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病老头女士人人求老头因为和别人约定好了来打架,而主角便被抓来

公司一家以环保通风设备为中心,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

叟 sǒu <动>  (会意。本作“叜”。意谓手拿火把在室内搜索。本义:求)搜索;搜查
叜,老也。从又从灾。――《说文》。朱骏声注:“(叟)即搜之古文。从又持火,屋下索物也。会意。”
合群叟。――《国语·齐语》
“叟”。假借为“傁”,老的男人。也用作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old man]
王曰叟。――《孟子·梁惠王上》。注:“叟,长老之称。”
叟何人耶?――《庄子·在宥》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叟sǒu老年男人,老头:智叟。

瘦 shòu <形>  (形声。从疒,叟声。从疒,表明与疾病有关。本义:肌肉不丰满)  与“胖”、“肥”相对
瘦,臞也。――《说文》。
毁瘠羸瘦。――《孝经》
久则瘦臞腐败。――《周礼·廛人》注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瘦怯(瘦弱;瘦削);瘦怯怯(瘦弱的样子);瘦亭亭(亦作“瘦棱楼”。十分瘦削的样子);瘦岩岩(纤细瘦削的样子);瘦恹恹(瘦厌厌。形容瘦弱消瘦);瘦伶伶(形容瘦的样子);瘦伶仃(十分瘦弱的样子);瘦客(消瘦衰弱之人);瘦悴(消瘦憔悴);瘦容(消瘦的容的样子)
⒈体内脂肪少,肌肉不丰,跟"肥"相对:他太瘦。她体瘦。老来瘦。面黄肌瘦(形容人营养不良或不健康)。
⒉窄小的,瘠薄的,纤细的:这鞋瘦了点。那块土地瘦。笔杆瘦。字体瘦。    

}

  老骥伏枥矢志帮扶 青年壮志砥砺前行

  追逐职教梦想 力脱贫摘帽

  “仙妹儿”在扶贫中的那些事儿

  健康扶贫路上的守门人余丽群

  盐津烟草公司老党员舒云武的扶贫路

  扶贫路上的“不倒翁

  牢记使命 勤做群众的贴心人

  在脱贫攻坚路上 用爱心传递温暖

  精神扶贫激发内生动力

  乘精准扶贫好东风 做劳动致富新农民

  不忘初心促发展 苗岭大地谱新篇

  三联系四联动五联变五着力推动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

  特困户老吴家的幸福故事

  小小聊天室 扶贫大作为

  用心念好“四字经”奋力走好新时代扶贫路

  舍生忘死保平安铸警魂 慷慨解囊助脱贫显忠贞

  老骥伏枥矢志帮扶 青年壮志砥砺前行

  ----记曾勇、张金玲、欧勇同志先进事迹

  供稿:县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有这样一群人,从机关深入到基层;有这样一群人,从办公大楼步入田野乡间;有这样一群人,脚上沾满泥土,心中却满怀真情。正是这群可爱可赞的人,把百姓的幸福扛在肩上、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中,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奔小康,坚持奋战在脱贫攻坚战斗一线,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名队员就是一个榜样,一支队伍就是一面旗帜,他们用汗水和生命,诠释着驻村队员帮扶脱贫的庄严使命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

  2018年8月7日上午9时许,天空乌云密布、暴雨倾盆,盐津县税务局驻庙坝镇大坝村、黄草社区的3名扶贫工作队员,在赶往庙坝镇开展扶贫工作的途中,不幸发生交通意外事故,3名队员身受重伤,目前正在全力医治中。

  不服老的“曾书记”

  3名受伤队员中,年级最大的是55岁的老大哥曾勇同志。2015年10月曾勇受原盐津县国家税务局党组的委派到庙坝镇大坝村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2017年10月因工作需要,他毅然扛起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这一重责。努力克服年龄偏大、电脑不熟、病痛缠身等诸多困难,积极帮建基层组织,带头落实“五项制度”,定期开展主题党日、党员服务日等活动,突出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谋划脱贫思路、推动扶贫政策落实、严格执行队员管理规定、协调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促进党建扶贫双推进。

  说起曾书记,村两委干部都竖起大拇指说:老同志不老!当初不懂电脑的他,为了做好示范带头和提高工作效率,为了不因自己电脑知识薄弱而增加其他同志工作负担,曾书记私下里下了不少功夫,从不懂电脑到用手指头一个字母一个字母戳,再到现在的流畅打字和熟练运用,让很多同志都由衷佩服。他这种不服老的劲,也给了驻村工作队员、村三委干部莫大的精神鼓舞和动力。

  大坝村地势复杂、交通不便,多数村组还是晴通雨阻的泥土路。在精准识别摸底调查工作中,为了不受气候限制交通约束,更为了加快工作进度第一时间掌握精准人口信息,曾书记自掏腰包买了一辆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进村入户。刚开始还骑得踉踉跄跄,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一年后,曾书记的摩托车驾驶技术,可以说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如此娴熟的驾车技术后,我们无法估量他曾摔过多少跤、骑过多长路、留下多少伤疤。有次曾书记患严重感冒、牙龈发炎、吃饭困难,村上的干部群众都劝他赶紧去看看,但他没有因此请过一天假,落下一项任务,草草地买了一些消炎药服用后,毅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带头入户走访、摸清村情实际、收集社情民意,对全村贫困户如数家珍,这家有几个人,那家有几人外出务工,哪家还存在什么困难,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准确掌握群众所求所需。

  大坝村田坝安置点因拆迁修建,与村民之间积累了不少矛盾,群众基础比较薄弱。曾书记为了化解群众的误会和不满,多次带着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到村民家中召开院坝会、板凳会,不厌其烦讲解政策措施、耐心细致倾听群众心声、千方百计解决困难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村民的疑虑打消了、群众的观念改变了、干群的关系紧密了,形成了干部带头加油干、群众齐心动力足的良好局面。曾书记常常跟队员们说:“盐津脱贫摘帽已经到了冲刺和攻坚拔寨的关键期,群众都把希望放在了我们身上,我们一定要对得起群众这份信任,尽最大努力与他们一起攻坚克难,不让任何一名群众在我们这里掉队。”

  8月7日交通意外发生后,曾书记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的电脑还在车里你们赶紧去找回,里面有很重要的扶贫资料千万不能遗失。”在场的每名人员见状都无不为之动容,感动落泪。

  外地来的“自家人”

  今年刚满26岁的张金玲同志,是2016年10月考入原盐津县国家税务局的四川绵阳小伙子,也是家里的独生子。2017年7月作为优秀年轻干部派驻到大坝村担任扶贫工作队员。因为年纪小,大家都叫他小张。

  村两委眼中的小张:肯干!是敬业奉献的朴实小伙。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负责的工作总是加班加点按时按质完成,从不推脱抱怨,饿了一碗泡面,渴了一杯凉水,困了一把冷水脸,一直坚守在扶贫工作中默默奉献。

  群众口中的小张:实在!虽然平时不善言辞,但与群众打起交道来也是毫不含糊。但凡群众有事找到他,他都尽心尽力帮助解决。作为农村出身的孩子,他深知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不易,驻村的首要目标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窘境,踏上幸福小康之道。他所帮扶的田中社贫困户邓大奎,房屋需要实施农危改进行修缮。由于该户全户外出,小张担心群众错过优惠政策,便想方设法通过亲朋好友进行联系,动员邓大奎回家建房。邓大奎于今年5月底到家,但遇上汛期,要赶在7月前修缮完工,运材料、找施工队等都存在困难,因此站在破陋的屋前愁眉不展。小张看出了邓大奎的担忧,鼓励他说:“没事,有我在,我们一起干!”便立即组织村民搭手帮忙,联系建材运输车辆和施工队,亲自搬砖刷墙忙前忙后。1个多月时间,邓大奎家危房变新房。邓大奎感恩的说道:“我现在的房子修好了,多亏了小张尽心尽力的帮助。他虽然是个外地人,却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他就是我们的自家人。”

  闲不住的“当兵汉”

  欧勇同志是当兵2014年的转业安置军人,2017年10月派到大坝村任工作队员,2018年3月转派到黄草社区。驻村工作期间,认真履行职能职责,勤奋好学、用心用情开展帮扶。

  他总是闲不住,哪里都有他的身影。刚到村上,恰逢社区为了给农户创建更好的文明生活环境,正在自建文化舞台,他全程主动参与,带头铲沙子、拌水泥、铺地面。别人背一包水泥、他背两包。别人搬10块砖头,他要多搬一半。双手结了老茧、磨出血泡,从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今年4月,欧勇与社区班子成员一起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栽种辣椒,顶着烈日栽苗、打药、拔草,没有落下任何一个环节。下乡走访时,遇到贫困户下山卖鸡蛋,他主动上前询问购买,拿回村上却经常是打坏了一大半。大家都笑他:专做亏本买卖。他笑着说“哪里亏了,其实赚大了。”群众都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不经意间欧勇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只要他入户遍访,附近的小孩都会上前来围着他转,听他讲当兵的故事,亲切的称他“兵哥哥”。

  一次,活麻社贫困户宋祖群因病去世,社区三委准备了两袋大米前去慰问。但宋祖群家住在距离村主干道6公里外的山区,欧勇得知后主动开车和社区班子成员一同前往。由于路况不好,半路车子就坏了,他二话不说爬进车肚子下进行维修,全身沾满了汗水和泥土。他说:“群众家中有事,两袋大米对他们来说也许解决不了什么实际困难,但是只要我们村上的干部去了,群众就找到了主心骨,找到了党组织,心里就有了依托和温暖。”村民有时打趣他:“欧同志,哪里都能看见你,你真是闲不住。”他却乐呵呵的说:“咱当兵的人就是一块砖,群众哪里需要哪里搬。”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道路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手更高的山。正是有着像曾书记、小张、欧勇他们这些“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千千万万扶贫工作队员,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委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用汗水和鲜血彰显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坚定信心。

  让我们共同祈祷和祝愿躺在病床上的曾勇、张金玲、欧勇同志早日康复。

  追逐职教梦想 助力脱贫摘帽

  ——刘冰动员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

  初见刘冰,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眉宇间带着坚毅,一边熟练的在键盘上修改一个资料一边招呼我们坐下,她看上去很疲惫,但问及今年的职业教育,她马山就精神焕发,立刻向我们介绍起今年的职业教育招生情况:“今年盐津县要毕业的初中毕业生是5625人,但普通高中只录取3300人,剩下的2325人只能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今年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是690人,比去年的20人增加了近35倍,压力大得很呐,不过我们很有信心”我觉得做职业教育最大的成就就是每帮助到一个学生,就切实的帮助到了一个家庭,这是一桩积德行善的好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今天的脱贫人物故事:刘冰,一个为职业教育发展而努力奔走的人。

  刘冰,1998年从昭通教育学院毕业后,最初被分配到柿子镇一所边远的农村小学任教,后由于熟练电脑操作,于2000年调到柿子中心校承担教育统计工作,期间参与了全县普九和两基验收的全部流程,对教育系统基础数据了如指掌,能熟练的分析年报数据,为领导科学抉择提供翔实依据,2009年,恰逢全县两基迎国检,因为业务突出,她被抽调到教育局具体负责两基数据工作,这一干就是8年,业务精湛,认真负责,她被县级领导赞誉为数据“一口清”,只要问到教育基本情况,她就能将前三年的数据倒背如流,也连续8年创下了盐津在昭通市各个县区教育系统数据零差错的佳绩。工作出色的她被提拔为教育股副股长,2017年,全县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顺利过关,她勇挑重担,承担了均衡办副主任一职,具体负责业务的统筹和指导,加班加点披荆斩棘,主动对接认真分析,历经大半年的辛苦奋战,去年11月,当得知盐津义务教育均衡通过国检时,刘冰和并肩作战的同事们喜极而泣,那一刻,她真想给领导说放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长达17年和数据打交道的工作,让她的颈椎和腰椎都出现了严重的病变,加上长期加班无规律的饮食,胃病经常发作,常常疼得她满头大汗,每次一疼,她就赶紧从包里找出一颗“斯达舒”服下去,一直没有时间去理疗,她说,在工作面前所有疾病都是小事,我要把有限的时间投放到无限的教育事业中去。

  本以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关以后可以松口气了,然而2017年6月,局领导找到她,说市委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专程对接了东莞中山对口帮扶昭通,要确保动员一批学生到中山市就读职业学校,当时接到的任务是20人,局长语重心长的对她说:“这是一个很坚决的任务,班子想到你对教育的情结和善于和学生情感沟通的特点,就把职教办主任这个重担交个你吧”,于是,从2017年6月开始,她就扮演着两个角色,一边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副主任,一边是职教办主任,两项工作双重并进。

  职教办刚独立出来那会,就连一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为了有效推进工作,刘冰积极主动的找领导汇报沟通,最终将一间小小的值班室腾了出来,就这样,在这个狭小的办公区域,开始切实履行起职教办的工作职能,拟写职责,制度上墙,制定方案,分解目标,走马上任两个周,她就和另外一名老同志一起拉开了职教工作的序幕,多年来被忽视的职业教育迎来了从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刘冰很感慨,她说做统计数据这么多年来,最心痛的就是眼睁睁的看着每年落选的初中毕业生大部分走向社会外出打工,而他们,却都还是未满18岁的孩子。

  刚接手职教工作的那会,为了对这个未知的领域加强了解和学习,她自己下载了很多资料,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学起,从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相关政策学起,一边学习一边部署,先后跟随局领导到北京、重庆、昆明等地考察和学习,成功的完成了和北大青鸟、北京商鲲、北大资源等职教集团的合作,让初高中毕业生分别选择就读IT软件、国际酒店管理、高铁乘务等专业,为近300名孩子找到了出路。

  要说职业教育最难的就是动员就读中山的那批学生,接到市局的任务是7月底,目标是要完成20人的招生任务,当时盐津县的多数学生都已经填报了志愿,加上中山距离盐津又很远,很多孩子都不想去,可为了完成这项政治任务,刘冰说那两个月简直是拼了命的向前冲。

  为了让中山对口帮扶盐津的优惠政策覆盖到每个乡镇,刘冰冥思苦想,先后通过制作美篇和微信公众号宣传的方式,将涉及到教育资助政策的各项好处推广到了全县中小学,让社会和家长知晓就读职业教育的好处,同时,她要求各个学校悬挂标语,打出醒目的“家有万金,不如一技在身”、“读职校,花钱少,门槛低,专业强”、“技在身,能致富;各行业,出巧匠”、“三百行,有状元;促脱贫,谱华章”等脍炙人口的标语,让全县掀起重视职业教育的热潮。

  宣传氛围有了,接下来是分解目标任务,为了将这一优惠政策落实到各个乡镇,让学生知晓这件事,她将20人的招生任务分解到了13所中学,打算在志愿报名去的孩子中挑选家庭最困难的学生前往中山。

  然而,预报名的结果大大出乎刘冰的意外,拿到汇总表的那一刻,她有想哭的冲动,这么好的机会,可报名的人数只有7个人,距离目标任务还差13人,怎么办?怎么办?

  那天晚上,刘冰失眠了,她半夜起来就开始写推进方案,一边想着下步思路,一边想问题主要出在哪里?第二天一上班,她就迫不及待的找到局领导汇报情况,她说出了一个连她自己都觉得有些惊讶的想法:“要从局领导开始,从局机关全体成员开始,在各自的朋友圈广泛宣传中山对口帮扶招生的事情,要积极动员亲戚朋友的力量,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正是在这样强势的宣传氛围下,通过一个周的努力,报名人数终于突破了20人,登记在册的有25人,手捧花名册的那一刻,刘冰如释重负,她把每个同学的资料认真的登记造册,并将监护人的信息一一核对,为了确保让家长放心,她逐个的给家长打电话,耐心的给他们解释孩子前去就读的种种好处,给他们计算除享受国家政策外家庭需要承担的最低费用,挨个挨个的打电话,挨个挨个苦口婆心的劝说,最终确定了23名孩子要去中山,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安排,各个县区要统一将这批学生送到中山。

  1500公里的路程,交通工具除了长途汽车就是火车,都没有直达的班次,需要转站,考虑到路途的遥远和交通工具的安全,最终她选择带领孩子们坐火车,为了确保买到同一列车厢,她挨个的给家长打电话,要求孩子们统一上交身份证,一个个的在手机上编辑信息,然而在网上订票每次只能选择8个人,担心孩子们走散,最终她还是协调火车站售票处,为23名孩子统一打票,拽着那厚厚的一把车票,刘冰觉得数天来的奔波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她想,这23名同学即将前往繁华的一线城市去学习,三年后就能上班,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然而,正当她建立起微信群,在群里发通知准备出发时,突然接到一名学生的电话,告诉刘冰说他不想去中山了,要老师还他的身份证,犹如晴天霹雳,刘冰被这个孩子的任性给气急了,她反复给家长打电话询问原因,家长满是无奈的语气,说孩子不听话他们没办法,当那个孩子从她手里拿走身份证的那一刻,刘冰从未有过的难过,她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让家长改变观念,如何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如何将职业教育与人生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无时不刻缠绕在她脑海里。

  最终,直到上车点名的那一刻起,刘冰悬起的一颗心总算放下了,22名孩子顺利乘上开往广州的列车,两天一夜的长途跋涉,她没好好的合上一眼,车每到一站,她就急忙起身清点人数,担心谁会突然下车,她像一个大姐姐一样呵护着这群孩子,给他们保管钱物,途中细致的分发食品,就像照顾亲人一样的对待同学们,当转接的大巴车开到中山火炬学校时,也是黎明时分,顾不上感受中山的风土人情,刘冰抓紧时间和中山学校的老师最快的完成了对接手续,完善了学生们的入学办理,并亲自给孩子们铺好床铺。

  离开中山回来,她的手机里便多了这群孩子的联系方式,谁生病了也要告诉她,谁家父母想念孩子了也要找她,她专门建立了“盐津孩子就读中山微信群”,在群里经常鼓励孩子们要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同时,孩子们也会把那边的见闻分享到群里,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刘冰说我这儿就是一个中转站,不仅要负责对接家长,还要对接好学生。

  难忘的输送学生之旅还有一次,那是2016年的9月,那时刘冰还没有负责职业教育,但受局领导的委派,她专程护送31名学生到北京,那次买到的全是硬座票,漫长的旅程,那趟车足足坐了32个小时,最难忘的是到了北京下车时一个同学走失了,她急得满头大汗,后来通过紧急联系车站广播寻人才找到迷失的小伙伴,到了北京,把这31名孩子分别送到不同的校区,并参加了学校的开班仪式,来不及看一眼北京的风景,她便急匆匆的返回单位,谈及去北京最大的感受,刘冰说就是坐了一趟漫长的火车,夜晚乘车时经过长安街,远远的看到了天安门广场,就连一直向往的长城都没时间去看一看。

  承担职业教育以来,刘冰把整个的心思都放在了这份工作上,她平常爱写爱发朋友圈,经常把职业教育的很多政策分享出来,让身边的很多朋友都知道她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2018年,盐津全面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招生工作面临最严峻的考验,上级下达的招生任务由2017年的20人增加到690人,这是一次让690户贫困家庭重新看到希望的机会,刘冰觉得这既是责任,也是使命,所以,自今年4月份以来,她先后组织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三次以上,分解目标任务,迅速组织各大准入学校到各乡镇进行招生宣讲,先后接待了近20家职校入驻盐津,包括云南、四川、重庆、中山的所有扶贫协作学校,在她的精心组织下,每一场宣讲都取得了很好的实效,现场发放各校的宣传资料有30000余册,接受宣讲的学生达到3000余名,截止到5月底,意愿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预报名人数达到2186人。截至7月31日,正式报名1716位同学。这是非常可喜的成绩。

  一、从事职业教育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答:承担职业教育工作近两年来,最大的感悟就是看到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选择了就读职业学校而没有外出打工,看到他们学有所长就特别欣慰,每次看到理发店的小工我都会劝他们不要洗头了去职中好好学门手艺。我觉得从事职业教育就是在做好事,做善事。

  二、近年你亲自送学生到北京、到中山,期间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答:最难忘的场景应该有好几个,一是去北京的那次我半夜趴在桌山迷糊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把他的外套脱下来悄悄的给我盖上,那一刻特别感动,觉得咋盐津的孩子很懂感恩;二是去中山的那趟在车上给孩子们买炸鸡腿时有一个孩子告诉我她是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东西,而且他们多数是第一次坐火车,一路上很兴奋,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三是送北京那批孩子下车后走失一个吓得我要命,那会感觉就像我自己的孩子走丢了一样,自责而又难受。

  三、听说你春节过后专门去劝说辍学的学生是怎么回事?

  答:这是真的,这名孩子是我亲自送到中山就读的学生,在学校一直很听话,但是寒假回来耍了一个假期后临近开学就告诉我不去读书了,记得去劝说的那天,我们是走了很远的比较崎岖的一段路才找到他家,那小孩是单亲家庭,和高龄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我在他家做了四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各种情感招牌都使上了,然而在 努力也没有挽回孩子的心,至今我心里都还放不下,随时等他回心转意。

  四、听说你每次送学生出去都把自己的小孩丢给别人带是吗?

  答:这的确是一个比较揪心的问题,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在水富读高一,多数都是她自己照顾自己很少操心,而小儿子才5岁多正上幼儿园,每次我要出差,都只能狠心的把他托付给别人,以至于现在我儿子常常会半夜惊厥,猛的翻身起来大声喊妈妈,这是我最愧疚的事情,觉得经常把小小的他托付给别人照顾让他从小就没有安全感,但我从来没有因为家庭而放弃我的工作,当想到舍弃自己的小家能够帮助到更多的家庭和更多的孩子时,我又觉得这种付出和牺牲是值得的。

  五、是什么信仰让你对工作充满激情不顾一切?

  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想这是受大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有担当的70后,我觉得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当前盐津正轰轰烈烈的进行脱贫攻坚,我看到了县委政府领导的身先士卒,看到了身边各行各业公职人员的奋不顾身,如果说这是一场战役打响的话,那么我将毫不犹豫的加入冲锋队,时刻准备浴血奋战,为夺取全县的脱贫摘帽贡献一份力量。

  六、听说你还是教育系统的“战地记者”,这称呼怎么来的?

  答:对于这个称呼,其实是之前的晋副县长调侃而来,当时因为他带领我们局领导和我一起到北京参加一个受助学生的新闻发布会,等仪式一结束,我的报道紧跟着就写出来了,所以他就说刘冰是教育系统当之无愧的战地记者,其实这也是我对教育的一番热忱,我平常就喜欢习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和工作点滴,养成了很好的即兴记录的习惯,就是因为这份热爱,我自发的建立了盐津县教育系统的唯一微信公众号:“盐津教育”,也同时率先在教育系统使用“美篇”宣传盐津教育,成为教育系统美篇编辑第一人,截止到现在,我个人撰稿的文章达到500余篇,这完全是不计任何报酬和得失的付出,常常有朋友调侃说:“冰儿你每年写那么多文章稿费一定很可观吧?”每当这时,我总会淡然一笑,为什么要有报酬?这完全是因为个人热爱,有时为了及时发布教育的新闻报道,我常常加班到深夜,记得2017年全县大型的“教师才艺展示晚会”结束后,我从晚上10点一口气就工作到凌晨的6点,差不多熬了一个通宵,双眼红肿手臂酸胀得不得了,最终及时的推出了图文并茂的晚会全程报道:《喜迎十九大,盐津县教育系统举办展园丁风采,迎均衡国检大型文艺汇演》那篇文章的点击率高达9500人次,创下了教育新闻报道类的最好成绩,在全县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除了编辑教育类的信息,我还关注全县的脱贫大事,为了领悟和学习县委下发的脱贫知识,我牺牲个人的时间,联系其他部门搜集脱贫有关的素材,自发编辑了《盐津县精准脱贫十个全覆盖知识》,点击率达到5000多人次,在全县掀起了脱贫攻坚十个全覆盖大比武的热潮。

  八、当前的挂包帮工作你参与了吗,你是怎样对待帮扶户的?

  答:我们单位挂钩扶贫兴隆的凤凰村和豆沙的银厂村,我自己现在主要帮扶银厂的6户贫困户,通过多次走访,我现在和六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去年过春节的时候,我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700元给他们购买年货亲自送到村里,并经常保持电话联系,询问各家的务工情况,经常嘱咐他们注意安全,可喜的是上周,接到一户帮扶户的儿子的电话,告诉我他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收入可观,在挂包帮这项工作中,我的出发点就是尽力的把他们当做亲戚,我乡下的亲戚,心里时常装着他们,因为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每次去走访就像回到了家乡一样,我对农村有深厚的感情,我会尽力帮助我的帮扶户,让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九、对盐津的职业教育发展,你下步有何打算?

  答: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盐津目前只有职业中学1所,办学规模最大能容纳800人,而盐津每年初中毕业的学生为5000多人,三所高中最多能录取3000人,剩下的2000多人面临必须走出去就读职业学校,我现在最美好的憧憬就是希望在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能够在水田新区新建一所职业中学,这样,就能解决孩子们的就近入学,可喜的是,国家即将普及高中教育,而水田新区的高级中学正在兴建,短期内,我们还得为上千人的初中毕业生寻找出路,大致通过扶贫协作学校送出一批,通过联合办学接纳一批,总之,一定会让每一个两后生都有学上,有书读,切实为教育脱贫助力,真正发挥职业教育阻断代际贫困的优势。

  十、你送出去的学生现在毕业就业情况怎么样?

  答:才不久从北京传来消息,2016年我亲自送到北大青鸟就读软件专业的六名孩子都成功就业,其中付婷同学月薪9000,罗忠翠6000,彭利前6000,贺胜6000,吴杰4800,何星宇5000;就读北大资源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于年底就业,有可能实现20人左右的星级酒店中层管理岗位,这批孩子能吃苦,懂感恩,最终顺利就业,这让曾经参与这个项目的政府领导和局领导都倍感欣慰,李晓书记亲自在北京看望过这批小孩,曾现场鼓励他们:“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改变人生”,要求孩子们珍惜机会,发奋图强,为走出大山而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仙妹儿”在扶贫中的那些事儿

   “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经进入攻坚拔寨打歼灭战的冲锋阶段,盐津大地脱贫攻坚鏖战正酣。发展产业、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的大地上,深处一线的各级帮扶干部充分发扬敢拼、敢打硬仗的精神,“5+2”、“白+黑”、“雨+晴”忘我工作,奋战在精准扶贫战场的第一线!

  在盐津县有着这样一名帮扶干部,她是中和镇党政办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刘世仙,被人亲切地称为“仙妹儿”。作为一名帮扶干部,她有一些忐忑,她能为贫困户做些什么?她说:“我不敢说我有更好的方式让贫困户改变,但我知道20次不行,我就试21次,总有一次,他们一定能感受到我的真心,脱贫没有捷径,要用真情与耐心敲开群众心中那扇紧闭的门。”

   做个贴心人

  一起努力摆脱贫困,而我们永远是亲人!这是她与贫困户的约定。刘世仙说:“当你有了家人,你就有了牵挂与惦念,现在我会担心他们危房改造进展如何、他们种植的辣椒是不是能卖一个好价钱、孩子是不是能得到优质的教育、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就业、收入是不是能达标...原来,他们早已成为我的家人。”

  百姓心中有杆秤。2018月2月已成为预备党员的刘世仙认为,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真正取得群众的认同和信任;只有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自觉,以敬畏之心面对群众,以感恩之心对待群众,以赤诚之心服务群众,才能真正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刘世仙说:“只有把自己当群众,常与群众拉拉家常,做做账房先生帮群众算算生产账,才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在听、闻、问、答的过程中摸清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做一个贴心人,俯下身子接地气,真心实意解民忧。”

   做个有心人

  脚底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能装着多少真情,扶贫干部要离得开办公室的椅子、放得下架子,常走田间地头泥巴路,多沾点泥土味,常坐农家小板凳,常开群众庭院会,提高田间地头的“出镜率”和人民群众中的“曝光率”,在走、访、察、看的过程中用脚探路,用手记录,用心思考,才能读懂民意,知晓民情,汇聚民智,拿出实招。在贫困户李方仁家中,刘世仙详细地了解着前两天李方仁参加技能培训的收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俗来讲就是要“扶智”,扶贫要与“扶智”相结合,扶智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让贫困人口具备摆脱困境的综合素质,而技能培训是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刘世仙说:“有不怕麻烦的精神,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技能培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既要注重将技能技术“引进来”,又要有“走出去”的眼光;让贫困群众开阔眼界,在扶贫的道路上,既要授人以鱼,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又要结合实际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困难群众的本领和眼界。”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基层干部要增强“授人以渔”的耐心,树立肯干、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做到实实在在,不走过场的“真扶贫”。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扶贫干部就要做一个“有心人”,用没用心,群众是心知肚明的,只有真心付出、真心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只有时刻作为一个“有心人”,才会真正的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心尽力为群众办事。

   做个知心人

  刘世仙在走访工作中详细了解了贫困户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照户脱贫“6+1”标准,建立户台账,以便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确保贫困户的问题能够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在结对帮扶的一年多时间里,把群众的冷暖装在心中,在思想上、行动上把贫困群众视为自己的亲人,把贫困户生活生产上的冷暖时刻装在心中,刘世仙就是这样认识的更是这样做的。贫困户过着贫困的生活已经很久了,他们渴望富裕美好的生活,帮扶干部一定要精准帮扶贫困户,让他们把产业发展起来,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刘世仙就是这样帮助贫困户的,她积极协调为贫困户种植辣椒、种植紫薯。

   做个暖心人

  曾传伦是中和镇赵溪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他本人患有尿毒症,儿子在赵溪小学读六年级,还有一个学龄前的女儿,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的妻子舒文艳,其妻文化水平低,且需在家照顾病小,无法外出务工。从得知患有尿毒症后,一家人整日以泪洗面,悲痛欲绝,这个虽不富裕但还温暖的家就像暴风雨中的一叶扁舟飘摇不定。当帮扶干部刘世仙第一次来到这家庭,看到卧病在床的曾传伦,询问情况后,刘世仙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这家人,决不能让他们因病致贫。

  曾传伦每周要到宜宾二医院做两次透析,本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家庭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无疑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刘世仙通过水滴筹平台,发动同事、朋友、家人为曾传仁筹集医疗费用。每次走访,刘世仙问得最多的就是曾传伦的病情有无好转。这次也不例外,刘世仙询问曾传伦康复得怎样了,曾传伦感激地说:“谢谢您了,经过这段时间的透析,情况正在好转!”刘世仙鼓励他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面对当前的困难要充满信心和勇气。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赵溪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曾传伦家现在已经种了十颗佛手瓜,刘世仙相信在金秋十月一定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刘世仙针对曾传伦的情况制定了医疗救助、教育补助、就业扶持、兜底保障等帮扶政策。对刘世仙不时前来走访帮扶,曾传伦感到由衷的幸福:“谢谢小刘,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慢慢稳定了,茴子瓜也帮我种上了,一家人以后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时至五月,梅雨绵绵,冷雨依然在飘,刘世仙走在帮扶路上,虽然工作很苦,但心里很暖。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效,有越来越多贫困户脱贫出列。正是这些奋力拼搏的人们,挥洒着勤劳的汗水,乘着政策的春风奋力前行,努力地摆脱贫困。她相信,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之,脱贫路上,众人划桨齐使力,脱贫攻坚,自有真情在,脱贫攻坚战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健康扶贫路上的守门人余丽群

  供稿:盐井镇卫生院

   盐津县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县委政府制定了“1+10+4”作战图,把“健康扶贫”作为十个全覆盖的内容之一,制定印发了《盐津县贯彻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实施细则》,107425名符合家庭医生签约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签约,签约率达100%。

  家庭医生就是签订健康契约的全科医生,是健康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这些签约了家庭医生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

  医生,被誉为白衣天使。在盐井镇卫生院医生余丽群眼中,生命的美好,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坚强,每一天都在上演。而现在,她的使命不仅仅是救死扶伤,更重要的是呵护生命,关心身心,成为居民心中信任的健康守门人——家庭医生。务必让每一个人都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确保农村居民就医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力争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争取不让在脱贫的道路上有人因为疾病而掉队!

  作为医生的她,每天都在和不同的病人打交道,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故事发生在身边。家住柏树村的贫困户李XX,由于知识的缺乏和对疾病的认知不够,血压一直控制不好,对他而言高血压就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毛病,根本用不着吃药打针。为了让他能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余丽群告诉他说:人的血压好比一根水管,当水的压力过大过高时,水管承受不住压力就会爆管,血压也是一样,当血压过高时容易引发脑出血甚至死亡。并向其宣传了健康扶贫的优惠政策,慢性病的报销程序。人在面临生死的时候总是理智的,之后他遵医嘱去买药了,可药却不能减免,这对于本身就贫困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他打电话给余丽群,说家庭医生是个骗局,说她是个骗子。面对李XX的质疑,她只能先安抚他的情绪,在耐心询问情况以后才知道原来李XX走错了医院,误把药店认成了乡镇卫生院,在她的再三指引下李XX找到了盐井镇卫生院,通过她的电话引导、拿着药后的李XX激动的给她打了电话,他说:“余医生,对不起,是我误解了你,高血压的药买到了,3种药减免下来才付了8元钱,真的太实惠了,特别感谢你!国家的政策也越来越好啦!”现在的他,每天规律服药,健康饮食,还主动配合村医的工作,有时还向身边的人讲解高血压的危害。

  脱贫攻坚责任在她,走村入户期间、每天起早贪黑、为确保每一份资料的真实、准确、可靠,她必须深入城乡居民区,挨家挨户地登记,抱着满腔热情来到村民家门前小心地敲门,然后在门外等候,面对群众的警惕、质疑、拒绝,她耐心地解释,仔细地询问,认真的检查、记录,做到“一人一档一方案”保证每一份档案的真实、清晰、完整。2017年8月至今,她的全镇家庭医生任务共签约了28951人,建档立卡2832户11715人,重点人群9985人。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28951位村民在盐井镇卫生院享受着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在全县,像余丽群一样的家庭医生们的工作十分辛苦,她们放弃节假日甚至午休,送医入户,送健康上门,送温暖到家。她们跋山涉水,徒步前行,一心为群众——测血糖、量血压、做体检,进行健康指导;加大创新宣传形式,用通俗易懂的宣传语言走家串户,普及健康知识;曾几何时,她在亲人的期待和抱怨声中,忙碌着免费体检——老年人、慢性病人。

  真情服务、守护健康,她们从每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用彩虹般的笑容,百折不挠的耐心,去聆听百姓对健康的需求、去接近群众、走进群众,犹如一丝清泉融化了曾经的坚冰。通过努力,她建立档案从入户到不敲门,到群众来主动找她们建档。她们也真正的成为了群众心中“小病的医生,大病的参谋,重病的亲人,康复的助手”。正是这些不懈的努力,架起了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使群众对她们家庭医生服务从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信任直到依赖。健康扶贫政策在不断的温暖着每个家庭的心,也在践行着国家到2020年实现全民脱贫的伟大目标。她们都是践行者,都是见证者!

  盐津烟草公司老党员舒云武的扶贫路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盐津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响应,投身到脱贫攻坚拔寨中,挂包任务是盐井镇仁和村。在单位的安排下大部分党员干部被纳入到扶贫队员的名单中,当时对部分上了年纪的同志,单位就没有考虑让他们参与进来。然而一位50多岁的老党员——舒云武同志主动提出申请,要求参与扶贫工作,他说:“我作为党员,就应该为老百姓做点事,我希望尽自己绵薄之力,为老百姓多做点实事。”他的这种担当精神得到了单位的认可,他成了单位里参与扶贫工作年纪最大的一位同志。

  为了顺利开展工作,舒云武同志经常跟村里的村干部、社干部讨教农村工作经验,如何开展农村工作,怎么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从哪里入手等。为了首先摸清自己挂钩那个社的基本情况,那段时间一到周末,不论单位有没有安排,他都去跟着村上的干部下乡入户了解情况。

  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要扶贫干部根据政策标准,挨家挨户摸底调查。那段时间,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前确定贫困户,完成信息录入,舒云武同志开展了细致的入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人口、劳动力、收入、住房等情况。为了实现精准识别,他们平均每户都要去四、五次,最后他对自己的挂钩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为了不耽误村民劳动时间,他每次去摸底调查都是一大早趁村民没出门就去走访,等晚上村民回家后,又接着入户了解情况,之后回到单位加班整理完当天调查到的资料已经是夜深了。

  不论风吹日晒雨淋,只要是到了要求入户的时间,舒云武同志总是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翻山越岭去入户。毕竟舒云武同志年纪都50多了,一次入户回程的途中,他因过度劳累体力不支,不小心滑倒摔伤了。单位领导让他休息两天,可是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贴上膏药,第二天继续入户,可是回来的时候前一天摔伤的脚已经水肿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担当,他始终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拖着受伤的身体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在填写表册的过程中,舒云武同志总是不厌其烦,反复修改,对填表规范锱铢必较,常常为了搞清楚一个小问题,又重新跑去农户家里,最终填写出最整洁,最标准的调查问卷。他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年轻的党员干部都很佩服。

  作为一位年过50的老党员,他仍然是坚持勤学善思,为了弄懂、弄清、弄透政府的扶贫政策,他经常晚上在办公室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对着桌上扶贫政策仔细研读,时不时在文件资料上划线标记,同时还在自己的小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为了能让这些政策能够精准对接好挂钩的贫困户,他每次入户都带着自己做好记录的小笔记本,耐心地跟贫困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增强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他通过自己掌握的贫困户的真实情况,及时帮贫困户争取到了应有的政策帮扶。

  在帮扶的过程中,舒云武同志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贫困户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他准确地掌握了自己挂钩的每一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贫困户必要的帮助。当他得知自己的一户贫困户家里经常揭不开锅时,他连续几个周末都去走访。这个贫困户一家三口,夫妻俩身体不好,不能做重的体力活,孩子也还小,家里菜也没种多少,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他自己便给贫困户买米买油。为了让这户贫困户能真正脱贫,舒云武同志经过仔细思考后,觉得养鸡不失为让这户贫困户脱贫的好路子,于是他做通了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可是当贫困户决定养鸡的时候难题又来了,贫困户说自己根本没有钱买鸡苗,舒云武同志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几百块让贫困户去买鸡苗。不止如此,后来为了让贫困户饲养的鸡苗能成功长大,他四处去跟那些养鸡专业户请教和学习养殖方法,然后再回去手把手地教贫困户。在他的帮助下,这个贫困户家里的经济状况已有了转变。

  还有一次在走访中,看到贫困户家的孩子一个人在挖地,当他得知是家里老人病倒了,所以孩子才一个人挖地,他便拿起锄头,顶着烈日跟着孩子一起挖地……毕竟上来点年纪,经过一天的劳作和烈日的暴晒,舒云武同志在下乡回程的途中突然就晕倒了,同事们立即把他送往医院抢救。在医院醒来后,大家都劝他一把年纪了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扶贫的事情还是让年轻同志干,但是他坚决地说:“我没事,你们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吗。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论到什么年龄,我都一定要肩负起对群众的责任,从身边事情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党的阳光雨露播洒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舒云武同志把对扶贫工作的责任担当体现在了扶贫路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他在扶贫路上的一言一行为鲜红的党旗增添了光彩,为仁和村户脱贫村出列,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一名老党员的战斗力。

  扶贫路上的“不倒翁”

  供稿:县卫计局供稿

   翻开盐津乡村干部和山区村民的记忆,从2008年起,就有一位年近半百的消瘦“老头”步履蹒跚地行走在中和镇核桃村的乡间小道上。十年以后的今天,又在庙坝镇麻柳村的山顶上再次见到了这个人的身影,看起来他仍然风采依旧!从这边山坳仰望那边的山顶,看见他行走的步伐与十年还没什么区别!他就是年近60岁十年扎根农村扶贫工作的盐津县卫计局职工张道聪同志。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不倒翁”,扶贫路上的“不倒翁”!

   岁月为他不倒

  整整十年了,他依然精神抖擞,从他的脸上确实很难找到十年沧桑的年轮。在麻柳村召开扶贫政策宣讲院坝会议现场,他的宣讲词《脱贫致富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事业》,言简意赅,喻意深刻;条理清晰,详实生动。他的声音依然铿锵有力,土汁原味,幽默风趣……!讲得参会群众乐不合嘴,赞不绝口,听得津津乐道,意味深长。他列举的实例真实感人,他宣讲中所述的“救济不救穷,扶勤不扶懒!坚决遏制以穷为荣的等靠要尾巴主义消极思想!”每当他高声呼吁:“贫困同胞们,把信心树起来,把志向拿出来,在帮扶干部和非贫群众的支持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贫帽甩掉,把穷根斩断!”刹那间,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成为了他从县直机关深入农村的执着追求。2008年初,时任盐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的他,毅然决然地辞任了主任,放弃了安然的机关工作环境,选择了下乡到核桃村当新农村指导员。随及他就辗转孙家坪省长农业样板点工作队,普洱镇冷水、庙坝茨竹、麻柳等村任扶贫工作队员。他每到一处都认真努力的工作,放下干部身份与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用他的真诚和朴实与农民攀亲戚、交朋友,为开展扶贫攻坚,组织教育群众树立脱贫致富志向,克服“等、靠、要”的懒惰思维理念和奇葩贫穷文化影响,调动村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贫困群众自身优势,精心实施好每一个扶贫项目,让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率。

   工作压他不倒

  2017年10月底,组织把他从茨竹村工作队员调任麻柳村第一书记。其间,由于精准扶贫进入了网络平台系统化操作和管理。由于身处电脑文盲,实在无法把控和指挥此项工作,身为老党员的他,毫未顾及自己的颜面,2018年初主动向组织请辞了第一书记,仍就地退位当起了工作队员。新任书记黄柳明到任后,他主动向新书记介绍自己工作中由于自身不足而遇到困难和问题,使新书记对扶贫工作有了底,卯足了接替职位干好工作的信心。在黄书记的周密安排和科学分工下,他干起工作来得心应手。这半来,他的工作效率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在工作协助、民情安抚、纠纷调处、政策宣讲、新闻报道等方面,他都在努力体现着人生的价值和党员的魅力。他在麻柳村的9个多月,登门安抚群众上百户,亲自参与调解纠纷4起,参与片区院坝会政策宣讲12场次,村内新闻事件刊登9篇,稿件采用率达到了100%。他每到一处工作都与新闻报道同行,积极宣传正能量,弘扬身边好人好事,努力传播健康文化,鼓舞民心士气。为精准扶贫攻坚掀起高潮,夺取整村摘帽出列胜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难事难他不倒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农民思维千奇百怪,社会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可他针对具体问题的处理解决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如解决民间纠纷时,他利用民俗、道理、法律多元化击破调和;落实政策措施中,他采取比对、交情、担当全方位启迪和感化,2018年初在实施农危改中,柑子社的马廷美,长林社的张世永因为老弱病残和风水迷信影响,无能力和意愿改造四壁通风的C级危房,他数十次与驻片干部一道爬山涉水登门做思想工作,并从自己的工资收入中拿出数千元作为垫底启动资金,终于感化了他们两户同意农村危房改造,如期完工并通过验收;在惠民项目资金上,他本着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化的原则作业,在他经手处理、完成和兑现的工作,没有半点矛盾激化,没有留下任何后患。

   好事少他不了

  作为卫计系统的一名老干部,他总是带头做表率,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群众像夏天般的热情;总是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做健康扶贫的宣传员、讲解员,他常说“没有卡户的健康,就没有群众的小康”。今年6月,麻柳村田坪村民小组卡户龚平均因患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疾病,无钱医治导致行动不便,由家中主要劳动力变成“无劳动力”,对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立即赶到患者家中,一边宣传健康扶贫优惠政策,一边做患者工作,做患者家属工作,要求其家属从广东赶回来照顾以解后顾之忧。最终患者打消了心中的顾虑,同意到盐津做手术。随后又联系社会扶贫帮扶医院——盐津恒康医院为患者做手术,组织恒康医院全体职工捐款8000余元,为患者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最终患者手术费用达100312元,通过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四重保障”以后,患者自付费用仅8675元。目前患者康复良好,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心存感激。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这位“不倒翁”同志是十年磨一生!到2020年,出生于60年代初的他就将退休了,像他这样即将结束自己职履生涯回家安享晚年生活的人,今天还能有这样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确实值得我们脱贫攻坚战场上的同志们弘扬和学习。

  牢记使命 勤做群众的贴心人

  2016年9月,盐津县委组织部选聘吴强同志到盐津县豆沙镇银厂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吴强同志到村任职后迅速完成角色转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积极配合村“三委”开展工作。在精准扶贫工作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中,吴强同志扛起了“业务员”的职责,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心、用情、用行动努力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脱贫攻坚战,做一名群众的贴心人。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真抓实干出成效

  吴强同志深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为早日摸清银厂村全村情况,利用工作之余,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走遍全村3个自然村,31个村民小组,掌握了银厂村全村情况,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从全国农业普查到精准识别摸底调查,从动员群众易地搬迁到安置点征地拆迁,从“一户一档”清理装档到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信息修正录入等工作,吴强同志主动承担起工作任务,团结在村总支的领导下顺利完成每项工作任务。

  2016年9月,柏果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式施工后,施工方与群众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一次,一位70高龄的老人在施工危险地带经施工方多次劝说仍不肯离开,吴强同志得知情况后,迅速停下手中工作,气喘吁吁地赶到施工现场,见老人在地里劳作,便一边走近老人,一边亲切地和老人打招呼,走到老人身旁时便蹲在地上一边帮助老人做农活,一边与其谈论家常,在不知不觉中,老人明白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搞建设正是为了地方的发展。最后吴强同志留下了一身泥土,换得了老人的安全和施工的顺利进行。贴心体现在动真情做的每一件“感情事”,情感缩短了扶贫攻坚到脱贫致富的距离,开启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2017年2月,在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惠民政策时,吴强同志了解到竹林社D级危房户徐成方因修建的土墙房屋时间久远,墙面已经出现严重裂痕,徐成方无启动资金改善住房环境。吴强同志顶着烈日从河坝头翻到山顶上,实地查看危房情况,动员其拆除重建。吴强同志通过讲解扶贫政策,激发徐成方内生动力,动员其进行危房改造。在房屋修建中,吴强同志多方协调帮助其办理相关手续,为其排忧解难,多次实地查看建房质量,帮助其把好建房质量关。由于施工顺利,徐成方在3个月内完成了房屋主体建设,现住上了安全稳固住房,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贴心体现在全力以赴的每一个行动,行动才是最有力的语言,行动才是真正的创新。

  2017年5月精准识别摸底调查工作中,吴强同志白天走、干、讲;晚上量、思、想。白天爬山涉水、翻山越岭走进农户家里,耐心细致地开展精准识别摸底调查工作,和颜悦色地宣讲党的大好政策;晚上住在农户家里、用贫困识别的标准去衡量是否贫困、用科学发展的观念去思考如何发展、通过翻阅表册去回想信息是否准确无遗漏。在入户过程中吴强同志获知银厂村新林社雷印宝因学籍原因,一年级读完后辍学在家已经3年(已10岁),孩子本人非常渴望能进入学堂接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父母多次办理转学手续未果已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吴强同志了解了情况后,一方面鼓励雷印宝父母不要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使其明白孩子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希望;一方面又立即多方协调帮助解决雷印宝复读事情,在吴强同志的努力下,雷印宝已回到校园快乐地学习。贴心体现在“亲”,把贫困户当成亲人,为贫困户办事就是给亲人办事,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己事来办,脱贫了也更亲了!

  2018年4月入户走访贫困户时,了解到林口社贫困户自家水稻秧苗育苗失败,因本村以及邻村种植水稻的农户较少,多处了解后都未找到秧苗,眼看就到了插秧时节,贫困户为缺秧苗一事正犯愁。如联系不到秧苗,贫困户只有放弃种植,最终将导致今年无收成,造成脱贫不达标,影响全村脱贫出列,为今年全县脱贫摘帽将造成严重影响。获知情况后吴强同志立即发动身边亲戚朋友四处购买秧苗,通过努力,最后在80公里外的乡镇联系到了秧苗。联系到秧苗后他立即发动家人帮忙,经过1个半小时的车程后徒步1小时到达秧苗地,5个人花了一天时间把秧苗装好。吴强同志带着致富的秧苗为贫困户送去。贫困户看着吴强同志送去的秧苗,激动得不知到怎样用言语表达,嘴里不停地念着:“好村官啊”,“遇着你是我们的福分”。贴心体现在用心,凡事用心了才能把事情完成好,用心了才能获得认同。

   强堡垒树旗帜,对党忠诚,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强化基层党建,筑牢战斗堡垒。驻村后,吴强同志牢记党员义务,担起总支副书记职责,以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强化党员政治思想教育为抓手,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党建扶贫双推进的工作方法,全面开展“两学一做”,推进常态化制度化,着力提升政治素养、强调守规矩纪律,树立了清正廉洁,团结干事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党性坚定。吴强同志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自觉讲政治,不断强化党性观念。一直以来,他都注重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牢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开展“两学一做”活动以来,不管平时的工作任务有多么繁重,他都能够主动克服工学矛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读本,积极参加集体学习、授课等活动,并带头撰写读书、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工作之余,他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走访贫困户、参与脱贫攻坚责任在我演讲比赛等活动。不忘初心,坚定党性,用对党的忠诚信仰坚守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做一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扶贫好村官”。

  作风扎实。吴强同志始终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办事,按照政策法规办事,按照制度程序办事,主动增强遵纪守规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做到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日常生活中,他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自觉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把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党员,用扎实的作风保障脱贫工作有序推进,做一名有纪律、有规矩的“扶贫好村官”。

  业务精干。吴强同志始终兢兢业业圆满地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其过硬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肯定。充分发挥“互联网+党建”作用。发挥好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为民办事、为民服务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让网络便捷通道跑起来;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作用,加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技能、业务知识等培训力度,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强起来;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模式,建立流动党员先锋微信,远程教育和管理流动党员;用好电商网络平台,助推脱贫攻坚,解决买难卖难问题,让人民群众富起来。用精干的业务能力支撑起全村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的工作任务,做一名能干、会干的“扶贫好村官”。

  吴强同志始终以严格的工作纪律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树立了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执着地努力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践行着共产党员对事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最美的青春献给脱贫攻坚战

  当大学生村官,必须抱着一颗为老百姓服务、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干事创业的初心。吴强同志工作以来,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养,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变幻,把自身的理论知识与村干部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相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脱贫攻坚一线发光发亮,用行动给“扶贫好村官”做出鲜活生动的诠释。

  把最美的青春留在脱贫攻坚一线,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人民群众,筑牢基层党组织这一堡垒,练好为群众谋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本领,尽心尽力作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作一名群众的贴心人。

  在脱贫攻坚路上 用爱心传递温暖

   “如果你是一滴水,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是否永远坚守的岗位?”雷锋同志日记中的一段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在这个社会上,她不过是普通的一名国家公民、庞大社会机器上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虽然没有能力和机遇去管理国家大事,但是她能够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怀抱热爱、奉献青春,在脱贫攻坚的路上,用爱心去传递温暖。

  朱虹,90后大学生村官。两年前,大学刚刚毕业,她就满怀着为民服务的热情,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盐津庙坝,立志要当一名“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大学生村官,通过层层选拔考核,终于如愿以偿。作为石笋村民委员会的一名大学生村官,刚到基层工作时,村民们对她并不买账,部分村民认为,二十出头的小女子能有多大能耐?会干什么事?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没有辩解、没有埋怨、更没有退缩,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回答:在短短的时间里,她几乎跑遍全村的每一个村民小组,挨家挨户访民情、听民意。在田间地角、乡居民房与村民们一次次的促膝谈心,竭力为村民排忧解难,为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渐渐地,村民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位小姑娘、并接受了这位年轻的村官。

  随着农村工作的深入以及对村情民情的进一步了解掌握,家乡的落后,村民的贫穷深深的触动着她的内心。去年3月,她成为村里一名挂、包、帮的“扶贫人”,此时她心中明白:年龄资历经验尚浅的自己连“脱贫攻坚”四个字的真正含意都还未理解透彻,突然间就这样拥有了12户帮扶对象。她感到忐忑不安,因为她隐隐感觉到这是一份艰巨而辛苦的工作,既害怕自己因业务不精不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又担心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一点什么,而且付出了却得不到各方面的满意和肯定。但她又暗自欣慰,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她能感受到基层老百姓因生活窘迫而举步维艰,更能体会到脱贫攻坚对农村贫困家庭的意义。初次走访农户家中,看到本该享受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的七八十岁的老人仍佝偻着瘦弱的身驱,顶着烈日辛勤劳作;本该有着一份事业的男青年因没有技能找不到出路而只能窝在家里靠山吃山;本该享受女人最美时光而现在已是几个孩子的妈妈......看得这一切,她的眼睛湿润了,在感慨的同时,她暗自思量:如何让这帮特殊的群体充分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如何让本县精准扶贫“十个全覆盖”的措施惠及于民?如何在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一次次顶着烈日,踏着泥泞,穿梭在田间地头,来回奔波于乡、村、社及农户之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村三委的具体帮扶措施实施中,与其他干部一道,在扶贫的战线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她亲眼看到一项项精准扶贫政策正逐步落地施行,不断改变着农民的生活:营养午餐计划让农村的孩子安心学习和茁壮成长、易地扶贫搬迁让几十年住在山窝窝里的农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村组公路基本上修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财政代缴农村新农合相关费用、享受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基层群众在乡村就能享受到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利益连结让广大农户享受到了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

  在她工作的那个村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家庭,孩子的父母亲、爷爷奶奶都在服刑,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一个10岁左右孩子的肩上。第一次见到这位年仅10岁的“户主”是去年的冬天,看见他那双通红开裂的双手她忍不住哭了。她在想:十岁大的孩子每天独自带着弟弟妹妹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啊?以前的路他是怎么挺过来的啊?她把兜里的钱掏出来给他买了冻疮药和手套,同时也给他的弟弟妹妹买了一些礼物带回去。之后,她还参加了盐津县大学生村官公益活动,不忘给他送去了温暖包。快要过年了,她想今年的冬天他应该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穿上新衣裳。

  再次入户,大妈亲切的拉着她的手高兴的告诉她:她那不成器的儿子在外务工了,收入很可观,家里经济缓解了很多;有几个小孩子的妇女和她说通过镇上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她准备约上姐妹外出务工,再不能像现在这样每天围着锅灶孩子转;快过四十仍未成家的大哥说等这一季粮食收获过后,把家里安顿好就外出打工挣钱......这一次,感觉他们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让她坚定了帮助他们脱贫扶志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县委政府主办,由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扶贫办、县教育局等单位承办的我县精神扶贫“脱贫攻坚,责任在我”的演讲比赛中,她代表庙坝镇在几十名参赛选手中取得了第三名的不俗成绩,由于业务素质高,又有基层农村工作经验,被镇党委政府抽在镇脱贫攻坚指挥部工作,成为该镇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中坚力量。

  在采访她的过程中,她告诉我:很荣幸作为大学生村官中的一员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并深刻的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何让自己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她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进入新角色,提升脱贫业务技能。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最重要的是要积极主动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学习掌握党和政府各项扶贫工作文件精神、政策要求,每一项政策的落实程度、实际效果是体现政策成功的关键之处,作为大学生村官首先应该在研究吃透上级下达的各类扶贫文件精神及政策措施的基础上深入田间地头、贫困家庭,拉近与贫困家庭之间的距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道理解读政策、宣传政策,以便更好的和群众沟通,为农户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了解农户的诉求和我们工作的初心;其次是走访贫困户,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通过入户走访发现,贫困户贫困原因多样,每一户的致贫原因不一,致贫程度也可细分为较贫困、一般贫困、贫困三个等级。只有通过不断的走访贫困户才能第一时间掌握其基本资料、所需帮扶情况等信息并及时全部登记在案,定期回访脱贫户,了解掌握脱贫户思想动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精准了解致贫原因才能为以后制定脱贫计划、脱贫方案打下良好基础;再次就是进入社会各级组织,建立沟通桥梁。大学生村官相对于村干部而言学历相对高,接触面广,新媒体业务熟练。在广泛了解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村民实际需求,积极为贫困户对口提供各类医疗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增收致富信息,主动当好各类政府部门、民间机构、企业单位与贫困户开展信息沟通的桥梁。积极向各级组织反馈贫困户急需帮扶项目信息,积极组织协调贫困户参加各类机构开展的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创业技能、医疗救助等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

  精准扶贫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却是贫困山区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翻过的大山。在这项工程中,她用自己微不足道的行动努力着,或许她的力量薄弱,但是她可以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去感受这场战役,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绽放出属于她自己的青春之花。

  文章的最后,借用该镇一位扶贫干部的小诗与众共勉:

   在扶贫路上

  我们没有与生俱来的荣华

  我们没有天生无尽的富贵

  即使平凡如白水江之水

  水汇而成河,石磊而为山

  肩扛责任冲锋攻坚战场

  脚踏实地终能征服艰难

  把疲惫藏起,把担子担起

  当易地搬迁的群众落地生根

  当产业发展的村寨红红火火

  当技能培训的劳力稳定就业

  当我们挥洒的汗水浇灌出脱贫致富的希望之花

  当幼苗迎风而至大树参天

  我们就可以迎着朝阳微笑

  我是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坚强斗士

  ——落雁乡共和村党总支书记熊刚碧二三事

   组织召唤:舍“小家”顾“大家”

  2018年3月2日晚上九点左右,熊刚碧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接通电话后,在电话的那一边说:“你好,我是盐津县委组织部的某某某,根据组织安排,通知你明天去落雁乡党委报到,挂职落雁乡共和村党总支书记”。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电话挂断的那一刻,熊刚碧整个人都懵了。当了多年村干部的她好不容易通过考试离任村级工作,而今又要去干老本行,而且是去一个特别陌生的地方。熊刚碧说:当时,我心里一团乱麻。电话挂断后,熊刚碧打电话跟一个落雁的朋友了解共和的大概情况,当朋友告诉她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只听说共和相对来说是一个特别穷的村,离乡政府所在地是最远的村,通村的硬化公路都是最近几年才通的等等情况。

  和朋友短暂聊天挂断后,熊刚碧沉思了许久。最终,熊刚碧告诉自己,不能改变的同时,何尝不如用心的接受呢,同时,她更明白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必须绝对服从党组织的安排。

  于是在2018年的3月3日,熊刚碧按通知的要求到了落雁乡党委报到,踏上了共和村之路......

  为了能够履行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本着务实的作风,干好每一件事情。熊刚碧选择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冲。上任第一天,熊刚碧了解共和村的基本情况。共和村辖8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159户5267人,贫困人口404户2004人,未脱贫户285户1345人,贫困发生率为。 盐津新闻网的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病老头女士人人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