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四个新常态是什么的内涵有哪些?重要标志是什么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哪些内涵或特征、特点_百度知道
中国经济新常态有哪些内涵或特征、特点
提问者采纳
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服务业,科学进行宏观调控,统一全国市场,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引领新常态,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高水平引进来,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企业兼并重组,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新产品,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新兴产业,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释放消费潜力、差异化为主的竞争。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适应新常态、新业态、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风险总体可控,传统产业相对饱和。
认识新常态。总结,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
从投资需求看,生产小型化。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必须标本兼治。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新常态特征,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加快形成统一透明,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消除投资障碍,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个性化,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对症下药、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智能化。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
从消费需求看,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经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热点推荐图文
      
全球最大的资讯网站_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来源: 
  【光明专论】
  作者:陈昌盛
  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要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对统一全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认识,指导各项经济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现实认识的创新与飞跃
  新常态的提出是符合经济规律、尊重经济规律的直接体现。以工业化为标志,启动现代经济增长的国家,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行国家,一类是后发国家。在后发国家追赶先行国家的过程中,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在经济起飞后,通常会在一段时期内出现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与先行国家的差距迅速缩小。但随着后发优势的逐步消减,经历一个高增长阶段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会明显回落,而且回落的时点往往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万至1.2万美元(购买力平价)的阶段。德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经济体的发展,无一例外地经历了这一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但发展轨迹总体符合经济发展的这一规律。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目前人均GDP已经接近1万美元,经济增长换挡减速特征十分明显,这正是由工业化特征下后发经济发展规律的主导所致。在这个时期,中央提出新常态判断,强调保持战略定力,不对经济阶段性下滑采取强刺激,正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直接体现。
  新常态的提出是深入调查分析和系统归纳总结的结果。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国际经济秩序正在深度调整重构等新问题和新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执政伊始就从历史和战略高度,强调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自2013年4月开始,初步确立了中央政治局对经济形势的季度分析制度。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在2013年上半年政治局讨论经济形势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的重大判断。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稿的会议上,明确强调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良好基础。从政治高度正式承认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已经下降,中国经济发展不再也不能追求“超高速”增长。紧接着,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正式提出新常态重要判断,强调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为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在2014年第二季度政治局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三期叠加”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回答了什么是“三期叠加”,为什么会出现“三期叠加”等基本问题,并强调开展经济工作必须认清“三期叠加”阶段的特征和工作要求。为回应国际国内的广泛关切,在2014年11月APEC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从速度、结构和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提高全党认识,回答在新常态下实际经济工作还存在不少疑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突出分析了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和九大趋势,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常态重大思想的提出,建立在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是及时响应民意,恰逢其时之举。“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新常态是经济发展普遍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飞跃。与国际上近年常用的新常态(New Normal)相比,习近平总书记用“新常态”来概括我国当前的新阶段,内涵更为丰富,更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更具针对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需求总体收缩,以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为代表的不少人把这种全球经济增长的长期低迷(Secular Stagnation),称为全球经济新常态。与此同时,国际上还流行世界经济格局正在进入一种“旧常态”的观点,主要指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发展趋势,类似年的时期。当时美国经济快速崛起并超过世界头号强国英国,不久后德国经济再次超过英国,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引发国际经济秩序调整重构。故而,将当今中国和印度等国经济快速崛起,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的态势,称为回到了100多年前的“旧”常态,回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后期。从中央对我国新常态概括的“三大特征”和“九大趋势”看,其中既含有国际上经济增长低迷的内容,也包含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内容,还包含丰富的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基于自身发展又结合经济规律的一次认识飞跃和理论创新。理解中国的新常态,不要落入国际上相同词语使用语境的“桎梏”,要以更宽的视野,更深的哲学思考来认识我国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王宏泽] 1
一周图片排行榜
看点·追踪
  尿素含量过高可能与含氯消毒剂形成氯胺类物质,引起游泳者不适;余氯过低起不到消毒效果,过高则可能刺激口腔黏膜等。
光明网版权所有马云:中国经济不可能一直长个头 “新常态”是提高内涵
关键字:&马云达沃斯达沃斯论坛中国经济新常态内涵
本月21-24日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出现两位中国明星,一位是李克强,另一位就是马云。
李克强总理自信地向世界解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他首次提出,将一个更大活力的市场和改进了的政府作为中国经济的“双引擎”。而马云是李克强这次带到达沃斯论坛上最耀眼的企业明星。他的言论总能成为舆论焦点。他说,自己申请过十次哈佛,都被拒了;他说,只有中国才有真正的互联网金融;他还说,不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应当更注重经济质量。
“如果中国仍保持9%的增速,那就一定有问题了。你将永远看不到蓝天,看不到质量。中国应当注重经济质量,”马云说。
本届达沃斯论坛年会特意举办了一场名为“对话马云”的分论坛。 人民日报驻欧洲分社记者 任彦 摄
“现在中国经济应该考虑的不是‘增’的问题,而是‘长’的问题,即成长的问题。”马云说,“根据我的观察,美国经济在过去20年里也没有2%到3%的增长,但美国照样创新不断,经济复苏也很快。这是任何一个大的经济体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一路高速前进。”
他说,就和一个人长个子一样,不可能一直长下去。长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充实内心,提高自己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提高品质和内涵的过程。西方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适应,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我满怀信心。”
马云表示,在工业革命中,欧洲抓住了机遇发展了起来;在能源革命中美国抓住机遇发展了起来;在信息革命中中国会抓住机遇发展起来。“现在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美国有6家,中国有4家。中国经济‘新常态’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在‘双引擎’的驱动下,中国一定会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大发展机遇。”
马云在分论坛上侃侃而谈
中国企业有责任为世界创造中国独特的价值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企业越来越多进入国际市场。马云表示,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与各方共同创造人类社会的福祉。“其实,中国自身市场也足够大,但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一员,中国企业有责任思考为世界创造中国独特的价值。假如我们的出发点不是到海外挣钱,而是去为世界创造自己的价值,顺便也挣一点钱,这可能就是中国企业在21世纪的全球追求。”
他说,在20世纪美国利用世界其他地区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实现自己的经济增长。“但在21世纪,继续走这样的发展路径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考虑创造全球价值。跨国之间的贸易应该考虑其他国家经济的增长。”
马云认为,中国企业如果还是像在上世纪那样只是在其他地方卖掉自己的产品,那是不可能赢得世界欢迎和尊重的。“在21世纪,我们必须以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来要求自己。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企业家应该有更多的人类关怀,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成长不是偶然的,中国的企业家能够在达沃斯这样的全球顶级经济论坛上发声,而且还能吸引那么多人来听,已经说明我们为世界做出了一定贡献,开始赢得世界的尊重。”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成功典范,受到了全球的瞩目。”他总结说,中国现在有责任代表发展中国家参与未来世界经济的构建,中国企业家应该身体力行这种责任和追求。“你的责任有多大,你的影响力就有多大。反之,你的影响力有多大,你的责任就有多大。”
马云的达沃斯——不能靠说赢得世界,你必须靠实干
马云说,上次他参加达沃斯论坛年会是在2008年,当时是来参加全球青年领袖论坛的。
“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达沃斯,我来到瑞士,看到有很多年轻人示威游行。”他说,“他们在干嘛?他们说,反对全球化。我很奇怪,为什么要反对全球化?全球化是很好的事情啊。然后我们两个小时的路上还遇到很多安检,有机关枪。我就想,这是参加论坛还是进监狱啊!”
达沃斯论坛“处女航”让马云开了眼界,学到了不少东西。他说,“我在达沃斯参加全球青年领袖论坛后学到了很多,如什么是全球化,什么是领导力,什么是企业责任,等等。当时我特别激动。”
他接着说,“2008年,当经济危机来临时,我觉得最好回去工作,因为你永远不能靠说赢得世界,你必须靠实干,所以回去工作7年。现在,我回来是觉得到时候要回报一些东西了。我当年从论坛受益以后,今天为什么不能向更多年轻领袖分享我的故事,告诉他们我们经历了什么。”
Ma这个名字从何而来?怎么一叫就是几十年?
马云很健谈,他一开口,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他时而抿嘴蹙眉,时而眉飞色舞,率真而充满激情,真不愧是传说中的“表情帝”。当然能抓住我思绪的倒不是他那有点搞怪的表情,而是在他波澜起伏的叙述中不时迸发出的思想火花,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马云有一个很响亮的英文名字—Jack Ma,他的话语中不时夹杂着英文单词。在本届达沃斯论坛年会上,我和外国同行一谈起本届年会上的中国元素时,他们马上就会脱口而出—Jack Ma。Jack Ma 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崛起的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关于这个英文名字的来历,马云是这样说的:12、13岁的时候,他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喜欢上了英语。可是那时候没有地方学英语,也没有书,他就跑到杭州宾馆做免费导游。住在那里的老外教他英语,这一学就是9年,他的英语完全是“中国制造”。后来马云遇到一位到杭州旅游的美国田纳西州女士,他们变成了笔友。“你有英语名字吗?”“没有”。她就建议,“我的丈夫和父亲都叫Jack,你觉得Jack怎么样?”马云说好,于是这个名字就用了这么多年。
《阿甘正传》中看成功故事
马云现在是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他也有自己的偶像,那就是电影《阿甘正传》里的主人公阿甘。
“在2002年还是2003年的时候,或者更早的时候,我到了美国。当时我还找不到一条做电子商务的路径。”他说,“就在那时,我看了《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我想,他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那个人!要相信你正在做的事情,不管人们是否喜欢。”
“我喜欢阿甘的精神,简单、永不放弃。人们都认为他很傻,但是阿甘知道,他自己正在做什么。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我不抱怨,我所有的只是坚持,像阿甘一样。我发现,一个人如果失败,开始老是抱怨别人,这个人永远不会成功;如果他一直反省自己,那么他有希望。”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微信号“镜鉴”
责任编辑:王杨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施芝鸿独家解读新常态:认为GDP不再重要是误解
施芝鸿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一些地方在淡化GDP方面恐怕是走了极端,他们在年度经济发展计划中纷纷下调了今年GDP增长预期指标,把淡化GDP变成了弱化GDP,个别地方甚至干脆取消了GDP增长的预期指标。这是片面理解了经济增长新常态的结果。如不及时予以纠正,会导致出现全局性问题。
施芝鸿独家解读新常态:认为GDP不再重要是误解 原标题:凤凰网对话施芝鸿权威解读&新常态& 文/凤凰网主笔:陈芳 3月3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接受凤凰网独家访谈,权威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关于&新常态&这一概念,此前媒体公开报道称最早始于习近平2014年5月考察河南时提出。对此,施芝鸿通过凤凰网予以纠正,确切为&习近平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解释莫衷一是,其准确内涵究竟指什么?施芝鸿指出,仅有增长减速而没有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希望见到的一种新常态,相反,有较高效率支撑的中速增长才是所期望的新常态。他还向凤凰网强调,中高速增长是有明确底线的新常态,就近几年而言,底线就是6%-7%的增长。 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增长转换,不少地方主动下调了DGP增速。如何认识并适应新常态?施芝鸿指出,那种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总值已不再重要,是对新常态的一种误解,&一些地方在淡化GDP方面恐怕是走了极端,他们在年度经济发展计划中纷纷下调了今年GDP增长预期指标,把淡化GDP变成了弱化GDP,个别地方甚至干脆取消了GDP增长的预期指标。这是片面理解了经济增长新常态的结果。如不及时予以纠正,会导致出现全局性问题。& 施芝鸿认为,适应新常态,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提出这一理论概念基于的两种极为重要的新情况:一是新常态是一种势必至此的新常态,对此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另一种新情况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在近两年时间里,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带来的一系列新变化,展现出的新气象,以及由此开创的新局面,&这样的新局面,是由锐意进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觉营造的一种趋势性的新常态&。因此,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并不是要安于现状,而是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 习近平首提新常态是在河南考察之前 凤凰网:去年10月13日,您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逐步适应和习惯当下中国的新常态》的文章,指出十个趋势性的新常态,被视为迄今有关新常态的权威解读。首先想围绕概念本身请您做下梳理,&新常态&这一概念最早什么时候提出? 施芝鸿:新常态这个词已成为当下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截至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本人也已经就新常态问题讲过或论述过12次之多。 这里就很自然地引申出一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最早讲新常态是什么时候?我注意到,现在海内外的平面媒体、网络媒体,都把新常态这一概念说成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来的。一些外国媒体也说:&中国领导人是2014年5月解释经济增长放缓形势时首次使用新常态这个说法的。&包括我自己在去年10月13日的那篇文章中,也沿用过这一说法。 那篇文章发表后,我经过深入考证发现,&新常态&的概念,其实是习近平总书记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说:&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既强调改善民生工作,又实事求是调整一些过度承诺;既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市场、影子银行、群体性事件等风险点,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风险。& 请注意,这才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格林威治时间!希望通过凤凰网今天这次专访,能把这个重要信息传播出去,以便媒体和受众今后再谈到这个问题时都能使用这个准确的时间点。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准确内涵 凤凰网:我们注意到,内地和海外媒体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诠释不尽统一,有的偏重于讲内涵,有的偏重于讲外延,还有的偏重于讲特征和讲特点。在您看来,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底是指什么呢? 施芝鸿:在媒体的解读中确实存在你说的这种情况。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在一次会议上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对新常态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大体上以下两点比较一致:第一是GDP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甚至中速增长转变;第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增长转变。他认为,这两者中的前一点,即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已成为各界共识。至于第二点,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却是一件尚未实现、有待努力的事情。他还说,这样,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增长速度下降过程中效率没有改善,原来由GDP数量扩张所掩盖的许多经济社会矛盾就会暴露出来,而且会造成减速过快、经济社会矛盾加剧的困境。因此,仅有增长减速而没有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不是我们希望见到的一种新常态,相反,有较高效率支撑的中速增长才是我们所期望的新常态。 我认为,吴敬琏先生的这一说法是准确的。从时态上看,他说的第一种情况,属于客观存在的已然的新常态,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势逼至此的新常态;他说的第二种情况,属于未然的、符合我们愿望而又需要我们去努力促成的新常态,实际上也就是需要通过我们主观努力去推动实现的新常态。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习近平总书记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来的。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在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以及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概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这三大特点。其中,第一个特点属于已然,后两个特点属于未然。 李克强总理在国内和国外出访中谈到这一问题时也说过,在新常态下,要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必须由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此,要坚定不移推动结构性改革,不一味追求增长速度,使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可以使紧绷的供求关系变得舒缓,重荷的资源环境得以减负,就可以腾出手来推动结构性改革,使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发展阶段演进。这样,中国经济的列不仅不会掉挡失速,反而会跑得更稳健有力,带来新机遇,形成新动能。中高速增长属于已然,中高端水平属于未然。所以,我们大家都应该准确理解、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内涵、外延所作的科学阐述。 经济新常态是有底线的,即保持在6%-7%的增长区间 凤凰网: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由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这样的新常态是由哪些情况引起的? 施芝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既有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也有内在的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30多年后出现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就是一种符合经济增长规律的新状态、正常态,而新常态的提出,则是尊重这种经济规律的体现。有经济学家认为,这有点像体育明星李娜、姚明和刘翔。在他们30岁之前,都堪称运动生涯的黄金期。一旦过了30岁,就开始显出运动生涯的疲态。一个国家的经济在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德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后发经济体,在追赶先行国家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经历过由后发优势引发的高速增长期到后发优势逐步消减的经济增速明显回落期这一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率先说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实事求是地承认了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新常态,突出的是新形势下&变&和&动&的常态化,动力转换、结构升级、风险释放都将是新的常态。也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中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由持续多年高速增长转挡后出现的一种有明确底线的新常态、新状态。就近几年而言,底线就是6%-7%。如果跌破这一底线,就不能再称为新常态、而应视为非常态了。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间调控这一重要观点的。也就是说,新常态是有明确区间的。区间同刚才说的新常态、新状态下的底线是同一个意思。中央领导经常说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滑出底线,因为滑出底线就不再是我们所说的新常态、而是一种非常态了。 至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由哪些情况引起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新形势引起的。&三期叠加&就好比我国沿海地区在夏季经常出现的台风、暴雨、天文潮&三碰头&一样。&三碰头&,会引发沿海地区在汛期的洪涝灾害;&三期叠加&则会引发我国经济增长由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样既老又常的状态即老常态,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的那样:在&三期叠加&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也不会无限下滑;经济结构调整确实是痛苦的,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消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影响。中国出现的由持续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将给我们提供应对深层结构问题的更多空间,为将来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增长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也有些专家认为,&新常态&与&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是包含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新常态是一个更全面和动态的判断,是基于三期叠加判断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总结。三期叠加更多突出的是风险和挑战;而新常态在强调风险的同时,更强调潜力和机遇。而且,三期叠加本身就是新常态的表现特征,这样的看法当然也是不无道理的。 认为生产总值不再重要是对新常态的误解 凤凰网:如何认识并应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尤其对各级官员而言。习近平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这个大逻辑应当如何理解? 施芝鸿: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大逻辑,是指对新常态的认识、适应、引领,构成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适应和改造这样一组有密切联系的逻辑组合。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唯有尽快认识新常态、自觉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才能与时俱进地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构思新常态下的新思路、谋求新常态下的新作为。这既是一种逻辑的要求,也是一种逻辑的必然。这个大逻辑之大,是指它关乎的问题之大、作用之大、影响之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不仅提出了这个大逻辑,而且运用这个大逻辑深刻分析了在新形势下,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当怎样认识、怎样适应、怎样引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9个趋势性变化。新常态的这9大特征,其实质是集中体现了增速适度、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客观要求。这就启迪我们,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决不是要安于现状,而是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深刻理解、统一认识,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所有这些,生动体现了党中央在准确认识、深刻认识、全面认识新常态的基础上,正在主动适应、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引领、积极引领新常态。 在遵循新常态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的过程中,既要因势利导、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又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奋发有为。那种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产总值已不再重要了,这是对新常态的一种误解。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论英雄,不等于不要生产总值;不再追求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不是不要增长。 最近,我看到各地2015年经济增长预期指标所作的统计分析,一些地方在淡化GDP方面恐怕是走了极端,他们在年度经济发展计划中纷纷下调了今年GDP增长预期指标,把淡化GDP变成了弱化GDP,个别地方甚至干脆取消了GDP增长的预期指标。这是片面理解了经济增长新常态的结果。如不及时予以纠正,会导致出现全局性问题。比如,从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来看,如果今年我国经济能够实现7%左右的增长,则&十三五&时期全国经济增速保持6.5%的增长就是底线,绝不能滑出这个底线和区间。 应当明确,经济发展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没有改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客观定位,因此,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关键在于,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生产总值和稳定的增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发展的工作总基调,仍然是稳中求进。&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常态是势逼至此,更是新一届领导自觉营造的趋势性新常态 凤凰网:最近有专家学者提出,对新常态的使用应该只限于经济领域,否则就是对新常态概念使用的一种庸俗化和泛化。您的文章提到了远不止于经济领域的趋势性新常态。对此您怎么看?如何区分新常态的庸俗化和引申化? 施芝鸿:我也注意到了这一情况。有的经济学家很有针对性地提出,不能把经济增长速度无限制下行视为新常态,不能把需求不足视为新常态,不能把通货紧缩视为新常态。那样,将导致长期经济政策发生偏离。还有的专家提出,新常态不是一个框,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不宜把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都纳入新常态,也不宜把一些短期现象都纳入新常态。这样的看法和说法是完全正确的。80年代中期,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概念时,也出现过把初级阶段当成一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的情况。这样一种庸俗化和泛化的情况,当然是应当防止和纠正的。 但是,在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一词作出一些超越经济领域的、属于引申意义上的使用,恐怕不宜同庸俗化和泛化相提并论。 我在去年10月1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文章中提出,人们竞相引用新常态一词、认真追寻这一重大理论概念的来源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搞清楚、弄明白,习近平同志提出这一重大理论概念是源于以下两种极为重要的新情况。第一种新情况是,随着客观世界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而导致的一种势逼至此的新常态,这当然是需要我们用平常心态去认真看待和对待的。第二种新情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8条基本要求,在近两年时间里,励精图治、攻坚克难,给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充满希望的新变化,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由此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可以说,这样的新局面,是由锐意进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自觉营造的一种趋势性的新常态。对此,同样需要我们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去认真看待和对待。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出新常态概念使用上的这两种情况,就是为了进行这种科学区分的。 有些专家学者提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一新局面,既不同于以往,又相对稳定,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新格局、新态势,是一种带有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表明中国正全方位走向新常态。也有些专家学者提出,新常态是理解当下中国发展走向的一把钥匙。新常态这一概念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具有超越经济发展的更全面、更深刻的意涵。事实上,新常态一词已成为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全新格局的代名词,是认识和理解我们党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也有的专家提出,这种新常态是一个国家发展阶段的升华,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全方位多视角解读中国新常态,以积极的进取心态与之相适应,以波澜不惊、处之泰然的大国平常心态来认识新常态、理解新常态、认同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我同时还注意到,我们党的领导人在越出经济领域分析一些常态性、趋势性的问题时,还经常使用&常态化&、&长效机制&这样的概念。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要加强城市化常态化管理;推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形成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一些部门和地方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对我们党和国家正在开展的工作用常态化进行的各种描述和论述。比如,中央反&四风&常态化;反腐是中国法治常态化;干部引咎辞职常态化;人大代表常态化联系群众;推动学雷锋常态化;建设文明城市需要常态化;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常态化;反垄断执法常态化;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已常态化;我国海监船实现在钓鱼岛巡航常态化,等等。显然,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作这样的引申化使用,实际上也是在阐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各方面工作展现的新变化、新进展、新常态。这样的引申化使用应该也是可以的。 (凤凰网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独家大策划
凤凰新媒体 资讯频道
凤凰资讯官方微博:
/ifengnews201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新常态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