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赚钱的工具被就让大雨冲刷河里了

昨晚梦到行李箱被河水冲走,天空下着雨,河面很宽水很浅但湍急,我在对岸的下游位置看到自己的行李箱在岸_百度知道
昨晚梦到行李箱被河水冲走,天空下着雨,河面很宽水很浅但湍急,我在对岸的下游位置看到自己的行李箱在岸
偶尔能看到河里裸露的石头,我在对岸的下游位置看到自己的行李箱在岸边。这是不是有什么含义或者征兆,天空下着雨,河水一打一打的就把行李箱带入河里了,然后就醒了,正好手够着的时候,河面很宽水很浅但湍急,行李箱到一个深水位置。我奔入河里追着同时拖拽行李箱昨晚梦到行李箱被河水冲走
我追上行李箱的时候行李箱原本在河边的屋里放着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在河边,我心想:完了,行李箱被拉开一个20公分的口
我有更好的答案
梦其实是我们在睡眠时,大脑在部分功能关闭的情况下,对外界刺激(触觉,声音等)的解释和演绎。相对于白天,由于这时候只保留了很少的记忆和理解功能,因此梦经常是不连续和不合常理的。人在睡眠时无法知觉外部刺激,会不同程度的感到紧张,因此梦里伴随的情绪更多是紧张甚至会有噩梦。
而最近你比较关注的问题,也会随着大脑思绪的打开,更容易进入到你梦里来,这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如果你信解梦 可以百度“周公解梦”第一个即可】说来说去 不过一句话 浮云而已若别人给你解梦说你出门会遇上危险你还不出门不工作啦?是吧 还得工作还得赚钱 还得生活 你不可能为了这个梦改变什么。
若你相信梦的话我帮你解一下
这梦预示着做梦人会遇到困难和麻烦的事情 或做事不顺利 希望能够...
行李箱本来就不在你手里,所以没关系,得不到的就不要去刻意追求,一切顺其自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是时候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去探寻地球以外的生命[]
这个夏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国产动画扬眉吐气。[]
7月16日,第五届江苏书展在徐州市体育场隆重开幕。[]
& &&&& & 正文
武汉大雨后老人在齐腰深水中捞车牌赚钱(图)
【字号:&&】【】
  昨日上午,记者在汉阳区黄金口工业园一路口看到,路边一工地门前挂了一串汽车车牌,有十几副。“这是谁挂的,要不要钱?”面对记者询问,几名工人嬉笑着说:“100元一副,交钱就可领走!”
  73岁的李爹爹(湖北荆门人)说,这些车牌都是前几天下大雨被冲走后,他在齐腰深的污水中摸回来的,共捡了20副车牌。经过一番寒暄,老人说了实话:实际成交价大都在三五十元,最贵一副车牌仅收了100元。还有一名男子,买了一包30元香烟,他就让领走了。
  李爹爹说,他在工地上看门,捡车牌是捞点外快而已。他强调,冒着大雨在齐腰深的污水中摸车牌,出水后双腿痒得厉害,他身体牺牲也不少。
  要不得:这是趁火打劫
  一场大雨已令市民出行难,更让有车一族很受伤。捞到车牌,索要钱财,究竟应不应该?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发现观念截然不同。
  后湖居民张先生认为“要不得”。捡到车牌归还他人本是好事,但要钱令做好事蒙上一股铜臭味,也令文明城市蒙羞,令失主对“摸牌者”的好感荡然无存。
  能理解:适当报酬是一种肯定
  蔡甸区青年画家盛焰认为,冒雨捡车牌,作为受益车主,给点辛苦费,是对对方的一种奖励和肯定。否则,大家都不去捡拾车牌,车主要重新补办车牌,也是一种麻烦和损失。
  盛焰说,这跟“子贡赎人”同理:战国时期,鲁国政府规定,凡有人赎回流落异乡的奴隶同胞,国家给予赏金若干。子贡做了好事,却放弃领赏,受到孔子批评。因为放弃领赏,意味着绑架了道德,让那些领取赏金的人难堪,长此以往,反而没人愿意再做这样的好事,鲁国政府这项仁政就遭到实质上的废弃,反而不利于鲁国人民。
  社会学家:“钱可以要,但要适度!”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家梅志罡教授认为,失主向捡车牌者支付适当的保管费,是一种表达感谢,更是一种实在的肯定。从维护社会良好风气、社会秩序角度,“子贡赎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李爹爹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适当收取一定费用可以理解,也符合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但酬劳一般不能超过物品价值的20%。
  原标题:武汉大雨后老人在齐腰深水中捞车牌赚钱(图)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
&&责任编辑:钟江为、崔欣&&
从蚊子大小的无人飞机到时装相机,中情...
曝刘亦菲宋承宪谱“异国恋”回别墅见家...
你可能还想看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北京大暴雨冲出中国现代化的原形
环球时报:北京大暴雨冲出中国现代化的原形
2012年07月23日 08:07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环球社评
北京特大暴雨到昨晚已致37人死亡,这一数字令人震惊而沉痛。这场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冲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原形,以及北京作为发展中国家首都的本色。北京和我们这个国家显然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这场暴雨无疑首先是一场天灾。位于华北平原北缘、主要依靠季风带来降水的北京,在气象上是个极不幸运的城市。它长期干旱少水,人们盼下雨,盼下大一点的雨,希望密云水库不再只有一个水底,永定河能重新恢复径流。如今大雨终于来了,却来得这样猛烈凶狠,房山区几个小时的暴雨就几乎下了平时全年的降水,酿成大灾难。
很难对北京市政府应对这场暴雨的表现做“好”或“不好”的简单评价。这是一场从未有北京官员见过、北京也无历史记忆的大暴雨,市政府工作有漏洞想都能想得出来,也的确被舆论指了出来。与此同时,人们看到全体政府相关人员都紧急动员起来投入抗灾,三名政府工作人员以身殉职。
37条生命的逝去令人悲伤,而他们是在中国抗灾能力本应最强大的城市不幸遇难的。这一事实带来的额外感叹或许会在中国长留很久,北京这场雨应该给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做一次质的修正。
很多人在说北京的下水道太差了,这个理已经明摆在每一次大雨中,而且已是老话题。但北京市的减灾软肋岂止是下水道,它还包括很多其他硬件上的细节,以及人们防灾意识的淡薄。上星期六大雨已成定局时,很多人仍开车上街,政府阻止不力,体育场还有足球比赛。北京的各种补习班多如牛毛,但有几个人受过专门的逃生训练呢?
改善所有这一切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城市安全工作费事费钱,回报又难得一见,不仅政府,全体公众都必须有兴趣和意愿把现代化的方向朝着昂贵的安全方向扭。中国必须逐渐下这样的真决心。
不要以为现实无法改变,我们只能用侥幸面对“多少年一遇”的各种灾难。事实上中国人对安全的消费需求在快速增加,这从食品安全的高需求可见一斑。中国人对火灾、震灾、水灾等低概率灾难的避险意识应不断受到平日里有组织的激发。
中国在变,我们应当对国家减灾的进步有信心。这次大暴雨前后,北京市给出的信息非常快和透明,并对民间的一些具体批评积极回应。暴雨当夜被丢弃在街上的汽车第二天有些被贴条罚款,互联网提出批评后,市政府迅速改正,这样的回应值得鼓励。
然而还有一些更尖锐的批评也在发出,在考验市政府的态度。正忙于抗灾的官员们大概更愿意听到鼓励,但代替溢美之词的,是一拨接一拨的质问和追究。请不要委屈,今天的时代就是这样,做官员无论有功劳有苦劳都是应该的,挨舆论批评和质疑同样是应该的,虚心倾听甚至不能当美德来夸耀。在如今政府工作的纰漏的确一抓一大把时,尤其是这样。
这场大暴雨致使37人遇难,是全北京的悲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污点。但让这次灾难也成为一个起点吧。深刻的反思是必须的,它应从政府开始,一直向全社会延伸。
易宪容:北京暴雨引发的非技术性问题
11:23& MBA环球网
&  北京市下一场61年来最大的暴雨。整个城市都成了水的海洋。一场大暴雨不仅造成了生命的重大损失,也让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居民小区及厂房被淹等,人民财产损失难以计数。这次大暴雨不仅暴露出中国城市应急管理能力和防汛能力不足,也暴露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脆弱性及不可持续性。
  因为,这次北京大暴雨所引发出的问题,并非仅技术性问题,比如,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不足,设施老化;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系统不健全;城市建设引发积水问题突出;管理缺陷造成设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不足。也不是城市发展过快使得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没有相应的统一协调机构及制度安排,而是最为重要的是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思路有关,与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及思维方式有关。如果不从这样的角度入手来反思,那么要找到当前中国城市排水系统问题的根源是不可能的。
  可以说,中国城市发展应该是在近20年左右的事情,而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要晚于这个时间。我记得1993年到北京,当时还只是在修建北京三环路,四环路只是修建由奥运村到机场这一段路。但是,过去20年,北京城市的扩张已经是那个时候几十倍了,城市基础建设的增量也应该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增长上百倍了。特别是为了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市的城市建设扩张更是迅猛,市政基础市场建设投入更是高得惊人。北京是这样,上海也是如此。而国内的其他大一些的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该都会晚于慢于北京与上海。也就是说,中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应该是在十几年内的事情,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在这个时候开始。因此,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严重滞后,并非是技术条件与制度法律问题,而是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
  我们可以看到,前十年,在追求GDP增长及房地产暴利的冲动中,中国出现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不少城市的高楼拔地而起,城市扩张也更是迅速,随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一波大于一波,但是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却与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相比则严重滞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当然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有关,因为,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下,政府所追求的是GDP增长数量。因此,政府所有的政策法律及制度安排都是围绕着这个GDP增长目标而行。GDP增长快了,就得用宏观调控政策来限制城市发展速度;GDP增长慢了,就得用宏观政策来刺激城市发展速度。可想而知,如果GDP的经济增长是以数量为目标,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既不要关心GDP增长之质量,更不要关注GDP增长是不是有利于民生。因此,那些与GDP增长数量目标相关性较大的城市基础设施表面工程,各地政府就会加大其投入,而且其扩张速度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而蕴藏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既耗资巨大又无法满足政府领导人的面子。因此,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大上快上,但他们重视的是“地上”而不是“地下”,这就必然导致各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些地方新城的建设,建设后的排水系统就出现严重滞后,问题重重。也就是说,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的严重滞后,并非是城市规划不科学,也不是建造排水系统的技术不够及资金分配不足,而是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与当前政府考核体系有关。
  还有,城市排水系统不仅与政府的“面子工程”相悖,而且作为一项的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其民生性与城市公路、公园、基本文化设施等方面相比,对大众来说也有其自身弱势。因为,对于城市的排水系统来说,不仅在于它具有功能的整体性,即城市排水系统的公共性并非是局部的,如城市公园及公路那样只服务建设城区部分居民,而是具有完全的整体性,也具有时间上的偶然性。城市排水系统的完全的整体性,不仅是指其建设功能分属政府多部门,如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需要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与管理,而且在于其功能是整体性,某个地方排水系统出现问题将导致整个排水系统运行。时间上的偶然性是指该系统如果不是大的暴雨出现,它的严重滞后性也就不会暴露出来。特别是对北京这样的缺水地方,对于短期政府来看,几十年一遇的情况更不是其考虑之范围。这样,不仅市民对城市的排水系统的关注明显会比较少,而且城市的政府同样会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的科学性长期性及规范性容易排除在政府“面子工程”之外。
原文链接:
北京暴雨暴经济发展软肋:要面子不要里子
时间: 11:22来源:东方早报作者:黄志强 于松
新华社22日发文称,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北京一次降雨,37人死亡,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由于历史等原因,北京排水系统的设计只是1到3年一遇,仅能及时排掉此次降雨量的1/5。
更困难的是,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等挤占了排水系统的升级空间,中国部分城市的排水系统很难大幅升级。
北京排水系统标准是1到3年一遇,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
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排水系统、污水排水系统两大类。其中,雨水排水系统由小区排水管线、道路排水支干线系统、排水河道支干流系统组成。
去年6月23日,北京一场暴雨致使大量路段瘫痪。北京市排水集团当时解释说,排水设施标准偏低等三大原因造成了暴雨积水。
北京市水务局工程师马丰斌曾在《北京水务》2009年第5期撰文称,北京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排水标准不足,设施老化;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系统不健全;城市建设引发积水问题突出;管理缺陷造成设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不足。
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曾表示,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标准。相对北京,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
事实上,就在今年7月21日到22日的暴雨前,北京90座下凹式立交桥均已建立排水预案,但城区平均降雨高达225毫米,多处内涝也就不足为奇。
据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给排水专家周玉文介绍,新中国建设初期,城市排水多采用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理论,“想尽办法省钱,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就行”。当时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一年淹两三次是正常的。”
除了设计标准不高,北京排水系统还存在老化的问题。目前,北京排水管线仍然包含解放前建成的旧砖沟。此外,一些泵站的电气设备、元器件普遍老化、破损,安全系数和可靠性、灵敏度等大大降低,部分泵站自动化、防爆和通风系统等监测监控设施已无法适应现今行业管理需要。
城市雨水排放系统缺乏整体协调,缺乏长远规划
周玉文在去年北京雨后内涝时表示,中国的排水系统设计相对落后,知识亟须更新,“如果用电脑模型运算,比如暴雨,哪个地方冒出多少水、需要排多少水,都可以用电脑仿真。但现在我们只能凭经验,哪儿冒水了,就赶快去抢险。”
周玉文说,排水方面的人才,目前中国高校能培养的也较少,连先进的教科书都没有。他还认为,中国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缺乏整体协调,“缺乏长远规划。”
同时,城市空间大面积硬化处理后,每逢大雨降临,难以渗入地下的雨水涌向排水管网,增加了排水管的压力。
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也一直无法可依。专家呼吁,国家应借鉴国外防城市内涝法律立法经验,尽快制定《城市防洪法》,围绕城市内涝预防、规划以及政府责任,进行全方位的立法。
“难解决”
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
城市积水点的产生,深层原因是排水系统建设没能与城市发展同步。这其中许多是历史积累问题,包括前瞻性不够、规划设计有缺陷等,而要将这些历史“欠账”填平,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朝夕之工。
周玉文指出,中国在之前的发展中一直“重地上、轻地下”,排水等地下设施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在地上、地下的资金投入,应该达到一比一。”
事实上,北京一直在努力改造排水管网。今年2月,《北京市“十二五”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公布,明确到2015年,将建成89个地下蓄水池,解决下凹式立交桥排水问题。
然而,在今年7月21日的暴雨中,因为积水超过泵站高度,北京被迫关闭杜家坎、莲花池、菜户营、马家楼桥、玉泉营等抽水泵站。
据新华社报道,中科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于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不说,还分属在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当务之急是明确责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网。
北京市水务局曾回应说,北京排水管网的更新,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一些老旧城区的管网上都有新的建筑群,无法拆迁,只能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同时,因为城市建设项目面临审批等,项目的建设也跟不上,导致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北京发布”昨日坦承,此次大雨反映出城市核心区基础设施的薄弱,今后要多建一些雨水收集系统,做好雨污分流工作。
北京暴雨推动《城镇排水条例》出台
时间: 09:44来源:机电在线作者:刘洋
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及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今人们的出行方式变了。过去骑自行车出门,不怕下雨,遇到积水,绕道而行或扛起自行车就过去了。如今不少人开车,汽车熄火就回不了家,更造成城市拥堵。难怪公众与媒体对城市内涝的“积水潭”现象越来越敏感。了解才知道,原来中国目前的排水技术已经很落后了,而城市排涝系统更是基本空白……
我国排水设计标准很低: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里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今年接二连三的大暴雨中,我国诸多城市的“良心”,备受拷问。
从昨天上午10点左右开始,大暴雨袭击了北京全市。截至昨晚11点,北京城区平均雨量达到196毫米,远超去年"6.23"暴雨的72毫米。其中降雨最大点是在房山区坨里达到366毫米。北京气象局表示,这是北京自1951有气象观测记录,61年来年最大的一次降水。北京为此在昨天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据统计,昨天的强降雨及强风造成北京市城区37人遇难,其中25人溺水身亡。由于交通几乎陷于瘫痪,不少着急回家的人不得不选择步行。一些网友发微博,表示愿意敞开门,让无法回家的人们暂避或者借宿。在这个糟糕的天气里,网友们发出的爱心,多少让被困雨中无法回家的人们感到丝丝的温暖。
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情形也类似。我国城市的排水设计标准很低,城区主干道基本是按“一年一遇”的雨量标准,有些地方还不到“一年”。这是由最初的设计理念决定的,新中国建设初期,经济上一穷二白,多采用当时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理论,设计方法为极限强度法(推理公式法),“想尽办法省钱,越省越好,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就行了”。而欧美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更重视安全性和长远性,采用了比较科学和比较高的设计标准。所以,我国当时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最早是按0.5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设计的(甚至还有0.25年、0.33年),设计规划就允许产生积水,所以城市中一年淹几次是很正常的。我国雨水管道设计的“重现期”(“重现期”为水文概念,即雨水管道的设计是以多少年一遇的暴雨流量为根据--编者注)标准低于欧美国家,根据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重现期一般为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选择3~5年。
欧美、日本等国的最低限,通常为5年或10年。一些发达国家允许各地方城市根据需求定自己的一个标准,但不允许低于国家标准,而我国则只有一个国家标准。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采取的是标准规范的下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在快速膨胀。老的排水管网早已不堪重负。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多有“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地下排水管道属于隐蔽工程,不上台面,“平时不易注意到,在建设时很少有人关心”,遇到暴雨,它惹祸了,才引起公众与媒体关注。
“排水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30年”:
我国排水系统设计方法相对落后,设计人员的知识亟须更新。在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地,设计方法在十多年前就已更新了。而我国对于雨水流量的计算方法,依然采用19世纪的推理公式法。流量推理公式法虽简单但不准确,国外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改用模型测算流量了。
“如果用电脑模型运算,比如北京7月21日的暴雨,哪个地方冒出多少水,需要排多少水,都可以用电脑仿真。现在我们只能凭经验,哪儿冒水了,就赶快去抢险。”
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环境治理,众多人才也投身该领域中。而排水管网这一块因不受重视、资金缺乏,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只留下坚守阵地的少数人.
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我国一直无法可依,只有1997年颁布的《防洪法》与2008年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沾点边。各个部门常出现扯皮、推诿的情形,导致城市内涝每年都受到关注,却没能得到解决。
城市排涝系统是盲区:
多国“深挖洞”搞地下蓄水
我国城市形成内涝的关键因素,是缺乏一个城市排涝标准。我国只有防洪系统和排水系统,城市排涝系统和标准仍然是盲区。“比如水利部门有72小时排干的标准,这是农田标准,农田72小时把水排干,庄稼不会死。但你把城市72小时淹着,城市就不能动了,就死了。目前,我们的技术规范体系还没覆盖这一块。大江大河决口有人管;下个小雨,把水及时排了,也有人管;但积水了内涝了,反倒没有人管了。”
城市内涝要从根本上解决,首先要制定一个内涝灾害的标准,然后再用相关的工程措施,去实现排涝目标。
发达国家的城市,都有两套系统,一套是小排水系统,相当于我国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另一套是大排水系统,是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解决城市局部短时间内暴雨(超过雨水管网设计排出能力,但没超过城市防洪体系最大负载)的排水问题,系统由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组成。这个大排水系统正是周玉文所说的排涝系统。
目前国外已有很多关于城市排涝系统的先例可供参考:
美国芝加哥有一条与其摩天大楼一样富有魅力的下水道系统,花了30年时间才完成第一期工程:在排水系统下面,建成了一条长175公里,深30米,最大直径10多米的隧洞。
英国伦敦则是在供水管道下50多米深处修建了一圈大水库;
新加坡的排水管道在地铁下三四十米,日本也修建了地下蓄水设施。各个发达国家都在“深挖洞”,开发深层空间,确保基础设施足够结实,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使用地铁产业富余产能,“挖地铁的机器在地底下就抠这些东西,接着抠去呗,比如抠10年能把地铁抠完,接着抠10年就把这些蓄水洞抠出来了。”
没有城市基础设施,就没有城市的健康发展,排水管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之一。要先改变理念,把系统规划设计好,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支撑城市的那套系统已经扛不动了,急需新的理念来支撑。
芝加哥会花几十年时间,投资300亿美元建隧洞,还只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法国巴黎的下水道(19世纪中期修建)和英国伦敦的下水道(1865年完工),仍在地下好好工作着。
我国江西赣州的下水道(宋朝修建),那都多少年了,现在子孙后代还享受着祖宗遗留下来的东西。”
面对城市内涝,鲜有排水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内疚。“原因是什么呢?你做这个工作都得政府定标准,如果重现期是一年一遇的标准,我就按一年来设计。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来了,和我没关系。谁着急?没人真着急。
目前由住建部和环保部等制定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即将出台。该条例将对城镇排水及污水处理进行规范,加大对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并明确防治内涝灾害的有关措施。这一条例给我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和内涝防治带来了曙光。
“721”特大暴雨 京城排水再受考验
时间: 13:55来源:中国水网作者:朱丽娜
7月21日白天至22日凌晨,北京城遭遇61年不遇的大暴雨,暴雨来势之凶猛、降雨历时之长、降雨总量之多为历史罕见。强降雨一直持续近16小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25毫米,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占全市的86%以上。
截至22日18时30分,特大暴雨已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37人死亡;造成30余万亩农作物受灾;道路桥梁多处受损,主要积水道路63处,路面塌方31处;民房多处倒塌,平房漏雨1105间/次,楼房漏雨191栋,雨水进屋736间,地下室倒灌70处;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据初步统计,经济损失近百亿。
此次北京大暴雨造成的严重后果,使我们再一次陷入深入的思考,北京城市排水系统存在怎样的问题,我们要如何攻克城市排水软肋?
北京大雨即涝 症结在何处?
桥区泵站是内涝发生时的主要危险区。北京排水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北京排水分道路排水系统和桥区泵站系统。桥区泵站是北京内涝的症结所在,北京很少有道路积水,即便有也是很快能够排除掉的。北京有78个下凹式立交桥,同时配有78个泵站。这其中一半的设计标准是应对30毫米的降雨量,再多就只能靠水泵抽。因此每次暴雨都考验着北京的桥区,考验泵站。
排水标准要求低,难以应对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曾介绍,目前,仅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园附近的排水管线能达到5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网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也就是能够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但即使是天安门这样的重点地区,也无法抵抗像这次这样平均降雨量为170毫米的大暴雨,暴雨当天,故宫也出现不同程度积水,虽然不如其他地方严重,但有的地方甚至齐膝。
80%不透水路面,雨洪难以下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指出,现在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大暴雨来临时,大部分雨洪只能通过管网进行下排,城市地表对其的吸收、涵养能力差。
北京排水系统难以达到高排放标准,原因何在?
北京排水系统无法达到几十年一遇的高标准,主要源于历史原因。
自2011年6月23日北京的大暴雨后,北京市防汛办主任、总工王毅就曾明确表示,现在北京市中心城区的排水管网最早还有明代的设施,无法应对现代排水需要。城市管网的更新,面临诸多问题。有些地方如老旧城区的胡同,排水系统虽然老化,但无法进去修补,而且管网上边都有新的建筑群,也无法拆迁,所以老旧管网只能是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同时,因为城市建设项目面临审批等,项目的建设也跟不上,导致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 治理城市内涝的主攻方向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指出,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涝能力是内涝的直接原因。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低、工程布局不合理、体系不完善、设施老化失修等问题是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问题。向立云强调,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才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方向。通过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有助于减轻排水管网压力,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用透水材料替代沥青水泥,可提高地面渗透率;将城市绿地建成下凹式的,可大量储蓄雨水。
巴黎下水道:构筑“城市良心”
时间: 10:15来源:文史参考
巴黎素来多雨,有“爱流泪的女人”之称,但城市内涝情况几乎难见,其长达2350公里的下水道功不可没,这几乎是北京到深圳的距离,也超过了巴黎地铁的总长度
入夏以来,“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的“杯具”在北京、广州、南昌、杭州、武汉、长沙等多个城市上演。雨情即舆情。为何一遇暴雨,国内大城市纷纷“内”急?民众通过微博调侃之余,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再次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巴黎等国际大都市排水防涝经验,一时颇受关注。
1370年建成第一条石砌拱形下水道
在巴黎这座流光溢彩的城市地下,有一处常被忽视的旷世工程,它就是被誉为“城下之城”的巴黎下水道。
现在很难想象,数百年前,巴黎卫生状况之差简直惨不忍睹:街区没有公共厕所,人们随地大小便;拉车的牛、马肆意排泄;屠户当街宰杀猪、羊等牲畜;由于缺乏排污设施,民众把街道和广场当成垃圾场,厨余等生活废弃物随意倾倒。每遇大雨天,街上粪水、垃圾横流,臭气熏天。根据德国作家聚斯金德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香水》,便生动再现了巴黎街区特别是集市一带混乱、肮脏的景象。
1270年,巴黎当局明文规定,从自家窗户往外倾倒粪水将被罚款,但没人愿意遵守。无奈之下,政府制定了“文明巴黎市民”的新标准:只要在倾倒前大喊三声确定楼下无人即可。每天早晨,临街的窗户一扇扇打开,主妇们在窗口大叫“倒水啦!”“倒水啦!”接着“哗啦”一声响,“夜香”从天而降。为了整治城市污染问题,1370年,巴黎兴建蒙马特大街,修了一条长达数百米的石砌拱形下水道。起初,下水道与一条小溪相连,担负着部分区域的排污任务,生活垃圾也顺流从这里“运”往城外。后来在城市改造时,人们填平小溪,建成了今天著名的普罗旺斯街。
巴黎曾是有名的“臭味之都”
几百米的排水设施对于巴黎而言不过杯水车薪,难以发挥清洁整座城市的作用,到处污秽不堪。到17世纪中期,塞纳河两岸的明水道达8000多米,其中有2300多米加了盖,但巴黎整体排污能力并没有太大提升。1750年,卢梭在离开巴黎时讲了一句告白:“永别了,泥泞的城市!”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巴黎都被称为烂泥城市。每到下雨天,行人步履艰难,掩鼻而过。
这一切使巴黎成了有名的“臭味之都”。1776年,美国大使富兰克林第一次来巴黎,竟直接被熏晕过去。路易十四对臭味极其敏感,他每天早晨用香水涂脸,还命令宫廷香水师必须每天调制出一款他所喜欢的香水,否则就有上断头台的危险,世人称其为“香王”。巴黎香水至今仍享誉世界,原来巴黎人民有急用:生活在臭气熏天的“粪围”中,如果不洒点香水,整天不被熏得昏头昏脑才怪。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自由”了的法国人一窝蜂地搬到巴黎居住,巴黎人口从1800年的58万很快突破百万,数量庞大的马车让交通彻底瘫痪,进城民众见缝插针、私搭乱建房屋,狭窄迂回的巴黎街道成为动不动就爆发的巷战天然掩体和路障,其落后的给排水系统时常成为流行疫病的温床。
雨果创作《悲惨世界》的灵感来源
1802年一场水灾,巴黎地下排水系统几乎崩溃。大水裹挟污泥浆横冲直撞,在胜利广场、路易十四的铜像所在处扩散成十字形,向城区主要街道扩散。洪水过后,巴黎下水道清淤工作受到讥讽,巴黎民众将下水道称为“臭洞”,传言里面有无数15尺长的蜈蚣……
1805年的一天,拿破仑皇帝听内政大臣汇报,“陛下,昨天我见到了一个您的帝国中最勇敢的人。”“是什么人?”皇帝粗暴地问,“他做了什么事?”“他想视察巴黎的阴渠。”这个勇敢的人名叫勃吕纳梭。
视察巴黎下水道并不亚于拿破仑进行一场战斗,这是在漆黑的夜间向瘟疫和窒息性瓦斯进军。勃吕纳梭刚越过地下网的头几条支管,随行20名工人中就有2人拒绝再往前走。视察免不了要疏通、清除淤泥,还要勘测,了解分支的详情,明确各个蓄水池的界限,难度可想而知。下沟的梯子经常陷入三尺深的稀泥中,灯笼在沼气中忽明忽暗;有些地方简直是深渊,土地下陷,石板塌了,阴沟变成了暗井,人们找不到立足之地;不时有清沟工人失去知觉而被抬出去……整整历时7年,勃吕纳梭才完成视察巴黎地下污水沟这项庞大的工程。他与工人一道,对全部沟网消毒净化,加深沟槽,添设新沟管。拿破仑时代,巴黎封闭式下水道史无前例地达到30公里。
勃吕纳梭的事迹还给同时代的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提供了创作素材和灵感。雨果曾“深入基层”,亲临下水道,绘制管道图,并在其长篇小说名著《悲惨世界》中写下名言: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文中主人公冉阿让像中国“地道战”中的民兵一样,借助巴黎下水道的有利地形,巧妙避开警察的追捕,最后从通往塞纳河的一个排水口钻了出去,救出了起义巷战中负伤的进步青年马吕斯。
拿破仑三世的“新巴黎”梦想
由于巴黎大部分用水来自塞纳河,暴露在地面的部分废水未经净化回流到河中,造成污染。有时河水污染形成的甲烷气泡直径达1米,空气中弥漫着异味,1832年,一场霍乱最终爆发了。瘟疫中,约2万人死亡,此前一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因感染霍乱去世。
恐慌情绪逐渐蔓延,净化巴黎卫生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巴黎此起彼伏的革命与复辟浪潮,耽搁了城市改造的进程。
1848年,法国爆发反对七月王朝的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上台。与袁世凯类似,路易·波拿巴虽是通过民选上台的总统,但地位巩固后,他在法国复辟帝制,加冕为皇帝,成为拿破仑三世。
路易·波拿巴早年因兵变失败坐牢时,曾在狱中草拟了一个“大规模改造巴黎的计划”。当上皇帝后,拿破仑三世任命乔治·奥斯曼为塞纳省行政长官,直接统辖巴黎,由其负责规划建设一个“新巴黎”。奥斯曼的教育背景与城市规划无关,他学法律出身,此前担任巴黎市警察局长。
1852年,奥斯曼接受拿破仑三世的重托后,“将直尺按在巴黎地图上,在中世纪拥挤狭窄的街道上画出条条直线,推翻一切挡道的东西,给林荫大道让路”——巴黎2.7万所房屋被拆除,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出香榭丽舍等12条宽阔的林荫大道,从高空俯瞰,新巴黎街区宛如星光喷射,令人震撼。疏导交通之余,这种大马路具有弹压暴动和革命的功能,便于炮击和调集军队,奥斯曼的一句名言是:“炮弹不懂得右转弯。”奥斯曼为此自诩为“拆迁大师”,通过前无古人的大手笔,巴黎的基本城市格局一举奠定并沿袭至今。
奥斯曼改造巴黎最富有远见和最没有争议的贡献,是为巴黎新建供水和排污系统。奥斯曼认为城市的地下通道如同人体的内循环,干净的泉水、光和热,应该像血液一样能够流遍全身,分泌和排泄则需隐秘地进行。为此,奥斯曼决定将脏水排出巴黎,不再按以前的习惯先将脏水排入塞纳河,然后从塞纳河取生活用水。
1878年修成600多公里下水道
在主持整个巴黎改造大局的同时,奥斯曼搜罗了包括著名建筑师欧仁·贝尔格朗在内的一批水利专家,设计“挖地铺管”方案。1854年,奥斯曼让贝尔格朗具体负责巴黎下水道施工建设工程。
贝尔格朗修筑了一个完整的地下水道网,利用巴黎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特点,流入水道网的污水被集中到一个总干道,并沿这条总干道,排到20公里以外的郊区。
为了保证下水道畅通,贝尔格朗发明了清沙船,大的十几米长,几个人合力操作,小的1米多长,单人可驾驶。清沙船多为钢铁结构,像拖船一样扁平,用于清除阴沟里的沉积物。
此外,贝尔格朗设计了直径1米多的大木球,其外表像木酒桶,全部由木条拼成。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木球的放入使水流宽度变窄,压力增大,流速加快,于是冲走了沉积物。木球后还系了一根长长的绳子,一旦大木球被卡住,工人们只需通过绳索拉它们回来即可。这种大木球通常只在干道使用,漂17公里要用整整7天时间。有了这些木球,巴黎的下水道每天不但可以外排120万立方米的污水,每年还能捞起1.5万立方米的固体垃圾。今天看来,这些简单的设备装置,是真正低碳、绿色的。
贝尔格朗工作进展顺利,奥斯曼也没有让拿破仑三世失望,经过10多年建设,巴黎这座昔日的中世纪古城,一跃成为世界级大都市,公园、剧场林立,10万幢新建筑拔地而起,城市人口突破两百万。拿破仑三世的“新巴黎”蓝图成为现实。
好大喜功的拿破仑三世似乎不满足于在巴黎取得的成就,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开战前,拿破仑三世宣称:“我们只不过是到普鲁士作一次军事散步!”他率40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连吃败仗,他的对手是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1871年,法国被迫签订割地赔款的《法兰克福和约》,第二帝国及拿破仑三世很快垮台。受此影响,奥斯曼的巴黎改造计划被全面废止,他本人也被炒了鱿鱼。
尽管第二帝国灰飞烟灭,巴黎市政的下水道建设并没有停工。到1878年,贝尔格朗和工人们修建了600多公里长的下水道。从此,塞纳河清澈透净,困扰巴黎数百年的污水、垃圾和瘟疫,渐渐成为历史。
利用下水道传输官方文件
1894年,政府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巴黎所有饮用水供应、废水排泄均采用封闭形式,巴黎下水道成了一个完整的给排水系统。它有两套供水系统,一套供饮用水,一套供非饮用水,另外还有压缩空气管道,一些电话线路等。
国民议会的议员们曾因地制宜,利用架设在下水道的两条特殊气压管道,将议会表决通过的文件、法律“一股风”吹送到3公里外的《官方公报》社,以便印刷出版。文件用此方式传送,3公里距离需3分钟。这大概是现代社会一般人想象不到、保密性最好的通讯方式了吧!直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通信网络的发展,这种古老的真空式邮政速递才弃置不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巴黎的工程师们又开始了污水工业净化改造工程,工程于1935年启动,历时10余年,主要修建了4条直径为4米、总长为34公里的排水渠,以便通过净化厂对废水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一部分排到郊外或者流入塞纳河,另一部分则通过非饮用水管道循环使用,如洗刷城市街面等。
二战后,巴黎市政府进一步扩建并完善了下水道给排水系统,使每家每户的厕所都直接与其相连。当年贝尔格朗设计排水道的理念今天仍被广泛运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将城市道路“开膛破肚”的次数。到1999年,巴黎已完成了对城市废水和雨水的100%完全处理。目前,巴黎下水道总长达2350公里,成了巴黎一座地下大水库。即使倾盆大雨,雨水很快就被排走,基本不积水,一片汪洋的场景更是难见,雨中照样行车走人。
世界最早的下水道博物馆
一百多年前,雨果眼中的下水道如同怪物巨大的“肚肠”,到处都是污秽,臭气熏天。雨果哪里会想到,那个曾被他认为“可怕”的“大地窖”,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下水道博物馆,每年接待的参观者超过10万人次。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可供参观的地下给排水系统:从1867年世博会开始,就陆续有外国元首前来参观,俄国沙皇和葡萄牙国王就曾光临。
如果要探究巴黎的“五脏六腑”,在塞纳河阿尔玛桥畔走进一个不起眼的售票亭,花4欧元从旁边狭窄的旋梯进入地下6米的深处,便深入到巴黎下水道博物馆。
巴黎下水道深达5米至50米不等,管网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基本上都是石头或砖混结构,十分坚固。下水道四壁整洁,管道通畅,地上没有一点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也闻不到腥臭味。
导游就是下水道的工人。过去巴黎下水道老鼠泛滥,有人曾打赌,下水道里老鼠的数目绝不少于巴黎的居民。为此,历届巴黎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甚至还制定了专门的奖励制度。比如,让清洁工打死老鼠后剪下尾巴,根据尾巴数量进行奖励。
更令人惊奇的是,下水道高度在2米以上,可供人直立行走,其宽敞程度也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这样的宽度在地面上可以并行2辆汽车,在地下可以划船。电影《虎口脱险》中,3位英国盟军飞行员与一位法国剧场的乐队指挥,正是从巴黎下水道乘坐小船,逃离了入侵者德国纳粹的追捕。
为了便于判定方位,巴黎下水道对应路面,标出和地上一样的街名和门牌号码。工人只要熟悉巴黎街道,就不会迷路。因为方位精确,如果行人不小心把钥匙、戒指等物品掉进下水道,下水道工人完全可以根据地漏位置,把东西找回来。每年工作人员都会接到大约3000个求助电话,而成功找到失物的几率高达80%。
水道中每隔50米就会看到一个通往地面的铁梯,上面就是街边井盖。巴黎现有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已广泛用于巴黎下水道水量和环境监控。为了保证工人安全,政府严禁在下水道中排放酸类、氰化物、硫化物、放射性物质等。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巴黎发达的下水道,历时一百多年集中建设才有今天2350公里的规模,多届巴黎政府为此都付出巨大努力。诚如台湾作家龙应台所言: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北京水务局:基础设施薄弱 防汛机制待完善
时间: 09:45来源:新京报作者:饶沛 金煜 汤旸
温薷 廖爱玲
在“7·21”特大暴雨中,多个下沉式立交桥发生严重积水。昨日,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坦言,在应对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薄弱、防汛指挥的运行机制上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昨日,北京排水集团副总经理郑江表示,目前北京的排水标准还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标准比较低。在城区78个下沉式桥区的雨水泵站中,有一半以上为一年一遇,仅能抵抗每小时30毫米的降雨。
今年5月,市规划委公布了《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大幅提高了雨水管渠的设计标准,要求设计级别最低也必须是3年一遇,重要地区、重要道路为5年一遇,特别重要地区、特别重要道路为10年一遇。
目前,排水集团正在根据新的排水标准对北京下沉式立交桥的泵站进行改造,目标是在2015年前,让这78座下沉式立交桥泵站能够应对5年一遇的雨情,相当于雨量60毫米左右。此外,将采用建设蓄水池、客水分流系统等,使得桥区整体的防汛能力达到10年一遇,也就是能够抵御每小时70毫米的暴雨。
针对此次暴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昨日,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坦言,在应对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标准不高;其次,防汛指挥的运行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防汛减灾知识的普及有待提高,社会动员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专家观点 实现新标准需渐进过程
“标准已经够用了,关键是要实现标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师段昌和认为,新标准提出来之后,到真正实现这个高标准,有个逐渐建设的过程。
北京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张明英认为,对于城市防洪标准而言,不可能无限地高,重要的是,在城市出现灾害性天气时,加强预防、预案和抢险救灾。如当一个地方出现积水断路的时候,如果能有人尽早报警,或有人值班提醒,或平时加强对人们的安全教育,以及加强现场的疏导和指挥,开车的人可能就可以停驶,避免驶入低洼地发生事故。
五问暴雨应急
能否通过短信发布暴雨预警?
21日,北京市气象部门连发5次暴雨预警,然而不少网友认为,气象部门发布预警渠道过少。为此,呼吁政府可通过短信方式将预警送达所有市民,提醒人们减少外出。
A: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表示,这次的暴雨预警,气象部门在发送给各个部门的同时,也对公众进行了发布,渠道包括网络、手机、电视、广播、街道显示屏等。“短信只是传输手段的一种,不能完全指望短信。”曲晓波表示,气象部门有短信终端发送渠道,但是北京有2000万常住人口,95%以上拥有手机,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而且人口特别集中,很可能都集中在一个基站覆盖范围内。联通曾经帮气象部门做过测试,一条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按照这个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长时间,如果接收到短信的时候灾害天气已经结束了,预警也就没有意义了。
公交地铁可否延长运营时间?
前日暴雨,不少私家车水中抛锚,部分市民被困在雨里,出租车难打,公交、地铁又已经收车。对此,有网友提出,遭遇极端天气时,公交和地铁能否延长运营时间?
A:交通方面专家、柏诚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江燕表示,地铁夜间需要有时间对设备、车辆等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第二天白天的行车安全。如果延长运营时间,可能会对第二天早上的运营有一定影响,“当然奥运期间也有过这种延时运营模式。”
王江燕说,像前日的暴雨,如有可能,可以考虑地铁全路网延长运营,毕竟只是属于特殊情况,公交的情况也可以如此。极端天气下,交通部门、地铁、公交都有应急预案,像这种延长运营时间的建议可以提给交通部门,做进应急预案里,下次再遇到极端天气有大批乘客滞留在外,就可以相应启动。
机场高速能否暂时免费通行?
前日,一些私家车主自发义务前往首都机场接送滞留旅客。有网友称,在机场高速收费站,车辆大排长龙。网友呼吁,在此情况下高速能否实行免费通行,以减少拥堵。
A:王江燕表示,遇极端天气,机场高速收费站大量滞留车辆的时候,考虑免费通行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车辆可以快速进出收费站到机场接人,还可以避免拥堵。
但王江燕说,如果机场高速收费站选择免费放行,就涉及企业和政府如何结算的问题。双方应该有一个协议,比如遇到什么情况可以免费放行,怎么补偿等。否则企业为了避免受经济损失,继续收费也正常。
据了解,在今年端午节,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当高速路出现进、出京车辆高峰时,特别是当收费站前拥堵车辆过多时,采取车辆免费通行的措施。
公共场所可否开放接纳群众?
一场暴雨,众多市民被困在路上,部分人只能在大雨里淋着。有市民感叹,在这样的极端天气里,附近的商场、宾馆等场所能否对人们敞开大门,让大家暂时避雨?
A: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专家、人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表示,在极端情况下,开放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对商家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形象的商机。比如大地震后,由于交通中断,很多人被困,这种情况下就有不少商店开放了厕所,并提供饮用水等。不过,毛寿龙也提出,公共场所应急接纳群众可能会面临失序的问题,还牵扯到安全、责任等问题。
一家大型商场人士认为,开放场所,意味着要延长营业时间和安保、销售人员的工作时间,商场就需要提前做各种准备。如果政府部门或商业协会能在突发状况来临之前倡导一下,商业机构一般都会响应服务消费者。
大型活动是否应该临时取消?
前天,恰逢北京国安对杭州绿城的球赛在工体开踢,萧敬腾演唱会在五棵松开唱。不少人因交通状况未能抵达现场,而抵达的人在散场后,如何回家也成了问题。
A:毛寿龙认为,对于偶然发生的突发灾难天气是否应建立类似的规则,是需要政府研究和考虑的问题。因为一些活动和运动即便在室内开展,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小,也会面临结束后的交通问题。不过,毛寿龙认为,建立这样的规则并不容易。一方面,预报和预警是否保证准确;另外,可能会有发生灾害预警时,已经来不及、通知不到市民的情况。据他了解,按照国外的惯例,在发生恐怖事件、火灾等情况下,大型活动是会取消的,但气象问题似乎没有这样的一定之规。
日内瓦排水:雨水污水分管道处理
时间: 09:51来源:国际在线作者:张希炎
日内瓦的城市排水系统是古老与现代的结合,很好地避免了城市水害的发生。
早在公元17世纪,瑞士日内瓦就已经出现了结构简单、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今天在日内瓦老城仍然能看到这些古老的排水道。从1860年开始,下水道已经被看作是公共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建造者开始按照当时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统。在二战之后,日内瓦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诞生了很多卫星城市。在这一时期,日内瓦制定了用水和水处理法律,并开始落实有规划的下水管道系统。今天的日内瓦地下排水系统主要就修建于这一时期。
在日内瓦,日常生活污水和雨水是通过不同的管道进行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单独的管道流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净化处理,而雨水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后就流入湖水或其他自然水体。污水和雨水流入不同的管道,含有大量油污的厨房污水不会流入雨水管道并堵塞管道,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大规模降水时造成的城市洪涝现象。
日内瓦的地势比较高,被汝拉山、阿尔卑斯山环抱,城市又被莱蒙湖一分为二。山水之间的地形让这座城市有着十分丰富的降水,不过降水持续的时间通常不长,强度也不算太大。城市里井盖和下水口密布,再加上老城古老的下水道至今仍能发挥作用,因此日内瓦的地下排水系统基本可以应对排水的需要,几乎很少发生城市里的洪涝现象。
暴雨中的北京
时间: 11:10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白雪 王培莲
22日22时许,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北京发布"发出消息称,7月21日北京市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截至22日17时,在北京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
根据北京市政府7月19日发布的《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2012年修订),依据防汛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低到高划分为一般防汛突发事件(级)、较大防汛突发事件(级)、重大防汛突发事件(级)、特别重大防汛突发事件(级)四个级别。
预案规定,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为特别重大防汛突发事件(级),其中包括,事件已经或可能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特别重大财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或严重生态环境破坏。
一场持续20小时的暴雨,让人们看见了不同于常的北京。
雨从7月21日10时陆续降下,到了中午,雨势滂沱。14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黄色暴雨预警,差不多时候,通州区的一些村庄因遭极端天气袭击,大风掀起房屋顶棚,2人当场死亡,另一些人被送往医院。
18时30分,黄色暴雨预警升级为橙色;这是北京自2005年建立天气预警制度以来的第一个暴雨橙色预警,当时预计这场降雨将持续20小时。
住在北五环外立水桥地区的刘文午睡到6点多才醒,并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她下楼开车,发现车轮有一半竟已泡在水里。“这么大的雨啊!”她这样想着,开车进城觅食。此时,隔着一座地铁高架桥的立水桥的东侧,水已经没过了很多车身的一半。略低一些的地方,一些车被淹没得只能看见车顶。有人拍下了“雨海”中泡着的这些车,电视台的记者也往这个“重灾区”赶来。这里是几个新建小区共有的一个停车场。这些小区建设得颇为现代,但地下停车场还是容纳不了业主的车辆。这个停车场平时可停5-6排车,有一家停车公司在此收费。有些车主想要省了这笔钱,干脆停在场边的马路上。
暴雨成灾的时候,收费和不收费的停车位已经显示不出区别。停车公司收费岗亭旁边停着的好几辆车都被泡到车身一半高,车内积水没过座椅。一位福建口音的车主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见昨天下午雨大,就把车挪到稍高一点的马路牙子上,到了晚上雨势还大,他又挪了一次,“再高就无处可去了,这里就像河一样。”
21时许,立水桥因水深车堵,成了电视里北京暴雨重灾区的直播现场之一。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见,这里聚集着很多车辆,半天也挪不动一步。这些平时看起来结实安全的铁家伙,在水流的冲刷中摇晃,像是淘气孩子手中的木头玩具,没了重量。一辆车在水里泡着泡着漂浮了起来,歪歪扭扭地撞向另一辆车,然后挤在一起,不动了。
雷雨之中,一切似乎都在晃动、漂浮。
湖北姑娘高子希是个“北漂”,在广渠门附近一个农贸市场的地下室租房。21时许,水从门缝底下渗进了这个月租400元的单人间。高子希慌了,拿着手机、穿着拖鞋就跑了出来,想了想,又让人帮忙抱出了40多斤的书。“我学历低,想多看点书,心里踏实。”高子希说。
距离高子希所住地下室300米外的广渠门桥下,此时已是泽国。
78岁的老李在这里住了20多年,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雨,出门“看看护城河水有多高”,没想到,水位已高过护城河的栅栏。而广渠门桥下东西走向的公路则成了河。有一处U型的低洼地,两边雨水在此聚集,目测水深有两米多。
站在自家四楼的阳台上,老李一直看着这个“雨河”。一辆卡车从此处开过,随后一辆越野车也想穿过去,但却陷在其中。没几分钟,积水就没过了越野车车顶。此外,还有四辆空车被浸泡在雨水中。一位女士迅速将此情况报警,并一路指引救援者来到此车的位置。很多人在电视直播中看见了广渠门越野车的情况,揪心车主的安危。
漫天雨水之中,许多人被困,更多人担心。
良子健身总裁朱国凡一直关心雨势,他在微博上发了个“号外”,告诉所有人:良子在京的21家门店全部可以为附近受困人员提供避难通宵留宿,“店里有吃的、喝的、有电视、有沙发、有热水洗澡”,全部免费提供。
据本报记者了解,当晚良子在京的门店共留宿了近百名受困者。团结湖店的经理郭俊强记得,有一对年轻男女到凌晨两点才来,他们不知道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只是试探着问,自己打不到车,也回不了家,是否能暂住。得知这里免费后,他们过意不去,执意要消费点什么,但店里坚持免费,让两人感谢不已。
家住丰台区程庄北里的赵晶女士也在微博上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她告诉记者,去年7月27日,她曾经和朋友去簋街吃饭遇雨,一位陌生的私家车主将其送到方便打车的地方,见她们上了车才离开,“当时我就想,以后要是遇到相似情况,我也一定尽我所能去帮别人。”
赵晶的信息,和其它提供帮助的信息一起,在网上形成了一股爱心接力。
微博上不断有人发布自己的位置和所能提供的资源:“我在西三环北路”、“我在三元桥”、“我在朝阳公园桥东,提供水、食物、干衣服”……而在路上,很多车主打开车门,愿意捎上陌生人一程。一些路人,捡着了被水冲掉的车牌,在大雨中坚持不走,守候失主。
雨中发生的,也不全是好事。一些滞留在首都机场的旅客发现,出租车不仅难等,还坐地起价,叫价400元、500元。
望京地区一些私家车主发现了这个情况,自发组织了“双闪车队”,赶往机场,当起了活雷锋。一位志愿车主说,“一开始他们还不相信,认为我们不是好人……我送他们回家,一路都在宣传,我是好人。”
22时许,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援救队员将广渠门下越野车内的男车主救出。可惜的是,这位34岁的江苏人,已经身亡。
这个时候,刘文坐地铁回到了立水桥。“吃这顿饭,我看见了太多熄火的车,太多险情。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到城市如此脆弱。”
这场暴雨在7月22日凌晨两点后减弱。到了早晨,北京的交通逐渐恢复正常,首都机场的航班也恢复了。很多市民一觉醒来,看着蓝天白云,颇有不真实的感觉。
很快,人们会找到昨夜存在的证据。
一些昨夜因雨被“遗弃”的车辆,一早被贴条儿了。有人提供了一张今早的条儿,上面显示,这辆号牌为蓝色的车停在公益巷附近的某胡同处,于2012年7月22日8时14分被贴条,上面还盖着刻有交通协管员名字的章。
下午,当事交通队对外称,此举是怕车辆停靠影响今天交通,希望车主尽快将车移走,贴条是提醒,不会罚款。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惠今天19时发布微博称,今天有网友微博上说了涉水熄火车辆被贴罚单的事,我即向市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市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刚才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市应急指挥中心表示,在遭遇突发灾害的情况下,对熄火车辆贴罚单是不对的,所贴罚单作废。吉林已责成市交管局处理此事。感谢网友的监督!
7月22日23时50分,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北京发布”发布交管局关于雨后贴条的回应称,交管局已下发通知,雨后以服务疏导为主,对22日协管员擅自粘贴的违法告知单不予录入,对擅自贴条的当事协管员严肃处理、调离工作岗位。
据悉,21日10时至22日6时,特大暴雨雷电肆虐京城整整20小时。37人死亡、路面塌方31处、5.7万群众转移、8万人被困机场……全城进入应急防汛状态,交通、公安、消防、防汛、排水、急救等部门十万干部连续奋战、万千群众彻夜难眠、守望互助。
“北京发布”称,此次事件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这期间,北京各交通大队7000名交警全部上路维护秩序。很多环卫工人在暴雨中忠于职守,每人守在一个被洪水冲开铁盖的窨井旁边,提醒路人绕开危险。而北京市公安局燕山分局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则在救助被困群众时以身殉职。46岁的李所长在牺牲前,和他的同事一起,已成功帮助50多人脱险。
一直战斗在抢险一线的北京市委书记、市长郭金龙强调,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既有老城区,又有现代化新城。这场暴雨告诉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北京市水务局消息称,特大暴雨已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初步统计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王小东:大雨暴露北京的细节缺位
2012年07月24日 07:12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王小东
7月21日北京突降特大暴雨,牵动了北京乃至全国很多人的心。在这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事迹,如冒着大雨开着自家的车去首都机场接被困机场乘客的望京志愿者们,在广渠门踊跃上前从水中拖出被淹车辆的北京爷们,还有因救灾殉职的基层公务员们。这些感人事迹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美好的人性,让我们感到国家的希望。
然而,除了感动之外,我们也应该从这次灾害中吸取一些教训,以这次灾害为契机,改善北京防灾、救灾的硬件及软件建设,让每个细节都更完善。
笔者认为,现在是痛下决心,彻底改善北京排水系统的时候了。在确实还没有能力建设能够百分之百防御自然灾害的硬件设施时,需要软件尽快跟上,补充现有硬件的不足。
实际上,在这次大暴雨面前,很多软件没有发挥或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教训最深刻的恐怕是在气象部门发布了橙色警报的情况下,还是有那么多人去十渡、野三坡等容易发生洪水、地质灾害的景区游玩,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不能单纯责怪老百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实际情况是,气象部门虽然报告了“山有虎”,但并没有让百姓意识到山里的虎有多危险。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怎样以生动的形式普及到位,在民众脑子里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深刻印象,政府和媒体应该认真做一做了。现在无线通讯网络早已实现全城覆盖了,但手机短信这种重要的信息发布工具在整个暴雨过程中遗憾地“缺位”了。虽然事后有关部门有一些解释,但这应该是在技术上和政府协调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现在北京的私家车基本普及了,但刚刚开上新车的老百姓并不知道在水淹汽车前就应该及时逃生。笔者就看到有女士在水已经漫上来的情况下,还在发微博问:水已经在向车涌来,很害怕,该怎么办?———该怎么办?赶紧弃车逃生啊!如果政府和媒体在暴雨来之前能多做做水淹汽车时的逃生技巧,人被溺死在车里的惨剧发生率就能大大降低。还有,北京市暴雨时哪些地点容易发生水害,有关政府部门是掌握的,应该让老百姓心里都有个数。
另外,一些私人企业、会所等,在这次暴雨灾害中都主动开门免费帮助被困的同胞,我们的体育场馆、公交系统、一些公路收费站等,却做得不够好,比如上周六晚有上万观众在场的足球赛竟然还照常进行。这事还需要处在超负荷运营中的防汛抗旱指挥部一一关照吗?当然,光靠自觉是不行的,我们还得有政府发布的规定,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该尽到一个什么样的责任。顺便提一句,暴雨过后,一些因浸水而熄火在路上的汽车被贴了罚款单,这实在太伤老百姓感情。这件事经由基层干部发现,及时上报市领导,市领导作了及时的纠正。这是好事,但是,基层协警也是按照规定贴的罚单,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规定并不完善,细节上离人性化还很远。细节体现着一个城市现代化的程度,让我们把这场大暴雨作为一个契机,把细节完善起来。
泡汤城市:排水问题已是老生常谈
去年6月23日,北京的一场降雨造成城市严重内涝、多处积水,微博上就有网友戏称“欢迎来北京看海”。从去年到今年,不只是北京,武汉、长沙、南京……包括之前的广州,中国大多数城市都发生过城市内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一说法也一再被媒体提及。然而一年过去了,去年淹水的城市依然淹水。去年讨论的城市排水问题也还在讨论。
只有预警没有传播等于没有预警
北京市气象部门从7月20日开始就发布预警,先后发布蓝色、黄色、橙色暴雨预警,然而一方面很多市民并不了解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另一方面在传播上效果有限,没有穷尽一切可能通知市民。
有网友在微博中写到:去年纽约百年不遇飓风,开始前几天新闻就铺天盖地,让市民屯水屯粮备收音机,划分区域强制撤离到政府的避难所。周五六日纽交所关,地铁关,查信息打311紧急情况打911求救,每隔几小时市长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最新动向。纽约市警察局备皮艇直升机,满街的警车随手就招。你想要的防灾知识,在政府网站电视广播都有。
公共设施失灵 救援机制僵化
昨天夜里让很多人感动的是:滞留在机场、马路上的市民无法回家,而很多市民自发组织车队接送,一些私家企业也打开办公室,为滞留市民提供食宿。承担了很多政府本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公共建筑并没有在这是打开大门为滞留市民提供便利。而在首都机场,机场快轨因为故障停运,出租车难觅影踪,偶尔一辆开价就是四百,甚至更多的出租车选择闭门不出,有网友评论说:这个行业良心彻底的坏掉了。
熄火车辆再被贴罚单更是令人心寒
在雨夜,从机场通往市区的机场高速上,收费站的积水已到半个轮胎,但仍然一丝不苟的在收费;很多私家车因为积水过深抛锚路边,但第二天清晨,这些车辆却被贴上了罚单……这些无疑是让人更心寒的一幕。
好在7月22日晚间,北京市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惠在微博上澄清:今早,有网友@
我说了涉水熄火车辆被贴罚单事,我即向市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市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刚才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市应急指挥中心表示,在遭遇突发灾害的情况下,对熄火车辆贴罚单是不对的,所贴罚单作废。吉林已责成市交管局处理此事。感谢网友的监督!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年前世博会提出的口号究竟何时才能实现?
华丽的城市不能总是藏着一颗污浊的心
这次大雨对整个城市来说是一个经验和教训,这么多年来,这样大的一个城市拔地而起,高楼成为了现代化的标志,但是现代化的标志不仅仅是地面上的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其实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标志和因素在里边,我们的高楼建起来了,但我们的基础设施如何?我们的交通建起来了,我们现代管理的能量和方式如何?
华丽光鲜表面的背后却是污浊的心,这样的城市浮于表面,根基不牢。城市,是用来做什么的,不是用来规划的,不是用来发展经济的,而是让普通人能够便利地生活,能够尊重环境生态与人文生态。雨中看“海”并不浪漫,只有让普通人享受城市里的生活才能制造出真正的浪漫。毕竟,只有生活才能让城市更美好。
公民精神在成长,社会管理还落后
这次北京的暴雨民众也有自发的行动,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遇到灾难的时候市民守望相助,这是公民精神的成长,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但是,如果像这样的一个灾难,所有的信息、情报如果只是通过市民本身相互来发送、相互告知的话,确实是非常不够的。
因为现在他们自发的行动并不能够代替有关部门,特别是应急部门的工作,最专业的事情还是由有专业的部门来做,这样的话它可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防范意识或者是应急行动。
所以,一方面市民们守望相助是公民社会的成长、公共空间的建立,而且将来还值得继续发扬值得赞赏,另外一方面也暴露出来一个问题,信息不是非常的透明或者不是特别的清晰,这一点对于政府部门来讲是必须要改进的地方。
只有“人”才是城市生活的核心
最近这些年中国城市化的建设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建设过程当中,包括从理念当中对现代化、城市化概念的理解还是不够的。只看现在,只顾眼前的建设,只顾表面化的风光而忘记了一些潜在的隐忧,而且没有顾及到长远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不只是在北京,在全国其他的一些地方都出现类似的问题。这个将来可能是一个必须在建筑设计当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而最重要的,城市是因为人而存在,城市的核心理念也应该是因为“人”而打造。从高楼大厦找发展的差距,一直是一些城市管理者紧盯的目标,但是只注重经济增速和“面子”的城市发展定位,损害的会是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和维护。一座城市,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细节管理,没有未雨绸缪的安全防范,如何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承诺?毕竟,没有“人”,城市再大,也少了那么点“人情味”。
“61年最强降雨”中的正能量
00:00:00&&&
北青网&&&&&&
作者:李星文
  今日社评
  天灾当前,政府部门显示了较快的反应能力,交警和民警的身影像雕像般镌刻在公众的记忆中,民间力量也呈现出良好的动员和整合能力。
  从21日上午10点起,一场强降雨袭击京城。到22日早晨6时,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最大降雨出现在房山河北镇,达460毫米。这是1951年北京有气象监测历史以来遭遇的最强降水。大雨中,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基层党员群众奋战一线,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抵御了暴雨的冲击,取得抗洪抢险的初步胜利。
  大雨来得并非全无征兆。冷暖气流汇聚,气象部门提前预测了这场雨。市防汛办20日前就下发了《关于做好应对强降雨天气的通知》,要求各指挥部提前部署,主动应对。然而大雨来势之猛、之急,降水量之大为61年来所仅有,尽管早有防范,它还是对北京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应急响应系统形成了严峻的考验。山洪暴发,道路阻断,航班取消,立交桥被淹没,山区群众被困屋顶,市区上班族被困下班途中……大雨就是动员令,一场众志成城的抗洪抢险行动全城展开。
  一天之内,气象预警连发六个,应急响应连升三次。市委书记郭金龙主持召开抢险调度视频会,市委班子成员分赴各处指挥救援抢险。政府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公安消防部门通过微博接警和救援,交通卫生部门发布安全提示。消防局投入7400多名官兵,奔赴各救援现场。交管部门启动最高出勤方案,7000名交警全部上路。在车流集中的重点道路和主要路口,在大水淹没地面的路段和桥洞下,每一处都有交警指挥车流,疏导交通。在雨量集中的门头沟地区,民警先是挨家挨户劝说村民离开危险地带,后来又与消防官兵一起涉水营救被困群众。“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得到了全面贯彻,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燕山分局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救出50名被困群众后不幸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和忘我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中国人。
  在这个不平静的雨夜,政府部门和消防官兵四处救险,很多普通市民也走上街头,加入了保卫家园、救助同胞的会战。雨水冲刷,井盖失落,环卫工人以身体为标杆,警示过往行人避让危险。广渠门桥下,越野车被困,民警一声招呼,众多市民帮忙拉出了汽车。积水成河,淹没车轮,一位男子冒雨指挥其他车辆“低挡”通行。还有那些开着私家车上街接送滞留市民的志愿者,那些打开家门把陌生人迎进来热情招待的好心人……北京人用行动书写着大爱,用真心诠释着北京精神。这些动人的故事,形成了一股无形的正能量,在网上广为流传。
  天灾当前,政府部门显示了较快的反应能力,交警和民警的身影像雕像般镌刻在公众的记忆中。民间力量也呈现出良好的动员和整合能力,有效地弥补了官方力量的不足。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直以来众声喧哗的微博上,抱怨和谩骂声并未成为主流,而发布提示信息和彼此温暖相助成为了主旋律。这说明,经过30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民间社会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北京市民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公民意识。当社会突发事件来临时,北京市民能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自觉承担起守望相助的公民义务。市民自发的救助行动与政府统一部署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力地证明,责任意识正在成为中国公众的普遍自觉。
一场大雨把北京短暂地变成了“水城”。过去24小时内,我们感受到了人民警察和消防官兵的可爱,也感受到了北京市民的融融爱心。同样应该被记住的是郭金龙在部署救灾工作时说的一句话:“这场暴雨告诉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今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此次抗洪抢险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更要花大力气补强尚嫌薄弱的基础设施。也许,防范“60年一遇大雨”的建设标准有些过高,但至少也该有对“20年一遇大雨”应付裕如的排水系统。这样,当天灾再次降临时,我们既有过硬的基础设施,又有众志成城的决心,大雨就不可能再给我们的城市造成严重的伤害。
城区河道洪水流量 均超20年防洪标准
00:00:00&&&
北青网&&&&&&
作者:解丽
  本报讯
“7·21”特大暴雨中,部分河道漫溢,造成排水工作无法展开,延缓了道路排除积水、恢复通行的时间。市水务局河湖处表示,城区河道洪水流量均超20年防洪标准,已经尽最大可能让河水下泄。
  随着暴雨的到来,18:30,三家店拦河闸开闸放水,最大下泄流量为139立方米每秒,累计下泄水量78万方。19:30,城市河湖昆玉段通过安河闸向北安河实施北分洪,最大分洪流量30立方米每秒。
北运河闸站全部敞泄,22日2:00,拦河闸最大流量1200立方米每秒,达二十年一遇。
  城区河道洪水流量均超20年防洪标准。朝阳除清洋河外,全部敞泄,海淀金河、万泉河、旱河全部敞泄,丰台区河道全部敞泄,石景山人民渠漫溢,其他河道满槽;丰台区旱河、丰草河、马草河漫溢。21日22:40,大石河出现历史最大流量,为1110立方米每秒。
61年以来最大暴雨 造成暴雨山洪叠加灾害
00:00:00&&&
北青网&&&&&&
作者:樊江云
  本报讯
7月21日,本市发生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平均降水量170毫米,为自1951年以来有完整气象记录最大降水量。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截至22日17时,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
  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
  另,在抢险救灾中,房山区韩村河副镇长高大辉、燕山公安局向阳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密云县大城子镇镇长李建民因公牺牲。
十年看护北京“毛细血管”
00:00:00&&&&来源:&&
&&&&作者:李天际
 本报昨日头版大片“首都清洁工”的主人公被找到
系海淀环卫中心二队魏公村班环卫工人李成友———
  雨·人坚守
  大暴雨瓢泼而下,一位环卫工人打开路边的雨箅子,一半的身体趴在没过小腿的水中,用手掏着雨箅子下的杂物。
  前天的暴雨中,摄影师傅强拍下一组环卫工人疏通雨箅子的照片,这组名为“首都清洁工”的照片迅速在网络上传播。
  照片上的主人公叫李成友,海淀环卫中心二队魏公村班的一名环卫工人。昨天下午,李成友顶着34摄氏度的高温,清扫着中关村大街上的纸屑。他没想到,自己那个在雨天重复了无数次的“掀雨箅子”的动作,感动了无数人。
  “李成友出名了,上了北青报的头版。”昨天一早,海淀环卫中心二队魏公村班像过节一样热闹。当他的同事从报纸上看到李成友的时候,大家相互传递着喜讯。“李成友一早来单位换上衣服就出去干活去了,他还不知道呢。”
班长蔡虹岩打电话告诉了正在清扫马路的李成友。
  对于自己“一夜成名”,李成友没觉得是件大事。记者找到他时,他正把果皮箱里的垃圾倒进三轮车。“没什么了不起,都是我平时的工作。”说完,李成友跑上一座过街天桥,捡拾人们丢下的废弃物。
  即使在神舟大厦门前,还原前天暴雨中那个定格在无数人记忆中的“掀雨箅子”的动作时,李成友也依然觉得这就是他的本职工作。
  在同事权红飞的眼里,李成友是个很乐观的人,“他很少抱怨什么,什么活都抢着干。每天一早到单位,先把院子清扫一遍。”
  实际上,李成友的妻子经常住院,孩子上四年级。他住在海淀北部的上庄,骑车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单位。“他很少提家里的困难。”
班长蔡虹岩说,他从来不迟到,轮休的时候也经常加班。
  李成友是一名有10年工龄的环卫工人,今年2月份因工作调动,他成为海淀环卫中心二队魏公村班的一员。有活争着干的李成友很快得到同事的认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成友捡到两次钱包,直到失主打电话来表示感谢,大伙才知道李成友所做的好事。“他就是这样的人,掀雨箅子一点不奇怪。”
同事权红飞说道。
  沿中关村大街西侧,从魏公村路口到白石桥,全程2公里,这是李成友的清扫责任区。
  每天上午8点到下午3点半,他会骑着那辆三轮保洁车上路,在2公里的路段来回巡视,确保绿地没有白色污染物,人行道无烟头和纸屑。遇到下雨天,疏通雨箅子就成了他的主要任务。
  前天下午,海淀环卫中心二队魏公村班的61名环卫工人全在路上。“每个人都在默默无闻地做事。”
班长蔡虹岩说,“李成友的平凡举动得到社会的肯定,其实也是社会对环卫工人整个群体的认可。”
  掀开雨箅子那一刻
  只想别让马路积水
  李成友身高1.65米,46岁,已经满脸皱纹,常年的日晒使他的皮肤变成深褐色。前天的暴雨中,李成友掀开了神舟大厦门前的一个雨箅子。这一幕碰巧被摄影师傅强抓拍。
  “当时雨下得挺急,我也想找个地方避一避。”前天下午2点40分,李成友穿着黑色的雨衣,骑着三轮车路过神舟大厦时,先前的毛毛细雨突然变成瓢泼大雨。
  路面上的积水很快没过脚踝,水还在上涨。“我当时想,可别让马路积水,要不然行人看不清路,绊倒摔倒了怎么办?”作为一名环卫工人,李成友的职责之一,就是雨天疏通拥堵的雨箅子。
  哪里有雨箅子,李成友心里很清楚。此时,他顾不上避雨,找到最近的一个雨箅子,水正从雨箅子里往外涌。
  这处雨箅子位于中关村大街的一个主路出口,为了防止雨天驾车的司机看不到他,李成友在草地里找到一个废弃的锥筒,他把锥筒挡在自己的前方。掀开雨箅子的盖儿,他又怕行人路过时掉进井里,随即把三轮车横在身后。
  “掀开盖儿,积水根本排不走。井里被堵住了。”
李成友找来一根树枝,对着井里捅,水还是排不掉。他半个身子趴在没过脚踝的水中,用手摸到井里有两块大砖头。搬开砖头,路面上的水瞬间朝这个排水井涌来。
  大约4分钟以后,路面的积水减少。李成友重新盖好雨箅子。他的身体——头发、衣服、鞋,全部被雨水浸湿。那个下午,在北京61年来遭遇的最强的一次大暴雨中,李成友一共疏通了10个雨箅子。
  “最美清洁工”感动网友
  前天晚间,摄影师傅强拍下的一组名为“首都清洁工”的照片感动了广大网友,网友将其称为“最美清洁工”。
  根据傅强的描述,前天下午,他在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神舟大厦门前,看到一名穿黑色雨衣的环卫工人骑着三轮车经过。当时降雨很大,地面上的积水没过了路面,环卫工人骑到一处雨箅子前停了下来,弯腰打开雨箅子,但是井口被杂物堵住,雨水不能顺利往下流,他找来木棍反复疏通,仍不见效。后来,他趴在水中,用手去够,最终疏通了下水井。整个过程被傅强全程记录。傅强说,下雨时,他拍了很多的人,但这位首都环卫工人最令他震撼和感动。
  我只是普通环卫工
  没想到成网上名人
  昨天下午,干热而刺目的阳光暴晒着大地。神舟大厦门前那个被李成友疏通的雨箅子里除了淤泥,已经看不到任何杂物,“再下大雨也不怕了。”
李成友检查完松了口气。
  他用一根一米长的竹夹子,把雨箅子周围的塑料袋、饮料瓶、废纸装进簸箕里。看得出来,他热爱工作胜过不经意的“一夜成名”。
  记者:你是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已经出名了?
  李成友:上午同事告诉我,才知道自己上报纸了。
  记者:现在你有什么感想吗?
  李成友:说实话,这没什么炫耀的,我就是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下雨疏通水井是我的日常工作。前天下大雨,班长就是让我们疏通下水井。要说感想,我觉得我坚守在岗位上,通过我的付出,没有发生任何危险。
  记者:你当时看到有人在拍你了?
  李成友:雨水把路面淹没了,汽车开过来溅起一米高的水花,我在掀雨箅子的时候,是有一个人在冲我拍照,我以为他是拍水花呢。当时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赶快把路面上的水排干净,别的都没管。
  记者:其实前天下暴雨的时候,你的同事们也在路上疏通雨箅子,但只有你被拍下来,成了网上的名人。你担心别人说你运气太好了吗?
  李成友:那个摄影师只是碰巧拍到我了,我的其他同事也都是这么做的。看到我上报纸,我的同事也都为我高兴,因为我们环卫工人平时受到很多委屈,很少被别人理解。
  记者:你会很在意这次的成名吗?
  李成友:没想到会成名,我觉得当环卫工人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活。我更喜欢工作时出汗付出的感觉。
最大暴雨说法从何而来?
00:00:00&&&
北青网&&&&&&
作者:赵婷婷
  雨·人解 读
  本报讯
大暴雨天气发生后,不少人将之称为北京61来最大的暴雨。对此,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北京目前可查证的只有1951年以后的气象资料,在此之前的数据是没有的,也就无从比较。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自1951年来的最大暴雨”。
  据北京市气象台统计,截止到21日22点,北京20个自1951年就已经建立的、国家级观测站监测到的平均降水量已经达到163.7毫米,达到大暴雨的量级,这也是1951年建站以来的最大值。
  “从1951年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这次的降雨应该说强度是最强的。”曲晓波表示,1951年之前北京还没有建立气象站,没有气象数据可供比较,所以只能说这次暴雨是有记录的6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据了解,北京在1951年建立了第一个气象站,1953年建成了15个气象站,到1959年才最终建成首批的20个站。
  曲晓波表示,此前经常说的“多少年一遇”的说法其实缺少科学性,这是水文上衡量灾害出现概率时使用的一个词,比如说“百年一遇”,其实可查的资料根本就达不到一百年,所以这只是说明发生的概率比较低,防御级别不用那么高,但如果是“十年一遇”,就说明发生频率很高,需要提高警惕,加强防御。
  此外,从气象学上来说,一个小时之内降水量达到20毫米以上就是强降水,这次持续的一个小时20毫米以上的这种降水情况非常多,所以说短时强降水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是就这次降水过程本身而言,整体持续时间并不是特别长,比如北京1963年8月那次的强降雨,这是此前北京记载的强度最大的一次降雨,时间持续了24小时以上。而这次强降水只从21日上午10点持续到了22日凌晨3点,到6点时降水已经基本结束。
  权威访谈
  北京基站有限导致没有发送预报短信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昨日表示,此次北京大暴雨的形成主要有五大原因。北京将在未来两三年内,建成完善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发送速度和覆盖面。
  记者:什么原因造成此次暴雨的强降水?
  曲晓波:首先从西而来的冷空气为降水提供了前期条件;其次,近期来自南方的西南暖湿气流给北京带来了非常充足的水汽,这是形成降雨的必要条件;第三,从降水分布上来看,比较大的降水都发生在西南东北向,这一带恰好是北京山脉的分布地区,是北京降水的多发带,南方水汽经过北京的时候都是在山前聚集爬坡,气流上升、空气凝结,最终导致水汽下降;第四,此次降雨中河北的雨量也很大,河北产生的云团,在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不断经过北京,给北京增加了降雨;第五,19、20日北京天气很闷热,大气积累了很高的能量和水汽。这五大因素最终导致了此次暴雨天气的形成。
  记者:为什么很多人没接到手机预警信息?
  曲晓波:气象部门有短信终端发送渠道,但是北京有2000万常住人口,95%以上拥有手机,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而且北京人口特别集中,大量人群都集中在一个基站覆盖范围内,导致短信发送、接收不及时。联通曾经帮气象部门做过测试,一条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按照这个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长时间。
  记者:未来如何完善气象灾害的预警网络?
  曲晓波:国务院在汶川地震之后,要求全国各地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气象灾害也属于突发事件一种。北京在今后两三年把这个网络系统建立起来,这个网络系统的发送渠道主要包括短信、电视、网络、显示屏等。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孕妇梦见下大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