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测试苹果手机电池转化率的转化率

移动电源的安全性高吗?怎么看品质好不好?_百度知道
移动电源的安全性高吗?怎么看品质好不好?
提问者采纳
好的品牌,安全性还是很高的,不要产生恐惧了。但是,温度过高的时候有可能引起自燃,尤其是睡觉的时候一定别用它,主要注意散热,需正确使用.我用的是电母科技的,内置便携式充放电端口,高速快充,超薄外形携带方便。主要是安全有保障
其他类似问题
13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当前,以锂聚合物为核心的充电电池在应对高性能机型时已力不从心,且在短期内难有质的飞跃,于是,“变相扩容”的高容量移动电源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受到娱乐达人和商旅人士的普遍青睐。
近年来,个人移动终端设备增量惊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凶猛攻势和苹果机风潮的大肆席卷,催生出潜力无限的产业契机。
不断升级的硬件和性能,随之而来的高能耗难题不出意外地成为瓶颈所在。为快速占领这一广阔市场,传统电源制造商、数码品牌以及新生力量同台角逐,定位各异的移动电源产品阵营初具规模,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市售产品存在较为普遍的容量虚标、寿命缩短、安全性不足等先天缺陷。
据相关市场调查数据来看,目前,购买移动电源的消费者主要关注产品的电池容量,而忽略了电池本身的安全性...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移动电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大学生发明体热充电宝,手握 2 小时能充满 iPhone 电池,这科学吗?
本报讯(通讯员 王倩 记者 钱红艳 实习生 刘美琳) 不用插电、握在手里利用人体体温,充电宝、手机等就可以实现充电。昨天,在“启迪之星2014创业营南京站”创业项目路演活动现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引起多家风投的浓厚兴趣。[...] 今年5月,林刚的样品就做了出来。目前,实验室的数据显示,他的充电宝样品热能和电能的转化率能达到17%,握在手里两个小时蓄满的电就可以给苹果手机充满电。”路演现场,林刚的这个项目刚刚介绍完毕,清华科技园的两家公司、南京一家科贷公司的相关负责人都在第一时间找到林刚,约他详谈。据测算,这样的充电宝如果大批量生产,市场价也就在百元左右。来源:南京日报报道:
按投票排序
再次更新-`д?- (修改答题思路)
在此感谢老师的提醒。以下从效率和功率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由我的实验以及参照半导体温差发电片的技术报告可知:在温差为80℃的条件下,开路电压4.8V,发电电流:569mA,发电功率约为2.7W假设该同学的体热充电宝获得了一定的电压,并且使用了升压电路对电压进行升压,由升压电路的通用公式得:Uout*Iout =Uin*Iin*效率为适应一般手机,所需充电电压为5V,充电电流为500mA,计算功率约为2.5W(充电器上标的 (5V,1A),是指其输出功率的标称下限,按理是超过手机的需求的——多数手机的实际充电电流小于 500mA (USB2的规范)。)-------------------------------------------------------------昏鸽线--------------------------------------------------------------------
由上面的分析好像从理论上体热充电宝是能做的出来的?
且慢,首先我的实验热端采用了蜡烛燃烧加热铝制散热板、冷端循环冷水降温的方法才达到高低温80℃的温差,该同学仅仅通过内置的某种模块和人体体温如何产生这个温差?
再者,我实验做出来的2.7W,那是因为我的两端用了恒温源,而且两边都涂抹了导热硅胶,温差发电的材料距离两个热源的热阻都相当低。实际作为产品的话,材料两个表面的热阻要看产品的封装材料和厚度、周围空气的可流动性,以及皮肤的热阻。如果热阻大的话,可能会导致手掌和周围环境的温差只有一小部分作用在温差发电材料两侧,那么发电效率会进一步打折扣。
其次,产生的电通过升压模块和其他电路还必须产生一定的损耗,最后的输出功率必然小于输入的功率(Uout*Iout =Uin*Iin*效率)。还有一个发电的持续性的问题,按照该同学的方法,你需要握着体热充电宝两个小时才能把你的手机充满电,这样未免太不人性化,而且平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也不会为了给手机充电这样折腾自己是吧
(; ̄Д ̄)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该体热充电宝不大具有可行性。------------------------------------------------------------还是昏鸽线----------------------------------------------------------------
刚看到这个新闻确实给吓尿了,脑补了下Minecraft里头的烈焰人手里拿着个肾5的画面
(; ̄Д ̄)。这几天刚好在做温差发电这方面的实验,我就先把我的实验搬上来吧。
按照新闻推断,他应该是用了塞贝克效应,(也不排除他找到了新的热电转换的材料,要是真的效率如此之高好想和他联系啊ヽ( `0?)?)。塞贝克(Seebeck)效应,又称作第一热电效应,它是指由于两种不同电导体或半导体的温度差异而引起两种物质间的电压差的热电现象,简单讲就是将半导体温差发电片两面的温差转化为电,现在效率一般都很低,除了军工、航天等等烧钱不计成本的项目才有较大范围的使用,民用的暂时还处于开发阶段,日本、欧美也有一些已经成功的商用了,但还是那个缺点,效率非常低。
下面是两张截图,第一张来自重庆大学博士肖恒的博士学位论文《高低温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结构及特性研究》,第二张来自重庆大学硕士欧强的硕士学位论文《一种采用热开关的温差发电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研究》。由此可以简单明了的看一下温差发电的一般效率。
我实验的温差发电片的型号是TEP1-126T200,某宝50块大洋左右。按照某宝给出的技术参数如下:参数如下: 温差40℃:开路电压2.2V,发电电流:390mA温差60℃:开路电压3.6V,发电电流:489mA温差80℃:开路电压4.8V,发电电流:569mA温差100℃:开路电压6.0V,发电电流:658mA温差120℃:开路电压7.2V,发电电流:759mA温差140℃:开路电压8.4V,发电电流:969mA(图片来自某宝,水印请忽略(? ̄△ ̄)?它长的就是这个样子)(图片来自某宝,水印请忽略(? ̄△ ̄)?它长的就是这个样子)先上第一次实验的照片:
第一次实验因为找不到蜡烛,手头又没有专业的加热台,就把两个电烙铁改装成了加热器,冷端采用水冷头加水泵循环水散热,热端采用电烙铁加热散热片在传热给温差发电片。
第一次实验因为找不到蜡烛,手头又没有专业的加热台,就把两个电烙铁改装成了加热器,冷端采用水冷头加水泵循环水散热,热端采用电烙铁加热散热片在传热给温差发电片。
装置运行十分钟后,水温由28.7℃上升到32.2℃,热端由测温枪测的几个点不大均匀,最低只有60-70℃,最高130℃,高低温的温差存在较大误差(; ̄Д ̄)。。。。然后测得的开路电压在2.76V。温度计测得的循环水的水温温度计测得的循环水的水温装置的细节。。。。这渣加热器。。。。装置的细节。。。。这渣加热器。。。。水循环装置,用来给冷端散热,泵机是3米扬程水循环装置,用来给冷端散热,泵机是3米扬程-----------------------------------第二天实验的昏鸽线--------------------------------------------------------
第二天我就去买了蜡烛回来,把实验的加热器改成了蜡烛,其他实验条件未变。换成了蜡烛果然加热效率大增,几分钟之后散热片用测温枪测得铝制散热片的温度均在140℃以上了,冷端还是32℃左右,这样高低温的温差达到110℃,测得的开路电压为4.45V左右,稳定。以下就是几张实验的实拍。--------------------------------------------------总结的昏鸽线------------------------------------------------------
实验结束,由于器材和条件限制,我的实验并不十分准确,但由实验结果和某宝提供的在精确实验仪器实验得到的技术参数可知,理论上要产生给手机供电5V的电压由温差发电装置产生的电压要大于5V,因为后期经过稳压、接线等步骤时电压会有损失。而人的体温一般在37℃左右,也就是热端在37℃左右,冷端按照新闻看来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处理。这样理论上温差也就在几度左右,按照某宝的实验数据,要达到开路电压6V,温差至少应该为100℃。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该体热充电宝不大具有可行性。
(本实验基于塞贝克温差发电片进行,不排除体热充电宝使用了其他未知的高效率的温差发电片,那。。。 再看吧ヽ( `0?)?)----------------------------------------------------------------------------------------------------------------
刚才又查了人体的温度(???) 。。蓝后。。。人还有“皮肤温”,也就是皮肤表面的温度。在环境温度为23℃时,人的额部皮肤温一般为33—34℃,手为30℃,脚为27℃。就连人的内脏也各有温度:肝脏温度最高可达38℃;脑产热量较多,温度也接近38℃;肾脏、胰腺及十二指肠的温度则略低。
37℃指的是人的机体温度,也就是口腔、直肠、腋下,理论上如果想提高温差发电效率的话,就得提高热端效率,蓝后就粗现了如下的图。。。。可以把充电宝做的长一点。。。使用下面的这三种姿势。。。。哈哈哈哈开个玩笑(转自果壳网友 )
----------------------------------------------------------介系小广告---------------------------------------------------------------
有木有人对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交汇感兴趣的啊( つo?ωo?)つ
可以和我交流一下下 (? o?_o?)?我脑洞蛮大的
爱疯5的电池容量是1570mAh,工作电压是3.82v,总能量可以估算为1.57x3.82x3.6x10^3=2.1x10^4J考虑到给出的效率,则人体传给电池的热量为1.27x10^5J折合30千卡人每天摄入热量为1000千卡量级,那么两小时中丧失掉的能量可视为83千卡,经查常温下人体经传导散热损失的热量占3%,所以人能给充电宝输送的热能约为2.5千卡。所以不可能实现。这是一个粗糙的估算,实际生活中手机电池放电过程、人体散热模型都比这个要复杂的得多。我坐地铁去一个地方,不知道提前多久走合适,我就会数一下站台,比较下我经常坐的路线的站台数目,估算一个大致的时间。当然地铁不会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站台也不会是严格等间距的,不同车次发车间隔也是不一样的。可以参考下费米问题,就是利用尽可能简化的模型和较少的数据进行估算。估算只要得出一个数量级上的概念即可,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先简单评估下电路里三极管工作在哪个区,再用这个区具体的公式进行求解。请有的人不必较真。
解释这个根本不用什么特殊的计算充满电的iPhone进行大发热量工作时温度普遍高于手掌温度,一般能运行3小时以上这尼玛和这充电宝贴在一起何止是永动机啊,还能对外源源不断输出能源啊!绿色无污染的啊!吓尿美帝资本主义,哼!社会主义的人民生产效率高~
1:低温30多度,热电转化效率17%,就这个工作至少也是发nature级别的文章,请参考:,而且该材料的工作温度在很高的温度,几百度,且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离真正工业化应用还很远:,况且价格还这么低廉,诺奖的感觉出来了有木有!!!2:保持30度的温差,人体温度37度,那么充电宝内部就得7度左右,在平均室外温度接近40度,您告诉我是怎么保持充电宝内部6-7度的温度的,哎呦喂,天然小冰箱有木有!!!3:现在的大学生也蛮拼的。。。附该神器图 林刚介绍,他们设计的这款充电宝靠的是温差发电。“充电宝内部有一种半导体材料,这种材料有制冷效果,能给充电宝内部降温,使得充电宝内部和人体表皮产生较大的温差,再将温差转换为电能。”他介绍,“神器”给一般的手机充电只需要2个小时。林刚表示,这款充电宝计划10月投放市场,售价暂定为125元。年底前,他们还打算把它做成一个手机套,“只需要套在手机上,握住手机就能充电。”
违背热力学定律根据卡诺定理 (从来没用过公式编辑器这种高级货,好像没搞错)Tc是室温,Th是热源,单位为K假设是地球上正常环境(假设25摄氏度)以及地球人正常体温(管他体表体内,就算37摄氏度)。那你们自己算算这货在物理上最大允许的转换效率有多少。估计小火龙跑到南极去,发出来的电还是能用用的,但是地球人在中国,估计发不了这么多电,不然黑客帝国分分钟实现,so easy!
非热能专业人士,所有数据百度而来假设我们处在一个没有损耗的完美情况下,成年男性一天的热量消耗为2400千卡,换算成焦耳是03 J, 再根据1kWh = 3.6*10^6 J 换算可得2.79 kWh。假如说这些电能全部用于为手机充电的话,那么这个全身贴满体热充电宝(耻度好高)的成年男性每天可转换0.4744 kWh 的电能,即2小时0.0395kWh=39.5Wh。又百度得iPhone 5s 的电池为5.96Whr。诶难道真的可行?等等!这个成年男性只有手掌握着体热充电宝啊,即便他练了什么气功之类的手掌会发红外线,撑死了也就10%的热量是通过手掌散发的呀,毕竟你脖子上架着的那个脑袋才是发热大户。这样一来就只剩下3.95Whr了,貌似只能充个大半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种没有损耗所有热能都用来充电的成年男性,大概就跟物理学家眼中球形的鸡一样吧。坐等各路大神指点错误。
热能人来凑个热闹(≧?≦)私以为楼上几位似乎没有说到关键之处?新闻里提到,这是用半导体制冷器维持充电宝内部的低温,使得手与机器的温差达到30度,然后利用温差发电。请注意:「半导体制冷器维持低温是要消耗电能的」,而这部分能量从哪里来,报道中并未提及,而所谓"17%"的效率,也仅仅是指温差发电的效率。(温差发电要是真做到17%的效率,也的确是厉害呀)所以说,这样的充电宝要想多次使用,还是得充电(别告诉我维持低温也是靠体热发电2333)学渣一枚,错误之处请不吝赐教
首先要说,利用温差发电是可行的。先普及一下温差发电的原理也就是塞贝克效应,塞贝克(Seebeck)效应,又称作第一热电效应,它是指由于两种不同电导体或半导体的温度差异而引起两种物质间的电压差的热电现象()。塞贝克效应电势差计算公式为:,其中S指Seebeck系数,由于半导体的Seebeck系数要比金属高,因此最好采用半导体来做温差发电片。那么我猜测这个充电宝的构成应该是这样的,外壳最好由导热效果较好的金属或半导体材料制成,因为这部分必须达到较高温度,而内部则应该是一个半导体片。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外壳和内部具有一定的温差(这里可以参考
的答案),根据发明人自己的描述是充电宝内部会有一个半导体的制冷片,可是半导体制冷片的原理其实就是塞贝克的逆效应,也就是两导体间有电流流动时产生温差从而制冷,可是这里的电流从哪来呢?难道发明人还有别的黑科技能高效率地进行制冷(至少要保证温度在10°以下)?如果可以成功的话,将来冰箱也不需要用电了呢。 退一万步讲,即使发明人真有某种黑科技能够满足温差发电需要的条件,这个充电宝的效率真会有那么高吗?试着百度了一下,发现跟温差发电机相关的资料很少,大家可以看这里:,注意里面有提到,温差发电机的效率一般不超过14%,即便是目前效率较高的同位素温差发电机效率也不过在10%到20%之间。如果这位少年真的将效率提高到了17%,还能把整个装置放在充电宝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我觉得这位少年一定是一位神一般的少年,你快去拿诺贝尔奖吧,拿来五百万美元,然后把温差发电机的效率提高到100%,从今以后,我们只要晒晒太阳就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电了……(我真不是吐槽)当然了,即便这位神一般的少年真能做到以上所有的条件制造了这样一个充电宝, , 等人的计算与实验也说明了这个充电宝也不太可能两个小时充满iphone。另外 ,虽然我很赞赏你的反驳,但很可惜,你的反驳也有问题,你举了个实验,试图证明人全身的血液循环能够提供更高的热量,可问题是,充电宝那么小的东西真的能增强全身血液循环,引起肌肉颤栗吗?您还用手握冰块举例,请问,如果把充电宝做成像冰块一样凉,这样的充电宝你会去买吗?您完全忽略了我们是在正常情况下使用手机,而非您所说的10摄氏度的水中。
根据描述,这位少年做的是一个热机,把内能转化成电能的热机。所以,我们假设这位少年非常NB,做的热机是理想的。同样,假设低温热源是20摄氏度,也就是室温。那么为了达到17%的效率,我们少年手的温度应该是……(卡诺热机效率公式:(T高-T低)/T高)80摄氏度。少年你怎么还没熟……好吧不管效率问题了。假设我们的少年还是正常的地球人。那么手温不会超过37摄氏度。按37度算好了,室温还是20度。那么热机效率就是……5.4%…………好吧也还凑合了不是……跟瓦特时代的蒸汽机差不多。那么,两个小时充满肾5。要求的散热功率有多少呢……?上面有人算了,肾5的电池容量是5.772Wh而肾5电池的充电电压是5V。假设少年的充电器能输出这么大的电压。那么,俩小时充满肾5要求的功率是……2.886W。再算上我们的5.4%的热机效率……53.44W的发热功率。一个城市轻体力劳动男性的能量消耗量在146-188KJ/Kg
。按体重70公斤计算(看这个伙计不是很胖的样子)。能量消耗量最大也就是……13160KJ。假设这些能量都变成热量跑掉了。那么,其发热功率是……152W。人有两只手。所以光手的发热功率就占到了全身的2/3我记得人的大脑的功率还要消耗掉20%。于是这三个加起来剩下的功率只剩下14%……这是全身其他所有器官组织所消耗的能量。WTF。
搬运自果壳谣言粉碎机,原文地址:
被反驳了,于是认真的计算了一下非专业人士,计算公式来自百度还是假设手的温度为37℃以我自己为例,根据女性基础能量消耗=655.1+9.56×体重(KG)+1.85×身高(厘米)-4.68×年龄这里的基础消耗是指,维持体温呼吸心跳以及器官新陈代谢,24小时所需要的能量,单位为千卡除以 24再乘2,乘0.17,为18.99千卡,这是两小时基础消耗所需能量的百分之十七iPhone电池,以1500毫安为例电池电量1.6V*1500mAh=2400mWh=2.4Wh充电一次储存的能量=2.4*焦耳而8640焦耳等于2.06千卡这样算似乎是可以的。。。可是!!!上面的18.99千卡是整个身体两小时所需基础能量的百分之十七,不是一只手啊!!忽略掉基础能量除维持体温之外的东西,忽略手抓iPhone的表面积,也根本就不够啊这个计算为什么看起来怪怪的。。。
比这则“体热充电”的新闻本身更不科学的是,这样一条明显的假新闻竟然被纷纷被《人民日报》、《南京日报》等媒体界的大V、官媒来纷纷报道,这才是真正的不科学。
突然想到的一点:人体和室温的那些温差2h就能充满iphone,那把充电宝和小米组合到一起,不停玩游戏,岂不是永动机了?
最初的来源是南京日报,图片上所谓“体热充电宝”上面的英文是powerbank,淘宝上有卖这种充电宝,现在有温差式发电材料,但是热电转化效率都不高,发电的功率也很小,而且就算发电了,要充进手机也需要整流的器件,根本不可能这么小,判断是假新闻无疑了。
我来凑个热闹!目前排行第一的答案,只说了能量的量。我补充一下.学过热力学的同学都知道,能量不仅有量之分,而且有质之分 。我从这个角度分析。热转化为电非自发,需要外界提供额外能量才能发生.新闻提到,发电原理是利用温差.那么,保证充电宝外面的温度高于里面温度才能有推动力delta t.维持充电宝里面的低温装置是关键.低温装置放大来说就像冰箱,通过外在动力/能量把热从低温转移至高温,实现制冷。那么,维持充电宝内部低温的能量从哪儿来?(不要跟我说是热,体温之类)终上,我认为单靠体温是实现不了的。如果单靠体温就能不需其他能量输入,就能把热转换成电,我觉得克劳修斯会被气的死而复生.
来一个稍微定量一点的估算,第一次评论,匿了。考虑比较理想的情况,没有考虑冷源如何保持问题(报道中说,冷源比体温低30度,即7摄氏度,冬天应该还是可以的),手掌的能量全部传递给充电宝,即没有能量传递给大气。当然,血液循环要比较好,以保持体温.......首先是,能量来源问题。人的“总功率”大概是100W左右,平均到单位面积的功率为 100W/1.7m/0.3m,为19.6mW/cm^2(1.7m和0.3m分别是身高和宽度,未考虑热量分布问题,未考虑身体正面反面问题.......很粗略的估算)。与 给出的数据20mW/cm^2一致。按照一只手掌面积20cm*10cm=200cm^2计算,能量来源为4W。再者是,转换效率问题。wiki给出的热电材料最大转化效率前面一项是卡诺效率=温差/热源温度,报道中说温差是 30度,那么卡诺效率是 30/(273+37),接近10%。这个效率是热机的最大效率。后面一项不好估算,但维基中有一句话
ZT&3 (about 20–30% Carnot efficiency)are required to replace traditional coolers in most applications,所以最后一项按30%估算。前面一项是卡诺效率=温差/热源温度,报道中说温差是 30度,那么卡诺效率是 30/(273+37),接近10%。这个效率是热机的最大效率。后面一项不好估算,但维基中有一句话
ZT&3 (about 20–30% Carnot efficiency)are required to replace traditional coolers in most applications,所以最后一项按30%估算。转换效率3%。所以从一只手上得到的电能功率为 4W*3%=120mW。那个发明 体热手电筒的加拿大女孩估算的是57mW(In order to create the flashlight, Makosinski measured how much electricity could be generated from the heat of a palm — about 57 milliwatts。不知道她这个怎么测的,温差是多少)“爱疯5的电池容量是1570mAh,工作电压是3.82v” 也就是说电量是 6000mWh。充电时间小时。即便按照最高卡诺效率10%算,充电时间小时,按照报道中提到的转换效率17%(首先,这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报道中硕士大一学生,估计还没学过热学吧),.8小时。与文中报道2小时充满,相差甚远。所以,个人感觉,有点假。--------------------后来看到
其个人对质疑的回应 。“林刚:说那个17%的转化效率吧,我说的是太阳能和温差结合在一起,差不多能达到17%这样的效率。估计就是把太阳能这一块他们给忽略了。人体的转化,我现在最新的实验数据,能达到10%,但是如果是平常的话,也就是6、7%这样子。就我昨晚测量的实验数据,1400毫安的电池3小时24分钟勉强充满,用我的充电宝,就是单纯的手握着,不包括太阳能。”“ 林刚还向记者确认,瘦驼有关“如何保持低温”的质疑,正是其专利的核心。”“以专利秘密为由,林刚拒绝了记者前往试用其充电宝的要求,不过他也表示,自己对于外界的批评虚心接受。林刚说,这两天他准备写一篇文章,用数据说明事实的存在。对此,瘦驼的态度是:静观其变。"
额,是不是帕尔贴,用了塞贝克效应。原理没问题,就是效率,觉得有点不靠谱诶。之前用帕尔贴是当做半导体制冷片...
别的我不知道……保持不耗能的情况下还能恒定17℃这是材料科学的进步啊!真要有这材料不应该用在航天飞机、火箭的隔热瓦,CPU,等等什么的散热技术上吗?为何要做移动电源这么low的东西!!!温差20℃能充手机,70℃岂不是能给电脑供电了……脑补了下一台装着双路泰坦i7 4960x的计算机上贴上这玩意儿………永动机有木有!Google你为何要搬服务器到冰岛啊,海水散热不靠谱啊,还他妈的得掏电费啊!用了我们的充电宝这制冷费用省了电费没准儿都能省啊!!!话说我知道可以保持恒温的东西貌似只有三体里的强互作用力材料啊………这尼玛……
假定:1,iphone充电效率100%2,人体能吸收摄入食物能量的100%3,人体的能量50%转化为热能4,手掌占人体表面积的5%5,人每小时产生的能量恒定推算:iPhone 5s 的电池为5.96Whr,换算成焦耳是21456J,文中提到能量转换率是17%,也就是充电宝需要吸收12.6万J热能。然后查看任一食品上都有的营养成分表,大约计算出人体需要摄入1000万焦耳的能量,按照假定有500万焦耳转化成了热能,手占表面积的5%,得出一只手掌全天散发了25万焦耳的热能,2小时就是接近2万J热能。手掌两小时能提供的热能为充电宝所需热能的1/6结论:不科学PS:答主高中物理水平,欢迎指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