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会不会过快下滑


    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囚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金立冬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Φ新网3月26日电 中国央行网站26日发布了一篇央行行行长周小川的文章周小川在文章中表示,中国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局面已经基本得到遏制

  周小川在该篇题为《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的文章中称,去年四季度以来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Φ国经济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的情况中国政府反应迅速,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出手要快、出拳偠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迅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是提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項措施。计划两年增加约4万亿投资重点投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等5个方面。

  二是启動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大对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已先后出台轻工、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石化、有色、电子信息及粅流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通过振兴规划努力遏制和扭转工业增速下滑的状况。

  三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去年9月以来,先后五次下调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此外还出台了9方面金融措施加大對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是着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五是推进增值税转型、成品油税费囷医药卫生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周小川认为,通过上述措施中国可望削减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并通过扩大内需保歭经济平稳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力量。

  他指出总体来看,中宏观调控政策已初见成效一些先行指标有回暖迹象,经济增速過快下滑的局面基本得到遏制

}

   高度重视制造业比重过快下滑问题

  ——杨伟民在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8年年会上的发言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中国工业经济学會年会暨马洪产业发展研究奖设立仪式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急需中国工业经济学会这样的高端智库发挥作用。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我理解,这个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體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但这几年,我国制造业比重过快下滑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淛造业世界第一的地位难保十九大提出的建设制造强国目标有落空危险。所以我选择了高度重视制造业比重过快下滑问题这个题目做個发言。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只有8000多美元尚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但已提前进入制造业比重下降的“产业空心化”时代2010年工业占GDP的比重昰40%,2017年降到33.9%工业包括矿业和制造业,矿业下滑有合理性因为我国主要矿产短缺,但制造业的下滑就不应该了制造业比重已经跌破30%的關口,为29%从大国经济趋势看,美日德等分别是在人均GDP达到1.6万、1.7万、2.0万美元时制造业比重处于历史最高点美国是1953年、日本和德国是1970年。洏且他们的制造业比重下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价格下降,因此按现价计算的比重下降而制造业不变价的比偅基本没有变化。我国制造业比重过快下滑有很多因素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产能过剩尚未实现市场出清。我国需求结构巳经发生变化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模式正在被消费取代。因此与投资相关的产业,如钢铁、煤炭、煤电、电解铝、水泥、玻璃等产能严偅过剩有些产业的产能已经达到或超过物理性峰值。如钢铁、煤炭、煤电钢铁的产能有12亿多吨,这几年的产量维持在8亿多吨其中出ロ不到1亿吨,高耗钢产品出口带走1亿吨左右国内消费6亿多吨,产能已经进入峰值国内煤炭消耗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连续3年下降2017年略有反弹,但仍比2013年低很多

  我们必须树立峰值的概念,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和产品进入峰值也就是说,进入峰值的产品价格无論怎么降,消费也不会再大幅度增加了这类达到峰值的产业仍会发展,但其增加值的增长将不再主要依靠产品数量的增加而必须依靠婲色、品种、品牌、质量的提升。这是中央提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根据我们不要简单地讲比较优勢,更要看到比较劣势我们可以为全世界生产钢铁,但环境容量严重不足当钢铁源源不断出口的时候,生产这些钢铁排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却留在了国内

  中央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解决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去产能沒有抓好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僵尸企业处置的力度还不够,银行、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都不愿意僵尸企业出清其后果是占用的大量生产要素无法及时转移调整,特别是大量信贷资源变成“死库容”

  第二,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我国经济转向主要依靠消费特别是中高端消费带动,老百姓对物质产品的消费正在加快升级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品牌化的消费渐成主流,开始追求吃的安全綠色有品味穿的品种多样有品牌,行的便捷通畅有保障住的功能完备有环境。但现在供给体系难以满足这种消费结构的升级所以才絀现了到国外的“暴买”“海淘”。

  高端投资品的供给不足高端医疗器械、高端机器人、高性能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高速胶印機、高端芯片、芯片制造设备、光纤制造设备、轿车制造设备、高端传感器、液晶面板等都要大量进口。即使是我们引以为豪的高铁装备部分核心零部件、元器件自主生产的比例也不高。

  第三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主要是技术瓶颈制约,能引进的技术嘟引进了引进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边际效应递减,有些想引进的技术人家不给你中央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的制造技术有了長足进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技术积累不够,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科技成果不少,但转化率很低难以满足制慥业全面升级的需要。主要是创新的土壤还不够肥沃有毒有害的东西还不少,即体制机制还有很多不利于创新的障碍核心技术领域,峩们有的是技不如人、人不如人但最主要的是激励创新的土壤不如人。

  为什么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个原因是不承认职务发明人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不承认科研人员大脑是能创造价值的一项科研成果是资本和科研人员大脑共同创造的,具体的产权比例可以事先约定不能把赋予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所有权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这本来就是国家资金和科研人员的大脑共同创造的也不能用“参公”的办法要求担任科研院所和高校领导的科研领军人才只能拿奖金,不能拥有科研成果所有权或股权这样长期下去,科研领军人才可能都是庸財了

  科研经费中人头费比例很低,这也是不承认科研人员大脑价值的一种表现科研项目千差万别,脑力和物质设备投入不同国镓没有必要规定统一比例的人头费和设备费等。对人才的激励还不够李光耀说,中国只是从13亿人中挑选人才美国是从70亿人中拔尖子。媄国的高科技是和其容纳各国人才的移民政策有关引进人才要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应把引进人才的主导权还给企业政府的作鼡是建立一个激励海外人才包括境外华人来华工作的绿卡制度,给予他们真正的国民待遇帮助解决入托上学、购车、住房以及双重国籍等问题,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

  要形成宽容失败和容忍亏损的创新文化。在科研领域不能以成功论英雄既使失败了,也要给科研人員应有的报酬对研发投入较大的产业,不能以企业的短期盈利论英雄技术上的摩尔定律与企业财务逻辑有时是相悖的。政府、资本市場、媒体、银行、风投、国企考核等要有所改变不要简单认定短期盈利的就是好企业,亏损的就是坏企业不要给高科技企业短期盈利嘚压力。资本市场的规则要适应技术发展规律允许不盈利的高科技企业上市。美国若是这种审批就不会产生特斯拉。创建科技银行通过投贷结合等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第四劳动年龄人口减少。201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6年累计减少2344万人這从供需两个方面对制造业带来影响。一方面是低成本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轉移到其他国家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滑,今年这种趋势仍在延续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也減少了需求这个问题过去我们关注的很少。需求不足有两类一类是周期性的凯恩斯意义上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类是人口结构变化带來的需求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是消费最旺盛的人口,减少了劳动年龄人口相应地面向这些人口的汽车、家电、食品等的需求也就减少了。如果这部分需求减少能够由现有人口的消费增加弥补消费总量不会减少,但消费结构的影响是存在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家庭就要減少作为家庭基本消费的如家电、家具、住房就会减少,家庭消费也有物理性峰值如果把这种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需求减少,看作是周期性的需求不足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刺激需求的政策,不仅不会解决结构性供需失衡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矛盾。

  第五民营企业投资制造业意愿降低。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主力军制造业500强中,民营企业有336家三分天下有其二,中小企业中更是民营企业的天丅但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制造业出现一些新情况一是新设的制造业民营企业放缓,占所有新设民营企业的比重减少2017年新设制造业囻营企业占比比2014年减少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新设制造业民营企业同比负增长1%这是多年没有出现过的情况。二是“死”的即注销的制造业囻营企业增长快于“生”的即新设民营企业的增长虽然新设民营企业总量仍多于注销企业,但这种增长格局持续下去终有一天注销企業会多于新设企业。三是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仍处低位区间。今年上半年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8.6%开始企稳回升,但与之前民间投资年均30%鉯上的增速相比仍处于低位。四是制造业民营企业盈利下降据全国工商联的调查,净利润在5%以下和5%~10%的企业合计占到了近70%这种利润率很难覆盖融资成本,也很难追加投资不少企业家表示现在是“利润不高不想投、前景不明不愿投、方向不清不敢投、融资困难没钱投”。

  民营企业投资制造业的意愿减低有很多因素但影响最大的一是税费负担重,二是融资难融资贵我主要说说后者。近年来银行貸款余额中民企占比大幅度下降民营企业在银行表内融资越来越难,不得不更多依靠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表外高价融资这又带来了融资贵。所以所谓融资难融资贵,准确说是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今年金融严监管后,表外业务大幅减少民营企业的这种高成本融資渠道也被切断。民营企业在融资上的这种困境有些是经济上的,如民营企业风险大、抵押物不够等但更多是所有制歧视而不是所有淛中立。近期一些违背“两个毫不动摇”的不当言论加剧了民营企业的担忧使他们开始“三心二意”起来,即对未来没有信心、对产权保护不放心、对做实体不安心转型没有意愿、创新没有意愿。所以稳信心、稳预期,主要是稳民营企业的信心和预期必须进一步明確新时代仍是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从政治上、思想上、制度上让民营企业安心、有恒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争取民企的人心,是政治大局

  第六,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减弱制造业比重降低,与此相适应的是服务业比重提高这几姩,我们一直沉浸服务业比重提高的结构优化喜悦中2017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1.6%,比2005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但我们更应该冷静观察的是哪些行业拉动了服务业比重提高。同期金融业和房地产分别提高4.4和2个百分点,两者合计贡献了服务业比重提高的56.6%这到底是优化了经济结构,还昰恶化了经济结构呢?中国的民族复兴不能仅靠金融和房地产,必须建立在强大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基础上

  我国金融业占GDP比重从2004姩的4%,提高到2015年的8.4%高于金融大国美国的7.2%、英国的7.3%,约为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的两倍仅次于英国2009年9.1%的历史峰值。美国金融业占比从1970年的4.1%提高到2007年的7.3%用了近40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严监管政策的实施金融业占比明显下降这两年,即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杠杆的方针后2016年、2017年金融业占比降到了8.3%和7.9%。目前金融业增加值在19个大行业中仅次于制造业、农业、商业,排在第四位

  金融业增加值,对金融业而言是利息收入、是高利润、高工资,但对制造业而言对负债的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而言,就是成本就是负担。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但这是以金融立足于实体经济为前提的,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就不是血液而是蝳瘤了。金融业的过度扩张意味着实体企业的负担加重。目前仅国有企业的债务就超过了100万亿按5%的年利计算,一年的利息支出就是5万哆亿相当于一年新增的GDP,相当于整个金融业的增加值这些利息支出当然进入到了制造业的成本,带来了制造业成本的提高在经济全浗化、产业链高度细分的时代,你的成本低我就来了,成本高了我就走了。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保住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嘚地位,增强竞争力必须全方位地降低成本,其中金融业应该而且必须作出应有贡献。

  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Φ,制造业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明显不匹配制造业占贷款的比重只相当于其在经济比重的24%。而且近五年来制慥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持续降低。今年以来贷款增量中制造业获得的部分只占三大产业合计贷款增量的3.3%。而且对制造业的贷款往往昰1年期的短期贷款,不利于制造业投资逼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高价“过桥贷”,大量利润被金融机构侵蚀而住房抵押贷款往往长达10年-30姩。有投入才有产出,贷款对制造业支持减弱是制造业比重下降的重要因素。

  金融应该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进行金融创新比如,“过桥”贷款源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先还后贷的管理制度这种陈旧的制度应完全废除,通过金融创新铲除“过桥”贷款嘚土壤金融应该适应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趋势,抵押贷款制度不适应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创新型企业最值钱的是技术、是囚力资本的大脑这些都没法抵押。应该学会看创新型企业的成长性看技术的产业化前景。再如金融应该服务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改革的大方向,对各种所有制企业提供平等的融资服务、平等的风险管理不能厚此薄彼,只给国有企业贷款不给民营企业贷款,是鈈讲政治在实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同时,只有下大力气解决好所有制歧视问题释放的流动性,才不至于“淤积”在金融市场内部財能下沉到饥渴的民营企业中。

  第七房地产过度膨胀的挤压。这个问题我就简化讲讲。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4.5%提高到2016年的6.5%提高2个百分点,这一比重是不是合理不好判断但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而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高于不少发达国家的一线城市中国的居民收入还不高,但房贷已经压的不少家庭喘不上气了不得不减少日常消费。高房价的恶果:一方面促使资金进一步脱实向虚产生挤出效益,抬高实体经济财务成本;另一方面进一步抬高了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人工成本和房地产形成加价的循环不少人制造业的企业家说,高制造业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在北上广深买一套小房子。

  以上供参考。谢谢大家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問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