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博物馆的博物馆肯不肯带照相机

姜堰博物馆新馆月底开馆 市民可免费参观_新浪泰州
姜堰博物馆新馆月底开馆 市民可免费参观
新浪泰州站评论
  经过两年多施工,预计5月底,位于姜堰天目山的姜堰博物馆新馆将全面开馆。
  新馆什么样?展示有哪些文物?我们一起来提前探营。
姜堰博物馆
  大屋顶三层建筑 共有400余件文物
  目前,姜堰博物馆老馆在曲江楼,空间太小,馆藏3000余件文物中90%都未曾展出过。新馆开馆时,将会从馆藏中精选400余件文物展出。姜堰博物馆馆长王正奎说,“到时欢迎市民来免费参观。”
  姜堰博物馆新馆占地5217.44平方米,由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齐康院士设计。王正奎说,齐康院士曾主持设计周恩来纪念馆,他在设计姜堰博物馆新馆时,考虑到要与天目山遗址的历史、环境氛围有机融合,采用平正、端庄的形体,既表达传统文脉,又体现时代特色。
  昨天,在新馆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广场上加紧铺设污水管网,种植绿化。白、灰、黑三色系为主的博物馆新馆呈两边对称的大屋顶建筑格局,古典、庄重。内部共分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地上一层为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和天目山历史文化陈列厅,二层为书画展厅和临时展厅。
  历史文化陈列展 贯穿上下7000年
姜堰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新馆,一楼东部是历史文化陈列展厅,展示文物有200余件,呈现了姜堰上下7000年的历史变迁。
  展厅的整个参观路线就是一个编年史,从7000年前成陆开始,依次步入新石器时代,来到先秦、汉唐,经历宋元风华,感受明清遗韵,驻足民国春秋。但也不是对历史平铺直叙,而是有所侧重,某一时期哪些事件、人物比较重要,就突出介绍,并配以文物展示。
  姜堰陆地是由江淮海三水冲积而成,在历史文化展厅入口处设置了“江淮重镇 三水古堰”浮雕。往里走,则是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海陵麋鹿、单塘河遗址。“让观众有直观感受,采用了人工造景,再现麋鹿当年生活状况。”王正奎说。
  历史步入汉代,姜堰地区由于老通扬运河的开凿,逐渐繁荣,“南通至扬州的运盐河流经姜堰,由于运输两岸人烟开始稠密。”王正奎说,从发掘的汉代墓葬群文物,尤其是西汉时期的陶器、青铜器、石磨盘等,可以看到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汉朝距今2000多年,那汉代建筑什么样子呢?我们尽量多展示出土文物,让观众去感悟。”
  “历史步入宋代,姜堰达到了最繁盛时期。”王正奎说,这一时期出现著名的大宋古堰——姜堰之“堰”,是一个水利设施。经过“堰”,里下河地区河道与域外相连,姜堰由此成为货物集散地,东台盐场煮出的盐经过这里,运往扬泰地区,江南以及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地的竹、木、藤器、桐油、茶叶、瓷器等山货,运往里下河地区。“车坝过堰”,等待过堰的人们需吃饭、住店。这便是姜堰繁盛的肇始源头。博物馆新馆特地采用人工造景,还原“大宋古堰”繁忙的景象。”
  经历明初“洪武赶散”,姜堰出现了“生姓吴死姓张”的一支族群,这与吴王张士诚密不可分。在“明清遗韵”部分,集结了不少史料。
  清末民国初期,姜堰经过数千年发展已成江北巨镇和江苏最大、全国著名的粮油集散地,粮行、钱庄、当铺、酒馆、浴室鳞次栉比,行商住贾众多。还出现了当时泰州地区较早的电报局、发电厂,因而一度称“市”。当然,这个“市”并非现在行政意义上的市。
  天目山遗址展 再现3100年前文明
姜堰博物馆
  天目山遗址被称为“西周江淮第一城”,距今已有3100年历史,它留给后人研究的文物颇多。为全面展示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价值,新馆专门设立了天目山历史文化展厅。
  该展厅整体风格酷似千年古城,土黄色调,通过自动门走进去是一个圆形空间,上部用小灯造出“星空”,旁边是一块整立面投影幕墙。“我们将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再现天目山古城风貌,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王正奎说。
  天目山由于四面环水,几乎与外界隔绝,在考古发掘时,这里发现了陶鬲、陶豆、陶罐、铜箭镞、铜削等大量文物,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鱼、蚌、鸟、犬的遗骨及麋鹿角亚化石,以及一些古代植物的胞籽、花粉。
  展厅选择展出其中的百余件文物,让观众了解周代先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以及筑城情况。此外,还会设计一张反映海岸线变化、天目山形成的效果图,直观介绍。
  这个展厅的另一特色就是设置了互动区,小朋友们可通过互动区的触摸式电脑,学做陶器,从娱乐中了解历史。
  名人字画展 近百幅珍贵作品面世
  博物馆新馆二楼是书画展厅和临时展厅,书画展厅将展出清至民国以来馆藏古字画,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是首次面世。
  王正奎说,姜堰自古人文荟萃,群星璀璨,书画好手代不乏人,可谓人才济济。
  以唐志契、邹康、凌文渊、尹天民、沈柳亭、陈炳昌、潘觐缋、钱原生、郑奇、曹俊等为代表,他们或著书立说、阐发画理,或精研绘事、抒发性灵,或两者兼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
  该展厅将展出近百幅画作,其中包括凌文渊的梅花图。凌文渊,号植之、直之,晚号隐峰居士,中国花鸟画大家,清季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出身,清宣统元年(1909)为江苏省谘议院议员。民国成立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财政部参事、代理财政部次长、代理财政部总长等。他的书画笔劲墨湛,气势磅礴,颇似陈道复、徐渭,与齐白石、陈半丁、陈师曾齐名,时称“京师四大画家”。
  此外,邹康的山水画、人物画也将展出。
  临时展厅则用于承接一些临时性的邀请展。“我们将积极争取更多的文物专题展来巡展,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不同地域的古代文明。”王正奎说。
  目前,姜堰博物馆新馆的布展已接近尾声,正在进行安防方面的布控,“我们这些天每天加班加点,力争在5月底前,全部到位,通过验收,开馆迎客。”王正奎说。
  延伸阅读:
  新馆怎么走 给你路线图
  目前,姜堰博物馆新馆的布展已接近尾声,正在进行安防方面的布控,“我们这些天每天加班加点,力争在5月底前,全部到位,通过验收,开馆迎客。”王正奎说。
  从海陵区去姜堰博物馆怎么走?根据自身行车路线,为市民画出两条路线图。
  第一条,从泰州客运南站出发,沿328国道一直往东,至三水大道交界处左转往北,行至姜堰大道右转往东,与北大街交界处左转一直向北经滨河东路即到。
  第二条,从新东站转盘出发,沿海姜大道一直往东,至人民北路交界处左转往北,至鸡鸣东路交界处右转往东,至滨河东路交界处左转往北即到。推荐阅读文章
本类热点文章
参观博物馆
参观博物馆
罗塘小学&&四4班&&冯静宇  
今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下午,殷主任通知四年级每个班选12名学生去姜堰博物馆参观。我得知这个消息后,一下午的表现都很好,就希望老师能选我去,还真被老师选中了。我像得了大奖一样高兴地飞奔到操场,坐上大巴,往姜堰博物馆出发!
姜堰博物馆位于姜堰区天目山东路688号。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博物馆,博物馆高大雄伟,分上下两层。老师带我们先来到二楼的书画展览厅参观。一进展厅我就被里面的画所吸引。有吴秀堂的品茶对奕图等等。又进入临时展厅,里面陈列着陶瓷,各式各样,有茶杯,有碗,有盘子,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瓷器,真让我大开眼界。
参观完楼上的作品,老师又让我们排好队来到楼下的展厅,在导游的带领下,先看了一段小视频,从中我知道了我们姜堰是麋鹿的故乡。麋鹿又叫四不像,它的头像马,角像鹿,尾巴像驴,蹄子像牛。他们喜欢游泳,经常泡在河里悠然自得地吃着水草,麋鹿可是我们国家的珍稀保护动物呢!从视频中我还知道了我的家乡为什么叫三水,那是因为它是由海水、江水、河水三水交汇而得名。水是生命之源,姜堰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名,难怪我的家乡孕育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呢!
在一楼的展厅我还看到了许多的文物,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姜堰单塘河出土的新石器,有柄石刀,这件石器呈三角形,一侧腰向上延伸是石柄,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器物。
最后在老师的催促下,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这次参观使我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家乡的文化,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四指导教师&&王洁
点此下载:历史的回归——姜堰博物馆今日开馆试运行
历史的回归——姜堰博物馆今日开馆试运行
  姜堰,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名。岁月悠悠,日月轮回,她穿越时空,一路走来,步履蹒跚,从容坚定。
  单塘河水静谧流淌,天目古城曲水环抱。三四千年前,脚下这片水陆交融的土地上,先人足迹深深。北宋时期,作为重要的漕运水利工程,姜堰从天目山两移堰址,最终在湾口处(今坝口)停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姜堰在这里生根发展,堰名从此转作地名。明代,姜堰以集市为镇。清末民初,苏北粮油在此集散,姜堰被誉作江北巨镇。解放初建县,九十年代设市,近年改区,姜堰之名传承至今。
  回望姜堰的文化历史,如同在朗诵一首回旋诗歌。它被姜堰人用时间撰写在记忆上,而成为一幅绵延长卷。时至今日,收录展现这幅长卷的便是姜堰博物馆。
  1994年,在原图书馆文博组基础上,姜堰设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2000年,经几代文博人的努力,文物办分设的姜堰博物馆成立,驻地坝口曲江楼。因保管条件限制,数量众多的馆藏文物不能与市民见面。现在,姜堰天目山脚下,政府建成新博物馆,承载姜堰历史的部分文物将在这里得以展示。近期,博物馆已迁至新馆办公,本月30日开馆试运行。
  历史上的姜堰,从天目山到坝口;姜堰博物馆,从坝口到天目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诗意的回归。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博物馆之初体验 - 我依然微笑的个人空间 - 教育博客
- Powered by X-Space
只要心情是晴朗的,人生就没有雨天!
博物馆之初体验
& 16:35:54
早就听说姜堰新博物馆不错,可是一直没机会去看看,今天学校组织四五六年级学生去参观,我正好陪学生一起去。上午九点半钟我们兴致盎然地来到博物馆大门前,一下车一幢幢气势恢弘、古朴典雅的建筑物直扑眼帘。“大气!”我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姜堰博物馆新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山遗址东南侧,为遗址综合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东南大学教授齐康先生主持设计,占地面积约15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局部三层),设有姜堰历史文化陈列展、天目山遗址文化陈列展两个固定展厅和两个临时展厅。&&&& 我们先上了二楼,二楼是书画展厅和瓷器展厅,姜堰自古人文荟萃,群星璀璨,书画好手不乏其人,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宝贵而丰富的精神财富。&&&&& 下了楼我们来到一楼东展厅,&在历史文化展厅入口处看到了“江淮重镇三水古堰”浮雕。往里走,则是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海陵麋鹿、单塘河遗址。从7000年前成陆开始,依次步入新石器时代,来到先秦古风,领略汉唐繁盛,经历宋元风华,感受明清遗韵,驻足民国春秋。里面陈列的青铜器、陶瓷、石器、钱币等文物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数千年前,感受姜堰先民们的古代文明。宋代,姜堰达到了最繁盛时期这一时期出现著名的大宋古堰——姜堰之“堰”,是一个水利设施。经过“堰”,里下河地区河道与域外相连,姜堰由此成为货物集散地,东台盐场煮出的盐经过这里,运往扬泰地区,江南以及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地的竹、木、藤器、桐油、茶叶、瓷器等山货,运往里下河地区。“车坝过堰”,等待过堰的人们需吃饭、住店。这便是姜堰繁盛的肇始源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老照相机博物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