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里的研究性学习中 小组成员介绍ppt的资料如何完善

昆铜课改汇报材料
昆铜现象——任谁看来,这都是一个奇迹
昆铜中学坐落在安吉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与其它农村学校一样办学条件一般、师资水平不高。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所普普通通的农村学校从默默无闻到一鸣惊人,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两年里,学校三个年级的综合成绩从全县14名一越升为第3名。不仅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自主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也得到全面发展。湖州市、丽水市、杭州市等周边地区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纷纷自发前往参观学习;不仅是当地的优质生源留了下来,而且周边的、县城的家长都托关系想将孩子送到昆中来。更让人惊叹的是昆中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没有加班加点增加负担,反而减轻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两年来学校一直实行三不准规定:一不准学生购买任何课外教辅资料;二不准教师在自修时间进教室,自修时间全部由学生自主管理;三不准教师不经选择地布置课后作业,并严格控制作业量,学生的作业主要是自学新课。“学得愉快,教得轻松”已成为昆中真实的写照。
“一所农村中学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是前来参观交流的领导、专家、同仁们给予昆铜中学最多的评价。
湖州市教研室领导到昆中调研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昆铜中学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实现的,恰恰相反,昆铜中学师生的负担不但没有加重,反而比一般学校减轻了。昆铜中学学生的综合能力之强完全超出了想象。他们的分数是绿色的,是低炭的”。
昆铜中学课改的背景——理性思考下的主动求变
一、对传统教育的反思
课改前,昆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当时学生的厌学情绪非常高,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很苦,甚至于校长到教室里听课,都有睡觉的学生。经过调研,昆中发现不是学生不想学,而是老师用了很大力气“讲”,学生却根本听不懂或是听不进去,学生对学习本身失去了兴趣,以至于课堂教学效率很低。第二,农村中学的师资水平普遍较低,而且结构性缺编也比较严重。
面对这样的情况,昆中认为主要问题出在课堂上而不是教师素质上。或者换个说法,教育患了“课堂并发症”,课堂上的主角完全颠倒,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颠覆替换为教师,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的灌输,教师的眼里只有知识,课上课下瞄准知识“射击”,而结果就是时间加汗水,没完没了的作业和考试……这样苦教苦学的课堂,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结局,使得师生都很痛苦。教育偏离了本质,变成了“分数”的傀儡。
我们通过对传统课堂的各种表现进行诊断,分析并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
(1)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者。课上老师在讲台唾沫横飞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无法促进学习的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其结果是:学有所得、学得愉快成为空谈,学生厌学的情况日趋严重,学习成为学生的重大负担。
(2)只追求知识,把知识当做了教育的全部内容。教与学的过程完全变成了单一知识的“灌输”与“接受”,教学中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缺乏师生互动,缺乏课堂讨论,缺乏让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总之一句话,缺乏研究性学习。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一切都为了考试,学生习惯于老师告诉自己答案,而不再发散思维去思考。学生死记硬背,背公式和解题步骤、背现成答案、背中心思想,甚至背范文应付语文等考试。长期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刚入学时的天真、活泼、喜欢提问、善于思考等创新性思维的萌芽被一天天消磨殆尽。结果是:让全面发展成为一句口号,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学习能力逐渐减弱,发展后劲不足,高分低能。
面向全体成为一句空谈。老师只重视成绩好的学生,课堂成为优等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而成绩中等和后进的学生成为被忽视的群体,始终得不到认可,甚至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这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结果是教育失去了“公平”。
(4)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围绕提高分数展开,情感和人际关系在课堂中的重要性被忽视,学生欠缺体验和感悟的机会。结果,无论是成绩优异的还是成绩中下的学生普遍公民意识淡薄,价值判断糢糊。而深层的问题是基本的公民道德素养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严重缺失,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完善。
在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诊断与分析后,昆中认识到现行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不仅“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无法落实,“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教育本意也无法实现。
教育,本来应该是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让孩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课堂原本的样子应该是学生热爱学习,学有所得,学得愉快。然而,如今的教育,却渐渐与这个“原本”相背离。著名教育家于漪说:“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珍惜每个生命的价值,不要让孩子提前支付。”而如今天教育恰恰相反,中高考的压力让孩子十几年来一直处于“苦学”的状态,学习成为了负担。这种“提前支付”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丧失了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所以教育本身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注重“人”的培养,而不是分数的培养,或者说我们不能把孩子培养的只剩下分数。
现行的教育模式已经阻碍了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引发的种种痛彻人心的事情鞭挞着我们,必须去做一个改变。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任何有远见、有良知的人都应该意识到,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改革是为了践行教育本质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分数,真正的去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内涵、有能力的人。
二、寻找改革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一步一步地教导学生学习只能导致学生的呆读死书。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提出了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起知识体系。所以在教学上面,他主张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提出了发现学习法: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其灵活性和自发性都较大。一般来说,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但其一般步骤包括:1)提出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2)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以激发探究的欲望3)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4)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5)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6)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由于布鲁纳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积极探究者,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是促进学生自己去思考并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是建设一个获得小型藏书室。在布鲁纳看来,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1)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知识的联系;4)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批评;6)启发学生进行对比。
不难发现,布鲁纳非常主张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而教师更多地充当推动者、指引者的角色。而不是标准答案、现成知识的提供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层次依次上升。马斯洛提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高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发展。我们想要发展学生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先要满足前三种较低层级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最害怕被老师提问,回答不出来会受到惩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他们的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得到满足的。而且,传统的课堂把学生割裂为一个一个的个体,人和人之间缺少连接,学生没有归属感。在遇到困难时只能单打独斗,犯了错误的时候得到更多的是责罚,不能被接纳,他们的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果这些需要都得不到满足,那么我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的高层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又怎么会有动力去追求自我实现呢?
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以实现。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提出了“自由学习”和“学生中心”的学习与教学观。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1)全神贯注2)自动自发3)全面发展4)自我评估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他更强调情感和人际关系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为此,罗杰斯对传统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者”。
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与论证。昆中认识到教学质量不高,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心理需求,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学生不想学,用什么方法都教不会。另外昆中还认识到——只要在课堂中能够提供条件,满足学生自主、胜任、归属感、自尊和享乐等学业心理需求,教师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方面就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结合昆中实际情况,基于对传统教育模式、教育本质规律进行分析和思考,昆中大胆提出——从“课堂”教学入手,抓住课堂,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始,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昆中认为离开了学生的学,任何的“效益”都无从谈起,只有尊重学生,做好放权和放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进而让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效益才得以极大的提升,只有“变教唯学”的课堂,教学效益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
昆铜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基本思想的确立为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具体落实与实现关键看思路。于是昆中开始寻求能承载和实现改革思想的载体,通过多方考证并经过整合,最后确定了“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昆铜模式——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学习(三个抓手——学案、小组、评价)
&& 抓手一:学案导学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二度创作,它将教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合二为一,是学生自学的导航、课堂交流的剧本、学习效果的检测、学情调查的工具。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情景导入、自学与交流、文本拓展、课堂小结、当堂反馈等,不同学科还各具特色。
原本学生的自学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及时的帮助而无从着手,大部分自学只是粗粗地浏览一下课本,因而效果不佳也无法检测。而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得会(课本中的疑难问题在学案上的文本拓展中都有解释)。
&& 抓手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改变坐位方式,而是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以合作互助为核心,以展示交流为手段。很好地满足了学生自主、自尊、成功感、归属感、自我实现等心理需求。小组合作学习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
& (1)小组的建制
分组:昆中在全班范围内根据学生的性别、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方面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通常由AA、BB、CC共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被歧视的心理,结合昆中的校训:“自强不息、乐学仁爱”,将三层次的学生分别命名为“乐学”、“善学”、“勤学”。
选组长:通过竞选演讲、公众投票,选择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等工作。
人人都是课代表:每个小组还要设立六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意愿担任某门学科的学科组长。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小组文化:根据班名和班级精神,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而响亮的名字,并由此提练出本组的小组精神。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
“六步三查,以学定教”的课堂流程
第一步:课前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操作】教师提前一天下发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并完成上面的练习,第二天早上交到科任老师处,经教师批改后于课前下发。各小组学科组长交替检查,根据完成情况对各小组进行打分,并将分数公布在黑板上的“课评表”预习栏内。
【意义】学生不再等待教师的灌输,不再记忆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不再通过大量的巩固练习强化记忆。而是通过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长期训练之后,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习惯等就逐渐养成了,而这些习惯养成的背后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远比知识本身重要的多,它将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学情调查,清晰地了解到哪些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已经会了、哪些问题学生需要相互讨论才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讲解才能明白。然后,教师在自己的导学案上进行二次备课,对原先的教学预设进行相应地补充、调整,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第二步:小展示——让每个孩子在每堂课上都能发言
【操作】课前各学科组长根据能力大小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上课一开始,全体组员站立起来,围成一个圈,依次展示自己分配到的问题。如有不同答案就进行全组讨论。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学科组长将题序填在黑板上的“课评表”前。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深入各个小组,主要是监督(打分)、答疑、发现亮点、分配下一步大展示任务。
【意义】许多孩子,特别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在传统的课堂下很少甚至没有发言的机会,而在这个环节,每个孩子都有了发言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成为了学习主人,“面向全体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口号。传统课堂好比“普快”,老师一个火车头带全班50多个“车箱”(学生),许多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根本无法及时了解、帮助,问题越积越多就成了“差生”。新型的课堂模式好比“动车”,七个小组长就是每节车箱的“分动力”,在小展示中每个孩子的困惑能得到同伴及时的帮助。这种平等地、宽松地交流给孩子的感觉是“课堂就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每个孩子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同时,教师完成了第二次学情调查——根据深入各组的小展示情况和“课评表”前的问题反馈情况,教师将问题进行分类处理。第一类是交叉问题,即各小组存在的不同的问题,可通过交叉分配给各个小组进行全班的大展示。第二类是共性问题,即几乎所有小组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往往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将立即调整教学方案,对这些问题作一定的铺垫、启发、提醒,让问题呈现一定的梯度,让学生循序渐进。这里又一次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原则。
第三步:大展示——突破学习难点
【操作】根据教师的分工,各小组依次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可以通过朗读、讲解、板书、表演等形式进行。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质疑、对抗。教师的任务是激励、引导(深度、方向、节奏)、评价、适时地点拔和讲解。
【意义】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只要有一个孩子会的,老师一律不讲,让每个孩子通过思考、讨论、争辩、感悟最后得出结论,在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方法、激发了情感、加深了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上台展示的同学都会得到一定的分数,而基础越弱的孩子得到的分数越高。为了使小组得分最大化,大展示前,几乎所有的小组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拼命地辅导本组成绩最差的孩子,直到把他教会,才放心地目送他上台展示。这时帮助别人成了每个孩子内在的需求,团队精神成了至高无上的信仰,人性的光辉时刻温暖着每颗纯洁的心灵。当那些在传统课堂中被遗忘的孩子,在同伴的帮助下自信从容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才华,为小组争得荣誉满载而归时,他会觉得“我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成功的人!谁说我是笨蛋?谁说我学不好?”孩子在突破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初登讲台时,没有一个老师不爱孩子,然而传统的功利主义教学观使老师们的心逐渐麻木,考试与分数的压力已经让他们无暇思考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需要关爱。今天昆铜中学的课堂中那些灵动的生命所焕发出的活力一次次地震撼着老师们的心灵,唤起了老师们对人性的关怀。老师们没有理由懈怠、没有理由独霸讲台、没有理由不感到幸福。
第四步:课堂小结——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会了多少
【操作】通过课前自学、课堂交流,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小结,并构建出知识框架。并让之前得分最少的小组进行展示,其它小组补充。
【意义】传统课堂下的课堂小结一般是教师以板书或课件的形式小结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学生的任务是誊抄并背诵那些条条框框,至于学生是否真地全部掌握了这些内容就不得而知了。而我们的小结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每个孩子通过几分钟地冥想后将自己的收获写在导学案上,这既是对本次学习的回顾和梳理又是学情最真实的反映。教师只要在小组间来回巡视一翻,便知道学生学得如何,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如何。
第五步:当堂训练——我想知道这堂课是否高效
【操作】小结之后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巩固练习。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题目也分成A、B、C三类不同的难度。必需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需让绝大部份孩子能当堂完成、当堂核对。
【意义】学为致用、趁热打铁是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之一。让孩子及时地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对其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提升能力、察漏补缺无疑是十分有效的。同时,教师完成了第三次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练习的正确率高低及错误集中点进行课后反思,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设置补充训练,同时,再对导学案进行修改、完善,以便下次使用。
&& 第六步:汇总记录
【操作】教师在学生做当堂训练时,对黑板上“课评表”中每个小组的各项得分进行汇总,并在本节课结束时对优胜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课后学科的科代表将分数记录在“日评表”中。
【意义】传统的学业评价形式相当单一,基本都以终结性的考试评价为唯一的标准,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这种当一个学习阶段过去以后再进行评价,往往是滞后的、消极的。而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是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它对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进行肯定,鼓励其坚持不懈,对其每点不足也能进行及时的校正和帮助,让其步入正轨。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评价是为了刺激学生更好地发展。
&& 抓手三:过程评价
五级评价机制:无论是专家的研究结果还是昆中自身的教学经验都证明,孩子每得到一次肯定他的自信就会增加一分。特别对于成绩中下的孩子,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机制下,他们永远是失败者。也正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打击,将许许多多原本可以健康成长的孩子变成了“差生”。所以,新课改明确地提出了“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个道理几乎所有的教育人都明白,然而,众所周知,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一直缺乏很好的方法。经过多方学习和不断摸索,昆中创造了一套全新的评价方法,初步破解了这个难题。两年的实践证明,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好地激励作用。这称为“五级评价机制”,即每课一评、每日一评(包括学习和生活)、每周一评(班主任组织)、每月一评(德育处组织)、每学期一评(校长室组织),其中包括对小组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评价。
附一:课评表:
&& 附二:周评表
(2)五种荣誉称号:根据每个孩子个人得分评出“勤奋之星”、“参与之星”、“展示之星”、“进步之星”、“点评之星”。每课一登记、每日一小结、每周一表扬、每月一表彰、每学期一总结。这些荣誉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让所有孩子都有机会登上领奖台。教育不应该培养失败者,基础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培养合格公民。在孩子人生起步时应给予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鼓励、赞赏,让他们对学习、生活、学校、社会、人生充满信心和美好的憧憬。
这三个抓手蕴含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美好的教育理想,又极具现实意义,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学生的习惯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积极参与、大胆发言的习惯和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四是遵守规则的习惯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五是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六是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习惯、精神和能力将是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永恒的追求。
三、昆铜中学课改成果
经过两年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昆铜中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实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得愉快。孩子普遍都爱学习、会学习,学得轻松而有效。两学年来昆铜中学的老师不加班、不加点、不准学生购买任何课外练习,而全校的统考成绩却从全县第14名跃升到第3名,居全县农村中学第一。学生在体育、艺术、信息学、科学、数学竞赛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研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人人都在谋课改,课堂天天有变化。任何时候,访问团来昆中听课时,学校都不会提前通知老师,也不特意安排,让来访者随堂听课。课改不是作秀,而是常态,是每堂课的课改。所以,昆中多名老师应邀到外校开设示范课或做课改经验介绍。
3、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的家长朋友从怀疑课改到相信课改,再到支持课改,源于孩子们精神状态的转变、学习兴趣的提升、综合素养的提高。
4、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昆中课改的进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安吉县教育局宋焕新局长亲自担任昆中的联系领导;全县初中教育质量分析会两次在昆中举行,分管教育的金凯县长亲临指导;湖州市教育朱宏局长、朱建平副局长亲临昆中听课、指导;湖州市教研室全体教研员来昆中进行调研;安吉县县委唐忠祥书记率领人大、政协、政府多位领导来昆中调研、指导;湖州市副市长沈建平多次询问昆中课改情况,并在全市会议表扬昆中课改工作。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XX也在全省会议上表扬昆中课改工作。
5、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浙江教育信息报》、湖州电视台、《今日安吉》、安吉电视台对昆中的课改进行了多次报道。
6、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与关注。全县初、高中和部分小学先后派教师来昆中观摩交流;丽水、杭州、湖州、海宁、嘉善、南京、苏州等多个地区先后有教育局的领导或学校代表来昆中观摩交流。
7、荣誉。两年来,昆中先后被评为“湖州市德育先进集体”、“湖州市德育特色学校”、“安吉县课改实验学校”、“安吉县绿色学校”、并通过了“湖州市文明单位”的复评。
&& 三、区域课改下步思路
1.在该校要继续深化课改
要在学校三个年级全面推进课改,特别是初三年级的课改要做细做深;要将德育工作和课改有机结合,将“六步三查”模式做精做细,探索形成符合各学科实际的学科模式;完善该校的校本课程《雄辩》,让每个学生的语言表达更流畅、更自信;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将评价与学生的课堂相结合,渗透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之中,从而真正的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全方位的机制建设,探索出一套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为其他学校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
2.将课改成功经验在面上进行推广
今年年初,我县在昆铜中学课改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确立了10所课改实验学校,用以推进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以班级文化为重点的美丽班级创建,以满足学生全方位发展需求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进一步探索、实践和完善昆铜中学的课改经验。并且建立了局领导班子成员、各业务科室、10所实验学校、非实验学校分区辐射、联系指导的责任机制,引领全县学校进行课改尝试。下一步的目标主要就是推进10所实验学校的课改,形成自己的特色。
3.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改课保障机制
一要进一步强化联系指导。继续强化班子成员、业务科室分区联系责任制,加强对10所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的联系和指导,及时了解和解决学校在课改过程的困难。
二要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要努力推动政府出台《安吉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将课改方面的科研、培训、交流、学习等经费争取列入财政预算,以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
三要进一步搭建交流平台。不仅要给校长和学校管理队伍走出去开眼界的机会,更要给教师们走出去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去教育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利用接沪融杭的有利条件,搭建教师交流学习培训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县域内课改交流的平台,如开展“三项推进”现场会、校长办学思想论坛,教师“晒课”,课改骨干教师研训班等。
四要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大胆启用年轻、具备一定管理经验且富有改革精神的年轻干部,去年,我们通过公开选拔,建立了一支80多人的校级后备干部队伍,今后,要不断加强这支后备队伍培养和锻炼,使之成为课改的管理中坚。另一方面,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将各学校课改主动性强、积极性高的教师抽出来,组成课改骨干教师研训班,通过大批骨干教师来带动全县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积极创设学习、交流、培训的平台,使更多的教师接受新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