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两次开放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到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否可以比喻为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上历史课,老师说改革开放可以比喻为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我就这样想,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东西,把东西引进来,而改革开放貌似也是引进来,这样理解对么?
按投票排序
我先说一个最大的不同吧!洋务运动是地方的汉族大臣在做,东一块,西一块,满族中央总体是反对的,是拖后腿的,而且慈禧太后害怕尾大不掉,故意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大臣四分五裂、互相斗争。这就导致洋务运动完全不成体系,没有总体规划,不但发挥不出来中国这样一个庞大体量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反而因为恶性竞争而互相拆台。改革开放是中央直接主持的,邓小平为了打击保守派,发动了中越战争,90年代甚至被迫裸奔深圳,为改革护航。这就是最大的不同,观中国之历史,如果没有最高层的强力支持,任何一个改革都必然失败,甚至改革者本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纵然如张居正这样位极人臣的改革家,也逃不出人亡政息的下场。所以只从内部而言,洋务运动失败有其必然性,而改革开放成功也有其必然性。同理,我对洗礼的改革也抱有信心,因为他们两人本身就处在最高位。待续.....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清末开始、延续至今。从洋务运动算,这个过程延续了150余年。中间有高潮,有中断,有过弯路,但现在看来,发展方向其实是很清楚的:工业化、城市化、用西方技术改造农业中国。下图是中国从1820年以来的城市化率。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率从1820年的6.5%到2011年的47.5%,41个百分点,中间经过近200年。期间经历清末的战乱(中英、中日、八国联军),军阀战争,一战,二战,内战,公有制,文**革,最近一轮改革开放,可谓国难反复,命途多舛。(数据来源: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作者李蓓蓓,徐峰)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1949 - 2009)对比之下,我们来看美国的城市化数据,如下图。1820年,美国城市化率7.2%,与中国相当。但是它在1920年时就已达到我们目前的城市化水平,51.2%。从数据上说,超过50%的城市化率,我们落后美国近100年。天晓得怎么落后这么多!所谓的改革开放,字面理解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什么需要改革开放?最直接的原因是感觉到自己落后。改革开放的深层次含义,我的理解是: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国追赶西方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清朝延续至今,可能还将延续几十上百年。
1L的答案明显是在政治体制的立场对改革开放进行了比较负面的理解。所以我接下来的回答都是在反对第一楼的。改革开放是本国处于崩溃之后的变革。引用:“ ”在经济上不存在您虽说的“崩溃”。崩溃的是意识形态,不若转移到经济上来,在政治上玩下去,玩完的是他们自己。两者同样存在着急迫性,洋务运动发生的背景是内忧外患,您觉得这样的情形居然不急迫。居然还想着通过外交政策,外交策略改成拉拢英德美法,借力抵御日俄。弱国无外交,1919年的巴黎和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联合英德美法,你让当时的中国拿什么喂他们。要钱没钱,要实力没实力。他们凭什么要跟你联合?痴人说梦。日俄随便抛出几个条件都比你大清国来的丰厚。我们有市场?当时的中国市场,他们已经进入无人之境了。还跟你谈什么市场,直接打就好了,然后我们再签几个条约。参考八国领军。2.因为欧美带来的商业会繁荣经济,大清或许还能延年益寿若干年。这些发生的前提是,中国的经济是处在独立自主的状态,是主动的吸收,而不是被动的。当时中国的经济,外国资本占据绝对位置,而且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西方人的手里,比如铁路,矿产,电力。而改革开放把经济命脉掌握在中国人的手里,开放的行业恰恰是近代史中西方人愿意给中国人做的。当时也有志士提出实业救国,你可以发现他们能够发展的产业大部分都停留在轻工业,比如纺织业,面粉。您觉得劳劳捉住这些重工业的外国人会放开手脚让你中国人也参与进来吗?真的很搞笑,在自己的土地想搞什么,中国人想做生意还需经过外国人的同意。你觉得当时的清政府有能力将这些重要领域将外国资本赶出去吗?改革开放和近代史的列强瓜分中国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当时的中国完全就处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完全没有能力接受不属于自己原本经济构造的经济形式。而是应该循序渐进的发展,改革开放便是这样,在之前,中国就有了重工业的基础,我们需要的是市场经济。别觉得西方人搞你中国,是为了中国人美好的未来,他们傻啊!他们想的是怎么在中国与其他列强竞争获得最大的利益。不是跟你清政府谈,我们两来好好谈谈我们之间有什么共同利益好让我们两双赢。清政府就是明白着的纸老虎。您觉得在这种畸形的状态下,欧美带来的商业会繁荣经济,繁荣的是自己国家的经济,还繁荣你家呀?自己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命都没有,谈何繁荣?从上面诉述都注定,洋务运动是不可能成功,就算给你几百年,也没用。因为西方列强会提前将你扼杀在摇篮里。西方列强怎么可能想看到中国富强呢?中国富强了?遭殃的就是他们!所以他们只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你。在那个时候,列强动动手指就可以让你全军覆没。列强只要不给你技术,不给你原材料,不给你能源,你拿什么怎么发展自己的工业啊?都没搞清楚要学什么。你想学什么?政治?都说了维护统治!改革开放学习的主要就是经济。西方经济的精髓就是市场经济。在过去,未来中国唯一不变的就是市场经济。(秦晖讲课曾经提过:这个世界有两种国家,一种是高税收高福利,比如北欧。一种是低税收低福利,比如美国。现在多了一种,高税收低福利,中国。当然,他忽略了朝鲜之类低税收低福利的奴隶国家了)。其实这里应该是特指努力学习的差等生,因为改革中的落后国家,也可以理解成想努力成为发达国家的差等生。中国和美国都不是差生,因为两者起跑线就不在一条线上。美国相当于已经是名牌大学毕业了的高材生,而且还是毕业很久,在社会上混得相当好的,也是再一群已经毕业的学生里最好的。而中国明显就是刚考一个要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可他却是同年级里最好的学生。别没事来拿今天的美国,日本跟中国比,以前没法比,今天也没法比,未来看的就是我们同成为发达国家之后,我们在社会上比。你让真正意义上发展30年的中国和300年的美国列为同年级同学,是不是太高看中国了?那你应该怎么学习才是捷径?应该亲近优等生并模仿之!他干嘛你干嘛,全部都照猫画虎来一遍。在接触模仿的过程中,你就知道对方哪些习惯是导致学习成绩优秀的主因。就拿个人来说,努力很重要,请不要忽略天赋。一个同学每天晚上玩电脑,但他考试却能考一百,请问一个天赋本来就很差但很努力的学生跟他们学什么。发达国家能发展到今天你以为靠的是他们生生不息,个人的努力。发达国家建立民主国家的历程是,欧洲狭小的市场阻碍资本经济的发展,而通往东方的贸易之路被阻断,所以才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然后是殖民,殖民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阶级形成,然后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国家。请问你想zg一步登天到结果吗?上文 提到了他干嘛你干嘛,全部都照猫画虎来一遍。 日本不也是殖民浪潮的一个国家吗?是日本有明治维新,从政治上学习西方建立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自上而下,所以他们依然保留了很浓烈的封建色彩,他不是一个民主国家。日本是一个民主国家是在二战后,在美国帮助下建立的。日本的民主可以如此顺畅是因为日本经过殖民时代,中产阶级已经非常的庞大,有建立民主国家的经济基石。可是他们花了200年。你让改革开放之初,没有中场阶级的中国怎么建立民主,要的话,就跟现在的印度一样。你觉得西方会愿意让你zg花上200年在一个政局动荡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然后还是一个不依靠西方,而且还会跟你西方在国际上作对的民主国家吗?到今天日本依然依靠一个美国。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相似只是因为出发点是为了维持统治,而最终结果是经济刺激政治,富有的民众会产生政治诉求,这是你我统治者也无法阻挡的,经济从上自下进行的,而政治却是自下而上的,只能说是顺者昌,逆者亡。-------------------------------------------------------------------------------------------------------------------------------------------更新:弱国无外交的意思是,弱国无法站在平等地位上与强国谈判,在谈判中,我牺牲点你牺牲点,我拿点好处,你拿点好处,然后获得双赢的局面。弱国的外交面对强国而言,就是个笑话,就是我在逗你玩儿。我只是对于你“只要我们好好奉承西方,西方就会来帮助我们”的言论,感到相当的毛骨悚然。“弱国无外交”。外交基于国家的实力,在清朝被人宰割的情况下,外交家的所能做的是让我们的伤害降到最低。也就是求别人割得地少一点,钱赔得少一点。这就是弱国的外交。反过来就是说,就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积弱,就算外交家有多厉害,也改变不了割地赔款。地割少一点,钱赔少一点,也改变不了,任人宰割的命运,依然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耻辱。地割少一点,钱赔少一点,你以为真是我们外交家的个人能力,是因为列强最核心的利益得到了,他们要的是在中国完全的自主权,比如掌握海关港口,关税自主权,再比如立法权,要的是原材料,要的是市场。地割少一点,钱赔少一点,只是他们可怜你,如果你提出的条件触犯了他们的核心利益,您觉得他们会答应吗?所以只能提出地割少一点,钱赔少一点,无奈之举。我看也不是清朝的外交家有多强。还有您说,清朝有钱,干嘛还有分期付款呢?他们要钱,打一仗,签个合约,也不需要我付出自己的什么利益。
改革开放变得是生产关系洋务运动变得是生产方式真要说的话如果没有49年以来30年来工业化发展,没有苏联156项那就是洋务运动
方法是一样的,基础不一样。清末国际形势极其残酷,国内还有太平天国内乱,统治阶级内部还有满汉分别,统治阶级执行力弱,意识形态落后,所以最终失败也没啥奇怪的。改开的时候,国内所有阶级都被WG撸顺溜了,真正的万众一心;冷战结束之后的几十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代,科技转换成生产力的质和量也是最快最大的;中国把越南办了,一方面证明自己依旧能打,一方面给美国交了一份投名状,在社会主义阵营大厦将倾之时站到了胜利者的一边;TG执行力强,之前的三十年建立了教育普及、重工业基础和产业工人阶级,有此三宝,德日能在废墟上重建,而中国还有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红利这个大杀器,全球产业不往中国转移都说不过去可以这么说,危机之下求变,洋务第一阶段没迈过去,改开迈过去了,现在正迈第二阶段,不知道能不能迈过去。
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1、都是倒逼的变革。但是洋务运动是战争和外来通商导致的变革,改革开放是本国处于崩溃之后的变革。2、学习的对象都是外国。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要学习西方欧美的发达国家。而邓氏改革的前提就是开放,但是不局限于欧美,只要比本国先进的技术先进理念还有最重要的:资本,通通进来,在游泳中学会游泳。都派遣小学生出去学习,都派遣官员出去观摩,李鸿章去过美国,邓本人也去日本观摩,都深受触动。说到这里,多说几句,邓为什么要设立特区?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政府的信用问题太差,外国人想投资却怕没有保障(请参考目前朝鲜的外资状况),当年敲锣打鼓抢掠企业家的行为还没有彻底认错反省,谁敢来呀?为了给外来资本家以信心,能尽快招商引资,才设立特区,给予中央级的承诺。所以,现在一些粪青说抵制日货啥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没良心。从第一个外资企业泰国的正大集团开始,日本资本家是最积极投资中国的群体,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培养了大批的产业技工缴纳了大量的税收解决了大量的就业投资了大量的生产线工业设施,而且还援建了很多公共设施,你说你现在翅膀好像丰满点了,开始抵制人家,有道理吗?假如真的抵制出效果了,那对于外资来说,就是投资环境恶化。现在别说外资抽逃中国经济受不了,光失业率上升,在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就会带来足够的破坏力。好在中央只是说说,并没有真的鼓励这种行为,说明有明白人,如果都是戴大校这样的反人类渣滓当政,国运瞬间就到头了。当然,有没有污染,有,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就不可能没有污染,污染既然有,怎么能和产业价值形成合理平衡的状态,需要配套制度,科斯老先生说的很明白了,不赘述。3、都没搞清楚要学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结果就是北洋水师的惨败。“构建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结果就是现在这个四不像的德性(秦晖讲课曾经提过:这个世界有两种国家,一种是高税收高福利,比如北欧。一种是低税收低福利,比如美国。现在多了一种,高税收低福利,中国。当然,他忽略了朝鲜之类低税收低福利的奴隶国家了)。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是班上的差等生(其实这里应该是特指努力学习的差等生,因为改革中的落后国家,也可以理解成想努力成为发达国家的差等生。那种贪玩放任的差等生不适合这个例子),老师让你把一个好学生当榜样学习他,你应该怎么学习才是捷径?应该亲近优等生并模仿之!他干嘛你干嘛,全部都照猫画虎来一遍。在接触模仿的过程中,你就知道对方哪些习惯是导致学习成绩优秀的主因,哪些习惯是辅音,哪些纯粹是个人风格无关成绩,还有那些是自己决计学不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你是差等生。你一个差等生说,我要把优学生的学习习惯“剔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不是笑话吗?你要知道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你早就不是差等生了。而与洋务运动同时期的日本就是全盘西化,之后再慢慢自己消化,最终形成适合本民族的一套模式。4、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且都受到很大的阻力。这个阻力主要是来自于所谓的保守派。在中国,凡是改革,几乎都会有很多的阻力,王安石变法,谁是大对头?司马光!洋务运动,谁是大对头?荣禄,倭仁、徐桐等。邓氏改革,谁是大对头?力群啦,乔木啦,阿云啦,啦啦啦。90年代初,当时有一篇社论叫《改革就是要问‘姓资姓社’》,直到今天,这个话题居然还在争论。官方的意识形态和固步自封的民族性格束缚不去,改革就不可能顺利开花结果,要么像戊戌维新一样胎死腹中,要么像洋务运动一样,最终稀里哗啦。晚清修条铁路拉个电话线,改革初期年广久瓜子店雇佣多少个员工该判刑还得极其郑重的争论好久,你说让后人说他们点什么好呢?5、全民支持。洋务运动之时,天朝上国居然屡战屡败,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社会普遍认为一定要变革,只有变革,才能重拾民族尊严。这基本上是当时的共识。1978年的国民经济已经崩溃,社会秩序已经崩溃,礼教人伦也已经崩溃,统治机器也混沌不堪,所有人都厌烦了天斗地斗与人斗人,最后落得个人人自危的结果。物质匮乏,食不果腹,也是几乎所有人都在盼着变革。6、都分阶段。洋务运动早期以建军工企业为主,晚期以建民用工业为主,前后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第一阶段把农民从人民公社解放出来,开放港口城市,价格双轨制。第二阶段,国企改制,分税制,住房市场化,医疗市场化,教育市场化。第三阶段,国企改制不彻底,土地财政,医疗市场化不分类,不彻底,教育市场化不分类,不彻底,国进民退,持续至今。前后三十余年。7、涉及范围不同。洋务运动只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成立个总理衙门什么的不算政治体制改革。而邓氏改革主要是涉及经济领域,但也有政治层面的改革,比如新宪法的颁布,撤局改部等等。而且洋务运动主要集中在城市,改革和农民关系不大,而邓氏改革是全民参与的改革。8、短期目的不同,但最终目的一致。洋务运动的短期目的就是自强求富。而改革开放,其实短期就没目的,勉强说目的的话就是无论如何快点从泥沼中走出来,走出来之后什么样谁也没有太多判断和期盼。但是终极目的都一致:维持统治。(所以,一切有可能当下就动摇统治的改革措施是绝对不可能出台的,有些期望顶层设计乐观的理想派可能不赞同,但是事实如此。有些改革措施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会成为动摇根基的稻草,但是当时绝对不会。)9、紧迫性不同。我们针对晚清可以做一个假设,假设当时朝野有话语权的人都毫无民族自尊感,鸦片战争收拾完太平天国之后,大家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消极维持!洋人想做生意就做吧,想在哪入关就自己去修港口,把关税交了就行。民间商人想和洋人合作建工厂就建吧,把税交了,而且不能有谋反之意就行,洋人想传教就传吧,别强迫百姓就行。附属国朝鲜日本人占了就占了吧,反正我们现在也没能力。外交策略改成拉拢英德美法,借力抵御日俄,那么根本不会有洋务运动,也不会有甲午战争,其实结果应该比洋务运动还要好,因为欧美带来的商业会繁荣经济,大清或许还能延年益寿若干年。所以说,大清朝当时不是迫在眉睫必须搞改革。而邓氏改革开放则不同,如果套用老话“不撞南墙不回头”来诠释当时的状况,就是已经撞了南墙了,而且已经撞得奄奄一息了,不管是回头还是左转右转,必须得有所动作了。所以,邓氏改革是迫在眉睫的改革。总的来说,类似的地方比较多,贵老师说的有一定道理。而且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有比较,就利于思考,也利于记忆。-------------------------------------------------------------------------------------------------------------------------------------------PS:看到题主的这个题目是偶然的机会,正好闲的没事,就根据大脑里面的记忆不到一个小时写成一篇答案,肯定挂一漏万,后来也懒得在改来改去。比如有人说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国际秩序的不同。但是有的人提得问题难以说服我。由于最近年底各方面事情比较繁忙,实在没空总关注这些问题。在这里大致一并做个回复。1、下午看到专门写了一篇帖子反驳我,由于比较繁忙,就不一一回应了。她摆出来不少数据说78年实际经济没有崩溃。那就这个问题大致说一下,数据实在没有时间去整理了。只说一下个人曾经考证过这个问题之后的一些见解。经济崩溃并不是说经济总量一定萎缩。实际上,中国大陆当时的经济崩溃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结构性的供给不足,另一个是分配制度的难以为继。有的人说78年的GDP总量如何如何不差,人均GDP暂且不说,问题的关键在于GDP的组成有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就是重工业占GDP总量的比重过高,而生活物资等轻工业的比重过低,服务业微乎其微。我查了一下2011年朝鲜的GDP是123.8亿美元,作为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国家来说,人均GDP和中国不至于天壤之别,但是GDP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坦克火炮,能吃吗?能穿吗?能美容美发吗?能聊微信吗?都不能,所以饿殍满地。第二点,中国当时实行的是配给制。配给制的前提是农村反哺城市,这就是城市人口虽然物资匮乏,但是还能勉强温饱。但是,农村就没这么幸运了。大家都知道小岗村的十八村民生死状,拉开了改革的序幕,一个家庭联产承包制瞬间激活了农民的生路。这份生死状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什么?因为,这个生死状不是一个安徽小岗村村民的绝命处境的体现,而是当时绝大部分农民的生存状况的体现。数亿农民挣扎在生死线上,另有数亿市民勉强靠配给制达到温饱,大致上,78年中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高达70%以上,城市60%以上,家庭收入主要用于维持生命啊,同学们,这不叫经济崩溃?另外,“消极维持”居然被解读成“只要我们好好奉承西方,西方就会来帮助我们”,这是阅读的问题呢?还是歪曲本意方便驳辩呢?实在是无语。既然有人提到消极维持这种假设有问题(当然历史无法假设,只是为了对比方便,不妨废话假设一把),那就大概说一下。我说的是从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消极维持,那就不会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就不会有《北京条约》。不可能有义和团运动,又何来八国联军呢?没有八国联军,就没有《辛丑条约》。而日本在和中国打甲午战争之前,是心中没底的,他们对这么大的中国,从骨子里面是不愿意太过分的,如果政策对头,“以夷制夷”,甲午战争也就不会发生。没有甲午战争,也就没有《马关条约》,etc.。实际上,这个“以夷制夷”的对外方针执行过,比如《中俄密约》,只是没有坚持。没有这些条约,没有了这些找揍的战争,没有了无谓的赔款,大清朝最不缺的是什么?贸易顺差带来的大量银两,再加上宏大的市场,这就是和列强谈判的筹码。另外,所谓的弱国无外交纯粹教科书上的屁话,首先,晚清和民国外交官的水平,要比当下胜之百倍都有余。其次,把外交官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不是外交不行,而是前期的宏观对外策略屡屡失误,说白了,是咎由自取。据说大清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用12个字高度概括了清廷的外交,叫做“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日,牛逼的清发布《宣战诏书》向各国开战。慈禧在《诏书》里气吞山河的说:“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很快战败,慈禧又下了自我批评的《罪己诏》,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惭愤交集。”不是李鸿章不行,更不是李鸿章卖国,而是腐朽愚钝贱的朝廷把本朝推向了挨揍还得赔钱的境地,李鸿章能把条约签下来举国就应该偷笑了。当然,由于大清得不可救药,民国还得擦屁股,陆征祥曹汝霖们能把21条签成7条,也同样是最佳状态了。但是老百姓哪考虑这些,在一些单细胞爱国人士的忽悠下,涌现出了无数像梅思平火烧赵家楼这样的爱国事迹。当然,像这样认定历史的人有很多,觉得晚清面临列强第一毫无话语权,第二列强都是巧取豪夺之辈欲壑难填,而且对中国觊觎已久瓜分之念长存。这其实是不符合史实的。实际上,所谓列强也是有很多分歧在其中的,而且有的国家是亲华的,比如美国,比如英德,都对中国不错。比如晚清早期的海关几乎是负收入,为什么呢?都让官商勾结贪腐掉了。后来海关承包给了英国人赫德,给大清上交了巨额的关税收入,皇帝自是龙颜大悦。如果按照有些人的固有认知,这怎么可能?实际上就是如此。而且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态度都有变化,日本就非常明显,大清乃至民国都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利用的。所以,那种民族情绪主导思维的观点,实在是不可取。不过似乎拥趸过多,在知乎尚且如此,扩大到民间,罢了,现状实在是略显悲观。2、至于差生优等生这个比喻的问题,我在的帖子里做了回复,在这里再简单贴一下。优差生做例子主要是和改革有三个比较类似的地方。(其实这里应该是特指努力学习的差等生,因为改革中的落后国家,也可以理解成想努力成为发达国家的差等生。那种贪玩放任的差等生不在讨论之列。而且优等差等的标准是以学校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为准,你和物理考试第一名比钢管舞跳得如何,自欺欺人罢了。)第一、时间有限。试错机会有限。第二、差生要提高成绩,首先考虑的不是超越前三名,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从50名前进到30名20名甚至10名,所以,做不来顶级的奥数题其实不重要,因为全班第15名,也做不来这道题。你可以有很多方案去把自己的成绩提高,选择哪种方案,应该考量这样两个指标:降低成本和使收益稳定。如果同意这个思路的话,那么接近优等生模仿他应该是最优选择,首先在接近的过程中,你会得到他的帮助,(如果你选择自食其力,显然机会成本更高,更何况你接近他模仿他又不是放弃了自己思索)。其次在近朱者赤的惯例下,你会改善一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收益是稳定的)。你模仿的目的,不是要和他做一样的题,而是知道对方是怎样成为一个稳定的考试牛人的,在模仿的过程中,随着进入状态,遇到不同情况,根据自己的条件,再二次选择。第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你是一个想提高成绩却怎么也达不到目的差等生,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总的来说,是存在障碍的,就是所谓的不开窍。一个在学习上不开窍的人,是不可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就算自认是硬件不行。但是你的目的不是前三名,你的目的是提升,在现有硬件条件下,达到最优。但是你不开窍,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办呢?那么需要高人帮衬。这个高人是谁?最便捷的就是和你在一个屋檐下的优等生。但是高人他毕竟不是你,不了解你的自身特点,更何况高人也没那空,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亲近他了解他模仿他。至于精华糟粕的问题,前面应该也已经回答清楚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有如何进入学习状态是你要关注的对象,而不是某道题的答案。更何况,班上的优等生,又不是只有一个,找一个看见顺眼而且性格类似的亲近并模仿,人家也不讨厌,你还能尽快进入角色,不是很好嘛?3、关于日本。其实日本明治搞全盘西化,也有很多阻力,那些”最后的武士“”落寞的贵族“不惜以命捍卫民族信仰,是流过血的改革,明治天皇和他的那些改革派幕僚们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之流也心里没谱,日本就一定适合全盘西化吗?但是就这么搞了,国家强大了,之后进入了另一个禁区:军国主义。这是其他话题。但是起码日本的全盘西化并没有把自己的文化丢掉,传统丢掉,本民族特性丢掉,反而比我们这个坚持自摸道路的国家更西化的不彻底。这就是在全盘西化的过程中自我修正的结果。4、至于洋务运动是否全民支持,这点确实不是很有底气。但是根据个人判断,由于新军的形成,整个朝廷的变革,并不是与农民毫无关系的,因为新军的兵源主要是在农村。5、再多说一句全盘西化的问题。全盘西化并不一定是最优,确切的说,一定不是最优。因为,在西化的过程中,一定会渐进的择优(适合)弃劣(不适合)自我修正,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本民族个性和文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才应该是最优。但是全盘西化却一定是最不坏而且最有效,因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就是通过一套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个发明从有人类的文明史起始,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各种机缘巧合,才偶然发明了这套制度,并且直到今天,人类仍在各种改善这套制度中,这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得来的。目前而言,这套制度运行最有效的地方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而一个人民在笼子里的国家,首先应该尽快把人民放出来,把权力送进去。(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也许你已经在笼子外,你说自摸是最好的方式的时候,笼子里面的人每天都有可能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甚至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如果你也在笼子内,却有一副替笼子外面的管理员们操自摸心的情操,我不得不说,这是病,得治。)。学习一套制度,山寨它是最便捷的手段。试图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完成人类文明数千年的经验总结并且还想超越之,无异于痴人说梦。有现成的发明不用,非得自己研发一个,那就要付出很多无谓的代价,比如弄一个TD-CDMA或者搞一个北斗星。同学们,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拿资源浪费在这些事情上,自然就会忽略其他同样需要资源的领域。(如果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自主自愿搞十个TMD—CDMA都没有问题,而且是好事情。如果是政府主导的嘛,首先是资源错配,其次是效率低下,最后是不了了之贻笑大方而已。)当然,总觉得未来要打仗的同学们会有无数的反驳要说,我也不想说服这些人什么。只说一句,备战备荒通往的就是奴役之路。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大大超出了题主的问题范畴,不再多说了,任何人的资源都是稀缺的,而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
不可以。洋務運動是古典國家轉變到現代國家的過程之一,而改革開放則是一個現代國家道路選擇的改變。兩者對應的歷史進程並不一樣。
可以这样比喻,以便让人更容易形成gcd和清政府差不多的印象。
不能吧,容易让人掐着年份算剩余时间啊。。。
个人觉得over 明显是理论知识很丰富、不太考虑实际。作为题主的答案,就单纯纸上谈兵来说,Nover大部分观点还是很概括很精准,本人也很佩服其专业。但是有几个问题实在不敢苟同。
“3、都没搞清楚要学什么”以差生模仿优等生为例,当优等生在钻研奥数题目的时候,差生连最基本的题目都做不出来,难道差生也要跟着作奥数?在其位,谋其政。本身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道路。日本全盘西化,日本一共那么几个人,而且一直以来虚心好学,学汉朝,学唐朝,学哪里不都是一样?然后学西方自然是轻车熟路。我TC传统思想源远流长(尤其是小农思想),加上又是多民族多文化杂糅在一起,GCD好不容易带领人民群众建立跟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政权,没过几天又全盘照抄说我们不搞人大了换成全民投票选总统?ZF自然要改开温水煮青蛙。等到差生基础补得差不多了,再来看奥数也不迟。个人觉得ZF很清楚要学什么,只不过是装作不知道而已。路要一步一步走,有些东西一开始是不能直接学的。
8、短期目的不同,但最终目的一致。对于ZF来说,我们暂且认为其目的都是维持统治。但是像我这种平民百姓来说,目的是不一样的。尤其像改革开放,人民群众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能过上好日子,这是人民的目的。这个目的看来阶段性的达到了。印象里洋务运动没有平民百姓大规模参与的情况,也就说不上平民的目的了。可能over格调比我等百姓高,反正我觉地1L不接地气。
还有一点想不明白,可能是我学识太浅。不懂Nover是如何定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把对自己有用的拿过来用,没用的扔掉,这是我的理解。我是一个差生,我的基础题都不会做,那么优等生的奥数解题方法对我来说就是糟粕(暂且抛去智商差异),因为现在我根本用不着;至于将来我逆袭了那是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更何况还有一种情况,我是差生,因为我就是智商比不过优等生,没办法啊,自身硬件就是弱,压根就跟不上优等生的节奏,越模仿越倒退。同样的,TC跟日本毕竟还是有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不能说孰优孰劣,只能说TC的硬件适合这种风格,日本的硬件适合另一种节奏,仅此而已,没有可比性。日本可以从一开始全盘西化,因为它的实际情况适合;改开不能从一开始全盘西化,这也是实际情况。--------------------------------------------------------------------------------------------------------------------------------------------
(好吧,不想逆袭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士兵。)
本人也比较认可over差生说,但是我觉得我TC不能套用差生说这个模式。over默认“差生附近有风格与自身相似的模板“,我觉得我TC还真心找不出风格相似的模板。(这就是我一直认为1L不接地气的原因。)
学英国君主立宪,维持103天。
学美国三权分立,袁同学倒是逆袭上位,过了几天皇帝瘾。
学日本(德国)?当时的革命党人没有这个打算(不知道什么原因,小弟求科普),他们大抵觉得可能性不大,干脆放弃这个方案。
后来学苏联,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后来老大哥不安顿,精神有点分裂。我TC一看,得了,还是自力更生吧。于是就到了今天。-------------------------------------------------------------------------------------------------------------------------------------------- 顶莫非。优差生比作改开,我有点自己的看法。over这样说:“至于精华糟粕的问题,前面应该也已经回答清楚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有如何进入学习状态是你要关注的对象,而不是某道题的答案。更何况,班上的优等生,又不是只有一个,找一个看见顺眼而且性格类似的亲近并模仿,人家也不讨厌,你还能尽快进入角色,不是很好嘛?”1、“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如何进入学习状态 ”任意一项的养成都是一个长期而又坎坷的过程。正如1L所说,“时间有限。试错机会有限”。我TC要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全身而退,全盘西化,怕是要费一番功夫。2、暂且借用1L的“优等差等的标准是以学校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为准”这个标准,接上一条,我认为,差生要想快速提高成绩,恰恰就应该注重“某道题的答案”,确切的说是某一类题目的解题模板。比如下一周要段考第三单元,一个差生突然浪子回头想提高成绩,赶紧划重点背例题去啊,什么学习方法习惯,以后慢慢来也不迟。当然,这无疑是饮鸩止渴。这个方法可以应付段考,期末考,但是应付不了高考。本人觉得还是要提倡“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还有如何进入学习状态”这些本质的提升。
以我TC当今的应试教育体系,成绩单上的数据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好,我们折射到改革中,成绩单上的数据指的是什么呢?统治者统治的稳定和平民百姓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我认为,我TC为了成绩单,一开始采取了类似于“快速提高成绩”的方法——这么界定可能有些过头——至少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不是把传统文化推到重建的方法。等到这个方法失效的时候,TC才进行改开,我想,改开应该算是1L提到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3、“更何况,班上的优等生,又不是只有一个,找一个看见顺眼而且性格类似的亲近并模仿”。这个前文已经说过了,如果,有一位特别的差生,恰恰就是找不到一位“看见顺眼而且性格类似”的优等生,差生该怎么办?我TC就遇到这个问题,而且我TC的方法很有借鉴价值。
只能说你们历史老师的水平太有限了,这两者就不是一类东西,之前的一楼现在的二楼还煞有介事的拿来比半天,真好笑。——————————分开说一下:洋务运动是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做的是一场军工大生产运动,国家专营或适度公私合营来干,只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做了些民用的,生产的东西满足自用,要比也和新中国成立初的军工建设比吧。改革开放是什么,改革为首,开放为辅,目的和结果都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引入竞争谋发展,做的是一场民用中低端物品的大生产运动,利用了中国人民的吃苦耐劳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使中国成为了该类物品的国际生产基地。通过鼓励民营和国企承包乃至最后的私有化来实现。说了半天就是不同的事,有可比性和借鉴价值吗?
一个是经济上的改革,另外一个是技术上的改革。
吃完饭再写————————————————————首先两者的改革动机是不同的。改革开放是因为文革的大破坏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以至于无法温饱, 所以改革开放的动机是以增强全国经济来稳定政局。而洋务运动则是因为外敌入侵,内乱不止导致政局不稳,所以洋务运动的动机是发展重工业(军工业)来增强军队实力来稳定政局。改革开放是经济上的改革。我认为改革开放的开始是赵在四川的时候尝试的分包到户政策, 经济上从公有走向私有的改革。和洋务运动一开始就追求国外资金和技术不同,在赵定下重点发展沿海地区的政策之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前期,基本上没有涉及的引进该国外技术,资本的任何政策,完全的只是把国家从文革的灾难中自救出来。 改革开放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私有化。 从包产到户,表扬万元户,07年通过的物权法,到18大决议加大市场经济都是私有化的进程。今晚有点语无伦次,没有逻辑。。过几天在回答完。
同意排名第一的Nover差生优生说。当你还未明白别人怎么做的时候,最好就是直接模仿人家怎么做。模仿的过程才能体会并提高。还是小白,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都没分清楚,就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可能比山寨的结局还惨。通往山顶就那么几条道,别人怎么走你也怎么走,别人怎么绕你也怎么绕。硬要觉得自己牛逼,想走别人没有走的路,掉到悬崖,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创新一定是在前人和巨人的肩上。太祖在夺取政权上绝对是优等生。在中国,改朝换代,最好的样本在中国历史中。这领域,任何高手都不如太祖。在发展经济上,太祖绝对是差生。大干快上,赶英超美,不走寻常路,最后走途无路。改革开放,全盘西化未必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最安全的选择,因为山寨的对象就在那儿。西化的过程中,自然就走出自己的特色,而且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一开始就想特色,最后有特色吗。我看似乎是从特色走向了彻底西化,想捡的没捡起来,想丢的没丢掉。话说回来,全盘西化可能吗?邓公当政的时候,一手烂牌,怎么出都不理想,连山寨的机会都没有了。打特色牌,打过河牌,都是无奈之举。最好的山寨机会,其实在太祖和校长手上,可惜,两位都浪费了一手好牌。
强迫症犯了,不吐不快,昨天看了 的回答觉得别人中毒关我冇事,但是看到继续误人子弟实在于心不忍。继续赞同马上就会排名第一的 。也来逐条批驳一下这到底有多误人子弟先说共同点二者都是倒逼的改革,这就好比病了得看医生,说了白说,暂且不论。但二者得的病能一样吗?满清是外患大于内忧,改革开放是内忧,外患基本没有。这二者国际地位能一样吗?洋务运动时满清屡战屡败,改革开放时太祖三大征的余威尚在;洋务运动主要学军事,学工业,民众基本不参与。改革开放是农业承包责任制,工业引进外国资本,全民参与,而军工甚至砍掉很多大项目。如果硬要说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的话,那前者也是要加强武力来维护,后者则是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维护。学习的对象都是外国,病了得看医生,不能看兽医,也不能看华佗扁鹊这种进了棺材的。非常有道理,看医生归看医生,病不同看内科还是看外科?洋务运动年年割地岁岁赔款,军队既没战斗力又没有先进的武器,整个国家大部分人是文盲。 举例李中堂和邓公出国考察触动,这基本就是在说看牙科还是看妇科发现对方医生实在技术高超都会有触动一样,后来怎么就扯到了抵制日货啥的?都没搞清楚要学什么,差等生学习优等生,这是学习方式的不同,二者 也是不同的,洋务运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改革开放是有路线图的,邓公提出了三步走,配套的各种经济体制改革,这从二者结果的不同也能说明事实并非如此.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都受到很大的阻力.这也是废话吧,改革没阻力那叫什么改革.但这二者也不同,洋务运动时老百姓有发言权吗?改革开放可是从农村率先开始的,受到的阻力来自思想层面和既得利益者.改革开放是全民参与的改革,而且民众的支持是很关键的成功因素.作者居然说出这一条,貌似和第四条是不协调的,如果是全民支持,那洋务运动何来自上而下.如果是全民支持,改革开放何来资社之争.都分阶段.这个就不吐槽了,因为没什么好吐槽的,因为 的每一条二者之相同点都会大量篇幅描述改革开放如何如何不咋地.我终于要承认,我赞同他这一观点,尽管和本文关系不大,尽管我自己也想不出更好的改革方案,尽管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经济这么庞大的摇摇欲坠的腾飞了,但我还是想要政治正确的骂一句,这个社会到底他妈的怎么了...吐槽到此结束,不过我觉得这都是立场问题然后我们就看到了他的自辩,为了强调他的观点,因此加了黑体字,仔细整理了一下黑体字语录如下:一贸易顺差带来的大量银两,再加上宏大的市场,这就是和列强谈判的筹码。另外,所谓的弱国无外交纯粹教科书上的屁话,首先,晚清和民国外交官的水平,要比当下胜之百倍都有余。其次,把外交官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不是外交不行,而是前期的宏观对外策略屡屡失误,说白了,是咎由自取。看到这些话我无语了,干脆让外交部长当元首算了二差生要提高成绩,首先考虑的不是超越前三名,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从50名前进到30名20名甚至10名,所以,做不来顶级的奥数题其实不重要,因为全班第15名,也做不来这道题。你可以有很多方案去把自己的成绩提高,选择哪种方案,应该考量这样两个指标:降低成本和使收益稳定。
如果同意这个思路的话,那么接近优等生模仿他应该是最优选择,首先在接近的过程中,你会得到他的帮助,(如果你选择自食其力,显然机会成本更高,更何况你
接近他模仿他又不是放弃了自己思索)。其次在近朱者赤的惯例下,你会改善一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收益是稳定的)。你模仿的目的,不是要和他做一样的
题,而是知道对方是怎样成为一个稳定的考试牛人的,在模仿的过程中,随着进入状态,遇到不同情况,根据自己的条件,再二次选择。此模型能解决彼问题?这两个模型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好不好.差生提高成绩那是考试,考多考少只要不超过优等生对优等生并没有威胁啊.国家发展这可是抢蛋糕啊,就算我撑死你也别想多拿,这能一样吗?三第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你是一个想提高成绩却怎么也达不到目的差等生,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总的来说,是存在障碍的,就是所谓的不开窍。一个
在学习上不开窍的人,是不可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的。就算自认是硬件不行。但是你的目的不是前三名,你的目的是提升,在现有硬件条件下,达到最优。但是你不
开窍,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怎么办呢?那么需要高人帮衬。这个高人是谁?最便捷的就是和你在一个屋檐下的优等生。但是高人他毕竟不是你,不了解你的自身
特点,更何况高人也没那空,你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亲近他了解他模仿他。这段话倒是中肯,而且有的国家还成功了,比如日本,咱们有一说一,确实不得不承认啊.什么?还有驻日美军?,要什么自行车啊,美军日民一家亲嘛关于日本。其实日本明治搞全盘西化,也有很多阻力,那些”最后的武士“”落寞的贵族“不惜以命捍卫民族信仰,是流过血的改革,明治天皇和他的那些改革
派幕僚们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之流也心里没谱,日本就一定适合全盘西化吗?但是就这么搞了,国家强大了,之后进入了另一个禁区:军国主义。这是其他话题。但
是起码日本的全盘西化并没有把自己的文化丢掉,传统丢掉,本民族特性丢掉,反而比我们这个坚持自摸道路的国家更西化的不彻底。这就是在全盘西化的过程中自
我修正的结果。这段话要和他第5段连着看5、再多说一句全盘西化的问题。全盘西化并不一定是最优,确切的说,一定不是最优。因为,在西化的过程中,一定会渐进的择优(适合)弃劣(不适合)自我修
正,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本民族个性和文化的体系。这个体系,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才应该是最优。但是全盘西化却一定是最不坏而且最有效,因为人类最伟大的发
明就是通过一套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你到底是站哪边啊,到底是要全盘西化还是不彻底的西化?终于,还有了这么一个奇葩的结论:这个发明从有人类的文明史起始,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各种机缘巧合,才偶然发明了这套制度,并且直到今天,人类仍在各种改善这套制度中,这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得来的。而一个人民在笼子里的国家,首先应该尽快把人民放出来,把权力送进去。山
寨它是最便捷的手段,试图用几十年的时间去完成人类文明数千年的任务并且还想超越之,无异于痴人说梦。有现成的发明不用,非得自己研发一个,那就要付出很
多无谓的代价,比如弄一个TD-CDMA或者搞一个北斗星。同学们,资源永远是稀缺的,拿资源浪费在这些事情上,自然就会忽略其他同样需要资源的领域。当
然,总觉得未来要打仗的同学们会有无数的反驳要说,我也不想说服这些人什么。只说一句,备战备荒通往的就是奴役之路制度 权力 笼子 哈耶克新浪微博该加V了吧有现成的发明不用,非得自己研发一个,多么无谓的代价.好吧,欧洲人和美国盟友的关系,居然也闲得蛋疼搞什么伽利略,浪费啊!尤其最后点睛之笔,哈耶克若泉下有知也不敢收您版权费吧什么?美帝军费全球第一?那不可能,山姆大叔爱和平比排名后面几个国家加起来都多呢那一定是要解救奴役之路上备战备荒的人类最后赞成 这句话:最宝贵的是时间,强烈赞成,不服来辩
差生就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差生就不能有一丁点判断力,必须先全盘无条件接受别人输出的一切"先进方法"才有可能进步?呵呵,那我只能说,新陈代谢王朝更替是很容易避免的了,只要具有优势地位的统治者们在帮助弱者们的同时夹带一点私货给受众洗脑就行啦。差生之所以是差生,只是在某种条件下,某个价值维度下,被评为差生,这种落后的局面可能是他自身先天缺陷造成的长期局面,也可能是外因造成短期局面,他自己可能承认,也可能不承认自己的弱势地位。但不管其本人是否承认,或者是否乐意于承认其弱势地位,只要他保持头脑清醒,对自己对世界有一个成熟的认知,没有惶恐到手足无措举手投降,他都有可能在某种新的形势下,或者说抓住机遇时,被其他价值维度评为先进。换个角度,反而成为领先者。没有谁是万能的神,各领风骚三五年,河东河西而已。
个人感觉不太适合拿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相比,改革开放是增量改革,创造了新的阶层,这个新的阶层带来了生产力发展,洋务运动虽然开办工厂,其实那些工厂还是个衙门,没有带来多少生产力发展。要对比的话我感觉可以把现在的国企和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进行对比。
根本就是两个概念。洋务运动旨在建立国家的军事实力,而经济没有考虑在内(你要知道晚清的时候中国GDP占了世界一半以上,而到了民国中国的经济实力也还是在世界前列的,只不过后来打仗了经济就被拖垮了)。改革开放则是旨在经济发展。
洋务运动后不久清政府覆亡。题主你拿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比是这个意思么
我觉得非常不适合。
看从哪个方面来看待这两次改革了。如果从改革的内容及力度上来说,经济体制改革比较像,但是政治体制改革上不像。首先须知一点,哪次改革也不是历史上凝固的一点,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洋务运动从自强到求富,主要都是关于经济的改革,甚少涉及政治;而改革开放带来的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改革开放后续出现的集体领导的确立,个人专断的废除,地方自治的兴起,中央地方的分权,还有老人政治的式微,都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所以在这一点上,改革开放比洋务运动要更全面和彻底。而晚晴时期政治方面的改革,则要晚至20世纪初慈禧的宪改,当然这次宪改的时代背景以及力度也与改革开放后的政改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从改革的倡导者上来说,洋务运动的支持者是一些清廷大员,位高权重,但毕竟不能只手遮天,大清朝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摄政王,及皇太后的手中。而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小平同志则在毛泽东去世后很快确定了自己的统治,也正因为此,两场改革也有着不同的命运与结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次鸦片战争经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