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政代理服务如何服务大发展

&站内导航: >
小财政大服务
――古县财政局创建人民满意机关工作纪实
7:5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近年来,古县财政局以创建人民满意的机关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思想,着力建设“民本型、实干型、和谐型、创新型”财政,充分发挥了财政职能作用,在为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当好家、理好财的实践中开创了财政工作的新局面。  强化班子建设,构筑民主理财的坚强堡垒。该局围绕建设“三强五好”班子的要求,构建了一个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战斗集体。该局自2003年以来连续6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领导班子。  着力培育财源,稳步增强财政整体实力。2003年,古县财政收入仅有6000万元,如何把一个沉重的“吃饭”财政转变为一个高效精干的“吃饭”、“建设”和“民生”三兼顾的新财政,是古县财政人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目标。2008年古县财政收入达到9.6亿元,财政收入6年翻了4番。  古县财政人紧紧把握机遇,把未来古县财政增收的亮点锁定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立足资源上项目,突出特色做文章,积极为非公企业论证上报各类建设项目,争取省、市资金补助及贷款贴息补助,仅2008年就达5863万元,为非公企业注入发展资金,为非公经济搭建了发展平台。艰辛付出换来了企业对古县发展的丰厚回报,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5%。  深化财政改革,积极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近年来,该局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细化支出项目,硬化预算约束力,实现财政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配置;深化核算中心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深化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公共财政改革。在政府采购中2008年共组织大型招标采购805宗,采购规模达12705万元,节约资金136万元,资金节约率为9.7%,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打造民生财政。该局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公共支出比例显著提高,支出进度均达到年初预算的100%以上。一是向“三农”倾斜。去年支农资金支出4838万元,同比增长55.7%,高于全县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出资1000万元,共计筹集资金1.9亿元,用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严格执行“一卡通”发放模式,全年发放粮食补贴和综合补贴资金1089万元、农机具直补资金50万元、扶贫移民直补资金359万元及退耕还林直补资金88.6万元。二是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倾斜。去年教育支出8571万元,同比增长40.4%。财政出资1000万元倾斜农村教育。三是向社会保障和弱势群体倾斜。去&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21万元,同比增长42%。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抚恤社救制度和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向生态文明建设倾斜。县财政出资2522万元,用于企业节能减排治理补助和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出资1370万元,用于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和治理大气环境达标。  强化内部管理,锤炼为民理财的忠诚队伍。该局围绕“转变职能、加强服务、提高效率”的要求,积极开展“四项”教育,努力抓好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一是抓好“为民”教育,引导干部正确认识权力的性质和来源。二是抓好“务实”教育,引导干部克服浮燥情绪,扎根基层艰苦奋斗。三是抓好“团结”教育,引导干部识大体顾大局。四是抓好“诚信”教育,引导干部做诚信之人,行诚信之事,树诚信之风。  同时,该局狠抓文明和谐创建工作不放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财政业务工作有机统一,取得了良好效果。局机关在连续八年荣获“市级精神文明单位”,2004年至2005年度“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的基础上,又荣获2006年至2007年度“省级文明和谐单位”称号。(吕晋兴 刘广亮)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 &
&您看到这篇新闻的心情是:
&相关文章:
?&?&?&?&?&?&?&?&?&?&?&?&?&?&?&
本 网 精 华
图 片 新 闻
临吉高速壶口黄河特大桥建成通车冬日汾河别样美我市文艺团体联合举办“用真情传红丝带爱心传递起航蛇年木版年画:民俗文化发新芽
热 门 点 击
 |  |  |  | 广告服务 |  |  |
网站热线:
网站邮箱:
地址: 山西省临汾市花果街中段临汾日报社 邮编: 041000
本网站所刊登的临汾日报的各种新闻p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临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浏览本网站建议使用的分辨率01版 要闻
02版 时政新闻
03版 综合新闻
04版 特别报道欢迎访问:
激活内生动力 破解“小财政大服务”困局
激活内生动力 破解“小财政大服务”困局
——黄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邬家峰& 吴理财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之一的湖北黄石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始终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公共财政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网络建构、民间文化组织培育和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稳步推进。究其根本,关键在于黄石明确自身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和财力不足的“短板”,通过激活内生动力,破解“小财政大服务”困局。
一、黄石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黄石始终把激活内生动力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发挥有限财政资源的搅拌作用,构建起引导和激活社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
(一)激活实体资源。一是改造和提升原有公共文化设施功能。通过对原有文化设施功能改造和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施了市博物馆、黄石大剧院、磁湖剧院、体育馆、科技展览馆、工人文化宫、市群艺馆的改扩建工程。二是整合原有的公共文化网络。依托乡镇、社区、村等原有文化组织,并加以整改完善,实现对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有效整合,加快与市域内的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联网,使之成为基层群众接受教育和满足文化需求的平台。三是挖掘原有文化资源的潜在效能。发挥黄石矿冶文化资源优势,整合铜绿山古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天坑等工业遗产资源,举办黄石矿冶文化论坛和国际矿冶文化节。四是激活农村原有的场所资源。通过投入必要的资金将农村现有的祠堂、戏台、站所改建为农民的文化活动之家或活动中心,将村中的晒谷场改建为村民的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等,从而实现农村原有的场所的多功能利用,发挥其公共文化的阵地作用。五是激活企业的文化设施资源。通过必要的财政投入,实现社企合作,将企业的图书馆、健身体育馆等文化设施进行社企共享,对企业废旧闲置的矿业职业学校等闲置场所改建成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等。这既减少了社区新建文化设施的投入,又适当的分担了企业文化设施运转的费用,有利于地实现社企互动和社会和谐。
(二)激活经济资本。一是发挥黄石矿企众多的优势,引导企业进行社区公共文化投入。通过社企互动和文化共享,将企业文化建设扩展到职工社区,既弘扬了企业文化,加强了对企业职工的整合,又使职工在社区开展的各种公共文化活动中实现了文化满足,强化了对企业认同。通过在职工社区新建一些带有企业文化内涵的文化设施,既将企业文化融入职工生活,发挥潜移默化的整合作用,还节省了企业进行企业文化重塑的资金和场地投入。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引导社会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通过资助文化设施建设,捐助公共文化器械、赞助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等各种形式或路径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以此来弘扬企业的文化理念,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三是引导和激励民间文艺组织参与社会互动,激活社会经济资本,不仅可以获取的必要的经济收入,维系自身的运转,还可以增强社会文化氛围。比如民间的唢呐队、锣鼓队、戏剧团、舞龙、舞狮队等参与到民间的婚丧礼仪、公司节庆、开张典礼等,既增强了活动的文化艺术性,又实现了民间文艺与社会的有效对接,使民间文艺在与社会互动中实现发展壮大。
(三)激活社会资本。一是构建文化展示平台来激活民间内部的社会资本。通过将群众性文化汇演,打造成群众精神风貌自我展示的平台,调动群众文化参与热情,激活群众内在的文化运作机制。以文化展示平台和必要的激励机制,搅动起民间的社会资本,激发民众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村民自己帮文化。二是发挥群众文化自我组织的热情。出台扶持、指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发展的政策,配备必要的健身音响设备,激发群众的健身热情,适时组织比赛、评比活动,引导广场文化形成特色系列。引导支持各城区、街道办、社区通过自办自管开展“天天跳、周周唱、月月演”等品牌创建活动。三是引导和整合社会闲置的文化人才资源。通过自筹自办的方式,激活国有企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中的文化人才资源,组建各种以书法、、楹联、老年体育活动为主体内容的协会和组织,并借助这些平台开展各类展览和文化活动。这既满足了老人自身的文化需求,还活跃了社会公共文化。四是组织和招募文化义工和自愿者。引导社会“五老”人员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培育和建立文化督导员队伍,发挥他们的社会威望和资源促进社会文明,特别的对青少年的教育督导作用。招募高校学生加入文化自愿者队伍,实现了社会与学校的对接,既让他们得到了奉献社会,锻炼实践的平台,也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了新鲜活力和动力。
民俗,引导文化企业大力开发民间特色产品,阳新布贴、大冶石雕、孔雀石、黄石玉等一批具有黄石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黄石民间文化精品项目,突显黄石文化的地方性和特色性。
(五)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一是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开辟对偏僻基层和文化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供给的新模式。凭借已有的 “流动电影放映车”、“流动图书馆”、“流动舞台车”等构筑起流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流动文化网络为平台将社会公共文化优势资源进行打包整合,将优势文化资源输送下乡,较好的解决了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不足、城乡和区域间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二是利用现代科技为支撑,加速信息文化资源流动。通过充分利用我国农村已有的信息共享工程,将广播电视网、数字信息网、移动通讯网加以整合,实现三网融合。以现代传媒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新技术和新传媒手段为基础,全面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方式,加速公共文化资源的流动,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
二、黄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石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激发内生动力的体制机制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的体制性和机制性制约性因素。
(一)文化体制不顺畅。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从总体上看,公共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宣传、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部门管理。由多个部门共同来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是各部门之间缺乏通气、协作不利、各自为战,不利于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发挥文化资源的合力。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体制混乱。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划归乡镇政府管理,由于对文化重视不够,不仅没有经费投入到文化站,而且文化站专业人员大部分时间在忙乡镇的中心工作中,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文化工作,无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除此之外,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有些站的人财物属广电部门管,有的人财物属乡镇政府管理而业务属文化部门管理,造成乱管理或不管理现象,严重挫伤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公共文化决策部门还没有实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以及扶持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的有关政策,难于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对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激励机制不完善。一是没能建立对社会企事业组织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补偿机制,如对企业图书馆、体育健身馆,学校体育场所的利用补偿和安全管理机制等。这使得许多社会文化资源的拥有者在共享机制不成熟的前提下,不敢开放公共文化资源进行社会共享。如学校文化资源的共享,还没有建立进行共享后的如何解决运转经费、安全责任归属等一系列问题;二是没有建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扶持政策和导向机制。企业看不到进行公共文化建设的利益诱导和利益补偿,难于产生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如对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社会奖励政策,对承载一定公共文化供给功能的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的财政税收优惠扶持政策等。三是没有建立公共文化建设的人才引导机制。文化自愿者招募的社会引导机制、文化人才的社会义务参与机制等还没用建构形成。如通过社会激励或提供社会实践平台的方式引导年轻学生等各类社会群体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自愿服务,引导“五老”人员发挥余热作为公共文明督导员等。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够平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级网络还较为薄弱。需要在基础公共文化设施上进行必要的基础建设投入,才能为激活社会文化资源搭建必要的平台和机制。对于财力有限的黄石来讲,这方面的建设投入资金仍显不足。二是在资金的投入方式上较为单一。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面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中,由于多数是以政府一次性投入为主,没有年度运行经费、工作经费等后续配套资金的支持,致使出现建设容易,持续运作管理无经费保障的问题十分突出。三是人才保障机制薄弱。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差、人才队伍弱、总体供给水平低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目前来看,黄石市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数量偏少,年纪偏大,知识结构偏低,缺乏基本的网络信息知识,有的甚至不会使用电脑,缺少能独当一面的专业人员。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没有专职的文化工作管理人员,平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只能靠村委干部来进行。加之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低,直接影响文化队伍的稳定性。
三、黄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激活内生动力,构建创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只有通过破除体制障碍,理顺运转机制,才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持久的动力与活力,构筑起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破除体制性障碍,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一是破除文化资源多方管理的行政壁垒,切实理顺公共文化资源的管理体制,实现对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资源层级管理体系,加强文化部门协调合作,使公共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发挥公共文化资源的最大效用。二是推进公共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基层公共文化组织管理体系。规范基层公共文化管理,实现专职专干,使基层文化工作者切实履行公共文化职能。理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财物的管理,推进和规范“以钱养事”制度改革,调动基层文化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组织激活基层文化资源的搅拌作用。三是构建多方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模式,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公共文化建设积极性。建立起政府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家咨询制度、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的公众参与制度,形成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号-1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
网站管理:财政部办公厅
投稿邮箱:
技术支持: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财政企业服务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