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不良资产证券化现金流归集的现金流不易预测

央行紧急政策调整!背后这些深意你必须了解
本文由经济观察报授权华尔街见闻转载,作者为张向东。摘要:央行等八部委发文及1月信贷规模猛增两个重要信号意味着,2016年刚刚开始不足两月,中国货币政策已经随着以去产能、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发生重大改变。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格局基本形成,将呈现以下4个趋势:一、整体货币投放量将会大幅提高;二、工业信贷两极分化、产能过剩领域信贷更加两极分化;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四、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正文:该来的总会来,只是没有想到如此快。2月16日下午,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此文对于工业领域乃至实体经济而言,都是一次信贷机构的大调整和大部署。同一天,央行发布2016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今年第一个月,央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创下历史记录。这两个重大信号意味着,2016年刚刚开始不足两月,中国货币政策已经随着以去产能、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发生重大改变。就此,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格局基本形成,具体总结,将呈现以下4个趋势,而这也正是央行联手八部委发文背后的4层深意。一、整体货币投放量将会大幅提高;二、工业信贷两极分化、产能过剩领域信贷更加两极分化;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四、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趋势一:2016年货币投放大幅提高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2.54万亿这一惊人的贷款记录,比中国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的2009年1月份,还要超出了9000亿。这是2015年10月开始取消存贷比政策后,银行的放贷冲动在各种主客观条下的一次大胆试验。今年1月初召开的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等。其中,对货币政策操作的表述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1月当月看,“稳健”不但变成了“宽松”,而且是“超乎想象的宽松”。开年第一个月的放贷量,说明整个2016年都将会采取更为宽松货币政策,以确保工业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平稳运行双重任务所带来货币需求。尽管从2月份开始,货币投放增速会逐渐降下来,但第一个月的规模,已经确定今年全年的货币投放都要比2015年多很多。从实际操作上看,2016年货币政策绝非稳健,而是非常宽松。当然,宽松是相对的。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了信贷有保有压的基调和具体领域。简单从1月份信贷结构看,贷款直指实体经济。在实体贷款增加2.54万亿的同时,各类票据投放占比非常少,这与2009年1月的货币投放中,票据占比30%的情况形成了明显对比。说明,央妈对当前困难重重的实体经济的出手,比2009年更加“快、准、狠”。当然,1月货币投放猛增也是有原因的。历来每年1月份基本都是年度信贷投放最多的月份。而2016年1月份的天量货币投放,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季节性和需求猛增两个重要变量。1、季节性因素包括两点:2015年12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3%,增速比当年11月末低0.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5979亿元,同比增长14.3%,比上月低0.6个百分点;普遍低于市场预期,这其中可能包括央行通过窗口指导进行的主动调控。但12月却是中央各种稳增长投资项目密集下放的窗口期。货币投放的下降和项目投放的增加,这个一降一增之间所产生的信贷资金的供需匹配,亟需在2016年1月完成。此为季节性因素一。其次,大量的稳增长投资项目在2015年最后两个月集中释放,中央财政资金已经到位,亟需信贷资金跟上。同时,商业银行目前盈利能力降低,亟需提高盈利能力,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有两种途径:中间业务和放贷。放贷环节,在短期利息上升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只能增加放贷规模,1月份放贷,意味着全年的利息周期。此为季节性因素二。2、需求猛增: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大量稳增长投资项目需求资金匹配,以便尽快开工;去产能和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给工业实体带来的波动和阵痛,需要用信贷熨平,为破产清算、兼并重组、产能退出提供资金准备和机会选择。当然,除了上述两点,2015年10月,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取消,让银行的放贷冲动进一步释放。不过,尽管有各种因素导致2016年1月份信贷猛增,但不妨碍,这对2016年全年货币政策操作的整体预判:宽松、谨慎的宽松、非常的宽松。趋势二:信贷呈现明显两极分化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个层面的信贷差别化操作: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整体工业领域:1、保:七大重点领域这七大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等消费产业。具体措施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金融业全方位服务、适当降低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的贷款首付比例,合理扩大汽车消费信贷;以及,鼓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加快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股债结合等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提供资金支持等。2、压:五大产能过剩领域五大领域包括: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具体措施包括: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给予授信;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强化目录管理、标准管理等手段的约束力,提高“白名单”、“黑名单”的信贷参考价值;第二层面,具体针对五大产能过剩行业:1、保:三类企业;这三类企业是指: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具体措施包括: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制定银企对接行动方案,积极推动银企信息对接工作;大力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完善并购贷款业务,进一步扩大并购贷款规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对于暂时困难、未来现金流有合理市场预期的工业企业,通过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其债务负担和杠杆率。2、压:三类企业。具体包括:手续不合法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具体政策包括:停贷、停授信、强制破产清理。趋势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上一轮中国呆坏账核销大潮还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堪称史上最大一波国企改革登场,中央以极大的决心、魄力和代价启动了一轮主动出击的国企破产、重整、下岗、债务核销的改革计划,现在看这一国企改革计划,虽然当时代价巨大,但却让此后的中国经济收益匪浅。不过,这仍是一次不彻底的国企改革,而且当时的“入世红利”和投资驱动的“黄金十年”熨平了改革的阵痛。但这一次启动的供给侧改革,则面临不一样的局面: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了,但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还没有来到窗口期。但要完成这次供给侧改革,对落后产能的彻底淘汰,对僵尸企业的清理必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资源、信贷和金融资源解放出来,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方能见到成效。因此,此次央行、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各银行要准备出手各种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但同时又要注意处置风险的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央行基调也是近年罕见: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核销进度,做到“应核尽核”。从2014年到2015年,随着钢铁、光伏、造船等行业接连出现企业破产案列,其实银行已经启动了债务核销。只不过,在2016年,债务核销将会更加集中化和规模化。以《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为喊话筒,央行在给一直畏手畏脚的商业银行松绑,意思是,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方面,要放开思想包袱,大胆干。但债务核销将也将会是有选择的,具体看:1、国有企业将会优先考虑。一是因为国情;二是因为政策操作相对好推进;三是为了防止出现“恶意脱保”等负面效应,以及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道德风险”。2、“僵尸企业”将会优先并坚决地予以考虑。那些“类僵尸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将会更多的通过“多兼并少破产”的方针,推进债务重组。或者,干脆直接按照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入破产程序。不过,按照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的难点在于,究竟该如何界定僵尸企业?呆坏账核销和处置是此轮去产能的关键点和敏感点,尤为关键,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如果没有明确清晰的界定和处置标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操作。趋势四:不良资产、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开推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此前,关于资产证券化呼吁颇多,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大多是围绕一些优质资产进行操作。而进入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领域试水,是此次金融力量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不过,此次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试验,不会得到很大力度的推开,范围应该也很小。毕竟因为涉及环节较多,而中国的诸多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中介市场尚不完善,良好的信用体系尚待很长时间的构建。央行的态度也很谨慎:“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此外,央行等8部委的文件还提出,加快推进住房和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不管步子究竟能迈出多大,但改革毕竟又前进了一步。附:中国全力“稳增长”中国经济增速去年创下25年来新低,正式进入“6时代”。在稳增长压力下,一系列政策手段也密集出台。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5全年GDP增速为6.9%,是1990年以来最低。上月底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称,决策者对经济增长前景并不确定,预计可能将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5-7%的区间内,这是中国首次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区间。彭博援引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称,“经济遭遇逆风,相信政府将推出更多措施来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这一目标可能在6.5%-7%之间。随着全球经济疲软,各国央行都在加大刺激措施,中国央行不可能在此时收紧政策。”高层频表态在春节假期后首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强调,全球经济、特别是各国股市急剧下跌,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挑战和新的不确定因素。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会果断出手。李克强表示: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潜力:我们有这么高的储蓄率,这么大的回旋空间,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异常复杂,所以我们要更加主动作为,‘抡起金箍棒’应对挑战!去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也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此外,央行等八部委昨日发文提出,加强金融支持工业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水平适度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信贷大增中国央行昨日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远超市场预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各类型贷款均有大幅增加,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尤甚。分类来看,相比居民贷款企业贷款同比增幅更大,反映地产等消费需求仍佳的同时,银行向企业贷款明显增加。(图表来自中金公司)财新网报道援引一位城商行人士称,目前贷款主要投放地产类20%、生产性企业30%、政府性项目50%,其中政府性项目包括债务置换,约占整体10%。据其透露,目前有政府类项目利用政府信用,一个项目多方融资的情况出现,“政府在加杠杆。”此外,一家大行东部沿海地区分行长也对财新透露,目前都是大力投政府类项目,该地工商企业投资则缩减了2/3以上。而此前另一位国开行中部地区人士指出,这两年是交通投资大年,公路、铁路都大发展,“铁路投资有的是钱。”分析师称,货币投放和融资均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年初效应有所放大,但财政发力对实体融资的带动,尤其是对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拉动值得关注。此外,据彭博报道,发改委已经安排今年第一季度的专项建设基金4000亿元人民币,以继续为促投资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今年专项建设基金计划每个季度安排一批,基金总额将视经济情况决定。相比之下,2015年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了4批专项建设基金,总额8000亿元。考虑调降银行坏账拨备率随着信贷的激增,市场也更加关心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不良拨备也大幅挤压银行业盈利。有机构预测,2016年部分银行的利润增速将变为负数。2月1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一位国有大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曾对腾讯财经表示,从2014年起,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了不良资产清收、化解、处置的力度。即现在看到不良贷款数据,还是在银行大力化解下的结果。“很多银行的支行行长都下岗清收去了,不良压力相当之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寻求下调坏账拨备要求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彭博昨日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国务院正在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目前中国规定的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50%,而有些大型银行已经用120%的坏账覆盖率来做2016年预算。IHS Global首席亚太经济学家Rajiv Biswas向彭博表示,政策制定者们正努力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避免经济硬着陆,这些措施的出台将会增加银行流动性,并提升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APP,比微信更精彩哦!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下载华尔街见闻APP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选的观点和立场
此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如需删除或申请收录,请联系微信号:zhixuanribao
的最新文章
微信扫一扫关注
微信扫一扫关注
24小时最热门
投资是一门学问,善学善问
Copyright & 2013 - . All Rights Reserved.
友情链接交换请联系QQ: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与对策
【摘要】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状态经营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目前国际上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有:折价出售、不良资产剥离、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资产证券化。通过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对于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链接与融合,拓宽金融调控空间、扩大投资者选择范围、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并联系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批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要求的问题,最后共同探讨我国推行商业银行不良产证券化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资产证券化
1 资产证券化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研究比较早。在理论研究方面,Arrow和Debreu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以严密的数理统计研究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以利用各种有价证券来防范金融风险,将金融风险减到最低限度,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国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化,已经从产品设计进入到了风险预测,产品定价和证券化资产组合管理的研究阶段。GreenBaum和Thacker(1987)提出了信息不对称模型,预测银行将把优质资产证券化,保留不良资产,同时提出银行税务管制的增加导致了证券化的兴起。Henderson(1988)提出证券化将融资过程分解,将融资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风险分散,并由能够冲抵和管理这些风险的机构承担,这样就有助于降低系统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Morris(1990)等人分别在其著作中重点阐述了资产证券化三大基本原理即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信用增级原理。Carlstrom(1993)综述了证券化的动因,从微观层次上来看,是来自证券化参与各方的利益驱动以及政府的金融监管和推动;从宏观层次上来看,主要是由于它提高了经济中资产运营的分配效率和操作效率。Sparks(2002)等人在对政府发起和私人企业证券化的比较研究基础上,建立模型,得出市场结构、政府赞助和抵押物 特征是影响抵押贷款利率的重要因素。Mansini(2004)等人通过实证近似计算,研究资产选择的最优方法。Gorton(2005)通过信用卡证券化的实证研究,解释了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现象,从而证明了表外融资的有效性。Loutskina等人提出证券化降低了银行融资条件对贷款供给的影响,低成本融资和资产负债表流动性增加使银行愿意出售难变现的抵押物,而不是易变现抵押物,证券化导致了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深化,降低了贷款供给的冲击影响,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研究我国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李勇系统地论述不良资产证券化,论证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而持否定观点的学者主要以胡伟献为代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银行不良资产质量差;缺乏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产供给;缺乏完善的不良资产定价机制和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特设信托机构的缺位;不良资产的产权问题难以实现真实出售。更多的学者把国外成功的模式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孙毅认为:虽然我国目前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是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可以在我国实施的。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供给角度分析,我国不良资产比重高,数额大,处置的压力大,有创新的想法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动机;从需求角度分析,虽然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但在我国个人投资者的实力和需求也是不能忽视的,另外,要考虑国外投资者对我国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
第二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信托分层结构进行分析。普遍的观点认为,信托是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立足点,是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模式。王丽瑞对信托分层结构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认为信托分层结构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符合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且实现了不良资产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能够较好地保护不良资产发起人的利益,同时为国内投资者增加了新的投资产品。信托分层结构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两点: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信托分层不能满足证券化流动性的要求;信托分层结构不能保障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本金的安全性。解决的办法可以选择通过对信托产品的标准化评级后,向银行质押来解决信托产品的流动性。
第三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展开,试图在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结构设计、制度安排、定价等问题上有所突破和进展。尹龙等从制度方面探讨了证券化发展的动因。何小锋等提出资产证券化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一个核心原理、三大基本原理”。彭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和运作机制,包括商用房地产抵押担保证券结构、抵押贷款债务结构和清算信托结构。在这三个基本结构中,商用房地产抵押担保证券结构适合于不良贷款按揭贷款或抵债房地产的证券化,不适合无担保无抵押不良贷款。抵押贷款债务结构适合于任何类型的不良贷款和重组贷款的证券化,不适合抵贷资产。清算信托结构更适合需要以变现方式来处置的不良资产。
总之,目前国内学者对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理论创新不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们觉得有必要对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更贴近现实的研究。
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
1.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资产,在此特指那些流动性不强、盈利性有限、收益与成本不成比例的资产,如银行的呆坏账等。根据银监会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
1 陈敏.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探究[J].经济师,2009,(4).
1.2 资产证券化与不良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工具,是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讲,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流动性相对较差的、但具有潜在现金流的金融资产(如住房抵押、应收账款等)汇集起来,分类整理为各种资产组合,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
2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债务证券的融资过程。
不良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方面,是商业银行将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不良贷款、应收账款等不良资产集中起来(主要是不良贷款),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安排,对资产池中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割和重组,将其转变为符合投资要求的可销售证券,以此加速回收资金的过程。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正面效益与必要性
2.1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正面效益
(1)资产证券化过程引入市场竞争和市场定价机制,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通过将出售资产获得的资金投资于其他资产,金融机构能有效分散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打破资产组合的地域和行业集中限制,畅通资金的融通渠道,有助于资产配置效率的优化。
(2)增加资产流动性,有效降低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差的不良资产转化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在不增加负债的情况下,提高资产流动性。其次,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MBS、ABS是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重要投资品。随着中国证券化市
3场的形成和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投资并持有这种证券化产品。借助资产证券化,国际先进
商业银行有效解决了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大大增强了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3)有利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通过资产证券化,一方面银行大量的风险资产,诸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商业抵押贷款等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使银行的风险资产减少,从而达到了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不会增加银行的负债,是一种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方法,即发行人可不通过增加负债获得融资。
(4)资产证券化能减少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一方面,通过参与机构发挥各自优势,运用商业银行所不能运用的各种金融工具,运用规模效益,可以降低处理不良贷款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证券化过程中通过“真实出售”能使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得到彻底改善,有助于维护公众信心,保持银行体系稳健,降低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社会成
4本,也减轻了国家财政的潜在负担。
(5)有利于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的逐步市场化而逐渐降低竞争力,利用银行的专业化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是银行今后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不良证券化业务可以通过为证券化资产持续提供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开拓证券化业务的投资银行业务等方式实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为银行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2.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1)证券化资产的供给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资产的流动性要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的不良债务已经有着巨大的存量,其危害是不言自明的。面对如此庞大的呆坏帐,2
3 王延安,尚妍.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J].北方经济,-55.
吴强.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SWOT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57. 4 楼国权.论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4): 13.
单凭商业银行自身的实力是无法解决的。对国有企业来说,各级财政部门的财务有限,无法在短期内进行大规模注资。因此,如果能通过证券化的途径,将不良贷款进行估价,然后推向市场,通过吸引社会资金乃至国外资金来分散资产风险,这无疑是有着光明前景的。
(2)资产证券化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已是银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迟早会在中国发展起来。目前,发放住房按揭贷款和基础设施贷款是商业银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两项最重要的任务。按传统的方式发放贷款,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银行资产增长过快,资金来源受到限制,资本充足率降低等问题。如果能将这些资产不断证券化,则既可以不断补充资金来源,又避免了资产过分膨胀对资本金不足产生的压力。通过对当前不良资产的证券化处理,我们能够在市场参与者培育、法律法规健全、操作过程规范化等方面获得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步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大规模证券化开辟道路。
(3)不良资产证券化意味着一种观念的变革,即融资方式彻底地向市场化转变。
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投资者服务机构的监督,银行的财政状况也将在证券发行和交易时接受更严格的审查。资产证券化市场和股市一样,也将成为经济生活的晴雨表。由此可见,用证券化来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有着比单纯靠银行核销坏帐或转化为银行对财政的债权更明显的优点:它的市场化特性更为明确。
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3.1缺乏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特别是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不良资产的准确评级可以增加交易透明度,加强投资者的信心并引导投资者做出决策,促进证券化的顺利运作。目前,我国缺乏被市场投资者认可的信用评级专业机构,现存的资信评估机构缺乏统一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独立性不强,出具的评估结果难以使人信服。这会直接导致证券发行成本的增加,证券化后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需求者,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体系不畅通。另外,在信用评级过程中还需要采用增信的方式来降低投资的风险。
3.2 资产证券化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
我国的资本市场一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资本市场的金融产品较少,法律法规不健全,管制较多,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企业的融资渠道单一化,多数依赖银行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敞口也随之扩大。需被证券化的不良资产的数量呈正态上涨趋势,但是由于保险、证券、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以及资本市场的不健全,导致在金融市场上缺乏大的机构投资者,多数为分散的个人投资者。这也使得资产证券化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资产证券化无法顺利推行。
3.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创新金融产品,涉及到很多新的法律问题,需要依靠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但是我国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如《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等,都未对不良贷款证券化问题做出任何规定,找不到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依据。我国目前相关法律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市场主体的行为很难规范,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难以真正得到维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良资产证券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