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罐刚刚存的钱怎么产生了余额宝 储蓄罐不足了

小明用储存罐的钱的一半买了一本字典,妈妈又给了12元,他又用其中的一半多0.5元买了一支钢笔问原来储存罐里有多少钱?剩8.5元,问原来储存罐存有多少钱?其余的都没告诉多少_作业帮
小明用储存罐的钱的一半买了一本字典,妈妈又给了12元,他又用其中的一半多0.5元买了一支钢笔问原来储存罐里有多少钱?剩8.5元,问原来储存罐存有多少钱?其余的都没告诉多少
小明用储存罐的钱的一半买了一本字典,妈妈又给了12元,他又用其中的一半多0.5元买了一支钢笔问原来储存罐里有多少钱?剩8.5元,问原来储存罐存有多少钱?其余的都没告诉多少
字典和钢笔都是多少钱的,没有的话怎么知道市场上的货币是如何多起来的?
不要再说货币乘数,准备金率,购买国债什么的了,那些概念性的东西是很容易了解到的。所有的那些,只是在已有的货币的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流通中货币的数量。&br&当然央行也可以直接印钞票,来偿还政府债务,即所谓的对所有货币持有人收取的通货膨胀税。&br&但是&br&考虑货币产生,货币作为央行的负债证明,如果不是无中生有,央行就必须有实在资产啊&br&黄金是一个&br&外汇是另一个(那对于发行美元的央行呢?)&br&央行哪来不断增多的资产&br&&br&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新的国家建立,他怎么发行货币?无中生有,然后凭什么使货币不断增多?&br&比如我们去工作,我们出卖了自己的劳动力,获得了货币,但这些货币哪里多出来的呢?&br&————————&br&货币是相对独立的央行印出来的,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或其他渠道筹钱,但不能自己印货币给自己花。&br&问题是:央行印出来的货币如何成为市场的货币呢?央行可以通过贷款或买入国债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但是理论上说这些新增加的货币供应量的主人还是央行,过不了一段时间就得还回去,这么一借一还,属于市场的货币还是不多不少(甚至更少,因为还得时候还得还利息),虽然借还是个动态的过程,即任何时间点市场都不可能不欠央行钱,市场永远欠央行钱。但这笔属于央行的钱虽然在市场流通,但这笔钱是市场的负债,市场自己拥有的货币量不多不少。举例:不考虑对外贸易。一个国家原来市场上有10亿货币,这些货币的主人都是市场上的各个经济体的。没有从央行借贷。这时经济紧缩,央行印了1亿货币通过发放贷款或买如国债提供给市场,这时市场拥有11亿的货币,其中有1亿是市场的负债,过了一段时间后借贷期到了,市场把1.1亿(加利息)还回去了。这时市场的上的钱不但没有多起来,还少了。虽然央行还会把还回去的钱再贷出去,但这笔钱终究不是属于市场,而是央行的,随着这么一直借还借还,市场上的钱不是越来越少,怎么会多起来。只有在一些贷款的人不还钱的时候,或者国家不还国债,这时市场上的钱才会多起来,但这等于在抢钱啊,或者说某些人无偿拥有了这些钱。总而言之,只要央行不白送货币给某些经济体,市场上的钱就不会多起来。但现实是,每过几年价格就会有显著地上升,肯定是货币多了。而且货币多了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这些多出来的钱是如何从原本属于央行的钱最后成为市场的某个经济体的钱呢?&br&-----------&br&我精简一下原问题,看看是否更清楚一点。&br&问:如果货币由央行发行,无论以何种方式发行(贷款、国债等),既然最终都是要流回央行的,那么市场上的(流通)货币如何会增加?&br&另外有个隐藏问题:当前的货币在贬值(商品价格上升),央行是如何做到的?&br&————————&br&楼上的理解差不多。我再具体下。&br&由于字数太多,我把我增加的部分写到图片上了。大家点开大图看,谢谢。&br&下面是第一段,表述不清楚的请把段落号告诉我,我修改,谢谢。&br&&img src=&/3cfae54f577bd_b.jpg& data-rawwidth=&891& data-rawheight=&6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91& data-original=&/3cfae54f577bd_r.jpg&&
不要再说货币乘数,准备金率,购买国债什么的了,那些概念性的东西是很容易了解到的。所有的那些,只是在已有的货币的数量的基础上,增加了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当然央行也可以直接印钞票,来偿还政府债务,即所谓的对所有货币持有人收取的通货膨胀税。但是考虑货币产生,货币作为央行的负债证明,如果不是无中生有,央行就必须有实在资产啊黄金是一个外汇是另一个(那对于发行美元的央行呢?)央行哪来不断增多的资产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新的国家建立,他怎么发行货币?无中生有,然后凭什么使货币不断增多?比如我们去工作,我们出卖了自己的劳动力,获得了货币,但这些货币哪里多出来的呢?————————货币是相对独立的央行印出来的,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或其他渠道筹钱,但不能自己印货币给自己花。问题是:央行印出来的货币如何成为市场的货币呢?央行可以通过贷款或买入国债来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但是理论上说这些新增加的货币供应量的主人还是央行,过不了一段时间就得还回去,这么一借一还,属于市场的货币还是不多不少(甚至更少,因为还得时候还得还利息),虽然借还是个动态的过程,即任何时间点市场都不可能不欠央行钱,市场永远欠央行钱。但这笔属于央行的钱虽然在市场流通,但这笔钱是市场的负债,市场自己拥有的货币量不多不少。举例:不考虑对外贸易。一个国家原来市场上有10亿货币,这些货币的主人都是市场上的各个经济体的。没有从央行借贷。这时经济紧缩,央行印了1亿货币通过发放贷款或买如国债提供给市场,这时市场拥有11亿的货币,其中有1亿是市场的负债…
按投票排序
增加部分针对问题开头新增的那部分说明:央行通过购入资产来发行货币,因而新增货币也就意味着资产的增加。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要发行新的货币,在新货币信用建立之前,它一般都会储备某种资产,保证货币随时可以兑换这种资产,就好像早期的金本位制。但一个成熟的货币已经不需要这种保证。人民银行非但不保证人民币可以兑换美元或其他外汇,还给这种兑换加上了各种限制。你之所以接受老板用人民币发工资,只是因为你相信等你拿到工资,用这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你需要的商品,而不是因为你可以拿它去央行兑换什么东西。你出卖劳动获得的货币并不是新增的,它早就在市场上,在你老板手里。/*************************************************************************************/首先,你需要分清货币和现金。货币总量并非是所有现金的总和,下图是我从人民银行网站上截取的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表格的一部分。你截图中的"货币总量"只是现金,只构成M0。其次,货币对于市场而言,是一种高流动性资产。而对于央行而言,是一项负债。下图是央行网站上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截图。本质上说,货币就是央行打给其他人的白条。人在囧途一里的老板可以拿白条给王宝强当工资,而央行打的白条信誉更高,大家都一般认。在别人手里的白条对央行来说就是负债,当白条回到它自己手里时,那就什么都不是。央行每发行一笔货币,它的负债表上就会增加一笔。不存在你所说的“央行货币量”这样的概念。其次,货币对于市场而言,是一种高流动性资产。而对于央行而言,是一项负债。下图是央行网站上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截图。本质上说,货币就是央行打给其他人的白条。人在囧途一里的老板可以拿白条给王宝强当工资,而央行打的白条信誉更高,大家都一般认。在别人手里的白条对央行来说就是负债,当白条回到它自己手里时,那就什么都不是。央行每发行一笔货币,它的负债表上就会增加一笔。不存在你所说的“央行货币量”这样的概念。第三,也没有你理解的“市场货币量=货币总量-央行货币量”这个东西。市场货币量就是货币总量,就是当前市场上所有具有被广泛接受的购买力和高流动性的资产的总合。它的边界并不清晰,但可以确定的是,它肯定不仅仅包含现金。第四,你对货币的发行过程理解也存在问题。央行不是靠借钱给市场来发行货币的,恰恰相反,它是打白条给市场购入资产,以此来增加市场上的白条总量。央行的贷款只针对金融机构,而且它并不鼓励金融机构这样做,它也不会依赖这个渠道来发行货币。回去看上面那个表格,当央行购入资产时,市场上货币就会增加;相反,货币就会减少。发行央票则是另外一回事:这实际上是央行将负债由高流动性的货币转成了低流动性的央票,不过其结果也是市场上货币量的减少。最后,我本来身无分文,然后找你借了一百块钱。这个时候我手里有多少货币?是零还是100?就算我明天就得还你钱,我现在手里的货币不仍然是100块?同理,就算过一秒钟就有外星人会使得地球上的货币同时瞬间化为乌有,那也是下一秒的事情,在这一秒,地球上的货币量并不是零。货币只是个符号,统计货币量时,你只要乖乖数过来就行,不需要抵消掉什么东西。哦,最后的最后,货币不是财富。这句话不只是小资的无病呻吟。对个人而言,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但对整个经济体来说,实体的资产才是财富,货币不是。
“借钱”确实会让市场上的钱多起来,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点,后来才体会到的。普通人刷信用卡借钱,这笔钱过一个月就还给银行了,大家都感觉自己手头并没有多出来什么钱。但是企业贷款不是这样的。比如生产型企业向银行贷款1亿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卖了1.2个亿。企业在拿到销售回款之后,不会归还1亿元的借款、留下2000万用于经营。相反,企业一般会把1.2亿再拿出去,继续采购原材料、生产、销售,赚1.44个亿。这笔钱当然最终是要归还的,但是从企业贷款出来开始到最终归还之前,这段时间市场上是不是明显就多了1亿元?如果这是一年期贷款,那么这一年就多1亿元,如果是三年期贷款,这三年就持续的多出来1亿元。进一步说,企业如果经营正常、发展顺利,即使年底归还了1亿元,它到了第二年年初也会重新贷款。所以第一年底刚刚收回去的钱,第二年初马上又流出来了,算一下两年平均数,市场上的钱还是多的。其实住房贷款也是一样。比如我买了一套20万的房屋,我明明自己有20万现金,但是我不用,我一定要去银行贷款20万,用来支付购房款。等我支付完毕以后,我自己手头还有20万现金,卖房子的人拿到了20万现金,市场上一共就有了40万现金,比我贷款之前多了20万。当然,我还欠银行20万,但是没关系,这笔债我可以用30年慢慢还,在还完之前市场上就会一直多出来一笔钱。计算货币量的时候,贷款是立即会流入市场的现金,而负债暂时不必归还,因此贷款确实会让市场上的流通货币量多起来。所以央行的很多货币政策都是在管银行,而管的重点就是银行贷出去多少钱。
谢邀。下面,以中国的情况,说说我的理解和看法。
一、为叙述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1、关于央行。人民银行被称为银行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具有监管职能。按人民银行法规定,其主要职责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证币值稳定,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的。同时也可以运用金融工具,从事金融业务,但这一业务是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的,而非自身盈利。2、关于货币。从流通的角度说,货币是一种以信用为支撑的可以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他的形式,可以是纸币、金属币、账务符号、以及支票、各种电子卡上的货币表达和数量等。对于拥有者来说,是一种金融索取权,即拥有者可以用其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3、关于发行。按人民银行法的准确定义,新版人民币称为发行。这个发行,指的是纸币和金属币。当社会上流通的人民币不够使用时,可以说增加发行量,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增加印刷量。污损的人民币,叫收回销毁并予补充,这种情况,不体现为流通量的增加。4、关于货币增加。货币增加,主要不是指纸币和金属币,而是多种货币方式计算的总量增加。2012年年末,按央行网站的数据,我国流通中的现金,即纸币和金属币的总量仅5.46万亿,而同期我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1.7万亿元和63万亿元。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为97.41万亿,流通中的现金只占5.6%。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为14.33%。而现金流通量与上年同期的5.07万亿相比,仅增加3900亿元,增幅为7.8%。这是因为,货币更多地以各种现代支付手段和结算办法在运转了。二、货币是怎么增加的?货币的增加,主要是由货币创造货币产生的倍增结果。在学者的文章或新闻报道中,常将货币的创造称为发行,一采取增强流动性的措施,如增加投资、贷款或国外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就说开动印钞机了,大发钞票了,可能是用“发”的说法,比较简便的缘固。1、这一增加,是由贷存贷存中派生的乘法效应带来的。目前,我国的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加流通现金之和),按央行公布数,2012年末,基础货币是25.2万亿,其中存款准备金接近20万亿,流通现金5万多亿。乘法效应是3.86倍。基础货币的3.86倍,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乘法效应的形成。比如,银行贷给甲企业一年期贷款1200万元,而甲企业暂时只使用100万元,其他钱照样存银行,银行就可以将剩下的钱,再贷给其他企业,其他企业又只用100万元,其他钱再存银行,如此贷存贷存循环下去,就会产生神奇的货币乘法效应。如果乘法效应是3.86倍,这个货币量就放大为4632万元了。这个乘法效应,就是货币创造。2、这一增加,是由外汇储备形成的外汇占款形成的。2012年,我国外储是3.31万亿美元,按汇率折算,接近26万亿人民币。2000年,我国外储是1655.74万元,外汇占款是1.36万亿元。分别增加了19倍和18倍。所谓外汇占款,是指用于收购外汇的人民币金额。但是央行本来没有这个钱,用于收购外汇的钱,体现为央行的负债。由于数量太大,被称为货币超发。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尤其是其中的贸易顺差,造就了我国高居世界首位的外储。大批出口企业的产品如果不是出口,在国内销售,收取人民币,再用人民币在国内购置原材料,资金就会通过人们的购买行为和通过银行,在国内循环使用或者创造货币来满足需求,不会导致货币超发。或者虽然出口,但同时又有大致相当的进口对冲,人民币与外币就会处于不断地交换使用之中,也能自求平衡。由于存在巨额顺差,每进一美元,央行就收走一美元,按汇率发人民币,从前是8元多,现在是6元多。顺差越大,央行收得越多,人民币发得越多。一方面外储高居不下,一方面人民币超发。 基础货币又称为初始货币、高能货币。如果确定一定的基础货币量,这个货币放出来的量越大,产生的乘法效应越大。而外汇占款也都是初始货币,一经放出,就会产生倍增效应。由于我国的外汇占款额已高达近26万亿,比目前2012年央行公布的基础货币还多一点,便会形成强大的通胀压力。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要用资金池来装。这个所谓的资金池,就是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对冲。2000年时,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8%,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是20%,中小金融机构是16.5%。所谓准备金率,就是将所有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量,按一定比率冻结,上收为央行的存款。如果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按8%执行,意味着有10多万亿高能货币被释放出来,现在中国的货币可供应量,就远远不止这个数了。3、这个增加是由国债地方债以及奉行投资拉动等策略发生的贷款形成的。2011年,我国的国家债务和地方债务大体是20万亿。如果发行的是国债和地方债,就是用公众的现金,以及公众及企业机构的存款转移出来,用于购买高于银行利率的债券。债务的形成,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制造需求,还会配套产生贷款,拉动相当一部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资金会进入各个领域,通过银行存贷循环,产生货币的倍增效应。投资拉动,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之一。由于这个拉动主要是政府行为,又成了我国GDP增长保8,实际经常处于10左右的一项常用手段。在内需增长困难的情况下,每当出口增长受限,就会强化投资拉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台了4万亿投资措施,2012年下半年,眼见得经济下滑了,于是各种投资拉动措施又出台了,于是货币量就大幅增加了。而后就是媒体报道,什么经济企稳回升了。此外,信托产品、理财产品之类,以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吸收资金,相当一部分又会进入银行流转,起着提高货币的流动性增加货币的作用。
三、货币增加的利与弊社会上流通中的现金,日日都有正常波动。由于电子卡等各种货币支付形式的增加,现金即纸币、金属币,与商品流通量相比,处于相对减少的状态。由于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以及存贷存中的货币倍增效应,货币总量始终在增加,在实行金本位制时,受黄金储备的制约。在不再实行金本位制后,靠国家信用制约,由于国家常运用金融手段来拉动经济,就会显著增加货币总量。如果单指现金,大体流程是这样的。货币的发行权属央行。央行印制的钞票,进入发行库(发行库又称金库)储备,再按其他各银行的需要量,调拨入这些行的业务库(也称金库),由这些行各营业点按业务量取出面市,这叫“现金投放”。各银行营业点现金收付日日都在进行。现金使用有个常量,超过部分,要交回所属行的业务库。而这个业务库的现金储量,是有限额的。当超过这一限额时,就要上解发行库保管,这叫“现金回笼”。由央行发行库进入各银行业务库的人民币,未离库进入社会流通,不计算为流通量。由于发行的数量和回笼的数量是不一致的,会形成轧差。当大于回笼的数量时,以年为计,称为当年增加了多少投放量,当小于回笼量时,称为当年减少了多少投放量。在社会上某些必需商品紧俏需要囤积时,在遭遇天灾人祸时,在对物价上涨产生心理预期时,如果使用钞票更为方便,人们可能大量从银行提现,增加了钞票流通量。但这种情况往往具有临时性,一恢复平静,现金又重新回归银行。在我国银行,最重要最可靠的货币资金,其实是老百姓的存款。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5.2万亿,消费者贷款(包括住房)为8.8万亿。沉淀在银行的资金,达26.4万亿。这个存款余额,年年都在增长,以2006年以来计,多数年份的增长率,都在15%以上,2012年,又增长了16.7%,达到40.6万亿。所以有的人说,银行的钱,其实就是老百姓的钱,是有道理的。既然你存起来不用,银行就可以用来发放贷款。央行以降升准备金率,控制货币总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上体制上的若干原因,每一次降升,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总量过大时,就会形成通货膨胀。不知不觉间,老百姓发现,存款是多了,当年的收入也增加了,可是钱却越来越不顶用了。尤其是房地产价格高企,比如10年前一套房100万,现在变成300万了,就会让欲购房者后悔不迭。前面我们说到,货币对于拥有者来说,是一种索取权,这个权利被稀释了,代表的财富减少了,拿同样的钱,甚至再增加一倍,也换不回原来的东西了。钱放出去了,确实办了许多事。比如,公允的说,全国所有的地方,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这是成就。但是货币乘法效应产生的货币总量,有极大的虚拟性和脆弱性。比如,我们现在常说资金链断裂,如果某一环节资金出现重大损失,受影响的往往就是一片企业。如果是银行出问题,相关的企业,就会普遍遭殃。投资拉动下基础设施建设中兴起的许多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建筑设备等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很低。短期内的强力投资拉动形成的这些产业,随着基础建设的逐步完成,将因能力放空而使过剩情况进一步加剧,形成的庞大资产将急剧贬值。另外,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实行货币宽松政策,货币进一步贬值在所难免,这又会给出口形势渐渐严峻的中国大批出口企业增加新的难题,如果出口大面积受阻,也会遭遇产能大量过剩而使庞大资产贬值。而资产贬值就会形成巨量的难偿债务。由于需求受限,预期不好,我国去年就出现了企业贷款需求显著下降,贷款下降的情况。正在看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辜朝明的《大衰退》一书。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资金总量大幅增加,形成投资狂潮,土地价格猛增,国际收支顺差大,外储高居全球首位,最终却难以为继。此书讲述了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内需不足,资产价格暴跌,本来处于盈余状态的资产,一下子处于负值,严重的甚至只相当于从前的10%,从而破坏了数以百万计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企业在利率接近于零的状况下,也不敢贷款扩大生产,有点钱就加速还债,2002年和2003年,偿债额已经上升到年30万亿日元的空前规模。由此使经济丧失需求,进入了全面大衰退。虽然情况未必都相似,但前车有鉴,总有些经验教训,是值得后来者记取的。
首先,央行对市场中流动性的影响通过几方面,一方面是印钞票,一方面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还有就是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印钞票是杀伤最大的,楼主所说其实都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也好还是货币政策也好,都是对已经印出来的钞票进行调节的手段!为什么央行这些年来印了那么多钞票呢?要知道钞票印出来都是活生生基础货币,加上货币乘数效应可是不得了。答案是中国出口额或者说贸易顺差太大了,流进的外汇远远多于流出的外汇,而人民币资本账下不可自由兑换,换言之人民币的汇率是管制的,企业出口创汇换进来的外汇要兑换成人民币,这些人民币央行都要印新的钞票来兑换,以保持住现有的汇率。所以你会发现,实际上这些年来中国天量M2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外汇占款!其次,楼主要明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既有释放流动性的操作,又有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投放流动性的操作,如逆回购,央行买入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融出资金,一定时间后回购,如楼主所说,收了利息之后是会减少市场上的基础货币的。但是,实际上近二十年来,央行做的最多的操作实际是收回流动性的操作,因为印了那么多钞票不对冲的话会死人的。逆回购对应的正回购就是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但这两种操作相互结合,对M2影响都是短期的,不是关键的影响。关键的还有一点是央票。每次外汇占款大幅上升的时候,由于多印了很多钞票,央行就会发行央票,来对冲流动性,这个成本其实很高的,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每年发央票的利息大概有个4到5万亿,按楼主的说法就是,市场上的钱就会越来越多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说虽然M2数量那么大,但由于中国十年来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货币化,吸纳了大量的货币,另外这些钱主要是推高了资产的价格,如价格高到让人受不了的房地产,也是一个吸货币的池子。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消化了大部分超发的货币,所以日常消费品的价格从CPI可以看出,还在可以让人接受的范围内,但一些资产,老百姓就买不起了。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超发的货币大头都被政府、和政府做生意的企业、金融企业分走了,由于现今资本回报率远远高于劳动报酬率,资本家、权贵分走了超发货币的大部分,因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之前的每次刺激政策就像抽鸦片一样,正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说的“每次通货膨胀都是一次劫贫济富”,中国沦落到现在国富民穷的境地,是有原因的。新一届政府说要激活货币存量,是有其深刻的考量在里面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我的理解,货币数量多少,主要对应的仍然是社会商品数量的多少。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M 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通货量)M 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通货量)P 指商品的平均价格Q 指商品数量V 指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周转次数计)随着经济的发展,Q是持续上升,V是持续下降的。贷款和国债只是货币发行的一部分——当然得看哪个国家,在蔽国它们是比例很高的一大部分。而「调节流动性」本身就是央行的工作职责之一,即使没有发债,央行也会根据货币政策来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所以有时候有些国家的M2会负增长。
感觉问题有点绕回去了,所以不好想。我改了一下问题,重新说一下。其实第一个问题的陈述有问题。如其他人回答一样,央行其实不回收货币。当然这个实际上货币总量是个动态控制的范围。作为央行,发行的货币可以通过贷款给商业银行,利息非常低(因为央行不需要盈利),然后商业银行再发放到企业和个人手中用于流通。央行对流通货币的调节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存贷利息,公开市场操作等进行调节。之所以容易产生这个疑问,我觉得是把央行和市场割裂来看的缘故。我们把时间往前拉一下,在早期的交易市场,货币的出现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即(金属)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商品的总量决定了流通货币的总量,多出来的部分作为储藏手段(或者也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你换不到更多的商品了)。这个时期一般不会有通货膨胀这种事。等到纸币发行时期,货币发行的总量(流通量)理论上还是等于当前市场的商品价值总量。如果市场上的货币总量不变(即到期后立刻获得同等额度的款),那么随着产品的增加,钱肯定是增值的。反之,如果货币量大于商品价值,那么肯定要多个货币才能获得原来一个货币能够获得的商品。换句话说: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既然这样为什么目前各国央行愿意多发行货币让货币贬值呢?主要在于各国的国债负担很重,政府为了减轻负担只能发钱补亏空。因为钱贬值了,还款总数量不变,压力就小了。
关于市场的货币增加问题,我觉得前面几个还是说的太笼统,其实如果把货币增加这个问题本身细分一下可能可以更好的观察这个问题。首先,央行增加货币不同的情况,给人感受不同。主要给人的感受有以下几种: 第一:央行随着经济增长增发货币,虽然市场上的货币显然增加了,但人们并没有感受到货币增多了,因为并没有出现通胀。比如中国的本世纪初那几年,基础货币,M2都 有稳步增长,但货币购买力并没有明显变化。 第二种,央行和政府一起来的刺激政策,这个涉及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感觉就是大家都明显感觉市场上的货币多了起来,人人手里都有钱,具体一点的情景是著名的4万亿之后,大家明显感觉钱贬值,这是刺激一时爽,伤害永久化的情况。 第三种, 货币政策性质的。每天都可以看到央行时不时又要紧缩一下银根啊,一会又刺激一下啊,这些钱会短暂的流到市场上,当央妈想收回来的时候就收回来了,这种以央行的各种花样公开市场操作,回购逆回购为主,对百姓生活影响相对较小,对金融企业和一些资金导向的企业有短期的影响。这三种放水方法原理和操作都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来探究一下。第二个就是,货币创造本身还是分阶段的,央行到商业银行是一回事,商业银行到市场上又是一回事。在特殊时期,还能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制造货币。按照前面说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货币。先要区分现金,M0,M1,M2,基础货币,这几个概念才能进行讨论。现金,我们常常见到它,也认为它是货币,但其实货币是一种可快速支付的购买力的意义,货币大于现金,现金是货币的一种。M0:流通中的现金,这部分银行没法进行信贷扩张。M1: M0+ 活期存款 社会所有的即期购买力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社会所有的潜质购买力,银行信贷的最大值。 基础货币:公众手中的现金,存款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存款银行存折央行的超额和法定准备金。金融人都知道,基础货币是央行银行的负债,所以我们可以先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组成看起从而得到央行可能操作的基本思路: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存款业务:大头是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以 及政府在央行的存款,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货币业务:央行发行基础货币,也就是流通中的现钞,单位和银行中的库存现金。央行发行央行债券, 这个是央行为公开市场操作,宏观调控等做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央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1.对银行的再贴现和贷款业务:央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贷款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银行拿商业票据去换钱或着直接拿到央行的信用贷款,然后去开心的接着放贷。(贷款业务在1993年前是主要的基础货币渠道,占资产比重70%以上)2.对政府的放款及其他机构:中央银行除了对政府提供放款(短期信用贷款)以及在政府发行国债时购买,其实是间接向财政部发放贷款。 其他机构不谈。3.证券买卖业务: 这个大家都懂的,主要是公开市场那一块,用于调控。最后还要提一下外汇和黄金业务:人民银行一般会银行间外币市场大量购入外汇,这会导致基础货币的投放,形成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投放。对于这种情况,央行一般会进行本币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外汇占款,但实际上,显然我国外汇挣的太多,对冲不完,依然成为基础货币的重要来源。(黄金业务原理相似,但规模很小)从这几个业务,我们也可以估计出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了。 贴一张老图,看央行的资产构成。市场上的货币我们我们先不讨论M1,或者M2,因为他们都要先有基础货币。那么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加上刚刚的业务分析,可以看出基础货币(储备货币)的来源1.央行买外汇投放的。2.央行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贷投放的。3.央行对政府放贷投放的。4.其他。也就是说,央行主要靠这几项形成了市场中的基础货币。但人们常说的货币,并不是基础货币,而是M1,或者M2,也就是经过银行放贷,发挥了货币乘数作用的国内信贷。下面是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报表合并以后的结果。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和超额准备金,互相抵消。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贷款,互相抵消。得到的结果是国内信贷约等于 货币与准货币。即市场上的货币,形成购买力与潜在购买力的货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制造的。如图:商业银行在获得基础货币(自己找央行要的,政府要了存进来的,外汇市场卖外汇给央行来的)后,先存了一部分准备金回yangh,然后就开始放贷,最终形成大约是基础货币4-5倍的信贷规模(M2),和1.6倍左右的M1(即可的购买力)大概是这样的 那么货币发行的主线基本清楚了,基本就是央行购买资产(买国债,买外汇,买票据)或者发放贷款,形成基础货币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进行放贷,利用货币乘数形成更大的信贷规模,再次扩大了货币数量。那么问题来了央行的哪几种不同的货币投放操作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给人不同的感受呢?我个人这样进行了分类,如果有不对请大神指出。第一种:和经济同步的: 央行购买的外汇形成的基础货币(这部分钱算是从外国人手里挣来的) 商业银行有抵押物的贷款(这部分有社会资产对应)第二种:会导致货币贬值的:首先肯定就是大量购买国债来支持政府投资,政府如果缺钱了,不从财政抠钱,而是大发国债,而且是央行购买的话,无疑会导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而国债其实又是纯信用的,那么至少在国债赎回之前,市场货币肯定是明显增多的。而去实际上,到了国债赎回的日子,政府往往是借新债还旧债。另一点我不确定的,是可能在刺激时期,央行对银行的贷款和再贴现都会放松要求,使银行也能轻易获得大量货币用于放贷。第三种:刺激性的:央行常用货币政策工具。当初为了调房价把这几个都使了一遍。先说最主要的三种:首先是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率可以冻结一大笔银行资金,瞬间减少货币供应量,反之亦然。不过这种冲击都是一次减少,而且打击面太广,不分轻重,容易误伤,比如有些银行在上次调整法定准备金时流动性就已经吃紧,忽然又一调高准备金率,就有可能出问题。 第二种. 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高,银行向贴现窗口借钱的积极性就下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下降,基础货币随之下降。反之亦然。贴现窗口还有一个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在此不提。第三种,美帝最爱使用的,公开市场业务。央行买进或者卖出证券,改变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利率。这个操作优点在于规模可控,可大可小可预计,再贴现率有时候无法预计银行的具体态度,法定准备金杀伤力太大。公开市场操作可大可小,可顺可逆,可连续,不扰民。 公开市场有长期操作和短期操作两种。因为生活中常见,我贴个图。还有就是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个常用于调节某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引导资金流入或流出某个特定市场。根据我对新闻的观察,长期来看,这种政策影响的都不大,水不是建个坝就能拦死的。常用的有 1.消费者信用控制,即规定对消费信用膨胀的控制,常用于通货膨胀期间。反之亦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这个简单的说就是防止贷款炒股。信贷资金限制入市。3.不动产信用控制:这个大家很熟悉了,首付比率啊,只能贷几套什么的。 4优惠利率:对特殊行业的资金优惠。说到这里,似乎已经基本清楚货币是怎么从央行到市场了,但我们不能忽略了一点:货币并不完全是一个外生变量。一种观点认为: 货币供给时内生变量, 货币供给是由经济体系体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和微观主体的行为决定的。 我们都有印象,就是每当央行紧缩流动性的时候,企业和银行流动性吃紧,手里的现金和银行储备金不足的时候,就会有新闻提到影子银行,即利用信托等机构吸纳存款,再贷款,以及银行出现表外业务。这些业务不需要交法定存款准备金,理论上可以无限制创造货币(购买力)。 还有就是经常在中国特殊时期出现的闹钱荒,银行拉储。流通中的现金没法进行信贷创造,完全的活期存款能力也不强(银行预留的覆盖活期存款的钱比例很高)。 所以能把这些钱吸进银行,定下来理个几天个把月财,银行好来创造信贷扩张点货币供给也好。过了这阵子,等央行火消了,再去贴个息贷款什么的。这些都算是银行在基础货币减少,流动性吃紧的情况下,自己扩大了货币乘数,创造了更多的货币。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似乎是由于民间活动的需要产生,通过商业银行-央行体系得到满足。 但总的来说,因为央行手里至少还是控制了基础货币,加上非银行系统毕竟没有成气候,而且货币乘数极限毕竟还是在那儿。所以货币供给是主要是一个央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内生因素会作为补充发挥威力。
谢邀。 和 的答案综合一下基本可以回答题主问题。我就简单补充一下,说说题主迷惑的来源。我觉得题主对经济金融问题肯定很熟悉很感兴趣,但是貌似专业训练不够,缺少经济学思维。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现代法定货币(fiat money)下的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所引来的货币乘数效应,简单说就是货币在存贷交易中的放大。另外在我国由于强制性结汇制度存在,也会有外汇占款所带来的被动货币发行。第二个需要提高专业思维的地方是资产负债表视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纪鹏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资产负债表是经济学入门必备的思维方式。现代货币都是债务型货币,研究货币问题时资产负债表思维更是需要,如果不能从资产负债角度出发,肯定会出现类似的疑惑。
排名第一的答案完全就是错误的啊!!!这和货币乘数有一毛线关系啊!!!还有人嫌题主不上百度查货币乘数!!!题主去看罗璞同学的吧 他那个才是对的。
嗨,生活在过去的前辈们!这里是日,穿越诶,很炫吧!不要怕啦,其实你们只是看到了穿越时空的信号,因为现有技术还不足以支撑人体做时空旅行。不过既然我们有缘相遇,就送你们点见面礼吧。我想一想,唔,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如果你们有人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没遇上剧烈变革的好时代,那可就大错特错了。21世纪的波澜壮阔和19世纪20世纪相比可是毫不逊色,有的是你大展宏图的机会。要讲这一百年哪,故事太多,限于技术(过量信号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还是挑最重要最有趣的讲好了。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最有趣的变化就是“货币无纸化”。这场运动肇始于20年代初的美国,得益于电子感应和身份认证技术的进步,人们终于发现所有以人际交换活动为基础的支付行为都能通过手持终端来实现,感应/认证和账号组成的双系统使得无论距离远近,货币转移都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这种杜绝了假钞和欺诈的“诚实支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政府们对这一运动的态度也很积极,因为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经济运行情况的掌握,追踪货币变得简单而成本低廉。纸币、支票和各式汇票逐渐成为了历史的遗迹,挤兑也和用罐子埋现金的守财奴一起成为了上古的传说。30年代初,“货币无纸化”在各主要经济体都基本得到实现,这场运动对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当法币发展到它的顶峰——纯粹的数字 时,人们对货币的认识终于局限于“较强势的商品要求权”这一唯一属性,之前毕竟人们还可以用纸币和支票来擦屁股。最先受到运动影响的是银行。银行家们认识到了这一趋势的不可逆转,同时也认识到了“余额即现金”,传统的定期/活期概念和以流动性为标准的货币层次划分不再适宜。2032年,为了方便各个账户间余额的自由交流,美国银行家协会宣布会员银行间转账免除一切费用,当然,作为补偿,ABA宣布停止对存款付息,这也成为了各国银行的普遍做法。另一些传统的金融观念也受到了挑战,比如汇率。由于各国开始定期披露以本币为单位的国民账户余额,人们发现,只要将两国的国民账户余额相比,就能得到一个相当合理的兑换比率,官方汇率逐渐失去了它的权威。这一期间,国际货币投机盛行,知识精英们开始呼吁取消对自由兑换的一切限制,声称人民有权利按照“合理的汇率”来安排自己的财富,选择不同的银行账户,同时国际银行间账户转账费用也应当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要求被民众广泛支持,政府在压力下不断让步,自牙买加体系确立以来的国际货币制度逐渐坍塌。坍塌当然不是和风细雨式的,其过程一点也不浪漫。实行固定汇率和管制汇率的国家承受了巨大压力,频繁受到货币投机的冲击,规模也成指数级的扩大,大量账户余额涌向估值相对合理的货币和高值货币,这最终导致了与20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齐名的2045-46国际金融大动荡。在大动荡的影响下,一些货币估值虚高的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像历史上屡次重演的一样,崩溃式的繁荣刺激着人们恐慌的神经,人们疯狂逃向一切实际存在的货物和商品,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都受到严重冲击。政府被迫纷纷采取自由汇率,取消了对自由兑换的限制,允许国民余额在本国账户和外国银行账户间自由转移。新的“无制度的自由货币制度”逐渐得到确立,全球经济秩序终于逐渐稳定。这场大动荡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对国际政治和一些国家的国内制度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你们可能更感兴趣,但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在大动荡过后,最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威名远扬的著作《常识2》,作者是一位名叫KID的美国大学生。他在书中运用常识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1.
当银行发放一笔新的贷款的时候,任何其他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账户余额都没有减少,贷款人的账户余额却增加,这些增长的数字从何而来?2.
虽然这些数字的出现不对应着现存数字的减少,但却有着和现存数字一样的购买力,这个“要求权”的增量是不是相当于从所有现存余额中都刮下微微一部分而构成?3.
是否每笔新增贷款的出现都意味着一次轻微的财富重新分配?4.
现代金融制度的运作原理是否必然导向贫富分化?5.
银行凭空创造余额,并且对这部分余额征收利息,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商业道德?6.
有没有一种公平的货币制度存在?KID的书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热议,各派学者为此争论不休。和学者们的反应相比,民众的表现则精彩的多。“仇银行情绪”混杂着对富人的不满,迅速蔓延升温,不少金融机构甚至遭到冲击,普通民众和媒体一致要求政府强制规定每年新增信用的上限,控制货币增长速度。跨国企业和外贸企业也对此反应热烈,汇率的频繁波动使他们不堪忍受。作为平息民众情绪的回应,各国政府都纷纷规定了每年新增贷款上限,额度根据银行账户余额发放。不得不说,民众渴望稳定与公平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实际结果却未必那么美好。受限于固定的贷款额度,投资饥渴严重,大量企业和个人由于得不到充足的信用,只能依靠高成本的私人和企业借贷。需求减弱,生产活动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虽然物价的增长也明显放缓。这十年被称作“沉寂的十年”。60年代,大动荡的记忆逐渐模糊,缅怀那些狂飙突进和沸腾岁月的书籍著作不断涌现。人们开始觉得,物价上涨和金融危机虽然不好,但只要生产扩张的速度超过物价上涨,一样是可以接受的好日子。于是贷款上限被不断放松,经济扩张的热情被再度点燃。60-70年代,“繁荣”再现。2079年,真正全球性的经济崩溃和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如期而至,由于世界货币已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这次灾难中幸免。人们终于开始严肃地反思货币制度。他们从故纸堆里翻出了米塞斯和他的教诲。“商业的循环波动,不是发源于自由市场的一个现象,而是由于政府要把利率压低到自由市场所应有的利率水准之下,干扰商业所引起的结果。……企业家,受到压低了的市场毛利率这个幻觉的误导。”“信用扩张是政府用以对付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斗争工具。这个工具在政府的手中成为可以用来耍许多把戏的魔杖:可用它驱除资本财的稀少性,可用它降低或完全消除利率,可用它供应政府的浪费支出,可用它没收资本家的财富,可用它【激发持久的繁荣】,可用它【使每个人都富有】”“信用扩张的繁荣,其特征在于资本财没有这样的增加。商业活动之扩张所需要的资本财,必须从其他生产部门拉过来。……其本质不是过多的投资,而是错误了的行业投资。……健全的生产扩张所需要的,是增加资本财,而不是增加货币或信用媒介。”“假若那些由放松银根政策而引起的幻觉,未曾诱导企业家们把稀少的资本财浪费于较不迫切的需要之满足,因而使他们不能用于生产更迫切需要的产品,则消费者的境况当更好些。……如果这繁荣没有走向错误的投资,消费者当可有些更好的享受。……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必定要为这种繁荣期的错误投资和过分消费而支付代价的。” “通常所谓的萧条,就是这个清算的过程——清算市面繁荣期所犯的错误,而就消费者的愿望重新调整。”“通货紧缩与信用收缩不像通货膨胀与信用扩张那样造成大破坏,这不仅是因为紧缩与收缩的政策很少采用。它们的坏处较小,也由于它们的一些固有效果。扩张因错误投资和过分消费而浪费有限的生产要素,如果它一旦停止,则需要一个沉闷的过程来消除它遗留下来的病毒。但是,紧缩既不引起错误投资,也不引发过分消费。它所引起的商业活动之一时的紧束,大体上会因那些失业工人和销售额跌落了的物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消费减少而对消。当紧缩结束的时候,重新调整的过程无须补偿资本消耗所引起的一些损失。”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战士,在生前受尽冷落,却在逝世一百年后被推到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实在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人们终于认识到,历史上,人类作出的绝大多数决策,不是在好与坏之间选择,而是在坏与更坏之间选择。不那么激进发展但是缓慢稳定的通缩,似乎坏处比激进发展而必然崩溃的通胀少一些。人们开始认真考虑一个只能由上帝而不是银行来发行的货币,黄金当然已经不够适宜,于是他们从故纸堆里翻出了另外一个概念,叫做比特币。为了区别于那个古老的名字,他们把这新的货币称为荣耀币,并把这种上限固定的数字货币按照账户余额比例发放。得益于之前国际货币的实质统一,这种工作并不困难。荣耀币的货币制度在2092年完全确立。要问这个制度运行的怎么样,唔,你把物价无限向上的预期倒过来变成有限向下,大概就想象的八九不离十了,不得不说,虽然我是个不赚钱的学生,手里没几个钱,但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感觉倒并不坏。最后,回答一个你们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到底在这个世纪崛起了没。给你们几个数字,2110年,中华共和国国民余额世界第一,人均余额世界第三。白白~什么?文不对题?可是应该说的都说完了呀,毕竟是未来人,给点面子嘛
印的是纸,还的是电脑系统里的数字。账可以按Del删掉,纸可能还在。
先前发布居然没有成功,再次怒答。题主说的货币发行,以及政府实体货币的投放本身应当是对的,但这里存在一个利率的问题。虽然最后本金还了,但是利息这部分金额就滋生出来。如果这部分利率是无风险市场利率,复利的增长威力应该是都知晓的。但实际货币的增长并没有这么大,原因在于我们有金融机构本身缓解了这部分压力,它们没有货币发行权,但是通过吸收与放贷扩大,加速了货币的流通,增加了货币的表现价值。简而言之,不考虑货币的流通速度,以及金融机构的影响,货币的投放量的变动是和政府制定的利率有关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仅仅考虑这种情况,通胀以及紧缩还是会出现,因为我们无法准确预测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制定的利率也必然无法正确反应经济的实际情况所以出现相对较少或者较多是无法避免的。但金融机构以及可能取决于人们投资偏好等因素的流通速度会加剧这种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运作,不然就需要发行庞大的货币。但也要承担由此带来的货币相对发行较少以及较多的问题带来的风险加剧。
题主的问题不涉及货币乘数,只是在问基础货币是如何投放,并且为什么增加。这个和货币乘数没有关系吧,不知道为什么答案中这么多都和货币乘数有关。直接针对题主的问题回答一下:央行通过购买国债或贷款的形式把货币投向了市场,此时国债或贷款对央行来说是资产,投出去的货币是央行的负债。仅从这一笔来看,到期时货币是需要还给央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此时央行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购买国债或贷款,维持原有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甚至进行扩大。所以简单来说,保持或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就是新债换旧债。市场上的基础货币都是央行的负债,基础货币的增加一定对应着资产负债表的扩大。
看到这个问题,我眼泪就快掉下来了。因为一模一样的问题困扰了我很久,问了好多人,不是不理解我问题的意思,就是用经济学的一堆东西来砸我。后来我给了自己一个安慰性的答案,跟楼上 和 说的类似,就是债务会越来越多,今年借1块,明年还1块1,同时再借1块2,。。。换句话说,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下,市场上的钱会一直变多,负债也会一直变多。这虽然能解释我的问题,但是这种“债务越来越多”的局面让我非常抓狂,也一直不能让自己释怀。难道世界就是这样运行的吗?正因为我非常不理解“货币”这玩意儿,所以我特别害怕思考宏观经济学或金融学的问题,总会绕到这个问题上来。在我的知识体系里,经济增长应该靠实实在在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完成,所以我能理解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就是为了方便交换,国家强制使用的“媒介”。生产出来的东西多了,相应的“媒介”才会多。但现代经济复杂的金融借贷关系彻底让我崩溃了。
之前看过的一个小故事,一旅客来到小镇上的旅店,给了旅店老板一百元房钱上楼入住,老板转身给后厨补上了拖欠的一百元工资,后厨又跑去屠夫那儿还上了一百元猪肉钱,屠夫又向妓女还上了一百元嫖资,妓女又把欠的房费还给了旅店老板。这时,刚才那旅客上楼转了一圈发现没有合适的房间,于是拿回一百元走人了。 最后这一百块钱谁也没得到,但是镇子上所有人的欠款都清了……这里旅客就是央行。市场需要多少货币来保证交易,就投放多少货币。
仅代表个人观点通俗的说:国家向央行要钱
央行2个选择: 贷款给国家(最后钱回到央行)印钞票(通货膨胀)选择1,肯定是要还钱的。选择2,还是要还钱的。题主的意思是,印的钞票怎么变多的吧?答案是:国家不还国债o(∩_∩)o
实际上,只要一个国家的税收收入足够支付利息支出,那么国家就不用担心还钱的问题(当然有个安全线啦)。这TMD不是扯蛋吗!还不一定。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国债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年,年均发行额仅为39.5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是年,从1991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亿元左右。前13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亿元。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年,1994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实际发行额达1028.6亿元,比上年的395.6亿元剧增了260%。1995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突破了1500亿元,1996年更是达到1847.7亿元,又比上年增长近30%。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因此,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其实就是借新债还旧债这TMD不是扯蛋吗!那么,看看美国:
没有看到对题的答复。问题是每个单位和个人的账号都增加了,增加的钱是怎么来的?本来是封闭型的。就像一个村子,自给自足假设,商品买卖都在自己内部各个主体间进行,货币也在村内流通。而如果信用社贷款给了用户,用户最终还要还回去,村子的钱只会更少,最终结果只是是村子有人钱越来越少,有人钱越来越多
要哭了!!!一是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二是其他人给的答案也有点太跑题了,有的甚至是错的(好吧,我的也可能是错的,不过欢迎大家指出来~)
首先,楼主的问题描述太复杂了,而且真很多看法和我之前想的是一样的!!
下面开始吧!央行的货币是怎么进入大众手中的呢?1.买资产
买黄金,买外汇,买商品,买原有的货币(币改的时候)
在央行不独立的时候,例如在古代,皇帝缺钱用,多铸货币就有钱了,就可以买商品,买服务,然后钱就到大家手中了,不过通胀什么的估计不远了...2.买债券央行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买债券等金融资产,把流动性发出去,虽然这些钱终将会到央行,但只要央行继续买债券,那从时点来看,大众手中的货币都是增加了的,央行调节奏,那货币的供应量也就改变了。
其中第二点是楼主应该反复想的,钱还回去货币确实就少了,但如果需要的话央行可以继续放流动性,我收回来1个亿再放1个亿,对市场始终都可以增加一个亿,如果需要我甚至可以10个亿的增加,或者收回后不买债券,这个便是所谓的发行节奏!(问题中,提问的一些描述是有问题的,有时间再纠正吧,其他回答里面也有提到)原文地址(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很多人不知道货币是什么,就像长度的计量,一米是基本单位,一元是对各种形式的财富进行统一计量的基本单位,货币实现的是各种财富的统一数字计量,也就是说货币是一种记录。这是问题的第一层级,弄清楚货币是什么。第二层级,货币的多少,也就是数量,是怎么回事。个人(含法人)名下的货币包括现金、存款、贷款这三项,市场上货币的总量是所有个人(含法人)名下这三项数目的总和。第三层级,市场上货币总量的变化。从货币的含义来说,货币代表各种财富的统一计量,需要计量的财富的形式在变化,数量也在变化,所以货币的总量是变化的。与一米代表多长长时间固定不变不同,一元代表的财富量时刻都在变化。从构成货币总量的三种形式来看,现金、存款表示各人(含法人)之间不会引起货币总量变化的货币流动,引起货币总量变化的是贷款,贷款多,于是货币多,贷款少,于是货币少。存款个人(含法人)获得利息,贷款银行获得利息,这利息就是贷款以外又一货币增加项,利息也是货币总量增加的原因。谁付给我们利息?利息是加印的货币。我想,可以从以上三个层级来回答市场上货币总量是怎样增加的。
领教了 ,大家都深刻的点出当前国内货币主义发行形式,但需要更有有识之士运用着货币学原理帮助国家渡过这次金融和经济危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好买储蓄罐和余额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