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第8题百度知道第一个问题方程

当前位置:
>>>(11·十堰)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已知方程x2+x-1=0,求一个一元二次..
(11·十堰)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已知方程x2+x-1=0,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2倍。化简,得y2+2y-4=0.故所求方程为y2+2y-4=0。这种利用方程根的代换求新方程的方法,我们称为“换根法”。请用阅读材料提供的“换根法”求新方程(要求:把所求方程化为一般形式);(1)已知方程x2+x-2=0,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相反数,则所求方程为:&&&&&&&&&&&&&&&&&&;(2)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等于零的实数根,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倒数。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解:(1)y2-y-2=0.去分母,得a+by+cy2=0.若c="0," 有ax2+bx=0,于是方程ax2+bx+c=0有一个根为0,不符合题意。∴c≠0,故所求方程为:cy2+by+a=0(c≠0)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1·十堰)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已知方程x2+x-1=0,求一个一元二次..”主要考查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它的特征是:等式左边是一个关于未知数x的二次多项式,等式右边是零,其中 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 方程特点;(1)该方程为整式方程。(2)该方程有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该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判断方法: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点拨:①“a≠0”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a=0,b≠0时,她就成为一元一次方程了。反之,如果明确了是一元二次方程,就隐含了a≠0这个条件;②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经过整理都能化成一般形式,在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时,首先化成一般形式,再判断;③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都是在一般形式下定义的,所以咋确定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的系数时,应首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④项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如:x2+5x+3=0的一次项系数是5,而不是5x;3x2+4x-1=0的常数项是-1而不是1;⑤若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一元二次方程方程: 求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一元二次方程方程。 韦达定理: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下两个公式很重要,经常在考试中运用到)一般式:ax2+bx+c=0的两个根x1和x2关系:x1+x2= -b/ax1·x2=c/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 利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平方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知,x+a 是b的平方根,当时,;当b&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定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2、配方法 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不仅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上有所应用,而且在数学的其他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配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完全平方公式,把公式中的a看做未知数x,并用x代替,则有 。 3、公式法 公式法是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方法,它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 一元二次方程 的求根公式:求根公式是专门用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故首先要求a≠0;有因为开平方运算时,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所以第二个条件是b2-4ac≥0。即求根公式使用的前提条件是a≠0且b2-4ac≥0。4、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法就是利用因式分解的手段,求出方程的解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发现相似题
与“(11·十堰)请阅读下列材料:问题:已知方程x2+x-1=0,求一个一元二次..”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29830690939707053707992709742710959第8题,求答案,算试加过程,不要解方程!_百度知道
第8题,求答案,算试加过程,不要解方程!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136*****234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解方程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不过我又有个难题
不知道你会不会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解第8题, 注意使用一元二次方程,_百度知道
求解第8题, 注意使用一元二次方程,
提问者采纳
我看到了,我正在写,可以采纳下麽
给你列好方程,可以自己解吗
可以跟我解释一下8-x是什么的
我方程列错了
谢谢我懂了
嗯,不客气。
提问者评价
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谢谢!
来自:作业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方程组应用题,求解答(第8题)_百度知道
方程组应用题,求解答(第8题)
提问者采纳
设坡路度X平路度Y则x/12+y/9=55/60x/4+y/8=1.5解:x=3y=6 两距离x+y = 9千米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方程组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8-13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60: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预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知学习。
1、& 教学例3.
(1)&&&&&&
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
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x=
&#﹣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练习。
(5)&&&&&&
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6)&&&&&&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四、&&&&&&&&&&&&&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四、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知识,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自由畅谈)
个别学生辅导:
分层次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
主备人:韩风光
教学内容:书P65例1& 练习十二第1题——第5题,第9题,第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会解形如ax±b=c的方程,并能正确列出这样形式的方程解应用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形如ax±b=c的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课前预测: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1、口答下列方程的解是多少?
&& y-20=4& 2x=24
a+4=7 15=3x
说说你解方程的思路?
2、说说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带有未知数的方程式:
①母鸡有30只,是公鸡的2倍。公鸡有几只?
② 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是黑色皮的2倍。黑色皮有几块?
二、情景导入、探索新知
出示课件,同学们踢足球的场面,说说和准备题2有什么区别。
①足球上的白色皮共20块,比黑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有几块?
对这个题目的改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方程》。
1、学生审题,说说哪些信息是解决“求黑色皮块数”这个数学问题所需要的?
说说白色皮与黑色皮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列出线段图。
根据线段图,说说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学生分析:白皮块数与黑皮块数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黑皮块数&2-4=20 黑皮块数&2-20=4
2、怎样根据关系式列方程呢?
(1)先让学生选择任意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2)汇报:
①黑色皮的块数&2-4= 白色皮的块数
解:设黑色皮的块数为x块
2x-4=20 注意:把2x看作一个整体
2x-4+4=20+4
&2x&2=24&2
答:黑色皮的块数共有12块。
②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解:设黑色皮的块数为x块
&& 2x-20=4注意:把2x看作一个整体
2x-20+20=4+20
&& 2x&2=24&2
答:黑色皮的块数共有12块。
(3)让一个学生口头检验
3、小组汇报解复杂方程的基本步骤:
①找出题中选题关系;
&②写出“解、设”;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
4、生交流,看看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如: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解:设黑色皮的块数为x块
&& 2x=20+4
&& 答:黑色皮的块数共有12块。
三、反馈练习:
1、尝试练习。
①母鸡有30只,比公鸡的2倍少6只。公鸡有几只?
讨论:小组合作怎样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还能用不同的方程解答吗?
2、巩固练习:P66第9题。
3、灵活运用:P66第10题。
四、课堂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P66第1-第5题。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个别学生辅导:
分层次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
主备人:韩风光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P69页&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2、使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明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课前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上星期天,老师去水果摊上买了一些水果。
出示情境图:师: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探究新知:
1、分析数量关系。
(1)师:通过前几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列方程解决问题很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2)师:你能找到这题中的等量关系吗?自己先想一想,想好后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集体交流。
(生1: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
生2:两种水果的单价加起来乘&2=总钱数。)
师:也就是说,两种水果的单价和&2=总钱数,是吗?可不可以先求出两种水果的单价和,再&2呢?为什么?
2、列方程。
(1)师:同学们,找到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了吗?请你试着列出方程。
(2)学生列方程。
(3)交流:
(生1: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2x+2.8&2=10.4)
师: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的?
(生1:我是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来列出方程的。)
师:说一说你的方程所表示什么意思?
(生2: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2.8+x)&2=10.4)
师:说一说你这个方程所表示什么意思?
(生: (2.8+x)表示两种水果的单价和,因为它们都是2kg,所以,&2等于总价钱.)
(4)师:请同学们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两种方程所表示的意思.
3、解方程。
(1)揭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所列的两个方程。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的“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程,你会解吗?试试看。
(2)学生尝试解第一个方程。
交流:2x+2.8&2=10.4
&& 2x+5.6-5.6=10.4-5.6
2x&2=4.8&2
师:同学们看,解这个方程,第一步是什么?
(3)尝试解第二个方程。
师:同学们,那么第二个方程我们又该怎么解呢?你打算怎么做,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先方程的左右两边都除以2。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边都除以2的话,就算出了苹果和梨的单价和,这样的话,就能求出苹果的单价了。
师:说的很好,这样做,其实是把(2.8+x)看作了一个?(整体)对,同学们自己试一试。
(2.8+x)&2=10.4
(2.8+x)&2&2=10.4&2
& 2.8+x=5.2
&& 2.8+x-2.8=5.2-2.8
(4)同桌两人再把这两个方程解的过程说一说。
三、巩固拓展。
1、第71页第1题
解下列方程:8(x-6.2)=41.6&&
(x-3)&2=7.5
指生板演。共同评价。
2、第71页第2题。
师: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3、师:请大家看这个方程:(26+x)&3=150试着口头编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个别学生辅导:
分层次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
&&&&&&&&&&&&&&&&&&&&&&
主备人:韩风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3 练习十三4—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互助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
2、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明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理解把作为标准的未知数设为X,则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课前预测:
教学过程:
1.用字母表示复习。
呈现: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有()人,男女同学一共有()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人。
2.解决问题:
&过渡语:你们知道地球有多大吗?地球分为哪两部分?(陆地和海洋)
(1)呈现:地球的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2)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可能会有:
①海洋面积大约是多少亿平方米?
②海洋面积约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米?
③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米?
着重解答第三个问题
(3)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板书: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总面积
(4)学生反馈,教师板书:1.5+1.5&2.4=5.1 这里1.5表示什么?1.5&2.4呢?
(5)师:不错。要求地球的总面积,首先要算出海洋面积,然后把两者相加。
&二、探究新知
呈现问题: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1)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出例3)。
(2) 师:跟刚才那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已经条件?
(3)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4)汇报:
可能有:&#&(2.4+1)=1.5(亿平方米)
5.1-1.5=3.6(亿平方米)
②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米。
x+2.4x=5.1
(5)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6)师:出项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算式,一种是列方程,都解决了这一问题。列算式是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方法。还有哪些同学是用列方程的方法呢?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列方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7)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题中有几个未知数?
②怎样设未知数?为什么?
③问题中包含这样的等量关系?
(8)汇报交流
(9)师小结:用方程解,一般设“一倍量”为x,那么“几倍量”就可以用几x表示,根据题中另一个条件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列方程。
(10)根据小结出示: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米,那么海洋面积为2.4x亿平方米。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x+2.4x=5.1
师:会解这个吗?试一试。
(11)汇报:
①(1+2.4)x=5.1(问: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3.4x&3.4=5.1&3.4
5.1-1.5=3.6(亿平方米)
师:你是根据什么求出海洋面积的呢?(根据和的关系)
②(1+2.4)x=5.1
&3.4x&3.4=5.1&3.4
2.4x=2.4&1.5=3.6(亿平方米)
师:你是根据什么求出海洋面积的呢?(根据倍数关系)
(12)师:用方程求出地面面积后,同学们用不同的关系算出了海洋面积,非常好。同学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注意单位的书写)
(13)师:我们做的对吗?如何检验呢?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①代入方程检验
②检查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来检验
三、巩固拓展
练习十三第4—7题
生独立列式解答并集体反馈。
四、小结:你学会了什么?
个别学生辅导:
分层次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
内容:教材第74页,练习十四第1-8题。
1、&&&&&&&&&&&&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以及解方程等概念的理解,能熟练、正确地解议程,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列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能够熟练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适当的选择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解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养成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
教学重点:回顾和整理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适当的选择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对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1、复习方程。
(1)同学们都非常有爱心,争先恐后地给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书(出示下题)五年级同学捐了a本书,六年级同学捐的比五年级的2倍还我12本,六年级捐书(&
&&&)本。(指名口答)
(2)a的平方与2a分别表示什么?
(3)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4)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5)解方程(P74页第1题& &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X—6.5=3.2& &&
&&&4.8+X=7.2&
&&&3X=8.7&
&&&X&8=0.4
12X—9=87& &&
&18+ 6X=48&
&&&12X-9X=8.7
&6&3+6X=48
&3(X+2.1)=42
指定一方程让学生验算,并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2、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
(1).正确判断下面各题,哪些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哪些适合列方程解,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长方形周长34厘米,长12厘米,宽多少厘米?
一个工厂去年评奖,得一等奖的职工56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比一等奖的职工的2倍还多8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有多少人?(解答后指明说说两种方法的区别)
小结: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的解题方法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方法。
(2)题问: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
出示P74面第二题(1)-(3)的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交流列方程的经验与体会。
(4) 完成P75面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画框用的木条长1.8米相当于什么?设谁为X,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小结:画框用的木条的长,相当于长方形的周长,根据长是宽的2倍,可以知道宽是1倍的数,所以设宽是X米,长是2X米。根据(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来列方程。
&&(5)完成P76面5、6题。
&&&学生读题后,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
&&(6)完成P76面第8题。
&提问:等量关系式是什么?怎样设未知数X?注意什么?
&提示:“要是你给我3颗,我们两个就一样多了。”可见两人相差3&2=6颗
&&&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说出列方程的依据即可。
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能灵活、适当的选择方法解应用题了吗?
个别学生辅导:
分层次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77——78页。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方面的知识,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存在的规律,
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2. 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自制简易称,并探索用简易称称量物体的规律过程,体验探究发现规律的乐趣,培养探究与创新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感知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课前预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一)2& 4& 8&
16& 32& 64(学生找出这一组数字之间的规律)
(二)出示课前准备的一副图片,学生观察上面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师: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很多的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有些是比较明显的,有些是比较隐性的,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发现,它都能被我们破译。过去的四年我们曾破译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今天,又有一轮新的挑战在等着我们,同学们,你们能把它破译出来吗?
二、新知探索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拉力器
谈话:这是用来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弹簧做的,谁能来试试把它拉开?(邀请两位学生来拉一拉)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力拉的时候拉力器有什么变化?
学生:拉力器变长了。
教师:两位同学拉的时候,弹簧伸长的长度一样吗?为什么?如果想让弹簧伸得更长应该怎么办?
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因势利导:拉力越大,伸得越长;拉力越小,伸得越短。(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弹簧与受力大小之间的规律。(板书课题)
㈡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教师:我知道,关于这一节内容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认真的预习和充分的准备,现在,把你们准备的东西拿出来,让老师欣赏一下。
(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简易称。)
1、 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简易称
提问:为什么用皮筋制作的简易称老师要求你们至少要使用两根皮筋以上?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自己的单线皮筋简易称上放不同本数的教科书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皮筋的变化。得出:一根皮筋的弹性和受力极限太差,容易拉死造成实验数据不准确.
2、 引导学生把握实验要点
教师:古人云“谋定而后动”意识是:谋划好了再行动。你们觉得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教师边演示,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要点:
①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
②稳定状态再测量。
③摆正尺子,不可歪斜。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水平。
⑤设法使铁棒保持水平。
⑥边测量数据,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边分析,边大屏幕显示)
3、出示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
所称课本数
皮筋总长度
皮筋伸长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使学生明确需要采集那些数据。)
4、小组长进行分工,分组开始实验。
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
5、探索规律
实验完毕后,小组讨论2个问题:
①每增加一本书,弹簧大约伸长多少厘米?
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请1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现在采用“变中抓不变”的眼光去看表中的数据,哪类数据是在不断变化的?哪类数据几乎是不变的?
学生:课本数和弹簧总长度不断变化,每增加1本书弹簧伸长长度大约相等。
再任意找2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发现类似规律存在。
教师:弹簧总长度随着课本数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一种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学生:折线统计图
教师:为了更好地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大家根据误差最小的这一小组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如果要称7本书的话,请你估计一下弹簧大约会伸长到多少厘米?(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折线统计图相对应的位置标出点来。)
②如果是8本书、10本书呢?如果是13本书呢?(学生根据得出的规律进行回答)
6、知识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只是挂了6本书,如果继续挂10本、100本、1000本甚至10000本,弹簧还会无限制伸长吗?
学生:不会,会断掉。
教师:规律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板书:在一定范围内
三、提高性练习
观察老师课前测量的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你能想出称量多少本书,弹簧的长度是22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实验记录表
所称课本数
皮筋总长度
皮筋伸长长度
四、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教师出示:弹弓、(电话用)弹簧线
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n个方程 x22x 8 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