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模式是怎么回事

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小组讨论模式述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认知发展理论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小组讨论模式述评
【摘要】:正 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儿童道德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的心理学问题进行了较前广泛、深入得多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始致力于把研究所得推及教育实践、指导学校的道德教育。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们提出了以小组讨论为形式,以两难道德故事为材料的道德教育模式,并相应在学校试设道德教育小组讨论课。本文拟对这一模式的理论背景和概况作一初步的介绍和评议,意在为学校道德教育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关信息,以期引起关注和兴趣,并希有所裨益。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儿童道德的认知发展及其教育的心理学间题进行了较前J“泛、深入得多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始致力于把研究所得推及教育实践、指导学校的道德教育。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们提出了以小组讨论为形式,以两难道德故事为材料的道德教育棋式,并相应在学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强;[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海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董秀娜;[J];前沿;2005年06期
庞雪群;[J];社会科学家;2002年06期
王健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李伯黍,李正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4期
岑国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6期
薛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6期
岑国桢;[J];心理科学;1998年02期
岑国桢,王丽,李胜男;[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许有云,岑国桢;[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红;[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伯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岑国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冯增俊;;[J];现代教育论丛;1989年03期
Chazan B.I
,Soltis J.F.
,戚万学;[J];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01期
袁桂林;[J];比较教育研究;1994年05期
;[J];中国远程教育;1994年06期
叶泽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张永久,孙玉丽;[J];南都学坛;1995年05期
王雄,徐渭清;[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12期
袁靖东,江应中;[J];江苏高教;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戴木才;;[A];首届国际道德哲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黄云明;;[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朱小蔓;;[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王殿卿;;[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黄荣;杨柳;;[A];山东体育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毛仕华;范华平;;[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胡天非;;[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闻素霞;乔亲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李晓文;;[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温宪;[N];人民日报;2002年
;[N];福建日报;2003年
秋石;[N];健康报;2003年
缪毅容;[N];解放日报;2004年
麦克·贝迪;[N];中国教育报;2005年
刘晓午;[N];中国经营报;2005年
陈建涛;[N];东营日报;2006年
庞泽涛;[N];广西日报;2006年
本报记者 王晓英;[N];吉林日报;2006年
彭照辉;[N];济宁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汉卫;[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贺韧;[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刘丙元;[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雷;[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张光辉;[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李志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陈坚;[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彭忠信;[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刘全心;[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张玉芳;[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黄秋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逯改;[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刘胜莲;[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简介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理论假设 道德判断内容即
本内容来源于
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平台,由百度百科网友创作。
0){var rand = parseInt(Math.random() * (000)+100000);top.location.href='/'+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s').value.trim().replace( / /g, '_'))+'?renovate='+}else{top.location.href='/'+encodeURIComponent(document.getElementById('s').value.trim().replace( / /g, '_'));};}" action="/">
查过的词自动加入生词本
Tip:此功能设置只能在登录状态下生效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需要改进的内容:
单词大小写
其他(请在下面补充描述)
错误描述:
您还可在这里补充说明下 O(∩_∩)O~
方便的话,请您留下一种联系方式,便于问题的解决: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2.00
&&¥2.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是什么_百度知道
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是什么
著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是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7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创立者。他在20世纪50年代完成的博士论文,就奠定了其终生的研究方向。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路线,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领域辛勤工作了30多个春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包括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的心理学以及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的庞大理论体系。  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运用于儿童道德教育实践而提出的重要方法。它以道德两难故事为基本材料,让儿童对故事中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并回答围绕该故事提出的相关问题,以此判断儿童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并引导和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在于要以两难故事诱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促进其道德判断的发展。提出和倡导这一方法,是科尔伯格早期以道德认知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并特别重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能力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他看来,“儿童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人的发展》,72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因此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珐常粹端诔得达全惮户力的发展。他认为一个人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科尔伯格曾对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过程模式作了详细阐明,后又作过重大修正。他在70年代后期对该模式的概括是这样的:水平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 —— 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二 —— 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 —— 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四 —— 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 —— 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阶段。他认为儿童的年龄与其道德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一般0至9岁处于第一水平,9至15岁处于第二水平,16岁后向第三水平发展。但年龄并非是决定因素。尽管发展阶段不可跳跃、发展方向不可逆转,而在发展速度上则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还有的可能长期处于某一阶段上停滞不前。科尔伯格主张用教育,特别是道德两难故事策略,促使其向更高一阶段发展得更快一些。  实施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具体步骤和要求是:首先,根据道德判断测量表测出学生道德发展已达到的实际阶段,并根据测试结果给学生分组;然后再选择适当的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给学生讲述道德两难故事时,应能让学生完全听懂并能复述出故事里的情节,使学生能真正明确故事中的道德两难问题和矛盾冲突是什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还需就故事里的道德难题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时可采取先分小组进行,然后再集中的办法,让每个人都有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就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辩论,要能引起学生道德认知上的冲突,以引发更深的思考和逻辑推理,要让道德发展阶段相邻的同学有相互交流的机会,使较低水平的同学能学到较高阶段的道德推理。讨论不要追求意见一致的结局,而应通过讨论达到提高学生道德推理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目的。讨论结束前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继续对该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科尔伯格认为这种方法与传统教育有原则区别:它不是在学生面前强调成人的“正确答案”和传授学生现有水平还无法理解的高层次道德伦理,而是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考和认知冲突,给他们提供学习道德推理的机会,提供高于他们已有道德水平的一个阶段的思维模式。因为研究表明,儿童拒绝接受低于他们已有认知水平的信息,也不能理解高于他们两个阶段的信息。“成人的道德说理只有在高于儿童现有水平一个阶段时,才能被同化到儿童的思维中去。”因此,这一方法是有实证依据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的确有效地促进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道德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但是,科尔伯格也看到这一方法还需补充完善,于是他进一步主张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并在道德讨论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J·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地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以展的心理学家。他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感,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皮亚杰与英海尔德在谈到这个时期的儿童特点时说:“道德实在主义引向客观的责任观,历而对一种行为的评定是看它符合法律的程度,而不管是出于恶意的动机违反这个原则,还是动机好却无意违反了规则。例如,儿童在理解不准撒谎的社会价值之前很外(因为缺乏充分的社会化),在对有意的欺骗与游戏或纯粹的愿愿望有失真实区别之前,成人就告诉他们不要撒谎。结果说真话就成了儿童主观人格之外的东西,并引起了道德实在论和客观责任观,从而使儿童认为一切诺言的严重性似乎并不是看有意欺骗的程度,而是看实际上跟真实性相差的程度。”  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作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第二,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第三,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第四,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第五,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作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其他类似问题
道德认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知发展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