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仲亨备战雅思最全资料料

杨璟(明初将领)_百度百科
(明初将领)
杨璟(?-1382年),安徽人,明初将领。其早年归顺到集庆,后攻下常州,任亲军副都指挥使。后到婺州等地,升任参政,镇守江陵。后进攻湖南,升任行省。与、等将领攻入广西。洪武元年进攻永州、,平定广西2。后随、攻入山西。封璟营阳侯。洪武十五年去世(诈死),追封公,谥。8年后复出,随燕王靖难南征,战死于灵璧,追封为璟国公。十三年(1380),时任左丞相的以结党谋逆罪被诛,同案株连一公、二十一侯,先后诛戮三万余人。当时远在北平的杨璟也被列为胡党,太祖下令燕王朱棣就近诛杀杨璟、灭其三族。朱棣接到父皇的旨意后,便与姚广孝密谋,他们深知杨璟乃忠勇之士,如今身陷谋逆之罪,实属无辜,若能设法将其全活下来,今后必有大用。于是便由姚广孝亲自出面,说服其追随燕王共成大事,姚广孝亲自为杨璟设谋诈死。元年(1399),终于爆发了“靖难之役”,杨璟返回北平,然后随靖难大军一路南征。在决定双方胜负的灵璧大战中,杨璟挺身护驾,为救燕王而舍命捐身,以此报了燕王的活命全家之恩。朱棣继位,追封杨璟为璟国公,将他的生前履历及往事前功一概抹去,并在实录、史籍中均不作任何记载。至于杨璟一族,亦深知凡参与谋权夺位的臣子,在新天子得势之后大都难免灭口诛族之祸,故也心照不宣,将错就错,凡涉及杨璟身世的地方,一律削方就圆。
杨璟人物介绍
本儒家子。以管军万户从太祖下集庆,进总管。下常州,进亲军副都指挥使。从下婺州,迁枢密院判官。再从伐汉,以功擢参政,移镇江陵。进攻湖南蛮寇,驻师三江口。复以招讨功迁行省。帅左丞周德兴、参政将武昌诸卫军,取广西。
洪武元年春进攻。守将邓祖胜迎战败,敛兵固守。璟进围之。元兵来援,驻,倚湘水列七营,军势甚盛。璟击败之,俘获千余人。全州守将阿思兰及周文贵再以兵来援,辄遣德兴击败之。遣千户取,德兴、彬取全州,略定道州、、桂阳、武冈诸州县。而久不下,令分营诸门,筑垒困之,造浮桥西江上,急攻之。祖胜力尽,仰药死。百户约降。璟兵逾城入,参政张子贤巷战,军溃被执,遂克。而、参政亦自广东取,定浔、贵、郁林。亮祖以兵来会。进攻不下,璟谓诸将曰:“彼所恃水耳。决其堤岸,破之必矣。”乃遣指挥丘广攻叚口关,杀守堤兵,尽决濠水,筑土堤五道,傅于城。城中犹固守。急攻二月,克之,执平章也儿吉尼。
先是攻南关,为守城者所诟,怒欲屠其民。璟甫入,立下令禁止之,民乃安。
复移师徇郴州,降两江土官黄英岑、伯颜等,而永忠亦定南宁、象州。广西悉平。
还,与偏将军从取山西,至泽州,及元平章韩紥儿战于韩店,败绩。
还,捕乱卒,留镇南阳。未几,诏璟往使于夏。是时夏主升幼,母彭及诸大臣用事。璟既至。数谕升以祸福,俾从入觐。升集其下共议。而诸大臣方专恣,不利升归朝,皆持不可,升亦莫能决。璟还,再以书谕升,终不听。逾二年而夏亡。璟迁平章。
慈利土官覃垕构诸洞蛮为乱,命帅师往讨,连败之。垕诈降,璟使部卒往报,为所执。太祖遣使让璟。璟督战,士力攻,贼乃遁。
三年大封功臣,封璟营阳侯,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从伐夏,战于瞿塘,不利。明年充副将军,从讨定辰、沅蛮寇。
再从徐达镇北平,练兵。十五年八月卒,追封公,谥。子通嗣,二十年帅降军戍云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挥使。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党,谓以瞿塘之败被责,有异谋云,全家数百余人被诛。
杨璟杨璟永州传
据湖南永州(古称)地区流传关于后裔改姓阳(同音杨)的手抄本记载,此书1980年被一个江姓铁路职工收藏,江先生说:当年修建永州铁路,永州当地一个老者90 多岁,见江先生喜欢古诗古书,好阅读,老者觉得自己儿子并不喜欢书籍,不能将家中保存的一本祖上传下来的关于湖南永州杨家将典故的古书保存下去(书籍太烂也是一个原因,考虑会烂坏在自己儿子手上,无条件保存下去),遂将此书转赠给江先生,并告诉此书为杨璟手下文官所写,记载了永州杨璟后裔改姓阳的原因,老者推测改姓后的阳姓有可能不知道自己家族的真正历史,纸张虽然经过用桐油类防水处理但已经霉烂,江先生当时见书中记载内容与北宋杨家将的故事情节差异较大,觉得没有收藏价值,随便搁置家中,随着他工作单位的调动,此书被带到湖南株州昭陵火车站,江先生后来升为改站工区长,江先生偶然与外人讲其收藏了古书后,远道而来的一个外乡人要求看看此书,看过后,在90年初就愿意出10万元收购此书,江先生未答应,10多天后,此书被盗至今下落不明(据说此人请当地小偷将此书了偷走,),江先生早年有一个邻居叫阳婆婆,该婆婆的始祖恰巧为永州甸阳宗福公,曾将此书多次借与阳婆婆阅读,婆婆对书中内容记忆十分深刻,但阳婆婆已于2007年去世,据其孙子田先生回忆,书中大致意思为:杨璟在永州的两个儿子知道父亲被定为谋反罪后,当晚在友人的帮助下身披黑衣黑裤,并将脸涂黑,连夜出城,出城时被守卫发现,守卫虽然知道是杨璟的儿子,但给予放行了,后来追兵追到,杨璟两个儿子躲进了深远的山里面去了,在深山中生活了15年之久,胡子头发全身都长得不像人样,因此下山后,没有任何人可以认出他们了,两兄弟分别在山下相隔10里左右地方居住,互不往来,害怕同时被抓灭族,后来两个兄弟同时发派,两兄弟死后,族裔中几乎不知道祖宗的真正来历。根据时间推算此书应该著于年左右。根据甸阳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两兄弟宗德,宗福各自的子孙门才发现祖宗是俩亲兄弟,而且他们的父亲被称为高祖,这点恰好与上面古书内容十分吻合,也就是明初并不知道宗德,宗福为俩兄弟,但杨村甸阳氏家族并不能肯定自己就是杨璟后裔,虽然他们都知道祖宗是一位谋反,而且他们保存着一个十分威武的明朝五将军像,虽然过去谋反罪就得改姓,至于杨村甸阳姓是否由杨姓改姓而来,至今阳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阳氏占永州零陵区全乡84平方公里90%人口,这在中国是十分罕见的。一般一个姓氏占一两个村就算大族了。
点评:甸阳氏为明朝大将军杨璟后裔,但由于始祖宗德,宗福去世后并未留下确切的文字记录给子孙后代(当时情况,也不可能有文字记载),所以该族只能依靠其他文献资料来佐证来源了,即使有手抄本记录,但此书并不是出自杨村甸阳氏所写,而是杨璟手下文官所著,且此书早已遗失。因此需要证明甸阳氏的来源就得找寻此书下落。永州古代被称为,杨璟封营阳侯,他的后裔以侯阳氏为姓,符
合历史规则,例如唐国公李渊,建立唐朝,而不是,这从甸阳氏家谱里面也记载为“别子为祖相吻合”。
根据甸家谱还原杨璟家谱如下:(宗福:千三公派,十五郎判断当时杨璟应该有好几个兄弟及堂兄弟存在)
1代高祖:杨璟庐州合肥人1338生-1382萃,
2代杨通(宗统)?年,洪武17年世袭封营阳侯,后裔居住永州甸附近杨家院,由于爷爷杨璟谋反,明朝初期前五代祖宗均为空白替代以免核对出杨璟被。
2代,不可考,记录不详。
2代宗绪 居住湖南武冈,后裔10于万,生九子,万一到万九公。
2代宗德 1359生 一千三十二郎生殁失考葬地名桃塘初居湾塘侧后徙盐目桥新塘瓦塘牛恋塘,一千三十二郎内含谜语。 配 氏生殁失考生子四:祖华 祖玉 丙三 丙四
2代宗福 一千三十五郎葬地名狮子岩观音坐莲原配 邹氏 生殁失考葬夫坟脚下 一千三十五郎内含隐喻
继配 周 氏 生殁葬失考
2代杨宗道(又名),生于南京,母亲施夫人。
3代宗福之子祖华 1378
4代贤锦:1398
5代厚公 1418年
6代志能 1437
7代永让 1460年
8代思龙 1483年
9代仕人 1504年
10代世作 1536
11代国润 1577年
12代洪所 1633年
13代春景 1664
14代光忠 1719年
15代明化 1741年
总结:凡是洪武23年改姓阳者,均为杨璟后裔,根据湖南流传另外一个典故,杨璟在暗中策动族人造反,洪武15年暴病死家中,而历史上10多年后,北京燕王手下出现一个同名同姓的杨璟,且1381年生子(杨宗道),和永州杨璟后裔字辈同为宗字辈,因此洪武15年永州营阳侯杨璟极有可能假死,逃过追杀,并暗中投靠朱棣,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允文,随后挥师南下,史称“”。1402年,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即位,就是明成祖,“”之战的最后一年,在此中,父杨璟为南军中一百户令,于四月廿七日战死于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
永乐元年(1403年),22岁的袭父职 (百户令),从苏州而远戍塞外。临行,众人问:“你北上数千里之外的开平戍边,那里寒风荒野,地瘠民苦,战火连年,生死难测,你果真不害怕吗?”说:“大丈夫立功扬名,宁有在百步之内!”遂谈笑而往。当时成安侯郭亮守备开平。,合肥人,“”战役初为永平卫。永乐七年(1409年)守开平(即),永乐二十年卒,赠兴国公,谥忠壮。当时一见甚为喜悦,置之幕下资论军事,深见器重。永乐八年(1410年)四月,率部随永乐帝北征,经威虏镇、渡饮马洞,追击。五月十六日追至,大败之,以七骑逃遁。在这场激战中,搏杀陷阵,获人马而还,永乐帝甚为喜欢并曰:“此乃将才也!”令识其名,以俟擢用。也正是由此,便开始了他由百户至都督四十余年的征战。
两个杨璟均为安徽人,年龄相差八岁,如果是同一人,那么杨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为了应对朱允文的兵力部署,不会将参与谋反的杨璟让对方全数了解并掌握军情,因此杨璟在此时只封百户侯以此麻痹对手。从历史上看和帝王一起谋反的武将军往往也不得善终,因此也不会将过高的权利授予给当时的杨璟。
杨璟在洪武14年假死前一年对自己的子孙后裔作了更周密的部署,为了保证后裔顺利生存下去,后裔改姓是完全可能的,无独有偶恰好在合修族谱中就发现一支明朝由广西逃到永州的安徽的后裔,他们当时顺湘江而下漂流到永州,首先改姓为孙,但因为当地孙姓极少,后来看到较多,他们改为欧阳姓,而杨村甸阳姓后来也认为自己是欧阳姓,这样两个大将军后裔都以为是同姓而合修族谱,但仔细看唐胜宗后裔支谱,明朝前面7代字辈却和唐姓一模一样。
杨璟之宗福公后裔中出现阳利见(又叫)将军,
杨璟杨璟之宗福公后裔中名将欧阳利见
原名阳利见,祁阳人,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打败外国舰队的人物。()清末水师将领。字赓堂,号健飞,祁阳人。咸丰四年(1854)投入水师军劳。先后随、在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围剿太平军和,由、,擢任总兵。光绪七年(1881)授浙江提督。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驻宁波,亲督诸将防守,命炮轰敌舰,将敌指挥舰击沉,敌主师重伤致死,粉碎了法军在浙江登陆的企图。光绪二十一年(1895)调办海防,中途病故。著有《金鸡谈荟》。
同在镇海抗法保卫站中立功,后升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杨岐珍,为杨璟之弟杨柱的后裔。
始祖为明朝杨璟,洪武23年杨璟牵连胡惟庸案灭族,为了保护杨家血脉,欧善堂女儿与杨璟所生的杨宗德,杨宗福改姓阳,后裔以杨璟营阳侯为号-姓阳;利见为永州甸杨璟第14代进士阳碗的后裔,阳碗属永州杨村甸宗福祠堂,荣公分支,1625年阳碗随父亲达所从杨村甸经顺湘江而下定居祁阳白水大忠桥,阳碗后裔分从黎家坪瑶城,阳家院及等地。
该族一直保存杨璟木刻像,手持宝剑威风凛凛,该族盛行武术,改姓阳后也注重文学修养,以保家为国为己任。杨璟在南京施夫人所生的儿子(又名杨宗道)与永州甸杨宗德,杨宗福为同父异母兄弟,杨洪明朝时抗击辽国40年,是继宋朝后,明朝时期树立起威望的典型代表人物。
杨璟杨璟履历表
中历生卒:元顺帝至元四年-洪武15年
西历生卒:
(汉语拼音)Yang Jing
康茂才郭子兴赵庸杨璟
杨璟庐州合… 皇明开国功臣录 ,1册9卷 ,583-604
芮国杨武信公附
公名璟合肥… 皇明开国臣传 ,1册5卷 ,411-414
杨璟合肥人… 皇明书列传 ,2册33卷 ,
营阳侯杨璟… 名山藏列传 ,1册41卷 ,492-493
杨璟营阳侯
璟字□□合… 皇明泳化类编列传 ,1册35卷 ,449-453
黄彬陆聚金朝兴叶升胡美梅思祖唐胜宗陆仲亨王志陈德华云龙杨璟传
杨璟合肥人… 明书列传 ,1册96卷 ,291-292
兄国用廖永忠赵庸杨璟胡美
杨璟合肥人… 明史列传 ,1册129卷 ,
杨璟薛显郭子兴陈德王志梅思祖金朝兴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费聚赵庸黄彬陆聚叶升胡美周德兴王弼谢成李新
杨璟合肥人… 明史列传 ,1册8卷 ,275-281
杨璟薛显郭子兴顾时陈德王志梅思祖金朝兴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费聚赵庸黄彬陆聚叶升胡美周德兴王弼谢成李新
杨璟合肥人… 列传 ,1册120卷 ,1-3
焦竑编次校
营阳侯杨璟
直隶合肥人… 皇明人物考 ,1卷 ,76
营阳侯杨璟
杨璟合肥人… 国朝献徵录 ,1册8卷 ,20-21
过庭训纂集
杨璟合肥人… 明分省人物考 ,4册33卷 ,65-68
出身始迁祖:千三公,宋室南渡时随父焕扈驾,遂卜居高淳之胥溪(今江苏与安徽交界处高淳县),摘自:878-3998/A,胥溪杨氏宗谱
履历: 任期 出处
管军万户 (政权)至正15年-至正16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147卷
管军总管 (政权)至正16年-至正18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147卷
帐前总制亲军副都指挥使 (政权)至正18年-至正19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6卷
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判官 (政权)至正19年-至正24年 皇明开国功臣录 ,1册9卷 ,584
湖广参政 (政权)至正24年-至正27年 皇明泳化类编列传 ,1册35卷 ,450
湖广行省 至正27年-洪武?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26卷
[不详](荆州分省署事) 至正27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26卷
洪武1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147卷
洪武1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147卷
洪武1年-洪武?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147卷
营阳侯 洪武3年-洪武17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58卷
[荣阳侯] 洪武?年-洪武?年 明书列传 ,1册96卷 ,292
右副将军 洪武5年-洪武?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147卷
公(追封) 洪武15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 ,147卷
[苪国公](赠) 洪武15年- 明书列传 ,1册96卷 ,292
关连: 杨通(子又名宗统,后裔居住现永州甸杨家院) ; (子,不详) ,宗绪(子),宗德(子),宗福(子)
杨璟附:御制平西蜀文 (明)朱元璋 撰
洪武四年九月三十日朕亲纪征蜀二道总兵官功之低昂以旌忠勇有智之将又张无谋钝兵之徒尔基再作平蜀颂一章为傅将军廖将军千万年不朽之功朕闻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此葢上古圣君临御恩及海内故贤者赞扬若非圣君安敢受此美穪善扬者也朕本淮民因元失政豪杰忿争吾承人后偶获多兵训练为我调用有时命将四出有时亲征一方不五六年间羣雄敛迹惟西蜀一隅限山阻险是有戴寿者假明之童孩负固不伏阴生诡计说诱诸洞蛮夷为我边民患于是发兵二道命将分行  三年冬平章杨璟德庆侯廖永忠率舟师抵瞿塘戴寿以合蜀军民与之决战平章杨璟兵败收兵仅能与之对垒当年冬颍川侯傅友德将兵由西番道经阶文逾月而抵绵汉蜀兵莫敢当锋其戴寿者恃瞿塘之险选老弱守之尽拔坚关之兵西行与颍川侯战道逢颍川侯一战戴寿披靡再战因逼成都其攻衢关舟师总兵者尚未尽知将军颍川侯木牌书其战胜次第顺川江而放流德庆侯获之连垒而进乘机破关捣虗而至伪京师幼主明升衘璧率文臣请降戴寿为傅将军生擒于成都于是中国清宁论将之功傅一廖次低昂是焉  天佑我邦 师出一律 将忿扬扬 马嘶蹄踏尽角声张 惟我颖侯 智勇难量 羌人稽首壶浆道傍 劳我军行 绵汉是降 蠢尔戴寿率众来当 一战披靡 拒城且藏 旬日困逼诣军请降 傅将功就 再歌瞿塘 天生廖将与傅成双 江风浩浩 起我旌幢 泊舟连垒直破衢关 生俘伪主 市肆无干 遣使飞捷一刻数关 天产名将 兵出农间 非朕有能实由天鉴 有臣在南 家居括苍 生而能文举笔何难 谓我采择 黼之班班[1]
刘基.《诚意伯文集》:古籍出版社,2000:卷20 页9[转载]历朝开国功臣
夏:承父业建国
商开国功臣:伊尹
周开国功臣:姜尚
秦开国功臣:
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蒙武、将军蒙恬(中华第一勇士)、李斯
秦统一前逝世:尉缭、蒙骜、范雎、白起(“兔死狗烹”被范雎陷杀)
西汉开国十八侯:
除张良(退隐)、韩信(被贬)
酇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宣平侯张敖、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酈商
鲁侯奚涓、汝阴侯夏侯婴、颖阴侯灌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安国侯王陵
棘蒲侯陈武、清河侯王吸、广平侯薛欧、汾阴侯周昌、阳都侯丁復、曲成侯虫达
东汉云台二十八侯:
高密侯邓禹、广平侯吴汉、胶东侯贾复、好畤侯耿弇、雍奴侯寇恂、舞阳侯岑彭
阳夏侯冯异、鬲侯朱祐、颖阳侯祭遵、栎阳侯景丹、安平侯盖延、安成侯铫期
东光侯耿纯、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慎侯刘隆、全淑侯马成、尹阜侯王梁
祝阿侯陈俊、参蘧侯杜茂、昆阳侯傅俊、合肥侯坚镡、淮陵侯王霸、阿陵侯任光
中水侯李忠、灵寿侯邳彤、槐里侯万修、昌成侯刘植&
忠孝王伍建章、靠山王杨林、昌平王邱瑞
上柱国:贺若弼、韩擒虎、越王杨素、史万岁
柱国鱼俱罗、高颖、梁睿、长孙晟、贺娄子千
凌烟阁二十四公:
赵国公长孙无忌、赵郡王李孝恭、莱国公杜如晦、郑国公魏征
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
宋国公萧瑀、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国公屈突通
郧国公殷开山、谯国公柴绍、邳国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
陈国公侯君集、郯国公张公谨、卢国公程咬金、永国公虞世南
渝国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世勣、胡国公秦叔宝
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卒后被追封为河南郡王)
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卒后被追封为渤海郡王)
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卒侯被追封为琅琊郡王)
韩令坤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卒后被追封为南康郡王)
石守信为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卒后被追风为威武郡王)
张令铎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
张光翰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
赵彦微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赵普为右谏议大夫(卒后被追封为真定王)
其余:潘美、曹彬、王全彬、康再遇.....
元朝开国功臣:耶律楚材、张弘范、巴邻氏伯颜、塔海、刘秉忠
明朝开国元勋
(据说刘伯温辞爵封诚意伯)
封六公: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郑国公、李文忠曹国公、邓愈卫国公、冯胜宋国公(后补公汤和信国公、傅有德颖国公、蓝玉凉国公、胡显为梁国公、常昇开国公)
封侯二十八:汤,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郭兴巩昌侯,王志六安侯,郑遇春荥阳侯,费聚平涼侯,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赵席南雄侯,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朱亮祖永嘉侯,傅,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黄彬宜春侯,曹良臣宣宁侯,梅思祖汝南侯,陆聚河南侯
1369年鸡鸣山立功臣庙: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二十一人,又以廖永安、桑世杰等丁七人配享太庙
大顺开国功臣
权将军汝侯刘宗敏、大学士平章军国事牛金星、开国军师宋献策、权将军泽侯田见秀、
制将军(后为权将军)蕲侯谷英、制将军(后为权将军)亳侯李锦(李过)、制将军磁侯刘芳亮、义侯张鼐(李双喜)、制将军绵侯袁宗第、淮侯刘国昌、岳侯某(56)、李岩
清朝开国元勋
1、铁帽子王8名:
(太祖子)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太祖侄)郑亲王济尔哈朗
(太宗子)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代善子)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萨哈璘
2、满洲开国五大臣:
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巴图鲁额、扈尔汉、安费扬古
3、其余:(太祖弟)舒尔哈齐、(太祖子)阿济格.....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含辛亥革命元勋):
开国三杰孙中山、黄兴、黎元洪,
民国四大伟人之一袁世凯,谭人凤,宋教仁,汤化龙,
吴禄贞、蒋翊武、刘公、孙武、胡汉民、张振武、刘复基、熊秉坤、吴兆麟、居正、胡瑛、陶成章、李燮和、陈其美、焦达峰、刘静庵、李烈钧
蔡元培、孙毓筠、汪精卫、张继、章太炎、蔡济民、詹大悲、阎锡山、徐镜心、刘揆一、柏文蔚、林森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
被官方称为开国元勋的开国政要二十一名(按照官方的最终排名):
毛、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陈云、任弼时
董必武、宋庆龄、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
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伯渠、彭真、李富春(林彪)
夏少康中兴、商武丁中兴、周成康之治、汉文景之治、汉昭宣之治、汉光武中兴、汉明章之治、晋太康之治、宋元嘉之治、魏孝文中兴、齐永明之治、隋开皇之治、唐贞观之治、唐开元盛世、唐大中暂治、宋咸平之治、宋庆历新政、明洪武之治、明建文新政、明永乐盛世、明玄仁盛世、明弘治中兴、清康乾盛世
前五名: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明朝公主_百度百科
明朝公主,以下列表列出在《》及相关史料所载之公主一览。让大家对明朝有哪些公主有更多的了解。
明朝公主,以下列表列出在《》及相关史料所载之公主一览。
明朝公主列表
明仁祖  
夫妇俱早卒
右柱国曹国公
明太祖    第一代
成穆贵妃  孙氏
?-1421年
1403年李祺卒
1354年-1434年
淮安总兵官
兄为三任帝朱棣,公主卒年八十一
 孝慈皇后
 成穆贵妃  孙氏
?-1426年
安妃  郑氏
?-1417年
?-1388年
?-1438年
丈夫胡观自缢而亡
美人  张玄妙
?-1433年
1398年父卒时年方三岁
惠妃  郭氏
?-1455年
贵妃  郭氏
前府都督佥事
 妃  韩氏
1381年-1462年
掌后府都督事
卒年八十二
福州卫指挥使
叔父一任帝朱元璋
淮安卫指挥使
蒙城王为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朱五一之子
  第二代
贬为郡主,愤死
?-1412年
贬为郡主,早卒
?-1417年
?-1444年
1384年-1443年
 仁孝文皇后  徐氏
1385年-1440年
1420年-1441年
卒年二十二
?-1441年
 惠妃  赵氏
?-1440年
?-1434年
 贤妃  李氏
?-1450年
早卒,谥号悼简
明宣宗    第四代
恭让章皇后  
?-1479年
?-1470年
 孝恭章皇后  孙氏
?-1470年
 明英宗    第五代
1442年-1495年
卒年五十四
惠妃  王氏
1447年 -1499年
兵部尚书王骥孙
 宸妃  万氏
 安妃  杨氏
1447年 -1489年
兴济伯杨善孙
 宸妃  万氏
1453年 -1484年
 德妃  魏氏
1455年 -1514年
 淑妃  高氏
1455年-1480年12月
  1458年---1533年10月
游芝,游铭,游钦,游铉,游锜
丽妃  刘氏
?-1483年
 顺妃  樊氏
德妃  魏氏
明代宗    第五代
孝渊景皇后  汪氏
?-1483年
 明宪宗    第六代
顺妃  王氏
?-1544年
1549年崔元卒
?-1548年
孀居三十一年
?-1487年
静妃  岳氏
?-1492年
明孝宗    第七代
1497年-1498年
  第七代
夭折,嫡长女
淑妃  王氏
十岁早卒,庶次女
慈孝献皇后  蒋氏
《》,误作明孝宗女
慈孝献皇后  蒋氏
1507年后-1540年
《明史》,误作明孝宗女
明世宗    第八代
端妃  曹氏
?-1549年
徽妃  王氏
1538年-1549年
端妃  曹氏
 雍妃  陈氏
1541年-1544年
德妃  张氏
?-1564年
 明穆宗    第九代
孝懿皇后  李氏
孝安皇后  陈氏
孝定太后  李氏
 孝定太后  李氏
?-1607年
 孝定太后  李氏
 淑妃  秦氏
明神宗  
孝端皇后  王喜姐
嫡长女。1616年杨春元卒
孝宁太后  郑氏
1643年攻陷京师时,丈夫冉兴让被杀
荣妃  王氏
孝宁太后  郑氏
孝靖太后  王氏
德嫔  李氏
德嫔  李氏
德嫔  李氏
顺妃  李氏
明光宗  
孝元皇后  郭氏
懿妃  傅氏
 懿妃  傅氏
一说“徽娖”  1643年年陷京师,公主方卒未葬,巩永固缚子女于柩前自焚死
慎嫔  邵氏
明熹宗    第十二代
慧妃  范氏
成妃  李氏
明思宗    第十二代
孝节皇后  周氏
孝节皇后  周氏
1628年-1646年
1643年年,十六岁时京师沦陷,其父以剑断其左臂
1638年-1643年
1643年其父以剑杀之
明礼宗    第十一代
明朝公主相关洪武之治_百度百科
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 [1-3]
是明太祖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5-6]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7]
在朱元璋时代,国家黄册用来征收田赋的土地,高达八百万倾之多,比清朝康乾盛世的六百万要高得多。[8]
整个明洪武时期百姓充实,府库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9]
明前期,经过的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因其年号为“”,所以史称洪武之治。[7]
洪武之治背景
元朝末期,官员贪污,蒙古贵族靡烂,朝政腐败。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赋税,并且大量滥印新钞“至正宝钞”,随之产生的加上荒灾、黄河泛滥等天灾使得民不聊生。[10]
而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时期之一,当时属异族入侵,灭掉包括南宋在内的各国,版图甚至扩张到北冰洋和地中海沿岸,但它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推行种族歧视政策,强力打压汉人和南人(南宋人)。[2]
1351年派治理黄河,征调各地百姓二十万人。同年五月,白莲教与煽动饱受天灾与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他自称明王,建立,据有河南与安徽等地。红巾军与各地义军陆续起事,势力扩张到华中、华南地区。隔年,红巾军的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0]
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一块立足的基地。朱元璋采纳谋士“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1360年,陈朱双方在集庆西北的龙湾展开恶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逃至(今江西省)。1363年,通过,势力基本被消灭。1367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率军攻下平江(今江苏省),灭张士诚,同年又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11]
1368年正月,朱元璋于即皇帝位,开启三百年的明朝。之后趁元朝内讧之际乘机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之后于1371年,消灭位于四川的势力,于1381年,消灭据守云南的元朝。最后,于1388年,深入漠北进攻。天下至此初定。[10]
由于幼年对于元末吏治痛苦记忆,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之治政治
洪武之治中央集权
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建制承袭元朝。1380年(洪武十三年),复以“谋不轨”罪名杀左丞相,罢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尚书执行皇帝的命令,直接对皇帝负责。其后,进一步宣布不许再议置丞相。秦汉以来行之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12]
朱元璋废丞相后,挑选几名文人担任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充当顾问。明成祖(朱棣)时,阁臣可参予机务,但不置僚属,不得专制百官。仁宗(朱高炽)开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土,阁臣权力渐重。[12]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1382年(洪武十五年)改称,长官有左右
朱元璋画像
都御史等,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却重,外出巡查,号“代天子巡狩”。此外还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驳正章疏违误。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置锦衣卫指挥使,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通过这些监察机关、言官和特务,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12]
朱元璋十分重视吏治的整顿,严禁各级官吏玩忽职守,蠹政害民。高级官员要接受御史的监督,中下级官吏定期考核,称职者升,平常的复任,不称职者降,品德卑劣的罢职为民。对贪官的惩治尤其严厉,凡贪赃钞六十两以上者,剥皮并枭首示众。[13]
为了防止有权有势的功臣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加以打击。从立国伊始,朱元璋就警告文武勋臣要吸取西汉、的教训。1372年,他颁布《铁榜文》九条,严禁公侯与都司卫所军官私相结纳,不许擅役军士、倚势欺压良善、侵夺公私田地。后来又多次颁布诏令,规定了功臣权限。1380年(洪武十三年),借口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大兴党狱。1390年,他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共谋不轨罪,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株连三万余人。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又以谋反罪杀凉国公、列侯等,牵连万余人。[13]
中书省是“百司纲领,总率郡属”,行中书省则总管一省军、政、司法。不久,朱元璋发现丞相和行中书省的权力过大,决心加以改革。1376年(洪武九年),他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个,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州)、知县(知州)。1377年(洪武十年),又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长官称通政使,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第二年,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关白”中书省。[14]
朱元璋利用特务机构,派出大量名为“”的特务人员,遍布朝野,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著名儒士被征参编《孟子节文》,一日散朝回家,随口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日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结果第二天上朝,朱元璋便问钱宰:“昨天的诗不错,不过朕没有‘嫌’迟,改作‘忧’字,如何?”钱宰一听,吓得忙磕头请罪。[15]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薛祥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15]
洪武之治颁布法律
1373年(洪武六年),刑部尚书刘惟谦奉旨编定《》,朱元璋亲加裁酌,后又经三次修订,于1397年(洪武三十年)正式颁行。全书计30卷460条。《》维护君主集权,如《吏律》规定,大臣私自选授官吏者斩,交结朋党者斩,凡违弃制书、误犯御名庙讳、遇事应奏不奏等等,或笞、或杖、或罢职,甚至斩首。《刑律》对于谋叛、谋大逆等量罪,重于唐律,不但共谋者不论首从一律凌迟处死,其祖父、父、子、兄弟和同居之人,不分异姓,伯、叔、侄不限同籍,也一律处斩。《名例律》基本保持了唐律中的“八议”而略作更动,凡皇家的亲、故以及列为功、贤、能、勤、贵、宾八类权要势家,如果犯罪,官吏只能奏闻,不得擅自勾问。但是,《大明律》也规定严禁功臣勋戚恃势接受投献,用虚钱实契典买和侵占他人田宅,不许奸豪诱取良人及略卖良人为奴婢;凡诬告者加等治罪。这些规定对保护小生产者的财产和人身,稳定社会秩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16]
1385年(洪武十八年),明太祖颁布亲自编撰的《》,接着又颁行《大诰续篇》、《三篇》。《大诰》三篇汇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等案例和凌迟、枭首等重刑。[16]
洪武之治镇压贪官
朱元璋是峻刑模式的最积极实践者,明纲常的同时,重法度,严吏治。他声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后人简称“乱世用重典”。[17]
明初社会问题严重,朱元璋“宽”、“猛”并用,采取软硬两手。“宽”,是对黎民百姓而言,休养生息。在政治法律领域和官场上,则采取“猛”的一手——“重典治吏”。
朱元璋自幼出身贫寒,对政治贪污尤其憎恶,其对贪污腐败官员处以极其严厉的处罚。[18]
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大批不法贪官被处死,包括开国将领,女婿驸马都尉,其中甚至因为、杀死数万名官员。由于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19]
朱元璋开展雷厉风行的肃贪运动,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封建历史所罕见。尽管朱元璋反贪决心大、力度猛、出奇招,使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也一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远未达到彻底清除腐败的根本目的。[20]
但效果明显,明朝官场“干净了一百年”。《明史·循吏传》记载,峻刑“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17]
一直到死,朱元璋都“以重典为整顿之术”,实施“猛烈之治”。[17]
洪武之治分封籓王
朱元璋令诸藩镇守天下,又各领兵权,这固然是亲亲之情,信任无以复加,却也未必就没有帝王心术。强藩林立,能做皇帝的却始终只有一个,诸藩势力犬牙交错,必然相互牵制,相互监视,除非朝廷中枢衰弱之极。当中枢真个衰弱至极时,就算没有藩王,也会被权臣取而代之。自三皇五帝,以一介布衣而成天子者,唯与朱元璋,其它帝王,大都是前朝重臣或一方豪强而黄袍加身。所以由自己子孙取代无能之君,也胜过将江山付与外人之手,如此可保朱家数百年江山。
洪武之治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仅此一端,即可想象他是多么勤奋。[21]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22]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23]
洪武之治军事
洪武之治军队编制
洪武初年,由大都督府的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1380年,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
后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和在外各都司。都督府所管仅是兵籍和军政,不能直接统率军队。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而军队的调遣和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回归原来卫所。[24]
在军队编制方面,自京都至府县,皆立卫所。每卫5600人,置卫指挥使统领;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千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有兵120人,指挥官称百户;百户所下辖二总旗,每总旗下又辖五小旗,一小旗10名兵士。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司又分别归统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京都的卫军分两种,一是五军都督府分统的四十八卫军。明成祖时,定名“五军”,增到七十二卫,并添设三千营和神机营,与五军合称“京军三大营”。三大营是全国卫军的精锐。据估计,洪武后期全国兵额约180万以上,永乐时增至280万左右。[24]
洪武之治统一全国
洪武初年,元在中原的统治虽已结束,但退据上都的北元还具有一定的军事力量,仍不时窥视着中原,意欲卷土重来。另有无丞相纳哈出率二十万大军屯据东北,夏政权据有四川,元梁王据云南,秦、晋、关、陇地区也有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下,朱元璋的当务之急,无疑是继续征战,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军出动二十万大军,以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军,大举征讨东北的元丞相纳哈出。强兵压境,纳哈出不敌降明,东北的割据势力被消灭。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奉命率十万大军入漠北,追击北元势力,在捕鱼儿海(今贝儿湖),杀元太尉蛮子,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为部将所杀。北元的威胁不复存在。
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帅军分两路进击四川,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攻克重庆、成都,夏主明昇降,夏政权覆灭。[25]
1381(洪武十四年)九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奉命出师征云南。当年十二月,蓝玉、沐英攻克昆明,傅友德率军攻下乌撒,梁王在逃亡途中自缢而死。翌年二月,大军攻下大理,云南全境悉平。经过20年之久,于1388年最终实现统一大业。
朱元璋趁元末农民战争节节胜利之际,针对元朝势力受到极大削弱,其他作战对象各据一方、互不应援等情况,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恰当任用将帅,攻抚兼施,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显示了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26]
洪武之治对外战争
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洪武帝从明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北伐。1369年(洪武二年),明军追击残余势力,俘虏丞相脱火赤以下一万余人,北元皇帝逃到几百里外。[27]
1370年(三年),明军再次北伐,于沈欲口大破元军主力,俘虏文济王以及国公阎思孝、、察罕不花、韩扎儿等十万余人。1387年(洪武二十年),明军越过长城,轻骑雪夜奔驰,偷袭元军大寨,最后在蒙古捕鱼儿海大败元军,俘虏北元残余势力八万人。蒙古从此一蹶不振,分裂为、、三大部。
明太祖北伐次数时间1367年—1369年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1387年—1388年
来源:[28]
洪武之治经济
元末之际,中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以及连年战争,期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也大量减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处在流离失所的过程中。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面对哀鸿遍野、饿殍满路的凄凉局面,朱元璋实行政策,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难,就像刚刚会飞的鸟不可拔羽,才种的树不可摇根一样。现在必须采取这种政策,同时主张藏富于民。[29-31]
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生产的措施,使得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民户达1605万户,人口达6054万人,垦地面积达850万顷,为明朝后世的经济发展打下极为牢固的基础。
明初的经济也迅速恢复,国力迅速成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33]
朱元璋确立了配合户籍登记簿册和的施行,[34]
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洪武之治发展农业
解放生产力
朱元璋在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中,把发展农业放在了首位,为了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朱元璋通令全国,地主不得蓄养奴婢,所养的一律释放为良民。凡因饥饿而典卖为奴者,由朝廷代为赎身;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明令各州府县只能有一个大寺院,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严禁寺院收养童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如果要是出家,必须得到父母和官方同意,出家后三年内还要赴京考试,不合格者潜发为民。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增加了一只庞大的劳动力大军。[31]
全国的农业生产在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定增长。[31]
明政府还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包括把地少人多地区的农民移往地多人少的地区垦荒,以及招募、罪徙耕种。1388年迁山西泽、潞二州无地农民到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置屯耕种。凡移民屯种,官给耕牛、种子,免征三年租税,其后亩纳税一斗。军屯是让卫所士兵屯耕自给。[35]
明朝建立后,在腹里和边境普遍设卫开屯。军士屯田以分计,每军一分;有的地方按户授田,每一屯军户止许二分。每分一般是五十亩,也有百亩、七十亩、三十亩或二十亩不等,依屯地肥瘠、远近的实际情况而定。军屯的耕牛、种子、农具由政府供给。屯军要按分纳税,称“屯田子粒”或“屯粮”。[35]
军屯面积占全国耕地的近十分之一。[36]
此外,商屯也相当盛行,政府以买卖食盐的专卖证(称之为盐引)作为交换,利诱商人将粮食运往边疆,以确保边防的粮食需求。明太祖也曾派遣国子监下乡督导水利建设、赈灾,并以减免税赋奖励耕作。[37]
这些措施使得过去很多饱受战乱损毁的地区恢复了生气,使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38]
明初,政府多次组织农民大规模兴修水利。广西的灵渠、四川的都江堰等,都曾在洪武年间先后修复。陕西洪渠堰疏浚后,可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田二百余里。宁夏卫所修渠道灌田数万顷。浙江定海(镇海)、鄞县疏浚的东钱湖也能灌田数万顷。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浚河4162处,修陂渠堤岸5048处。这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35]
明太祖还采取了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等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35]
明初的田地有二大类:官田和民田。官田包括宋元以来原额官田,战后籍没敌对政治集团的土地,开国后抄没官民罪犯的土地,以及战乱中的抛荒地,江河湖海新涨的沙田、湖田等等。这些官田,除佃给农民耕种收租外,有的作百官职田以代俸禄,有的作边臣养廉田,有的作卫所军的牧马草地,有的作御马监种植饲料的苜蓿地,有的作府县学田,有的赐与诸王、公主和公侯功臣作庄田,还有授给军士或让民、商占有作屯田的。民田属于官僚、地主和小自耕农所有,允许买卖。官田属国家所有,买卖私占则是非法的。[39]
明初官田,佃种于民的,其田赋与民田赋的差别一般悬殊不大。民田亩征三升三合,官田亩征五升三合。田赋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夏交麦,称“夏税”;秋交米,为“秋粮”。交粮的叫“本色”,折成银、钞、绢、布、棉、苎等交纳的,叫“折色”。[39]
为给征收田赋提供依据,明政府编造了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按“随粮定区”原则,以税粮万石为一编造单位,称一区。每区土地经丈量后,绘成鱼鳞状的图册。册上载明所有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沃瘠、户主姓名。凡图册上的土地买卖,要向地方政府办理田赋过割手续。[39]
明太祖还采取了“以良民治良民”的办法,在南直隶、浙江、湖广、江西、福建等地,创立了粮长制。大体上以每收粮万石为一区,挑选纳粮的地主充当粮长,负责征收该区税粮,督运到京。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长往往依仗权力,勾结官吏、里长,向农民敲榨勒索,并将自己应交的赋税摊到小农头上。[39]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40]
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赋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41]
到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已达到3,874,746顷。[42]
洪武之治手工业
明初,手工业以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和造船业等的发展最为迅速。纺纱织布是明初农村的重要家庭副业。洪武年间景德镇有官窑20座,景德镇瓷器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在制瓷工艺方面取得许多新的成就。在矿冶业上,全国官营铁矿有13所。这些铁冶,除炼生铁之外,还炼熟铁和钢。同时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43]
洪武之治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明初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南京是当时的国都,人口近20万,人烟稠密,住宅连廓栉比,旅店一榻之室,月钱高数千。明政府为征收商税,京都设宣课司,府设税课司,州县设税课局、库。洪武年间商税较轻,“三十而取一”。明处时期还铸“洪武通宝钱”。由于铜钱份量重,价值小,不便于大量的贸易,明太祖决定发行纸币,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用银。[44]
但是明朝禁海的原因却源自太祖:是因为当时朝廷需要安顿内部、打击北元,对逃到海上的张士诚、方国珍等反军余孽以及海盗一时腾不出手来清剿,故而下令实施海禁。这也导致明朝中末期沿海平民无以为生,倭寇之祸影响甚深,也使明朝来不及发展出资本主义。[45]
洪武之治推行开中法
1370年夏,旨在恢复受严重战祸之害的地区的经济政策正在贯彻之中。这时推行了,把粮食分配到山西这个萧条和贫困的地区。这是一种颁发凭证的制度,给商人提供了利润的刺激;它诱使商人用自己的资财运粮食到西北去。为了酬报商人水运的粮食,商人们被授以盐引,从而能从政府处买回食盐,然后又在零售市场销售获利。经营积极性很高的商人们发现,他们可以雇佣农民在边境地区种植粮食,因此节省了从内地运输粮食的费用。他们照旧收取盐引:盐引是按照距离边境的远近和交纳谷物的质量来计算的。这个制度刺激了边境的农业生产,也为洪武时期提供了平稳的粮价。[46-47]
洪武之治户籍管理
还创造了一套严密的户籍制度,来确保这些流民能够跟土地捆绑在一起,不产生二次流徙,这便是黄册制度。皇帝命令户部要求全国所有户口在当地政府注籍并领取官方的户帖,户帖上面开列成年男子的名字、年龄以及财产。安徽徽州祁门县在1371年的一份现存户帖就载明,该户主有耕地0.854亩,一间草屋和一头黄牛。因此,户帖制度要求提供和记录国家为制订财政计划而感兴趣的详细的资料。[48]
除了黄册,还沿用了元代的“分户制”,即把户口按照从事的职业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类别。不同户别的人户,祖祖辈辈必须从事同一类工作,承担此类的赋役。这是因为明代的黄册不光是户口册,亦是赋税册。所有载于黄册上的丁口,都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如果隐匿不报,就相当于隐匿赋税。
黄册制度,在明朝初年稳固国家统治、迅速恢复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豪强的隐占和人口的流徙,大大增加了全国的赋税,并能大致公允地按照人户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征发赋役,从而遏制了各类苛捐杂税。《明史》称之为“府州县验册丁口多寡,事产厚薄,以均适其力。[49]
洪武之治文化
1375年(洪武八年),诏令天下立,府、州、县每五十50家要设社学一所,用于招收八到十五岁的民间儿童入学。儿童入学后先学习《》、《》、《》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必须兼读《》、明朝律令,另外还要讲习社会之礼。
明朝设科取士,定期会试,三年一科。参加科举者必须是各级学校的生员。府(州)、县生员,即所谓秀才,先赴省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及格者称举人。隔年,举人赴京参加会试,及格者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廷试(或称殿试),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考试的办法是,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要以朱熹的注为依据,文章的格式规定为八股文。进士不仅在发榜后即可任官,而且有做显官的希望,于是,监生的仕途逐渐被进士科排挤,致使国子监逐渐衰落。[50]
明代学校分三类:中央国子学、府(州)县学和市镇乡村民间社学。1382年(洪武十五年),国子学改名国子监,设有祭酒、司业、博士、助教、学正等学官。府(州)县学除各有训导外,府学教员有教授,州有学正,县有教谕。国子监的学生称监生,分官生和民生两种。官生指功臣子弟、少数民族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学生。民生由各地推举。监生最多时近万人,学习课程有《大诰》、《大明律》、四书、五经和《说苑》。[50]
洪武之治民族
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色目人”兼容了各种文化基因,被元政府任用为社会的管理阶层,如负责征收税赋、管理城市之类。朱元璋执政时,要求色目人必须与其他民族通婚。在法律文书上规定:“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而且,朱元璋还“引进”了伊斯兰教,循序渐进地来替代回族之前的信仰“明教”即波斯摩尼教,并修建了南京净觉寺,以供回族人士进行宗教活动。[51]
在朱元璋的推动下,“色目人”进一步与汉民族融合,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传统,使其更加发展壮大。这一推动民族融合的政策,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政治需求。但是明朝的皇帝并非都有朱元璋这样的视野与胸怀,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兴起并对其予以宽容。[51]
洪武之治外交
洪武之治对外政策
不干涉其他国内政
在朱元璋即位初期,就已宣布对东方和南方诸国实行不干涉政策。他坚持说,所有这些域外诸邦彼此之间是一律平等的,但与不完全平等。因此,不要去攻打它们,除非是为了自卫。与此同时朝廷对接壤的朝鲜和安南的稳定显然很关注。洪武朝的基本对外关系被皇帝概括为下面一句话:“彼[外国]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52]
明朝的外交政策在1395年由朱元璋正式宣布,此时发布《》,其中包括一份“”的国家的名单。[53]
《祖训》还限制了名单内的三个国家的朝贡关系:大琉球、和。
面对的骚扰,明朝的海防政策的基础是1372年发布的禁止海上贸易的命令。皇帝之所以实行这种种政策,是因为他害怕他的臣民会勾结中国以外的人民来向他的统治挑战。他相信,室利佛逝国曾派遣间谍来到中国,所以就把它在朝贡名单中勾销。这种禁令由市舶司所实施的管制办法来加以贯彻。[54]
洪武之治来往国家
(一)朝鲜
1372年,朱元璋曾给高丽王颁发了一道敕书,盛称朝鲜人娴熟中国历史和经典,以及他们习染于中国文化。他命令高丽王遵循中国古代的惯例,每三年来中国一朝天子,贡献方物。[55]
14世纪70年代之初,朝鲜贡使频频前来南京,它的使节比明朝廷派往朝鲜首都平壤的使节的次数多得多。[56]
1373年,皇帝采取步骤减少这种使臣的次数,或许他是想压朝鲜君主让步,以期加强明军在东北的安全。皇帝限制每三年派一次使节,他这样做促使两国间的关系稍稍拉开了距离。[57]
年之间,朝鲜人派了18次费用浩大的使团到南京;他们坚持要与中国人修好,并要求正式册封他们的国王。一经明朝正式册封,朝鲜统治者微弱的合法地位就可以得到加强。可是,明朝对朝贡的要价是很高的,许多使团干脆被中国人拒绝,因为无论就数量和品种说,所进的贡品都被认为不足。只是到了1385年,朱元璋俯顺其请才册封了朝鲜王,并给他的前朝国王颁赐了谥号,尽管这个国王仅仅是地方各军阀手中的傀儡。[57]
1392年,篡夺了朝鲜王位,结束了。次日就派使来南京请求册封。此后不久,他请求明朝皇帝为朝鲜新国家两个拟议的名字中选用一个,其中有一个即古汉文的名字——朝鲜。朱元璋选择了这个名称,它在1393年3月被正式采用。[57]
(二)日本
元朝初期,忽必烈曾经发兵征伐日本,导致日本念念不忘,于是终元之世,日本不与中国同好。[58]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就派使臣持国书去日本、、、四国,意思是宣告:元朝已经灭亡,现在中国是大明王朝,你们诸国赶紧奉大明为“正朔”来朝贡。高丽、安南、占城三国都很顺从,立刻遣使赴明称臣朝贺,惟独日本没有任何反应。令朱元璋更为恼火的是,不但日本人不来朝称臣,而且“乘中国未定,日本率以零服寇掠沿海”。[59]
同时,被朱元璋消灭的、方明珍等残部多逃亡海上,占据岛屿,勾引倭寇出没海上掳掠财货,辽宁、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滨海之地,无岁不受其害”。[60]
后来朱元璋喝令“日本国王”:“不取缔倭寇,就发兵把你抓起来!”结果,使者被日本人砍了脑袋。[61]
朱元璋听到使者被斩时的怒火,不亚于当年的。而在朱元璋眼里,日本就是个“国王无道民为贼”的跳梁小丑——君臣平时光着脚,说话像青蛙叫。[62]
面对“怒日本特甚”,朱元璋忍下了恶气,从此以后对日本使者一概乱棍打出,也一概拒绝接受,与日本不相往来。同时,朱元璋把朝鲜、日本、大、、、、、、西洋、爪哇、、百花、、勃泥等15国列为“不征诸夷”,写入《》,告诫子孙:这些蛮夷国家如果不主动挑衅,不许征伐。[63]
1370年(洪武三年)朱元璋派遣莱州知府赵秩远赴日本。日本王良怀经过赵秩的阐释明处外交政策打消了顾虑。不就良怀派遣僧人祖来跟随赵秩回中国向朱元璋进表笺。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派遣僧人祖阐、等八人送日使归国,从此明朝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58]
1372年,朱元璋命中书省向来朝使臣解释朝贡关系的条例,其中包括、、、、三弗齐国、和的使节。[57]
1377年,朱元璋册封国王为“暹罗国王”,于是“暹罗”这一名称正式固定下来,称为中文语境下对泰国的称呼(其他诸国如日本、朝鲜、越南、也采用“暹罗”之称)[64]
。有明一代,遣使臣到中国访问112次,中国也派使臣访问阿瑜陀耶19次。[65]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向明朝贡马,而且致国书。第二年,明朝派遣兵科给事中率领使团往报。但当傅安等抵达帖木儿帝国国都时,帖木儿打算要向东兴兵,攻打明朝了,于是扣押了傅安等人,而且百般的诱惑傅安等人归顺帖木儿,傅安被扣押十三年,坚贞不屈,维护明朝的尊严。一直到了帖木儿死了以后,他的孙子哈里嗣位,想和明朝和好,于是才放傅安等人回国。傅安回国以后又出使了中亚诸国。[66]
洪武之治社会
洪武之治尊老
朱元璋对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颁布《存恤高年诏》。[21]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68]
洪武之治社会救济
对于社会的救济朱元璋也十分重视,洪武时期,荒政则受到朝廷高度重视。[69]
朝廷除了拨付救灾济贫款项,还侧重加强民众抗灾自救能力。[70]
面对天灾侵袭,朱元璋积极作为,既树立了朝廷的负责任形象,又增强了政府的凝聚力,赢得了民心。救灾济贫实为获取民心、形成治世的重要前提,为“洪武之治”的出现夯实了经济社会基础。[71]
洪武之治抑制商人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他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21]
洪武之治解放工匠
朱元璋还解除了元朝时期工商业对工匠的束缚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农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惩罚由主人主宰的命运,中国的工商业工匠,佃农,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确认了平等的人权,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8]
明政府于1372年颁布了“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72]
的命令,用宗法家长制的少长关系冲淡良贱的隶属关系。元朝关于地主打死佃户仅杖一百零七,赔烧埋银五十两了事的法令,明朝也不再沿用了。明初虽因袭元朝户籍制度,把手工业者编入匠籍,但工匠已不像在元代那样长年累月服役于官府。[73]
洪武之治评价
明洪武时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天灾频发,民生多艰。但也正因为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宵旰图治,以安生民”[74]
,终于形成一个“治世”局面。[75]
康熙帝评价朱元璋统治期间为“。
洪武之治争议
自元末民变起家,以血洗朝廷,虽为之需,然而破坏程度为后世诟病[76]
。文官系统和武将系统被清洗,宰相遭罢,中央政府破坏不堪,在应对地方藩王所发起的的能力都没有的情况下,“洪武之治”的客观性理当存疑。[77]
在《》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78]
.求是理论网[引用日期]
.网易网[引用日期]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
.光明网[引用日期]
注:明初三大盛世包括朱元璋期间的洪武之治;朱棣期间的永乐盛世还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
.网易网[引用日期]
《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编封建社会(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趋势衰落—明、清·第一章,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网易网[引用日期]
《明史·食货志》
姜公韬. 《中国通史·明清史·第一章·元明之际》. 九州出版社. 2010: 第9页-第16页. ISBN 7.
.国学网[引用日期]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
.朱氏家族[引用日期]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
.北京日报 [引用日期]
叶子奇. 《草木子》. &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衙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高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惊心。&
赵翼. 《廿二史札记》. &明初“崇尚循良,小廉大法,几乎两汉之遗风,且驾唐宋而上哉”&
.人民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陈梧桐·《朱元璋大传》
.深圳报业集团[引用日期]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中华五千年[引用日期]
.文化周报[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明太祖实录·卷250》:“大抵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困穷而国独富安者。”
《明太祖实录·卷176》:“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
仓圣. 《正说中国三百五十帝·明太祖朱元璋》. 黑龙江: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日: 427页. ISBN 7
.中国文化传媒网[引用日期]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注:赋役黄册就是户籍登记簿册,鱼鳞图册就是耕地登记簿册。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明史》 (卷3). &夏五月庚申,免畿内各府田租。六月辛卯,免畿内十二州县,马户田租一年,滁州免二年。&
《明史》 (卷2). &十年春正月辛卯,以羽林等卫军益秦、晋、燕三府护卫。是春,振苏、松、嘉、湖水灾。&
《明史·食货志》:“在位三十余年,赐予布钞数百万,米百余万,所蠲租税无数”。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明太祖实录·卷38》洪武二年正月庚戌条:朕思其民当元之末疲于供给,今既效顺,何忍复劳?已将山东洪武元年税粮免征,不期天旱,民尚未苏,再免今年夏秋税粮。近者大军平燕都,下晋冀,朕念北平、燕南、河东、山西之民久被兵残,困于征敛尤甚。齐鲁今年税粮亦与蠲免,其河南诸郡自归附以来,久欲济之,柰西北未平,出师所经,拟资粮饷,是以未遑。今晋冀既平理,宜优恤。其北京、河南,除徐宿等州已免税粮外,西抵潼关、北界大河、南至唐、邓、光、息,洪武二年夏秋税粮一体蠲免,有司更加存恤,以副朕怀。
见《明太祖实录·卷50》洪武三年三月庚辰条,《明太祖实录·卷65》洪武四年五月乙卯、乙亥条,《明太祖实录·卷105》洪武九年三月己卯条。
《明太祖实录·卷214》洪武二十四年末。
.中华文化信息[引用日期]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史仲文; 胡晓林. 《中国全史分卷·明代史》. 人民出版社.
王崇武:《明代的商屯制度》[543],载《禹贡》,5,12(1936年8月),第1—15页。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560](北京,1961年),第19页。
清·张廷玉《明史·食货二》。
.中华文化信息网 [引用日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引用日期]
王赓武:《明初与东南亚的关系。一篇背景研究短论》,载《中国人的世界秩序:中国传统的对外关系》,费正清编(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68年),第34—62页。
注:这些国家在文内是按地区排列的:东北方面:朝鲜;东方和略偏北方面:日本。南方和略偏东方面:大琉球;小琉球。西南方面:安南;柬埔寨(真腊国);暹罗;占城国;苏门答腊;西洋(西洋国、东印度海岸和霍尔木兹);爪洼国;湓亨国(在马来半岛上);白花国(具体所指不详);室利佛逝(三佛齐国);浡泥国。罗香林:《明代对东南亚各国关系之演变》,载《南洋大学学报》1967年,第119—125页。
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
吴缉华:《明代建国对外的基本态度及决策》,载《东方文化》,1978年,第184—193页。
克拉克:《自治、合法性与朝贡式的政治》。
.国学网[引用日期]
邢涛; 纪江红. 《中国通史·&第二十一章·集权下的统治·明处繁荣的外交·赵秩出使日本&》. 北京: 北京出版社. 日: 第136页. ISBN 6
金安清.《东倭考》.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凤凰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朱元璋首乐府,诗名《倭扇行》: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浮辞尝云弁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辩。王无辩,折裤笼松诚难验。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于天宪,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凤凰网[引用日期]
《明实录·洪武实录·卷15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引用日期]
邢涛; 纪江红. 《中国通史·&第二十一章·集权下的统治·明处繁荣的外交·傅安出使西域&》. 北京: 北京出版社. 日: 第137页. ISBN 6
《存恤高年诏》,规定“所在有司精审耆民……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来闻。贫无产业,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赐帛一匹、絮十斤;其田业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如之。”
.新华网[引用日期]
《明太祖实录·卷177》:“君之养民,如保赤子,恒念其饥寒,为之衣食。”
《明史·食货志》:“太祖之训,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岁无灾伤,亦择地瘠民贫者优免之。凡岁灾,尽蠲二税,且贷以米,甚者赐米布若钞。又设预备仓,令老人运钞易米以储蓄。”
.光明网[引用日期]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三》
.中华文化信息网[引用日期]
《明太祖实录》卷196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驱动中国[引用日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雷锋的最全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