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手机 设计手机这个是无损检测属于什么专业业的!

到底什么样的手机才是好手机?
今天想了一天,到底什么样的手机才是好手机?懂手机的人第一印象先看配置,再看手机的工业设计,然后看看价位,一般想买手机的人关心所谓的性价比,想必之下,女孩子买手机更多的是关心外观,他们觉得够用就行,这样的想法单纯简单,其实也不错。但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想说说自己的感觉。。。。
很多喜欢手机懂手机的人都觉得中国手机属魅族,oppo做的最有灵魂,最起码他们不甘于屈从,能做出自己的风格的手机,是啊,在现在配置引导下的手机市场,要么有着极高的性价比,要么有着先人一步的旗舰级,说要么有好的工业设计,这点我觉得国内手机还在努力,什么是好的工业设计?我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我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称得上好的工业设计?是用户觉得好看愿意买,还是大多数懂手机的人觉得好看,可以给与从专业角度讲的评价?现在中国手机市场的可怕就是小米出了以后,给你中国手机市场狠狠的一巴掌,之后,这一巴掌产生了蝴蝶效应,大品牌开始做高性价比的手机,从此,这个价位段的大品牌手机多了起来,于此同时,很多新生品牌或者是幕后品牌开始跳到台前,创造了更具性价比的手机,于是,中国手机行业的手机性价比有了整体的提升,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感谢小米。但是,小米对中国手机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的同时,中国手机市场的手机的趋同化也开始严重起来,cpu就那么几家,大家各选所爱,配置是清一色,再看手机的外观,大多数手机都秉承着一个原则,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于是乎,中国手机市场去年突然多了好多手机品牌,可以说用井喷来形容,王自如说:今年是中国手机市场的淘汰赛,当然这场淘汰赛我觉得指的更偏向于大品牌,小品牌应该算是在参加排位赛,厂家很想做大,做强,但是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大家有目共睹,所以,很多人抱着的更多是先活下来再说,所以,很少厂家不敢放手一搏,当然了,这是很常识的选择,敢放手一搏的公司在别的公司眼里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SB,一种是NB。现在,手机厂商在被市场牵着走,市场现在四核是热点,大家一窝蜂的开始做四核,1080p马上要成热点,现在大家挤破头都在想办法搞到1080p的屏幕供货渠道,然后赶紧发出消息,四核,1080p,1300万像素,我们的新产品要发布啦。。。于是乎,很多人开始关注这个手机。。。现在的市场恶化了。。。配置在这个市场中扮演着可以影响一个手机生死存亡的角色。。。有时候看新闻,在国外,什么moto的razer卖的要比iphone好,lumia
920国外卖的比iphone好。。。等等,在国外相比之下用户的选择性更趋向于主观感觉,他们买手机可能会看看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样子的,并不是眼里只有iphone,在国内,iphone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在哪?iphone让社会产生了一种现象,用iphone就会很自信,在地铁上,公交上,掏出iphone,哪怕是活动解锁,拨拉几下菜单,然后锁屏放兜里都觉得很牛逼,所以,很多人开始为了满足虚荣心才买iphone,所以iphone的牛逼之处就在这了,拿个手机能只用一款手机做到这种程度,以前用iphone是装逼,现在不用iphone是装逼。。。
手机做到iphone这种程度谁不服,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把乔老爷子奉为神一样的人物。现在国内手机大家就这么拼下去未来的情况只能是越来越多的高配低价手机的诞生,但是无论是品质,外观还是体验都没有那么出众了,因为他们早把这些钱放在了提高配置上,为什么魅族受人尊敬,因为多少年了,他们一直坚持2000以上的价位卖手机,不管卖多卖少,品质不能因为要跟市场竞争而降低自己的价位,今年从声音上无疑是魅族赢了小米,但是这个市场,哪个手机,卖的好才是王道。至于魅族小米哪个卖的好我就不知道了,只是听周围人说魅族好些的人更多一些,坚持自己的品质和原则,虽然路走的艰辛,但是这条路形成的用户基础和品牌带来的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只是你是否愿意去走这么一条艰难而困苦的路。因为在中国,你的手机如果单纯说手机漂亮,用户体验好,很可能大多数消费者不会买你的账,除非你的性价比好,而这里的性用户更多的只管感觉的还是那几个所谓的屏幕分辨率,处理器,摄像头像素什么的,至于用户体验。。。消费者是无法直观看到的,所以市场就成了拼配置和价位的市场,而那些外界眼里孤身自傲的品牌其实活的很困难,因为你永远只能看着别人大卖,自己着急。要不魅族也不会再mx2发布会上公布的配置是四核。。。因为如果你产品再牛逼,你做双核(当然除了那几个wp8用双核意外),注定会被用户抱怨。现在的手机市场貌似是一个核和p的时代,多少核?1080p?。。。大家被配置影响的已经很深了。。。这样的情况最后产品配置更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以前8个月做一款产品,现在6个月做一款产品,国内品牌更狠了,差不多4个月做一款产品。。。。现在哪个厂家敢用一年的时间做一款产品啊,做出来基本上就是死的,苹果那么牛逼现在不也是加快了新产品的速度了么。iphone5才出多久?网上就开始曝光5s了。。。总觉得做手机要做出自己的一种可以引以为傲的品质,用户看得见你这引以为傲的这方面那么你就能得到这部分消费者的认可,诺基亚的结实,索尼的漂亮,黑莓的全键盘无人能敌,htc曾经的光辉因为创新的减少变得暗淡,moto,这些人都有一拼忠实的拥护者在跟随着,可能这部分人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受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诺基亚没有了曾经的光辉,但我依然喜欢它,就是这样,黑莓永远握着的都是少数派。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品牌的价值所在,总有引以为傲的品质可以让人津津乐道。这就是为什么魅族和oppo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肯定,因为他们有一种国际大品牌的觉悟,愿意去做一款好产品。说到这里,其实现在的情况大家都清楚,做手机,无非是为了挣钱,可是钱是谁给的,是消费者,如果你是为了钱去做手机,而不是为了用户去做手机,那么你觉得会得到用户的认可么?其实是说不定的,因为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一款产品做出来,营销策略对它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产品+营销
促成了一款产品的大卖,三星为什么卖的好,他拿出的广告费貌似也是别的品牌无法比拟的吧?今天,如果撇去营销层面不说,单说产品,如果再撇开产品性价比不说,那么什么是好的产品?好的工业设计+好的用户体验+高配=这是最牛逼的产品。
但是!!!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烧纸又少,现在看看还有什么样的手机,好的工业设计+好的用户体验+产不多的配置,差不多的工业设计+差不多的用户体验+高配,这样的手机会根据定价和自身定位以及各方面产生两个极端,前者的极端就是苹果,后者的阶段就是小米。。。当然了,不是说小米的用户体验只算是差不多的水平,相比之下小米的用户体验已经不错了,只不过有些地方还是不为某些人们接受。要想一款手机卖的好,那么是这样的,营销+渠道+产品,要想一款产品被用户认可,只要产品做好就行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手机明明看着没什么,但为什么卖的好,因为人家的渠道是无比牛逼的。
话总是越说越偏,说了那么多觉得成了废话,我想说的最想说的话其实是,如果想做一个有自己灵魂的手机品牌,那么就要做出一点最起码要自己引以为傲的方面,在我眼里,好的工业设计和好的用户体验是个手机品牌最值得骄傲的,因为人们起初最单纯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好看,够用,用着舒服就好。现在我们其实恰恰把这种简单放在了别的地方,比如配置,比如价位,为什么总要提价位,因为我们不想自己买了手机后觉得吃亏了,凭什么他1000多买的是四核的,我买的就是双核的?就是因为这种心态,市场才成了这样子。。。各大手机厂商跟着市场走,可是就是他们把市场影响成这样的,没办法,利益的趋势以及科技更新换代的必然驱使,没有人愿意与市场为敌。有很多懂手机喜欢手机的人觉得palm(被惠普收购了)的webos好,诺基亚meego(虽然现在不是诺基亚的了)好,这样的手机系统也许很好,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也开始慢慢的变成了被忽略的对象。不说了,说的太多太乱了,哪天滤清思路了再想想怎么说吧,只想未来有一天可以看到一个真正代表国产手机的真正品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Hi-iD 的答案从原理上已经说得够详细了。&br&&br&刚好有一个拆了白色的iPhone6,我就补充一点实物图让大家看个明白吧。&br&&br&正面看,有两个黑圆圈,听筒左边的前置摄像头,听筒上面的是红外距离传感器。&br&其实光线传感器的位置就在距离传感器旁边,只是巧妙地被一层接近白色的油墨遮盖住了,强光下还是可见,但是得仔细,5S上面的我也是深究之后才发现。&br&&img src=&/90447eeaa0eb428ca003be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90447eeaa0eb428ca003be_r.jpg&&&br&拆开看看里面是什么结构。&br&&img src=&/326b9e09f5ebc7eb31d1bac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326b9e09f5ebc7eb31d1bac_r.jpg&&&br&三个小圆孔,对号入座从右到左是前置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红外距离传感器。&br&可以看出光线传感器开孔是白色,如果还不够明白,ok,我们再翻过来看个真切。&br&&img src=&/baca96bbde342c827d6f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baca96bbde342c827d6f_r.jpg&&闪光灯强光下终于现原形。&br&&br&继续,看看它们长什么样子。&br&&img src=&/4eb4bad81cf2a4f28cae61c73a3e870e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4eb4bad81cf2a4f28cae61c73a3e870e_r.jpg&&其实距离传感器有个元件,一个发射? 一个接收?&br&这里有一点疑惑,为什么别的手机的距离传感器可以就单独做成一个,苹果得做两个。&br&&br&再来看看光感长什么样&br&&img src=&/d09e8cfb1e6_b.jpg& data-rawwidth=&1000& data-rawheight=&6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0& data-original=&/d09e8cfb1e6_r.jpg&&&br&光感侧面图,晶莹剔透。&br&&br&最后还说两句:&br&魅族MX4也是这样子做的,就为了美观。&br&做成这样子,成本相应会增加。&br&&img src=&/bf5c86e0b79aedbd6292a5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f5c86e0b79aedbd6292a5_r.jpg&&
@Hi-iD 的答案从原理上已经说得够详细了。刚好有一个拆了白色的iPhone6,我就补充一点实物图让大家看个明白吧。正面看,有两个黑圆圈,听筒左边的前置摄像头,听筒上面的是红外距离传感器。其实光线传感器的位置就在距离传感器旁边,只是巧妙地被一层接近白…
光线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是两个独立的传感器,但两者都是对光作出反应,只不过距离传感器是基于红外光,距离传感器自身发射出的红外光,经外界反射后折回的红外光被距离传感器进行识别判断,所以距离传感器会有两个单元(反射和接收),所以早期的 iPhone ( iPhone 3GS 之前)的距离传感器是有两个窗口的。基于光的传感器需要有窗口,但窗口并非就是孔洞,只要满足条件的光能够从前面板玻璃穿过就行。手机正面的玻璃除了显示区域之外为不透明区域,为了掩盖内部的结构,通常是在玻璃背面涂上黑色或白色之类的掩盖层。&br&&br&iPhone 4 将光线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组合在一起,那么在视觉上,手机表面只需要一个窗口来完成这两个传感器的功能,iPhone 4 的窗口都在听筒上方,而且为长条形(因为要在下方布置三个光学传感器),并且在迟迟推出白色的 iPhone 4 的这个光线/距离传感器上经历了一些波折,预告 iPhone 4 白色版的图片上光线/距离传感器窗口是密集的小孔,但上市还是改成了黑色的长条形。&br&&br&距离传感器是对红外光作出反应,它需要让更多的红外光通过,就需要在前面板玻璃下方涂一层黑色红外油墨,而光线传感器针对的是可见光,所以它需要不同的遮蔽效果。&br&&br&Apple 在 iPhone 上(尤其是白色 iPhone 4 之后)做的就是,如何隐藏光线传感器,所以说 iPhone 并不比其他手机少一个光线窗口,只是它隐藏了。现在也有其他手机隐藏了光线传感器,至少从视觉上。&br&&br&iPhone 4S 开始,光线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分开了,而且光线传感器的窗口得到了隐藏(看白色版),iPhone 4S 的距离传感器仍然是长条形,而且从 iPhone 5 开始距离传感器使用了圆孔式窗口。&br&&br&Apple 隐藏光线传感器窗口有几种方法,比如在 iPad 上它是采用了细小的孔组合的图案,在非贴近看时已很难分辨出。Apple 为隐藏光线传感器的方法申请了一份专利,中文版的申请号为 1,可以在这搜索阅读:&a class=& external& href=&http://epub./gjcx.jsp&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pub./gjcx.j&/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将号码填入“申请号”后点击“查询”)&br&&br&&img data-rawheight=&990& data-rawwidth=&1930& src=&/6bc786ee7c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30& data-original=&/6bc786ee7c2_r.jpg&&如上图所示,是其中一种方法,在前面板玻璃背面为白色涂层的情形之下,在光线传感器的背后有两层白色的完整涂层和一层有小孔的涂层,这样可见光线仍然满足传感器的需求,而且按专利描述经过部分遮挡可以让传感器对环境光的判别更准确比如可减少方向性的干扰,通过类似形式的遮蔽可以让用户察觉不出光线传感器窗口的存在。专利描述中还举例式的提到了一些孔洞的直径,比如激光成型的孔直径是 0.03 ~ 0.07 mm,需要精度高的机器。&br&&br&详细可阅读 1 这份专利。
光线传感器和距离传感器是两个独立的传感器,但两者都是对光作出反应,只不过距离传感器是基于红外光,距离传感器自身发射出的红外光,经外界反射后折回的红外光被距离传感器进行识别判断,所以距离传感器会有两个单元(反射和接收),所以早期的 iPhone ( …
过去用的老手机Ericsson T39,背板非常坚硬,当中有个凹槽,后来发现可以用来开啤酒瓶盖子,背板卡住盖子,然后往桌上一拍,盖子应声而落。
过去用的老手机Ericsson T39,背板非常坚硬,当中有个凹槽,后来发现可以用来开啤酒瓶盖子,背板卡住盖子,然后往桌上一拍,盖子应声而落。
&b&利益相关:魅族员工&/b&&br&&br&自卖自夸,谁用谁知道。&br&&br&魅族手机上的圆形呼吸式 Home 键。&br&&br&好处:&br&&ol&&li&全黑屏幕VS淡淡发光,方正屏幕VS圆形的home键设计,手机(死物)VS 呼吸(活物),魅族设计理念中的克制和平衡贯彻其中。&/li&&li&多手势,虽然学习门槛高了点,但确实很方便。&/li&&li&消息提醒,夜晚定位。&/li&&/ol&
利益相关:魅族员工自卖自夸,谁用谁知道。魅族手机上的圆形呼吸式 Home 键。好处:全黑屏幕VS淡淡发光,方正屏幕VS圆形的home键设计,手机(死物)VS 呼吸(活物),魅族设计理念中的克制和平衡贯彻其中。多手势,虽然学习门槛高了点,但确实很方便。消息…
以下为非专业的个人看法&br&&br&科技产品的设计美学当中有一种元素,大概可以被称为科技感或者未来感。这样的设计谈不上有什么作用,但是人们会认为产品的未来形态应该是接近于这样的。&br&&br&拿手机来说,比如更薄的机身,更窄的边框,更少的实体按键。&br&平心而论,超薄的机身,超窄边框,全触屏,这些元素有什么用呢?&br&莫须有。&br&我们就是单纯觉得未来的手机就应该是一张透明的卡片,我们就是觉得这样的产品更酷,拿出来有逼格。&br&&img src=&/e3c860dfb6be11ac1dce64f1_b.jpg& data-rawwidth=&302& data-rawheight=&3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2&&&br&我敢打赌如果上图中的手机做出来,即使性能只有iPhone4的水平,大家也要买买买。&br&&br&当然,这种「未来式」的美感是非常主观的。&br&&img src=&/baa4d45e5ade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1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baa4d45e5ade_r.jpg&&&br&这个是早年间在星际迷航中出现的激光枪,我不知道现在还会不会有人觉得它很有未来感。&br&在当时来说这东西的造型简直酷毙了,让万千少年朝思暮想梦寐以求。&br&其实它的造型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八九十年代很多科学幻想小说杂志的封面上都有这样的画面。宇航员搂着自己的女友手里拿着电磁枪,背上背着准备戴在头上的圆形玻璃罩。枪头的位置有点儿像红警里的磁暴电磁圈,身后的背景是一艘火箭造型的飞船。&br&现在看起来很土很幼稚,但这就是当时的人对于未来的想象。&br&&br&未来手机会越来越薄吗?还是会变成我们现在完全想不到的其他方式?&br&未来的科技产品会变成什么样子?&br&我们不得而知。&br&也是我们从古至今的疑问。&br&所以,谁给我们一个答案,谁就是时代的骄子,上帝的宠儿。&br&&br&曾经,乔布斯站出来,他说:&br&「消费者们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拿到他眼前,和他说,Welcome to the future.」&br&好吧,这个是我编的。&br&&br&于是,他在MP3普遍是这个样子的时候,&br&&img src=&/0eaee9fdcbb3b_b.jpg& data-rawwidth=&360&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60&&把MP3做成了这样。&br&&img src=&/3b05f06fc3ffe333be5ca6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3b05f06fc3ffe333be5ca6_r.jpg&&在手机普遍这个样子的时候,&br&&img src=&/c0e5833d75acde57a1cd6_b.jpg&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9& data-original=&/c0e5833d75acde57a1cd6_r.jpg&&把手机做成了这样。&br&&img src=&/290c858b5c1aebddd736c7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290c858b5c1aebddd736c7_r.jpg&&还顺便把笔记本电脑装进了牛皮纸袋,&br&顺便做出了最漂亮的键盘和鼠标,&br&顺便把电脑主机放进了显示器后面。&br&&br&在我看来,他从头至尾只做了一件事,就是 &b&定义未来&/b&。&br&over.&br&&br&======================以下是答主的脑洞时间======================&br&&br&路人:答主你说的我都懂,可是手机为什么要做这么薄呢?&br&我:。。。。。。&br&&br&(╯‵□′)╯︵┻━┻
以下为非专业的个人看法科技产品的设计美学当中有一种元素,大概可以被称为科技感或者未来感。这样的设计谈不上有什么作用,但是人们会认为产品的未来形态应该是接近于这样的。拿手机来说,比如更薄的机身,更窄的边框,更少的实体按键。平心而论,超薄的机…
一个产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类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考量,例如:是否能有效控制制造加工的成本?基于现存的产品来设计下一代/升级版本是否方便容易,换句话说,能否比对手们更迅速推出新产品?工业设计是否能被大众审美接受?维修几率的变化?维修成本的变化?手机这种包含众多小模块(例如:芯片,电路板,摄像头,电池,天线,按键,机械结构...)的产品,能否在设计时尝试缓解供应链和生产线上的压力?等等等等。&br&&br&下文的&b&猜测&/b&和解释仅仅只是从电子设计的立场出发,希望有更专业的人做补充,也许网有更多其它专业的人开拓更多视野。&br&&br&&ol&&li&关于SIM卡&br&如果以当下的集成电路芯片的尺寸为参照来看传统SIM的卡的体积,老实说SIM卡是很大的,算上插拔SIM卡的机械结构,就更加显著。&br&以消费电子产品追求轻薄的趋势看,传统SIM卡尺寸造成了设计上的难点和弱点,即:设计人员即使花大量精力和极高的成本来减小电路板和芯片的尺寸重量,所带来的些许改良全被SIM卡浪费掉。因为一张大尺寸的SIM卡,这些努力付诸东流。&br&如果能直接减小SIM卡的尺寸,电路设计上就有更多发挥的空间,而优良的电路设计则意味较高的产品性能。&/li&&li&关于电池&br&电池是手机里体积占用最大的模块之一。使用可更换的电池,这句话对设计者来说,立即意味着出现以下一些直接的限制:&br&a.手机后盖能够被开启,被闭合,这需要机械设计的参与。如果预期一个坚固的手机外壳,还需要有防摔(自由落体)等等要求。&br&b.取出的电池既然能被取出,被充电,那么电池的外型最好是线条最简单几何形状(立方体),以方便电池的生产,加工,运输。这甚至方便了充电器构造的设计。不能为了挤进手机里而把电池造得奇形怪状。&br&c.电池要放在打开后盖时,人手能接触、拿出电池的地方。这对手机散热是艰巨挑战。因为越贴近外壳的空间,是散热能力越好的地方,热量能更迅速的传到到空气、人的身体以及其他与外壳相接的物体。巨大的电池无可争辩地需要占用了大部分的“良性散热空间”,那么其他同样面临散热问题的处理芯片,电路板,都只能放在”电池用剩下的空间“,或者“勉强过得去的空间”,散热压力不那么大的只能塞到手机的内部、夹层里。&br&d. 不可以有第二块电池。更不可以为了空间布局上的方便把一个大电池分成两个小电池装在手机里。因为没有人愿意给两块电池充电!&br&e. 除了上述四点,设计上的细节还会面临更多困难。&br&&br&而不可开启的后壳呢?&br&a. 完整的机械设计更简洁,容易。&br&b. 电池可以是任何形状。给手机内部模块的布局,以及其他模块的设计带来了更高的灵活度。&br&c. 最好的“良性散热空间”可以酌情分配给最需要散热的家伙,电池不再是绝对的空间霸主,在特殊情形下,电池也能够做出妥协。&br&d. 你可以安置两块小电池,也可以是三块,四块,五块更小的电池。甚至可以把全部缝隙用零零碎碎的小电池塞满。这些小电池加起来的容量势必比从前的”长方体“更大。&br&e. 以轻薄为美的手机里最笨重的元件可以按照特定的设计做出妥协和退让的时候,谁会不开心呐。&br&&br&&/li&&/ol&消费电子的厂商都懂得顺着梳用户们的毛的古老道理,改变传统并不容易。不光需要勇气,也需要新出台的设计有足够的说服力。&br&&br&iPhone做出这两件改变后并没引起用户们的反感,又给自己带来设计上的便利,所以其他厂商纷纷效仿实属情理之中。&br&&br&再一次地,以上仅是立足电子设计角度的揣测。从别的专业角度看,应该能发现更多线索。
一个产品“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类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考量,例如:是否能有效控制制造加工的成本?基于现存的产品来设计下一代/升级版本是否方便容易,换句话说,能否比对手们更迅速推出新产品?工业设计是否能被大众审美接受?维修几率的变化?维修成本的…
来自于电话交换编码系统。&br&1955年,AT&T在电话交换编码方面定了一个标准,将交换局的名字转成数字,用于输入。&br&1:无;2:ABC;3:DEF;4:GHI;5:JKL;6:MNO;7:PRS;8:TUV;9:WXY;0:无&br&(因为Q和Z在名称里较少出现,所以为了节省空间,就规定不能使用这两个字母。至于为啥1没有使用,不太清楚,估计是有技术上或者含义上的其他原因)&br&wikipedia上有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写自己的地址和电话:&br&&ul&&li&Jones John Paul 5 Revolution Rd......ANdrew 3-2368&/li&&/ul&这表示其电话是在Andrew电话交换局的32368号,电话输入的时候就应该拨:263-2368&br&那时候的电话键盘是这样的:&br&&img src=&/f5eccb0bb55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5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f5eccb0bb55_r.jpg&&&br&那时候的电话本是这样的:&br&&img src=&/7a5c4ebf254ac50d087e5e_b.jpg& data-rawwidth=&530& data-rawheight=&8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0& data-original=&/7a5c4ebf254ac50d087e5e_r.jpg&&到了手机上,自然就沿用了这种编码方式,因为普通人早就习惯了。&br&而缺少的Q和Z,就自然按照顺序放在了7:PRS和9:WXY之中。
来自于电话交换编码系统。1955年,AT&T在电话交换编码方面定了一个标准,将交换局的名字转成数字,用于输入。1:无;2:ABC;3:DEF;4:GHI;5:JKL;6:MNO;7:PRS;8:TUV;9:WXY;0:无(因为Q和Z在名称里较少出现,所以为了节省空间,就规定不能使用…
&p&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p&&br&&p&之前,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傻逼公司,为什么不考虑把电池做得厚一点,而是一位追求手机有多么的薄。而且,电池大一些,手机可能厚一些,这也比弄得更薄一些容易实现吧。&/p&&br&&p&后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些公司并不傻。&/p&&br&&p&电池不够用,你可以用充电宝来弥补。&/p&&br&&p&但是,如果手机不够薄,你没法用刀去削手机啊。&/p&&br&&p&最最重要的是,作为卖点,可能更薄比续航时间更长更能吸引眼球。&/p&&br&&br&&p&但是,但是,作为一个男的,我还是宁愿手机厚一点,续航长一点。&/p&
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之前,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傻逼公司,为什么不考虑把电池做得厚一点,而是一位追求手机有多么的薄。而且,电池大一些,手机可能厚一些,这也比弄得更薄一些容易实现吧。后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些公司并不傻。…
&p&&b&iPhone&/b&&b&(4,4s,5) 。iPad(2,3) 。&/b&当然也包括&b&MacBook。&/b&我奇怪为何都没人写这些,这就是我们目前司空见惯的极简主义产品啊。&/p&
&p&&/p&
&p& &/p&
&p&&/p&
&p&极简主义,即设计上摈弃任何多余的事物,将可能精简的细节进行考究的精简,把简约进行到底,同时,还能达成「少就是多」的高效率和丰富性,更能创造出一种精简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p&
&p&&/p&
&p& &/p&
&p&&/p&
&p&iPhone 、iPad、MacBook其外观设计上(当然也包括其UI设计、操作系统、应用理念等,我着重指其产品造型设计)基本没有任何多余物,没有华而不实的装饰,所有的按钮,都是经过周全考虑的,将使用的方便和造型的优美紧密结合,而最终,其精简之细节令人观感美好,体感舒适。这就是典型的少就是多,用考究、精细、稀少的设计事物,优雅地达成最大的效能、最丰富的意义。&/p&
&p& &/p&
&p& &/p&
&p&中国传统水墨画(国画)中,一张白纸上往往只得寥寥数笔,其营造的空间与意境,又远远超越画上具体的笔墨。这可谓典型的「少就是多」的中国艺术。&/p&
&p&&/p&
&p& &/p&
&p&&/p&
&p&建筑设计中,现代主义大师之一密斯范德罗(Mies van der Rohe)所设计的房子和椅子,也能达成这样的目的。密斯提出的Less is more,其根源在于德国人的理性与严谨。在他的房子中,没有任何无关紧要的装饰、没有任何不知所云的变化,只有精心制作的结构、精细的比例关系、精巧的材料交接。&/p&
&p&&/p&
&p& &/p& &br&&br&&img src=&/47d3a0be7adb59b8dbc6f3_b.jpg& data-rawheight=&388&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7d3a0be7adb59b8dbc6f3_r.jpg&&&br&&img src=&/a5f2c40a2eb_b.jpg& data-rawheight=&335&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5f2c40a2eb_r.jpg&&&br&&img src=&/09ae4e6b_b.jpg& data-rawheight=&800&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09ae4e6b_r.jpg&&&br&&br&&br&&img src=&/b664e57459babed70c6f_b.jpg& data-rawheight=&555& data-rawwidth=&7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b664e57459babed70c6f_r.jpg&&&img src=&/19b762fdba_b.jp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19b762fdba_r.jpg&&&br&&img src=&/556d896f45_b.jpg& data-rawheight=&1000& data-rawwidth=&6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1& data-original=&/556d896f45_r.jpg&&&br&
iPhone(4,4s,5) 。iPad(2,3) 。当然也包括MacBook。我奇怪为何都没人写这些,这就是我们目前司空见惯的极简主义产品啊。
极简主义,即设计上摈弃任何多余的事物,将可能精简的细节进行考究的精简,把简约进行到底,同时,还能达成「少就是多」的高…
多图流来一发~&br&声明:我不是米黑,只是举例说明MIUI热衷于模仿iOS的UI设计。&br&&br&以&b&勿扰模式&/b&为例。&br&&br&&ul&&li&先说&b&&u&&b&勿扰模式的&/b&图标&/u&&/b&。&br&&/li&&/ul&&br&Android L 是这样的:&br&&img src=&/bdb41c1ebe5deeb5cae443_b.jpg& data-rawheight=&110& data-rawwidth=&23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7&&&br&三星是这样的:&br&&img src=&/967ebcb916aacbb9bff9bb4_b.jpg& data-rawheight=&144& data-rawwidth=&1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0&&&br&iOS是这样的:&br&&img src=&/8cada03d158f4ef007be_b.jpg& data-rawheight=&70& data-rawwidth=&2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3&&&br&MIUI是这样的:&br&&img src=&/ffec98abdcefd5c61f6eee5246ede0c9_b.jpg& data-rawheight=&88& data-rawwidth=&29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2&&&br&&ul&&li&再说&u&&b&&b&勿扰模式的&/b&菜单&/b&&/u&&br&&/li&&/ul&&br&Android L 是这样的:&br&&img src=&/be7c16adb3_b.jpg& data-rawheight=&355& data-rawwidth=&20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1&&&br&三星是这样的:&br&&img src=&/b0fb2bc5a9e_b.jpg& data-rawheight=&373& data-rawwidth=&2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br&iOS是这样的:&br&&img src=&/66d3dc9c539aaeb91fc62_b.jpg& data-rawheight=&364& data-rawwidth=&20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5&&&br&&br&MIUI是这样的:&br&&img src=&/a95e5e82647e41adc4c63_b.jpg& data-rawheight=&410& data-rawwidth=&23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1&&
多图流来一发~声明:我不是米黑,只是举例说明MIUI热衷于模仿iOS的UI设计。以勿扰模式为例。先说勿扰模式的图标。Android L 是这样的:三星是这样的:iOS是这样的:MIUI是这样的:再说勿扰模式的菜单Android L 是这样的:三星是这样的:iOS是这样的:MIUI是…
曲率连续对于手机设计有多重要,这个问题就像金属配比对手机设计有多重要,或者说制造工艺对手机设计有多重要等问题一样,这不是重要不重要的问题,它们都是手机设计或制造的一项基本内容(注:是手机设计或制造,而不是指每一位设计师都要掌握)。就像像素是为屏幕作设计的基本单位一样,你不会把精确到像素作为衡量一个设计的标准,每一个设计都是以像素为单位的都可以画出很多尺寸线,但这些尺寸线并不能代表设计含量。Pixel Perfect 或曲率连续我想都不是一项参数指标或者一种设计检查清单,照着捋一遍就可以了,它们包含着内容,是关于技艺的。&br&&br&我想曲率连续作为一个术语放到日常交流环境中,肯定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在日常交流中我们不必去关注产品背后的一切。同样,作为设计师,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也有不少误解,即使他的工作内容涉及到了曲率连续,比如,并不是做到了曲率连续就达到了好的结果,也并不是没达到曲率连续,这个曲面的质量就低于达到了曲率连续的曲面。&br&&br&曲率连续是一个数学概念,我们无法从一个产品中看到数学概念,就算你的眼睛足够尖锐,也只能估计一个数值比如 Φ 2.5 之类,而曲率连续是关于线之间或者面之间的微观数学关系,而在实际产品中已经没有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也没有了线和面的概念,而是通过宏观几何形式呈现,我们都知道任何产品平坦的表面放到显微镜下就是坑坑洼洼。那么曲率连续这个在设计阶段形成的微观数学关系转到实体产品的宏观几何上,转换成什么了,可以说几何品质或者曲面质量等等,所以像汽车设计等,衡量标准是 A 级曲面等概念,这些概念是关于技艺的,当然数学关系是在基础层。也就是上面说的,作为设计师,追求一个曲面的质量,并不是在两条线或者两个面之间的连接达到曲率连续就可以了,你还需要考虑到眼前这个软件内的数学关系通过一整个流程转化为最终实体产品的宏观几何形式被人感知到是怎样的。&br&&br&在屏幕中看到一个圆角图形(直线和曲线连接是最容易识别曲率变化形成几何观感体验差别的,因为曲率变化大),可以说能够识别出连接的数学关系,比如是否曲率连续,但仍然是凭视觉经验的估计,因为在屏幕上呈现几何图形相对较直接,参与呈现失真的主要因素是屏幕液晶单元。但是到实体产品、工业产品中那么就复杂了,即使在设计阶段是一个简单的切线连续的 R 圆角设计,到了最终产品你很可能分辨不出原先的设计是切线连续还是曲率连续了,但可分辨的是曲面的品质。&br&&br&在过去,非特殊要求的产品上,制造精度不高,并没有太多这方面的要求,但是工业生产发展到今天,从设计师的制图到最终产品上市,整个过程中的精度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像曲率连续等成为基本要求。在过去,设计师还是手工制图的时候,最简单的当然是直线和标准的弧线,从设计师到工程师到工厂,也是如此,如果一段自由曲线,那么需要费更大的工作量来传递这个数据。而到现在,不仅从设计到产品这个正向路径上问题都不存在了,曲率连续也不只是体现在设计品质上,包括 CNC 加工路径的优化(步进控制)等等,更加合适于曲率连续的设计。而且,人们对产品几何形态的认识和要求也在提高(看看 iOS 7 之后人们对圆角矩形的体验,几乎人人都能分辨出两种曲线连接的差别),使得像曲率连续等成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br&&br&Sony 当然不会那么业余。在 iOS 7 的圆角图标出来之后,很多人都误认为是超椭圆之类的,实际上,非常喜欢 Concept 讲述的 Sony Design 在很早就在炫耀 super oval 这个概念了:&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http://www.sony.net/Fun/design/activity/product/ps_vita/02.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ony Global - Sony Desig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那么 Sony 的这款手机为什么会给一些人带来不够流畅之感,尤其与某些手机相比,比如在正常尺度下,感觉视线容易在四角囤积,那就与整个形态的设计相关,比如采用了容易形成圆点式高光的球面,四周切面又对这个转折圆角作了强调(这是设计选择,并不是设计失误),等等,这种宏观的几何感官体验在这与是否曲率连续无关。
曲率连续对于手机设计有多重要,这个问题就像金属配比对手机设计有多重要,或者说制造工艺对手机设计有多重要等问题一样,这不是重要不重要的问题,它们都是手机设计或制造的一项基本内容(注:是手机设计或制造,而不是指每一位设计师都要掌握)。就像像素…
&p&蟹妖。&br&&/p&&p&人们对于性能配置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手机是个数码产品,性能越高潜意识会觉得更好用。谁都想用更好的产品,这个无可厚非。就像PC时代一样。&/p&&p&&b&为何人们关注跑分:&/b&&/p&&p&PC时代后遗症:智能手机出现前,PC在数码生活中的地位无可动摇。PC将我们带入多媒体和互联网时代的同时,也先入为主使得我们对“数码”的理解总是逃脱不开PC的影子。于是,传统意义上“PC参数”,也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衡量所有数码产品的基本标准。&/p&&p&但事实上,纵使智能手机和PC有共同之处,但深度分析,就能发现两者之间实际上有着天壤之别。(具体在下文阐述)&/p&&p&&b&为何不应过分关注跑分:&/b&&/p&&p&PC更多的时候是用来工作和深度娱乐的工具,其运行的程序相对运算量较大,而且经常需要多个程序同时运行,所以对电脑性能的需求相对会比较高。对于一些图形处理、音视频制作的从业人员或者大型游戏玩家而言,对电脑性能的要求更是希望能多快就多快。&/p&&p&但是手机上除了大型3D游戏会运算量比较大,其余的app有哪些是对手机性能有很高要求的?所以过于的拿CPU说事,其实跟“八星八钻,只要998”的感觉颇为神似了。&/p&&p&确实如题主所说,现在人们普遍认为CPU、摄像头、屏幕分辨率越高手机就越好,但不争的事实是现在手机工艺和材质方面几乎是停滞甚至倒退状态。虽然绝大部分手机厂商口口声声说注重工艺,投入了大成本,但实际拆开来却是满眼的绿色电路板、塑料壳、甚至同样分辨率的屏幕却选用的是品质较次的。不愿投入成本是原因之一,更多的是怕麻烦。&/p&&p&&b&除性能之外,一个好的手机更应该关注什么:&/b&&/p&&p&三个方面:材质、工业设计和做工&/p&&p&PC多数是在桌面上使用(虽然笔记本也叫做laptop),与我们直接接触的只有键鼠和屏幕。手机则几乎24小时贴身跟随,而且使用是以和它发生全身亲密接触为前提。&/p&&p&对比PC,智能手机需要你只使用手指,仅在5寸左右的空间上,完成你需要在PC端完成的任务,实现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功能。&/p&&p&而正因为手持设备的自身局限,通过设计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便显得尤为重要。要在狭小的空间内,安排复杂的功能部件,平衡美观、功能、稳定、握持感等等多种因素,没有足够设计功底,以及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是无法完成的。&/p&&br&&p&&b&如何让手机更美观坚固?&/b&&/p&&p&1、材质&/p&&p&塑料壳、金属壳,甚至是阳极氧化铝的材质在同样撞击方式下结果是不一样的。金属机身工艺也要比塑胶的复杂的多,价格基本上是塑胶的5、6倍以上,甚至更高。&/p&&p&2、工艺&/p&&p&同样是金属材质,一体压铸成型的机身当然是比拼接的要坚固的多。但工艺也难很多。&/p&&br&黑色PCB电路板布线等环节相对不易,也给维修也带来了难度。虽说在稳定和性能方面并无明显提升,成本可能也只高出了5个百分点,但选择黑色PCB电路板保证手机内外一致性,至少体现了手机厂商对极致和细节的追求,也体现出了对自身产品和技术的信心。 &br&&br&&p&再比如手机边框,当然是越窄视觉效果越好,看视频超级爽。可是极窄边框对于手机机身材质的硬度和工艺要求实在太高,精力和成本投入任意一项如果不充分,都无法实现。而且每窄0.1MM,付出的代价也成倍增加。所以也有业内人会直接看边框来判断手机质量和成本投入。
:)&/p&&br&&p&在8MM超薄手机里面, 采用1300w镜头很难做到镜头与机身保持平整。但这样就不美观了。如果想要保持平整就必须付出更大的精力来解决其复杂的工艺难度。几乎很少有手机厂商愿意做这件事。 在这方面,除了原点手机之外也很难再找出其他手机会这么做的。也许并不是别的手机厂商做不到,而是不愿意花精力去这样发烧的追求极致。&br&&/p&&br&&p&所以说,仅仅只通过跑分来评价一部手机,就如同只通过高考分数判定一个孩子的前途,事实上天份和未来可以体现在无数方面,高考分数也肯定不是最重要的。&/p&&p&或许你会说,应试制度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倘若一定要考试,增加几个科目可能会让你豁然开朗。比如,在行业网站(如太平洋、中关村)按现有的传统参数比对,你会发现小米3一骑绝尘。但如果将设计因素(下表中加粗项)考量进去的话,小米3的优势就没这么明显了,甚至你可能认为另外两部手机综合更优。(附图中红色标注为其优势项)&/p&&br&&img src=&/20a11af7fbe26faf9377269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4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20a11af7fbe26faf9377269_r.jpg&&&p&正如表中所陈列的,手机的设计除了配置外,有更多不为常人所知的工业细节。&/p&&p&比如为了更好的握持感,魅族J.Wong反复打磨的手板,原点机身的大C角。又比如为了坚固机身,魅族选择了整块加工的不锈钢框架,原点选择了无焊接一体压铸成型的新金属机身。再比如为了更好的信号,魅族选择的金属双天线和原点选择的LDS双天线(感兴趣的朋友请问度娘)。&/p&&p&这些在许多人眼里或许是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这些才是真正的创新、真正的极致,真正带给你更好体验的工业设计,也是手机的硬件精华所在。&/p&&p&--------------------------------------------我是分割线----------------------------------------------------&/p&&p&2013是国产手机行业井喷的一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新的手机、新的品牌、新的旗舰,但用户需要的是用心打造的产品,一部真正有料有质量的好手机。所以我佩服黄章的偏执,国产厂商中认可魅族和OPPO用精良材质和工艺打造产品的态度。&/p&&p&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也算是我从业移动互联网、手机行业、同时作为一个手机爱好者的一些观点。不为别的,希望更多的人如po主所说,更多地了解设计、认同设计、追求设计。国产手机正在崛起,潮水退去后自然知道谁在裸泳。&/p&&p&最后,&/p&&p&中国用户值得更好的设计,和更好的产品!&/p&&p&利益相关:&/p&&p&原点手机联合创始人&/p&
蟹妖。人们对于性能配置的关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手机是个数码产品,性能越高潜意识会觉得更好用。谁都想用更好的产品,这个无可厚非。就像PC时代一样。为何人们关注跑分:PC时代后遗症:智能手机出现前,PC在数码生活中的地位无可动摇。PC将我们带入多媒体…
塑料,信号穿透无阻力,重量轻巧,可塑性强,不易变形,颜色花纹加工难度和成本低,不易受到静电干扰。
塑料,信号穿透无阻力,重量轻巧,可塑性强,不易变形,颜色花纹加工难度和成本低,不易受到静电干扰。
用户说:上帝,我想有一个wp外形的安卓机。上帝&strong&考虑&/strong&了一下,同意了。&br&小米:咦?为什么我突然有了这么个idea,手克制不住去设计了啊啊啊啊啊啊。&br&我叫王大锤,是一个设计师,万万没想到我居然设计出了这样的米3。&br&怒被折叠的即视感= =
用户说:上帝,我想有一个wp外形的安卓机。上帝考虑了一下,同意了。小米:咦?为什么我突然有了这么个idea,手克制不住去设计了啊啊啊啊啊啊。我叫王大锤,是一个设计师,万万没想到我居然设计出了这样的米3。怒被折叠的即视感= =
我来黑一个:我同事买了快两个月的小米四弯了……弯了……这可真是学iPhone学到骨髓里了啊!
我来黑一个:我同事买了快两个月的小米四弯了……弯了……这可真是学iPhone学到骨髓里了啊!
搞…搞…搞机人的事,能算抄吗!?我们叫致敬!!
搞…搞…搞机人的事,能算抄吗!?我们叫致敬!!
[图片]&br&&img src=&/192ae8d1ca22f1e5bb40_b.jpg& data-rawwidth=&990& data-rawheight=&145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0& data-original=&/192ae8d1ca22f1e5bb40_r.jpg&&
&b&过来洗地,两款产品无论是外观、内部结构及设计语言都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b&&br&&br&&br&说Mate7抄袭的无非也就是外观上的三段式设计和指纹采集器位置,那么就先从三段式说两者之间的差异&br&&br&&b&先说正面,其实Mate系列一直就是这样设计的&/b&&br&Android智能手机经历过硬件爆发式增长趋于平稳后,各大手机厂商早已不在旗舰手机上堆叠硬件,更多基于同样的硬件平台做出有特色的产品,华为Mate系列就是典型从Mate1、Mate2到Mate7(3、4、5、6 被大嘴吃了)主打的就是6寸大屏智能手机!华为当初做Mate1完全属于试水动作,反正我就做了一块6.1寸大屏的手机,用720P的屏幕配自家的K3v2处理器,性能一般就是脸大!结果大家买账,后来Mate2也不错于是Mate7就成了旗舰!&br&&img src=&/a52d6863dbf6a9e36e258_b.jpg& data-rawwidth=&696&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6& data-original=&/a52d6863dbf6a9e36e258_r.jpg&&&br&简单看正面Mate7与前两代的产品对比最明显的差异有更窄的边框、额头、下巴,为了让6寸的手机操作起来更方便包括现在4.7寸以上屏手机都在竭力做的事就是把手机正面这三个宽度收缩起来!(苹果下巴天生就那样,所以整机比Mate7还长),所以正如大家所看到的为了缩短长度,Mate7将额头的HUAWEI logo也移动到了下巴。前面板为了窄边框直接就是&b&一整块玻璃面板&/b&加包裹这块玻璃面板的极窄塑胶边框,所以在大幅度收缩边框凸显窄边框的设计下,同时为了达到&b&窄边框的视觉效果&/b&屏幕的黑边也完全未作处理,最终整块屏幕在黑色背景下边框就只有一条细细的白色塑胶线了! &b&注意!正面完全不是三段式的设计!而是整块玻璃面板全贴合屏幕!&/b&你摸到的除了那一圈白色塑料和听筒处的金属防尘罩外,其它的全是玻璃!&br&&img src=&/c62bad2a12add_b.jpg& data-rawwidth=&664& data-rawheight=&4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4& data-original=&/c62bad2a12add_r.jpg&&再来看看HTC One Max 的正面,由于采用了三段式的设计(听筒、下巴、屏幕三段分离),所以屏幕玻璃与额头下巴的&b&断差非常明显!&/b&&br&&br&Mate7正面为一体玻璃面板,&b&延续了Mate1、2系列的设计&/b&,同时进一步收缩了边框、额头、下巴,对比HTC的三段正面设计视觉效果更佳!收缩的边框获得的7.9mm宽度对比HTC的10.29mm 对单手握持的操作体验亦有大幅度的提升!&br&&b&小结:&/b&&br&为了使产品更有特色,在延续上一代的设计的同时,做一些结构上的提升和新工艺材料的应用,这是Mate系列很正常的产品迭代过程,&b&与HTC One Max 无关!&/b&&br&&br&HTC的麻子脸你敢说它不丑?当然为了功能妥协外观这是没办法的是,Mate7也一样为了妥协功能放弃了一些外观,也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背面设计&br&&br&&b&背面设计,其实华为一直也是这样设计自己的手机的&/b&&br&进入智能机时代,华为早在&b&2011年8月&/b&就发布了背面采用三段式设计的&b&全金属手机Vision远见&/b&&br&简单欣赏下&br&2.5D玻璃&br&&img src=&/60ffe34d6ced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60ffe34d6ced_r.jpg&&&br&3D桌面&br&&img src=&/1f39eeeaf36ffae3db88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1f39eeeaf36ffae3db88_r.jpg&&&br&三段式背面,金属后壳:&br&&img src=&/b4cb833f43fe4b154b4f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b4cb833f43fe4b154b4f_r.jpg&&SD卡、SIM卡、天线&br&&b&注意下边两颗白色螺丝处:&/b&&br&&img src=&/65a31d46bc169efae7742b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65a31d46bc169efae7742b_r.jpg&&让我们再来看看Mate7的三段式:&br&&img src=&/e2e47a277de788659dacd8_b.jpg& data-rawwidth=&796&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6& data-original=&/e2e47a277de788659dacd8_r.jpg&&&img src=&/64b217c2fc178f5ee9838_b.jpg& data-rawwidth=&537& data-rawheight=&33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7& data-original=&/64b217c2fc178f5ee9838_r.jpg&&&br&看到这里结合前面的华为远见其实很明显了,背面三段式的设计是华为自己早就用烂了的设计而已!&b&与HTC One Max 无关!&/b&&br&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华为也遇到了和HTC一样的&b&断差&/b&问题,个别Mate7上比较明显,个人感觉多做一点过渡用来衔接铝合金后壳与塑胶壳部分可以更好,不过估计受厚度的影响塑胶壳做不到这样的精度和强度,所以过渡有点明显,尤其在侧边框上&br&远见有点久了大家可能不熟悉,说近点荣耀X1可能大家更熟悉&br&&img src=&/d942eaacdf5_b.jpg&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5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d942eaacdf5_r.jpg&&Mate7和X1用了同样一整块块铝合金,不同的是Mate7为手机为了放置摄像头、上关灯、指纹采集器、NFC天线、喇叭,所以后边有四处开孔&br&除了X1还有&b&2012年的MediaPad7&/b&也用过这样的设计&br&&img src=&/423b817ff401a5dd0f70ef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4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423b817ff401a5dd0f70ef_r.jpg&&&br&&br&&b&定义抄袭?&/b&&br&&b&背面:&/b&&br&&b&华为2011年就发布了自己的全金属手机并使用了三段式设计,期间还经历过MediaPad7、荣耀X1等多款产品的应用,最终用在了自己最新旗舰Mate7上这样一个不断改良、升级工艺、升级结构、加入指纹识别新功能的过程被认定为抄袭?&/b&&br&&b&正面:&/b&&br&&b&Mate系列追求大屏的同时迎合用户需求不断提升材料工艺使得边框收缩变窄,提升单手握持操作及体验,这样一个提升产品品质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也能被认定为抄袭?&/b&
过来洗地,两款产品无论是外观、内部结构及设计语言都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异的说Mate7抄袭的无非也就是外观上的三段式设计和指纹采集器位置,那么就先从三段式说两者之间的差异先说正面,其实Mate系列一直就是这样设计的Android智能手机经历过硬件爆发式增长趋…
做产品,无论是软件硬件,都应该有所取舍。
&br& 总想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就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用户需求。
&br& 必须把握好这个平衡点,而不是一味地只会做加法试图去迎合所有用户。
&br&&br&与其满足99%的人需求,但每个用户都是60%满意;
&br& 不如满足80%的人需求,但每个用户都是90%的满意。
&br& 甚至只满足30%的需求,但每个用户都是150%的满意。
&br&&br& 手机电池的不可拆卸设计,就是这个思路:放弃了换电池的用户需求,可能会引起部分用户不满意,但对没有换电池习惯的用户来说,外形更加美观、机身刚性更好,对厂家来说也更容易设计利用电池空间。
做产品,无论是软件硬件,都应该有所取舍。 总想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就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用户需求。 必须把握好这个平衡点,而不是一味地只会做加法试图去迎合所有用户。 与其满足99%的人需求,但每个用户都是60%满意; 不如满足80%的人需求,但每个用户…
我觉得标题对于做App的企业来说或多或少有些不公,App Store的排名,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企业的实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反映了用户的需求,对比下中国区和美国区App Store的排行榜就很能说明问题,美国区的排行榜前25位的大多是应用类,而中国区的大多数为游戏类,iPhone的排行榜倒也没有那么明显,但iPad的排行榜中国区和美国区的区别就非常非常明显了,iPad排行榜前25位游戏类App占很少数,而中国区iPad排行榜几乎被游戏类App完全占据。
&br&&br&外国人用iPhone来互联世界,获取信息,改变生活方式。中国人用iPhone来逃避现实,消磨时光,游戏人生。另外有部分人购买iPhone的目的便是炫耀性消费的结果。当然,这里我说的是普遍的一些现象。
&br&&br&这个现象其实很好的反应今天中国人面对的现实社会问题——浮躁。人心浮躁。
我觉得标题对于做App的企业来说或多或少有些不公,App Store的排名,一方面反映了这些企业的实力,但更重要的还是反映了用户的需求,对比下中国区和美国区App Store的排行榜就很能说明问题,美国区的排行榜前25位的大多是应用类,而中国区的大多数为游戏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损检测属于什么专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