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点击率低推广谁会

[ 亿欧导读 ] 2016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在很多新兴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很多媒体及舆论的推波助澜下,2016年成为了好多行业的元年:网红元年、直播元年、AI元年,还有我们今天的主题:知识付费元年。

2016年是一个神奇的年份,在很多新兴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很多媒体及舆论的推波助澜下,2016年成为了好多行业的元年:网红元年、直播元年、AI元年,还有我们今天的主题:知识付费元年。

在知识付费异军突起的2016年,我不止一次的在思考:

在移动互联网如此深入我们生活的今天,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信息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唾手可得:只需要动动手指,1秒钟之后,千万甚至是亿级的检索信息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不需要再纠结信息太少的问题,转而纠结的是信息过载给我们带来的困扰: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我们如何快速、准确的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唾手可得;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信息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铺天盖地、泛滥冗余。

免费的东西,其实是最贵的东西。之前人们在互联网上是用时间成本获得免费的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时间成本永远是最贵的成本。

既然如此,知识付费的需求根源,是不是帮我们节省了信息筛选以及辨别信息真伪的时间成本呢?

在合适的平台搜索需要的信息,可以大大提高搜索效率。比如:

搜影评,很多人会想到上豆瓣;

下载电影,很多人会想到圣城家园;

搜互联网行业相关文章很多人会想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现在的搜索引擎工具也已经足够发达,完全可以通过精准搜索,快速搜索到你需要的信息。在资讯内容分发时代,基于海量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令分发效率显著提高。结合大数据以及AI技术,先进的搜索引擎甚至比你自己更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信息。

那知识付费的需求根源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扒一扒这个高大上的新兴领域。

焦虑,仿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的共同情绪。

这个时代不会阻止任何人的闪耀,也阻挡不了任何人的光芒,这个时代也从来不缺乏社会精英和后起之秀,这类人我们统称为“人生赢家”。

而社交网络和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又将这种类社会精英无限的放大到民众面前,也营造了一个遍地都是人生赢家的假象:

刷个新闻,看到了好几个90后的创业明星天使轮融资过亿;

刷个订阅号,看到了某90年清华高材生出任百度副总裁;

这时候觉得人!生!好!艰!难!啊!

心情好不容易平复了,再刷一刷朋友圈,发现自己一直看不上的那个同学竟然在北三环全款买房了。。。

本来阳光明媚的天气仿佛一下子就阴郁了,旁边的垃圾桶张着大嘴仿佛在嘲笑你,买的时候喜欢到不行的手机壳看起来也是那么的面目可憎。

全世界都特么是人生赢家,只有我特么是loser!

我们焦虑,焦虑的并不是新闻上与我们无关的人的成功,最让我们焦虑的,是我们身边人的成功。

越来越大的“同侪压力”,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焦虑,而这种焦虑的情绪,需要一定的行为释放。

为了学习,为了快速提升,为了也能成为人生赢家,很多人看到了各种学习类订阅号,各种垂直领域APP、职场秘籍、名人大咖、行业大号,各种关注各种刷。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

还好有收藏功能,全他妈的收藏!

在收藏的那一瞬间,如释重负的吁了口气:还好看到了这么干货的文章,又收藏了一篇,这已经是今天收藏的第三篇了,感觉今天又进步了,加油!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令人沮丧的是,长时间的“碎片化学习”并没有让自己的专业技能提到实质性的提高,反而好像离那些写文章的大咖们的差距越来越远了。

于是你满怀忧虑的打开了收藏列表,只一眼,便倒吸一口冷气:原来收藏的文章,再也没有看过。。。

这时候你终于明白,收藏=永远都不会再打开,这让人更加沮丧。

这个时候,霹雳一声震天响,知识付费,应运而生。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当一个事物是免费或者低廉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轻视这件事物的价值;但是当这个事物标榜上一个很高的价格的时候,会瞬间觉得逼格满满到飞起。

同样一串烤羊肉,在路边摊也就三块钱一串。但是当这串羊肉串放在一个直径30公分的骨瓷白盘子里的时候,尤其是旁边再摆一小块西兰花,立马变身为法国大餐,身价飙升100倍。

大家往往会更加认可那个看起来像法国大餐的羊肉串,当然不是因为盘子和西兰花,而是因为价格。

只是因为很贵,就本能的觉得肯定好厉害的样子。吃路边摊羊肉串的时候,可能两口就撸完一串;吃法国羊肉串的时候,能需要拿出自己最高的西餐礼仪左叉右刀的到上一杯红酒,点上蜡烛蜡烛和打开轻音乐,5分钟切一小块细嚼慢咽,一个羊肉串能吃一个小时。

不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法国羊肉串贵!

但是重点是:羊肉串还是那串羊肉串。

16年前冯小刚的电影《大腕》中的经典台词: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只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60天,提升人脉关系全攻略!》

《25岁,我为什么能年薪40万?》

《情商低?只需5招,教你玩转职场!》

看着这些知识付费的专栏标题,貌似风格跟以往刷的十万+文章貌似没什么区别,但是最重要的一点:

既然都敢伸手要钱,肯定比刷的公众号文章要强,一定会带来不一样的提升!

就这样,“付费”二字成为了压断焦虑人群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

完成支付的一瞬间,踌躇满志、信心满满,恨不得仰天长啸,仿佛只要学完了就能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冷静点!我们先看看,付费之后的知识,到底是啥?

我周围的几个朋友在得到APP上购买了几个付费的专栏,我尝试着听了几天,然后分别关注了几位讲师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无一例外的发现:课程里面讲到的内容在公众号的历史消息中都有呈现,只不过在课程中换了一种表现方式;由文字变成了音频,用户接受起来更容易,但是内容的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知识付费的实质是钻了订阅号不运营的空子。

在订阅号里没摆盘的免费羊肉串,在所谓的“知识付费”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餐厅中,配了一个白盘子&西兰花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法国大餐。

大家在这个高大上的法国餐厅中大快朵颐,一股无名的优越感油然而生:我学的可是付费的知识!然后把原来每天刷刷刷的订阅号文章弃若敝履。

又回到了每天刷刷刷的日子,惟一的区别是,原来刷的是免费的,现在刷的是付费的。

早晨坐地铁上班的路上听了一段,虽然地铁车厢里环境很嘈杂。

周末在家里沙发上葛优瘫听了一段,虽然嘴里吃着零食心里还要时刻想着锅里炖的排骨不要炖过火。

晚上睡觉前听了一段,虽然听着听着睡着了。。。

是不是真的努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和周围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很努力。

付费之后的知识,对我们有用吗?

知识付费向用户兜售的,实质上是一种精神慰藉,让用户感觉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得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也增强了用户的消费意愿。

暂且不论付费知识的对个人提升的有效性,至少用户购买到了自我安慰,在购买与消费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感动。知识付费很好的抓住了用户的消费心理,让一批又一批需要自我安慰的消费者们争相叫好。

用户花钱了,买来了满足感;

平台也挣钱了,估值也过亿了。

不可否认的是,由免费的知识转换成付费的知识,对知识产出者来讲一定是有成本的。同样的一本书,自己买一本回家读是一个价格;让作者逐字逐句的读出来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录成音频是一个价格;把作家请回家面对面给自己讲这本书是另一个价格。

但是付费知识对我们到底是不是有用呢?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知识付费的模式需要用户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碎片化时间都在学习,看起来愿景很美好,用户自己也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真的好努力好充实啊!但是实际的学习效果,个人不敢苟同。

从学习内容上看,碎片化在相关知识本身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片面化。

从学习行为上看,被权威的只言片语引导,容易导致学习者全盘接受而忽视了思维判断与辨析;同时学习者的诉求,也会从体系化的知识学习过程训练,转为倾向于快速获得成果,慢慢会导致学习能力的退化。

从学习心理上看,一颗坚韧的质疑心,逐渐被脆弱的好奇心所取代;同时,意见会迅速被统一,优秀的思考品质也会越来越稀有。

知识体系的学习是不能够浅尝辄止的。不敢说碎片化学习是个伪命题,但是起码不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领域。学习的起源应该是动力,而不应该是焦虑。个人的建议是,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

知识本身并不重要,对知识的思考与提炼的意识和能力,实在是比知识本身重要太多。

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

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

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你张着大嘴吞咽着那些被被人嚼过的羊肉串,肯定没有自己撸的串好吃。


近几年,教育行业可谓热闹非凡,一大批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下快速地诞生、成长、跑马圈地。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行业正面临和展开着一场“升级”。

从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新技术不断出现,教育行业面临技术升级;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教育行业面临理念升级;从减负令到相应的政策法规,教育行业面临政策升级;从争抢一二线城市到下沉三四线城市,教育行业面临市场升级……未来教育还将有哪些可能?

11月2日,由亿欧公司主办的教育产业创新峰会,将在上海举办,注重围绕教育产业的技术升级、理念升级两大方面,邀请行业人士一起探讨未来教育。

}

有一类文章,它是这样的: 《碎片化自我提升:为XXX推荐的优质App》、《有哪些大学生适用的App应用?》、《每天听一本书,职场天花板不再存在》、《职场人生自我提升的十大App》…… 有一类App,它是这样的:

看了太多的App推荐文章,你下载过其中几个呢?安装之后你打开的次数超过十次吗?

每天,你在上班的地铁里刷着知乎,你在跑步的时候听着付费音频,你在周末的时候约见着行业大V。可是当你转过身来的时候,你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你是否真正在学习呢?

我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

工作这些年,在手机上安装过数不清的学习类、提升类App,也购买过很多的付费课程。很多App或许一次都没有打开过,也有不少最终能够留下的。每次听完音频,都有一种知识的饱腹感,但是当我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却依旧走在原来的人生轨迹上。

后来,我开始给自己开始做减法——卸载、停止订阅、甚至关闭手机。有过这么一段时间之后,才渐渐地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些音频、App、知识付费都是工具和渠道。我从不否认App和知识付费带来的帮助。但是如果你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忘记了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那么下载安装再多的App也是无用的。

你看起来是在消费知识,其实只是缓解了焦虑。

或许当代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焦虑的一群人。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焦虑。随着职业生涯和生活水平的压力,每个人都对自己能力的提升有所希冀。从事出版业的人都知道,教材占据了中国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我们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快速提升自己,这种焦虑引发了一片巨大的消费市场。时间管理、自我管理、思维方法、自我精进……这些耳熟能详的词组充斥着我们的信息流。我们都是被信息爆炸和成长焦虑感驱赶着的人们。

焦虑感让我们更加急迫,让学习这种行为开始压缩。人们开始渴望快速获取知识,实现自我提升。从得到到在行,从付费课程到培训课。各种知识付费平台更是层出不穷。然而知识付费其实并不是一个转化率很高的途径,我们所有的知识体系都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每天听十分钟就一定有巨大提升的。速成的心态并不可取,真正学会一门技能,需要一段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缓解职场和知识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静下来,认清自己的目标,有目标、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听了太多的知识,可曾践行过这些知识?

你听了每天听本书的音频,知道了高效阅读的概要,你会有意识的去运用它吗? 你花99元买了付费的写作课,学习完课程你可曾动笔练习了吗?

知识付费产品帮你完成了思考的过程,帮你进行了最后的归纳总结,可是学习想要从理论到知会,只有自己去实践,去思考才能真正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拿个程序员这个热门职业来举例子,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程序员通过听课、通过阅读就学会了编程,每个程序员都是从一个又一个的字母敲下开始的——“Hello,World”。每个技能的习得都是靠知识学习和实践不断交替积累完成的,实践是加深知识理解的最终途径和最终成果。

当然我们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其他优秀者总结的经验。我们都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在实践中归纳总结。但是如果没有实践,如果不能够指导你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目前的知识付费来说,你仅仅是支付了购买知识的时间和金钱,但是它还不属于你的知识。

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我们陷入了“看起来努力”的怪圈。焦虑并不是我们的错误,付费学习也是每个人提升自我的渴望。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怎样才能让行动产生效果呢?

1、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太过焦虑,所以我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我们费尽一切在想办法提升自我,但是却不知道更好的自己需要哪些技能。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一定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或者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的每个阶段也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目标。如果仅仅是跟风学习,那么听再多的课也没有用。问题和目标往往是相伴相随的,问题驱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如果你在阅读一本书,你最好带着四个问题去读;如果你在学习,那么也请你带着问题去学习。

2、别把工具当成学习主体,自己才是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忘记了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虽然这是一个我认为人人都了然于心的常识。我们拼命地比拼读书,朋友圈时不时发几张书籍的照片。书一本又一本的买,真正读完的书却又有几本呢?我们每天设定好目标:打开得到听本书、打开知乎看半小时。

我们受困于各式各样的学习途径和学习工具,却忘了我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懂得学习的人,会清楚的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手机、App都优秀的工具,更多样化的入口,但是学习是自己的。当你需要一样技能时,手机、电脑、App都是你学习的工具和渠道,你可以围绕你的技能目标动用一切你可以用到的学习工具,但是如果你把每天打开电脑学习半小时当成了学习,那么你的学习效果肯定是不佳的。记得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手机是工具。

每一秒对于我们来说转瞬即逝,但在互联网上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13472条微博,17353笔支付宝转账,16万6667条微信……

互联网信息的爆炸让我们作为信息的接受方是最迷茫的,筛选优质的知识需要时间、需要成本。大量劣币充斥着整个知识付费市场,选择一些更具口碑、更具品牌的知识平台可以降低这样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从知识的上游去获取知识,这些音频、概括总结都是从图书、研究文献、讲座出来的,追溯源头,获取第一手的知识。

}

线上教育在今年成为灼热的风口点,不断的有很多知识付费平台上线,这些线上知识付费教育平台的主要推广方式有下面几种。

    1. 在如今线上内容产出成本极低的环境里,线下也是一个很好的建立信任的渠道。线下试听可以提升对课程质量的认可和了解;实体店参观可以提升对品牌实力的信任和成单率(销售能够随同);线下活动可以促进消费者的积极性;限时展销等形式可以加快用户消费的决策

      …… 等等另外有一点应当注意,线下积累的信任,是可以通过视频、照片、图文等形式记载下来,放到传播更广的线上的。 如此提升整体的品牌形象和更高的信任感,有利于后续的销售和品牌的构建。任何线下活动都应该要好好利用这点。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作者声明:本篇经验系本人依照真实经历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你不知道的iPad技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识付费点击率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