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2013,中国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
11:40 来源: 作者:邓媛
核心提示: 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十年时间够不够?成为超级大国又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7月底,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推出了自己的最新力作《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半个多月来,书中对未来十年世界格 局的预测:2023年世界上将形成中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国际格局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会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十年时间够不 够?成为超级大国又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对于这番讨论,本报特邀了3位中国学者,分别谈谈他们眼中的&超级大国&与中国的未来。这3位学者中,有的部分赞同阎学通教授的观点,有的则完全不 赞同中国&超级大国论&。然而,从3位学者不同角度的视野和论述中,当下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缘由、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得到了更清晰的阐释。而这, 正是这场讨论的珍贵所在。
国家崛起用10年,国民崛起还得30年翟东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对外经济关系研究)
阎学通教授预测2023年中国和美国将形成两个超级大国并存的新两极格局。所谓两极格局,是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双寡头模型,主要表现在中国国力在整体上和美国相当,而没有其他任何第三国能和中、美相抗衡。
对于阎教授的趋势判断,我是基本同意的。但问题在于,这一双寡头状态是否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是就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事业?我觉得未必。
其一,&中国梦&应该比国家崛起的含义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国家崛起中的主题是国家,但是中国梦的实现应该还包括中国人的崛起。若把国家看作目的, 人就不过是国家争雄竞长的工具。而历史告诉我们,大国竞争往往是以剥夺和牺牲本国民众短期福利为代价的,往往意味着各项资源的对外输出和投放。其结果是, 对内对外政策的轻重缓急将体现国家的主体性而非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我认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应该是在国家崛起的同时,有效提升中国普通民众的安全感、富足感和自豪感。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是让中国&人&重新成为世界的中心而不是边缘。这里的&中心&蕴含着政治上的、战略上的,也包括经济和文化上的中心。我们应该追求人均GDP达到世 界较高水平,而不是追求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可以耀武扬威的&面子&工程。人的生活是里子,国势是面子,不能因为面子而牺牲里子。
现实是,中国国家的崛起与国民的崛起之间还存在落差。中国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二,政府可支配财力差不多赶上美国,但中国人崛起了吗?拙著《中国为什么 有前途》一书分析过,过去二十年中国崛起的模式是用本国民众的剩余价值来补贴西方投资者和全球消费者,以此换取快速工业化,其结果是,国家崛起越快,民众 感受的生存压力越大。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远远落后于国家的地位。
其二,双寡头模式的争霸很有可能让中国重复当年德国和苏联等挑战者命运。
美国做了大半个世纪的霸主,现在世界上多数大国都可谓是其&小兄弟&,都是美国主导体系下的既得利益者,对美国体系&乐见其衰&的恐怕没有多少。一旦两强争霸,格局肯定对中国不利,因为要对抗的不仅仅是美国本身,而是大半个世界。
如今,我们在战略突围上已经有一些做法,比如,和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等非西方国家一起,用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应对当前挑战。但这类手法并不足以根本改变中国三十年的战略格局。
在我看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靠进一步推动全球化。以前是我们搭美国的车,支付昂贵车费,形成&中国商品全球化+西方资本全球化+美国货币全球 化&的局面。而未来全球化需要以中国为主,塑造&中国商品全球化+中国资本全球化+中国货币全球化+中国人的全球化&。中国人口占世界不小比例,而且其人 的综合竞争力非常强大,这一点看看在东南亚和欧洲等地开枝散叶的华人就一目了然了。须知跑出去的中国人最初都是没资产、没文化、没地位的底层农民,但是一 代人不到就在经济上快速上升为优势群体。
可以构思这样一种大战略场景,如果是有一个强大的母国支持的全球华人群体,在全世界经商获利,又通过铸币税等方式反哺母体,这样的中国和世界将是什 么样的关系?当然,这一状态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既然我们能把中国商品推向世界,就一定能把中国的资本、货币和人推向世界。这样的竞争战略,不再是西方传统 现实主义的那种拳击赛,而是中国经典的太极拳,难以切割,鲜露锋芒而又连绵不绝。
要实现上述战略愿景,我们的内政外交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对内,政府应该向民众提供更廉价的公共服务;对外,政策目标的核心应该是推动和保护资本输出、货币输出和最终中国人在全世界自由经营的权利。
实现这样的战略场景,恐怕还需要30年。
10年后中国或达不到超级大国水平罗援(著名军事专家,解放军退役少将,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阎学通教授是擅于进行科学预测的著名国际问题研究学者。他通过一定的定量分析得出了&中美十年后形成两极格局&的结论,我很欣赏他的研究方法和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不过,在&中国会不会成为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这一点上,我有不同看法。
超级大国是建立在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评估之上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GDP、科学技术成果、武器装备等),也包括软实力(国际影响力、国际感召力、国际诚信度、国民素质、文化建设等)。
冷战时期,我们公认美苏两国是超级大国。虽然,苏联是一个畸形的超级大国,重军抑民。但从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来看,它仍算是一个超级大国。相形之 下,同一时期的日本属于&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虽然当时它的GDP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政治影响力达不到世界级水平,国防不是完整的国防, 顶多算是一个地区性的大国。
在评定是否是超级大国的标准中,一些定量可以进行量化,但还有很多变量,比如国民素质、软实力,都难以被量化。
中国有特殊的国情,是人口大国,又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便十年后中国经济总量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但中国受其他方面所限,特别是人均GDP,仍然不能算作超级大国。
从军队来讲,中美在军队现代化建设方面,有可比之处,也有不可比之处。双方在目标、性质、起点、投入上都不一样。我们要达到美国的军事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十年后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我想这个看法过于乐观了吧。
在我眼中,&中国梦&是一个强国梦,不仅是经济上的强大,也包括政治影响力、外交影响力、军事上的强大。但是自诩为一个超级大国,去挑这个头,我认 为没有这个必要,中国也没有这个意愿和冲动。我们只是想让人民富足起来,过得有尊严、有地位。超级大国是什么?它需要引领国际社会的发展,承担更大的国际 义务,我觉得十年后中国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当下中国,我认为最缺乏的是人才。中国孩子从教育之初,父母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我们的精英集中在北大、清华这样的一流学府。但一流 高校中百分之六七十的毕业生都流向了美国。如果年轻人才能够回流到中国,同时中国还能吸纳全世界的精英,那么届时中国才能算是很有影响力的大国,这点可看 作衡量是否是大国的重要标准之一。
要成为超级大国,就必须要另起炉灶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中美及大国关系研究)
在我看来,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超级大国有特殊的含义。不仅是自身实力强,对外也需要奉行对抗性的战略。虽然毫无疑问,中国十年之后的整体 实力会比现在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但是,中国的外交政策仍会以奉行和平为主,不可能发展为对抗性的外交政策。所以从这点上,我不赞成说中国会成为一个超级大 国。
不过,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我们的外交政策肯定会随之进行调整:承担并发挥更多的国际责任。无论中国是否成为超级大国,这都是需要去做的。但肩负更 多国际责任,不意味着去和他国进行对抗。中国已经提出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建立新型的管控中美关系的方式。这就是和&超级大国&的明显 区别。
我想,关键在于,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不是要推翻现有的国际体系,而是在千方百计地融入这个体系。&融入&本身就是对现存体系的接受,尽管现有体系不完美,但这个体系对中国的发展利大于弊。如果中国要成为超级大国,那么就意味着中国需要另起炉灶。
中国会坚持自己的原则方针,也会在一些方面适时作出调整。这些调整都要看是否符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是否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在这种调整下,其他国家或许会认为现在的中国、十年后的中国都会更加咄咄逼人。这种说法的存在并不奇怪,但是它不足以把中国定性为超级大国,只是他们所感到的国际秩序会因为中国的崛起发生变化。
事实上,如今的世界再次处于历史变革的十字路口:全球力量分散化趋势正在快加:由霸权国向多个力量中心分散的趋势明显。虽然全球政治、经济版图正在进行历史性重组,但全球治理机制却明显滞后,其建设跟不上现实变化与时代要求。
对此,中国需要做更多的事情,致力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优化全球经济的治理模式。中国需要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发展。
因此,相应地,中国对外还会坚持不结盟原则。对中国来讲,保持不结盟的立场既有利于中国现在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的未来。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面临的新问题_教育学习-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面临的新问题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面临的新问题(原作者:揭 晓)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关系领域也不断衍生出一些新的价值理念,推动着国际关系向新的方向发展。为此,当代国际关系在回应全球化的进程时也需要用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来审视面临的新世界,把握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关键词:全球化;当代国际关系;新问题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8-04一、理解全球化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正如吉登斯提到的“全球化可能不是一个特别具有吸引力或者华丽的辞藻。但是。世界末的任何一个想要理解我们未来的人绝对不能忽视它。”全球化的发展让世人体验了“天涯若比邻”的美妙生活。但它的发展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共赢共存”、“全球和谐”。全球化对某些人而言是幸福的源泉。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悲惨的祸根,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之所以有人把全球化当作人类走出困境的福音,有人却认为它是灾难。是发达国家设计的一个陷阱。这是因为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合理的悖论。总之,全球化之所以犹如一把“双刃剑”,双重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是由全球化自身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就自然属性而言,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反映了人类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是新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但其影响绝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过程。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等各领域。它正以其“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气势把触角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社会属性来看。全球化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的过程。迄今为止。全球化主要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势必首先有利于发达国家,它在表面平等竞争的旗号下。利用现存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主导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制定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规则,达到西方霸权强权的政治目的。布热津斯基也直言不讳地说“人们还必须把全球性的专门组织网。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看作是美国体系的一部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可以说代表全球利益,而且他们的构成成分可以解释为世界性。但实际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的左右,而且它们本来就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产生的,特别是美国倡议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统一性原理。全球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协作高度发展的要求。表明商品、资本、技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生产力跨越国界在全球发展新的空间的过程。同时。全球化的社会属性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需要更高的全球性的生产关系来适应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全球化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在全球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的趋势和进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必然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国际关系新问题的出现呼唤着新的视野和新的方式审视我们面临的新世界。二、全球化蕴涵着新的国际关系理念“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不光是器物层面的巨大撞击和体制层面的加速变化。以及新思想的重大发现与新领域的重大开拓。”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关系也不断衍生出一些新的价值理念。这些理念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全球主义理念不断得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的突飞猛进。促使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国家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不断加强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诸如生态环境、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更是把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新环境下,无论你的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事实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无视全球性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主义观念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全球主义表达的是一种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它在强调个人、团体、民族、国家等国际关系行为体对‘全球村’的某种责任的同时,也强调对各种行为体之复杂的、经常冲突的各种利益的统筹:平衡不同利益的出发点。是‘共同体’的意识。它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同时意识到全球化进程的多重后果,主张趋利弊害,共同发展。”全球主义理念并不否认国际社会的多样性。而是承认国际社会存在共同利益,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克服了民族国家和集团利益的限制,从全球的视野去认识和考察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确立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理念。虽然全球主义还不能替代国家中心主义,但“全球主义毕竟代表着一种向善的追求,反映新的全球时代的主流趋势,这是新生的事物,表达着进步的理念。”从全球化发展的广度来看。逐渐形成了新的安全观和国家利益观,并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传统的安全观念认为。国际关系始终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不可能具有各国内部那样强有力的统治程序和权威。因此,要维护自己的安全。各国只能根据“自助”的原则,通过提高自身的力量以制约和压制对方。认为自身越强大,就会越安全。殊不知,在这种安全观的指导下,其结果是各国都在增强自己的实力。以至于最后陷入“囚徒困境”的安全之中。另一方面,传统的安全观主要关注军事领域的问题,国家安全政策也主要表现为军事实力之间的竞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经济安全、生态保护、难民救助、恐怖主义、信息爆炸、网络安全等新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国家安全观,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旧时的军事领域的内容。也包括新时代出现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贸易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环境安全等内容,是一种综合的、动态的安全观。中国在新的形势下提出了符合各国共同利益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中国的综合安全观在内涵上,不仅将安全领域由军事、政治扩展到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并关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毒品走私、人道主义救援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在理念上,中国强调将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安全就是国家安全以国际安全为依托。在实现途径上主张加强安全合作,就是国家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平等合作,扩大共同的利益基础实现地区和全球的安全。另外,在新的时代,新的国家利益观的内涵也得到扩展。它在承认民族国家仍然是今日世界格局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利益体,视国家利益的追求为合理的同时,把国家主权、民族生存与军事安全看成是国际社会的稳定(原作者:揭 晓)和国际法履行的重要前提。在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新特点、新趋势的情况下,它要求把国家民族的安危和发展与国际共同体之间看作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同时。“新的国家利益观要求重视国际合作、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问题,要求摒弃旧式的一味‘以邻为壑’、‘远交近攻’、‘先发制人’等博弈策略,代之以‘睦邻友好’、‘求同存异’、‘合作双赢’等战略设计。”尤其重要的是,“新的国家利益观要求各个国家不是死守传统主权界限。而是灵活掌握、进退适度。‘舍小利求大义’、以短期利益换取长期价值,以新的姿态和贡献,在全球化的国际社会‘安身立命’。”从全球化的发展深度来看。树立新的国际秩序是保持国际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所推崇的“英国治理下的和平”和“美国治理下的和平”归根到底还是依据传统的“拳大为哥”的霸权政治理念。在国家间和地区间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依靠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显然与国际社会所要求的国际关系民主化是背道而驰的。新的国际秩序观应推进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新国际秩序观应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和走向昌盛的宝贵源泉,应努力加以维护。各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在“文明对话”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构建和谐的世界。从全球化的实现进程来看。要和平、求合作、谋发展的观念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国家的发展再也不是“你死我活”“我得则你之失”的“零和博弈”,国家间加强合作和协调不仅不会妨碍国家对利益的追求。而是只会帮助各国之间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只是手段和方式变化而已。通过合作和协调建立各国所认同和接受的国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促使国际关系向规范化和法则化方向发展。总之,人类已经行驶在全球化的惊涛骇浪之中,我们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新的国际关系理念不断衍生出来。三、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国际关系面临的新问题全球化不仅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新的国际关系问题。对此,我们需要重新加以理解和思考。只有正确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才能更好地驾驭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一)全球化的冲击与国家主权的发展。比较系统地论述国家主权理论的是法国的政治思想家让?布丹,他把主权定义为“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在当代,国家主权被视为“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对内表现为国家对其疆界范围内的一切人和事务的最高统治权。国家的对外主权是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表现为国家的独立权、平等权和自卫权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正因为主权具有至上性、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所以“不存在一个可以命令国家应该如何行为的权威;没有一个行为者具有合法的权威可以告诉国家应该做什么。”因此,国家主权在理论界一直被视为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国家主权受到销蚀。认为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下,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本、技术和市场,就必须调整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运作方式等。必须遵循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决策。因此,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力和管理权遭到严重的削弱。另外。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组织的产生都需要主权国家让渡部分主权。同时。跨国公司对民族国家一些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及国际组织的决策都使国家主权受到削弱。其次。在政治层面。由于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日益变得模糊。“主权有限论”“人权高于主权”等言论不断被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国家行为的干涉所利用。导致国家政治自主性的削弱。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为期78天的轰炸就是这一理论的演练场。再次。文化主权也受到“文化霸权”的挑战。“西方中心主义”要求世界其他国家都遵循西方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制度等,如何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也成为国家面临的新课题。二是国家主权转让论。这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浪潮和地区一体趋势的出现下。国家间相互依存性的提高。国家主权不再是一个国家范围的事情,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理论和国家主权不可共享的理论应该加以修正。因此,国家主权不仅可以共享、可以分割,还可以转让。三是主权回归论。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具有很强的调适能力,国家不仅不是全球化的牺牲者,而且是全球化的推动者。苏姗?博格认为:“自相矛盾的是,全球化既没有削弱国家的作用,也没有减弱国民对国家共同体的忠诚。相反,全球化似乎使人们将政治注意力集中到了国家在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作用上。”“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力量。它对能力不足或没有规范化管理的政府是威胁。但对高效、精简的政府来说是发展经济的机会,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国家的主权是不能被动摇的。”显然,单纯地认为国家主权被销蚀、让渡或加强都不能全面地理解国家主权理论。第一,国家主权属于历史范畴。在民族国家仍然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为基础的今天,主权依然是民族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石和国际系统赖以运转的基轴。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第二,国家主权是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发展。应该按照现实的需要不断给予补充和发展。当代的国家主权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领土主权和政治主权。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概念。国家主权出现了由绝对性向相对性转变,有原来的不可分割性向“可转让性”转变。因此,如果看不到这些变化,教条地坚持用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不仅不能维护国家主权。而且还会损害国家主权。第三。国家主权原则是体现国家利益的最高原则。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国家利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利益。这就要求主权发展出新的内容和方式来维护变化了的国家利益。因此。在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新的形势下。国家主权理论也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得到发展,这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二)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新变化。所谓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能独立行使国际权利、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的实体。”传统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理论一直把主权国家视为国际社会唯一的行为体。认为国际关系是在主权国家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是国际关系的唯一主体。也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但在当代的国际社会中。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也都赋予了国际关系行为主体的地位。当代国际关系体系已处于以民族国家为主、多种行为主体并存的状态。首先,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和共同利(原作者:揭 晓)益,需要国际社会各行为体的共同努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性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诸如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和武器扩散等等。众多的全球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的。必须依靠各国齐心合力,共同协调和努力。“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反正我们正在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总体上涉及整个人类,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必须国际化。各种危险和挑战――战争、混乱、自我摧毁――都在全球化,这就要求一种世界内部政治,它要超越宗教的视野。而且远远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因此,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某个主权国家,还需要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社会运动等发挥作用。此外,一些国家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为了维护共同利益,从而对国际组织的需要与期望值也加大,也促使了许多国际组织的出现。如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阿拉伯国家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这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使成员国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有助于协调彼此间共同关心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恐怖主义等问题的立场。其次,非国家行为体的独特性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非国家行为体具有政治障碍少、灵活性的特点,这为国家间交往走出困境、开辟对话和加强沟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交往中往往因为政治立场、经济主权、领土安全和地缘政治等敏感话题而陷入困境,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国际关系。而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可以绕开政治障碍,保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民间交流等领域的正常往来,这些有助于缓解国家间的紧张关系。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加速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融合。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目标就是要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哪里有利可图就奔向哪里。跨国公司规模庞大,分之机构遍及世界各地,游刃于各民族国家之间。一方面,由于利益的驱使,它必然广泛地参与到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当中来。另一方面。它又能直接和间接地对母国和东道国的内外政策施加影响,从而影响国家间的关系。可见。非国家行为体作用的加强是个基本事实。从趋势上讲。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不管是处于国家战略性的需要还是共同利益的驱使。都将导致更多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出现,从而进一步改变由国家行为主体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格局。(三)全球化与国际关系主导内容的新变化。传统的国际关系主要就是国际政治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集中在军事安全领域,因此,在国际关系中也往往采取战争或结盟的权力政治方式为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冲突和战争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国际政治和军事上的相互斗争愈演愈烈。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经济关系也就必然从属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政治关系。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增多,国际关系的主导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经济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冷战的结束扫除了国际经济发展的政治障碍。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重新得到理顺,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环境等非政治因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在,“一个国家采取什么行为。并不仅仅出于追求政治权力的需要。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经济考虑占有重要分量。”表现为:第一。在政策制定上,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的首要战略目标。一场经济领域的争夺制高点的战斗已经全面展开。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日趋激烈。第二。利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已成为普遍的现象,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日本明确将经济外交定为国家重要的外交方式,为了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日本将政府的开发援助“政治化”,要么提出减少和终止援助。要么对受援国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日本为了实现成为常任联合国的“美梦”,竟然威胁以减少支付联合国的费用相要挟,无视要想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标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第三,维护经济安全成为各国的重要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经济领域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安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军事安全、文化安全、政治安全都与经济安全息息相关。2、国家间的协调和合作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多和扩大。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成为不可分的整体。互相依存逐步加深,形成“一荣具荣,一损具损”的局面。同时,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恐怖活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同世界各国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依靠单个国家又无法解决。所以,客观上需要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在考虑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要替其他国家的利益着想,努力寻找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点。3、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淡化。意识形态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冷战时期一度成为国家制定政策的最主要因素。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虽然仍然存在,但是由于共同利益的增多,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各自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模式。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才能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维护世界的和平,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责任编辑 肖 利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教育学习好评教育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