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AR智能眼镜哪家比较强,求各位求大神告知番号下,谢谢

我们跟三个智能眼镜创业者聊了聊两代谷歌眼镜的成与败 - 推酷
我们跟三个智能眼镜创业者聊了聊两代谷歌眼镜的成与败
或许我们的读者还有印象:年前我们曾经报道过谷歌眼镜第二代回归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作为很多人心中的 “智能眼镜” 模板,谷歌眼镜的成与败,似乎代表着智能眼镜的前景。第一代谷歌眼镜推出之前曾经寄予改变人类媒介的巨大期待,但效果却成了一个抛物线:市场推出之后的表现平平,还受到了使用场景模糊,应用开发少,侵犯受众隐私之类的指控,最终不得不尴尬收场。在那时,许多人已经认同智能眼镜注定成为又一个华而不实的试验品。
不过,第二代谷歌眼镜的推出,又给了智能眼镜的支持者以希望 —— 也伴随着另外一堆质疑之声。
新年刚到,或许这是一个复盘的时刻,为什么谷歌眼镜会失败?谷歌眼镜重启,是否意味着智能眼镜的回暖?智能眼镜 16 年会有哪些发展?谷歌和其他巨头杀入,对这个市场会产生哪些新的变化?
或许还有最重要的问题: 用户为什么需要一架智能眼镜? 智能眼镜,乃至 AR 的智能设备,能够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元旦三天内,我们采访了三位业内的智能眼镜的顶尖创业者。听听他们的意见:
廖春元,亮风台科技联合创始人,产品为&HiAR Glasses&增强现实智能眼镜。
叶晨光,帕罗奥图科技创始人,产品为“酷镜” (Cool Glass ONE)
吴斐,亮亮视野科技创始人,产品为GLXSS
PingWest:对于第二代谷歌眼镜重新上市的消息,您怎么看?
廖春元: 其实谷歌眼镜“复活”,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智能眼镜肯定是大的方向,任何一个巨头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叶晨光: 它回归对我们是一件好事情,对我们来说无论是融资也好还是对项目的推进程度也好,都是有正面影响的。其实除了谷歌,全世界还有其他团队在做,还有许多例如苹果、联想、Epson等,也在准备进入智能眼镜市场,这个屏幕的价值是大家都想要的。
吴斐: 总体上说,谷歌眼镜的复苏其实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结果。这几年无论是从硬件供应链还是产品上都有非常大的进步。据公开资料分析,第二代谷歌眼镜要超过了第一代谷歌眼镜的投入。在经过了第一代谷歌眼镜的试错以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更明确,这都会成为谷歌眼镜乃至智能眼镜方面的一个好消息。
PingWest:那您认为谷歌眼镜的失败是为什么呢?
廖春元: 我觉得有几点原因,第一点来讲,硬件上还不太成熟,它讲了很多应用,但硬件配置还是单目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增强现实功能。
第二,我觉得它开始的时候目标定得太宏大了,To&&C 要做,个人应用也要做。当时的软件技术上可能还没问题,但 AR 下面大量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并没有解决好。另一方面,它的市场一下子面对 To&&C,大家对于内容、对于硬件舒适度等方面要求会很高,比To&&B的要求高很多,但技术又无法解决,导致用户反馈不佳。
吴斐: 第一代谷歌眼镜更多是由技术部门负责。技术优势要多于具体的市场考虑,这导致它的应用场景出现了不够明确的问题。不仅仅是在用户端,而且在商用端也是如此,比如一家美国的石油公司曾经考虑过运用谷歌眼镜,目前这家公司已经改变了产品策略,再给油田提供的方案中,谷歌眼镜并不是核心。尽管原因还没有披露,但我判断主要是因为产品适用性不佳,并未能克服足够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复杂且长时间的工作任务。
叶晨光: 必须承认的是,谷歌原来对这个项目就特别关注,Sergey Brin 做了发布会之后希望这个产品能够大火,但他们的计划只有给开发者两万到三万台。但是开发者没有做太多的应用,没有把它“玩起来”,导致是市场上实际没有形成生态,你现在看到谷歌眼镜的应用只有可能两百多个。此外市场的期望实际上相对于当时的技术实在是太高了,处理速度、功耗、续航都无法满足应用级的要求。当然还有隐私的问题,这是之前在推出的时候没有想到的,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接受度。事实上这些条件即使全部满足,用户接受一个新的智能设备,无论是手环、手表、眼镜,都还是需要时间的。
PingWest:谷歌眼镜的失败能够给其他智能眼镜创业者一些什么样的教训?
吴斐: 我其实会有个比喻:孔和打孔机。孔就是用户真正的需求,但Google glass 一代其实更像是给了用户一个打孔机,让用户和开发者自己去找到适配的需求,这其实上是比较难的。对于其他智能眼镜创业者来说,我想这个问题就是:你是要找到用户需要的孔,还是做或者抄一个更好的打孔机?对国内的智能眼镜来说,推至更广的智能硬件,都应该坚守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创新模式,而非跟随创新或者增量创新。
廖春元: 其实谷歌眼镜我们在市面上看到大概两类智能眼镜,一类是模仿Google&&Glass一代的,他们现在虽然从硬件和软件功能上看和Google&&Glass有很多相似,但会定位给时尚人群、运动人群,骑自行车的人群等等之类的,会更加偏向于特定场景的垂直化。另外一种是更加强调底层功能的原创性,例如我们亮风台的智能眼镜,可能会从底层功能上加强更多AR交互,不仅仅是基于LBS,而是真正能够与你看到的东西发生互动。
叶晨光: 除了硬件,还有智能眼镜相关的应用开发者对于构建生态也非常重要。我觉得一些与解放双手相关的场景,或者是手机无法做到的场景,比较适合智能眼镜的切入。比如医疗中,主任医师主刀的时候可以直播他的手术给实习生看,比如我们直播一次车祸,直播一场篮球赛共享给其他人,还有像做饭的时候你想看看菜怎么做,打高尔夫球的时候会希望有提示你如何去击球。我们自己也开发了一些应用,跟眼睛相关的,比如当我们出国旅游看到英文的时候能够直接翻译成中文。像这样的“杀手级’‘应用我觉得都是不错的开发方向。
(HiAR眼镜发布会上,一位记者正在试戴智能眼镜)
PingWest:那么从技术上或者场景上,去年您的智能眼镜产品最大的突破是什么?
廖春元:从国内的智能眼镜来讲,可能我们今年走上了一个台阶。我们是现在发布的国内第一款对标HoloLens的智能眼镜,它的大突破是它真正加强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增强现实,包括完善了我们的视觉底层算法。另一方面,眼镜在硬件方面也是增强了摄像头的识别,两块独立的显示屏,也是在正前方的光学融合方式,这样首先来讲从硬件上是解决了以前显示的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相当于是在眼前两米到两米远的60寸屏幕就在眼睛的正前方,这样显示屏幕的内容就可以用于增强你所看到的真实景象,直接是对应叠加的,这一点和Google&&Glass一代时显示的普通信息是有本质区别,这样就扩展了应用场景。目前很多教育、旅游方面的团队都在跟我们谈合作,尤其在儿童教育领域,2015年看到很多成批出现的儿童教育领域相关的AR产品,这些东西,软件和内容其实移植到我们眼镜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叶晨光:最满意的应该是应用了君正M200可穿戴芯片,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功耗控制住了,续航能力大大加强。在外形上我们邀请了 Frog 对我们外观进行了重新设计,变得更加好看。还有软件上是开发了我们自己的Glass ROM系统。然后在开发者和应用方面,我们正在执行一个 “ 千眼计划 ” ,跟秒拍、花椒、映客这些视频直播平台合作,一千多双眼睛同时直播,让更多的人实地观看这个世界。我们在应用上会尽量接近本地化,例如在直播中引入鲜花、打赏这些东西。我们还在智能眼镜上增加了增强现实键,集成了高德地图、大众点评等数据来源,会给你推送周围的吃喝玩乐的有趣场所。总之我们希望用户能够戴着我们的眼镜走出去,用第一视角跟世界分享你的生活。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产品出发点。
吴斐:今年我们有两个比较好的,解决了用户痛点的场景。一个是我们的GLXSS智能眼镜亮相广州车展,新浪汽车直播员及数位汽车达人在现场佩戴实时进行高清视频直播,他们现在不需要摄像机,可以用第一人称视角,直接给网友带来关于车展的解说和报道;还有一个是在301医院利用我们的眼镜直播手术,我们的眼镜是提前根据医院的需求定制的,具备了长时间续航,冷却,可变焦等功能。我们的眼镜可以帮助医师不借助任何其他设备就能直播手术画面,让医学生实时看到操作过程,还能推送辅助信息帮助医生解决遇到的问题,获得了他们的认可。
(图为301 医院的肝胆外科专家卢实春主任佩戴 GLXSS 眼镜,直播他主刀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
PingWest:那么今年您的智能眼镜产品大概的发展方向是?
廖春元:我们积累了技术,比如识别、定位、跟踪、建模,在今年会做一个大的整合,并且与后面的云端相连接,得到更多数据识别、支持等。我们会强调AR系统的语义,强调AR做整个服务。借用以前的SaaS,我们想提出的是AR-as-a-Service,三个“A”,“AaaS”这么一个概念。换句话说,我们想让计算机更清楚地了解用户周围所在有什么东西,它的位置、它的模型,加强语意。通过这样的整合,去加强我们对于全方位用户的服务和支持。此外,我们在技术迭代上,我们会进一步对算法进行优化,增加它的运算速度。
叶晨光:我觉得AR虽然前景很大,但是具体实施上还是要慢慢来。今年我们会进一步完善基本功能,拍照、录像、分享平台的搭建,还有大数据的引入和与之匹配的高效后台算法。在此基础上尽量增加销量。还有三四月份,我们会完成酷镜国际版的发布,在国外市场,我们希望针对喜欢运动和旅行的人群,利用我们的产品去拍摄录像,分享自己的世界。可能明年我们还会进入VR领域,攻打直播性业务。
吴斐:除了技术迭代以外,我们会跟其他的公司更多的合作,尤其是针对不同的场景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这跟手机是一样的。但目前来说还是会以To&B场景为主。这是因为所有的智能设备,包括以前的手机,它在To&C的过程中,一定会经过To&B&的阶段。整个行业也是如此,智能眼镜行业今年会有更多的垂直领域的方案出现,针对不同行业的不同领域的具体需求深挖,我认为这是个好的趋势,也希望这样的局面更早到来。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平台厂家、AR厂家、器件厂家能更多的参与到其中支持我们产品团队,因为明年是最佳入场的窗口期,再晚就错过了。包括有一些巨头可能会参与,我们也欢迎它与我们进行合作。
(Cool Glass ONE 的设计示意图)
PingWest:谷歌和其他眼镜的介入,会不会挤压其他国内智能眼镜的份额?你们会如何应对?
吴斐:对于我来说,在谷歌眼镜出来之前,我就在对智能眼镜进行探索。但是谷歌眼镜出来以后我觉得很好,它的一些设计上的优点我们也有借鉴。现在谷歌眼镜重新上马,对智能眼镜行业来说应该有一个带动作用。此外,对谷歌这样体量的公司来说,第一代谷歌眼镜虽然遇到一些曲折,但对它整体的伤害并不大,国产智能眼镜团队很多还处于跟随性创新阶段。从这一点上看,谷歌眼镜其实是帮助后来者扫了不少雷。
廖春元:压力肯定是有的,在另一方面,我觉得压力也是动力,而且更多进入这个市场以后,可能这个市场的活力、这个盘子才真正做大,做大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分得自己该得的份额,因为份额够大,就像手机一样,虽然苹果很大,但还是有华为、三星、小米、OPPO、VIVO等等,整个市场够大,就有足够的区分,这是从整体格局来看。
从具体的方面来讲,作为本土创业者其实也有很多机会。市场上说,本土团队对于本土企业和用户的理解是最深的,行业上说,某些涉及国家安全和政府应用领域实际上不可能对国外开放,数据上说,我们创业较早,获得许多用户使用沉淀的数据。长期的代工使得供应链也比较完备,最后技术上,中国人实际上在人工智能和计算及视觉方面并不落后,相反一些方面可圈可点。从这五个方面来说,其实国内智能眼镜是有优势的。
叶晨光:要说明一下,我们奥图科技不是一家纯国内公司,我们是一家中美公司,我们在北京、深圳、美国都有分公司。在国内的版本里,我们非常重视本土化,移动社交、O2O 等都是我们重视的内容。还有一点就是我们13 年初成立,到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硬件和软件的经验,算法的突破还有大数据的应用,供应链的管理,这都是我们的竞争者需要去突破的壁垒。并且产品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不是你单独的某一个硬件比如光学设备或者处理器好,还要看你由于长期的经验形成的对整体的把控。
插一句,雷军七月份跟我聊得时候,他对我说,“晨光,你觉得智能眼镜难不难做?”,他说他们差不多投了两个,但是都失败了。我讲这个的意思是:实际上,智能眼镜是一个时间性的产品,有很多的坑。这些坑,我们是流了鲜血趟过去的,这就是壁垒。
PingWest:最后一个问题:智能眼镜发展到现在,其实也并不是没有争议。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什么他们需要智能眼镜或者其他的增强现实性硬件,不理解它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革。您能告诉我们吗?
吴斐:我认为智能眼镜最大的优势本质上就是“见你所不能见”,智能眼镜由于能够获得你的视野,能够知你所见、想你所想,既增强了你的感知能力,同时又是你的聪明助手。尽管短期内可能做不到,但是长期来看,它应该能够在很多场景下替代目前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目前大家对于智能眼镜的认知还更多停留在视觉冲击,好像大哥大刚刚出来时一样,其实这实际上掩盖了智能眼镜的许多优势。因此,我们反而觉得过度强调它的新奇性,其实场景不明且意义不大。在未来,我们期待更落地的伙伴和我们合作。共同创造智能眼镜的更好未来。
廖春元: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以前我们跟大家分享的时候,当时就一直问这个问题,“大家觉得AR是不是一个噱头?”。回答肯定不是的,如果它只是一个噱头,没有这么多巨头会去大力投入去做它。也许现在AR应用得还不广,但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必要的:连接线上和线下的信息,打破线上线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以孩子为例,孩子的书和玩具,我们都希望他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需要实体的书和玩具,但传统实体书和玩具缺乏电子的交互,那么智能眼镜就可以把这两者接合起来。从交互上来说,计算机的使用其实是越来越人性化,人机交互越来越接近于人人交互的自然方式,不管是从最初的小型机到我们的PC机,键盘鼠标,到手机,Touch,用语音操作,使用它越来越接近自然。那么最后,使用智能眼镜,让世界都变得直接可交互,应该就是我们发展的长期目标。
叶晨光:其实你可以把智能眼镜当做一个手机,但是这个手机的屏幕其实就在你面前。这样的效果是,它解放了你的双手。在你双手比较忙的时候可以同时解决一个问题。这样你就可以有空余进行更多的活动,比如旅行、运动。并且,这个屏幕还可以跟大数据结合,跟图像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手势技术这样一些技术结合,让现实场景变得更有意义。它比智能手表的意义要更大,比如说你看到一个电脑,你不知道条形码的时候就知道它的型号,在淘宝上的售价。你看到迎客松会知道它的历史,我相信未来大数据会跟图像识别技术联系更加紧密,让万物互联起来,你的眼睛变得更有趣。此外,它也会带来效率上的变化,顺丰的小伙子可以边搬货边扫码,而不是要放下东西去拿扫描枪,出国可以通过眼镜直接识别文字,不需要专门带一个翻译这都会带来用户体验和效率的双重提升。总结来讲,能够给人的生活带来效率的事情,都有创业的意义。
已发表评论数()
已收藏到推刊!
请填写推刊名
描述不能大于100个字符!
权限设置: 公开
仅自己可见
正文不准确
排版有问题
没有分页内容
视频无法显示
图片无法显示热门推荐:
  11月27日,亮风台在北京举办增强现实嘉年华,首次向外界展示了HiAR Glasses增强现实智能眼镜原型机,同时开放HiAR增强现实开发平台的免费试用通道,并宣布公司最新融资消息。
  亮风台HiAR Glasses是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基于视觉增强现实的智能眼镜。值得一提的是,HiAR Glasses在国内首次做到光学融合AR、双目显示,完全不同于与Google Glass相仿的单目智能眼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立体全息成像效果。
  HiAR Glasses的亮相,意味着亮风台已完成软硬件的深度整合。基于Android深度定制,打造完美适配智能眼镜的系统;与HiAR SDK融合,内置核心视觉AR技术;开放HiAR增强现实开发平台,建立开发者生态圈,与各方合作创造更多AR内容。
  据介绍,此次公布的HiAR Glasses为第一代原型机,很快将进入第二代量产产品研发阶段。
  亮风台首席科学家凌海滨博士在会上分享了HiAR增强现实开发平台的技术亮点和产品策略。
  据凌博士介绍,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此次HiAR增强现实开发平台全新开放了Unity接口,Native与Unity双管齐下,提供最全面的AR接口支持,同时精心打磨Unity编辑器,使操作更方便,功能更齐全;实时定位与跟踪算法进一步优化,带给用户精准稳定的使用体验;深厚的核心科研成果积累,也让HiAR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人脸AR、PTAM等都将整合其中。
  HiAR增强现实开发平台也宣布正式对外开放免费试用通道,可以通过官网注册申请的方式获取HiAR增强现实开发平台的免费试用权限。
  在此次活动上,亮风台也公布了最新融资情况:A+融资由纪源资本(GGV Capital)领投,金额数千万。该笔融资款项将被投入亮风台增强现实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化、商业化。GGV合伙人于立峰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融资,助力亮风台AR事业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领航者。
  ――――――――――――――――――
  王小琉(个人微信wangxiaoliu203406),科技专栏作者,前中央媒体人。
  智能硬件体验者;IT&科技领域观察者、记录者、评论者。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互联网从业者,前媒体人,关注IT、可穿戴、智能硬件行业(微...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您正在使用IE低版浏览器,为了您的雷锋网账号安全和更好的产品体验,强烈建议使用更快更安全的浏览器
神奇的虚实世界:关于你可能还不那么了解的智能眼镜
【编者按】本文作者艾韬,易瞳科技CTO,多伦多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多年跟随“世界穿戴电脑之父”Steve&Mann教授,专注于智能眼镜的基础研究。智能眼镜的崛起,是必然的趋势。大约在四年前,我认识Steve&Mann教授时,就毅然决然地去研究智能眼镜了。Steve&Mann,世界穿戴电脑之父,是一个疯狂的全才,号称“当代达芬奇”。没事作个小曲,有空印个电路,搞搞服装设计,解个微分方程,闲时写个剧本,熬夜撸个代码在他那儿完全不是事儿。穿戴电脑是个大交叉学科。在他的实验室里忙碌的这三年,不但学到了各种奇葩技能,更重要的,是让我系统地了解到一个从事穿戴电脑研究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授的思想体系,让我了解到智能眼镜的方方面面。从今年年初毕业回国到现在也快一年了,在国内看到了智能眼镜越来越旺的发展势头,内心非常激动。在这里,我想把自己所学到的关于智能眼镜的浅薄知识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欢迎大家抱着纯洁的心态与我讨论接下来会提到的一些观点。有不当之处,请读者谅解指正。只要不打脸,一切好说。认识复杂事物,先从概念开始首先,(Virtual&Reality,&或VR),(Augmented&Reality,&或AR)和介导现实(Mediated&Reality,&或MR)不是技术而是概念。在智能眼镜硬件上实现这些概念的方法才是技术。抛开各个公司各种越来越多的营销名词,我们需要来系统地理解一些基础知识。智能眼镜的这些核心概念是一个连续体,像爱因斯坦提出的由时间和空间共同组成的时空连续体(Space-Time&Continuum)一样,&真实的物理世界和虚拟的数字世界也共同组成了一个叫介导现实连续体(Mediated-Reality&Continuum)的东西。在这个连续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介导现实的区别和联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论文中的这个连续体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为了增加阅读性,从而让大家简单地了解最近听到的这些名词,我会用自己的理解把它暴力地做一个非学术性的简化。VR/AR&—&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关系让我们先从一个点R0开始聊,这个点叫做原生感知现实。这是正常人类的视觉系统能看到并理解的世界。简单点来说,这就是一对叫“人眼”的相机拍到的一组照片,就是裸眼画面。以此为原点,向右延伸,我们就有了一根数轴。数轴上的标度代表了我们往裸眼画面上投放数字信息的多少(Amount&of&Augmentation)。投放后呈现在我们眼中的画面就是增强现实。当数轴上的标度不断增加,我们会离R0越来越远。最终,我们会得到一个极端情形,即虚拟现实。在这个离R0无穷远的点上,我们的裸眼画面完全被数字内容覆盖。现实中的事物,也和我们的双眼毫不相关。因此,VR是AR轴上的一个点,是AR的一个极端情形。我们说VR是AR的一个真子集。如下图。根据增强现实量的多少,我们可以标出各个主流智能眼镜在数轴上的位置。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眼镜形态例子,并对它们进行标注:1.&轻量级AR&—&类似Google&Glass的智能眼镜轻量级AR只可以小范围的显示数字信息。由于不需要生成电脑图像,通常是单眼棱镜光学透视的设计方案。我们把这类眼镜称为Notification&System(提示型系统)。这类眼镜的市场是在于拍照,里面有个指导思想叫做Equivalence,大概讲的是如何通过分布在每个人身上的相机来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有机会我以后再跟大家分享。2.&中量级AR&—&类似Microsoft&Hololens的智能眼镜这类眼镜视角最大达到50度,是中量级AR,可以在视野里叠加3D数字模型。为了立体效果,通常是双目棱镜光学透视。微软也把这类眼镜叫Mixed&Reality(混合现实)。但这是他们做AR眼镜的商用名称,有别于学术上的概念。为了防止大家混淆,真正的混合现实涉及的范围在我们的文中没有提及,以后有机会再聊。在国内,有一家做中度AR的公司叫亮风台,创始人和我一样都是云南人,也是巧得一逼。3.&重量级AR&—&类似HTC和The&Void的所谓动态VR眼镜戴上VR头显,背上电脑,在一个布满标记和外置相机的体验馆里进行游戏。大家把这种体验叫做动态VR(真实环境会被渲染成游戏场景)。在我们的图上,大家可以看到它离VR很近,但已经不属于纯VR了。理论上来讲,它实际上是重量级AR体验。虽然用的是VR头显,但形态不能决定本质,所以大家要认识清楚。我相信动态VR是虚拟现实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也可以看出VR在从一个点慢慢往左延伸。4.&纯VR眼镜纯VR头显大家就见得比较多了。今年在国内涌现出了大批的VR头显设备。个人觉得头显硬件做的不错的公司是乐相科技。纯VR体验设备一般是固定式的,打个游戏、坐个过山车啊什么的,这种体验做得好的公司很多,大家碰到的时候可以花个几十块钱去体验一下。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VR和AR的融合趋势,一方面轻量级AR开始在视角扩大的进程中向着中量级AR靠拢;另一方面,像The&Void一样的体验馆,将现实环境的几何结构融入VR体验中,使得VR向重量级AR转变。那AR之后的MR如何实现呢?要实现MR,只需要在头戴显示器中加入一对特殊的相机。刚才理清楚了VR和AR的关系,我们就开始聊聊MR了。MR&—&数字化的视觉感知让我们再回到R0,并开始另一个维度的延伸。之前说R0是裸眼画面,不同的人甚至是不同的物种,各自的裸眼画面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高,有的人矮,老鹰看得远,驯鹿看得暗。因此,在对现实本身的感知能力上我们还有另一条线。这条数轴从R0往竖直方向延伸,标度代表视觉感知能力的大小。这条线和原先的AR轴相交构成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就是之前提到的叫MR&Continuum的东西。在我看来,智能眼镜终极理想不是变成游戏机,而是革新人类视觉感知。智能眼镜不但要让人们看到比裸眼更多或更少的现实画面,还要在这画面上任意叠加数字内容。因此,可以修改的眼前画面就包括了现实画面和要叠加的数字画面。在下图中,裸眼无法直视的烧焊场景在MR眼镜中变得清晰柔和,眼镜使得佩戴者在看清场景的同时通过数字内容的指导去完成正在进行的工作。我还在实验室时,曾经帮助一家美国的医疗成像公司做肤下血管成像的相关算法。这也是MR的一种应用。眼镜佩戴者就像有了X射线般的超级视力,即使是在具有挑战性的临床环境,也能快速容易地确定血管位置。如果开大点,基于可以被数字化的现实,我们可以试着去做一些很神奇的事情。像下图这种立体街头艺术可以做到眼镜中来。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滤镜把双眼看到的景物以某种画风重新渲染。让你身处在一片花园中看到梵高或达利眼中的世界。实现了MR概念的智能眼镜,就是给你一双神奇的眼睛,然后根据你的需要再让你看增强现实。因此,AR比MR少了一个维度,是MR的一个真子集。这样我们在MR连续体中就衍生出下图关系。看到这里,有心人可能已经发现易瞳科技设计师的匠心了。除了像大眼套小眼外,它表示的就是MR连续体。实际上Logo有四个圈,那少了的一个圈(虚线部分)包含的部分是什么呢,我这里先卖个关子,大家不妨来猜猜。较之VR和AR,MR的概念范围更大,不仅要身兼AR和VR,还需要在协调的基础上,开创新的技术,钻研新的算法。以这些概念为核心的智能眼镜的出现将使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产生观念上的变化。这是一个哲理,也是人类史上计算机发展的一个潮流。接下来,我会陆续发文,讲一些关于智能眼镜其他方面的知识。有兴趣聊聊的,可发邮件给我。如果文中有误,欢迎指正。(附上公司邮箱,:)关于作者:艾韬,在读期间获全额奖学金,其研究领域涉及半制定芯片和计算摄影学,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IEEE和ACM的国际知名研讨会上,并通过实验室对相关行业多个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作为推动智能眼镜行业的核心研究员,曾为加拿大国防研究部(DRDC)部长Dr. Guy Vezina做军用智能眼镜的学术研究报告。其归国创业获得导师Steve Mann和其实验室全力支持。推荐阅读:1、2、
关闭雷锋广告
同步到新浪微博
中国智能硬件第一媒体。
易瞳科技CTO,多伦多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多年跟随“世界穿戴电脑之父”Steve Mann教授,专注于智能眼镜的基础研究。
当月热门文章
本栏目由提供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请
您的邮箱还未验证,完成可获20积分哟!
您的账号已经绑定,现在您可以以方便用邮箱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谢告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