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比较教育学研究生的方法体系

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内容分析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大陆比较教育学科体系研究的内容分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最新公告:
&&&&&&&&&&&&&&&&&&&&&&&&&&&&&&&&&&&&
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正文
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 作者:王理&|&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18&|&更新时间:&|&文章录入: ]
&&& 何谓比较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被称为“比较教育之父”的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的范围大致是:“一部对此项研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研究各该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研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I?L?Kandel)认为,“比较教育的研究继续教育史的研究,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阐明教育和多种文化形式之间必然存在的密切联系,”“比较法要求首先判明决定教育制度的无形的、难以捉摸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判明比校内的力量和因素更为重要的校外力量和因素。”“比较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导致教育制度相差别的那些力量和因素的差异性。”  前苏联的比较教育研究者索科洛娃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中教学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共同的和个别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揭示它们的经济、社会政治和哲学基础,以及民族的特点。在综合年轻一代的教学和教育的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比较教育学阐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国民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促使进一步研究教学和教育的理论。”  目前,在比较教育界对比较教育概念有着比较公认的看法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强调了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和实用价值。认为比较教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国的成功经验,改进本国教育。比较教育学是一门为公众服务的学科。它的作用在于向人们提供广泛的教育情况与信息,不断进行对各国教育问题与趋势的研究与分析,帮助人们加深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扩大对外国教育情况的了解,协助本国的领导者进行教育决策或预测,进而改善本国的教育状况。  第二,突出了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其中又分成了校外与校内两个派别。校外派强调比较教育学必须透过教育现象,透过对其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分析,揭示控制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校外派认为在确定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时,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并且校外的事情可以支配校内的事情。校内派则与此相反。他们认为比较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本身的一门学科,而教育是有其本身的特点与规律的。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践活动也均在学校内进行。  第三,注重对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并试图从方法的角度对比较教育学确立定义或界说。赞成这种观点的比较教育学家认为方法就是比较教育学本身。  第四,主要特点是特别关注比较教育学的功能与性质。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应该是比较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分析其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同一性或差异性,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一般原理与规律。  综上所述,比较教育的概念概括为,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
 一 &比较教育的基本特征从对比较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有关比较教育的众多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分析来看,比较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是多元性。比较教育学既可以以国家作为比较的基本单位,也可以以地区、民族作为比较的基本单位。比较教育学同其他学科的一大不同之处,即研究对象的多元性,也就是所谓的跨国家性、跨地区性、跨民族性。我们认为,比较教育学不仅包括国家之间的比较,而且包括国家内部地区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比较,同时还包括超国家的比较,即在由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达程度等各种概念所组成的国家群或区域群之间的比较。  第二是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就足比较研究法,这一特征在教育学科群体的其他学科研究中的表现也是没有这样突出的。  第三是研究领域的广阔性,并兼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性质。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却几乎覆盖了全部的教育领域。就其研究范围来讲,它不仅要研究教育本身的各种现象和规律,而且还要研究影响或决定教育发展的其它种种因素和条件。  第四是时代性,即比较教育的研究在时间纬度上总是以现在为中心的。作为教育史延伸到现在的产物,比较教育仍然不能忽视现存教育现象背后的历史依据,但它直接关注的还是不同国家现实的教育状况。这是比较教育区别于教育史(包括当代教育史)的重要特征。  第五是它的民族性和国际性并存的特征。一方面要面对异国和异族的文化和教育现象,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除此之外,比较教育还表现出其他一些特征,如跨学科性、综合性、应用性等。
  二、比较教育的学科领域  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分为,比较研究、外国教育、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其中比较研究又分为比较教学法与教育内部分析和文化内部分析两个亚领域;外国教育领域包括本国以外的一个或多个国家教育制度、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国际教育分为国际教育教学法、国际教育机构工作研究两个亚领域;发展教育则主要是研究教育发展问题。
三、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我们的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方法论的基础。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应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体系。所谓严肃的科学态度,是指应具备全面、系统、客观、辨证地分析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所谓科学的方法体系,是指应不断探求方法的综合、可靠和有效。  现代系统理论(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一般系统论)具有浓厚的方法论特征,但它不具有哲学世界观的等同性。我们的比较教育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应用其中有用的方法论原则,但不能把它作为方法论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应注意下列基本原则。  1.求是性原则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本性,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比较教育学的研究一定要坚持求是性原则,一切从世界各国客观存在着的教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实,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教育规律性。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发展真理的有效途径,这也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比较教育研究必须贯彻实践性原则,注意下列问题。  (1)通过实践,检验真理。由于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借鉴,所以还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判断外国经验是否适合本国国情。必须通过本国的实践来鉴别某项结论的适用范围。通过试验,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广,这是借鉴外国经验的关键所在。(2)通过实践,发展理论。比较教育学通过比较研究所肯定的教育理论,只具有相对真理性。教育理论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3.系统性原则  普遍联系是物质世界的总的特征,系统性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据此,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注意下列问题。  (1)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教育系统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自己的性质和功能。这种性质和功能不是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也不能把它的性质和功能还原为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一定要着眼有机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系统的结构性。教育系统的结构性,指的是教育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问题时,应当注意分析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  (3)教育系统的层次性。教育系统的层次性是指教育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层次之间的关系。在研究问题时,应当分析教育系统的各个层次,分析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的相互关系。分析教育系统的层次,有助于人们掌握教育系统的纵向结构,进―。步判明不同层次系统共同的运行规律和各自特殊的运行规律。  (4)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教育系统的开放性指的是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在研究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析教育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指明这种关系,有助于人们在教育实践中重视外部条件的作用,考虑如何因势利导。  4.全面性原则
一切现实的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存在,而系统和过程又都充满着矛盾,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据此,比较教育研究一定要注意全面性原则。按照事物的矛盾本性,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全面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发现真理。  (1)全面分析研究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  (2)全面分析研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3)全面分析研究教育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5.联系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的现象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具有普遍的相互联系的根本特性。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要素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客观的联系。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教育,它也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在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教育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不同国家的教育现象之间,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必须注意分析研究这些丰富复杂的联系,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  6.本体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是科学的基本任务。同样,比较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研究,也要透过一切教育现象来把握其本质,即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最后应当抓住存在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要抓住教育这种存在的“本体”。  7.实践性原则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观念的或理论的关系,它虽然是通过主体的意识、思维的活动实现和表现出来的,但它发生的基础却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物质的相互作用即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来源,同时也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四、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  比较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科,它是直接以各国教育的实际状况为研究对象的。从比较教育的奠基人朱利安开始,比教教育的研究者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对科学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应用。特别是进入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以后,比较教育的研究者们更是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前提条件。  1.调查法  参观访问: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条件许可时当然可以采用。用这种方法所得的材料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问卷: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收集材料的一种方法。  通过调查得来的材料,可用描述和统计等方法加以整理。  2.文献法  通过分析重要教育文献来了解教育情况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中国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  运用文献法收集材料,一般要经过查阅、抽样、鉴别、整理等阶段。查阅首先应善于利用书目、索引、文摘、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查阅过程中应注意分析并摘录重要资料。抽样是指对资料的选择,这是很重要的。不善于选择,就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面前茫然不知所措。抽样通常有三种方式。  (1)来源抽样。这是资料来源的取样,如选取何种书籍、报刊、杂志等。  (2)日期抽样。这是指选取哪一段时间的资料。比较教育研究主要选取战后的资料,尤其是当前的资料。  (3)单元抽样。这是指抽取资料的哪个单元,可能是整本书刊或其中的一篇、一段、一页。  鉴别是对资料的真伪精粗下一番分析工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下一步分析研究建立在可靠资料的基础上。资料的鉴别可采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方法处理。整理是指根据研究的目的,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资料加以分类,使它系统化,运用时能得心应手。比较教育研究一般按问题进行分类。叙述的材料,可用明白流畅的文字加以整理,数量的材料可用统计法、表列法、图示法加以整理。  3.比较法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  比较教育学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比较法是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比较本身包含着一定的分析与解释,没有分析与解释,比较是不可能进行的。  比较按照不同角度可分为两类: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可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的交叉比较。这是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研究事物,借以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它是对两个国家(或地区)、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教育问题或几个教育问题,甚至整个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比较。  4.分析法  分析的概念是广义的,包括形式逻辑分析和辩证逻辑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对所比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分析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五、比较教育的作用我们知道,“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对很多复杂事物只有通过比较和鉴别,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在认识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过程中,比较的研究方法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所起的作用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教育科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上作的认识。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吸取外国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为我们的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二,通过对处于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教育现象中那些最基本、不会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根本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亦即认识教育的本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  第三,作为“比较文化”这样一种中介性文化形态,比较教育在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理论之间发挥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作用。这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教育科学的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已经具有世界的规模,我们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还可以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2.比较教育在认识教育现象过程中的作用  首先,在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教育的社会特性的认识。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社会里,教育现象的具体表现往往也不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反映自身民族特色的与众不同、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制度。这说明了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根本的联系。  其次,研究其他民族一国家的教育,不仅能使我们对教育的本质特性和普遍规律得出深刻的认识,而且更能加深我们对自己国家教育的科学认识。  第三,比较教育的一些研究领域,是别的教育学科所无法涉及或未曾涉足的,因此也是别的教育学科不能或未能在这一领域中发挥必要的作用的。所以,它的存在对教育学科体系的功能完整性是十分必要的。  3.比较教育在现实教育工作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教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学问,所以,它的作用也不仅表现在理论方面,而且在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教育发展中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首先,比较教育研究可以使我们借鉴别国的教育经验,从而更好地解决本国的教育问题。  其次,比较教育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制定教育决策提供预测性的依据,使我们的教育决策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三,比较教育研究还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4.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所起的作用  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对大学生的专业训练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学习和研究比较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纵观比较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把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归纳为以下三类:科学知识的目的、人文知识的目的和教育决策的目的。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教育决策的基础,教育实践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源泉。  (1)比较研究是通向普遍的教育法则的必经之路。  (2)研究别国的教育可以增进对本国教育的理解。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面,比较教育研究人员根据本国的教育问题选择研究对象国,通过研究外国教育来制定本国的教育政策。  (3)比较教育有助于国际间的理解和友好合作。
七 世界教育发展与改革趋势
一、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积极为21世纪做准备  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推广,计算机技术得到普遍的运用,从而导致人类在20世纪末开始了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成为经济的基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发展教育,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共识。  教育不仅使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未来的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教育能够使我们创造未来、创造环境。这是不以任何阶级、任何政党、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谁认识得早、谁认识得深,谁就掌握了主动、赢得了时间,从而处于战略优势地位。  二、下放教育权限,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为了确保国家的教育水平,一方面,许多国家都强化了国家的宏观指导,加强对教育内容的控制。同时,大大加强了国家的宏观管理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又把教育管理和运营的具体权限转让给地方和学校及家长,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这种趋势的背景,在理念方面是‘民主化的促进在实际方面是国家财政困难等现实问题,当然,这也是学校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变化的多种需求而发挥自身的服务功能和创造性功能的必然结果。  许多国家在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还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其突出表现是鼓励和支持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  三、转变教育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的而又分割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串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所谓“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指的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已在时间上包括从婴幼儿、青少年、中年到老年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场所和方式。所谓“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原则”,指的是建立教育体系的观点:“教育活动被认为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教育部门都结合在一个统一的和互相衔接的制度中。”这个体系并不排斥学校教育,而是把它包括在其中,成人教育也是它的组成部分。  终身教育是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概念为基础的。对它们的解释基本上决定了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  (1)要防止知识的陈腐化,确保教育的连续性。  (2)要使教育计划与教育方法同各自社会特有的、独立的目标相适应。  (3)要在教育的一切阶段,面向着进化、变化和变革的生活、培养活生生的人。  (4)要解决强加于教育的传统定义与制度的束缚、大规模地配备利用一切训练和传递的方法。  (5)要在各种措施(技术的、工业的、商业的等等)和教育的目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提出“终身学习”的概念,较之“终身教育”更能体现出学习者的个性与自主性。更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权利”。  四、重视普及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平等与民主  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教育的机会平等和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教育民主化是20世纪激荡全球的科学和民主思潮的产物。就实现教育机会平等而言,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和普及义务教育是重要的手段与途径,也是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第一步。1948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把受教育权规定为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同时提出,至少初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应该是免费的;初等教育是义务的,高等教育应该根据才能对所有的人完全平等地开放。  五、加强教育与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改善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加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是近20年来欧美各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几个明显趋势,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使“产学合作”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  六、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力求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是战后几十年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考虑到政治、经济和人口等方面的因素,一直将扩大教育机会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以便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机会接受不同形式的教育。为提高教育质量、各国教育改革表现出以下共同的趋向:  (1)面向21世纪,提出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主要在21世纪走向社会,即使昨天已经毕业的学生,仍然大部分要进入21世纪。因此、教育目标不是简单地适应今天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未来世纪的需要。  (2)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是人们生存、提高生活质量以及继续学习所必需的。为此,各国教育改革都提出了中小学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课程(或称核心课程),并加强了对这些课程的考核和评定,重视中小学阶段读写算的基础训练,强调中等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处理好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3)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思维是指对事物及其关系有判断的能力。当今社会是开放社会、信息化社会,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不断涌向学生,学生必须具备判断是非、评估价值高低的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一些重要的教育咨询机构,如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卡内基基金会、洛克菲勒人文科学委员会等,都呼吁重视批判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受到各国教育改革所关注,因为面向21世纪,能够适应社会变化需要的必备素质和能力就是创造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些国家还开设了思维科学的课程,但主要是在各科教学中通过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来培养。  (4)重视道德教育。高度的物质文明带来了人际关系淡漠、道德堕落,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因此,各国教育改革普遍重视道德教育。并且道德教育的涵义也在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而且包括个人对自然、对环境的关心。  (5)重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课程与考试是左右学校教学工作的两翼。课程是蓝图,考试是镜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现在各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不仅重视课程目标的重新制定,而且都把注意力聚焦在考试制度的改革上,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七、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加强培训,建立高质量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的质量,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关键一环,因此,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十分重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当然,提高教师质量绝不仅仅是提高工资待遇问题,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掌握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在教师教育方面,各国除了以法律方式确认教师在教育和教育改革中地位和作用之外,还表现出其他一些共同特征:  (1)重视教师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这是沿着下面的路线发展的,即从对中学教师培养的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对小学教师培养的低水平的知识教育和教学实习,到要求中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要求小学教师具有较高的一般文化水平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到目前则超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的范围而扩展到教师的所有方面。美国曾明确提出,教师教育应当把教师培养成为民主社会的好公民,教师不仅文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方面应该是第一流的,而且应该广泛地接触社会,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  (2)在更高水平上平衡教师教育的师范性与学术性。许多国家都要求教师具有大学教育的证书,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又要求具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加大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增加教育理论学习,延长教学实习时间。  (3)教师教育的课程具有广博性。这表现在教师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开设许多反映科学、技术、文化的课程,特别注重跨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课程;开设大量的选修课,开阔教师眼界,帮助教师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开设教育学科群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具体的教学教育技能。  (4)教师教育具有终身性。即不仅重视教师教育的职前培训,还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开辟多种渠道,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5)教师教育的机构在规格上表现出趋同性。以前各级各类教师在不同的机构培养,水平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白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发达国家把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不完全中学教师的培养机构向中学师资的培养机构靠拢。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任何一种教师文凭的必要条件。  八、面向世界,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  教育目标国际化 教育系统要面向国际培养人才,教育机构要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开放,从中小学就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加强外语、计算机的教学,开展国际互访和网上交流。  国际理解教育的进一步加强 国际化不仅意味着了解和掌握国外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理解国际社会、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品性和风貌。这就要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国际精神的培养。  全球范围内国际合作的扩大 当前,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各国正借助国际行动探索“地球村”的问题。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国际合作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它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全球教育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发展中国家的扫盲、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妇女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font color=#]?&[<font color=#]?&[<font color=#]?&[<font color=#]?&[<font color=#]
?&[<font color=#0]?&[<font color=#4]?&[<font color=#4]?&[<font color=#9]?&[<font color=#1]
?&[<font color=#2]?&[<font color=#3]?&[<font color=#6]?&[<font color=#6]?&[<font color=#4]
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本站由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主办 2005年获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教育主题网站一等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育学研究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