加工与装饰纺织品。鼓励和引导现有规模企业提升产品设计、加工水平,实现从贴牌到创牌的转型生产。围绕产业链建设,积极承接纺织面料生产项目转移,着重促进面料质量和档次的提升,着重加大出口服装用面料、各种产业和装饰用面料、功能性整理面料等生产。
3.轻工业 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拓展玻璃制品种类,促进相关产业在淮南市的集聚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调整力度,积极引进高科技、低消耗、再利用、资源化、可持续发展的先进造纸技术,不断优化纸业产品结构。以满足当地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契机,适时发展塑料制品。进一步加强废塑料的回收与综合利用,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四)顺应趋势,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大招商引资与企业培养力度,积极培育仓储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工业软件等满足淮南市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全市工业的低碳创新和低碳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
1.仓储物流服务 充分发挥淮南市交通便利和区位优势,引导工业企业加快物流业务整合、分离和分包,释放物流需求,积极为物流配送企业提供发展空间,着重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仓储物流企业,加快建立专业物流配送体系,积极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重点开展面向农副产品、医药、煤矿机械、煤炭、工业原辅料等仓储物流服务。积极推进农副产品、医药、煤矿机械等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
2.科技服务
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和新兴替代产业,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研发、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当地工业产品技术水平。着力加强煤电及其延伸产品的专业化研发服务,重点开展煤炭开采与利用、煤化工、生物医药、资源循环利用、矿井安全感知预警与监管等公共安全的关键技术研发服务。积极开展面向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品的设计服务和煤炭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充分利用八公山、煤矿等旅游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相关工业旅游服务。
3.商务服务 围绕淮南市工业企业发展需要,积极谋划建设汽车及零配件、煤化工、新型建材、轻纺、药材药品等专业市场,重点发展集商品展示、网上交易、信息发布、价格形成和物流仓储功能为一体的新型专业贸易中心。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重点商务服务企业,重点发展专业化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与税务、人力资源、市场调查、管理咨询、规划设计、企业管理等,着力将面向制造业的商务服务培育成淮南市生产性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4.工业软件 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契机,大力发展嵌入式工业软件和相关信息技术服务,不断提高淮南市工业产品附加值、降低企业成本、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着重加大煤机、石化装备、节能环保、印后装备等装备制造和汽车等领域嵌入式工业软件发展,继续提高智能化装备水平。积极推进面向工业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积极促进淮南市工业转型升级。
5.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 适应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需求,重点围绕淮南市煤电、煤化工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鼓励和引导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服务企业积极开展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认证与评估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和相关人才培训服务。进一步加大煤化工等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服务、污水处理服务、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废水及烟气排放在线监测服务。鼓励大型重点用能、高排放单位组建专业化服务公司,为本行业其他单位提供节能减排服务。
四、优化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选择 以&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园区功能定位,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城良性互动,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调整优化园区功能定位 以&做强、做大、做特&为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人文特点,按照注重特色、形成规模、集群发展的思路,确定各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上下游企业的聚集与产业链的延伸。 1.淮南经济开发区将地理位置毗邻、产业结构相近的淮南经济开发区和大通工业新区、进行整合,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布局。其中,淮南经济开发区始建于1988年,199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电子电器、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和商贸物流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大通工业园区包括大通工业新区、上窑工业集聚区、田东洛河工业园、淮南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等四个部分,形成了机械装备、新型建材、服装加工和工业物流等主导产业。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医药化工等产业,并配套发展商贸和现代物流产业,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工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发展思路: 淮南经济开发区,大力引进和发展煤炭采掘、洗选、焦化、气化、矿井安全设备生产和制造项目,积极推进煤机装备产业成套化、高端化发展;依托重卡专用车项目,引进发展底盘零部件、车身零部件和通用零部件;立足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加大新产品研发,提振总量与市场影响力。大通工业园区,重点实现与淮南经济开发区的对接,提高现有机械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推进装备制造业成套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同时,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医药物流为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加快建成淮南市医药物流产业园。 近期重点:淮南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陕汽重卡5万辆新能源专用汽车、凯盛重工装备制造基地等一批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大建设项目,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大通工业园区,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加快现代物流园建设,完善园区道路、供电通讯线缆、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 2.安徽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整合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淮南现代产业园区,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整体实力。其中,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是淮南市着力打造的第一个省级高新技术园区,紧邻&合淮阜高速&、&淮蚌高速&,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淮南现代产业园区位于合肥、淮南两城的连接位置,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合淮蚌高速公路、淮埠高速贯穿全境,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园区涵盖智能机械装备、高端电缆、新材料、服装、食品等多个产业。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打造成为淮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承载区。发展思路: 依托高倍聚光太阳能光伏等项目,积极引进光伏设备制造、储能材料、光伏发电控制器及下游光伏产品企业,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积极吸引树脂锚固剂、矿用加固材料、新型建材企业向园区集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淮南现代产业园,加强对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服务配套,加强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开发区及其台商、外资企业的合作,加强与合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及其大型家电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承接国内外高端电缆、应用电子等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近期重点: 安徽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持续提升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重点推进日芯光伏、中移动 (安徽)数据中心、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万泰电子等项目建设。淮南现代产业园区,加快园区道路、供、排水管网、电力设施、电信网络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搭建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的良好平台。
3.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 将安徽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平圩经济开发区、田家庵安成经济开发区和凤台杨村煤制天燃气项目,进行统一产业规划和资源整合,建设国内先进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其中,安徽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位于潘集区祁集镇、平圩镇境内,规划面积为12.7平方公里。平圩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7.91平方公里,已经形成煤化工配套产业、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田家庵安成经济开发区,为省级淮南民营科技园,与206国道、淮河比邻,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以机电、服装、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煤化工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 安徽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在继续引进煤化工大型企业与配套企业基础上,重点发展煤经甲醇制烯烃 (芳烃)及其下游延伸产业链、煤制乙二醇产业链、煤制清洁燃料产业链、氮基化学品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发展以丙烯、乙烯、芳烃、乙二醇、合成氨等煤化工产品为原料的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平圩经济开发区,对接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发展精细化工和煤化工装备产业。田家庵安成经济开发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企业入驻园区,大力发展煤化工延伸产业。
近期重点: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加快推进170万吨/年煤经甲醇制烯烃、60万吨/年乙二醇及上述产品的衍生物等项目,积极落实淮化煤经甲醇制烯烃示范项目,同时,继续做好扩园规划审批工作,启动新开发空间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平圩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煤化工下游延伸产业,提高对安徽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的配套支撑能力。田家庵安成经济开发区,快园区在建项目投产、达产,形成一批规模以上企业。
4.合淮工业走廊共建区 合淮工业走廊共建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主要包括淮南矿业集团产业承接区、杨浦产业转移区、长宁产业转移区、平湖产业转移区等五个功能区。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示范区。
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园区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对接合淮同城化、皖南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完善园区整体发展环境,引进、培育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重点推进低热值煤发电厂建设,构建以低热值燃料发电为核心的低碳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
近期重点: 加快推进园区选址、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节能环保、新材料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电网公司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逐步完善项目建设的相关配套设施,为低热值煤发电厂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5.凤台经济开发区 凤台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5月,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2006年2月,被国家发改委和安徽省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粮油加工、新型建材、电子电器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煤矿机械、纺织服装、新型建材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发展思路: 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的要求,重点引进高端煤矿机械类企业,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增加工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一方面,围绕煤矿机械,积极引进优质项目,扶持培育已有企业,促进园区煤矿机械行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支持园区企业采用新材料、新装备对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
近期重点: 重点支持国力液压机械制造、矿山机械设备生产等项目建设,推进自建标准化厂房、102省道(凤台段)改建升级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6.淮南工业园区 安徽淮南工业园区成立于2002年,2006年升级为省级工业园区,位于淮河之滨、八公山下、瓦埠湖畔,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业,打造成为安徽省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发展思路: 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包装机械、金属模具、数控机床、铸造锻件、输变电设备、电机、发电设备等装备企业入驻,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同时,利用淮河水运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保温绝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建筑装饰材料以及建筑节能系列产品。
近期重点: 围绕加工制造基地的发展目标,打造园区产业链条,完善园区标准化厂房等公用设施配套,重点推进东辰科技园、安徽南澳地毯生产和金德实业退城入园等项目。
7.毛集经济开发区 毛集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10年,包括工业园区、省级民营科技产业园和民营工业走廊,规划面积12.2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轻工、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轻纺产业,打造成为农副产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上下游产业,着力打造集食品、蔬菜和淡水鱼的生产、加工、储存与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同时,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龙头纺织企业,推动区域品牌化发展战略,提高园区纺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纺织业的集聚快速发展。
近期重点: 重点支持白蓝集团、康盛粮油等项目,加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与集散、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
8.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 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位于东西部第二通道北侧,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借助&豆腐的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初步形成了以豆制品加工产业、矿山机械为主的产业体系。 功能定位: 重点发展以豆制品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业,打造成为集博览、展示、商贸、养生于一体的豆腐文化产业园。 发展思路: 依托中国豆腐文化的品牌效应,加强对淮南八公山豆腐文化的宣传力度,做大做强 &八公山豆腐&品牌,重点扶持八公山豆制品厂、兴兴豆制品公司等若干豆制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相关食品加工企业,延伸豆制品加工产业链。
近期重点: 推进园区扩容规划,加快推进八公山豆腐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八公山豆制品厂二期、兴兴豆制品公司等项目建设。
(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为重点,引导和鼓励同类企业向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着力培育发展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1.煤机设备产业集群发展思路: 依托淮南经济开发区、淮南工业园区、凤台经济开发区,鼓励和引导大中型煤机装备企业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向矿山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延伸,建立和完善以采煤、掘进、输煤、井下基础配件为一体的煤机设备产业链。
重点任务: 加强煤机类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关键部件及基础元器件等配套企业,建立形成研发与制造并举的产学研体系。重点发展掘进机、带式输送机、电牵引采煤机、刮板输送机、连续采煤机、煤矿井下制冷、矿井地下救生舱等主导产品,形成掘进机、采煤机、刮板机和液压支架的&三机一架&成套化生产格局。加快比塞洛斯煤机、凯盛重工装备制造、舜立机械退城进区等重大企业项目实施进度,打造成为以煤机装备制造为重点、集合矿用安全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印后装备、化工机械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集聚的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2.煤化工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 依托安徽 (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促进当地龙头企业与央企及上海、南京等地大中型化工企业、能源投资企业的合作。重点任务:培育和打造煤经甲醇制烯烃(芳烃)产业链、煤制乙二醇产业链、煤制清洁燃料产业链、氮基化学品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形成与华东地区及省内其他大型石油化工、煤化工基地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依托皖能集团和国投新集的 300 亿煤制天然气项目、中安联合的煤化一体化项目、淮化集团的 10 万吨合成气制乙二醇项目等,促进煤制气产业不断壮大,重点推进煤制天然气、煤经甲醇制烯烃 (芳烃)、煤制乙二醇、化工装备制造等产品生产能力的提升。
3.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 依托淮南经济开发区,以陕汽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为龙头,实现产业的壮大与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资金、项目、设备和人才的集聚,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加强与上汽集团、江淮集团、奇瑞集团的合作,积极引进轴承、底盘零部件、液压件、线束、汽车内饰、汽车电子等零配件生产项目,不断拓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加快 LNG(液化天然气)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汽车电缆以及汽车气瓶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和产品生产,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出台专门措施鼓励本地企业采购陕汽重卡产品,支持淮南 LNG 新型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鼓励发展高性能电机,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及其控制系统、车身电子、电动车辆电控技术与产品等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产业。
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 依托安徽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立足为长三角、合肥市电子信息产业配套,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重点任务: 重点引进智能控制开关、电力半导体器件、机电元件等电力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的生产,积极承接家用电器、计算机、手机及其配套电子元配件产业转移,不断延伸和完善矿用电子产品产业链。重点做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终端产品、LED 高效照明矿灯、特种电缆等特色产品,发挥淮南市及周边地区汽车整车产业优势,配套发展车载音响、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仪表盘、线束等汽车电子产品。
5.现代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 依托淮南经济开发区,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品牌优势,将淮南市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药用辅料生产基地、安徽省最大的化学合成和抗菌素原料药生产基地。 重点任务:加快自主品牌和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产品发展,力争实现淮南市医药行业 &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以中国医药集团国瑞药业、安徽山河药用辅料股份有限公司、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提升药用辅料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药用辅料产业做大做强。利用安徽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重点发展中药浓缩丸系列和中药微丸系列优势产品。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发展粉针、水针剂等新型制剂、高端精细原料药和药用辅料,推进合成药物及相关制药装备、现代中药、精密医疗器械发展。 6.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 依托毛集经济开发区和凤台经济开发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产业用纺织品链条,增强区域影响力与凝聚力。 重点任务:逐步完善服装产业链建设,鼓励和引导骨干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中游发展,加快多功能蓬盖材料、汽车用纺织品、宽幅高强工艺技术材料以及高性能纤维医用纺织品的生产能力;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提升,重点发展高端纺织品制造,促进服装加工与装饰纺织品向品牌化、精品化发展。
7.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思路: 依托八公山工业园区、毛集经济开发区、淮南工业园区,弘扬淮南豆腐文化,大力发展特色豆腐产品、快捷食品,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 重点任务: 引导大型粮油企业和食品企业聚集,发展米、油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业。重点提升豆制品加工产业区域影响力,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加强上游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食品循环经济,完善研发、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
(三)促进产城互动发展 1.加强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协调 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发展理念,把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和城市发展新组团,把城市的发展和产业支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在园区产业规划中,综合考虑城市交通干线、物流设施等因素,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项目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园城共融。在城市规划中,统筹考虑产业园区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城市规划与产业园区的无缝衔接,充分利用城区和产业园区现有学校、医院、商住、文化娱乐等设施,服务园区产业发展,推动园区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
2.推进工业项目&退城进园&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鼓励引导城区工业企业加快搬迁改造,并依法对影响城市规划、环境、安全和人民生活的企业加强约束和规范。对实施 &退城进园&的工业企业,在工业园区内优先安排工业用地,享受水、电、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可申请园区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主要用于弥补 &退城进园&企业新厂建设、设备搬迁和解决改制遗留问题的资金缺口。
3.提升园区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撑功能 按照&产城互动&的发展理念,面向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推进园区电力、道路、供排水、标准化厂房、公租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产业园区与相邻城区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职工公寓、商贸市场等各类生活服务设施,保证足够的用地、资金用于园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完善生产和生活配套功能,努力打造配套齐全、出行便捷、环境优美、生活舒心的现代产业新城。 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过程中,积极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强化总量控制&倒逼传导机制&,保障环境安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大力加强节能改造力度。抓好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推进清洁生产示范。鼓励引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装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排污强度。加快行业脱硫脱硝步伐, 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积极推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展热电联产、余热利用、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加快低热值煤与生物质发电、新型墙体材料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 大力推动工业节水。限制和禁止高水耗行业发展,做好工业企业节水工作,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节水器具,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特别要加强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降低单位产量新鲜水用量和废水排放量。
(二)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动防污治污平台的建设,统一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园区废水、废气的集中治理和固体废物的有效处理、处置。加快淮南市经济开发区、煤化工产业园区等园区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高新区、八公山、安成等园区污水集中收集步伐。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以环境监管引导和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环境监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加大环保现代化装备的投入,加强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治理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管理和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对于符合环保和用能要求的重点项目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对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一站式&服务。
(三)加强环境监管 加强重点企业用能管理。对重点用能企业实行分级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关停禁改转污染型企业,限制发展和限期治理环境敏感区企业。对进入园区企业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限制高污染、高消耗类企业或项目入驻。 加强治污设施监管。加强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在内的治污设施监管,重点提高运行效率。重点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大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等设施建设,通过污染治理工程,进一步提高减排量。 增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主要指标对比活动;开展企业工序能耗和产品能耗限额考核和奖惩,推行能源审计,确保节能减排落到实处;抓好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环节的节能降耗监控。
(四)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生态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做好园区生态建设规划。在完善园区规划时,进一步充分考虑园区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强入园项目的审批,凡是违背园区规划,破坏园区发展环境的项目一律禁,通过每个企业的绿化美化来加强整个园区的绿化美化工作。 在加快园区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园区的绿化美化。明确各园区生态与绿化美化的责任。凡是入园区建设的项目都要符合市里和园区的环保规定、符合城市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招商引资行为。
六、保障措施与实施机制 工业园区发展和布局优化是淮南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和关键途径,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一)健全园区管理体制 1.加强组织领导 实现产业布局优化,必须注重统筹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淮南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对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指导作用,由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负责对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调整优化、重大项目落地等有关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各县、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同时,加强部门、园区之间协调互动,建立市政府有关部门、各园区有关工作负责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2.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以新增项目为抓手,加强对新增项目规划引导和布局优化。原则上新增工业项目按本规划中确定的功能和产业定位进行统一布局。坚决避免同类项目无序竞争、盲目落地。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对重大工业项目布局进行统筹协调,并解决重大项目引进有关事宜,保障项目顺利落户。建立项目利益共享机制,实行项目利益引入方与项目落户方的&6+4&分配模式,即项目引进、落地投产后,项目直接缴纳的主要税种前三年项目引进方与项目落地方按六四比例分成,后三年按照四六分成。 专栏4:典型地区推进园区错位发展政策措施 九江市。出台《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指导意见》, 提出认真落实园区招商合作新模式,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推进重大项目在全市园区内的合理布局。 蚌埠市。出台《蚌埠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 提出园区要按照各自产业定位,积极谋求错位发展之路,坚决避免项目重复引进和建设。在招商引资中,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引进的项目落户县 (区)园区的或县 (区)及县(区)园区引进的项目落户市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的,实行受益共享,具体由县(区)政府与市高新区、经开发区管委会协商确定。对市属工业企业退市进园的,其收益分配办法按《印发全市工业企业退市进园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蚌政办〔号)执行。
铜陵市。出台《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园区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 提出建立利益协调推进机制。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园区间的利益平衡。对于招商引资主体在A区,而项目落地在B区,招商考核实绩计入A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双方各计50%。项目投产后,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纳入B区统计范围。投资企业直接缴纳的主要税种 (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市级以下留成部分)收入,自项目投产之日起,招商引资主体所在区与项目入驻区可以共同分享。 潜江市。出台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 提出调整异地落户项目税收分配机制。按照&招商时资源共享、落户时分类入园&的原则,鼓励各地大力招商引资。异地落户项目前三年税收分成的比例向招商方进一步倾斜,引进地与落户地税收留成按照7:3的比例分配,三年后按3:7的比例分配。
3.严格功能定位 对符合园区功能定位的项目在信贷资金和水电气运等要素保障上实行倾斜。对园区主导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主导产业产值原则上不低于园区总产值 30%,同时对主导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高的工业园区,优先争取和安排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园区供地指标、环保容量等方面重点支持。对不按工业开发区(园区)规划入园的项目不予备案,不予办理用地等相关手续。对严重不符合产业布局规划的工业园区,进行通报批评和限期整改。
4.完善制度保障 由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牵头,加快制 《淮南市人民政府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和布局优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明确工业园区调整优化的任务和责任单位。对各园区开展产业调整和布局优化的考核。建立健全有关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各部门、区县、园区政绩考核体系,由市工业经济领导小组牵头进行考核。对年度考评先进的园区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
(二)加大对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是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和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的重要保障。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 &淮南市工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并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鼓励和支持各园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支持产业升级、园区整合、节约集约用地、合作共建、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向工业园区倾斜。发挥市园区发展贴息和补助基金引导作用,重点用于支持园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贴息、标准化厂房补助等,县、区财政也安排园区建设专项资金。 专栏5:典型地区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做法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自治区工业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基金&,对符合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工业开发区(园区)产业规划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对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重大项目入园,&自治区工业开发区 (园区)产业发展基金&给予贷款担保。 河北省。出台 《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省政府批准规划前一年省级聚集区企业上缴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省级留成部分为基数,对省级聚集区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全返、一定三年&的办法。省&三税&留成比核定基数超收部分,三年内全额返还聚集区,重点用于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对入区项目,除国家规定的收费外,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政策实施期限暂定至2013年。 重庆市。出台 《特色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实施意见》, 提出对符合产业定位的新入驻工业企业,其对超基数新增的地方税收和共享税收属市级和区县级财政留成部分的50%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三峡库区产业化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各区县(自治县)对符合工业园区产业定位的新入驻工业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其生产用房和辅助用房占地产生的土地使用税3市、区县担保机构优先提供融资担保,费率按下限收取。 2.加强研发与创新支撑体系建设 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通过实现研究与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术创新投入。对于企业专利技术、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的,给予一定的研发费用补助和奖金奖励。完善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支持园区建立和发展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业孵化服务机构,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到工业园区创办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
3.支持节能降耗和中小企业发展
落实节能减排责任,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将节能减排评估作为项目入园标准,备案的前置条件,严把项目入口关。对工业园区现有企业,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强对煤炭、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技术的改造力度。加快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强化工业开发区 (园区)孵化基地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政策、法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和办公场所。
4.改善土地、电力等要素供给 逐步完善土地供应和用地管理机制,支持开发区扩容升级,增加和保障土地供给,特别是保障重大项目用地。加强与城市空间布局对接,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严格依据园区投资强度要求进行规范监督。改善电力供应,依托现有设施布局,进行电网、变电站等电力设施改造和建设。煤化工基地、淮化工业基地等优先进行电力设施改造升级,开展自供电系统建设。 落实各园区在电力供应、电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优先满足淮南市内各园区的电力需求。扩大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加快各工业园区的燃气管网建设。
5.改善对企服务 加强对园区建设和发展情况统计监测,及时跟踪分析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竞争优势等情况。改善园区对企服务,简化园区项目审批流程,改善项目服务,推动 &帮办&和&一站式&服务。增强项目落地保障能力,对产业集聚能力强、成长性好、带动性大的优势项目,采取&保姆式&服务,协调解决生产要素供给等问题。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园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设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加大对园区发展的金融支持。 1.搭建工业园区融资平台加强与银行合作及联合,促进金融机构对园区内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服务园区发展。落实税收减免政策,为融资平台提供良好发展环境;通过改革项目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融资平台运行成本、增加投资效益。 2.推进工业园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通过联合重组方等方式,筹建市园区融资担保公司,为园区建设融资提供担保。做大做强现有投融资平台,各园区成立投资公司,与市产业发展 (集团)公司形成母子公司关系。对于快速成长企业,依托园区融资平台进行担保,申请银行贷款。 3.改善园区融资服务 加强与银行合作及联合,促进金融机构对园区内重点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制订有针对性的融资方案,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扩充企业生产资金规模。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市级担保机构对园区基础设施等建设担保费率按最低标准执行。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淮南市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较大,要根据园区的实际情况,加强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讯、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过渡性安置房和保障房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快速路、普通公路、铁路和港口等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园区对外公路等级,加快各园区与合淮阜高速公路、淮滁高速公路、淮蚌高速公路、206国道等的对接。加快铁路专用线项目的规划与实施,发挥高铁客运、货运带动作用,增强铁路运输能力。发掘淮河水系支流的水陆交通潜力,加快沿淮港口群和企业专用码头建设,加强泊位的新建和改造。完善园区规划内的城市功能,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商务服务现代服务业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
2.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根据各工业园区产业结构特点,扶持和打造一批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研发、检测、认证、咨询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能力。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在工业园区内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园区内骨干企业依托专项、试验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加快建设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管理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产业导向、园区招商以及厂房招租等有关信息工业园区信息发布平台。对服务于工业园区内各类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提升淮南市内现有各类产业服务平台对园区企业服务支撑力度。
(五)完善招商引资机制 招商引资是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新上项目合理落地,实现淮南市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举措。
1.注重招商选资和招才引智 利用中原经济区、合淮一体化、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资源富集地区可持续发展试点等国家战略平台,进一步整合、统一招商引资政策。有选择性地引进入园项目,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科技项目。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依托,鼓励龙头企业领办专业园、特色园。大力引进公司总部、研发中心、采购结算中心等功能机构,继续深化与央企、全国知名民企以及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以产业集群建设和产业链完善为主,围绕各园区实际,加快相应企业和项目培育、引进。严格控制和限制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限制类、淘汰类和禁止类的项目。
专栏6:淮南市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和重点 一、汽车。乘用车、商用车、专用汽车;汽车关键零部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产品。
二、机械。叉车、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高端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高纯度多晶硅提纯关键装置;大型露天矿关键装备;智能电网设备、新型输变电设备。
三、钢铁。高强度汽车板。
四、有色金属。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用有色金属新材料。
五、化工。高硫低质煤清洁转化;焦化副产品回收及深加工产品;超高功率电极、高炉用微孔和超微孔碳砖、特种石墨。 六、建材。节能环保型玻璃窑炉、废(碎)玻璃回收再利用产品;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材料;在线镀膜玻璃、低辐射玻璃、信息/新能源/国防/航空航天用特种玻璃、高纯石英砂、高品质人工晶体材料。
七、轻工。木浆、纸和纸板;汽车、电子电器用塑料;家用电器、智能家电及零部件.
八、食品。粮食及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
九、纺织。高品质纱线、高档纺织织物;中高档服装;产业用纺织品。
十、电子信息。数字接收终端产品及零部件、数字摄录/家庭智能终端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物联网应用类产品;平板显示器件、有机发光二极管、光电子器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工业仪器仪表配套产品、太阳能光伏生产工艺设备。
十一、医药。新药、天然药物;药物新剂型、新辅料;新型疫苗和诊断制剂;一级耐水药用玻璃、可降解材料、功能性材料、新型药用包装材料。
注:根据国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12 年)》对安徽省产业转移方向和重点整理
2.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按照淮南市工业布局总体架构,增强各工业园区之间联系。加强产业规划与招商工作对接,研究制定淮南工业园区招商引导目录。加强信息网络和多媒体等招商手段。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实现招商工作制度化、招商队伍专业化、招商手段现代化、招商形式多样化,建立招商人员跟踪重大项目的长效机制。
专栏7:典型地区招商引资经验借鉴 1、《蚌埠市加快工业发展奖励政策实施细则》
支持产业配套。鼓励工业企业从蚌埠市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配套企业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60%奖励主导企业,40%奖励配套企业。 支持企业外联重组。本市企业引入市外战略合作者,自引入战略合作者变更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新增的所得税、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享受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待遇。 鼓励市外企业在蚌埠发展。新办或从外地整体搬迁来蚌埠的工业企业,竣工投产后,在3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时,按其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1%一次性奖励给企业法定代表人,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20万元。
2、重庆市涪陵区对外开放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对设在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外来企业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不包括未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的工具、器具)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3、湘潭市引进外来资金奖励办法 引进外来投资单项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含2000万元),投入现代工业、商贸、物流及其他鼓励类生产经营项目,按实际到位资金的5&计算奖金。由引进外来资金奖励审核领导小组负责审核工作。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分管招商引资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 3.形成有利于产业布局优化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 建立起以淮南市工业优化布局为中心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鼓励对符合园区产业选择和功能定位的招商活动。建立项目补偿机制,项目招商考核实绩计入招商方,固定资产投资落地方与招商方共享。加强对招商服务的考核评价,逐步转变单纯以招商规模为核心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依据主导产业引资比重、主导产业项目后期服务、配套措施落实,对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指导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
(六)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努力构筑与区域产业特点相适应的多层次、多门类、开放型区域人才体系,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发展动力。
1.完善高端人才引入机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来淮南发展。围绕支柱行业和主导产业,加大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加强与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合大学等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合作机制。推动淮南市 &人才青苗&工程中对园区内煤机制造、煤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倾斜,加紧培养园区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等人才。开展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2.推进职业培训体系建设 加强与淮南技师学院,淮南市公共就业实训基地合作,根据园区企业需求和发展方向,对园区新进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对园区现有职工的职业技能再培训,促进知识与技术的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把市职教园区建设成为园区的人才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满足园区产业人才和技工需求。
3、落实人才优惠政策 积极落实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努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外部环境。建立工业园区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补助制度。重点支持园区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以及特殊贡献奖励。对园区发展亟需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住房、一次性科研经费支持、落户支持。加快人才公寓建设,为园区人才提供周转租用住房。加强园区及周边工作、生活配套环境建设与规划。对工作满3年并签订3-5年长期合同的职工,园区所建保障房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出售给职工,吸引和留住人才。
专栏8:典型地区吸引人才优惠政策 北京。对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由市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对所获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京,按照上一年度所缴个人工薪收入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80%予以奖励,用于其在本市购房、购车以及参加培训。 苏州。出台《苏州工业园区吸引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意见》。 对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引进后担任园区关键行业关键岗位的紧缺专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可给予10-20万元的购房补贴。对经管委会有关部门认定的纳米技术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和研发机构,引进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紧缺高层次人才,在三年内,经每年评审后可按月给予元的薪酬补贴。
连云港。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连云港市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关于实施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的意见》。 建立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补助制度。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点用于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各类人才培训,对作出特殊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以及改善用人环境涉及的其他基础性投入等。建立了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补助制度。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各类人才培训,对作出特殊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以及改善用人环境涉及的其他基础性投入等。
镇江。实施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工程 (新331计划), 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团队和领军人才。对引进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经评审后,分重点推荐、优先推荐、一般推荐三类予以资助。合肥。加强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出台住房、子女入学、财政扶持、职称评定等十项优惠政策,来引进培育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重点引进培育10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从事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并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高端人才,引领带动试验区乃至全省创新创业人才总量大幅度增长。
(七)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淮南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是淮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年度计划、重点专项规划时要贯彻落实 《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对所负责领域的任务制定具体措施。
2.落实责任制度
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按照市工业园区布局调整优化的总体部署,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积极推进相关领域重点工作。实行月度工作汇报制度。落实督查考核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
3.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各工业园区配合统计部门建立快捷、高效、准确的园区统计报表信息体系。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 年 7 月 3 日印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阳能光伏发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