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积分兑换流量爱流量能兑换流量吗

中国移动积分怎么兑换流量_百度知道
中国移动积分怎么兑换流量
兑换方法如下: (1)打开移动官网,选择网上营业厅。(2)出现下拉列表,选择积分商城。(3)进入商城之后,选择登陆自己的账号(就是手机号)。(4)在这里输入手机号码和密码进行登陆,如忘记密码则可以打10086,或者在选择忘记密码找回。(5) 登陆之后,直接把鼠标移动到基础通信,然后选择流量加油包。(6)根据自己有的积分和自己流量的使用情况,选择兑换。(7)验证手机信息,提交订单,完成兑换;如需要兑换其它东西的按照上面的步骤即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上面还有更高的。一般建议可以用积分兑换话费2010分兑换30元话费。兑换不是很划算330分兑换30M流量
中国移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移动积分换流量怎么发短信_百度知道
中国移动积分换流量怎么发短信
提问者采纳
GPRS流量包包含一定数量的GPRS流量、客户转品牌或换号后、如客户现有套餐中GPRS流量包有效期超过1个月:对于广东动感地带客户。2、GPRS流量产品一经兑出短信兑换,是指客户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用手机上网产生的GPRS流量、兑换的GPRS流量包只能本手机号码使用,一次只能兑换1个。(重要提示。(重要提示,每个手机号码每月只能兑换一次该类产品,将不予退换、请先开通GPRS业务、月末最后一天不能兑换,至生效当月月底结束,再兑换GPRS流量包、70M。
有效期为1个月:编辑短信内容 发送礼品号 DH346041 或LL30 到 、客户同品牌过户后,有效期不变,有效期为1个月,于下个月结日生效)
积分兑换的GPRS流量包所包含的GPRS流量。2、在相同有效期情况下、积分商城上30M,原账户兑换的GPRS流量余量按作废处理。
客户成功兑换后。3。
1、150M。2:对于广东动感地带客户,原账户兑换的GPRS流量余量转入新账户继续使用,客户优先享用套餐赠送的免费GPRS流量,客户优先享用积分兑换的免费GPRS流量。3。
1、500M的GPRS流量包类产品,于次月1日生效,成功兑换后。4,不包含国际及港澳台漫游流量,可短信兑换此礼品(发送及接收短信免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移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请登陆后使用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
Powered by中移动流量变轨
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转型期后,中国移动的流量经营战略进入了关键阶段。
今年1月,中国移动低调推出了一个名为“爱流量”的全网流量交易平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平台已经发展了超过100万用户。该平台旨在通过一个平台和出口,统一中国移动全国所有用户的流量交易。有中国移动内部人士表示,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后向流量业务打通了全国各省,有了一个标准化平台。
中国移动将加大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力度,探索定向流量、后向流量经营模式。“爱流量”平台即意在整合庞大的后向流量生意。
2014年,中国移动在4G经营上实现了质的突破,截至2014 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用户数超过8亿,4G用户数超过9000 万,从2014年7月开始,这一数字以每月1000万-2000万的惊人速度递增。
4G时代,运营商的一切生意来自流量。如此庞大和迅速积累的用户为此带来契机。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曾这样总结,中国移动已走到关键的十字路口。他认为,中国移动面临的新常态是“传统语音进入加速衰退期,流量经营迎来黄金期,数字化服务推展面临窗口期,改革创新处于攻坚期。”
流量依然是网络社会的增长刚需。数据业务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运营商收入结构,也敦促运营商引入新的商业模式。如今,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始从人与人的连接为主的移动娱乐、社交,扩展为对流量速度、带宽需求更大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运营商成了整个产业需求和供给的关键节点。
在运营商侧,由用户直接付费使用的前向收费模式依然是主流,但其创造的收入不足以为运营商带来足够的增长空间。后向流量、定向流量有着强劲的市场需求,也具备成为运营商未来新主流收入来源的潜力。其难点在于,通过这一创新的业务类型,创造新的行业需求、激发新的业务增长能量,最终做大运营商的业务收入盘子。
整合后向流量
后向流量业务,其实就是运营商向提供流量内容的商家统一收取流量费,供用户免费使用。
在2G、3G 时代,电信运营商通常采用前向收费模式,即根据客户使用业务情况,收取资源占用费和业务使用费。收费的基本方式是月(日/ 年)租或计次,而计次的单位则五花八门,可以是时长、流量、条/次数、速率、接入终端数等,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
4G时代,在市场需求和运营商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后向流量业务创新被视为新的增长点。
早在两年前,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就以省为单位,与互联网公司进行了不同的业务试水。
天津联通的一位项目经理曾参与了天津联通与搜狐视频的后向流量业务合作。他认为,这种由第三方买单的后向流量业务模式潜力巨大,但如无法整合全国资源,做大平台,就无法达到既有效果。
这个问题普遍困扰三大运营商。“爱流量”平台的成立,亦是中国移动整合全国后向流量业务的一个重要抓手。
据了解,该平台定位于提供灵活的流量购买、转赠分发和兑换能力,提供流量和内容产品的打包销售。对内,“爱流量”整合了中国移动集团和各省公司的流量营销能力;对外,整合协调了所有后向流量需求,通过标准化的接入和价格,满足了市场的灵活需求。
中国移动从2G 时代就形成了分省运营的运营体系,要实现该业务平台,不仅要跨越运营商的不同部门、不同地域,而且每开通一项具体的业务,都需要按照特定的场景重新进行运营准备。这种整合模式在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上本身就具备巨大的创新难度。
此外,这个平台解决了一单一单合作商务谈判的风险,提升了效率。目前,中国移动推出了“流量统付”、“全网流量卡”、“全网流量交易平台(即爱流量)”等产品,分别满足企业、个人用户对流量的不同需求。
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此前,一个互联网公司如果和某省移动公司洽谈一个后向流量合作业务,那么该业务只能在这个省份范围内实施,合作谈判的流程也是复杂和冗长的。“爱流量”平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它意味着中国移动的流量经营从此前单纯的前向收费模式转换为前后向一体化的模式,而企业买单的后向经营模式,也从此前的尝试性合作迈向常态化。
中国移动相关人士说,这个平台的创新点可总结为四个方面:平台化、货币化、社交化和媒介化。平台化是运营商经营流量的业务模式,货币化是在平台模式下流量被赋予的新的属性,社交化和媒介化一个侧重连接消费者、一个侧重连接企业,两者结合促进平台用户的规模与黏性,实现平台的发展。
目前,平台已经开放,中国移动内部对此平台寄予厚望,上述人士认为,这是中国移动在流量经营上的一个重要创新尝试。
下一步,中国移动还将以接口和平台插件等方式支持第三方平台实现流量的转赠分发,实现流量与内容的结合,音乐、动漫、阅读等收费业务也可以用流量来兑换购买。进而实现合作伙伴商品在交易平台中的购买。
电信分析师李伟认为,无论是此前以运营商省公司为单位的流量创新,还是后向流量分发平台,都是运营商在流量经营上的有益尝试,但未来将不仅于此。
大连的一位中小业主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他在“爱流量”平台上向中国移动批发了一批500元、1000元不等的流量。这些流量可以分为10M、20M、30M的流量小红包,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朋友圈,赠送给他的朋友和客户。
这位业主认为,移动流量的价值越来越被周围的朋友和客户所认可,送出的流量也能为朋友和客户带来实质性作用,购买的方式也简单快捷。
不过,后向流量业务只占运营商流量业务的极小比例,这种新业务模式与运营商既有运营体系和流程仍处于磨合期,无论在业务合作和用户体验上,都存在不少改进空间。
以售后环节为例,一位与运营商合作流量业务的互联网公司客户经理表示,由于合作模式较新,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合作商家,都没来得及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流程,用户的投诉多是人工处理,效率低。更为棘手的是,后向流量业务涉及众多部门和处理环节,即使找到了问题所在,要解决起来也需要花很长时间。
这意味着,如果要在后向流量业务上做大做强,运营商需要在技术和流程上做更大革新。
目前,“爱流量”平台只支持移动用户,尚未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用户打通,这亦是该平台目前的短板之一。
百度的一位业务运营主管向记者表示,移动互联网业务是建立在运营商的流量管道之上的,但因OTT的业务伴随用户的使用、消费过程,所以这种关系远超用户和运营商的流量消费协议订购关系。
他认为,“爱流量”平台吸引的应该更多是企业用户,中国移动需要用面对企业用户的经营思维去经营爱流量平台,而非同质化的、只注重扩大规模的贩卖流量的消费者思维。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爱流量”平台可视为中国移动整合做大后向流量的一个初级平台,但后期的战略思维十分关键。“除了做好流量的物流运输,还应当尝试着做一些适合在不同管道上运行的流量产品,同时,大胆开放平台,聚合各类优质内容,全过程把握流量可能产生价值的环节,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
上述人士认为,如果运营商如果还是按照“贩卖管道能力”的方式开展流量经营,以现在的竞争强度和压力,流量会迅速贬值,从而更快地进入“高原平台期”甚至走向下滑。因此,单纯的数据流量经营面临着“量收不匹配”的发展瓶颈。
流量的未来
运营商所处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由链式演变为多边的生态系统。这令运营商赖以生存的管道价值进一步贬值。“即使只作哑管道,都有可能被边缘化。要坚决摒弃依靠管道躺着挣钱的思路。”
这意味着中国移动再一次明确了在管道思路和平台战略之间的选择。
事实上,中国移动超常规的4G网络建设为流量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用20年时间建设90万个2G基站;用6年时间建设50万个3G基站;而仅用1年时间,就新建4G基站65万个。这个建设速度创造了新的纪录。
此外,和国际运营商来比,一年内,中国移动的4G 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80%,AT&T覆盖80%人口用了两年,Verizon用了两年半,NTT Docomo耗时4 年,还未达到80%的覆盖率。
在这张超级大网之上,中国移动数据化业务平台整合的大幕也正在拉开。2014年,中国移动提出了几个极具平台意味的战略级业务——计划推出融合通信业务“三新”业务、计划运营Vo-LTE(Voice over LTE)、整合九大业务基地,成立由五大内容基地整合的咪咕公司。
按照规划,在不远的未来,中国移动包括话音、短信、互联网型业务在内的所有业务都应跑在流量上。流量经营战略,其实包含在总体战略之中。
2013年初,中国移动提出“三新”的融合通信战略和Vo-LTE 战略。所谓“三新”的融合通信战略,即将通信底层的通话、消息、联系人与高清网络通话、社交、O2O融合;而Vo-LTE 则是一种基于4G的IP数据传输技术,可实现数据与语音业务在同一网络下的统一。
中国移动计划在今年年底商用“三新”融合通信业务和Vo-LTE 业务,这两个战略级业务,前者将中国移动的通讯录、短信彩信集中进了基于流量的同一个入口之上;后者将中移动的话音业务迁移到流量之上。
而咪咕公司的成立,则浓缩了中国移动在长达十数年互联网内容经营上的整合,有中国移动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评价,移动内容应用依然是上升性刚需,咪咕公司未来将成为中国移动的内容分发平台,亦将成为巨大的流量分发平台。
“移动互联网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跟随没有出路,一定要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突破发展。”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曾多次表示,中国移动将结合优势,在内容和应用、融合通信、电商等业务领域加快部署。
这些战略之上,流量都是核心手段。不过,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由于体制和思维限制,中国移动的流量经营和平台战略之间的关系依然不够紧密。
一个好的消息是,中国移动2015年流量价值增值的思路较为清晰。计划在2015年实现增加流量的转赠、分发、购买等新功能,进一步激活流量价值,让流量成为可以在企业、个人、商家流通的“硬通货”,并增加客户黏性。另外,还将提供内容型业务和流量组合打包的产品,进一步促进流量增值。
在这个流量爆炸,同时开放平台大行其道的时代,中国移动能不能跳出传统思维真正适应多变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如果能,流量就能成为中移动转型的完美利器。(施然/文)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移动积分商城兑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