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行为主体能够实现 经济人和马性行为影片什么人有机融合

萍乡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萍乡日报
&&&&&&字号
“十三五”时期(年),是贯彻落实国家“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时期,是萍乡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建议,对促进我市转型升级,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现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努力克服资源枯竭和产能过剩叠加困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总体实现。全市经济平稳发展,产业结构趋优,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依法治市全面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
尤其重要的是,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和实干定力,立足萍乡发展实际,认真落实“奋力把经济搞上去,切实把作风正过来”的总体要求,砥砺前行,排难而上,开创了萍乡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新局面,形成了一系列符合萍乡发展实际的新思路、新战略,为加快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2)“十三五”时期全市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深度调整期。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总体有利于我市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全球需求结构难以有效提振,发达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发生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进入转型提质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向中高速转变,发展水平向中高端迈进,对我市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全市看,我市经济已迈向转型升级新阶段。随着长江经济带、赣湘合作和赣西城市群分别上升为国家、省战略,交通网络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承载发展的框架日臻完善,深度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外发展资源的战略优势将明显提升;在产业发展、创业创新、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众多领域,拥有一批试点示范和发展平台,将形成国家政策支持和自身探索实践的叠加优势,有利于培育形成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我市产业基础较好,产业升级的要素加快集聚,将有力推动我市转型升级;全市上下思发展、谋发展的愿望强烈,创新创业的意识浓厚,转型升级的思想基础夯实。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处于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我们务必立足市情,保持定力,顺势而为,引领新常态,培育新优势,以转型升级的突破性进展,推进我市新一轮快速发展。
(3)“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制定和实施我市“十三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省委“十六字”方针,坚持转型升级,坚持从严治党,奋力把经济搞上去,切实把作风正过来,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的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努力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必须坚持转型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创新驱动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在做大总量中提质量、增效益,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发展升级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山青、水净、天蓝,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下力气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强化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对接、合作共赢,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必须坚持依法治市。法治是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法治萍乡、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形成决策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促进我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4)“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市“十三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一个提前、建设五个城市”,即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城市、赣湘合作先行城市、生态人文旅游城市、江南特色海绵城市。以此为基础,具体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实现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幅提高,城乡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省率先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莲花贫困县摘帽。
――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崇德尚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红色文化基因得到传承,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若干领域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人权得到切实保障;法治萍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二、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载体,推进资金链引导创新链、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将萍乡建设成创新创业活力城市。 (5)培育转型创新新动力。紧紧围绕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千方百计向投资、消费、出口创新要动力。切实把项目建设放在增添新动力的首位。始终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以项目拉动投资,带动消费,促进出口,不断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突出投资对转型创新的关键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策性项目支持,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挖掘经济发展新空间。创新投资方式,引导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实现大发展。不断增强消费对转型创新的拉动作用。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扩大住房、汽车消费,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信息、老龄服务等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推进城乡消费结构升级,实现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推进消费潜力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用好“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入实施优进优出战略,加强与国际产能分工合作,推进优势企业、产品、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升级,努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把萍乡建设成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6)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扶持创新主体,鼓励引导企业持续开展研发活动,创造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金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重大技术攻关,积极引导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开展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力求在优势产业领域和核心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促进科研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市场化。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依托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科技创新园区平台,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和协同,打造若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建立健全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联合建设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的协同创新体,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团队和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健全各级政府科技投入制度,做实政府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平台,鼓励企业主体健全创新投入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7)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充分利用我市和周边地市高校、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对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探索和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打造创新创业特色平台。鼓励和支持企业面向企业内部和外部创新创业者提供技术服务支撑,依托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等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降低创业创新门槛。构建普惠性支持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监管机制。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在全社会营造勇于创新、勇于创业、尊重人才、包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鼓励更多社会成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努力把萍乡建设成创新创业活力城市。 (8)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实施育才引智工程。继续实施萍乡高层次人才1123工程、企业精英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工程、青年才俊培养工程,通过柔性引才、院士(博士)领军、定向培养等方式,培育壮大一支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队伍。打造育才引智平台。着力加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实现全市重点产业全覆盖,促进院士经济、博士产业取得新突破;规划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依托市内外科研院所、职校专业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以项目、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资源为纽带,采取人才资本股权分配等方式,对接萍乡优势产业产品,将人才资本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优化育才引智环境。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充分释放创新发展才能和潜能,把萍乡建设成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
三、坚持新型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内外产业分工变动趋势,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更加注重推进制造智能化,更加注重品牌建设,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9)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行动。以陶瓷、鞭炮烟花等传统产业为重点,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技改项目资金支持,充分发挥政府科技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加大对公共研发、检测和销售网络平台的扶持,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动能转换。促进传统产业聚集发展。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兼并重组,消化过剩产能,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商业模式,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电瓷、环保陶瓷、鞭炮烟花等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领先的电瓷产业基地、环保陶瓷基地、鞭炮烟花基地。 (10)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兴产业重点。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关键,通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培育骨干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粉末冶金、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全市战略性产业规模倍增、龙头企业倍增、示范基地倍增。完善融资服务平台。加快设立和引进新兴产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信用担保以及再担保基金,支持新兴产业企业发展。支持和推动实力雄厚、成长性强的新兴产业企业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发行债券。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贷品种,改进融资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健全新兴产业企业培育平台。营造新兴产业发展宽松环境,健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融资服务、人才培育和市场开拓的服务体系,形成全市新兴产业梯度发展格局和协作成长机制。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力争到2020年,培育2至3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名牌企业。
四、坚持新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彰显特色的现代新城。
(1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一带三区多组团”的总体框架,形成核心带动、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提升萍水河“一河两岸”生态观光带功能。加大田中湖、老城区、麻山生态新区捆绑开发力度,推进萍水河生态观光产业带建设,放大名院、名人、名曲、名歌、名产综合效益,将其打造成赣湘边际区域最美的河流之一。完善“三区”发展功能。促进高端要素、高端平台向三区集聚,着力强化服务功能、消费功能、创新功能和流通功能。加快组团发展。发展特色经济,强化外围地区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承载能力,促进组团内产业、人居、文化、生态等功能合理布局和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城市经济。
(12)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健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城镇供水、道路、燃气、防洪减灾、公交等建设,促进城镇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着力加强新城区建设。加快发展金融商务区、田中湖等重点项目,完善功能配套,切实把新城区建美、建精、建出品位。加强老城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切实把老城区做优、做净、留住乡愁。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建设。集中资源,打造特色。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利用PPP等模式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 (13)提升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坚持统一协调、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重心下移的原则,明确权责,加强工作协调,推进管理高效。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整合城市执法管理资源,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城镇历史文化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留住历史记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城市社会化管理机制。引导城镇居民树立“城市是我家、管理靠大家”意识,完善城镇社区公共管理服务网格,建设一支覆盖城镇的公共管理志愿者服务队伍,把城市管理化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五、坚持农业现代化,着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集约经营、规模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
(14)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功能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按照绿色高效、生态安全、特色明显的要求,以芦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其他县区市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为依托,抓好杂交水稻种业、绿色生猪养殖、食草牛羊养殖和油菜油茶、花卉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优质稻、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养殖场等集中连片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3至5家农业类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提升农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积极创新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等多种融合模式,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完善多层次产业融合服务,建立紧密型利益联合机制,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强农产品生态安全。全面推广节肥、节药、节水等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土地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打造食品安全城。
(15)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严格保护耕地,严守耕地红线。推进标准化农田建设,不断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体系。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农产品安全、农业机械化、农民培训、农业信息化、生态环保、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综合实力。加快发展智慧农业。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业生产链、加工链、销售链智能化。大力拓展农业生产新优势。培育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科普教育、生态保护、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不断拓展农民的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 (16)深化农村农业改革。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建设市县乡三级产权综合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和产业化经营。加强惠农金融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财政惠农信贷通”推进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农民房产确权登记发证和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完善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权制度改革。
六、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旅游文化金融产业水平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提升旅游、文化、金融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互联网+”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17)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培训、商务会展、工程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制造向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融合,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转变步伐。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统筹推进养老护理、家政、住房、教育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消费相互促进,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步伐。加快发展信息、环保技术等新兴服务业态。整合提升商贸、社区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工程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互联网、科技、农业休闲、金融、制造、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培育文化企业,重点抓好安源文化博览园、萍乡中心书城、武功山文化产业园、莲花文化产业园、湘东彩印包装基地等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重组,把文化产业打造成转型发展新引擎和新的支柱产业。
(18)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强化规划引领。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高标准规划旅游空间布局,促进市内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品牌塑造等跨区域竞合、抱团发展。加强旅游景区建设。建立以武功山景区为龙头,多景点支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强武功山、安源路矿、杨岐山、玉皇山、荷博园、麻山新区、株萍铁路沿线城区、萍水河文化风光带建设,促进创建争先进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好旅游公路网,完善宾招酒店、购物、娱乐等旅游设施,提升旅游承载能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形成市内游、国内游旅游商圈,把杨岐山景区打造成国际杨岐宗旅游目的地,把武功山景区打造成国际户外健身旅游目的地。加快多元化旅游形态的构建。着力加强红色文化游、工业文化游、杨岐朝圣、户外健身、养生休闲观光、商务、节庆、会展等旅游形态创新,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打造旅游发展平台。着力抓好国际帐蓬节、山地穿越运动、二胡艺术节、杨岐宗国际研究论坛、养生论坛、汉冶萍研究论坛、安源中国革命早期历史研究论坛、傩文化研究论坛等平台建设,做成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旅游人才建设。培育壮大一支集旅游创意、管理、营销、导游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为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营造旅游发展政策环境。建立健全旅游投融资机制和旅游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旅游业大发展,把萍乡建设成为生态人文旅游城市。
(19)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推进金融市场主体建设。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加大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加强金融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萍乡金融商务区、“新三板”产业园、农村金融信用体系试验区、全市小微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完善服务功能,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通道,促进金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金融与科技合作新机制。深化银行与科技型企业合作,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型企业和众创空间发展。建立健全“金融扶贫”机制。完善贫困地区金融体系,加强个性化、便利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金融扶贫脱贫步伐。大力拓展农村金融。推进农村保险市场建设和农村普惠金融,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断优化金融生态,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20)积极推进“互联网+”发展。促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规划建设一批电子商务区和智慧园区,打造赣西电商中心。推进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和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服务业、农业和城市管理的应用,着力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文化创意、普惠金融、惠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和绿色环保等重大工程,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推进宽带网络、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城乡全覆盖,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北斗导航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大“互联网+”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互联网+”人才引进培养机制、投融资机制,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七、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对接长株潭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趋势,主动对接长株潭,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融入长江经济带,走向“一带一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把我市打造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长江经济带内陆腹地重要支点城市和赣湘合作先行城市。
(21)深入对接长株潭。着力加强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协调推进试验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先行启动试验区湘东园区和上栗园区,构建“一区两园”的空间格局。着力加强思想观念对接。消除患得患失心态,主动沟通协调,精心谋划合作路径,创新合作模式。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对接。协调推动对接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渝长厦快速铁路萍乡段规划建设,促进跨市、县、乡交通互联互通。协同推进水、电、燃气、信息等基础设施互通共享。着力加强产业对接。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与长株潭工业、服务业、农业的融合,助推产业转型。着力加强人才对接。充分利用长株潭的人才优势,借智发展。建立健全以株洲市、长沙市为重点的政府间协调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探索建立赣湘“共同管理”体制机制,推动试验区基础设施互联、产业互补、信息互通、环保联治、政策叠加,把试验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合作的样板。 (22)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快高水平“引进来”。突出“招大引强”,坚持引资引智并举、招商安商并重的原则,注重招商选资,大力实施央企、外企、科企、民企对接和萍商回归战略,把引进外资同优化投向结合起来,同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结合起来,切实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优强项目。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投资环境和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外商创业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出口政策支持力度,支持萍矿等企业参与对外工程承包、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产业加工合作,支持萍钢转型发展。加强口岸平台建设,构建“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关体系。加强出口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国际营销物流等平台建设,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参与境外展会等形式拓展发展空间。
八、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整体性、协调性,推动形成平衡发展新格局。
(2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一体化规划。着重加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区域经济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修编工作,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全覆盖。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健全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机制,扩大县区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行政协调能力和城乡统筹能力。理顺乡镇事权,增强乡镇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富裕和谐秀美乡村示范带建设。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强农村规划和管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连片整治,保护好传统村落,打造乡村建设的地域文化特色。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进程。推进城市教育、户籍、医疗卫生、就业、保障性住房等资源向进城农民开放,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并轨,打造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萍乡样板。
(24)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兴市战略,重塑赣西文化堡垒。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弘扬正气。紧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推出一批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社科理论成果。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网络环境,传播正能量。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工程,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力作。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组织实施一批文化工程,把文化追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把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编辑出版一批文化丛书,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古遗址、古桥梁、古塔、古民居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加快南正街历史文化街区、鳌洲书院建设进度,完善地域特色文化景观,打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传承人脉文脉,留住文化记忆。 (2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萍乡轨道交通,打通新老城区快速通道和立体交通,提升城市通行能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推进昌萍、萍浏、萍醴等快速铁路建设,加快以萍莲、沪昆复线为重点的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建成中环路,推进中心城区主干道与出城通道、杨岐山至武功山旅游公路、地面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县乡村公路网水平,构建以“三横一纵”铁路网、“三横一纵两联”高速公路网、“四横三纵国省干线网”为主体的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武功山、麻山通用机场。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华能安源电厂二期为重点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以“西气东输”湘东、莲花段为重点的燃气管网建设,完成主城区老旧管网改造,推进农村管输天燃气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安源水库、寒山水库、碧湖潭水库、东源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九、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6)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强化规划引领,大力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发展、绿色发展。推进产业绿色发展,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重点创建省级循环园区、基地,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循环化。加快循环经济城市建设,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建成“城市矿产”回收利用体系、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27)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科学界定并严格遵守“蓝线”、“绿线”,严格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的保护,加快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修复,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调蓄、净化、排水等功能的“海绵体”基础设施,有效解决万龙湾、八一路等区域内涝问题,把萍乡打造成江南特色海绵城市。着力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目标,完善水生态管理体系,建立节约用水体系,推动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强水生态文化体系的传承。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山口岩、锅底潭、碧湖潭等饮用水源地周边及沿线环境的整治和保护,确保居民饮水安全。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一批生态公园,推进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实施新一轮生态林业工程,积极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建设山青、水净、天蓝的美丽萍乡。
(28)严格实施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方针,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净空”行动。加大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落实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举措。深入推进“净水”行动。加快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整合提升,有序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加强工业园区(基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源头综合治理,推进工矿场所环境治理修复,加大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力度,建设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多元环保投入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29)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总量减排、准入门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严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导向机制。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全面落实《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空间管制,引导各区域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实施政府一把手负责的“河长制”和“湖长制”。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探索建立重点环境保护区生态长效补偿机制。加强环境监管督查制度建设,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和司法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推进跨区域联防联控,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创新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保护机制。完善生态文明考评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区。
十、坚持共享发展,促进社会包容和谐
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完善制度,保障基本,坚守底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30)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能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目标,确保城乡就业稳定增长。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渠道,通过发展经济、发展产业项目来开辟劳动者就业岗位。健全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创业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加大对城镇困难人员、农民工就业帮扶力度,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及随军家属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消除就业歧视,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改善社会创业环境,大力支持大众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劳动执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形成覆盖城乡、日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健全医保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新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统筹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1)提高教育体育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按照优先发展、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成人高校和高职院校,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全市中小学校和职校网点布局,全面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学杂费免费,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深化萍乡学院和萍乡各类职校改革发展,紧盯萍乡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开展院(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为萍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完善城乡体育基础设施,推进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促进竞技体育发展。鼓励发展体育产业,支持社会资本创办健康体育服务业。
(32)推进人口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做好人口工作。推进优生优育,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帮助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切实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养老功能,促进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养老等公益事业,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建设好老年大学。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和残疾人康复体系。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城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水平,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医药分开、分级诊疗,建立现代化医疗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院校合作,不断提高医药技术和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兴办医疗机构,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政策待遇。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和管理,健全食品药品供应保障和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努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 (33)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推进精准扶贫脱贫。着力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国家规划,以莲花县、省定扶贫重点村和市定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为重点,集中政策、技术、信息、资金等各方面资源,推进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莲花县三年之内、其他县区两年之内完成脱贫任务。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有效性。对贫困家庭进行就业扶持,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不宜居住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健全扶贫脱贫保障机制。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贫困县扶贫脱贫考核,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健全地区协作、党政军机关和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十一、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34)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实施“三单两制一网一评价”制度,增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能力。进一步理清市、县区政府权责边界,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整合政府财政性资金,聚焦重点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项目,创新投资方式,撬动社会投资,不断增强政府财政性投资效益。
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包装好一批项目,加大项目推介力度,切实解决持续投入不足的问题。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明晰市以下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市以下财政体制,在增强县区既有财力基础上,提高市级统筹能力。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统筹体系,实施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全市转移支付资金合理分配机制,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积极推进税制改革。落实税收法治原则,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推进资源税、房地产税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落实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级经济发展管理权限政策措施,进一步理顺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安源国家森林公园、山口岩库区、杨岐山风景名胜区的事权关系,积极探索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重点镇享有县级同等经济管理权限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
(35)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全面放开投资领域,构建民营经济准入开放体系,加快民营经济领先发展区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优化国有资产布局,建立更加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支持萍钢、萍矿等大型企业改革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制经济。推进民营资本、集体资本、国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36)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产权交易等各种要素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建立公开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办法,加快推行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化,落实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措施。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强化用地管理,完善工业用地配置方式。稳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强化工业园用地内涵挖潜,因地制宜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建立用地计划差别化管理和与土地利用率挂钩机制。严格商服用地管理,商服用地不得与居住用地挂钩,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区域投资、金融市场体系。支持市内外市场化投资基金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引导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国内知名股权交易中心,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创新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能力。全面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以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分红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健全以激励创新和产业化业绩为评价导向的用人制度、学术职称授予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加强各类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健全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
十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切实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作为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多层次、宽领域依法治理,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
(37)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落实好安全生产“五个指导意见”,着力实施“企业可防、政府可控”工程,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强化鞭炮烟花、非煤矿山源头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8)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落实社会矛盾依法预防化解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利益表达、沟通协商、信息反馈、救济救助机制,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和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依法处理“以闹取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引导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依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引导群众依法逐级信访,教育群众依法表达诉求,严格执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完善信访工作考核机制。继续深化网格化管理,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全面落实《萍乡市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暂行办法》,完善领导下访听诉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39)依法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注重打防管控结合,进一步提高防控效率。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加强互联网管理,规范网络行为,防范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网络秩序。深入推进平安萍乡建设。严厉打击“两抢一盗”、涉“黄赌毒”、涉“黑恶霸痞”和电信诈骗等多发性违法犯罪,完善禁毒工作机制,建设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努力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十三、推进依法治市,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基本方略,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
(40)加强和改进立法、执法和司法。适应地方立法权下放,推动科学立法。加强立法工作机构、立法人才队伍培养等地方立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立法机制和立法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探索建立行政机关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依法决策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队伍力量,积极推行各行政管理领域综合执法,理顺市城管执法体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公正廉洁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重点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健全司法公开机制,错案防止、纠正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行政机构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完善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机制,营造环境公益诉讼良好环境。强化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确保法律有效实施。强化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司法、社会、舆论监督,推进法治在阳光下运行。 (41)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守法诚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和自觉行动。推进各级政府依法诚信施政。健全政府决策实施机制,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健全政府机关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建立健全公民、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守法信用代码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守法信用记录制度和公民职业守法信用记录制度,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加快制定全市公民和组织守法诚信褒奖办法,建立守法诚信“红名单”制度,营造诚信光荣、诚信受益的氛围。强化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违法失信行为公开和联动惩戒机制。加强公民诚信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契约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大诚信文化宣传力度,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十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光荣而繁重,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42)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完善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升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国情市情的把握,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创新发展模式,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进一步改进领导作风,科学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为我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43)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防“四风”反弹。加强纪律建设,坚持依规治党,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用严明的纪律管往大多数,确保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加大纪律审查力度,加强和改进巡查工作,坚决查处腐败问题,坚决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44)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扬民主,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扎实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维护国防利益。
(45)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要主动适应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运用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统筹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连心”工程推进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健全“强基”工程推进机制。完善基层党组织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方式,全面加强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新社会组织、机关和科研院所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净化能力。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加强基层党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规范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索建立村(社区)“履职清单”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本领。健全“模范”工程推进机制。提升龚全珍等“模范”品牌效应,带动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比学赶超,争创一流业绩。探索建立以党建为引领,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新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城乡社会和谐稳定、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46)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编制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重在抓落实。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县区、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切实把市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精神落到实处。
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1.“四个全面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五大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3.“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4.省委“十六字”方针: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
5.“一带三区多组团”:一带指萍水河“一河两岸”生态观光带;“三区”指城北片区、城南片区、麻山生态新区;“多组团”指上栗南部组团、芦溪组团、莲江组团。
6.“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7.“三横一纵”铁路网:三横指沪昆铁路、沪昆客专、衡茶吉铁路;一纵指渝长厦铁路。
8.“三横一纵两联”高速公路网:三横指昌栗高速、沪昆高速、吉莲高速;一纵指上莲高速(萍洪高速+萍莲高速);两联指沪昆复线萍乡至醴陵段、邵吉高速。
9.“四横三纵”国省干线网:四横指S308桐木至上栗段、G320国道、S311万龙山至排上段、S225路口至坊楼段+S538南岭至荷塘段;三纵指S308上栗至东桥段、G319国道、S309长平至福田段+S436五陂至南坑段+S225南坑至六市段。
10.“一区两园”:一区指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两园指湘东园区和上栗园区。
11.“三单两制一网一评价”:“三单”指政府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两制”指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和中介机构改革;“一网”指萍乡政务服务网;“一评价”指企业和群众对“三单两制一网”工作的评价。
12.安全生产“五个指导意见”:萍乡市煤矿、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综合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五个指导意见。 13.高层次人才“1123”工程:对接100所全国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和央企、国企等大型企业,以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形式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并重点支持1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职称,能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萍创新创业;围绕本市战略性创新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选拔200名左右有较强技术研发和经营管理能力、勇于创新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行重点扶持培养;柔性引进300名左右本市各行业急需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端人才为萍乡科学发展服务。
(责编:吴若、毛思远)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电视|本网关注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和马性行为影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