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中国主权有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国外财经》2001年01期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与中国的对策
【摘要】: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114【正文快照】: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在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全球经济的市场化 ,即市场的边界从国界走向全球 ,市场运行机制跨国界延伸 ,形成世界市场 ,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自 2 0世纪晚期以来出现的这次经济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义圣,陈元勇;[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01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连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荣海;[J];长白学刊;2002年02期
邱嘉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李丹;[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张志洲;[J];国际论坛;2001年04期
苑涛;[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袁春晖;[J];华东经济管理;2001年06期
唐海燕,胡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顾关福;[J];和平与发展;2000年04期
王军;[J];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姚伟钧,李勤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峰成;[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伍先斌;[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赵应云;[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张登文;[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李艳霞;[D];吉林大学;2004年
刘志云;[D];厦门大学;2004年
王庆利;[D];清华大学;2004年
孙万菊;[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赵景峰;[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李永刚;[D];天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俊英;[D];郑州大学;2001年
王海稳;[D];浙江大学;2002年
张桂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李文章;[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刘伟丽;[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吕楠;[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秦志颖;[D];外交学院;2004年
邓会;[D];苏州大学;2004年
孙明哲;[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陈晓芳;[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韦倩青,黄溪航;[J];大众科技;2004年10期
王冰;[J];北方经贸;2004年12期
吴中南;[J];管理世界;2004年02期
袁秀明;[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杨扬;[J];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齐晓华;[J];经济经纬;2004年01期
徐炜;[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03期
何自力;[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路爱国;[J];世界经济;2000年05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颖;[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吉;;[J];改革先声;2001年07期
谢茜萍;;[J];金融经济;2005年10期
章丽娥;;[J];时代金融;2011年15期
陈森浩;;[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2期
李泊溪;;[J];中国经济快讯;2000年12期
闫蕾;;[J];金融经济;2005年18期
杭爱明;;[J];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常俊红;;[J];大众标准化;2007年S2期
;[J];经济学动态;2011年03期
耿国祥;王娜;;[J];法制与社会;2011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启国;;[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程伟;;[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年度)[C];2003年
李焱荣;刘中平;王东;何万强;;[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张亦春;许文彬;;[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胡代光;;[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吴明瑜;;[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刘玉宝;;[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张振铭;;[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一届年会专辑[C];2000年
隋映辉;;[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塞;;[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振华;[N];解放日报;2005年
武志成;[N];天津日报;2005年
高岩;[N];协商新报;2009年
江苏连云港发展研究院院长
孙培松;[N];人民日报;2009年
赵凤华;[N];科技日报;2009年
商务部研究院美大研究部
陈晶;[N];国际商报;2009年
胡唯元;[N];科技日报;2009年
杨川梅;[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丁贤勇;[N];人民日报;2011年
小白;[N];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关立新;[D];吉林大学;2004年
徐铁骏;[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倪国良;[D];西北大学;2002年
赵景峰;[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孙东升;[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温俊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祭立怀;[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李丽;[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何谦;[D];西北大学;2008年
赵雄;[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韦向阳;[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张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丁丽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孙蓉;[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张崇锋;[D];西北大学;2004年
王晓梅;[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吴景森;[D];吉林大学;2004年
黎昌;[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赵建梅;[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孙秀岩;[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当代发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作为当今世界发展主流和趋势的经济全球化使得传统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主权原则在经济发展模式变迁、全球治理新兴主体崛起及与国际法人本化趋势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现出不断弱化和模糊的态势。因此,重新审视国家间经济主权的让渡与共享,合理处理国家经济权力的分配问题,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安全的脆弱性,构建符合正义标准的主权理论,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价值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论文网 /2/view-676494.htm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国家主权 国际法   作者简介:崔盈,西安财经学院法学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基础理论。   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10-135-02      一、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主权原则   国际法一直存在一个难以化解的矛盾:一方面,主权是不可分割和不容侵犯的,不因国家间合作机制的建立而遭到否定,这也是架构国际秩序的根本前提;另一方面,主权又是相对存在和可受限制的,国家主权的让渡和共享在所难免,任何国家都无法随心所欲的行使主权。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实质内核――主权存在的根基作用   国家主权是国家身份的表征和质的规定性,构成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基本的、总括性、不可分割的基础法律关系连接单位。其所蕴含的自然法精神指向的价值,赋予国家追求自身主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成为维护独立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和国际法存在、发展的决定因素,乃至国际法律秩序的发展蓝本。其核心内涵集中于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独立自主性,这意味着国家间法律地位的平等,一国在处理本国内外事务时排斥他国干涉,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意志的支配,国际法的约束力需经国家同意。   (二)国家经济主权的动态分层――主权限制的可能   国家经济主权并非浑然天成的静态权利,而是通过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各构成层次间的动态平衡形成的权利体系。   首先,在现象层面上,国家经济主权通过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国内经济管理权、外资管辖权以及平等独立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权利等形式对外表现,是经济主权多变易逝的制度层次。这些具体制度不属于事物的根本属性,是经济主权本质层次的客观表象,必须依附于本质层次而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因此,它的演变对经济主权的变迁不起决定作用,存在着接受协调和制约,乃至进行分割和限制的可能。   其次,在本质层面上,又渐次深入的存在着主观意志、主客观连接因素和客观需要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各国在管理国内经济及构建国际经济秩序中选择路径或创建制度的国家意志,属于主观范畴。第二层次是国际法为国家意志的实施划定范围和界限,主权只有在其划定的合法范围内运作才能达成主客观的贯通,丧失合法性的国家意志只能被阻却在国际社会之外。第三层次的物质需要性是经济主权最深层次的内涵,它体现国家维护经济独立和谋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不可分割和限制的绝对性和平等性,并最终决定经济主权的性质。因而,国家为满足这一层次的要求,可在制度层面进行灵活调试,在主观意愿层面通过自我限制实现合理控制。   (三)衡量主权受损与否的国际法标准   1.国家同意的存在   主权让渡或受限是否基于国家自愿同意是判断主权受损与否的首要标准。国家主权从根本上就是强调国家在处理本国内外事务上的独立意志,非自愿的让渡必然损害国家主权。   2.主权行使的适当性   维护主权的目的不在于主权本身的不受侵犯,而是为实现更大的国家利益。因此,国家在参与国际关系、进行国际合作的过程中,若未能对主权限制所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做充分估量,出现决策不当,致使国家利益无法保障,必然也意味着对国家主权的损害。①   3.国际合作机制超越授权的行为   国家可授权国际组织及其机构对某些事项做出决定,②而这种授权性让渡一定程度上脱离让渡国的绝对控制,有国际合作机制扩大职权范围越权行事,为成员方附加额外义务的可能性,这也构成是否侵害国家主权的衡量因素之一。   二、国家主权制度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全球化打破疆域束缚――经济动因   全球化是超越民族国家范式的过程,它的开放性、渗透性必然与国家主权的排他性和专属性发生碰撞:科技发展导致的市场全球化直接触发国际市场建立协调机制和规范的需求,主权国家独立进行资源再分配、自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日益缩小,无法再对本国经济的管理享有完全的排他权,其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法律制度的施行都必须与国际法律体制相协调。同时,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生态危机以及跨国毒品犯罪、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全球性问题具有关联性、跨国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其有效解决依赖国家及众多非国家行为体通力合作,实施全球治理。这从根本上造成国家核心机能作用的缺失和绝对权威的衰落,国家主权在其最根本意义上被国际合作力量重新定义,全球共同体观念日益突显。   (二)非国家行为体侵蚀国家主权――主体动因   全球市民社会致力于修正全球化弊端带给世界的灭顶之灾,它的兴起推动以国家为中心的单一结构向多元层次的世界体系演变,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空前弱化,其控制价值分配过程及结果的实质性功能受各层次行为体的挑战。   首先,尽管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仍然存在争议,但当代国际法日益关注个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在人权的国际保护、国际投资争议的解决以及海洋权益诉讼等领域个人都获得对抗国家主权的资格能力,这不仅是对个人在传统国际法中法律适用客体地位的否定,同时也进一步压缩传统国际法所确认的国家属人管辖权的实施范围。   其次,全球化进程导致国家间相互依赖的态势外化为国际政治经济组织的广泛建构,国际组织正以其日益增强的独立性,使过去被认为是国家独享或标志国家基本特征的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司法权、解决国际争端方式的选择权等权力在组织内共同承担或被约束和削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无法从国际组织的监督与制衡中抽离出去。   再次,作为国际秩序中与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并存的第三种力量,非政府组织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相结合,实现国际治理机制的创新,日益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行为体。在以国际条约和习惯国际法为标志、以“国家同意”为基础的现行国际立法模式无法满足全球化对国际法规则急剧增长需求的情况下,它们通过独立于主权国家之外的事务性立法和法律编纂形成的国际软法,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有效遵守,进一步推动和影响国际法立法模式向“国家间立法”与“跨国立法”并存的多元化方向发展,各国政府行使国际立法权的空间范围受到严重挤压。   最后,作为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迅速崛起,控制全球贸易、金融、投资、技术转让等各种关键性国际经济交往环节。由于它的全球战略不受任何民族国家的局限,对国界产生溃化作用,模糊国家利益概念,形成国家主权内涵中的“跨国真空”,成为制约民族国家权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际法的人本趋势淡化主权价值――博弈动因   由于人本秩序关注的是将原本仅处在国内秩序中的人置于全球整体范围内加以重视,因此它无可置疑的会与国家主权形成冲突和博弈。   首先,国际法的人本化直接催生了国际人权法、国际刑法和国际环境法等现代国际法的新分支;同时,还促进海洋法、空间法、外交保护法、引渡与庇护法等国际法经典部门法律规则、制度和原则的更新;此外,还致力于寻求诸如安全、发展、民主与法治,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健康,贸易自由化与核心劳工标准等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合理协调,国际法深入到包含国家职能在内的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其次,建立在国际法集体安全理论基础上,以国际社会名义对违背国际法规范、践踏公认国际社会意愿的严重情势,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人道主义干涉日渐加强,③这种人道关怀的优先性对传统的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等观念构成冲击和约束。再次,以个人为管辖对象的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及其涉及补充管辖权的规定④,都代表着国际社会在主权问题上一次崭新而复杂的实践,反映在全球化时代,基于滥用主权所带来的侵略性、扩张性、残酷性损害,有必要将这种寄生于社会的权力控制在有效发挥其作用和功能的范围之内。
  三、国家主权制度实践的开放化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主权与经济全球化发生着互动的良性碰撞,作为维系国家安全根基的国家主权理论也在传统的国家主权原则基础上呈现出新的演进态势。   (一)国家主权内涵多样化   首先,全球化进程中,国家经济安全成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核心所在。同时,货币主权、金融主权、文化主权、信息主权、环境主权等新构成也进入国家主权的涵盖范围,得到许多国家的承认。其次,原来游离于绝对管辖之外,处在国家主权模糊地带的南极大陆、国际海底、外层空间和天体被公认为人类共同财产,处在所有国家的共同主权之下,主权存在模式由排他发展到共享,“全球主权”概念使国家主权在空间上得以拓展。再次,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本身在行使范围上也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一国不可能对其境内某些特殊事项行使绝对管辖,也不能绝对的排除他国的合法管辖,国家间的属地和属人管辖展现交叉发展的趋向。   (二)主权权能的大量分离与让渡   主权就像国内物权法中所有权具有的弹力性一样,在本质属性与具体运作的两重意义上通过“核心主权”⑤和“非核心主权”⑥的功能划分,允许体现独立自主、不受外来干涉的主权属性与其使用权、管辖权的暂时分离,实现让渡的分层化,形成共同行使主权的体制,加速国际社会超民族国家合作的需求蓬勃兴起,使成员国主权的适用范围得到广泛延伸。   (三)对国家主权的限制与加强并存   一国参与国际合作必须接受可能与其国内体制和政策规则相悖的现行国际体制及各种游戏规则,部分层次主权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让渡和自主限制是国家在当代国际大趋势下的理性考虑和以国家利益为中轴和决策依据的功利选择,是对主权实现的充分促进和有力保障。因此,当主权让渡前提下不断推进的共同体合作产生溢出效应危及主权实体时,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核心主权的受损置之不理,在充分理解本国经济政策所产生国际影响的基础上,一系列强化对策会将偏离国家利益取向的制度安排拉回到维护主权的合理范围内。⑦   (四)主权维护的人本化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人权问题不再纯粹是一国的内部事务,保障人权已上升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人权保护的国际体制更多的重视与确认主权维护中的人权内涵是对国家发展中社会进步的建构。一个国家只有对内维护公民基本人权和自由,对外遵守国际社会基本价值准则,恪守对他国国民主权的尊重,其主权的行使才具有合法性和正义性。   四、结论   全球化时代需要共同规则,同时也应当尽可能的给各国主权的行使留下广阔的空间。无论是主权的让渡和共享,还是主权的受制约和进一步延伸,都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结果,其必要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是有利于促进多边合作和国际组织成员间的互利共赢,这样的主权观也才最符合构建和谐世界的正义标准。      注释:   ①如美国和欧盟在乌拉圭回合谈判过程中几度陷入僵局,正是基于对双方各自在贸易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恰当的行使主权,向多边贸易体系让渡主权的国家行为是否符合国家利益而进行的考虑。这也是美国为何在接受了WTO协议的约束后,仍保留与该协议相背离的301条款,公然违背承诺。   ②如WTO成员授权WTO争端解决机构按照WTO协议规定的实体和程序规则,对成员间的贸易争端做出有拘束力的裁决。   ③仅以联合国为例,在20世纪其对地区冲突和国内战争的干涉次数由8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5起猛增到90年代每年17起。参见张声海:《论国际干涉》,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5期。   ④法院有权代表国际社会对有组织暴力中所涉及的各种反人权罪、战争罪进行普遍的国际私法管辖。   ⑤它体现的是主权绝对性的一面,代表着国家主权的本质内涵和国家的最高权威,是绝对的、永恒的要素和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和转让的。   ⑥它体现的是主权相对性的一面,是由“核心主权”所派生出来的各种具体的主权权力,如经济运作权、一般管辖权等,它们可以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有条件的让渡或者共享,无损于国家主权原则。   ⑦如美国一直以来是国际投资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但高标准的国际投资实体法和无法控制的国际仲裁机制也对美国的经济主权构成威胁,为应对由此而产生的主权危机,美国先后通过《贸易促进授权法案》以及2004年新《BIT范本》,在对投资立法导向加以调整的同时触及投资条约程序法,甚至实体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英]伊恩?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国际公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张军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3]Fowler,A.,”StrikingaBalance:aGuidetotheEffectiveManagementofNGOsinInternationalDevelopment”,Earthscan.1997. London.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经济主权原则的挑战--《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经济主权原则的挑战
【摘要】:
经济全球化给传统的经济主权观点以强烈的冲击,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影响巨大,能否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家经济主权发生的变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传统国际经济法学说中关于经济主权原则的论述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无疑是矛盾的,因为国家的发展必然要实现本国的开放,必然要受到各种因素对本国经济主权的挑战,而这种挑战是一个国家取得发展成果所必须承受的代价。这一矛盾正是本文选题的原因。如何解决国家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与本国经济主权原则之间的矛盾?经济主权原则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应该有如何的更新与修正?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持有怎样的立场和实践?这些问题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所在。
本文采用了历史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列举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经济主权原则的发展以及经济主权理论的发展;列举了国家以参与国际组织、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引入跨国公司等各种方式下对本国经济主权的影响;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说明发达国家一些学者提出所谓经济主权“过时”、“废弃”等理论的本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经济主权让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文章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际经济法中的经济主权原则。本章通过对经济主权实质的阐述已经济主权的历史发展,指出当前发达国家一些学者所提出的经济主权弱化理论的实质,同时也表明经济主权弱化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
第二章则特别论述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浪潮下所导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本章在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用大量实例证明无论是国际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跨国公司,都在客观上弱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更加深入的证明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弱化的事实。
第三章则论述经济主权让渡理论。本章在前两章分别对经济主权原则的论述和经济全球化之下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弱化事实阐述的基础上,力图为经济主权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弱化的矛盾寻找答案。为此,笔者论述了经济主权让渡的理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论证经济主权让渡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并论证了经济主权让渡理论的正确性。
第四章则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我国应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持有怎样的经济主权原则进行论述。我国当前大多数著作均认为经济主权原则是我国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原则之一,要紧紧把握经济主权,决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我国经济主权。但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事实证明这样的观点与经济发展的实际已经脱节,传统牢守经济主权的观点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固守严格的经济主权原则,势必陷入理论和实践的困境。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当重新审视我国国际经济法学中的经济主权原则,使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以期最大限度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发挥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D996【目录】:
第一章 传统经济主权原则与挑战8-17
一、传统经济主权原则的基本论点与当前现状8-9
二、经济主权理论的发展9-14
三、西方学者有关经济主权弱化理论的本质14-17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传统经济主权原则受到挑战的主要原因17-28
一、经济全球化对经济主权原则的影响概述17-18
二、国际组织对传统经济主权的挑战18-21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21-24
四、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24-28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与传统经济主权间矛盾的解决途径28-35
一、维护主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解决途径28-30
二、经济主权让渡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30-32
三、经济主权让渡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32-34
四、经济主权原则的发展趋势34-35
第四章 我国的经济主权原则及发展35-40
一、当前我国学术界对经济主权原则所持的态度35-36
二、绝对的经济主权原则并不能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36-38
三、当前我国对经济主权原则应采取的态度和做法38-40
参考书目41-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沙木斯亚·阿力汗;[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孙雪纤;[D];外交学院;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斌彬;[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俞正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余敏友;[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李琴;;[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徐开金;[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徐泉;;[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吕晓东;[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陈勇;[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刘世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谢晓娟;[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卢凌宇;[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泉;[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何志鹏;;[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赵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梁修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钟付和;[J];比较法研究;2002年02期
朱新梅;;[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汪全胜;陈光;张洪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殷泽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唐明贵;[J];商业研究;2001年10期
陈斌彬;[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吴志成;[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湛中乐;徐靖;;[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陈柳钦;;[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曹堂哲;;[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杨树明;南海燕;;[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陈喜峰;;[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郜尔彬;;[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黄瑾;;[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张海冰;;[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吴永辉;;[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杜涛;;[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岩;[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薛磊;[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黄萍;[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于沄;[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朱晓燕;[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翟艳芳;[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傅美蓉;[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杨娜;[D];南开大学;2010年
雍冀慧;[D];南开大学;2010年
郭薇;[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恽艳茹;[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袁洪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罗满秀;[D];湘潭大学;2010年
綦菲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刘璐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万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蒋红莲;[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郭江涛;[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杜娟;[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杨松梅;[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聂志红;;[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海滨;[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唐维维;;[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丁又双;[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庞小妹;[J];当代法学;1999年06期
张维迎;;[J];读书;2008年07期
万华炜;[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8期
黄惠康;[J];法学评论;1987年03期
何艳霞;;[J];法制与社会;2007年12期
朱宏伟;;[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湘娟;[D];新疆大学;2004年
朱秀红;[D];新疆大学;2005年
吴静媛;[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崇利;[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郑海东;[J];财经研究;1996年04期
韦经健;车丕照;;[J];东北亚论坛;1993年02期
杨运忠;[J];当代亚太;2003年01期
尤尔根·哈贝马斯,刘慧儒;[J];读书;1999年09期
俞正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陈舟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俞正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翟玉成;[J];法学评论;1997年03期
余敏友;[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晓勇;[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2期
刘志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赵树森;[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王为朋;赵敏敏;;[J];甘肃农业;2006年01期
王慧军;[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陈红;[J];理论学习;2004年11期
刘保国;;[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雷新超;[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02期
涂运涛;刘正品;;[J];青年思想家;2003年05期
雷新超;;[J];学习论坛;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龙永图;;[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一)[C];2002年
王占峰;董彦鹏;;[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唐启国;;[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程伟;;[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年度)[C];2003年
许克俭;;[A];甘肃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李焱荣;刘中平;王东;何万强;;[A];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C];2004年
张亦春;许文彬;;[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胡代光;;[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蒋晓慧;;[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吴明瑜;;[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侯志明;[N];人民政协报;2000年
如琢;[N];人民日报;2004年
梅赞宾;[N];国际商报;2002年
冯德连;[N];光明日报;2005年
高浩荣;[N];人民日报;2000年
张泽慧 夏健明;[N];人民日报;2005年
龙永图;[N];中国商报;2005年
高新国;[N];中国改革报;2006年
国纪平;[N];人民日报;2007年
宦璐;[N];上海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永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王健;[D];武汉大学;2005年
陈建南;[D];厦门大学;2002年
关立新;[D];吉林大学;2004年
徐铁骏;[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陈宏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徐涛;[D];武汉大学;2005年
方先丽;[D];复旦大学;2003年
黄真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孙凡荣;[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夏镔;[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熊小霞;[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蔡大平;[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熊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胡小娟;[D];湖南大学;2001年
赵建梅;[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韦向阳;[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李红卫;[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刘宁;[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孙秀岩;[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