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的公用经费包括哪些来源有哪些,并举例说明我国基础教育公用经费包括哪些的区域差异

李清臣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解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3.00
&&¥2.00
&&¥2.00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李清臣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解读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945.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特价/教育博士文库 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
(货号:T1)
开&&&&&&本:16开
页&&&&&&数:441页
字&&&&&&数:437.000千字
I&&S&&B&&N:5
售&&&&&&价:37.70元
原书售价:58元
品&&&&&&相:
运&&&&&&费:北京市丰台区
挂号印刷品:6.00元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40件)
商品分类:
详细描述:
快递3--4天到货送货上门(默认韵达),平邮(挂号信)7--8天到货不保证送货上门。基本信息
书名:教育博士文库&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
原价:58元
作者:沈有禄 著
出版社:教育科学
出版日期:
ISBN:5
字数:437000
页码:44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以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及公共教育财政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不平等及教育公平的测度的借鉴,构建了一套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以此指标体系来测度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现状。
内容提要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中,教育机会均等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政府强有力的财政保障,尤其是在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资源的获得与占有上并没有得到政府财政的平等保护,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不平等,而且这种不平等还在不断扩大。这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的。在民主社会,受教育权利的充分保障与发展需要基础教育在资源配置上做到各地区及城乡间,甚至个体及群体间的大致平等,只有做到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才能从起点上及过程中来保证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以教育资源配置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及公共教育财政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不平等及教育公平测度的借鉴,构建了一套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以此指标体系来测度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差异的现状。《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对我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配置在空间单元上的省际及城乡间的差异情况,在时间序列上选取了年四年间的相关数据,以期能反映最近几年的配置状况;在具体的财力资源配置方面又细分为总的教育经费、基础教育经费、生均总教育经费、生均事业性教育经费、生均基建经费,生均事业性教育经费又细分为生均事业性经费中人员支出部分及公用经费部分、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对其进行了省际及城乡间在最近四年的配置现状及其差异的描述分析;在人力资源配置差异方面,主要分析了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及普通高中的生师比、教师的学历、职称构成情况及代课与兼任占总计教师的比例在这四年间的省际及城乡间的配置差异情况,以及每十万人口中普通中小学在校生数的省际差异状况;在物力资源配置差异方面,具体分析了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及普通高中的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固定资产总值、生均图书册数、生均计算机台数在这四年间的省际及城乡间的配置差异情况。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基础教育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资源的配置上,省际及城乡间的差距仍在扩大,呈现典型的“马太效应”。  《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认为二元经济导致的城乡间及区域间的社会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以及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政策,是导致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呈现“马太效应”的最主要的原因。据此提出了政府应对城乡间及区域间的社会经济进行统筹协调,以缩小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城乡间及区域间的差距;政府还应该把基础教育作为公民的“基本必需品”和“基本权利”,从法律层面加以“平等保护”,尤其是政府要尽到其政治责任,从“资源平等”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只有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了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为此,政府要进行矫正性教育资源转移分配来补偿那些落后地区及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如确定全国生均经费标准、建立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等保护措施,通过建立基础教育投入的公共教育财政制度来保证公民接受基础教育这一基本权利的大致平等。
目录
序章&导论节&问题的提出第二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三节&研究的基本假设和方法第四节&文献综述第五节&本书体系与创新点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节&教育资源与教育资源配置理论第二节&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第三节&公共产品与公共教育财政理论第三章&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指标体系框架建构节&不平等的测度第二节&教育公平的测度第三节&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测度指标体系框架建构第四章&我国基础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节&地方和中央教育总经费分析第二节&全国各省区市小学财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第三节&全国各省区市初中财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第四节&全国各省区市高中财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第五章&我国基础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节&全国各省区市小学人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第二节&全国各省区市初中人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第三节&全国各省区市高中人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第四节&全国各省区市每十万人口中普通中小学在校生数差异分析第六章&我国基础教育物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节&全国各省区市小学物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第二节&全国各省区市初中物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第三节&全国各省区市高中物力资源配置差异分析第七章&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原因分析节&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经济分析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政策分析第三节&我国基础教育受教育权利公平的各种保障措施未执行到位第八章&致力于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节&统筹城乡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及城乡差异第二节&致力于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第三节&将接受基础教育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保护参考文献附录:原始数据附表后记
作者介绍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书友们你们好:因本人家中有急事需要7天左右能回来确认订单以后会在七天以后发货 抱歉。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阅读:30回复:0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区域差异分析
复制本文地址#
发布于: 19:52
杨文,王海民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我国的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本文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和高校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地方普通中学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最大,普通小学次之,普通高校差异最小;第二,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和高等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水平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第三,就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而言,区域内的差异具有主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区域差异;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810.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9.06
一、引言
习近平在日向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周年纪念活动发表视频贺词时,强调“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1]。教育是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较高,而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又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颜敏和王维国[2]认为,我国自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基础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教育不平等问题,如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过程不平等和教育结果不平等。黄戟[3]提出,教育不平等分为城乡教育不平等、富贫间的教育不平等、性别上的教育不平等、民族间的教育不平等。金生鈜[4]认为,教育不平等主要是环境的不平等,分为社会关系不平等、教育身份不平等、教育资源不平等和教育机会不平等。黄潇和杨俊[5]将各地财政性教育投入不均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归为影响地区教育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认为二者的累计贡献率达60%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它包括教育事业费(即各级各类的学校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建筑校舍和购置大型教学设备的费用)等。从收入来看,教育经费包括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和其它教育经费收入。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杨文(1987-),女,四川南充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城镇化等方面的研究。E.mail:
王海民(通讯作者)(1966-),男,山东诸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与公共管理研究。E.mail: wanghm@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体教育经费的70%以上。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达到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均对政府教育投入有明确规定:教育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政府支付的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要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因此,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通过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数据来反映。
对教育经费支出的研究,王莹[6]选取了小学和初中的教育事业经费来考察基础教育区域、省际和城乡不均等的趋势。孙志军和李婷婷[7]根据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一个省年小学层面的教育经费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考察了小学校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曹飞飞等[8]通过测算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认为随着高校学生规模逐渐扩大,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逐年增加,但增长十分缓慢。戴静[9]认为,目前行政性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提供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我国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再加上地方行政领导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地区间教育财政资金的投入差异的悬殊,并且呈逐步扩大趋势。
作为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活动的主要发起国之一,中国将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同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目前,学者们对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结果不平等,以及城乡教育不平等的研究较多,而对教育经费支出不平等,尤其是对造成教育不公平的根本性要素——教育经费生均支出的东、中、西区域差异研究甚少。曹飞飞等[8]认为,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息息相关,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当年教育总教育经费支出/当年学生数。是衡量教育投入增长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弥补了对我国各级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进行区域比较研究方面的空白。我国地方教育机构众多,包括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学校、成人高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成人中学、职业中学和普通小学等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普通小学、地方普通中学(普通初中、高中)及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和以支出占比为权重的泰尔指数对地方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和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进行分析,旨在对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与区域学生人口数量的匹配情况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考察地方各级普通学校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
二、研究方法
衡量不同地区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差异的指数有很多,如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其中泰尔指数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泰尔熵测度 (Theil?s Entropy Measure)或泰尔指数(Theil Index)是由泰尔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经常被用来衡量个人之间和地区间的收入差异(或称不平等度)。严全治和张倩倩[10]指出,泰尔指数主要包括两个系数分解指标L和T,两者的不同在于泰尔L指标以人口比重加权,泰尔T指标是以GDP比重加权。本文用支出占比为权重的泰尔指数来衡量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区域间及区域内部的不平等。
本文选取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普通小学、地方普通中学和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以下提到的教育经费均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作为研究指标。由于2001年各地方普通小学、中学和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统计不完全,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剔除了2001年的年度数据,文章后面不做特殊说明。
根据库尔巴克-雷伯勒互熵函数[11](Kullback-Leibler Cross-Entropy Function),可以将衡量支出不平等的泰尔指数公式表示如下:
TL?R+,如果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与学生人口数量比例完全契合,那么泰尔指数TL达到最小值0;如果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与学生人口数量比例并非完全契合,则存在着不平等,不平等程度越大,指数越大。
鲁凤和徐建华[12]指出,泰尔指数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分解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从而便于考察组间和组内差异各自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以及在总差异中的贡献率。参考“七五”计划等分类,我们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解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分别测量三个区域的组间和组内的差异。令Ri(1,2,3)表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和辽宁(j∈R1={1,…,11})共11个省市;中部为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j∈R2={12,…,19})共8个省份;西部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j∈R3={20,…,31})共12个省、市、自治区。
第i个区域各省份的教育经费支出(Ei)占全国同类教育经费支出的份额用ei表示,第i区域各省份的学生人数(Qi)占全国同类学生人数的比例用qi表示,则有:
TLg值的加权平均和。
三、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比较
1.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生均支出的区域差异分析
小学教育阶段是人们踏入知识大门的启蒙教育时期,对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的数量与质量。我国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生均支出由1998年的754元增长至2011年的8 114元,14年间增长了近十倍。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生均支出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部地区,但小学生均教育支出却高于中部地区,且从2007年开始有逐步拉大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以来,国家对西部的教育扶持力度远远高于中部。
图1地方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元)
为了更科学地测量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生均支出区域内部的差异,通过计算年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从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14年来我国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支出区域内部差异水平的变化情况。
从总体来看,全国的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水平大致在0.035—0.049之间起伏变动。年差异逐渐扩大,年差异逐渐缩小,2008年达到最小值0.035,2009年差异又有扩大趋势。具体到各个区域来说,东部地区差异水平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水平,且变动趋势与全国总体差异变动趋势大致相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省间差异相对较小,均在0.020之下;不过,近年来中部地区差异变动相对较为平稳,西部地区差异自2009年开始逐步抬升,在2011年超过中部地区,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对年三个区域的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可以看出三个区域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对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支出总体差异的贡献。
我国地方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中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如表1所示,组内差异的贡献率在61%—74%,组间差异的贡献率在26%—39%。从各个区域来说,东部各省间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最大,中部次之,西部则最小。虽然东部地区小学教育经费支出额度最大,但内部差异也最大,说明东部区域内部小学教育经费分配不平等现象更为严重。而对资源相对较少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区域内部小学教育经费分配则相对较公平。
2.地方普通中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分析
地方普通中学包括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中学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的继续,也是进入高等院校或转入其它中等学校的预备阶段。因此,地方普通中学教育投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与地方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有着类似的区域特点。全国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由1998年的1 533元增至2011年的11 146元,14年间增长了6倍。东部地区生均教育经费支出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2011年达到16 198元,比中部地区高出120%,比西部地区高出79%。同时也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生均支出高于中部地区,且从2006年开始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计算年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从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14年来我国地方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水平的变化情况。
从总体来看,全国的地方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水平大致在0.032—0.057之间起伏变动。年差异逐渐扩大,在2004年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2008年又达到最小值0.033,2009年差异又有扩大趋势。具体到各个区域,东部地区差异水平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水平,且变动趋势与全国总体差异变动趋势大致相同;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省间差异相对较小,均在0.015之下,且变化相对较为平稳;西部地区差异略高于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呈反方向变动。
对年三个区域的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可以看出三个区域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对地方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支出总体差异的贡献。
同样,我国地方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中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对总体的影响,如表2所示,组内差异的贡献率在56%—71%,组间差异的贡献率在29%—44%。具体到各个区域来说,东部各省间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财政对初中教育的投入差异不大。对于中学教育生均支出相近的中西部地区,西部内部差异始终大于中部,说明西部各省中学教育经费投入比中部地区更为不平等。
3.地方普通高等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分析
高等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受过高等教育者具有明显的收入优势,因此不论政府还是个人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投资。全国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生均支出逐年上涨,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03年前,中西部地区生均支出差距不大,自2003年之后,西部地区生均支出稳定增长,在2011年已赶上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则增长缓慢甚至在2004年、2005年有所下降,中西部地区差距慢慢拉大。
图5地方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元)
计算年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从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14年来我国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水平的变化情况。
总体来看,全国的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水平大致在0.015—0.027之间起伏变动,相对于地方普通小学和中学教育经费支出来说差异并不是很大。从1999年开始,全国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差异逐步扩大,到2006年达到最大值0.027,然后在波动中逐渐缩小。具体到各个区域来说,东部地区差异水平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水平,波动较大;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省间差异相对较小,均在0.010之下;西部地区差异略高于中部地区,但2011年呈现出上升的苗头。
对年三个区域的泰尔指数进行分解,可以看出三个区域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对地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总体差异的贡献。
从表3可以看出,从年我国地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差异中,组内差异基本大于组间差异对整体差异的影响。组内差异的贡献率在46%—77%,组间差异的贡献率在23%—54%。从各个区域来看,东部各省间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东部各省间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最大,这一方面是因为东部地区内部的河北、山东等省份与东部其他发达省份的差异较大,如2011年东部的北京市、上海市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分别达到53 224元、32 983元,而山东省、河北省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分别只有17 923元、17 481元;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经费占全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较高,年东部地区高等教育经费占全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均在49%以上,故其内部差异也必然会对整体差异构成更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出,相对于东部地区内部以及地区间的差异而言,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比较小,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率也在逐渐减弱。
由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各地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高校教育经费支出东、中、西部区域间的差距十分明显,2008年区域间差异贡献率达到54%,超过区域内差异。
四、结论与政策性含义
采用支出比重加权的泰尔指数对地方普通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直接对三大区域教育经费生均支出的比较,东、中、西部地区的生均支出在各个层面表现出一致的差异性。总体来说,东部生均支出要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又略高于中部地区。年,地方普通小学、中学、高校的生均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地方普通小学和初中,分别为10倍和6倍;高校也有超过一倍的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远远不如小学和中学的生均支出,这充分说明我国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视。第二,从总体来看,全国地方普通中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最大,地方普通小学次之,地方普通高校差异最小。小学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小学和初中教育经费的投入差异不大。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高校发展的足够重视,全国各省高校教育经费生均支出的差异甚小。第三,从各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普通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支出差异水平远远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由此可见,经济越发达,教育投资不平等现象越严重。而西部地区普通中学和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则略高于中部地区,说明国家及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加大对西部教育投入的同时,也存在着区域内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容易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即越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快,越落后的地区发展越慢。教育发展也一样,落后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很难超越发达地区,而且落后地区的教育会陷入自己的恶性循环发展困境之中,从而导致区域间教育经费支出差距进一步拉大。第四,从组间和组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来看,泰尔指数的组内差异明显大于组间差异,这说明区域内的差异占主导地位。教育经费的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分配更公平,区域内的差异越来越大。
从以上结论,结合中国作为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的主要发起国之一的发展背景,不难得出如下两方面的政策含义:第一,中国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而是与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更与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以及地方领导人的支持意愿息息相关,因此,未来教育领域的财政支持政策,在考虑区域差异的同时,很有必要把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一个衡量指标,成为政策制定者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第二,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组内差异表明,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政策调整的重点不仅应该顾及到区域之间的各类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而且要考虑如何缩小区域内各省之间各类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尤其是经济较发达但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相对较少的一些东部地区省份,应当及时做出政策调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EB/OL].中国新闻网,,.
[2]颜敏,王维国.教育不平等的测试与分解[J].教育科学,):11-19.
[3]黄戟.中国几大教育不平等现象[J].科学与财富,2012,(4):29.
[4]金生鈜.教育不平等:社会不能承受之殇[J].探索与争鸣,2012,(6):63-68.
[5]黄潇,杨俊.中国地区间教育不平等的分解及治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1):150-157.
[6]王莹.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基于度量的实证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2-118.
[7]孙志军,李婷婷.小学教育经费支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教育与经济,2009,(4):7-10.
[8]曹飞飞,李伟华,廖鸿志.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测算与分析[J].学园,2010,(5):86-91.
[9]戴静.公共财政下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经济前沿,2006,(2):118-121.
[10]严全治,张倩倩.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政府投入的差异研究——基于泰尔指数的比较[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18-21.
[11]Kullback,S.,Liebler,R.A.On Information and Sufficiency[J].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79-86.
[12]鲁凤,徐建华.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401-407.
[13]Russell,R.R.A Note on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47-352.
[14]Salois,M.J.Regional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Aid:An Entropy Approach[J].Physi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责任编辑:杨全山)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注明来源于学术猫[],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或者&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作顺序有哪些及举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