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用白话解释一下gdp,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存在的意义又白话文是什么意思?

[转载]由GDP而引发的长聊(24)
问;有个叫李永忠的人大代表质疑统计局了。
答;质疑那个房价涨幅1。5%吗?
问;不是,质疑中国09年的GDP数据。说是应该36.3万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少了2.8万亿。刚好是你说的那4000多亿美圆的数目。
答;现在还说这个数据也不对了。其实应该是少了3.5万亿了,因为前一阵子公布说中国09年资本项目的外贸顺差有1000多亿美圆。总顺差就是3000亿美圆多点。这个代表的数据还少算了这么一块呢。
问;为什么中国的资本项目还顺差呢?
答;外汇有1万4,5千亿用在购买美国国债和各类债卷上,每年的红利也该有好几百亿吧。
问;不过我还看到个统计局副局长的解释,不过看不太明白。
答;你找出来让我看看。
问;好,这呢,
答;什么是指鹿为马,这个差不多就是了。那不明白?
问;看不懂他在解释什么。
答;说这个局长外行吧没根据,他说的这些话都是行话。大致是这样,李永忠牵个鹿来,局长呢却说‘你看这个东西和马一样有四条腿,身材啊脸型啊都和马是一样的。而且我们所说的马采用的是国际马标准。李代表为什么要说它是鹿呢?我们在谈论马嘛。
问;你别比喻,这个局长驳斥了李代表的什么?似乎是说李代表的说法不准确,到底是那不准确?
答;他也没直接指出那不准确啊,就是解释了一下投资消费进出口的构成。其实是在支持李代表的观点,无非就是结语时无奈的以否定语气囫囵对付一下。相当于指着鹿说了半天马,最后讲‘把这个东西叫做鹿也不是很准确的哦,还要考虑马的嘛’。
问;你的比喻不太贴切。
答;鹿就是真实的GDP,马就是统计局的公布数据。
问;那局长解释投资消费进出口什么意思呢?
答;没话找话说呗,不整几句话说就直接下结论别人不科学是不是太僵硬了。但是话还不能说的大家都明白,必须让你满头雾水才能达到摩菲法则的效果。
问;那也蒙不了内行人呀?
答;为什么要蒙内行人啊,只要把外行人蒙住就行了。关键是要执行上级意图。
问;如果李代表较真再质疑会如何?
答;不可能的,能当上代表的人也应该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在功利场上混的人还能不懂分寸吗?这两个人都是搞经济的内行人士,听话听音,公开的都这么说了,私下的还不知道怎么说呢。又不是什么学术讨论。
问;那你能不能把消费投资进出口到底是些什么给明白的解释一下。
答;用白话解释给你听吧,把一个国家比喻成一个自耕农。所谓GDP就是这个自耕农全年以价格计算创造的财富总合。耐用财富相当于投资,消耗品相当于消费,储蓄相当于净出口。
问;具体点。
答;你今年盖了一间房,开了两亩地,做了一张大床,这是你属于投资产生的新财富,以后还有使用价值。你生产了2吨大米一吨蔬菜,但是当年吃光了,这就是你的消费。期间你还替别人做了几个板凳与邻居换回来100块钱,这就是你的净出口。把三项做价加起来就是家庭GDP了。
问;服务业呢?
答;看你怎么统计了,如果你给太太烫个头算1000,她给你做一顿饭算50也可以。这样使消费额度大大提高。以前一斤大米做价一块钱,因为太太做饭算第三产业要计价了,一斤大米的最终零售消费价就得加上太太的服务成本了,也许就三块一斤了。
问;那投资的库存算什么?
答;半成品啊。不属于资本完成的固定投资,是待完成的固定投资。如果是简单再生产模式,那么资本完成的固定投资就是当年投资的GDP,因为今年的库存和去年的库存等量,正好互相抵消。假如是在扩大再生产和经济递增时期,那么当年投资完成的GDP通常要大于资本完成的固定投资,因为这个年尾的库存要大于去年同期的库存。所以李代表引用的数据确有不准确之处,如果用准确了,那统计局的数据误差就得更大了。
问;局长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中所包含的单纯土地交易费用,例如以出让方式或划拨方式取得土地时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不应包含在固定资产形成项目中。同样,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中所包含的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等价值也应剔除掉。因为征用土地和购置旧建筑物、旧设备等活动,只能改变其使用权或所有权,并不能增加全社会的新的固定资产。’
答;说些基本常识啊,这些是统计局做数据依循的规矩,李代表肯定不会连这些都不知道,而且李代表也没这么计算啊。他引用的是你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除非是统计局做数据的时候犯了这些错误,可这也不构成拿来当诘难李代表的理由啊。而且征用土地等同于把非商品土地变成商业土地,从理论上讲是增加了固定资产的。
问;你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同样,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中所包含的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等价值也应剔除掉。’
这句话解释固定资产投资不等于固定资本形成,但是事实上固定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总是大于固定资产投资+零售消费的。此外土地交易在中国的统计中是不记入投资里的。
问;什么意思?
商品财富的交易都属于消费。假如甲用1000万买了一块地,上面有旧建筑物,旧建筑物原来的造价是300万。甲花500万把这个建筑拆了搞三通一平。然后这块地你认为值多少钱?
问;肯定大于1500万了。
答;对,假设甲把这块地2000万卖给乙,实现了这块土地商品的当年最终消费。乙又花2000万在这块地上盖出新房子。新房子对外销售卖了5000万。
问;问题就在这了,那些是资产投资?那些是资本形成?
答;买地1000万+拆房子500万+盖房子2000万=3500万是固定资产投资。此处没有由居民参与的零售。
问;那资本形成是多少?
答;由乙完成的5000万-2000万=3000万。
问;这个资本形成比资产投资小啊?
答;可这里还有一个最终消费的过程啊。旧建筑和面包一样,消失了就是消费结束了。当甲结束三通一平后就相当于完成了房子消费使命,以前旧房子只值300万,经过三通一平改造后使新土地价值成为2000万。类似把10元钱的破家具翻新刷油后变成100元的新家具再卖出去。此时增加了最终消费额
2000万-300万=1700万。所以说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数额并不影响GDP的多少。
问;那为什么要把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也算成投资呢?
答;应该注意投资的主体概念。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对具体企业而言算投资,但是对全社会而言就仅仅是资产所有权转移行为了。就象老公花1000元把老婆的手机买来了,再用50元帖个膜。对这个老公而言是投资了1050元,但对这个家庭而言只实现了50元的投资。
问;那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那个?
答;正常的只能是50元那个数据,但是从这个局长的话里还真好象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是1050似的。
问;我明白为什么各省的GDP数据总和要比国家GDP高的原因了。
答;悟性好快啊。
问;假如江苏的企业买了山东企业的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进行再投资,那么这些费用算江苏的投资。而山东可以利用卖建筑物和设备的钱去做其它投资。这样产生的GDP在两个省就都被计算进去了,而从国家角度讲,这样的GDP只能算一次。
答;对啊。就和夫妻俩的GDP总和一定高于家庭GDP。这依赖于你以谁来做为计算的主体。
问;不过我还是有些搞不明白的地方。
答;你说说看。
问;比如一个企业征地还动迁,然后盖起来商品房,这中间要发生非常多费用,从企业角度讲,这些统统算投资。可是从社会角度讲那些算投资可以进GDP,那些不是呢?
答;这么假定,企业用一千万买地,一千万动迁,以后商品房卖出去六千万。你的问题是这里有多少属于GDP,对吧。
问;那企业用多少资金盖的商品房呢?
答;那是和GDP无关的中间环节,用多少只与企业的利润相关了。
问;好,就这么个问题,怎么回答?
答;如果企业买的地以前是农田,那买地这一千万要进入GDP。如果这块地原来就是商品用地,那么增值的那块进入GDP。
问;为什么有这个区别?
答;农田在中国是禁止买卖的,所以不是商品。注意GDP只统计社会的商品财富而不是象某些人以为的是统计社会的全部财富。当把农田改变用途成为商业用地后,这块田地财富便变成为商品财富了。所以就进入GDP的数据了。
问;这又没创造财富就凭空增加GDP啊。
答;对呀。是没创造新真实财富,但却创造了新商品财富啊。
问;啊,明白了。
答;每年GDP中以这样形式增加的GDP是属于商品市场扩大产生的。其实和商品结构性涨价而递增GDP是一回事。
问;那动迁1000万进不进入GDP呢?
答;如果在原来的帐目上,这些动迁财产是1000万,那这部分和GDP就没关系了。如果原来是600万,那这个项目在此处就有400万的GDP增长。如果原来是1500万,那在此处就会出现500万负GDP了。
问; GDP就是项目结束后现值与原值的差价呗。
答;对呀,体现的就是商品价格的增量嘛。
问;那商品房每年涨价,去年80万的房子今年变一百万了,这多出来的20万进不进GDP?
答;在中国的统计里是不进。要是进的话,以后每年的GDP光这一块就能凭空多出来20万亿左右的GDP。国民收入占GDP比例就大幅度提高了。
问; 在美国算不算?
答;在美国就算,美国的评估师很忙的,年年要给税务部门提供征税新根据啊。美国前几年GDP爬的快就靠占这个光了,以后没戏了。评估师也没业务了,因为房价下跌税务没兴趣聘他们去评估,宁愿维持原来的价格。否则就要减少税额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谁能给我用白话文解释一下 此图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玩股票不懂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除权除息而已。 不分配不转增 就是 股票不分红 ,也不送股。。 下面的一行
10派五元(税前),意思就是 每10股 送 五元 红利。。 股权登记日 就是指 在 二零一二.五月十五收盘之后 ,凡是持有 五粮液 股票的 ,都可以 得到 红利,持有 10股 就可以送 5元 ,,要扣10%的税,所以实际发到 账户里的是 每10股 送
4.5元。。 举个例子,假如在 二零一 二年 五月十五收盘之后,你的账户里 有 1000股 五粮液 股票,那么在 05.16
,系统会向你的账户里 打入450元 现金 ,你的 股票资金账户里 会多出
现金。本来是500,但是扣税10%,就成了 450。。 你的帐户多了450 ,相应地,为了使你的 股票账户资产保持不变,在 16日 就要
除权除息,就是 要把 顾家减去 红利。。平均下来 你每股
获得的 红利是
.0.45元、、、所以 16日的 股价 就要减去 0.45元。。 这样你的帐户 资产总数 才不会变。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日发出公告,每持有十股,分红5元。100股就是50元。含税,也就是最后实际到账每十股分的4元多。
确定分红就有股权登记日,确定不分红的就没有股权登记日。
如,3月28日发出公告说要分红,登记日为5月15日。则,在日收盘后持有该公司股票就享有分红权利。公司将于5月15日收盘后进行分红账户统计。举例,我在5月15日下午2点59分买入该公司股票,即享有分红权。当然,你在这之前如果一直持有该股,没卖,也会享有分红权。
当晚进行统计完。5月16日——也就是股权登记日次日,开市前半小时你登陆账户就会发现红利到账,也就是去掉你原来账户里的,多出来的现金。当然,股价下降你会发现所持股票和原来市值不同了,这是复权问题,不懂可继续问。
分红方案进度...
玩股票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这两条线的各种移动,是要爆炸咩...
中宏吧……
讲个故事吧,好理解(有不准确的请指正):有个很富的富人叫王二(指全体国民),【第一阶段】:
【过程1】有一天利率降低了从6%降到2%,于是他更倾向于把自己存的一万亿贷出来做投资(利率降低,融资更容易),向投资基建、企业、房地产,过了3年,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国家的GDP上升了(投资为主拉动GDP),【过程2】经济体变大了,市场上需要更多的钱来进行交易,但“央妈”不放水,不印钞票(更准确的说是即使印钞,也跟不上货币需求,先按照货币量固定理解),开始钱荒了,利率从2%升到6%。【第二阶段】:利率升高了,他投资减少了,GDP上升减少了,市场上不需要这么多钱了,“央妈”不印钞(货币量固定),利率从6%降到2%。然后又重复【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便于理解,相对模型来说,放大了投资,忽略的消费)。再深入一下:如果我们用图形怎么表示呢,请看图r是利率,y是GDP,IS就是我描述的【过程1】,LM就是我描述的【过程2】。当r0变小(从6%降到2%)的时候,看IS,y0(GDP)在变大,这是【过程1】,【r0是自变量】.当y0(GDP)在变大的时候,看LM,r0在变大(从2%升到6%),这是【过程2】,【y0是自变量】.最终r0和y0的均衡点是E点。再深入一下:图我们看懂了,这IS和LM分别是怎么表示的呢?在刚才的例子中拉动GDP的主要是投资,除了投资,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出口。在封闭经济中(由于封闭经济,忽略出口,有的资料还加上了T税收。很多资料叫Y是总收入,因为是封闭经济体,总收入=总支出,你花出去的钱,就是别人挣的钱)【1】Y(GDP)=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经常被视为恒值),其中利率越低,投资越大。收入越高,消费越高。【这里面隐藏了一个关系,均衡时,如果忽略政府购买,王二,除去消费,正想存到银行的钱恰好满足正想投资的钱,这里是计划储蓄=计划投资】【2】M/P=L(Y,r),其中,M/P为实际货币量,Y为GDP,r为利率,L是货币需求。经济体越大,市场需要的货币数量越多。利率越高,市场需要的货币数量越少。【这里面隐藏的关系,原来我们举例子的时候都是货币量固定,这个函数告诉我们的是,均衡时,我们需要的货币等于“央妈”提供的货币】总结上面两个公式满足的条件:计划储蓄=计划投资,实际货币量=需求货币量,才均衡。【王二的收入(国民总收入)在产品市场中,除了花费在消费,只剩下投资了(储蓄=投资),但储蓄等于投资是怎么保持动态平衡的,金融市场会自动调节使其相等?会的。解释一下,这里假设真实利率=存储利率=贷款利率,产品市场均衡后,假如均衡r0=5%,此时满足王二(存款者)看到5%的存储利率,此时愿意把所有的储蓄都存在银行(可贷资金市场),然后呢,又看到5%的贷款利率,王二(投资者)愿意把银行(可贷资金市场)的钱全部贷出来投资。如果储蓄和投资不相等,利率会调整的,直到相等。同理,实际货币量和需求货币量不相等时,利率会调整的,直到相等】总结:当处在均衡点r0=5%时,王二(存款者)愿意存一万亿,而且王二(投资者)愿意贷出一万亿做投资(储蓄=投资),并且在这个利率的基础上,“央妈”印的钱正好满足经济体规模的需要(实际货币量=需求货币量)。那如果问不满足上面条件会怎样?曲线的移动。再深入一下:有方程了,那么这些线是怎么移动的,有什么意义么?先看IS往右移动:首先C消费增加或G政府购买增加,IS往右移动(纯数学知识),会发生什么结果,均衡点Y0(GDP)增加,利率r0上升。解释一下,王二在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又大力的消费,国家的GDP最终是增加的,货币需求增加,利率最终是增加的。再看LM往右移动(实际货币量&需求货币量):其他条件不变,央妈放水了,LM往右移动(纯数学知识),会发生什么结果,均衡点Y0(GDP)增加,利率r0下降。解释一下:依然是王二,条件不变,“央妈”放水了,融资相对来说容易了,利率下降了,投资增加,最终GDP是增加的。美国QE可不是盖的,同时也说明了货币不是中性的。(短期)再扩展一下:“央妈”印钞,最终增加GDP?那每个国家发展经济印钞算了。实际上,从长期的角度看,GDP的增长和劳动(失业率)、资本(物质、人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有关,从长期来说,“央妈”放水和GDP无关了,那把影响GDP的长期因素(如劳动)也加到模型中可以么?可以,那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诶,货币中性了。(长期)争议的点,补充一下:储蓄=投资(恒等,国民总收入在产品市场中,除了花费在消费,只剩下投资了),但产品均衡的条件是计划储蓄=计划投资,怎么理解?说了故事吧,消费者看上了一个包,心想如果在10元以下就买,此时消费者计划是10元,然而商家怕卖不出去,赔本赚吆喝,卖1元,此时商家计划1元,交易开始了,商家打出价格1元,消费者看到价格疯狂抢购,商家看到这么火爆,当时预期低估了商品,开始提价(非均衡),依然卖得很火,直到商品价格是5元时(均衡),商家觉得这个价位赚取的利润可以接受,同时消费者也能接受。后来商家和消费者思考了一下,商家如果开始计划卖5元,消费者计划买5元,不就直接均衡了么。你们看真实的交易,消费者出1元,商家就卖1元,买多少价位,商家就卖多少价位,所以消费者出的价格=商家接受的价格(恒等),但只有消费者计划价格(5元)=商家计划价格(5元),才均衡,才稳定。总结,储蓄=投资(恒等,和利率无关),计划储蓄=计划投资(会有一个稳定的利率)。
哪里要爆炸了?is-lm模型,说的是货币市场,商品市场两个市场中利率和gdp的输出值都一样。说白话吧:is模型作用在商品市场:如果利率低,融资成本就低,大家都拿钱去投资生产了,所以产出就高。所以商品市场中,利率上升,gdp下降lm模型作用在货币市场:在货币市场中,利率是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作用结果。利率就是钱的价格:如果利率上升,一定是供不应求。现在假设货币供给不变(因为供给是央行决定的),如果利率上升了,一定就是需求上升了。为什么需求上升呢?就是GDP上升了,也就是实体经济中需要的货币多了。所以,利率被货币供给需求决定,又反过来影响需求。注意,is-lm模型不涉及到货币供给被影响,它suppose货币供给不变:央行设定所以均衡点是存在的:在本科的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一类问题:A被B决定,B被C决定,C又被A决定。这时候一定存在一个折中的均衡,这地方就是经济学觉得有意义的点了is-lm的均衡这样定义:在一个利率水平上,这个利率能创造的GDP所需要的货币恰好被提供了,而当这些货币恰好被提供时,合适的利率又恰好是这个水平的利率。奶奶的哪有那么好的事ps如果楼上说的股市投资是二级市场,表示和问题没有什么关系[转载]由GDP而引发的长聊(24)
问;有个叫李永忠的人大代表质疑统计局了。
答;质疑那个房价涨幅1。5%吗?
问;不是,质疑中国09年的GDP数据。说是应该36.3万亿,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少了2.8万亿。刚好是你说的那4000多亿美圆的数目。
答;现在还说这个数据也不对了。其实应该是少了3.5万亿了,因为前一阵子公布说中国09年资本项目的外贸顺差有1000多亿美圆。总顺差就是3000亿美圆多点。这个代表的数据还少算了这么一块呢。
问;为什么中国的资本项目还顺差呢?
答;外汇有1万4,5千亿用在购买美国国债和各类债卷上,每年的红利也该有好几百亿吧。
问;不过我还看到个统计局副局长的解释,不过看不太明白。
答;你找出来让我看看。
问;好,这呢,
答;什么是指鹿为马,这个差不多就是了。那不明白?
问;看不懂他在解释什么。
答;说这个局长外行吧没根据,他说的这些话都是行话。大致是这样,李永忠牵个鹿来,局长呢却说‘你看这个东西和马一样有四条腿,身材啊脸型啊都和马是一样的。而且我们所说的马采用的是国际马标准。李代表为什么要说它是鹿呢?我们在谈论马嘛。
问;你别比喻,这个局长驳斥了李代表的什么?似乎是说李代表的说法不准确,到底是那不准确?
答;他也没直接指出那不准确啊,就是解释了一下投资消费进出口的构成。其实是在支持李代表的观点,无非就是结语时无奈的以否定语气囫囵对付一下。相当于指着鹿说了半天马,最后讲‘把这个东西叫做鹿也不是很准确的哦,还要考虑马的嘛’。
问;你的比喻不太贴切。
答;鹿就是真实的GDP,马就是统计局的公布数据。
问;那局长解释投资消费进出口什么意思呢?
答;没话找话说呗,不整几句话说就直接下结论别人不科学是不是太僵硬了。但是话还不能说的大家都明白,必须让你满头雾水才能达到摩菲法则的效果。
问;那也蒙不了内行人呀?
答;为什么要蒙内行人啊,只要把外行人蒙住就行了。关键是要执行上级意图。
问;如果李代表较真再质疑会如何?
答;不可能的,能当上代表的人也应该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在功利场上混的人还能不懂分寸吗?这两个人都是搞经济的内行人士,听话听音,公开的都这么说了,私下的还不知道怎么说呢。又不是什么学术讨论。
问;那你能不能把消费投资进出口到底是些什么给明白的解释一下。
答;用白话解释给你听吧,把一个国家比喻成一个自耕农。所谓GDP就是这个自耕农全年以价格计算创造的财富总合。耐用财富相当于投资,消耗品相当于消费,储蓄相当于净出口。
问;具体点。
答;你今年盖了一间房,开了两亩地,做了一张大床,这是你属于投资产生的新财富,以后还有使用价值。你生产了2吨大米一吨蔬菜,但是当年吃光了,这就是你的消费。期间你还替别人做了几个板凳与邻居换回来100块钱,这就是你的净出口。把三项做价加起来就是家庭GDP了。
问;服务业呢?
答;看你怎么统计了,如果你给太太烫个头算1000,她给你做一顿饭算50也可以。这样使消费额度大大提高。以前一斤大米做价一块钱,因为太太做饭算第三产业要计价了,一斤大米的最终零售消费价就得加上太太的服务成本了,也许就三块一斤了。
问;那投资的库存算什么?
答;半成品啊。不属于资本完成的固定投资,是待完成的固定投资。如果是简单再生产模式,那么资本完成的固定投资就是当年投资的GDP,因为今年的库存和去年的库存等量,正好互相抵消。假如是在扩大再生产和经济递增时期,那么当年投资完成的GDP通常要大于资本完成的固定投资,因为这个年尾的库存要大于去年同期的库存。所以李代表引用的数据确有不准确之处,如果用准确了,那统计局的数据误差就得更大了。
问;局长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中所包含的单纯土地交易费用,例如以出让方式或划拨方式取得土地时所支付的各种费用不应包含在固定资产形成项目中。同样,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中所包含的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等价值也应剔除掉。因为征用土地和购置旧建筑物、旧设备等活动,只能改变其使用权或所有权,并不能增加全社会的新的固定资产。’
答;说些基本常识啊,这些是统计局做数据依循的规矩,李代表肯定不会连这些都不知道,而且李代表也没这么计算啊。他引用的是你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除非是统计局做数据的时候犯了这些错误,可这也不构成拿来当诘难李代表的理由啊。而且征用土地等同于把非商品土地变成商业土地,从理论上讲是增加了固定资产的。
问;你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同样,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数据中所包含的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等价值也应剔除掉。’
这句话解释固定资产投资不等于固定资本形成,但是事实上固定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总是大于固定资产投资+零售消费的。此外土地交易在中国的统计中是不记入投资里的。
问;什么意思?
商品财富的交易都属于消费。假如甲用1000万买了一块地,上面有旧建筑物,旧建筑物原来的造价是300万。甲花500万把这个建筑拆了搞三通一平。然后这块地你认为值多少钱?
问;肯定大于1500万了。
答;对,假设甲把这块地2000万卖给乙,实现了这块土地商品的当年最终消费。乙又花2000万在这块地上盖出新房子。新房子对外销售卖了5000万。
问;问题就在这了,那些是资产投资?那些是资本形成?
答;买地1000万+拆房子500万+盖房子2000万=3500万是固定资产投资。此处没有由居民参与的零售。
问;那资本形成是多少?
答;由乙完成的5000万-2000万=3000万。
问;这个资本形成比资产投资小啊?
答;可这里还有一个最终消费的过程啊。旧建筑和面包一样,消失了就是消费结束了。当甲结束三通一平后就相当于完成了房子消费使命,以前旧房子只值300万,经过三通一平改造后使新土地价值成为2000万。类似把10元钱的破家具翻新刷油后变成100元的新家具再卖出去。此时增加了最终消费额
2000万-300万=1700万。所以说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数额并不影响GDP的多少。
问;那为什么要把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也算成投资呢?
答;应该注意投资的主体概念。购置旧建筑物和旧设备对具体企业而言算投资,但是对全社会而言就仅仅是资产所有权转移行为了。就象老公花1000元把老婆的手机买来了,再用50元帖个膜。对这个老公而言是投资了1050元,但对这个家庭而言只实现了50元的投资。
问;那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那个?
答;正常的只能是50元那个数据,但是从这个局长的话里还真好象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是1050似的。
问;我明白为什么各省的GDP数据总和要比国家GDP高的原因了。
答;悟性好快啊。
问;假如江苏的企业买了山东企业的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进行再投资,那么这些费用算江苏的投资。而山东可以利用卖建筑物和设备的钱去做其它投资。这样产生的GDP在两个省就都被计算进去了,而从国家角度讲,这样的GDP只能算一次。
答;对啊。就和夫妻俩的GDP总和一定高于家庭GDP。这依赖于你以谁来做为计算的主体。
问;不过我还是有些搞不明白的地方。
答;你说说看。
问;比如一个企业征地还动迁,然后盖起来商品房,这中间要发生非常多费用,从企业角度讲,这些统统算投资。可是从社会角度讲那些算投资可以进GDP,那些不是呢?
答;这么假定,企业用一千万买地,一千万动迁,以后商品房卖出去六千万。你的问题是这里有多少属于GDP,对吧。
问;那企业用多少资金盖的商品房呢?
答;那是和GDP无关的中间环节,用多少只与企业的利润相关了。
问;好,就这么个问题,怎么回答?
答;如果企业买的地以前是农田,那买地这一千万要进入GDP。如果这块地原来就是商品用地,那么增值的那块进入GDP。
问;为什么有这个区别?
答;农田在中国是禁止买卖的,所以不是商品。注意GDP只统计社会的商品财富而不是象某些人以为的是统计社会的全部财富。当把农田改变用途成为商业用地后,这块田地财富便变成为商品财富了。所以就进入GDP的数据了。
问;这又没创造财富就凭空增加GDP啊。
答;对呀。是没创造新真实财富,但却创造了新商品财富啊。
问;啊,明白了。
答;每年GDP中以这样形式增加的GDP是属于商品市场扩大产生的。其实和商品结构性涨价而递增GDP是一回事。
问;那动迁1000万进不进入GDP呢?
答;如果在原来的帐目上,这些动迁财产是1000万,那这部分和GDP就没关系了。如果原来是600万,那这个项目在此处就有400万的GDP增长。如果原来是1500万,那在此处就会出现500万负GDP了。
问; GDP就是项目结束后现值与原值的差价呗。
答;对呀,体现的就是商品价格的增量嘛。
问;那商品房每年涨价,去年80万的房子今年变一百万了,这多出来的20万进不进GDP?
答;在中国的统计里是不进。要是进的话,以后每年的GDP光这一块就能凭空多出来20万亿左右的GDP。国民收入占GDP比例就大幅度提高了。
问; 在美国算不算?
答;在美国就算,美国的评估师很忙的,年年要给税务部门提供征税新根据啊。美国前几年GDP爬的快就靠占这个光了,以后没戏了。评估师也没业务了,因为房价下跌税务没兴趣聘他们去评估,宁愿维持原来的价格。否则就要减少税额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dp到底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