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导购课题研究目的怎么写的目的

国际昆明珠宝城现房销售 7000元/平米起
云南房网 &&
薛安恒 && 日 17:24 &&
&&& 位于昆明经开区出口加工区板块的目前均是现房,现在有写字楼、商铺和厂房在售,其中写字楼9800元/平米,底商1万/平米,厂房7000元/平米。据置业顾问介绍,项目目前已经全部完工,现在在等验收,具体交房时间还不确定。云南房网近日踩盘发现,昆明珠宝城已经全部是现房,项目沿顺通大道整齐的排列着4栋写字楼,写字楼背后整齐分布着8栋砖红色外立面的厂房,一个集珠宝原材料进口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已经完美呈现。
昆明珠宝城沙盘
&&& 昆明珠宝城由阿诗玛文化投资集团投资打造,项目位于昆明经开区出口加工区板块,总投资为5000万美元,占地面积7万多平米,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米。项目由4栋10层写字楼、8栋5层厂房组成,其中厂房地上3层作为商铺,以上2层为厂房,整个项目集珠宝原材料进口、加工、设计、经营、科研、展示、拍卖、批发、国际交易、专业人才培训等为一体,是一个专门的珠宝加工贸易综合项目。
昆明珠宝城写字楼实景
&&& 为了更好的承接东南亚日益庞大的贸易往来,云南省政府率先在昆明经开区成立了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由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组成,昆明珠宝城所处的出口加工区位于经开区的核心位置,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和承接服务外包主要基地,是云南省目前面对东南亚的物流、仓储、贸易、信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除了昆明珠宝城,目前出口加工区还有紫云青鸟珠宝加工基地等珠宝相关的产业区。
昆明珠宝城厂房实景
&&& 昆明经开区作为云南面向东南亚贸易的最具国际竞争力区域,独享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海关特殊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在税收政策上,还叠加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惠,使得经开区成为面向东南亚贸易的最具竞争力中心,传统边贸形式的交易亦逐渐转移至云南唯一的保税出口加工区内。昆明珠宝城恰好处于保税、免税区域,享受政策优惠。据了解,入住昆明珠宝城项目的投资者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部分,政府按50%进行扶持。购买项目的投资者,将给予购买价格的3%作为补贴。此外,对于入驻的投资者,将给予装修补助每平米20-100元。
昆明珠宝城实景
&&& 经开区目前因为周边配套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还没有发展起来,居住氛围不是很活跃。小编踩盘时发现该片区人烟较少,商业也处于欠发展的状态,除了昆明珠宝城,周边还有紫云青鸟珠宝加工基地、、浩鸿商业广场、等一些已经完成或者还在开发的项目,周边道路等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发展和完善,相较于前几年,目前经开区发展还是有目共睹。经开区地处昆明主城、呈贡新城和空港新城三城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还是具有一定优势,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未来的区域价值还是令人期待。
相关新闻及专题:
楼盘名称状态价格日期
待售待定07-07
待售待定06-24
待售待定06-15
在售388006-09
在售400006-09
待售待定06-08
待售待定06-05
在售500006-02
待售待定06-01
待售待定05-15珠宝导购员如何妥善处理顾客异议珠宝首饰工艺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珠宝导购员如何妥善处理顾客异议珠宝首饰工艺及
珠​宝​导​购​员​如​何​妥​善​处​理​顾​客​异​议​珠​宝​首​饰​工​艺​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素质教育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素质教育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撰文:沈清华 龚升峰 等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
“素质教育模式研究”是襄阳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年5月申报,2006年12月立项。该课题从2006年6月开始研究工作,经过筹备开题、研究实施和结题三个阶段,于2011年5月基本结束。
一、课题的提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存在较多的弊端:一是脱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追求片面升学率最大化为根本目的,重筛选轻培养;二是把精力集中到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造就了一批教育的弃儿和不合格生;三是在培养学生的素质上存在极大的重重轻轻现象和片面性,重升学率轻学生社会就业和终身发展,重现实考试分数轻学生素质潜能开发,重智育轻学生全面发展,重必修课程和考试科目轻选修课程和免考科目,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发展、智力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眼界狭窄,个性和素质畸形发展,求实求新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缺乏;四是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而拼命,排斥兴趣、爱好、特长,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五是在教育上违背教育规律和制度、规范,搞死记硬背,满堂灌,大运动量,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加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不能使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更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应试教育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正确方向,背离了基础教育的目的、性质和任务、要求。虽然应试教育也能局部地、有限地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知识方面的素质,但总体上看是一条狭窄的、片面的发展路,不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路,是一条低效、零效甚至负效的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必须另辟蹊径,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教育立国、科技兴国、经济强国的现代化战略,符合基础教育以育人为本的要求,着力于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出路,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九·五”和“十·五&”期间,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对教育观、质量观、育人观、课程观都有了新的认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尤其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创造良好育人氛围、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这些努力优化了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和心理空间,改善了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我们发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试教育”的倾向仍然存在,广大干部教师对素质教育认识不够,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模糊不清,课堂教学方法仍然陈旧,德育活动单一,综合实践活动少,教育评价仍然依据分数。通过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反思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施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除了转变观念外,还要在构建素质教育模式上下功夫,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更新德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完善评价体系。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教育科研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要在“十一五”期间使学校再上新台阶、再创辉煌,就必须积极面对教育改革的挑战,不断查找学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研究和实验。为此,我们提出《素质教育模式研究》课题,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拓宽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扩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行之有效的学校素质教育模式,大力提高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核心概念
(一)素质教育
⒈素质教育的内涵。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规定的国家,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这一内涵包括: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⑶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⒉素质教育的本质。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在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本质的一种规定。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
⒊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⑴全体性。素质教育为全体适龄少年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不要求也不允许对入学的少年儿童按照某种标准(例如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和经济地位等差异)进行筛选。⑵基础性。素质教育向少年儿童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的教育,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劳动职业的“小行家”。⑶发展性。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增强后劲上来。素质教育强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倡导尊重、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体性,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⑷全面性。素质教育既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⑸未来性。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模式
1.基本含义。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稳定的教育操作范式或教育结构形式。教育模式具有层次性、独特性、多样性、中介性、稳定性与发展性等方面的特点。
2.教育模式的生成方式。⑴通过不断沉淀,自然形成的教育模式。⑵人为设计创建的教育模式。
3.教育模式创新。⑴教育模式创新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扬弃。新教育模式必须借鉴传统教育模式的合理因素,通过渐变达到质变。它不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全盘否定、割断历史,也不是全盘传承。⑵教育模式创新必须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作指导的教育模式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⑶创新的教育模式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实践验证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才有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三)素质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模式是根据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构建的教育模式。中小学素质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模式、德育模式、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含家庭教育模式和社区教育模式)、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等内容。
三、研究情况
(一)课题研究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5年的研究,探索总结出一套实施素质教育的模式并在全校推广;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⒈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及变式;课堂教学关系;课堂教学评价;等。
⒉德育改革及模式创新。主要包括:德育新思维;德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德育途径的开拓;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⒊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学生社会活动的方式、组织及管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
⒋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的操作方式;评价结果的运用。
(三)课题研究的重难点
⒈课题研究的重点。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德育模式的重建。
⒉课题研究的难点。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⒈行动研究法。即通过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总结、循环往复的方法,验证假设、修改假设,完善所构建的模式,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操作规范。
⒉文献资料法。即通过查阅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料的方法开展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筹备开题阶段,起自2006年10月,止于2007年8月。主要工作包括: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成立子课题组,确定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重难点;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为研究实施阶段,起自2007年9月,止于2010年4月。主要工作包括:各子课题组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经验成果。
第三阶段为结题阶段,起自2010年4月,止于2011年3月。主要工作包括:子课题组和课题组收集研究成果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成果及其分析
(一)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形式的创新。一是开放式课堂,即把课堂延伸到教室外、校园外,使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二是问题式课堂,课堂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是活动式课堂,即在课堂上充分解放学生的学习器官,让他们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动心,在活动中掌握和运用知识。
2.课堂结构的创新。我校在开展目标教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东庐“讲学稿”的经验,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对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讨论,经过反复研讨和不断实践,我们形成了“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创设情境,展示目标(营造学习氛围)→提纲导读,自主探究(体现学生主体)→合作交流,指导释疑(突出师生互动)→理解应用,拓展创新(培养实践能力&)→归纳小结,评价反馈(检验学习效果)”。具体操作:①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和提出学习任务的前提,每节课都要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物展示、设置悬念、寓言故事等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目标是一种学习航标,也是一种激励。教师以充满希望和鼓励的态度在引出新课后把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营造一个目标明确、和谐向上的教学氛围。②提纲导读,自主探究。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步拟定自学提纲。学生依据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根据提纲研读教材,自己尝试学习,初步感知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快乐。③合作交流,指导释疑。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后,构建了基本的新知结构,但由于他们的能力和基础的差异,在自学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遇到的困惑各不相同,这时让学生开展小组活动,交流学习收获,讨论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认识新知,提升能力。教师巡回在学生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解答学生提出的困惑,待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集中作答或点拨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④理解应用,拓展创新。学生经过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环节的学习,基本掌握知识要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题规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设计系列训练题,知识应用训练题和变式拓展训练题。采取口答、笔答、演板、交流、展示等方法完成知识运用训练,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⑤归纳小结,评价反馈。学生在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后来一个回头望,形成知识树,并对学习效果,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价检验,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这一节的收获和困惑,再完成本节检测题,最后师生共同评价检测结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三维目标。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在借鉴先进方法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摈弃填鸭式、注入式、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对话的学生自主探究。
(1)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为目标,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改变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种新的、更加复杂的结构。讨论以问题为载体,讨论的问题有以下特征:有思维含量,符合学生实际,能激发兴趣,体现教学目标。讨论以会话为主要形式,讨论的基本形式为: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分组辩论,自由发言;师生辩论,相互评析。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讨论,调节气氛;引导讨论,控制局面;评价讨论,及时鼓励。
(2)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特征:①问题性。问题设计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问题的设计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具有发散性和探究性。②主体性。学生是探究式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现的主体。课堂具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有较多的思考、提问、操作的机会,学习目标切合学生实际。③开放性。学生学习过程开放,具有动态性;学生学习内容开放,具有选择性;学生学习成果开放,具有多样性。④实践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掌握方法。⑤创新性。教学内容由课本向课外拓展延伸,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我发现、自我感悟、主动获取转变。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质疑。实施探究式教学具备以下条件:有探究欲望,有问题空间,有探究时间,有交流空间。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①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处于激情状态;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③启发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发现规律中提高;④开发学生创新潜能,让学生展示创新才华。
&4.教学策略的创新。
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实践,我们在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中实现了以下六种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1)提问有效性策略。一是控制提问的数量和难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提问数量要精当,难易要适度;适当提问记忆、理解性问题,一般设计1至2个;保证有评价、创新性问题,至少设计1个;重点提问重组、延伸性问题,一般设计3至4个;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注意问题的解答距;综合性问题分成几个梯级小问题,创新性问题有适当提示。二是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方式。提问时机选择得当,能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问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需要激发时,教师可提出一些难度较低、又有很强趣味性的问题,采用串问、对问、指问等方式进行,切忌提“惩罚性”问题;当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时,教师可采用设问、追问方式提问,给学生增补一些信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讨论解答问题,切忌不提问或提出“卡壳”问题;当教学进行到教材重点时,教师可采用分问方式,把重点内容重组延伸成多个问题,分层解决,切忌提“照葫芦画瓢”问题;当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达到高潮时,教师可采用选问方式提问,提出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发散或求异或评价性问题,让有能力的学生去讨论探究,切忌提“张冠李戴”问题。三是找准提问的指向和时空,提问指向清楚、明确,时空充足,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运用新知,扩大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效率。教师在提问的内容上应指向教学重点知识的重组和延伸;在提问的对象上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别指向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在提问时间上应合理安排,思维含量高的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提问的空间上应比较广阔,回答问题的信息储备多,方法途径广。(2)练习有效性策略。一是练习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练习的设计突出教材的重点,易混易错点和能力培养点,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对教材的例习题进行精选、重组和拓展,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设计出基本练习题和综合练习题。二是练习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课本到课外,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都得到发展。练习的形式丰富多样,题型多种形式,做题方式多种风格。三是练习有实践性和创造性。课堂练习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动手操作、注重口头表达,不断更新方法、方式。教师设计练习贴近学生生活,设计适当的创新拓展题、动手操作题和阅读理解题。(3)指导有效性策略。一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通过示范作用,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学法;教师合理指点,让学生在尝试中积累学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教会学生学习。在学生自学时,要教会学生找要点,提疑问,收信息,做记号;在学生记忆时,要教会学生选重点,分类别,作比较,编口诀;在讨论时,要教会学生抓要害,分主次,互提问;在解题时,要教会学生审题意,选方法,理思路,举一反三。二是指导学生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觉探索问题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有五条途径:用已学知识作铺垫,让学生在探索前收集所需信息;帮助学生分解问题,降低探索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解决问题;列举生活中实例或特例,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克服思维定势给探索带来的干扰,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重途径;鼓励学生质疑,扫清探索障碍,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三是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运用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怎样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呢?我们做了如下尝试,收到了良好效果:指导学生模仿,让学生掌握解题步骤和操作规范;指导学生联想与对比,让学生找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及现实生活的情境;指导学生拓展,让学生通过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4)创新媒体有效性策略。一是利用媒体形象展示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生活的情境,教学材料的背景,人物和事件的画面,生产、生活模型,活动场景等,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身临其境,学习欲望倍增,学习效果更加显著。二是利用多媒体快捷提供教学信息。在教学中,用多媒体快捷提供训练题和问题的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出示知识归纳的结果,节省教师抄写时间,为学生自评提供条件,教学节凑快、容量大,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三是利用多媒体巧妙组合声、动、色。活泼的动画,优美的声音,和谐的色彩,增强了课堂教学氛围,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度。在抽象、复杂、学生难以观察、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展示,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在学习气氛沉闷,知识单调、乏味,师生需要情感交流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感情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处,根据需要,用不同的颜色作记号、插图,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吸引力。(5)评价有效性策略。一是评价蕴含情感和思想。素质教育要求尊重、赏识学生,不断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评价学生的语言富有激励性,蕴含关心,指出问题,但不责怪、惩罚。评价中教会学生做人处事,教会学生交往、友善、互尊,教会学生实事求是,讲求诚信。二是评价突出方法和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重点评价思考问题的方法、解题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怎么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解决问题的难点在哪里,有什么规律。重点评价知识形成过程和解题过程,让学生知道知识来龙去脉,学会分析探究。三是评价体现自主与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只对难点、疑点和重要思想方法进行评价,其它方面的评价让学生自评或生生或师生互评。(6)学案有效性策略。一是科学制定学案。学案有五大环节,即教材分析、导学提纲、总结归纳、分层练习和检测矫正。教材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导学提纲包括自学范围和问题设计,总结归纳包括知识归纳和方法归纳,分层练习包括知识要点练习、知识应用练习和变式拓展练习。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研读教材,确定目标和重难点,精选例习题,按学案的统一结构模式分课时制定学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认真使用学案。第一步是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知识要点;第二步是教师提问解疑,归纳知识要点;第三步是学生完成分层练习,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第四步是学生熟读知识要点,完成检测。
5.教学关系的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关系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建立了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学关系,和谐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氛围。(1)课堂教学是民主的、自主的,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促进者,学生是知识超市的买主,买什么,买多少,由学生选择;教师是知识超市的导购员,只能介绍知识商品,引导购买,不能强迫。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并提出新的目标;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给学生指明方向,让学生在信任中克服困难,受到激励和鼓舞。(2)课堂教学是平等的、和谐的,教师是师生互动和交往的协作者,教学过程是一个尊师爱生,师生间智慧相知、情感相通、人格相融的教学相长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是一种精神交往关系。课堂上,教师不能以一种强制的态度来指使学生,命令学生只能这样,不能那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是相互聆听、相互倾诉,他们尊重彼此的观点和阅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相互交流和探讨,并由此产生思考、研究。(3)课堂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是学生探求新知、合作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对话,为学生解疑,不断地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4)课堂教学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教师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的服务者。在教学中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自己的潜能,都有表现的机会,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训练题设计,都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让每位学生都有参加学习的机会,都有学习收获。
(二)德育改革及模式创新——“开放·体验”德育。
1.提出的背景。
⑴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开放。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推进,社会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知识经济初露端倪。这些对学校德育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外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将伴随着经济和科技涌入国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对我国的德育工作产生巨大冲击。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活跃了人们的思想,扩大了个人自由空间,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日益增强;但也引发了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倾向,使社会和学校的人文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为不良思想和文化糟粕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空间。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学校德育价值取向的单一性与社会倡导的多元化相矛盾,封闭的学校环境与开放的社会现实不协调,以灌输、管理、指导、训诫为主的德育方法与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格尊严、鼓励大胆创新的时代思想相悖离。学生在接受先进思想观念和正面教育的同时,又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强烈刺激。面对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学校德育必须加以改革,由封闭走向开放。
⑵学生道德认知规律要求学校德育重视体验。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的德性,人的德性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实践性的特点,这就规定了德育的整体性、主体性、实践性。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思想体系的传授,整体性、主体性、实践性不突出,弊端明显。
2.“开放”的含义。
“开放·体验”德育是根据时代特点提出的一种德育新思维,是在开放思想指导下的以体验为德育目标实现形式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开放”不仅仅是思想的开放,还包含有内容、途径、方式等的开放,具有丰富的内涵。
⑴德育思维的开放。德育思维是德育实施者对德育目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基本看法,是关于德育的基本观点。开放性德育思维,就是把德育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审视德育,根据时代特点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形成开放性德育思维,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大德育观念,敢于正视各种社会现象,敢于面对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善于抓住热点和焦点,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形成开放性德育思维,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性教育,相信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放手放胆让学生去了解、尝试、体验。形成开放性德育思维,必须实事求是,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心理需要确定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不能满足于学生的“知”而忽视了学生的“行”。形成开放性德育思维,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学会选择,自觉内化德育内容,提高品德修养。
⑵德育内容的更新。德育内容的更新不是对我国现实德育内容及价值导向的否定,而是要增加富有时代特色的内容。新思想、新理论、新生事物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具有接近性,能激活思维。
⑶德育途径的开拓。就是通过德育的改革创新,打破校园德育代替德育的格局,实现德育的社会化和社会德育。走出去,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请进来,将社会生活中具有教育意义的事物引进校园、引进课堂。树立德育的全员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克服“学生在校是正规教育,在家是实惠教育,在社会是金钱和权势教育”的冲突性落差现象和“分台演戏”状况,达到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⑷德育模式的重建。当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德育模式,即社会主义国家的灌输指导德育模式和资本主义国家的选择性德育模式。“开放·体验”德育模式是建立在二者结合点上的一种新德育模式,吸收了灌输指导德育与选择性德育的合理内核,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把灌输指导、实践体验和交流升华有机结合在一起。它从社会现实存在入手,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认知内化并落实到行动上,实现认知、情感和德性的协调发展。
3.“体验”的主要类型。
⑴生活体验。生活体验就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观察、磨练、感受、体味、领悟、发现,认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学会生活,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生活体验必须是多种多样的。用于体验的生活必须是真实的生活,不是“精心设计”的生活。
⑵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通过情感环境的创设、感情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思想感情,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学会沟通,善于理解。创设真实的情感环境是开展情感交流的前提,也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德育中的情感环境是创设的,既包括某种氛围的营造,也包括真人实事的出现;教育者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善于抓住各种典型人物和事件,及时引入教育活动中。
⑶探究认识。德育中的探究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社会、提高自己的实践活动。它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成功经验,通过学生对社会现象、新生事物等的研究,把握本质,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长知识和才干。
4.“开放体验”德育模式的结构。
“开放·体验”德育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活动的中心环节。体验的展开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后需要交流指导;因此情境、体验、交流指导成为“开放·体验”德育的要素。对这三个要素加以逻辑排列,就形成了“创设情境——尝试体验——交流指导”的结构图式。
⑴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引发出体验的中心问题,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体验顺利进行。情境由材料构成,包括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两大类。感性材料如事件、经历、实物等,理性材料如论断、观点、思想等。
⑵尝试体验。尝试体验是“开放·体验”德育模式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在教师帮助、指导下的围绕问题展开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或经验,将认知内化,实现“知、行”统一。尝试体验要制定周密详细的方案,每个成员有明确的任务;活动中要强化任务观念,促使学生真正体验;整个活动要围绕目标来进行。
⑶交流指导。交流指导是学生体验后深化认识、升华感情的过程。交流是学生将体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盘托出,实现信息共享,起到互相启发、互相教育的作用。指导是教育者对学生的体验和交流中表达出的思想、认识和感情的分析、评判,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交流和指导要在民主气氛中进行,大多采用叙述、讨论的方式。交流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要对学生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创新性思维给予必要的肯定性评价,要注意倡导积极的有益的价值取向,升华的学生思想感情。
(三)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1.研究性学习。
⑴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采用研究的方式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
⑵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
⑶研究性学习的载体:课题研究、项目设计、作品设计与制作等。
⑷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教师指导,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探究,分享。
⑸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网络资源。
⑹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分工合作研究。
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确立课题(主题)—明确研究目标(学习任务)—研究(探究)—撰写研究报告—分享。
2.社区服务。
⑴社区服务的概念。社区服务就是做义工,帮助社区。作为一门课程,中学生社区服务就是让学生在社区(或单位)做义工,通过具体的实践提高能力,发展素质。
⑵社区服务的内容。根据中学生的行为能力,社区服务的内容可确定为:①社区志愿者服务;②社区帮贫帮困服务;③社区卫生保洁义务劳动服务;④社区义务宣传服务;⑤爱心救助服务;⑥社区义务绿化服务;⑦社区义务助老助残服务;⑧社区义务便民利民服务;⑨敬老爱老。
⑶社区服务的立项。①学生自己联系确定项目,开展服务活动。②学校或老师联系项目,根据服务量安排一定数量的学生开展服务。③家长联系确定项目,安排孩子开展社区服务。④学校公开征集社区服务项目,向学生发布相关信息,学生自己选择项目开展社区服务。
⑷社区服务的形式。①随机服务,就是学生在社区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立即给予帮助。②约定活动,就是联系有关部门、单位、社区或个人,约定服务项目,开展服务活动。
⑸社区服务的组织。社区服务作为一门课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实施,组织方式有:①家长带领下的活动。②老师带领下的活动。③社会人士带领下的活动。④学生小组活动。
⑹社区服务的监控。方法有:①遥控法,即通过无线通讯设施(如手机)随时了解活动进程进行监控。②现场监控,就是通过老师、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单位工作人员实时监控。③汇报小结监控,即在每个阶段召开小组会,每个成员汇报自己的行动和收获,进行阶段小结。④通过发布活动信息的方式监控。
⑺社区服务的成果深化。①学生填写《社区服务活动情况表》,该表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的项目、活动时间、活动过程、个人表现、体会等内容;②举办社区服务成果展示;③召开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④开展畅谈社区服务的体会活动;⑤表彰社区服务表现突出的学生。
3.社会活动。
⑴社会活动的概念。社会活动,就是某个人参加的有关社会上各行各业或者某一社会性质问题调查或走访的活动,具有以社会为媒介的性质,是基于“社会”这一事物而产生的。
⑵社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中学学生社会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主要包括: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③“青年志愿者”活动;④社会调查和考察;⑤社会服务;⑥公益劳动和环境保护活动;⑦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创业活动;⑧勤工助学活动等。
⑶社会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必须精心组织实施,落实好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有序进行。①落实责任。要按照“谁组织、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学校校长、各部门、班主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管好一级的安全工作格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性实践活动必须明确安全工作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②落实措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应制定安全预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要配备必要的救护药品、器材,并将班主任以外的其它教职工安排到班级,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在实践场所,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现场监管,维护好现场秩序,确保现场安全。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要防止学生私自离开实践场所,防止危害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③及时报告。学生在校内和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旦发生学生人身安全事故,学校必须及时迅速上报。在偶遇突发事件时在立即上报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力争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④学校领导及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学校安全保障工作,认真履行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监管、审批职责,切实承担起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职责,确保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安全进行,保证学生生命安全健康。
4.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⑴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整合的意义。①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②有利于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材载体问题、时空局限性问题、教师指导等问题,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常态课。
⑵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整合的策略。①将综合实践活动先进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教材内容,对教材重组和延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②将综合性实践活动和各学科教学打通进行,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③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激活各学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④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先进教学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四)素质发展评价体系。
1.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依据和基本原则。
⑴构建评价体系的依据。构建素质教育体系的依据是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据。马克思认为: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人与社会交往中,是对社会关系总和的占有,不仅包括智力、体力的发展,而且包括精神、道德、情感诸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只是个体的发展,而且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也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社会发展的唯一方法。”
⑵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①科学性原则。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必须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②正确引导原则。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应使每个学生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应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应让学生从评价中受益,对于教师评价同样是为了让教师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教师更好发展。③多元标准原则。重综合性评价,关注个体评价,实现评价结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④简易可行原则。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要求简易、可操作性强,便于评价者操作,可实施的评价,但并非单一的评价体系。
2.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素质教育评价主要内容是对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内容是自评和他评,从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自评与他评,自评包括教学方面和素质方面的内容,学生评价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及学业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价。
3.素质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1)教师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三维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1.面向全体学生,启发诱导得当,开课具有吸引力(10)
2.重视双基教学,难点突破有方,重点突出(10)
3.暴露思维过程,注重变式训练,培养创新能力(10)
4.信息反馈及时,评价得当,教学调节适度(10)
1.教学方法灵活,注重学法指导(5)
2.运用教辅手段,提高教学效率(5)
1.教态亲切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生动简练,富有&&感染力(10)
2.板书工整规范,具有系统性,观察课堂动态,具有&&系统性(10)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多样,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能够做学习的主人
目标达标,师生配合协调,课堂气氛融洽,体验学习愉悦,有进一步学习愿望
(2)教师素质评价标准。
3.正直诚实;&
6.健康心态
1.正确掌握本学科的有关概念;
2.灵活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教学方法;
3.了解本学科教学动态与发展;
4.熟悉本学科基本教学体系;
5.善于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
1.有所教学科的广博知识,能有计划的将高效的教学方法交给学生。
2.能够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掌握学生的进步,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巩固评价结果。
3.有良好的管理技能,班风正,学风浓。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体验积极的情感,赢得学生的尊重,能够激励他们超越自己。
1.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热爱学习,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
2.能够灵活的在各知识点间建立联系。
3.具有较高的文明礼仪水平。
参与和共事能力
1.积极参与学科发展规划。
2.能够与同事、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3.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注: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教师自我评价是对教学方面和素质方面进行自评,然后他评。
(3)学生评价。从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两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
评&价&等&级
道德品质与公民素质
自信、自律、自强
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计划与反思
探究与创新
交流与合作能力
沟通与分享
运动与健康
习惯与技能
健康的生活方式
艺术活动与表现
学业成绩评价从各学科平时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进行定量评价。
4.评价的操作方式。
⑴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①教师教学水平按50%+教师素质等级得分(教师素质等级得分指标:A—0.5&&B—0.4&&C—0.3&&D--0.2&);②两者和为0.8及以上为优秀,0.7-0.8为良好,0.6-0.7为合格,0.6以下为不合格。
⑵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①学生学业水平=平时&20%&+&期中&30%&+&期末&50%;②学生综合素质是各类评价表中的A、B、C、D等级,这样有利于学生改进。
5.评价结果的运用。
⑴促进了评价方式的改变。教师不再单纯以学生成绩来考察,而是全面通过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进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共同评价,关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
⑵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通过对教师评价方式的改变,促进了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及教学水平,有五十多位教师在两级市优质课竞赛中获奖,有两百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⑶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通过几年努力,我校学生变得乐学、会学、善学了。在学业水平上历年中考成绩都名列枣阳市前茅,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得到提高,在高一级学校得到好评,受到家长、社会一致好评。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
(一)自我评价。
1.课题研究方向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倡导。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2001年《国务院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本课题及子课题均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倡导。
2.课题研究的方法恰当。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通过“制定方案——实施方案——信息反馈”的循环往复,在行动中探索、在行动中提高、在行动中完善。研究过程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采取思辨的方法处理信息,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
3.课题研究的过程真实。课题组坚持做到安排到位、组织到位、活动到位、检查到位,每学期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列出研究活动一览表,严格按计划开展研究。
4.研究成果具有大面积推广价值。本课题四个子课题分别构建了课堂教学、德育工作、综合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的模式,这些模式来自教育教学一线,经历了反复实验、提炼的过程,具有实际使用价值。课堂教学模式在枣阳市实验中学全面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05年直今,学校中考质量一直名列枣阳市前茅,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学习潜力巨大,深受省市重点高中青睐,每年都有2—3名在该校就读初中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开放体验德育”是枣阳市实验中学近20年德育工作的总结和提炼,在全国为独创,属教育创新。
(二)专家评价。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先后请枣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的领导和专家亲临指导和评价,领导和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项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素质,推进了教师专业化,推广价值较大。枣阳市教研室副主任、枣阳市拔尖人才姚启平评价说:课题研究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从实际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具有实用性,符合当前课改的基本理念,值得推广。枣阳市教育局主管业务的副局长、教育博士秦学超评价说:开放&体验德育符合当前德育工作的要求,属于体验式、启发式教育,具有主体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全国属独创,是德育的创新。
(三)实践工作者的评价。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吸纳了大部分教师的参与,研究成果在枣阳实验中学推广。研究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了较多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12月,课题组召开结题前座谈会,课题组全部成员、枣阳实验中学领导和部分教师参加。座谈会上,枣阳实验中学校长张湛军评价说:课题研究真抓实干,研究过程规范,收到了培训教师、探索规律、提高质量等多重效应。全国优秀教师、襄阳市名师、枣阳实验中学党支部副书记杨玉萍评价说:该课题抓住了教学的核心——课堂,抓住了教学的关键——模式,抓住了教育的中心——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在研究中提高和完善,促进了学校工作,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六、问题与展望
本课题对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有较大的突破,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但存在以下问题:
1.课题研究的范围还有较大局限。譬如,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教师培训模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都还未涉猎。
2.推广应用还有较多的制度、环境、条件等障碍。譬如,社会实践和开放&体验德育的实施,学校和老师大多出于安全的考虑,不愿组织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
3.本课题在研究和成果推广方面还需课题组作出努力,要扩大研究范围,深化研究活动,积极推广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成员名单
⒈课题组核心成员:沈清华、龚升峰、马振、秦宗超、赵伟。
⒉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子课题主要成员:马振、严慧源、张海燕、熊伟、李玲、罗远猛、耿安军、马海峰。
⒊德育改革及模式研究子课题组主要成员:龚升峰、李洪超、赵德锋、梅华锋、曹远忠。
⒋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子课题组主要成员:赵伟、张文春、沈胜。
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子课题组主要成员:程富强、王华、万贵清、孙志凤、马骥、杜清勇。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