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作品的论文的那个作品写论文最好 好的原因在那里。能给出几点提示

答案:解析:
  ①语言/封建家长的威严;
  ②心理、动作/“我”的聪明和对父亲教育方式的厌恶。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忆梁实秋先生
我认识梁实秋先生,同他来往,前后也不过两三年,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留给我的回忆却是很长很长的。分别之后,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仍然时常想到他。
  1946年夏天,我在离开了祖国11年之后,受尽了千辛万苦,又回到了祖国怀抱,到了南京。当时刚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的“劫收”大员正在全国满天飞,搜刮金银财宝,兴高采烈。我这一介书生,“无条无理”,手里没有几个钱,北京大学还没有开学,拿不到工资,住不起旅馆,只好借住在我小学同学李长之在国立编译馆的办公室内。他们白天办公,我就出去游荡,晚上回来,睡在办公桌上。早晨一起床,赶快离开。国立编译馆地处台城下面,我多半在台城上云游。什么鸡鸣寺、胭脂井,我几乎天天都到。再走远一点,出城就到了玄武湖。山光水色,风物怡人。但是我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观赏风景。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
  我这样天天游荡,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安定下来,有一间房子,有一张书桌。别的奢望,一点没有。我在台城上面看到郁郁葱葱的古柳,心头不由地涌出了古人的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里讲的仅仅是六朝。从六朝到现在,又不知道有多少朝多少代过去了。古柳依然是葱茏繁茂,改朝换代并没有影响了它们的情绪。今天我站在古柳面前,一点也没有觉得它们“无情”,我觉得它们有情得很。我天天在六月的炎阳下奔波游荡,只有在台城古柳的浓荫下才能获得片刻的清凉,让我能够坐下来稍憩一会儿。我难道不该感激这些古柳而还说三道四吗?
  又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长之告诉我,梁实秋先生全家从重庆复员回到南京了。梁先生也在国立编译馆工作。我听了喜出望外。我不认识梁先生,论资排辈,他大我十几岁,应该算是我的老师。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万万没有想到竟在南京能够见到他。见面之后,立刻对他的人品和谈吐十分倾倒。没有经过什么繁文褥节,我们成了朋友。我记得,他曾在一家大饭店里宴请过我。梁夫人和三个孩子:文茜、文蔷、文骐,都见到了。那天饭菜十分精美,交谈更是异常愉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我自谓尚非馋嘴之辈,可为什么独独对酒宴记得这样清楚呢?难道自己也属于饕餮大王之列吗?这真叫做没有法子。
  解放前夕,实秋先生离开了北平,到了台湾,文茜和文骐留下没有走。在那极“左”的时代,有人把这一件事看得大得不得了。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个人相信马克思主义,这当然很好,这说明他进步。一个人不相信,或者暂时不相信,他也完全有自由,这也绝非反革命。我自己过去不是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吗?从来就没有哪一个人一生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连马克思本人也不是,遑论他人。我们今天知人论事,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说梁实秋同鲁迅有过一些争论,这是事实。是非曲直,暂作别论。我们今天反对对任何人搞“凡是”,对鲁迅也不例外。鲁迅是一个伟大人物,这谁也否认不掉。但不能说凡是鲁迅说的都是正确的。今天,事实已经证明,鲁迅也有一些话是不正确的,是形而上学的,是有偏见的。难道因为他对梁实秋有过批评意见,梁实秋这个人就应该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吗?
  实秋先生活到耄耋之年。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我想特别提出一点来说一说。他到了老年,同胡适先生一样,并没有留恋异国,而是回到台湾定居。这充分说明,他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至于他的为人毫无架子,像对我和李长之这样年轻一代的人,竟也平等对待,态度真诚和蔼,更令人难忘。这种作风,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总算是难能可贵。对我们今天已经成为前辈的人,不是很有教育意义吗?
  去年,他的女儿文茜和文蔷奉父命专门来看我。我非常感动,知道他还没有忘掉我。这勾引起我回忆往事。回忆虽然如云如烟,但是感情却是非常真实的。我原期望还能在大陆见他一面,不意他竟尔仙逝。我非常悲痛,想写点什么,终未果。去年,他的夫人从台湾来北京举行追思会。我正在南京开会,没能亲临参加,只能眼望台城,临风凭吊。我对他的回忆将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直至我不能回忆为止。我的这一篇短文,他当然无法看到了。但是,我仿佛觉得,而且痴情希望,他能看到。四十年音问未通,这是仅有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音问了。悲夫!
&&&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这是一篇回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作者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自己在国立翻译馆的办公室内寄宿的生活和在台城游荡观柳的情景?
文中说:“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对梁实秋先生去台湾一事有一段评论,从中你可以看出季老持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归纳。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主要特色?并探究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1届黑龙江省哈九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鲁迅的生活智慧战士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战斗的。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后勤工作,甚至有的军事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对于一个思想战士来说,生活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情绪和战斗的结果。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鲁迅很重视钱,绝不假装清高。鲁迅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以拿300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两三块大洋。一块大洋购买基本生活品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一块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一百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的回忆,当时老舍当个“劝学员”——教育分局局长,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临时工性质的管理员8元,而馆长李大钊300元。老舍说当时1毛5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一份炒肉丝,三个火烧,一碗馄饨带两个鸡蛋,这些只要1毛二三,如果1毛5,就可以再来一壶老白干喝喝了。这一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在这样的情况下,鲁迅很看重他的300大洋。他跟章士钊打官司,一定要保住自己的铁饭碗——章士钊免了鲁迅的职,许多人等着谋他的缺呢。后来,他离开了官场,也离开了大学,由广东到上海。领导教育部的蔡元培先生每月给他干薪300大洋,他也接受了。有人不理解鲁迅的做法,说鲁迅为什么拿着国民党政府的钱,还要骂国民党。在鲁迅看来,钱是该拿的,但骂也是该骂的。跑到外国去,在帝国主义的大旗下面骂中国,那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就在国内以笔作枪,贬恶扬善,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豪杰。鲁迅有个学生叫李秉中,在军队当官,想辞职不干了,写信征求鲁迅意见。鲁迅反对,认为饭碗可以跟理想分开。鲁迅回信说:“人不能不吃饭,因此即不能不做事……我看中国谋生,将日难一日也。所以只得混混。”鲁迅居然说出“混混”这样的话,很不英雄吧?很不容易理解吧?其实重视饭碗,重视物质生活对于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态度。鲁迅不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的这个真理,而是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到的。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生活搞不好,仍然追求理想,当然也值得尊敬,我们应该帮助这样的“有志”青年。但是不要把二者绝然分开,一味追求理想,不顾生活实际,那就可能成为“幼稚”青年了。他在生活中的智慧,使他在思想上、在文章里都明察秋毫。所以,他知道如何应付不同的场面。比如他说如何听高人讲话:“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小杂感》)这是世故,但这世故背后是对虚伪的社会风气的冷嘲。他也有直率的时候,比如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他拒绝逢场作戏。他说:“不能把太太小姐敲碎一个啤酒瓶子的事要我做。”记者纠缠说:“如果您不答应,我就非常为难了。”鲁迅答道:“如果我答应您,我就非常为难了。”智慧不一定都是圆融婉转的,有时候也表现为斩钉截铁的果断。鲁迅在《世故三味》中写道: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然而据我的经验,得到“深于世故”的恶谥者,却还是因为“不通世故”的缘故。那么,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呢?他的好友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鲁迅先生绝不假装清高,他很看重他的固定薪水。因为每月300大洋的薪水,在当时的北京,能让他有很高的生活标准。B.当学生不想在军队当官,要辞职不干时,鲁迅先生教导学生的话,让我们得到启示:如果日子过得艰难的时候,就可以混混去过,因为一个人首先要生活。C.第五段中,作者提到北京市民的生活标准,并列举了老舍、李大钊、毛泽东及教育领域其他人的薪水情况,既表现鲁迅先生薪水之高,也突出了他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成就。D.鲁迅先生能够在所谓的高人讲话时知道应付、懂得世故,但是在日本请他主持中日通航典礼时,他却拒绝逢场作戏,是因为这件事有损民族大义,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绝对不会接受。E.本文从大处着笔,由战争的后勤引出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而谈鲁迅先生在生活中的智慧,又通过几件小事重点写他对钱的看法,提到生活中的智慧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点到鲁迅先生的思想文学主张受生活的影响,思路清晰,层次递进。(2)结合文本,概括鲁迅先生生活智慧的表现?(6分)(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4)许寿棠说:“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联系文本探究鲁迅的世故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的“世故”?(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浙江台州市六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12分)
笑谈大先生(节选)&&陈丹青
①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这样子喜欢鲁迅呢?我来试着以一种私人的方式,谈论鲁迅先生。
  ②我喜欢看他的照片,他的样子,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
③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的样子,各有各的性情与份量。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尤其胡适同志,真是相貌堂堂。
④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发布了陈公博、林伯生、丁墨村、诸民谊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他们丢了民族的脸,照片上却是没有丢书生相貌的脸。我斗胆以画家的立场对自己说:不论有罪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
  ⑤这时我就想到鲁迅先生。老先生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⑥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付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肖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把长胡子,或者象沈君儒那样光脑袋,古风是有了,毕竟还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像他自己,非常地“五四”;非常地“ 中国”,又其实非常地摩登……西洋人因为西洋的强大,固然在模样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见优异的中国人,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炼,脱略虚空,那种被彼得·卢齐准确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
  ⑦我这不是以貌取人么?是的,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但以上说法只是我对老先生的一厢情愿,单相思,并不能证得大家同意的。好在私人意见不必证得同意,不过是自己说说而已。
  ⑧我喜欢鲁迅,还因为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⑨“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这是现在小青年随口说的话,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
⑩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七十年了。七十年来,崇拜鲁迅的人,说他是愤怒激烈、疾恶如仇、“没有半点媚骨的人”;厌恶鲁迅的人,则说他是心胸狭窄 、不知宽容、睚眦必报、有失温柔敦厚的人。总之,这些正反两面的印象与评价,都仿佛鲁迅是个很凶、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所在。(2分)
&&&&&&&&&&&&&&&&&&&&&&&&&&&&&&&&&&&&&&&&&&&&&&&&&&&&&&&&&&&&&&&&&&&&&&&&&
2.第④段中写道“五四那一两代人,模样就摆在那里”,仔细阅读③④两段文字,概括“五四那一两代人”的模样的特点。(3分)
&&&&&&&&&&&&&&&&&&&&&&&&&&&&&&&&&&&&&&&&&&&&&&&&&&&&&&&&&&&&&&&&&&&&&&&&&
3.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赏析。(3分)
&&&&&&&&&&&&&&&&&&&&&&&&&&&&&&&&&&&&&&&&&&&&&&&&&&&&&&&&&&&&&&&&&&&&&&&&&
4.中国古语说“相由心生”,西方的谚语说“只要看见你的容颜,我便仿佛来到你的心灵深处”,对于“相”和“心”,结合以上文章,谈谈你的想法。(4分)
&&&&&&&&&&&&&&&&&&&&&&&&&&&&&&&&&&&&&&&&&&&&&&&&&&&&&&&&&&&&&&&&&&&&&&&&&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海南省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回忆梁实秋先生
季羡林
我认识梁实秋先生,同他来往,前后也不过两三年,时间是很短的。但是,他留给我的回忆却是很长很长的。分别之后,到现在已经40年了。我仍然时常想到他。
  1946年夏天,我在离开了祖国11年之后,受尽了千辛万苦,又回到了祖国怀抱,到了南京。当时刚刚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的“劫收”大员正在全国满天飞,搜刮金银财宝,兴高采烈。我这一介书生,“无条无理”,手里没有几个钱,北京大学还没有开学,拿不到工资,住不起旅馆,只好借住在我小学同学李长之在国立编译馆的办公室内。他们白天办公,我就出去游荡,晚上回来,睡在办公桌上。早晨一起床,赶快离开。国立编译馆地处台城下面,我多半在台城上云游。什么鸡鸣寺、胭脂井,我几乎天天都到。再走远一点,出城就到了玄武湖。山光水色,风物怡人。但是我并没有多少闲情逸致,观赏风景。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
  我这样天天游荡,梦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安定下来,有一间房子,有一张书桌。别的奢望,一点没有。我在台城上面看到郁郁葱葱的古柳,心头不由地涌出了古人的诗: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里讲的仅仅是六朝。从六朝到现在,又不知道有多少朝多少代过去了。古柳依然是葱茏繁茂,改朝换代并没有影响了它们的情绪。今天我站在古柳面前,一点也没有觉得它们“无情”,我觉得它们有情得很。我天天在六月的炎阳下奔波游荡,只有在台城古柳的浓荫下才能获得片刻的清凉,让我能够坐下来稍憩一会儿。我难道不该感激这些古柳而还说三道四吗?
  又过了一些时候,有一天长之告诉我,梁实秋先生全家从重庆复员回到南京了。梁先生也在国立编译馆工作。我听了喜出望外。我不认识梁先生,论资排辈,他大我十几岁,应该算是我的老师。他的文章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读过不少,很欣赏他的文才,对他潜怀崇敬之情。万万没有想到竟在南京能够见到他。见面之后,立刻对他的人品和谈吐十分倾倒。没有经过什么繁文褥节,我们成了朋友。我记得,他曾在一家大饭店里宴请过我。梁夫人和三个孩子:文茜、文蔷、文骐,都见到了。那天饭菜十分精美,交谈更是异常愉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我自谓尚非馋嘴之辈,可为什么独独对酒宴记得这样清楚呢?难道自己也属于饕餮大王之列吗?这真叫做没有法子。
  解放前夕,实秋先生离开了北平,到了台湾,文茜和文骐留下没有走。在那极“左”的时代,有人把这一件事看得大得不得了。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一个人相信马克思主义,这当然很好,这说明他进步。一个人不相信,或者暂时不相信,他也完全有自由,这也绝非反革命。我自己过去不是也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吗?从来就没有哪一个人一生下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连马克思本人也不是,遑论他人。我们今天知人论事,要抱实事求是的态度。
  至于说梁实秋同鲁迅有过一些争论,这是事实。是非曲直,暂作别论。我们今天反对对任何人搞“凡是”,对鲁迅也不例外。鲁迅是一个伟大人物,这谁也否认不掉。但不能说凡是鲁迅说的都是正确的。今天,事实已经证明,鲁迅也有一些话是不正确的,是形而上学的,是有偏见的。难道因为他对梁实秋有过批评意见,梁实秋这个人就应该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吗?
  实秋先生活到耄耋之年。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我想特别提出一点来说一说。他到了老年,同胡适先生一样,并没有留恋异国,而是回到台湾定居。这充分说明,他是热爱我们祖国大地的。至于他的为人毫无架子,像对我和李长之这样年轻一代的人,竟也平等对待,态度真诚和蔼,更令人难忘。这种作风,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总算是难能可贵。对我们今天已经成为前辈的人,不是很有教育意义吗?
  去年,他的女儿文茜和文蔷奉父命专门来看我。我非常感动,知道他还没有忘掉我。这勾引起我回忆往事。回忆虽然如云如烟,但是感情却是非常真实的。我原期望还能在大陆见他一面,不意他竟尔仙逝。我非常悲痛,想写点什么,终未果。去年,他的夫人从台湾来北京举行追思会。我正在南京开会,没能亲临参加,只能眼望台城,临风凭吊。我对他的回忆将永远保留在我的心中,直至我不能回忆为止。我的这一篇短文,他当然无法看到了。但是,我仿佛觉得,而且痴情希望,他能看到。四十年音问未通,这是仅有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通音问了。悲夫!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
1.这是一篇回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作者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写自己在国立翻译馆的办公室内寄宿的生活和在台城游荡观柳的情景?(4分)
2.文中说:“我的处境颇像旧戏中的秦琼,我心里琢磨的是怎样卖掉黄骠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分)
3.作者对梁实秋先生去台湾一事有一段评论,从中你可以看出季老持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归纳。(4分)
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主要特色?并探究形成这种特色的原因。(6分)有没关于对鲁迅作品的评价,要文章的,长的_百度知道
有没关于对鲁迅作品的评价,要文章的,长的
  对鲁迅作品《朝花夕拾》的评价: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例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 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语的语气从而加强肯定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人物描写神情毕肖。  7、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风俗人情描写绚丽多姿。  作品主题  《朝花夕拾》的10篇作品,以优美的文字、热烈而又深沉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青年,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侧面揭露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景象。作者在回忆保姆、父亲、老师和朋友逝去的同时,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爱憎分明,作品中流露着一位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回忆和成年以后的深沉思考。  ①《朝花夕拾》一录作为“鲁迅回忆的记事”,大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少年时期的生活。  ②作者敏锐地将目光投向各个社会层面,评说世态,剖析习俗,叙写感触,抒发心声。  ③显现在“朝花夕拾”系列散文里的远非个人生命的写照,而更像是一幅具有特定时代氛围的长卷。  文体分析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狗·猫·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 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的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勤劳)  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所以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思想先进、正直、倔强)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在父亲去世之际,听从衍太太的指示,一直在床边大喊大叫)。由此 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地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严厉、慈爱)  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自私、阴险)  寿镜吾——鲁迅的私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人。他对学生要求严格,思想却比较开明。学问渊博,但是厌弃功名。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其他人物  《父亲的病》中两个庸医&他“和陈莲河(何廉臣):自高身价,毫无真才实学,医蛊不分,草菅人命。  母亲:朴实,慈爱,爱护孩子,端庄,知书达理。  无常:爽直,公正,善良,颇具人情味。  《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远房叔祖:爱花的读书人,藏书,字画,花草众多;喜欢舞文弄墨,寂寞,悠闲而疏懒,喜爱并尊重小孩子;胖而和蔼。  长妈妈(阿长):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  《藤野先生》中的“正人君子”之流:虚伪,追名逐利,迂腐。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浙江绍兴人。中国现  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人称“文思革”。世界十大文豪之一。1918年5月,在为《新青年》写稿时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还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已经成为一部“必读的民族典籍”。还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鲁迅先生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其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鲁迅全集·影响——鲁迅仍代表华民族精神  ??近些鲁迅先评价直同声音面少关代文化影响力及受喜作家评选鲁迅高票数位居首位;另面断叫嚣要政治、思想、作品、格面粉碎鲁迅神究竟今该何评价鲁迅位我应哪些角度更研究鲁迅价值 ??  ??鲁迅仍家崇敬象  ??新版《鲁迅全集》昨书店首与公众见面记者北京图书厦随机采访几位读者几乎所采访者都表示鲁迅今仍代表华民族精神仍家崇敬象  ??北京理工马伟同告诉记者虽并非文专业直喜欢鲁迅同甚至叫鲁迅迷告诉记者同表面乐于承认自喜欢鲁迅怕别说自故做高深内都崇敬图书馆鲁迅书比较抢手鲁迅今仍代表民族精神  ??仅40岁史晓航搞收藏家甚至收藏量鲁迅作品书前仅仅喜欢看作品随着龄增接触事情增我越发觉鲁迅先思想深度思想没代局限  ? 鲁迅作品告诉我<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006d656e5f0前文化历史作品已基础文明部想要解近代史鲁迅绕位读者告诉记者阅读鲁迅作品起要求自孩  经典作品总面临诸挑战  ??社文化潮流东文化保守主义西现代主义思潮两面夹击鲁迅文化遭质疑、挑战乃至否定历史发展进程看产种现象理解者陈漱渝认古今外经典作品都面临挑战重新审视、重新选择程作品淘汰局真经典经冲击发射更加耀眼光芒  ??者林非则认鲁迅研究既要总结发挥鲁迅思想光芒见解析能存片面观点盲目崇拜愚昧表现符合科研究精神像前少数并未认真阅读鲁迅作品信口雌黄甚至端进行谩骂行径实远离科与文明令笑我民族许能够通认真读书习理解像鲁迅类历史思想家理解作品历史前进启示绝现情况断走向真善美辉煌前景 ??  ??未鲁迅评价更高  ??说未鲁迅评价比今更高我赞赏种预言鲁迅文化我民族文化优美核部参与编译《鲁迅全集》者版家圣徒般虔诚事工作代代传递着鲁迅精神火炬传播着鲁迅思想林非说  ??者认鲁迅华民族文化宝库著作文化史、思想史亚于古代经说近代文化史经书说宝库说鲁迅所处代脉搏、面貌都作品体现本身部代历史同鲁迅优秀传统文化与代精神结合典型群星灿烂代鲁迅二者结合代表着代高峰至于民民族家世界理念信奋斗牺牲种精神更值华民族孙代代相传  现尤应强调鲁迅精神  ??鲁迅精神代何意义周海婴强调说:鲁迅自讲希望自文字慢慢消亡没办意志转移同物理家、化家研究某定律鲁迅总结社、文化、历史思想种定律文化定律社现象定律周海婴认相较短历史期鲁迅定律太容易改变旦改变意味着社更进步  ??者认虽古代些家身或前引起争议眼鲁迅所处状况种状况文化悲哀位者说:我相信段间违背规律越市场经济条件越要强调鲁迅精神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特别经济全球化情况没鲁迅代表华民族精神口袋鼓灵魂空 ??  ??部者满足于自我欣赏  ??研讨与专家指近鲁迅研究现问题林非认尽管现研究鲁迅专家者数少每发表研究论文篇累牍真优秀文章、观点并些研究者数沉浸文本本身析没深入鲁迅作每阶段行、思想写论文肤浅究其原研究者本身素养问题  ??周海婴问题发表些看我前几厦门师跟我抱怨说讲鲁迅作品困难缺乏些辅导性质图书认部鲁迅研究者躲书斋做问关紧要问题死钻牛角尖写论文艰涩难懂考虑众否能看懂满足于几自我欣赏 ??  ??客观评价足  ??林非认<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者鲁迅研究进步<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007a思想解放程家科、实事求析研究鲁迅者每都自鲁迅观能够互相进行讨论些于鲁迅研究够  ??林非认鲁迅先位深刻思想家思想见解至今没彻底研究界鲁迅缺乏具历史深度析解剖析说造种现状原鲁迅识渊博者知识素养能与相提并论能站同等高度自深刻析  ??林非表示鲁迅研究要客观历史任何杰思想家都足鲁迅能例外比说黄宗羲鲁迅同乡前辈鲁迅作品未总结点鲁迅思想足认今能苛求鲁迅要站辈角度总结前贤种总结单纯褒贬鲁迅提醒今应更总结前贤思想更前进
提问者评价
这叫文章啊!!!!
鲁迅作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最好的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