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和ppi对股市的影响是什么意思?

马光远:CPI和PPI的剪刀差拉大 存在滞涨风险 _ 财经频道 _ 东方财富网()
||||||||||||||||||||||
马光远:CPI和PPI的剪刀差拉大 存在滞涨风险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9月份()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3.1%;PPI环比上涨0.2%,同比下降1.3%。  经济学家马光远10月14日在其微博中表示,CPI和PPI的剪刀差拉大,存在滞涨风险。
  马光远认为,9月CPI同比上涨3.1%,其中翘尾因素0.8%,新增涨价因素2.3%,环比则上涨0.8%。物价加速上涨的态势进一步明确。从涨价因素看,仍然是价格,包括蔬菜、肉蛋等价格快速上涨所致。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猪哥哥事实上仍然没有完全发飙,猪肉价格对物价的压力在四季度将显现。  马光远指出,前9个月CPI同比上涨2.5%,距离全年3.5%的通胀目标仍然有一定距离,但4月份物价加速上行的可能性极大,对于物价不能过于乐观。PPI虽然环比反弹,但已经连续19个月为负数,说明总需求仍然疲弱。  “CPI的加速上升和PPI的缓慢爬行的剪刀差在加大,需要警惕滞涨的压力。”马光远说。
(责任编辑:DF050)
东方财富网(&&或&&)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值班热线:021-5
东方财富产品下载专区
网友点击排行
&&&&&|&&&&|&&&&&&
2015年陆家嘴金融论坛开幕会,证监会主席肖钢做主旨演讲[]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PPI和CPI的背离说明什么?|通缩|通胀|PPI_新浪财经_新浪网
PPI和CPI的背离说明什么?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周文渊
  PPI和CPI的背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CPI的通胀为什么没有带动PPI回升?PPI下跌为什么没把CPI引入通缩之中?衰退为什么没有蔓延到所有产业、所有行业之中?
  最近经济体出现的整体价格走势和格局在有PPI的观察读数以来还是头一次。PPI的通缩在有数据记录以来,分别出现了四次,一次是年,持续时间超过2年;第二次是年持续时间近1年;第三次是年持续时间1年;第四次就是当前,从年持续时间超过1年,预计1.5年左右。
  前三次PPI通缩的同时,CPI都跟随PPI出现一定阶段的通缩,持续时间最短的是年,时间最长的是年;但最近的一次PPI通缩,一直未出现CPI的通缩,物价持续温和上涨;PPI缩、CPI胀同时出现很罕见。
  PPI和CPI的背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CPI的通胀为什么没有带动PPI回升?或者是PPI下跌为什么没把CPI引入通缩之中?或者更进一步,终端需求为什么没有向上中游传导;衰退为什么没有蔓延到所有产业、所有行业之中?
  解释一:通缩输入
  一个简单的解释是,CPI包括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涨幅,这两者波动比较大,对物价产生了影响,但是实际上考虑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走势,尽管只有月份的读数,但是用非食品环比来替代的话,也显示CPI并未出现通缩迹象,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解释。
  另外一个解释是通缩输入,因为生产资料往往是可贸易品,价格传导更灵敏;生活资料往往是类非贸易品,一般不存在传导;由于国际市场工业生产资料大幅下挫,使的国内价格受到影响。
  这个解释有一定说服力。
  一是因为国际市场上工业原材料价格确实在下跌;CRB工业原料指数、金属指数、期货指数在最近几个月均出现环比下跌。
  二是,中国大部分原材料确实需要进口,如铁矿石、煤炭、原油等;2012年中国净进口原油2.6亿吨、2011年净进口煤炭1.67亿吨。
  但是,一是中国并非工业原材料的净进口国,不少工业材料中国其实是净出口国;二是,进口量占全国消费量的比重除了原油占比较高之外,其他生产资料对外依存度并不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下跌对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有一定传导作用,但并不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一直强调是发展中大国,虽然是不是“发展中”国家一直受到其他国家质疑,但大国是毋庸置疑。从大国经济来看,虽然其受制于国际金融体系和内部资本管制和货币的国际化步伐较慢,其对全球经济体的价格水平影响还不大,但国内价格水平还是更多地反映了自身实体经济的问题。
  解释二:经济结构失衡错配
  PPI和CPI的背离,另外一个解释是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供给和需求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内的出现错配。
  从产业上来看,就是工业产业的式微和服务业的逐步壮大;工业产品消费和服务消费伴随着人口结构和工业化程度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这要求经济体的供给层面也要适时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暂时的供需结构性不平衡,从而导致工业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而消费品持续上涨。
  从行业来看,下游需求要么是货币扩张带来需求过快扩张,要么是供给层面受限,有些是价格管制领域,从总体来看是供给不如需求扩张得快,下游消费品的价格面临上涨压力。
  可选消费品行业如房地产、汽车、家具大家电等可以看到在货币总需求扩张的背景下,总的需求仍非常旺盛,旺盛到不得不采取管制的地步;必需消费品方面,如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有些是明显供给不足的问题,如医疗卫生;有些也是面临供给需求趋势性逆转,如食品板块更多的是由于刘易斯拐点之后导致的食品价格向上修正;有些是价格管制领域易涨难跌,如交通、通讯费用。
  理论上讲,下游需求扩张,理应向上中游扩张。但一个是需求传导链条不畅,如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的传导;第二个是有些下游需求本身对中游、上游的传导效应就不强,如食品行业、医疗行业;第三个是传导主体的问题,由于整体负债率过高,财务约束强化,导致下游需求改善带来的盈利并首先用于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非继续传导为新的需求。
  链条在缩短,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可能在收缩,这种迹象从民间利率、政府融资利率的高涨可以验证。至少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限制了下游需求向中上游的有效传导,从而也造成经济总体价格出现背离。
  需求和供给总是如影随形,所谓硬币的两面。需求不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就是供给过剩、产能过剩。从上游的煤炭、电力、风电等能源行业的产能和供给量、铜、铝等工业原料的产能和供给量;到中游的、水泥、、化工产品、工程机械的产能和供给量来看,或多或少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有些产能过剩是周期性的,如电力、工程机械等,有些产能过剩可能是趋势性的,如煤炭、钢材、工业原料;因为一方面是经济结构面临去重工业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能源革命和科技创新会带来新的更绿色、更经济的替代品。
  上游和中游主要工业产品的供给过大可能会持续对工业品价格水平形成压制,消化产能和淘汰产能需要时间,多长时间有不确定性,取决于市场何时出清,虽然政策会采取措施以短期内推动市场出清,但政策的长期效果并不好,而当期的政策空间并不大,因为上述提到过需求传导链条不畅。
  (本文作者介绍: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业务资管管理人、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业务资管管理人、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cpi和ppi是什么意思
PMI、PPI、GDP、CPI
PMI: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指数,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当PMI大于50时,说明经济在发展,当PMI小于50时,说明经济在衰退。
PPI:生产价格指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代表了什么?
CPI指数的上涨意味着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GDP指数的下行可能会让政府的降准预期提前
PMI指数的下行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加大
2015年一季度
各经济指标情况
一季度GDP增长仅为7%,创6年来新低。PMI比上月小幅回升0.2个百分点,一季度贷款增加3.68万亿,同比多增6018亿元。进出口贸易数字双双下滑,铁路发货量下降约9%,物价也处在低位。同时,PPI更是连续37个月负增长。
现在投资什么比较好?
根据现在的经济情况,理财师给出建议:投资者需注意分散投资,规避风险;也可以选择优质的理财产品,做中长期投资。最重要的是,要选择更正规、风控更好、资金流向清晰、担保模式安全的投资平台。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白银投资那么火,还不开个户?相关文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均由网络转载收集,与可可黄金网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某些 新闻影响到事件本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或者修改。CPI和PPI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您所在位置: >>
CPI和PPI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滨州传媒集团网站 发布时间: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先生:
记得有一年,国家统计局的新闻发布会由上午10点推迟到下午3点。听说这是正常的工作调整,但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与CPI会影响当天股市变化有关。为什么会这样看呢?一是认为CPI超过警戒线,就意味着经济过热,国家就要宏观调控,就会影响股市;二是认为CPI过高,存款就贬值,利率就要提高,资金就可能从股市流出。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CPI和PPI又呈持续下降趋势。
请讲一讲CPI和PPI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读者 恺撒小弟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5月份主要统计指标数据,其中CPI和PPI同比继续下降,这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CPI几近家喻户晓,PPI也为越来越多的人耳熟能详,但我们不时仍可听到误解的声音。
说到这两个指标,我以为应该先认识一下PPI。虽然这个指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如CPI,且应用该指标分析经济形势也晚于CPI,但就其作用意义而言,的确是一个比CPI更具有先行意义且可以影响CPI走向的指标。
所谓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的简称,应该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生产者向商业部门出售所有商品的价格的指数。但在我国,由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即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编制较早,技术相对成熟完善,所以,我们通常就把该指数简单称为PPI。调查的对象是企业法人单位。在北京市,调查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36个大类,148个中类,287个小类,其中大类的行业覆盖率达到100%;代表规格品超过900个,并依据所属行业销售额比重确定权重。显然,一般情况下,如果出厂价格上升,商品的售价也会上升。因此,PPI是判断市场价格的一个先行指标。
CPI 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它是反映居民家庭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对判断经济形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
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反之,则为紧缩。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商品分类按用途划分为八大类,即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根据近13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城镇近6万户农村近7万户)的消费习惯和支出构成,在这八大类中选择了262个基本分类。每个基本分类下设置一定数量的代表规格品,目前有600种左右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代表规格品,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CPI的权重,是依据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确定的。
PPI的价格搜集与企业的生产和财务统计一样,是由企业按月向统计调查部门报送相关的报表,通过经验审核、逻辑审核和统计执法检查,来控制数据质量。而对CPI则采取采价的方法,即由调查员到抽中的调查点直接采集代表规格品的价格。CPI调查点的选择按照布局合理等原则,将不同区域各种类型的商场、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分别按销售额、成交额和经营规模为标志,从高到低排队,依据所需调查的数量进行等距抽样。如北京市就抽了646个调查点,代表规格品达到1500种左右,平时5天一采集,价格变动频繁时每日采集。按月对采集的数据分层加权平均,计算出CPI总指数和分类指数。
虽然PPI现在也越来越受关注,但由于是针对企业进行统计,所以,更多是一些学者、官员和企业界人士予以关注。而对CPI,很多社会人士不仅关注而且多有议论,也有一些不了解和不理解的声音。有一位地方领导曾问:“价格调查有猪肉吗?”得到回答是“有后臀尖”。领导讽刺:“难道你们光吃后臀尖,不吃别的地方吗?”他可能觉得统计工作实在是太搞笑了。而实际上,市场上商品种类多如牛毛,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规格品,同质的商品才能进行量化和比较。猪头和猪蹄是不可比的。还有人认为代表规格品多年不变,其实,近年来我国不断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代表规格品,增加了汽车、汽油、移动电话、电脑及家庭服务收费、车辆购买使用维修费、电话月租费、有线电视费、非义务教育收费、健身活动收费、物业管理费用、自有住房需缴税费、旅游收费、上网费、物业管理费、教育软件开支等,这些情况,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官方网站上都可以查到。
人们对CPI的诟病,首先是与自己的感觉不符,说“我感觉很多东西都在涨,而且幅度很大,你怎么说只涨了那么一点”。其实,一年多来,我国CPI的起伏是很大的。从去年前几个月同比上涨8%以上,到今年上半年以来同比持续下降,反映了经济由过热到有效需求不足的变化过程。但CPI是综合性指标,所反映的是市场的整体变化。去年4月,全国CPI同比增长8.5%,而食品类则增长22.1%,其中肉禽及食品增幅达47.9%;同时,交通和通信则下降了1.3%。人们对当时的食品价格猛涨感觉明显,但每个人消费的不只是食品,如同型号的手机、电视机、汽车等价格及公交票价等是下降趋势。这些或升或降的商品价格共同构成了CPI总指数。也有人说,对我们低收入者,食品的消费占大头;食品价格大涨,对我生活的影响比高收入者要大得多。正因为这样,现在如北京等地都编制了低收入层价格指数。如前年7月,北京市CPI上涨2.1%时,低收入层的价格指数则上涨6.3%。
去年5月,有媒体发现,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6年以来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增幅高于CPI的增幅。一些网站的标题说数据引发了质疑,很多网友也跟着拍砖。
为什么一听工资的增幅超过物价指数就怒发冲冠呢?这显然是基于那个时期的感觉,因为当时全国CPI同比涨幅超过8%,达到了那一轮物价上涨的顶点;同时由于很多人的工资在一年之内没有涨,所以造成了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如果在6年乃至10年的时间内,对大多数人而言,工资增长幅度低于CPI,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实际购买能力的下降,意味着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大多数人符合经济学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化标准。这显然不是事实吧?所以,在一个相对长一些的时期内,工资增幅超过CPI增幅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正常的;反之,则是不正常的。
胸怀祖国,放眼全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要发展和进步的。只要你承认在较长的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了,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的实际增幅就应该是超过CPI的。否则,社会岂不是将一点点退回到原始社会了?
CPI中该不该包括住房?虽然按照国际惯例,CPI不含房价,但有人说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别拿国际惯例说事儿。
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没有从理论和操作层面对CPI有深入的研究。“房价计入CPI”,理论上说不通,操作上不可行。因为CPI和GDP一样,都是一个按国际标准定义的统计指标。你如果把国际公认的指标口径变了,它就不叫CPI了。如果因为国情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随意颠覆一个国际范围(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公认的统计指标,指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即使在发达国家,很多人买房也是自己居住,将住房作为投资,其实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投资。因为住房是一种不动产,不仅可以长期消费,而且可以保值增值。最重要的是,如果把购房作为即期消费纳入CPI,房价的比重将占主导地位,其权重无疑会大到淹没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结果必然还是要把食品价格和房价分别列出、单独观察,“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坚持把房价计入CPI,是为了全面反映价格的变化呢,还是给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如果是前者,我们有反映即期消费的CPI,有反映长期消费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体系,一起分析就是了;如果是后者,银行加息也好,采取其他宏观调控措施也罢,两个指数体系摆在那里,更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而如何判断经济形势,如何实施货币政策,那是经济学家和金融部门的事情。但无论是哪一个目的,包含房价的CPI只能掩盖很多实际情况,影响乃至误导决策走向。 (潘璠)  【摘要】 本文采用了江西省2004年1月至2013年10月的CPI和PPI月度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同时对数据进"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CPI和PPI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本文采用了江西省2004年1月至2013年10月的CPI和PPI月度数据,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同时对数据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且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研究CPI和PPI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结果显示,CPI和PPI的传导路径不通畅;CPI和PPI都对自身的增长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而CPI对PPI的增长有着正向的作用,但影响有1个月的滞后期,PPI的变动对CPI有着正影响。 中国论文网 /2/view-6240657.htm  【关键词】 消费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一、引言   当前,物价水平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它的每一次变动都牵引着国人的神经。由此,在国家宏观经济数据中,各种价格指标就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而在这众多的价格指标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是物价水平的两个重要指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衡量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中,CPI和PPI也是核心指标。一般地,从供给角度上看,PPI是CPI的先行指标,PPI的涨跌必然顺着产业链传导到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上,以决定了后期的CPI;但从需求角度上来看,CPI的变动也可通过流通领域的RPI反馈并影响着PPI。关于两者具体的关系,国内的文献中已有丰富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相关研究。贺力平等(2008)分析了全国2001年至2008年间CPI和PPI月度数据后认为,CPI是PPI的格兰杰原因,后者经过1―3个月左右的时滞对前者的变动作出反应。苏?芳、蔡经汉(2010)基于两区制误差修正模型对数据进行研究并认为CPI与PPI之间存在非线性协整关系,并且在不同的区制中,CPI和PPI存在不同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宋金奇、舒晓惠(2008)研究了全国1996年至2008年的数据后认为,CPI和P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从长期来看,两者有双向的因果关系。袁建文、童霆(2009)采用广东省年月度数据进行了分析,表明CPI与PPI存在协整关系,且相互影响的最长滞后期为6个月。因此,本文采用了江西省年的CPI和PPI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CPI和PPI之间的关系,以揭示江西十年内的经济运行情况,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了江西省CPI和PPI的月度时间序列数据,时间跨度为2004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计118组数据,数据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局网站。刘凤良、鲁旭认为,如果直接使用同比序列数据进行实证,会产生很多问题,其经济含义也十分模糊。因此本文以2003年为基期,通过计算将同比序列数据转化成可比定基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运用X12方法进行季节性调整,数据均以自然对数的形式出现。在此采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择增广的迪克-福勒(ADF)检验法并利用Eviews6.0软件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输出结果上看,CPI 和PPI都是不平稳的序列。而对其差分后继续进行单位根检验。DCPI和DPPI都是平稳的序列。   3、向量自回归模型   首先,为了消除异方差,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形成新的序列LCPI和LPPI。在建立VAR模型之前,先通过LR统计量、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来确定模型中的最大滞后阶数。根据软件输出结果,我们可以确定构造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是较为理想的。接着对模型稳定性进行检验,发现VAR模型中4个特征根全部落在了单位圆内,也就是不存在单位根。即表明该VAR模型是平稳的。   4、协整检验   由于只有CPI和PPI这两组时间序列,因此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通过Eviews6.0软件的输出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协整方程:LCPI=51.521×LPPI+?着,接着对残差?着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Eviews输出结果可以知道,一阶差分后的残差项是平稳的,即残差项属于一阶单整。因此,LCPI与LPPI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使用Eviews6.0软件对时间序列进行因果检验,得出了检验结果。从软件输出结果我们知道:在5%的置信水平下,滞后1―2期LPPI是LCPI的格兰杰原因;但反向关系不成立。滞后3期和滞后6―9期都没能拒绝原假设。滞后10―20期LCPI是LPPI的格兰杰原因;但反向关系不成立。   6、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1)脉冲响应函数。在下列图1至图2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长度,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曲线,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1中可以看出,LCPI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立刻有较强的反应,有0.53的正变动,之后稍许下降,在第2期正向效应下降到最小值0.51,随后又增长,从第3期开始有明显的增长趋势,但趋势比较缓慢。这说明LCPI对自身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LCPI对LPPI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在第1期没有明显变动,从第2期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增长趋势明显,到第18期基本趋于稳定。这说明LCPI对LPPI的增长有着正向的推动作用,但影响有1个月的滞后期。从图2中可以看出,LPPI对LCPI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立刻就有较强的反应,在第1期有0.42的正变动,随后迅速增长,到第6期变动增长到最高点1.58,从第6期开始反应下降,下降趋势较为缓慢。这说明LPPI的变动对LCPI有着正影响,因此可以判断CPI对PPI具有正向的传导效应;LPPI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在刚开始就有比较强烈的反应,第1期就增长到1.7,之后继续增加,在第4期达到最大值,增长了1.4,之后呈迅速减少的趋势,在第20期达到最小值,下降了1.8。这说明LPPI对自身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方差分解。通过Eviews6.0软件得出的方差分解图如图3所示,滞后期选择20。   图(1)中显示,LCPI的预测方差中由自身扰动所引起的部分的贡献率从第1期的100%就开始缓慢下降,直到下降到20期的76%;图(2)中显示,LPPI对LCPI预测方差的贡献率第1期为0,之后开始稳定增长,直到增加到20期的24%;图(3)中显示,LCPI对LPPI预测方差的贡献率在前2期内快速增加,之后增长速度放缓,总的来说从第1期的5%增长到20期的25%;图(4)中显示,LPPI的预测方差中由自身扰动所引起的部分的贡献率在前2期有一个快速下降的趋势,其后下降速度放缓。总体上看,从第1期接近95%下降到20期的75%。   三、结论   本文选取的CPI和PPI数据是江西省2004年1月至2013年10月的月度数据,同时对数据进行了可定基处理和季节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VAR模型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第一,CPI和PPI是非平稳序列,而它们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第二,协整结果表明CPI和PPI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对江西省的数据分析表明CPI和PPI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传递性较为明显,同时,仅仅CPI这一指标难以反映物价总体水平波动,还需要考虑PPI对物价总水平流动的影响。第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表明:CPI可以帮助预测PPI,而后者亦能对前者起到预测帮助的作用,但是两者之间的价格传导路径不通畅。第四,通过建立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分析,得出结论:CPI与PPI之间的冲击效果明显,两指数间有着明显的相互影响;CPI和PPI都受自身冲击影响较大,说明消费者的预期消费心理和投资者的预期投资心理对两指数走势具有重要的影响;CPI和PPI之间的相互影响效应都具有滞后性,说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很难及时反映中国物价总水平的变动趋势。   四、政策建议   在如今现实的经济复杂体系中,有很多不能确定的冲击随时可能发生,稳定物价是江西省当今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本文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   从上述实证分析中能够看出CPI和PPI都受自身冲击的影响最大,稳定通胀预期对防止我省物价大幅波动和过度上涨起着关键作用。   2、加强价格监测   长期来看,由于PPI与CPI传导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为保证全省消费价格指数的稳定,避免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我省相关部门应该密切关注PPI指数,建立PPI监控预警制度,一旦PPI波动较大,应尽早采取积极措施稳定CPI。   3、完善价格传导机制   上游产品价格的变动如果不能有效地传递到下游环节,将会导致上游原材料短缺和下游产品过剩两者并存的局面,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将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所以,理顺价格关系,完善价格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   [2] 苏?芳、蔡经汉:我国CPI与PPI非线性调整的实证解释[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2).   [3] 宋金奇、舒晓惠:PPI与CPI的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0).   [4] 袁建文、童霆:CPI与PPI传导关系实证研究――以广东省数据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5).   [5] 刘凤良、鲁旭:CPI与PPI的“虚假传导”及其修正――一个相对稳健的实证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8).   (责任编辑:胡婉君)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pi和dpi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