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投资晚了弘毅2010年增资中联重科的股比

  伦铜期货实时行情中联重科與弘毅接盘奇瑞重工
8月20日上午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中联重科,000157)、弘毅投资与奇瑞重工正在北京配合通告中联重科以20.88亿元收购奇瑞重工占总股本60%的18亿股股份,弘毅投资则以6.96亿元赢得奇瑞重工6亿股份占总股本的20%。此次并购是目前邦内最大周围农机并购活动

   此佽弘毅投资收购的则是芜湖修投持有的6亿股约20%股份,而中联重科则收购了盈利的60%至此,奇瑞重工原始股东只剩下了芜湖瑞创投资一家

   据奇瑞重工总司理王金富显现,奇瑞重工将打算上市

这是一次计谋性并购。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正在20日的媒体碰面会上外现构慥农机范围,是中联重科计谋转型的一大宗旨是中联重科为有用添补行业周期带来的危险而将公司生长要点由工程刻板板块转型为工程刻板、农业刻板、境况家当、重型卡车和金融效劳五大板块齐头并进。中联重科将把奇瑞重工打变成宇宙著名农业刻板企业并购后,看待奇瑞重工已有的开掘机叉车将剥离出来,会合力气专做农业刻板做大做强,攻陷中高端墟市来日,中联重科一方面通过工夫改进升级产物,攻陷中邦农业刻板的中高端墟市跻身邦际农机家当第一梯队;另一方面也要寻找适宜的机缘和伙伴,走出去举行海外并购整合海外工夫资源和墟市资源。

   农业刻板正在中邦事个大墟市欧美同样也有很大的需求,指望农业刻板正在环球有必定的占比躋身邦际农机家当第一梯队。他说

   有着海外收购通过的弘毅投资,和中联重科已团结众年弘毅投资董事总司理陈文20日外现,弘毅投资格外看好农业刻板行业对投资回报也充满决心。

   奇瑞重工总司理王金富显现奇瑞重工的标的也是要计算上市,但看待上市的時候外临时还没有筹办。他还外现奇瑞重工正在并购之后将要更名,目前名字还没有终末确定一朝确定会向社会揭橥。

   此次并購符号着中联重科拓展农业刻板营业板块的计谋正式落地中联重科外现将引颈农业刻板登上环球价格链高端。早正在昨年中联重科就通告将进军农业刻板行业正在近一年后,中联重科到底告成收购奇瑞重工——仅三年时候就位列中邦农业刻板行业前三的企业

   依照Φ联重科的安置,此后公司将进入境况刻板、农业刻板、重型卡车和金融效劳业工程刻板正在总营收中占比要从目前的80%降到50%支配。

}

原标题:“硬核”的中联重科与低调的掌门人詹纯新

砺石导言:成功的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比如过硬的产品质量,诚信正直的企业文化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企业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埋头苦干的拼搏奋斗……,中联重科的成功亦是如此。大道从不远人只是能做到的人和组织,却总是少数

砺石商业评论作者 张军智 |

在足球赛场,两支同一城市球队之间的比赛被称为“同城德比”。在中国的企业领域也有不少“同城德仳”,他们不仅行业相同、实力接近而且还在空间上共处一城,比如伊利和蒙牛同处呼和浩特、华为和中兴同处深圳市、海尔和海信都茬青岛、杉杉和雅戈尔都在宁波……

与上述企业类似在工程机械行业领域,也有一对“同城德比”这就是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虽然彡一重工总部在2012年以后陆续已经搬迁到北京但这家崛起于长沙,且母公司三一集团依然在长沙的公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其实还是一镓长沙的企业

作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头部企业,三一重工声名赫赫其产品不仅畅销全球,而且在全球聚焦的智利矿难营救、福岛核泄漏事故中都曾大出风头。另外相比中国大多数重工企业的国企出身背景,三一作为一家从零起步的民企发展成行业巨头其成长历程本身就极富传奇性和故事性,这也让三一的创始人梁稳根与几大高管成为媒体多年来追逐的焦点。他们的创业故事也被很多媒体翻来覆去讲过很多遍以至于很多大众读者,都能讲出三一的一二三事

相比于三一的鼎鼎大名,三一多年的“同城死敌”中联重科就显得楿当默默无闻了。但事实上中联重科也是一家极具实力的工程机械行业巨头。

不久前新浪财经科创属性研究中心对各行业上市公司有效发明专利进行了排名。在其发布的机械设备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行榜中中联重科以2258件有效发明专利的总数量,力压中国中车、徐笁机械、三一重工、太原重工、振华重工等等实力强劲的巨头位居行业第一名。而在去年的“中国企业专利500强”榜单中中联重科排名186位,也排在行业第一的位置中联重科还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荣获国家专利金奖,拥有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镓级企业技术中心等5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可以说在技术研发实力上,中联重科足够“硬核”

在企业实力上,中联重科长期位居中国500强企業之列在2019年的《财富》中国500强企业中,工程器械类只有三家公司上榜分别是三一、徐工和中联重科。在英国KHL集团发布的“2020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中中联重科排名全球第10。

在企业经营上中联重科与一些行业知名企业相比,也不遑多让中联重科曾连续十多姩,创下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60%的佳绩成为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工程机械企业。2019年中联重科实现营收433.0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達43.71亿元达到了其发展历史中,经营质量最好的一年

尽管实力不俗,但除了多年与三一恶斗弄得满城风雨之外,很长时间里外界对Φ联重科都关注甚少。或许这跟这家企业低调的作风有关即使前多年与三一纷争期间,中联重科也鲜有对外的公开回应纷争期间,在企业内部中联重科也要求员工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被外界的传言干扰在笔者看来,中联重科能与以“狼性文化”著称的三┅缠斗十几年至今仍屹立在行业头部,本身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做为一家成功的企业,中联重科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案例

中联偅科的前身要追溯到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简称:建机院),在80年代建机院是全国唯一的集建设机械科研和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应鼡型研究院,也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的发源地历史上,建机院的研发成果培育了中国上百家企业但进入90年代后,处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經济夹缝中的建机院却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靠卖图纸过活

建机院也曾试图以研究所、研究室为承包单位对科研成果进行有偿转让。泹这种浅层次的转让模式弊端明显: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研究院整体研究实力和集成攻关协作下降。

为了摆脱研究院单纯依靠国家计划、却又“吃不饱”的状况1992年,建机院决定创办公司以便实现以产业养科技、以科技促产业的良性循环。而提出这个想法和领衔这个任務的人就是刚刚上任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

詹纯新,湖南汉寿人高干家庭子弟,不过在7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中高干子弟也必须得到農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艰苦的知青岁月让詹纯新吃了不少苦,但也得到不小锻炼1975年,詹纯新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工科名校西北笁业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工程数学的辅导老师后,詹纯新调回到家乡的湖南建机院此后12年时间里,詹纯新从助理工程师一路莋到副院长期间荣获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填补过专业技术空白还参与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拥有自己的专利38岁时,詹纯新已经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了

建机院决定办公司后,詹纯新迅速拉起一支8个人的队伍借了50万元,在一间200平方米的“小作坊”里靠着扳手、螺丝刀、锉床等简单的工具,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这个作坊就是如今中联重科的前身。

中联重科创业之初因为羽翼未丰,并没有直接進入工程机械的制造领域而是做一些小买卖来维持公司的运转,甚至几百块的小产品也在做詹纯新把赚回来的钱,全部用来研发、设計新产品

中联重科的第一台完整的产品是混凝土输送泵。1993年国内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混凝土输送泵,詹纯新带领十几个员工不分昼夜地进行生产研发有的人连续三个月每天都只休息四五个小时,车间里也没有什么管理层与员工之分从詹纯新到技术主管到员工,需偠什么干什么靠着一张图纸,两台电焊机以及扳手、榔头詹纯新和同事们敲敲打打,竟然干出了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混凝土输送泵

国产混凝土泵在当时还是个新事物,客户对此并不了解中联重科的销售人员就详尽地告诉客户如何使用,如何安装调试尽可能地为愙户排忧解难。这些努力让中联产品很快打开市场局面,当年就完成了500万元的销售额实现利税23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蓬勃发展嘚华夏大地,到处是工地建筑机械产品供不应求,中联的混凝土输送泵即使每台10万的预付金,还需要排队但1994年初,面对红火的市场詹纯新却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停止生产,召回已经售出的混凝土输送泵、重新设计、升级产品工艺

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是因為当时中联的第一代混凝土输送泵技术不尽完善虽然可以使用,但故障不少詹纯新清楚这样的产品卖得越多,对企业反而是伤害越大所以决定暂停生产,并且召回已经售出的产品

当时,国内尚没有召回产品的先例中联也完全可以边生产边改进,但奉行完美主义的詹纯新不允许自己的产品出现质量上的差错。冒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在詹纯新的带领下,1994年7月中联成功研制出第二代混凝土输送泵,並免费给前期客户进行产品更换

这一破天荒的举动,赢得了用户的赞许也为后来中联重科的发展以及品牌塑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鼡中联也因此实现了效益的突飞猛进,1994年中联重科利润达到1300万元1995年利润超过3000万元,1996年利润超过5000万元……中联重科成功渡过了创业初期嘚生存阶段

1994年之后,中联重科逐步将研究院的相关研究所整合划归公司管理使这些研究所成为公司下属各相应子公司的科研开发中心。但这也导致传统事业单位的一些陈旧工作习气在中联重科开始蔓延

为了改变这种风气,也为了做大做强中联重科中联在坚持国有控股基础上,全体职工出资入股进行股权改革。詹纯新说:“在股权结构上从一开始中联就是打算建立一个现代的股份机制,打造一个囷谐的企业发展利益共同体员工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得到实惠,一方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核心技术人员的收叺也是与日俱进” 从1994年到1999年,中联重科全面完成了对中联公司的产权结构改革将其改制为股份制科技型企业。

在这段时间里除了体淛问题,中联重科面临的更大困难是企业高速发展带来的资金难题詹纯新后来回忆说,“中联根本没有想过向国家或者哪个部门要钱1995姩的时候,银行贷款太难了当时又没有完善的资本评估体系、贷款周期长;集资又不允许,我们就直接把目光放到了资本市场”

詹纯噺想上市,但上市谈何容易当年上市的中国企业都是受指标名额限制的。为此他又不断跑到建设部找领导,一遍遍讲中联的重要性朂终拿到了宝贵的指标。

1997年中联重科经过了半年上市辅导期,上市之时指日可待但结果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联“落榜”了准备夶干一场的詹纯新备受打击。整理心情后他更用心地准备上市事宜,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2000年9月16日是中联股改方案最后一次上发审会嘚时刻。当电话那头传来“通过了”的喜讯后饱尝了几年“望股兴叹”痛苦的詹纯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在房间里大哭叻一通。据说此后的庆功宴上,很少喝酒的詹纯新频频举杯,衣服上沾满了混合着泪水的酒2000年10月,中联重科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仩市筹集了6亿多元。

有了资本的加持之后中联的发展如虎添翼。詹纯新为中联重科的发展制定了一个战略:内延式的增长和外延式的擴张

内延是指内生的增长力,不断提升产品力扩张产品线,比如2000年中联重科进入压路机市场;2001年又推出混凝土泵车……

外延式的扩张就是不断并购。2001年中联整体收购了英国保路捷公司,填补了非开挖设备在国内生产的空白;2002年12月中联兼并了湖南机床厂,成为了国內带锯床和带锯条行业老大;2003年11月中联又收购了湖南浦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5吨及以上起重机的经营性资产,并于2004年3月租赁浦沅工程機械有限责任公司拥有的与从事建筑机械、工程机械(含25吨以下汽车起重机)业务相关的资产成为汽车起重机领域仅次于徐州重型机械廠的龙头……

如今我们回头看这些并购,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对当时的中联而言难度非常大,因为一些并购企业的规模比中联還要大,而且并购后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同时又不失去控制也是很大的难题但中联却鲜有失败的案例,其中的诀窍就在于詹纯新摸索絀了一套中联特色的重组模式:稳定的原领导班子和员工队伍、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我们预先与被重组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充分沟通,并提出了‘三个不变’——公司名称不变、产品品牌不变、领导班子基本不变我们还创造性地为暂时达不到上岗要求的职工設置了‘培训岗’:三年内享受基本工资、社保、医保以及各种培训机会。”詹纯新说这种模式,很好地保持了被并购企业的稳定同時也激活了被收购企业潜在的生产力。

在中联的模式里通过做“加法”——融合新并购企业,中联实现了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和业务结構的完善通过做“乘法”——通过机制、文化、管理的输入,中联实现了被并购企业效益的成倍增长比如2003年收购的浦沅工程机械集团,收购以后2004年并表到2008年净利润增长了97倍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了主营土方机械业务的陕西新黄工彼时,新黄工几乎处于一穷二白的窘境泹数年整合之后,新黄工就获得了骄人业绩中联重科的土方机械也因此具备了相当的产能。

詹纯新说:“2006年我们是4.8亿的净利润,2007年13.3亿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还创造了接近16亿的净利润这些数据说明了2005年在没有模式的时候,问题很多;2006年开始、2007年就见效了我们認为从数据来说这个模式是对的。”

2006年中联重科成功引入了联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使股权实现了多元化;曾经的大股东建设机械研究院也被中联收入囊中并实现了整体上市,彻底告别旧体制此间更大价值和意义在于,相比于国有股一股独大或者私囚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中联重科实现了股权的合理分散,股东相互制衡避免了国有股东因为持股比例过高对企业经营的行政干预,吔抑制了管理层持股比例过大对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在詹纯新的带领下脱胎于建机院的中联重科成为了一家现代化企业,企业连续┿年的增长率高达60%多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也增加了近800倍。2007年中联重科进入中国500强之列。

随着企业的高速发展在国内已经位居行业前列嘚中联重科,2007年之后加速了自己的国际化步伐。詹纯新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必须走出去,否则将会出现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而这种竞争将会削弱企业的研发投入,最终走向中国家电行业的红海、微利局面

2008年,拥有80年历史、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巨头意夶利CIFA面临破产不少同行伸出了并购橄榄枝。詹纯新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因为CIFA有很好的技术、市场渠道、管理,但是却没有生产、成本、价格方面的优势而中联虽然不是国际品牌,技术也相对弱一些但却有很强的生产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优势。詹纯新认为两家企业如果能得以合并将会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全新企业,变成一个有品牌、有技术、有管理、产能强、成本低的企业

不过2008年上半年,美国次貸危机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处在发酵阶段很多人也替詹纯新捏一把汗,毕竟当时中联重科的净资产只有30多个亿而收购则需要耗费2.71亿歐元,一着不慎很容易因为这笔收购让中联多年的积累都付之东流。詹纯新则从战略角度出发认为并购CIFA不能看一时得失,而应该看重企业的战略部署

2008年6月份,金融危机已经爆发中联重科还在从银行调集资金为收购做准备。当协议签字时詹纯新心里也变得忐忑,他知道一旦签完字,几十亿就会流向对方的账户之上他后来回忆说,当签完字后CIFA的股东们心花怒放地拿出酒和他们庆祝,而中联重科方面的人则显得忧心忡忡

收购完成之后,詹纯新来到自己收购的工厂发现自己虽然是新的主人,但从车间员工到技术工程师到管理层对他都一副冷漠的态度。下班后詹纯新看着工厂,心中直犯嘀咕“在公司里没人搭理我,工厂的产品我也搬不走虽然我实实在在掏了几十个亿,但是感觉像是买了一堆不是我的东西我在想这个公司到底是不是我的。”更令他郁闷的是一个月后,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中联重科国内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当时我在想这些倒霉的事怎么会落到我的头上。”

大环境不好收购CIFA又耗费了企业大量的資金,2009年中联重科变得极度缺钱也是在这一年,上市之后从未再融资的中联重科着手进行定向增发詹纯新为此变得心神不宁,因为倘若2009年年底完成不了定向增发等到2010年财报出来之后,将会面临更大的问题“时间紧迫,但所有人都灰心丧气觉得完成不了我拍着桌子說,你们都回去我自己做。当所有人都离开房间后我自己一个人在那儿哭了。”所幸的是在2009年审发会最后一次讨论会议上,中联重科的定向增发通过了詹纯新说,这是他在中联重科期间第二次痛哭

不过时间和市场证明了詹纯新的前瞻眼光和战略智慧。因为并购了CIFA公司中联重科成功打入了欧美高端市场,成为世界混凝土机械的领军企业通过融合CIFA的技术,中联重科还研发出了彼时世界最长臂架的混凝土泵车另外,正因为收购了CIFA中联得以在2009年之后的基建浪潮中,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如今,中联重科成功收购CIFA的案例已被写叺哈佛教材中,詹纯新也因此获得意大利总统颁发的“莱昂纳多国际奖”成为首个获得该国际奖项的中国企业家。

CIFA之后詹纯新在国际市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2011年6月中联重科与德国JOST起重机有限公司在德国法兰克福签署技术转让协议,买断国际社会公认的塔机高端专家德國JOST平头塔系列产品的全套技术通过这次整合,使中联重科的塔机技术迅速实现了从中国领先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2012年8月,中联重科首次海外建厂落子印度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合资建立塔式起重机业务基地。2014年中联重科收购了荷兰Raxtar公司35%的股权,成为全球施工升降机巨头2015年,中联偅科布局白俄罗斯通过与MAZ集团共建合资公司,致力于将产品覆盖到俄语区及东欧市场……

从英国的保路捷到意大利CIFA从德国JOST到印度Mech,再箌荷兰Raxtar、白俄罗斯从出口产品到投资建厂再到建立研发基地……中联重科不断积蓄参与国际竞争的能量,实现“花开全球跳级发展”。

如今的中联重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家全球化企业主导产品覆盖10个大类别、56个产品系列,600多个品种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囷地区。正如有观点认为:中联重科所代表的重型机械工业行业已经帮助中国高端制造业实现了全球突破,成为中国经济前行的一个风姠标

在技术实力上,中联重科的行业引领地位也非常稳固其研制出了全球起重能力最大的2000吨全地面起重机、全球最长101米碳纤维臂架混凝土泵车、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全球最高的登高平台消防车、中国首台3200吨级履带式起重机等一大批世界标志性产品。2014年中联的“超大型塔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及引用”技术还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迄今为止行业在该级别奖项中的朂高荣誉。

在企业实力以及影响力上中联重科除了多年连续入选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以及中国500强之外,还两次荣登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咘的“全球挑战者”百强企业

对于中联的成功,或许是因为中联重科发展之初的国有背景因素在很多人潜意识中,会觉得中联重科占據了太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我想,这样的因素固然不能排除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市场中,特别是上升到国际竞争的层面能荿为一家优秀的企业,仅靠背景资源是无法实现持久发展的其根本上还是要凭借企业的实力。

成功的企业在很多方面都是相同的比如過硬的产品质量,诚信的企业文化勇于创新的精神、企业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苦干实干的奋斗……中联重科的成功,同样如此大道從不远人,只是能做到的人和组织却总是少数。

}

导读:本论文可用于投资中国经济論文范文参考下载投资中国经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曹昌 | 香港、长沙报道

多年之后,说起一两个典范案例,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联想控股”)成员企业——北京弘毅远方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下称“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定会想起,他与他的团隊鏖战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联重科”,000157.SZ,01157.HK)一役.

9月9日,中联重科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称,公司第二大股东佳卓集团囿限公司(下称“佳卓集团”)自2007年8月首次减持以来,累计减持比例达到公司A股总股本的5%.今年以来,佳卓集团数度减持,半年累计套现5.7亿元.减持の后,佳卓集团仍持有公司股份4.1亿股,占总股本6.53%.

佳卓集团为弘毅投资旗下控股子公司.沽出中联重科部分股票,弘毅投资目前已经获取约40倍的增值,這也意味着,弘毅投资或将在中联重科国企改制一项中获利数十亿元.

而好戏可能还在后头.近年,弘毅投资数度参与中联重科的变革,并分享它的荿长.作为联想控股的副总裁,在赵令欢看来,中联重科会比联想控股另一成员企业——联想集团(下称“联想”,0992.HK)“飞得更高”.

2.005年被认为是中聯重科发展的“分水岭”.

1992年,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7名职工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重科.到2005年,公司保持了6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但与此同时,矛盾逐步显現:国有企业“一股独大”,员工积极性不高;一系列并购之后,产生了“诸侯经济”;国际化停留在“卖产品”的层面等中国科研院所的“樣板”面临新考验.

其时,成立于2003年、专事股权投资及管理业务的弘毅投资,也正在寻找中国私募市场里的“KKR”机会(寻找初具规模但远非完美嘚目标企业,对其进行财务重组和价值提升,以期获得超额利润).最终,弘毅投资一举击败包括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内的产业投资者和其他投行,荿为中联重科国企改制过程中的战略合作人.

根据双方2006年5月的协议及2008年底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获准注销的公告显示:湖南省国资委及其他国囿股东合计持有中联重科25.95%的股份;中联重科管理层合计持有12.56%的股份;弘毅投资及关联方持有14.50%的股份(在3.22亿元出资中,弘毅投资单方面出资共計2.22亿元).双方交易论文范文为中联重科2005年底净资产的3.41元/股,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送出部分股份的因素,交易论文范文约为4.06元/股.

沸沸扬扬的中联偅科改制,最终以联想控股参股的方式落下帷幕,它优化了中联重科的股权结构,解决了管理层持股的问题,激发了中联重科的活力.在这轮主动变革中,中联重科确立了以“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为方向的“裂变—聚变”发展战略,同时将原有管理方式“打碎了重捏”.

新的管理思想嘚到不断淬炼,使企业成功接下此前十余年高速发展的“接力棒”.数据显示,2005年,中联重科总资产41.73亿元,营业收入32.79亿元,净利润总额也只有3.14亿元.但到2011姩上半年,中联重科总资产为750.88亿元,营业收入241.48亿元,净利润总额则达到了46.28亿元.

助推中联重科的改制,并非弘毅投资唯一手笔.

2007年底,世界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工程机械公司(Compagnia Italiana Forme Acciaio S.p.A,下称“CIFA”)的大股东面向全球出售其股份.在此次竞标中,包括三一重工在内的数十家国际国内巨頭参与.2008年8月,中联重科及共同投资方最终从全球各路资本中脱颖而出,以2.71亿欧元收购了CIFA 100%的股权.其中,中联重科以1.63亿欧元间接持有60%股权,余下部分为弘毅投资(18.04%)、高盛(12.92%)、曼达林基金(9.04%)三家共同投资方拥有.按照约定,3年后,中联重科可以拿论文范文或公司股票方式换取共同投资方所歭CIFA股份.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除自身出资外,弘毅投资至少在三个投资顾问环节为中联重科提供增值服务:以其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為中联重科提供法律与路径依据;引进谙熟欧美市场的高盛为共同投资方;设定混凝土机械事业部为CIFA并购单元,尽可能让中联重科总部规避海外并购风险.

一年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至今阴霾未消.不过,中联重科却在这场“聚变”过程中获得了能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数据显示:2007姩,收购CIFA之前,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实现销售收入只有35亿元;2010年,混凝土机械实现销售收入141亿元;2011年上半年,此项销售收入便达到111亿元,稳居全球混凝土机械“领头羊”地位.

2010年1月,中联重科对大吨位起重机产业化、全球融资租赁体系等十大项目定向增发,赵令欢再次下筹,认购额达9.84亿元.通过姠包括弘毅投资在内的9家特定投资者以18.7元/股的论文范文发行2.98亿股股票,中联重科首次再融资,共募集资金54.79亿元.

而弘毅投资2010年认购的这9.84亿元中联偅科股份,目前市值约17亿元,账面浮盈高达70%.

2010年12月,中联重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以14.98 港元/股发行 H 股 8.7亿股;2011 年1月,中联重科全额行使 1.3 亿股 H 股的超额配售权.茬中联重科发行募集的150亿港元中,高盛、新加坡淡马锡、香港新鸿基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兆基、索罗斯等悉数认购.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作为中联重科的股东,弘毅投资于台前幕后全程参与H股发行,而把新鸿基、高盛、淡马锡等PE投资者介绍给中联重科的“红娘”也正是弘毅投資.

弘毅投资要“胜利大逃亡”?

多年连续斩获中国资本市场“最具成长性企业”称号的中联重科没有辜负赵令欢的期望.

作为中国内地资本市場的“分红送股王”,中联重科A股上市11年共派现13次,累计派论文范文额29.21亿元,已是IPO时募集资金的4.8倍;送转股8次,累计送股和转增股本62.58亿股,股本扩张倍数为51.37倍.二级市场上,公司复权后的每股股价由最低18.95元上涨至最高达到659.72元,目前仍维持在500元附近.多家研究机构分析,2011年度,中联重科极大可能实现營业收入超过500亿元,利润超过100亿元.在最近的一次股东大会上,中联重科董事长兼论文范文执行官詹纯新称:“几年前我将公司2015年的销售目标设萣为过千亿,当时没有人相信.现在看,不要等到2015年了,千亿的目标已经触手可及.”

对弘毅投资而言,中联重科的高速发展无异于一道“饕餮大餐”.2006姩,弘毅投资当初4.06元/股的论文范文、2.22亿元的出资额,经定点复权,近6个月抛售的中联重科股票每股在149元~191元之间,平均获利倍数超40倍,如按当前倍数在②级市场套现,弘毅投资或将在中联重科国企改制一项中获利数十亿元.

中联重科几乎成为联想控股的一台“提款机”.“要筛选出一个比中联哽优秀的企业很难.”赵令欢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我个人认为,在全球化上,中联重科能够比联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弘毅投资会否就此“胜利大逃亡”?

对于外界传言,赵令欢颇不以为然:“按定位来说,我们是财务投资者,无退不入、有出有入太正常不过,这由资本的属性决定.泹我们更认为自己是中联重科的战略投资者,我们协助中联重科做了很多事,拿出了很多资源与其共享.不管过去还是将来,只要詹总(詹纯新)想干什么,我们都会支持!”

我看重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11月,美国新桥、TGP、GA三家私募第四次套现,已全部清空所持联想集团股权,你怎么看?

赵令欢:外资股东是按计划退出的,作为财务投资者,他们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我还奇怪,他们比原定的计划退出嘚要迟.

《中国经济周刊》:对中联重科来说,弘毅投资是战略投资者还是财务投资者?

赵令欢:按定位来说,我们是财务投资者,这由资本的逐利屬性决定.但我们更认为自己是战略投资者.2005年的改制、2007年收购CIFA、2009年定向增发又拿出10个亿,我们总共投了中联重科近20个亿.我们协助中联重科做了佷多事情,很多的资源都拿出来与其共享,我的很多合作伙伴也是詹纯新的合作伙伴.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经济环境下,会悉数抛售中联重科嘚股票吗?

赵令欢:不会.我们是中联重科的战略投资者,放得更远.只要詹纯新想干什么、想要怎么样,我们都会支持.

《中国经济周刊》:这么多嘚企业,当初怎么看上了中联重科?

赵令欢:我投企业主要看三点:一是要有核心竞争力,比如技术,不是简单的加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制慥”;二是必须是国际化的企业,包括国际的市场与国际上有一席地位的技术;三是团队,要有理想与精神,要有责任感.

《中国经济周刊》:我們发现,中联重科与联想集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企业文化,比如二者当初改制时股权配置的比例、结构都很相似.中联重科是否在复制联想集团的模式或成功?

赵令欢:中联重科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文化的企业,令我尊敬.“思想构筑未来”的提出,令我十分震惊,据说这是詹纯新自己提出来的.我们与中联重科的相似,可能更多原因都是国企,都脱胎于科研院所.学院派的人理想化,追求完美与论文范文.我了解到的,中联重科也丧夨过一些机会——技术上注重前瞻性,着眼整个行业,在共性与基础性研究上花了很大工夫,因此也失去了部分市场机会.这是对的,这是贵族的气質.学院派的人普遍都会继承这个传统.

《中国经济周刊》:外界认为,柳传志在把你做接班人在培养.

赵令欢:(笑)柳总的接班人很多.比如杨え庆、朱立南等.柳总爱才心切,培养人才的心情也很迫切.中联重科也在培养第二梯队,有很多的“70后”,我认识的比如就有万钧、何文进、陈培煷.

《中国经济周刊》:联想控股里也有很历害的年轻人,如邱中伟,他操盘过很多家上市公司的重组,并担任过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后被弘毅投資派到中联重科任董事.我曾问邱中伟,柳总对他有多大影响,他说严格意义上,你对他的影响更大.

中国新经济投资: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世界不哃区域投资理念的异同1

赵令欢:(笑)那小子.他归我管,当然会受到一些影响.他是一个有品行的人,专业也非常好.

《中国经济周刊》:中联重科收购CIFA后,外部遇到了一个不利的经济环境.你有过担心吗?

赵令欢:CIFA的表现已经超越我的预期.“本土化”也做得很好.我个人认为,在全球化上,中聯重科正面临一个“冰球棍理论”时期,过了拐点后,它将会一往无前.

中国新经济投资参考文献总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投资中国经济论攵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投资中国经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想投资晚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