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水稻覆膜地区高产主导水稻品种

本文关于水稻栽培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第一篇水稻栽培论文范文参考: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水稻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作物.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加粮食产量.但另一方面,随着产量的增加,需要加大水肥资源的投入.持续提高作物产量是否必须依赖于水肥资源的大量投入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能否协同这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也是学术界仍在争论的重大科学命题.发达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往往采用环境优先的原则,而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持续提高作物单产,同时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设置了不同的栽培模式,分析其对水稻产量、群体生育特性、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生理性状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水稻高产高效的限制因素与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通过调查、实地取证和试验,明确了限制单季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是栽培措施不当,即秧苗素质差、栽插密度过稀、施肥量大、大水漫灌等直接影响了群体质量和造成资源浪费;品种的耐肥性太强和大穗型品种弱势粒充实差也是影响水稻高产高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水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为核心技术,以培育壮秧、增密控肥、前氮后移、叶面喷施和增施硅肥等为配套技术,创建集成了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2、水稻高产高效群体生长发育特性

(1)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了未施氮处理(O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高效利用栽培等6种不同栽培模式,观察上述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试验一).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的产量两品种平均分别达9.9t hm-2、12.0t hm-2、10.9t hm-2和9.3t hm-2,较当地常规高产栽培高出10.1%-41.9%.(2)以扬粳4038、扬稻6号以及连粳6号为材料,设置ON、当地高产栽培以及高产高效栽培3个处理,并观察3个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试验二).结果表明,与当地高产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平均增加了14.4%.与当地高产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以及超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的茎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叶面积指数和有效叶面积比率增加,叶面积持续期、作物生长率和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还提高了水稻粒叶比,改善了源库关系,并提高了根干重和根系伤流量.说明通过高产高效栽培可以改善水稻群体质量,获得更高产量.

3、高产高效栽培水稻的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

试验一的结果表明,与当地高产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高效利用栽培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0.3%、87.4%、78.5%和44.3%,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74.7%、91.1%、97.1%和78.3%,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超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以及氮高效利用栽培模式的抽穗至成熟期养分运转率也显著提高.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穗分化至抽穗期的氮、磷、钾的吸收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试验二的结果表明,与当地高产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下水稻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了35.6%、42.5%和64.1%.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大幅度同步提高水稻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

4、水稻高产高效的生理特性

在试验一中,观察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叶片、根系以及籽粒中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高产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高效利用栽培显著提高了剑叶SPAD值、光合速率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氧化力,增加了根系和籽粒中细胞分裂素含量以及籽粒中吲哚乙酸的含量.在分蘖期,上述各栽培模式的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等氮代谢酶活性与当地高产栽培差异不显著,但在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著增加.在试验二中,观察了高产高效栽培对水稻植株中细胞分裂素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含量、灌浆期剑叶光合特性和根系活性以及籽粒中与蔗糖-淀粉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高产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提高了水稻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和籽粒中蔗糖合酶(Susase)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活性,增加了生育中期和后期植株中的Z+ZR含量.说明高产高效栽培通过提高水稻根系和地上部的生理活性,促进高产与水肥的高效利用.

5、高产高效栽培对稻米品质及其米粉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观察了试验一中6种栽培模式对水稻稻米品质和精米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增加了稻米的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矿质元素在精米中的累积量,增加了稻米的胶稠度、崩解值,降低了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消减值.说明高产高效栽培可以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营养品质.

以上结果说明,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不仅可以显著提高产量,而且可以显著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下,较高的根系活力、叶片光合势和氮代谢酶活性、茎中光合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转率、植株中较高的Z+ZR含量和灌浆期籽粒中较高的蔗糖-淀粉凋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获取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重要生理原因.水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和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是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两个关键栽培技术.

第二篇水稻栽培论文样文:生态条件和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水稻遗传特性、生态条件和栽培措施综合作用所决定,而栽培密度是调控水稻生长发育与群体结构的一项重要栽培措施,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于促进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10种不同类型水稻为材料,于2008年至2009年通过大田试验,在西昌和雅安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株型特征和群体质量特点,探索了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种生态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产量主攻方向不同

高海拔、强光照、大温差地区西昌与中低海拔、多雨阴湿地区雅安相比,除徐稻3号和冕粳147这两个粳稻品种表现不适而低产外,西昌水稻的产量均高于雅安;不同的品种类型在两地的表现有一定差异,西昌点两年均以常规粳稻合系39增产幅度最大,其次为杂交粳稻9优418;杂交籼稻金优527无论是在西昌还是在雅安,均表现出一定的 优势,较常规籼稻昌米011显著增产,杂交粳稻9优418在低海拔的雅安表现出较强的 优势,较常规粳稻合系39显著增产,但2009年在高海拔的西昌则优势不明显,与合系39产量差异不显著.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西昌因分蘖期长,有效穗多,但穗着数较少,穗粒数和粒重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应在保证足够穗数基础上主攻粒重和穗粒数;雅安则相反,有效穗数不足是影响产量提高的最大因素,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生产上应主攻穗数.

2、两种生态条件下水稻株型特征与群体结构特点有明显差异

西昌与雅安相比,由于海拔高,光照足,紫外线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稻植株的生长,导致了两地水稻在形态上形成了较大差异,并产生了更优的生长发育特性.西昌点水稻的株高和穗长均显著低于雅安,分别低16.1%和6.3%(2009年);在叶片上,西昌较雅安的短、窄、厚而直立、挺拔叶型更紧凑,且田间通风条件更好,光合效率更高,为密植和大穗容奠定了基础;在茎秆上,西昌较雅安基部节间变短,抗倒能力显著增强,基Ⅰ、基Ⅱ和基Ⅲ节间弯曲力矩分别较雅安低41.8%、42.8%和48.4%,折断弯矩分别高17.5%、11.2%和4.4%,倒伏指数低54.0%、53.1%和53.6%;在根系上,西昌与雅安相比,根系更发达,群体总根数平均多18.3%,群体总根长平均大13.8%,单茎根干重平均高91.4%,发达的根系为营养吸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3、研明了两种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群体特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

栽培密度的改变导致个体生长的空间发生改变,首先影响到植株的形态特征及其相应的特性.随着密度增大,个体营养空间变小,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变短变窄,特别是上部叶片,虽然群体叶面积和LAI增加,但田间透光率降低,叶片变薄,比叶重降低;增密使两点的剑叶基角均变小,使西昌剑叶和倒二叶弯曲度呈增加趋势,使雅安剑叶、倒二叶和倒三叶弯曲度呈变小趋势,其中对雅安叶片弯曲的影响程度大于西昌,这可能与两地的光照条件不同有关.

栽培密度对雅安水稻基部节间长度和株高有显著影响,但对西昌点水稻的影响则不显著;高密度与低密度相比,雅安基Ⅰ、基Ⅱ、基Ⅲ节间长度和株高分别增加16.5%、7.4%、12.0%和5.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地的基部节间变细,弯曲力矩、折断弯矩和抗倒能力降低,倒伏指数增加,但密度对折断弯矩和倒伏指数的影响程度雅安远远大于西昌.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茎的根数、根长和根重均降低,但群体的根数、根长和根重则增加,相应的氮、磷和钾的吸收量增加,不过利用效率降低,西昌和雅安表现基本一致.

两地水稻产量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特别是粳稻和常规籼稻.4个水稻品种在西昌适宜的选择顺序为杂交籼稻金优527&gt,杂交粳稻9优418&gt,常规粳稻合系39&gt,常规籼稻昌米011,其中金优527、昌米011、9优418适合中、高密度种植,合系39适合高密度种植;在雅安适宜的选择顺序为杂交籼稻金优527&gt,杂交粳稻9优418&gt,常规籼稻昌米011&gt,常规粳稻合系39,其中金优527、合系39适合中、高密度种植,适合昌米011、9优418高密度种植.

4、明确了两种生态条件下栽培密度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规律

两种生态条件下,西昌点水稻的综合米质要优于雅安;除个别品种外,水稻垩白粒率、垩白度两个水稻外观品质西昌和雅安差异不大;除9优418、合系39、冕粳147三个粳稻品种的碱消值表现为西昌显著大于雅安外,其他7个品种碱消值均表现为西昌与雅安无显著性差异:粳稻品种的胶稠度表现为西昌显著大于雅安:水稻粗蛋白含量西昌平均值大于雅安.

在西昌栽培密度主要影响水稻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碱消值、胶稠度,稀植时糙米率、整精米率显著低于中密和高密,对水稻碾米品质不利,高密时垩白粒率显著高于稀植和中密,对水稻外观品质不利,因此西昌栽培密度选择中密,水稻品质最佳.在雅安栽培密度主要影响水稻糙米率、垩白粒率、碱消值、胶稠度、粗蛋白,稀植和中密时糙米率低于高密,对水稻碾米品质不利,垩白粒率高于高密,对水稻外观品质不利,粗蛋白高于高密,有利于营养品质,综合判断,雅安栽培密度选择中密对确保水稻品质较合适.

5、明确了两种生态条件下不同栽培密度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营养特性的影响

水稻分蘖盛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量以及收获指数西昌均显著高于雅安;随着栽培密度增加,两试验点水稻分蘖盛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干物质重均增加,且在稀植、中密、高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成熟期干物质量,金优527和9优418是由生态条件、栽培密度共同决定,而昌米011和合系39主要受栽培密度影响.

除成熟期氮积累总量外,氮收获指数、氮转运率、氮转运贡献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表现为西昌显著高于雅安;西昌水稻成熟期磷总积累量小于雅安,但磷素稻谷生产效率明显高于雅安;西昌水稻成熟期钾总积累量略高于雅安,但钾素利用效率明显好于雅安.总体上,西昌水稻氮磷钾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明显好于雅安.

随栽培密度增加,成熟期氮磷钾总积累量增加.稀植条件下,氮总积累量显著低于中密和高密,氮收获指数、氮转运率、氮转运贡献率、氮素稻谷生产效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无显著差异;栽培密度对成熟期磷积累总量有显著性影响,磷收获指数、磷素稻谷生产效率及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高密条件下,成熟期钾积累总量显著高于且稀植、中密,钾收获指数、钾转运率、钾转运贡献率、钾素稻谷生产效率及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

第三篇水稻栽培论文范文模板:寒地水稻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利用热量资源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还要注意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性天气.近年来黑龙江垦区高温低温天气频繁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在水稻生产上需要通过综合调控措施来改善水稻生长发育的群体环境,减少产量损失.本文以建三江地区水稻生长中遭遇的高温或低温极端气候类型为例,通过对移栽密度、氮肥的诊断调控和水分的轻干湿交替灌溉等技术进行集成,建立适应当季气候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的综合栽培技术.本研究根据水稻生长发育阶段(有效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10℃积温界定气候类型,根据气象预测的不同气候类型进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管理及验证,并对此技术进行评估.本研究小区试验设置五个处理,CK(不施氮肥)、PF(农户常规管理)、RORM(区域优化高产高效技术)、CM-PRM (SPAD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和GS-PRM (GreenSeeker调控下的高产高效适应性管理),主要结果如下:

1)建三江地区主栽11叶水稻品种生长发育至安全成熟所需有效积温为2305.1℃,其中有效分蘖期40天,平均7.7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750.4℃,日平均温度为18.8℃;长穗期30天,平均6.3天生长一片叶子,≥10℃有效积温为650.3℃,日平均温度为21.7℃;结实期需要45天,≥15℃有效积温为904.4℃,日平均温度为20.1℃.丰产年份单位有效穗数较多,有效分蘖期≥10℃的积温正常或略高,结实期≥15℃有效积温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灌浆充分,欠产年份则反之.

2)气候类型界定(11叶为例),以有效积温为主,日照时数、降雨量作为辅助因素,有效分蘖期≥10℃积温大于802.5℃可能遭受高温,≥10℃积温小于697.2℃可能会遭受低温;长穗期≥10℃积温大于704.4℃可能出现高温现象,≥10℃积温小于589.8℃则可能出现低温现象;结实期(45天)≥15℃积温小于813.5℃可能遭受低温,在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早熟品种,≥15℃积温大于1038.9℃,可能预示着结实期晚霜,在品种选择上可以选择产量较高的晚熟品种.因此,建三江地区生产上要以11叶水稻品种为主,高产创建田可选用产量高、后期灌浆快的12叶品种.

3)不同气候类型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前期高温中后期阴雨寡照与前期低温中期高温后期正常气候条件下,较正常气候条件下分别降低了15.3%和5.5%,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0.3%和10.6%,与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技术差异不显著.在茎蘖动态方面,两种气候类型水稻高峰苗较正常气候略低,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在LAI方面,较正常气候最大叶面积分别降低了8.1%和4.0%,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0.4%和10.2%,较区域优化高产高效管理分别提高了5.8%和4.3%.在物质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物质积累分别降低了25.0%和11.8%,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当季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9.3%和7.9%.在氮素积累方面,较正常气候分别降低了17.8%和2.1%,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较农户常规管理分别提高了10.6%和8.4%.在物质转运量方面,叶片物质表观输出率与转化率的差值远远大于茎鞘的差值,茎鞘的“源”与“库”之间的物质运转与转化比较通畅,而叶片较差,说明寒地水稻叶片中储存的干物质没有完全转化成水稻的产量,而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能减小差值,能进一步协调叶片的“库”与“源”的关系.

4)不同气候类型下高产高效适应性栽培技术可实现产量潜力的81.9—-89.3%,较农户常规管理提高了7.6—9.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较农户常规管理增加了yuna/ha,在氮肥利用效率方面,较农户常规管理在氮肥回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分别提高了59.4%、79.1%和50.4%,显著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并降低倒伏风险,提高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改善稻米碾米的品质和食味品质,降低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

第四篇水稻栽培论文范例: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和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生态条件、氮肥调控措施和栽培方式均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栽培方式适宜的氮肥调控原则和高产机制,对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及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代表性水稻品种杂交籼稻Ⅱ优498为材料,研究了温江和汉源两地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下宽窄行栽培、三角形栽培、宽行窄株栽培、抛秧栽培对水稻库源构建、光合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温光条件优越的汉源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得到改善,抽穗前后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产量性状全面提高是其产量潜力显著增大的原因;高产群体的产量形成方面,温江点表现为穗稳(满足一定穗数)、粒足(每穗颖花数多)、结实率高,而汉源点则表现为足穗大穗.施氮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在较高LAI水平上实现群体质量的提高;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虽然降低了LAI,但有利于改善抽穗后群体质量.结合群体质量、物质生产及产量结果看,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180 hm2,此施氮量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氮肥运筹措施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6:3:1最佳,宽行窄株栽培方式以5:2:3的氮肥运筹比例最佳,抛秧栽培温江点和汉源点最佳氮肥运筹比例分别为4:1:5和5:2:3.因此,在不同生态条件针对栽培方式采取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是在合理群体基础上实现改善群体质量,增加抽穗后物质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产量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也提出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杂交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且发现不同栽培方式群体构建差异较大,达到高产群体指标的难易不一,但在温江点均能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实现在较高水平下群体质量的改善,然而在温光条件更为优越的汉源点宽窄行、宽行窄株及抛秧栽培构建超高产群体的难度增大,增产潜力不及三角形栽培.

2、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水稻库源构建的影响

在汉源点库源特征表现为库大源强,穗颈维管束性状虽得到提高,但源端输出同化物的增加导致流负荷有所增大,库端同化物的供应仍相对不足,灌浆强度难以提高,然而灌浆活跃时间的延长使籽粒接受的灌浆物质更为充足,籽粒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升高,最终库容有效充实率和实际充实量均显著增加.此外,温江点产量的提高在于一定库容下籽粒充实水平的提高,且该生态条件下籽粒灌浆充实水平的下降和流负荷的增大有关;而汉源点产量的提高则在于库容扩大的同时籽粒充实水平有所提高,库容扩大后流的限制对籽粒灌浆充实的影响较小,因此加强源的供应能力成为提高籽粒灌浆充实水平的关键.适宜施氮量可以促进水稻群体叶源、茎鞘源和根源的协调发展,源能力加强,库容得到扩大,维管束的转运效率增强,灌浆充实良好,在较高水平下实现库源流的协调发展,从而库容实际充实量得到提高.随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源能力加强的同时群体库容虽有所减少,促进了籽粒灌浆充实,最终增加库容有效充实度以提高库实际充实量.然而在汉源点,过多增加穗肥施用比例难以进一步提高籽粒充实程度,库容量和库有效充实度同时降低,库容实际充实量下降.不同生态条件下各栽培方式高产库源特征所采用的氮肥调控措施并不一致,表现为:在适宜的施氮量和较高的基蘖肥施用比例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群体源能力加强,流经穗颈的同化物虽然增多但流负荷并无显著增加,促进了籽粒灌浆充实,最终库容实际充实量提高,然而在温光条件更为优越的汉源点该施氮量下三角形栽培更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下的源、库、流协调,库容实际充实量最大.对宽行窄株和抛秧栽培而言,基蘖肥施用比例的减少是改善其抽穗后“源”质量,增强源生产能力,协调库源关系,促进籽粒灌浆充实,进而提高库容实际充实量的重要措施.

3、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光合生产的影响

汉源点水稻冠层结构更为合理,单叶和群体光合性能改善,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CGR)增加,光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抽穗后)显著高于温江点.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扩大了上三叶光合面积,提高了剑叶净光合速率(Pn),生育前期CGR因叶积(LAD)的增加而提高,但剑叶Pn位差的增大不利于提高下部叶片光合性能,抽穗后CGR受净同化率(NAR)影响表现为显著降低,因而施氮量过低过高均不利于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的提高.随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冠层内的透光条件得到改善,植株叶片光合性能得以提高,群体呼吸消耗所占比例(CR/TCAP)减少,抽穗后CGR受NAR主导呈上升趋势,但过多的增加穗肥施用比例导致群体光合速率(CAP)难以提高.氮肥调控措施对各栽培方式光合生产的影响并不一致,表现为三角形栽培和宽窄行栽培改变植株的田间分布,在基蘖肥比例较高的条件下上三叶大小、叶片厚度及冠层透光性能提高,抽穗后植株叶片和群体光合性能均得到提高,抽穗后LAD和NAR的同步增加促进了CGR的提高,抽穗后光合生产优势明显,当温光条件改善后三角形栽培光合生产的优势得到加强,而宽窄行栽培光合生产优势并无体现.在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下,宽行窄株栽培和抛秧栽培抽穗后冠层特性相关指标等方面的差异减小,叶片同化能力和碳代谢增强,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得以提高,LAD、NAR的同步上升促进了CGR的升高,抽穗前后光合生产得到协调发展.

4、两种生态条件下氮肥调控和栽培方式对太阳辐射利用率(RUE)的影响

不同生态条件下,RUE和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温江点结实中前期RUE和产量关系密切,增加高效和有效叶面积率及比叶重以改善群体质量是提高整个结实期RUE水平的关键,而在汉源点拔节至抽穗后15d这一阶段RUE的提高是发掘水稻产量潜力的关键,且RUE的增加更强调群体数量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试验结果还表明,在较高的穗肥比例下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有利于提高抽穗后RUE,进而提高整个大田生长期的RUE,但温光条件改善后宽窄行栽培RUE高的优势减弱,三角形栽培却得到加强;宽行窄株栽培和抛秧栽培关键时期RUE乃至整个大田生长期RUE的提高则有赖于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因此,各栽培方式应根据生态条件采用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实现提高RUE,进而发掘产量潜力的目的.

第五篇水稻栽培论文范文格式:水稻覆膜湿润栽培体系水氮管理优化及其氮锰营养研究

传统淹水水稻生产存在耗水量大、水氮利用效率低以及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缺点.近年来随着水资源日益匮乏,传统水稻生产正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发展节水稻作生产体系已引起研究者们广泛关注.其中,水稻覆膜栽培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节水增产栽培技术.然而,以往关于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覆膜体系单一水氮管理方式下产量效应的比较,缺乏不同水分和氮肥管理对该体系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研究;此外,覆膜后追肥困难,生产上往往将全部肥料一次性基施,造成水稻生殖生长期缺氮,抑制了水稻覆膜栽培体系增产潜力的进一步发挥;其次,由于覆膜栽培土壤含水量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升高,可能出现水稻微量元素缺素症.如何从栽培、水分和养分管理角度,更好地改善水稻覆膜栽培体系作物生长、资源利用与产量形成,对提高该生产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包括三个试验:1、综合性田间试验布置在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年),评价三种栽培体系(覆膜湿润、覆膜湿润-旱作、常规淹水)下,氮素管理对水稻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产量构成因子和作物生长指标的影响;2、长期定位试验布置在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年),比较覆膜湿润栽培体系下,控释肥、硝化抑制剂、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作物生长速率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适合实际生产的氮肥施用模式;3、室内水培试验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完成(),揭示氮素形态和锰浓度对水稻生长、光合生理、氮素和微量元素营养的初步规律.

1.两年的综合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淹水栽培体系相比,覆膜湿润栽培体系和覆膜湿润-旱作栽培体系,①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8.6%和8.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显著提高了有效穗数;②分别节约灌溉用水54%和184%,显著提高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回收利用率:③水稻叶片光合速率有增加的趋势,叶片和植株地上部13C自然丰度显著提高,13C自然丰度与总水分和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显著相关关系;④水稻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显著提高,促进了深层土壤根系生长.

2.十年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①应用缓控释肥或尿素配施有机肥,可以改善覆膜栽培体系水稻生殖生长阶段作物生长速率和氮素吸收速率,提高了穗粒数和结实率,进而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②应用硝化抑制剂可以满足水稻对铵态氮的偏好吸收,但加剧了生殖生长期水稻缺氮的症状,表现在穗粒数和结实率降低,未能提高覆膜栽培体系水稻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③单一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水稻前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出现营养生长阶段水稻生长减缓的现象,导致有效穗数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产量下降.综上所述,从实用性角度考虑,有机无机配施是进一步发挥水稻覆膜栽培体系增产增效的氮肥管理措施.

3.室内水培实验表明,①营养液中供锰浓度为0μmol/L时,与供应硝态氮相比,供应铵态氮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数、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地上部铁、铜含量显著升高,加重水稻缺锰症状;②营养液中供锰浓度为0.28和1.12μ mol/L时,随着营养液锰浓度增加,供应铵态氮时水稻分蘖数、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显著提高;供应硝态氮时,未能促进水稻分蘖和生物量增加.植株地上部含锰量均显著提高;③植株地上部锰含量与最大分蘖数、地上部干重和累积耗水量极显著相关,随着营养液中铵硝比的提高,相关性增加.上述现象,对旱稻表现趋势一致,但吸锰能力相对较弱.

水稻栽培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2000字学术论文、10000字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经典水稻栽培论文范文题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松原水稻覆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