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热性灌丛草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哪里

  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 草地畜牧业为我国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经济和环境价值, 其可持续发展可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三赢。绿色经济的三个目标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致, 即提高资源效率、确保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和增进社会公平。笔者通过分析我国草地畜牧业显着的环境外部性与发展滞后并存的现状, 指出草地畜牧业发展绿色经济具有的巨大潜力和草地畜牧业向绿色经济转型必备的条件, 即草地畜牧业的绿色增长意味着牧场生产力的重大突破必须符合维护草地系统多元化价值的需要, 应追求环境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模式, 避免追求单一产品的产出最大化。基于此, 提出草地畜牧业绿色经济转型的相关对策建议。

  《》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畜牧科技期刊,刊号CN62—1134/Q。其办刊方针和宗旨是为发展我国畜牧业服务,面向科研,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市场,推动我国节粮型动物养殖业的发展。

  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会议 (简称为“Rio+20”会议) 上, 绿色经济模式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重要工具。绿色经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定义为改善人类福祉和提高社会公平, 同时显着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短缺的经济。该定义强调保护包括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本。绿色经济也可简单定义为低碳、资源效率和社会包容。与绿色经济密切相关的一词是绿色增长, 是指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 确保自然资产能够提供改善人类福祉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服务。绿色增长是增长方式的质变, 在于其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 在于其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最小化, 在于其面对自然灾害时所拥有的修复力。综上所述, 绿色经济定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绿色经济是一种高效利用能源、水和其他物质投入的经济。2) 确保生态系统修复力。绿色经济具有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 促进社会公平。绿色经济促进改善人类福祉和整个社会公平分担责任。资源利用效率并不能保证对自然系统的影响保持稳定或下降, 因此有必要强调效率和修复力并重来实现环境可持续性。除了提高资源效率和维护生态系统修复力, 还要考虑到食物、水、能源等基本资源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因此促进社会公平和代际公平分担责任是与绿色经济高度相关的一个方面。绿色经济概念不能代替可持续发展, 但可以把它理解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途径。

  1、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草地畜牧业是指在牧场对牲畜进行的粗放生产, 牧民主要养护成群的有蹄类动物, 根据地理位置不同饲养的牲畜也不同, 包括牛、牦牛、绵羊、山羊、马、驴、驯鹿、骆驼等, 也可以是一定数量的非蹄物种。许多牧民饲养多个物种, 以利于适应不同生态位或保持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产力。

  草地畜牧业是地球上最具可持续性的食物生产系统之一, 它在维护世界1/4陆地面积的自然资本中起着主要作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多功能畜牧管理制度展示了牧场畜牧业投资所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草地生态系统的放牧和可持续草地畜牧业维护了土壤肥力和碳、水调节, 有助于病虫害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消防管理。放牧草地每年的固碳能力在200~500 kg/hm2, 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若采用标准的生命周期方法, 草地畜牧业单位产品的碳排放水平低于规模化的饲料生产系统, 具有正的环境外部性[1].

  牧区发展滞后于农区, 造成的贫穷和脆弱性不利于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性。牧民的投资水平低以及不良投资也在削弱牧业经济, 进一步导致草地资源的退化。草地畜牧业为这些整体上生物生产力低、不适于集约化管理的区域提供了广泛的经济价值, 以独特的适应能力高效地利用这些具有巨大多样性和难以预测性的草地资源。草地畜牧业被认为是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的系统, 但它却集约利用自然、人力和社会资本产生一系列经济、环境和社会产品及服务。不幸的是, 由于草地畜牧业带来的许多益处难以用市场价值衡量, 因此经常受到政策和投资方面的排挤, 甚至一些传统牧区也在寻求以资本密集的生产模式取代草地畜牧业。

  2、草地畜牧业的绿色经济发展潜力

  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物质财富的创造不以增加环境风险、生态稀缺和社会不公平为代价。它要求经济发展战略和指标能够有效地反映环境外部性和社会不公平性, 以确保生产和消费不再以牺牲自然资本和社会公平为代价。这就需要畜牧部门制订和采取适宜的政策和措施鼓励牧民提高草地生态服务功能。草地畜牧业绿色经济转型意味着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增加环境风险、生态短缺和社会不公, 该发展战略要求生产与消费不再以牺牲自然资本和社会公平为代价。草地畜牧业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绿色增长的作用在于三个要素:1) 草地畜牧业在维护自然资本中的作用;2) 草地畜牧业的资源效率和具有在高度易变旱地环境中可持续生产的能力;3) 草地畜牧业拥有发展绿色经济潜力所需的关键有利条件。

  2.1 草地畜牧业在维护自然资本中的作用

  畜牧业是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石的系统:牧场喂养牲畜的牧草, 维护动物健康和生产力所需的水和矿物质, 提供阴凉处、燃料和建筑材料的树木灌丛, 其他多样性草地产品。在某种程度上牧民不仅仅是畜牧业生产者, 更适合被称为草农, 草地系统的活力主要取决于他们如何保护自然。草地畜牧业可持续性的核心是牧民的适应性管理, 其中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是对牲畜群活动的管理。大多数牧场生态系统直接依赖有蹄类动物 (野生和饲养) 的活动。牧区牲畜管理的重要作用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牧场的开放及相互联系, 这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靠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牧场整体的生态系统健康取决于草食动物的活动, 载畜量过于保守将不能缓解放牧压力。放牧及其管理在生态系统提供持续的诸多产品和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包括保持土壤肥力、多样性植物的分布、有效的生物质管理以达到最优的土壤固碳条件以及进行火灾管理等。这些服务的意义远超出了牧场的边界, 典型的例子包括草原放牧管理的改进可以提高土壤固碳的巨大潜力。进一步的调控服务包括提高草地生态系统抵御当地和外来物种入侵和病虫害的能力。牲畜为草地提供了诸多服务:种子远距离传播、破坏土壤结皮利于种子和水进入土壤、植物物质迅速分解和粪便返回系统、成熟牧草被食用为幼苗腾出空间和光线。牧民牲畜放牧的精心管理也可以促进牧草生长和减少裸露土壤, 这些都利于保持水土。

  牧区社会保持的非物质生态系统价值对人类福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包括维护景观休闲价值、维护演化数千年的传统的适应自然的知识系统和实践经验, 这些对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和为草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草地畜牧业依赖持续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以求得生存发展, 牧区社会很自然地形成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文化准则。可持续性草地管理的最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就是保持一定强度的周期性放牧, 周期性的放牧压力对于维护草地的新陈代谢有利。在基因层面, 牧民长期以来所采用的选择性育种策略培育出了各种各样的适应当地环境的牲畜品种, 它们对于疾病和干旱具有很强的修复力和适应性。这些动物凭借独特的方式适应牧场管理系统的需要, 如在极端气候压力下保持生产力。

  2.2 草地畜牧业拥有可持续提供多元化产出的能力

  虽然草地畜牧业在标准的经济词汇中被认为是一个低投入、低产出系统, 它实际上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难以量化的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价值。尽管牧民利用资本的集约化程度和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差异悬殊, 绝大多数牧场都提供多种产品, 主要是畜产品 (牛奶、羊毛等) , 而不是牲畜本身 (肉类在很多情况下其产值占牧场总产值的份额低于30%[2]) .许多人认为, 集约型畜牧业系统生产力的提高, 使单位畜牧产品所需水、土地和产生的CO2都大幅下降, 而草地畜牧业系统单位畜牧产品的环境影响更大。很显然, 对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审视, 因为草地畜牧业传统上就高度集约化地使用劳动力和社会资本, 回报是获得多种多样的好处, 包括多样的产品、环境和文化服务。从高度劳动密集型的运动的多元价值生产体系转为缺乏运动的资本密集的单一产出的发展模式, 对于特定产品的生产 (通常是肉) 可能存在明显的资源效率, 但这种转型无疑是以牺牲整个社会和环境的健康为代价的。这就需要有效的量化草地畜牧业环境效率的更为先进的工具, 重新考虑在牧区环境下引进农业集约生产方式的问题。同时需要一种新的牧区集约化发展模式, 即以更多的投入追求更多的多元产出为衡量目标的模式。

  2.3 发掘草地畜牧业绿色经济潜力的有利条件

  草地畜牧业需要有利的条件发掘其绿色经济潜力, 但集约化和昂贵的新技术不是选项。要发挥牧场全部潜能就必须升级他们传统自发适应草地环境的策略以应对各种风险。这包括管理追求绿色经济过程中可能对草地畜牧业构成的威胁, 如牧场转为生物燃料作物的生产用地, 管理气候变化和可能增加的气象灾害风险。发挥草地畜牧业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需要注意草地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失灵及投资不足问题。这包括为初级产品 (如牛奶、肉类、纤维等) 创造通畅的销售渠道;解决可持续草地畜牧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失灵问题;满足草地畜牧业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 进行营销和创新利用所需基础设施方面的适度投资;为草地畜牧业多元化的产品组合进入细分市场营销提供更多支持, 尤其是在产品增值或通过认证来确保生产规范以满足细分市场需求方面。

  2.3.1 社会公平的需要

  社会公平是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牧民的边缘化:公共投资水平低, 无法参与牧区发展决策, 甚至在一些情况下牧民生活方式和草地畜牧业生产系统也遭受政府措施的不公正干预。许多牧区和其他农业生态区相比, 人类发展指数和食物安全指标滞后。从地理空间看, 干旱半干旱区域的牧区是最贫困和最边缘化群体的家园, 在这里干旱半干旱牧场的区位与贫困指数有着清晰的正相关性。牧民的预期寿命、入学率、人类发展指数和婴儿死亡率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种差异直接原因为投资不足, 深层次原因是对草地畜牧业系统不够重视造成的。不过, 草地畜牧业发挥绿色经济潜力, 实现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有利条件也正在取得进展。

  2.3.2市场机会和生态补偿措施不断涌现

  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各种信息和消费品的不断涌入, 牧民的期望和生活目标已经发生改变, 牧民的生计越来越多样化, 并利用各种渠道增加现金收入 (如打工、出售牲畜及乳制品等) .提高牲畜产品进入市场的便捷性、更加公平合理的牲畜价格和更为可靠的市场是牧民期待的关键发展目标, 他们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政府在提高牲畜营销方面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一般来说, 由于高昂的交易成本, 牧民在追求草地畜牧产品经济潜力时面临很大困难, 诸如远离加工企业、缺少正规市场、获取信息和公平交易合同困难、缺少金融支持等。高昂的交易成本制约了牧场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增加了解决牧区贫困和食物不安全问题的难度, 在一些地方成为阻止生产者充分参与市场的诱因。另外, 草地畜牧业生产种类繁多的独具特色的产品 (如奶酪、羊毛、皮革、纤维、肉类、牛奶等) , 符合不断增长的社会和环境标准要求高的细分市场的标准,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 对于草地畜牧业绿色增长转型应包括对牧民更好地销售种类繁多的产品的营销支持, 而不是减少产品的种类或仅仅是追求销量。

  随着经济发展, 出现两个主导消费趋势, 即越来越关注更健康、更有营养的食品和方便食品的需求。完全可追溯牲畜产品在工业化国家的整个供应链居于首要优先位置。随着环境影响认知的提高, 食物营养和动物福利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于是出现了尊重动物福利或环境影响的牲畜产品的细分市场。到目前为止, 已经出现的最多的鼓励低投入畜牧业生产体系的是有机产品认证, 该认证服务于有机产品市场。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 避免有害添加剂、防腐剂和农用化学品已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但一些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重要动机是基于对环境的保护。有机产品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可获取20%~40%的市场溢价[3].值得注意的是,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有机牛肉供不应求, 需从草地资源丰富的国家 (如澳大利亚) 进口以应对短缺。粗放的、低投入的草地畜牧业本质上是一个有机产品生产体系, 可以满足特定的细分市场如有机畜牧产品, 这既为牧民提供一个重要的营销选项, 也为生产者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增加的成本由市场买单找到出路。然而, 对这些生产者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是他们与市场的距离和由卡车将有机认证农场的动物运到屠宰场需要严格控制的时间。

  有利于补偿牧民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贡献的细分市场和生态补偿发展迅速。除了获得所生产牲畜产品较高的价值和环境服务补偿外, 牧民还可以受益于牧场自然生物多样性产品的收入。牧区发展具有包容性的绿色经济不仅要关注肉、奶等产品价值, 还必须考虑到草地畜牧业无形的、难以量化的生态环境服务价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和提高自然资本, 更好地发挥草地畜牧业环境服务功能。包括牧民们通过提高草地系统生产力内化收益, 直接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收益 (如售卖药用植物或提供旅游娱乐服务) , 或者通过草地环境服务获得的间接补偿 (如通过间接的牧场投资补偿牧民提供的生态服务) .

  2.3.3 绿色能源的创新及推广

  相比集约化畜牧业生产, 草地畜牧业单位畜产品碳排放目前较低, 但随着草地畜牧业逐步融入市场经济, 生产的机械化使得所需化工燃料不断增加, 如引水灌溉、牧草的机械化收割等。消费模式的改变以及牧民定居提高了能源消费水平, 畜牧产品的日益商品化也提高了牧民对能源的需求水平, 绿色技术因此变得与许多牧民日益相关, 适当的技术创新和普及成为发展绿色草地畜牧业的必需。清洁能源可促进边远牧区市场开拓和产品供应链延伸, 可直接改善牧民生计和为牧民生计多元化创造更多机会。太阳能技术是这些牧区获得能源 (如照明或为手机充电) 的一种方案, 但“最后一公里”的高成本使得太阳能供应商和绿色能源企业家望而却步, 一般情况下他们仅愿意在城镇等人员密集的地方供电, 而边远牧区的能源可用性较低。一些国家电网无法覆盖的边远牧区的家庭和小企业利用太阳能时只能使用寿命有限的蓄电池储存电力以便于夜间使用。太阳能炊具在减少碳排放和替代牧区生物质燃料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可再生能源在牧场抽水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牧民依赖深层地下水的牧区。

  3、草地畜牧业向绿色经济转型必备的条件

  3.1 提升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是牧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许多牧场发展对其需求的迫切程度甚至超过有形资本投资。虽然牧民往往拥有丰富的本土知识, 这对实现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非常关键, 但在受教育水平方面尚与绿色发展所需人力资本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牧民在抓住牧区发展机遇和新兴市场机会时可能出现诸多障碍。提升牧场草地系统生产力水平需要牧民更高的教育水平和动物健康方面的医疗服务水平。

  3.2 加强草地治理

  牧区草地有效治理取决于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其有效执行。除了地方草地资源管理制度, 国家和省级行政部门的政策也对治理牧场活动有着重要影响。草地治理还受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他们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草地管理, 如在牧场所在流域上游修建水坝。因此, 有效的草地治理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持, 可使跨部门规划和资源分配更好地顾及草地治理需要。

  3.3 提高草地畜牧业修复力

  牧民使用一系列的适应机制来管理干旱草地存在的风险和脆弱性, 他们的管理以适应为主, 而不是进行优化和控制。然而, 草地畜牧业受影响因素正在发生新变化, 包括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市场需求、劳动力转移等。因此, 为了维护草地畜牧业系统的修复力, 就需要更高的草地风险管理战略指导的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高这些自然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是对上述不确定性因素的管理, 而不是草地畜牧业规范和标准化制度的制订。

  对国内草地畜牧业产品市场链和牧区信息通信网络的适度投资可以带来牧区收入的显着提高。如牧区加工设施的完善和交通运输的改善可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提升草地畜牧业产品进入一些市场的可行性;改善金融服务 (如保险、信贷和银行业务) 和完善有组织的国内市场 (如定价信息和冷冻仓储设施) 也会进一步降低成本及市场风险。

  草地畜牧业相关的政策大多关注畜牧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而不是草地畜牧业系统存在的问题。对草地畜牧业产品商业化发展的支持固然重要, 但市场化政策导向绝不能无视和损害草地畜牧业系统多元化价值。多元化价值的牧区经济发展可以保持和提高草地修复力, 利于牧民在自己的牧场进行有效的可持续管理决策。虽然牧民是传统上适应性最强的农村人口, 但草地畜牧业的修复力正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然而, 草地畜牧业的修复力在生产现代化进程中大打折扣。草地畜牧业的修复力依赖于牲畜运动性、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保护草地的本土知识和实践等。与定居的土地利用系统相比, 牧业保留迁徙的灵活性是对长期气候变化响应的表现。

  维护和提高草地畜牧业修复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强化风险管理战略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是至关重要的。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及市场化的保险手段具有减轻气象灾害危害的潜力, 但这些需要政府、保险公司和牧区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其他相关的适应措施可包括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农业推广和教育、小额贷款项目等。

  4.1 制订草地畜牧业绿色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划

  草地畜牧业虽然不是农业或环境部门关注的主要优先事项, 但其经济和环境的双重益处意味着其总效益可能会高于其他用途的土地。制订与绿色经济有关的政策和规划, 充分体现草地的多重功能以及草地畜牧业维护自然资本具有全球意义的重要作用。随着牧民定居和更多地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一些商业化畜牧业有关的条例、自愿措施和绿色技术转让等开始用于牧区, 但从整体上看, 草地畜牧业需要的政策是完全不同的。采用二元的方法也许是最好的, 适宜商业化畜牧业的政策可以确保其得到优先投资与技术应用, 同时采取一些适宜政策支持粗放的草地畜牧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草地管理战略。

  4.2 细分市场, 促进牧民与市场的对接

  牧民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需要国家政策和投资的支持, 只需创建更多的销售渠道和进入市场的便捷性, 在草地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大幅提高牧民收入。为牧民的各类产品提供全方位的市场至关重要, 除畜牧产品之外, 还应加强其他草地产品 (如药用植物和水果) 的市场开发, 以免市场扭曲效应改变牧民的生产方式。当地的加工和产品价值增值方面需要政府的更多投资支持, 二者不但有利于增加当地政府税收, 而且可以为牧民创造就业机会。天然牧场上粗放养殖的基因多样的牲畜, 提供了一系列的产品和社会效益, 这些效益 (包括环境效益、较高的动物福利和高质量牲畜产品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是集约型生产系统所无法复制的。此类商品消费需求日益增加, 为高标准生产的具有环境可持续性和动物福利的营养食品提供了各种细分市场商机, 一些牧民正在利用其谋发展。建立和保护草地畜牧业生产标准和认证体系, 有利于这些细分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也有利于畜牧业部门的绿色发展。应对牧民在草地畜牧业系统方面创造的环境效益通过生态补偿及其他的一些补偿制度进行支持和鼓励;牧民也可以利用草地环境效益发展生态旅游创收;或者通过草地碳汇、流域水源保护等环境服务获得补偿或资金支持。

  4.3 提高草地资源的治理水平

  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滞后源于牧民的边缘化和被遗忘在发展主流之外。如果牧民只能利用本土知识和机构管理牧场, 那么他们只能起到草场生态系统保管员的作用。如果能够克服目前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 就可以取得一些经济高效的发展成果, 如提高牧民在牧区发展决策中的代表性、草地畜牧业环境服务价值的科学计算与补偿、建立国家层面的可持续牧场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土地使用权和制度安排提高草地资源治理水平, 有助于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表面上看, 这个过程与基于技术的解决方案相比成本较低, 但实际上是目前极其缺乏的要求极高的技术活, 需要大量的投资以提升牧民及其相关的基层部门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4.4 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使牧民融入发展主流

  草地畜牧业发展的许多失误如草地退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和草地生产力下降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源于未能充分听取牧民的意见和对草地畜牧业系统的误解。让牧民融入绿色经济发展, 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避免牧民在国家政策进程中持续边缘化至关重要。建设人力资本, 为牧民提供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保健、安全饮用水、电力、通信网络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将提升它们参与这个进程的能力。提高牧区社会服务水平不能一蹴而就, 在国家支持之初应正视地方服务人才不足现象的存在, 着力将牧区孩子培养起来, 达到未来所需的服务提供者的水平。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有赖于牧民和地方机构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实施适当的政策, 支持和提高草地畜牧业系统的生产力。

}

【摘要】:施肥和刈割分别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有重要的影响。采用不同施肥水平和刈割频度,研究了施肥和刈割对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及其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5年的施肥和刈割处理对群落地上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但对物种多样性影响不显著;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因施肥和刈割次数的不同而不同,有负相关、二次函数关系和不相关等几种类型,多数为不相关。此结果表明施肥和刈割并不总是一致性地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因此,不同施肥和刈割处理下的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生产力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并没有确定的关系。


许志信;巴图朝鲁;卫智军;段淳清;赵刚;昭和斯图;;[J];草业学报;1993年04期
李英年,王勤学,古松,伏玉玲,杜明远,赵亮,赵新全,于贵瑞;[J];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刘建军,浦野忠朗,鞠子茂,及川武久;[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1期
周晓松;朱志红;李英年;袁芙蓉;樊瑞俭;;[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朱志红,王刚,赵松岭;[J];生态学报;1994年01期
王长庭,龙瑞军,王启基,景增春,丁路明;[J];生态学杂志;2005年05期
臧岳铭;朱志红;李英年;王文娟;席博;;[J];生态学杂志;2009年06期
李晓刚;朱志红;周晓松;袁芙蓉;樊瑞俭;许曼丽;;[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11期
李英年,王勤学,古松,伏玉玲,杜明远,赵亮,赵新全,于贵瑞;[J];地理学报;2004年01期
赵陆强;王刚;;[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周晓松;朱志红;李英年;袁芙蓉;樊瑞俭;;[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胡建忠,郑佳丽,沈晶玉;[J];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臧岳铭;朱志红;李英年;王文娟;席博;;[J];生态学杂志;2009年06期
马克平,刘玉明;[J];生物多样性;1994年04期
王长庭;龙瑞军;曹广民;王启兰;景增春;施建军;;[J];土壤通报;2008年01期
}

内容提示: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区逐日无云积雪产品研发及验证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21:58:56| 文档星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