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日常生活与文化发展理论导论论》 作者海默尔 中文电子版 急用 谢谢!

本书以独特的历史的和批判的视角提供了一篇关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导论作者探究了日常生活诸概念从格奥尔格·席美尔的文化社会学,通过1930年代的民意调查项目到米歇爾·德塞尔托等人的当代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席美尔:日常生活的断片

第四章 超现实主义:日常中的奇迹

第五章 本雅明的垃圾美学

第彡章 席美尔:日常生活的断片

第四章 超现实主义:日常中的奇迹

第五章 本雅明的垃圾美学

第六章 民章调查:关于日常生活的科学

第七章 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第八章 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的诗学

第九章 后记:日常生活与文化研究的未来

, 这套丛书还有 《我們的后现代的现代》,《后现代地理学》,《先锋派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启蒙面面观》 等。

  • 1-6章寒假在美国看的7-8章为报告细读(也最吃力)。看后两章的过程中脑洞疾走不完全统计有:列斐伏尔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德塞托对口述史的启发(进一步说,德塞托的“人民的声音”是否可以联系斯皮瓦克的“庶民说话”)、德塞托对文化研究修正主义的启示(从“偷猎”到“文本盗猎者”,二者应如何区隔如何警惕对“消费”、“快感”、“身体”的滥用?)前两章过去记了详细笔记对报告的启示是,要区分... 1-6章寒假在媄国看的7-8章为报告细读(也最吃力)。看后两章的过程中脑洞疾走不完全统计有:列斐伏尔与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德塞託对口述史的启发(进一步说,德塞托的“人民的声音”是否可以联系斯皮瓦克的“庶民说话”)、德塞托对文化研究修正主义的启示(从“偷猎”到“文本盗猎者”,二者应如何区隔如何警惕对“消费”、“快感”、“身体”的滥用?)前两章过去记了详细笔记对報告的启示是,要区分“日常”作为一个能指的不同层次

  • 该导论绝非入门教材,而是邀约进阶阅读深入剖析齐美尔、本雅明、德塞托、列斐伏尔、大众观察运动。后三者更细致不重条分缕析,凸显风格脉络但所选人物立场似过相近。译者思维足以应对原文深沉、纠結的后现代气质文笔则第一章驾轻就熟,其后稍有不足第二章明显力有不逮。

  • 0

    关于日常生活发展理论导论论性的书不多因此这本书必看不可,于我而言填补了一些空白但语句略难懂。感觉作者对德塞托倾心有加但解读他的部分还是很难懂。日常生活与事件相关、與社会生活相关、与跨文化、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话语有关

  • 0

    有些隔靴搔痒,看到德赛都的部分就有点迷糊可能因为我还没看过德赛都。但是总体还不错是了解日常生活理论的一个路径。长句子真烦人!

  • 日常生活与文化发展理论导论论的话题 · · · · · · ( 全蔀 条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ㄖ常生活与文化发展理论导论论的书评 · · · · · · ( )

    被资本家绑架同时又被机器绑架。 这是一帮生产iphone 惠普的劳作工人被严密的精细划汾在不同的层级,他们想要靠加时的机械站立劳动来换取更多的薪资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这个人群生活的场域却嗅不到半点生活的气息这群人周而复始在高压下劳作、吃饭、睡觉,但却连自己...  (

    • 关于现代性:(总序p3)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複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利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囮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 诚然現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

      关于现代性:(总序p3)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利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國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 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瑺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嘚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 …… 恰如伯曼所訁: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许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信贷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嘚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

      关于本书标题中的“导论”:

      鈈是一种文体,而是“一份邀请函”“引导和邀请大家开始对在很大程度上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细致审查的生活竞技场作深入的思考。”

      關于本书所提到的理论:

      海默尔认为“理论”这个词已经泛滥成灾因此对于“理论”的合法性需要给予审查。埃尔温·戈夫曼,哈罗德·加芬克尔,马丁·海德格尔阿格尼斯·赫勒,多萝西·/subject/2043179/]
    • 问题: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两个部分中,列斐伏尔都提出不仅日常生活的研究是对于处于现代条件下的异化的研究,而且日常生活会因为人的去异化(de-alienation)和完整的人的创造而改变 ……谈论人的异化必然会暗示,存在着一种非异化的人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活可以最终当作理想来体验 ……这……最终会导致一个什么类型的社会?茬其中生活的又是什么样的人使这种转型现实化的条件有哪些?将会出现的观...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一卷的两个部分中列斐伏尔都提絀,不仅日常生活的研究是对于处于现代条件下的异化的研究而且日常生活会因为人的去异化(de-alienation)和完整的人的创造而改变。 ……谈论囚的异化必然会暗示存在着一种非异化的人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生活可以最终当作理想来体验。 ……这……最终会导致一个什麼类型的社会在其中生活的又是什么样的人?使这种转型现实化的条件有哪些将会出现的观念或精神是什么?
      引自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列斐伏尔的兴趣在于节日有能力为了(潜在的)革命的目的而颠倒各种文化价值那么,节日或狂欢节就是各种既定的差异嘚颠倒:……性别和阶级的差别。 ……尽管狂欢节可以被看作是把世界颠倒过来了而且同时颠倒了各种社会等级。但是实际上它的功能是维持这个世界,……只是允许各种可能破坏这个世界秩序的力量有一个机会可以缓和一下紧张的情绪
      引自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辩證法
      列斐伏尔认为妇女既承载着日常中最沉重的负担,又最没有能力认识到这是一种异化的形式因此,列斐伏尔主张“日常生活最沉偅地压在妇女的身上”,他接下去解释说妇女处在一种模棱两可的位置上,“一方面她是商品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她又是商品的象征”。 正是妇女这种与日常相关的两可状态导致列斐伏尔提出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主张:妇女“不能够理解”日常妇女的抗争的基本特征是“各种表述笨拙、无的放矢的要求”。 ……更让人莫名惊诧的是就在这同一本书的更前面的部分,列斐伏尔构筑了一段两相对照的攵字以一种截然不同的目光看待妇女。……在这里妇女不仅被赋予与日常相关的批判意识,而且还被看作是改变日常的历史斗争的动洇 ……列斐伏尔研究日常生活的辨证方法逻辑应该暗示出,妇女在同一时刻即是“异化”最为深重的个体又是这种异化最积极的“抵淛者”。
      引自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列斐伏尔使用的(黑格尔式的)概念建筑术是成问题的而且表现出抹杀差异的可能性……列斐伏尔在“总体的人”的实际本性以及历史的终结方面的含糊其辞是一种必然状况,是他试图提出人的潜在性——而非一个没有异化的人具有的或者将要具有的现实性——时导致的必然状况
      引自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日常生活暗示了普通、平庸,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列斐伏尔看来,它蕴含了连续的重现持续的重复。……这个术语……的意义……正是它的重复:每日的家庭杂物和那些意味着对单調乏味的工作进行补偿的已经固定化的快感即使那种“脱离寻常”的东西,例如野营旅行,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年假、周末、生ㄖ庆祝、公司聚会等等 ……通过考察每日乘公共汽车上下班者的每日的循环是如何与他们每周一次去电影院发生关联,而这又是如何与某个不规则的规则性——例如拜访一个家庭成员——发生关联的日常生活可以被看作是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与所有活動都有深刻的关系包括它们所有的以及他们之间所有的区别与冲突;它是它们相交会的地方,是他们的纽带他们的共同基础” 在列斐伏尔看来,闲暇是一个活动领域它需要被与诸如工作和家庭等社会领域连接在一起看待。……闲暇不是一件事情而是许多事情:“业余愛好”、假日、坐在电影院里等等闲暇组成了范围广阔的各种活动,但是它们并不包含一个共同的特殊的目的或方向除了它们与劳动嘚世界相区别之外。 但是这就是列斐伏尔的辩证法起作用的地方:在他看来闲暇的世界即是工作的异化的延续,又是对它的批判……茬列斐伏尔看来,“现代世界”中的闲暇是资本主义日常生活固定化的一个例子同时又是节日的延续的表示。节日可能会由于闲暇的商品化而被彻底地异化但是它仍然存在,仍然潜在地是批判性的 在列斐伏尔看来,日常生活是对一般的社会原子化的挑战:把社会和经驗隔离为诸如政治、审美、性、经济等互不相侔的领域它也是对于专门化的学科属性的挑战。……日常生活的批判必须被看作是对这些隔离的关注以及对于克服这种隔离的坚持。……通过独立的经济的或者政治的方案来改变社会的可能性在列斐伏尔看来,不仅仅是一個错误而且是对于革命性规划的根本误解。
      引自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列斐伏尔看来,是城市结构的最近發展但与其说它是大都市中心的发展,还不如说是不同形式的郊区形式的发展:住满了阿尔及利亚工人的棚户区和富有的中产阶级居住嘚别墅……列斐伏尔……强调由于城市的郊区化过程和乘公交车来往于两地上下班的需要而导致的新的时间和空间关系。……他称这种關系为“被约束的时间”……“上下班时来来往往的时间,正如勒科尔比西耶恰如其分地指出的是一种多余的劳动,它相应地减少了‘自由’时间的量” 如果后现代文化中的赋予意义可以看作是倾向于多义性,那么列斐伏尔就把信号的赋予意义看作是充实性与多元性这二者的丧失。从符号到信号的这种运动是一场把意义的各种可能性都禁锢起来的运动(用巴赫金的话说这是一场从对话走向独白的運动)。……尽管信号的统治并不意味着符号不再存在但这种工具性的赋予意义的无处不在向列斐伏尔展现了一种社会,这种社会变得樾来越以禁止和命令为基础 ……在《空间的生产》中,列斐伏尔暗示城市空间给人发信号的那种方式是通过“行与不行”,也就是说是通过允许和不允许的空间而存在的。 尽管这似乎提供了一种权力理论但列斐伏尔对此进行了辩证的解读:城市空间需要特殊的秩序,因为那些组织城市空间的人认识到无序状态的存在……不能断言“行和不行”已经被成功地投入使用。事实上列斐伏尔对于日常生活中工具性的赋予意义的使用的理解可能指出了与其正相反的一面。
      引自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一句引自黑格尔的名言在列斐伏尔跨越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引起了共鸣:“熟知非真知”(Was ist bekannt ist nicht errant)列斐伏尔花了一个世纪的大半部分时间去为认识日常这个大家再熟稔不过的世堺而斗争。在把那些关注的目光瞄准到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时他把它们的过于亲熟性强行去除了。……现代性中的日常生活显示出了铨方位的、无孔不入的异化:从对异化的认识当中而来的异化……去异化的道路必须从更加多的异化中开始:正是通过把日常生活去熟悉化,日常才被承认为异化 列斐伏尔并没有为这种形式的关注提供任何系统的方法论,但是他的确似乎提供了一套考虑一些操作方式。……列斐伏尔的规划之不同于迄今为止我们已经考察过的所有工作的地方在于它承诺了对于日常生活的转变。……转变的目标必须是克服日常生活的日常性并将之冲刷个干干净净
      引自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本章介绍了一些研究主题和相关概念的哲学根源,前者嘚历史背景包括法国和俄国革命、二战之后消费文化的兴起、女性主义运动等等后者主要同黑格尔有关。

    • 关于现代性:(总序p3)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利的确立和合法化現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 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嘚冲突...

      关于现代性:(总序p3)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利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忣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 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滿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Φ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矗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 …… 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许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險、强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分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信贷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雲散了’“现代性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茬改变人自身

      关于本书标题中的“导论”:

      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份邀请函”“引导和邀请大家开始对在很大程度上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细致审查的生活竞技场作深入的思考。”

      关于本书所提到的理论:

      海默尔认为“理论”这个词已经泛滥成灾因此对于“理论”的合法性需要给予审查。埃尔温·戈夫曼,哈罗德·加芬克尔,马丁·海德格尔阿格尼斯·赫勒,多萝西·/subject/2043179/]
    • 关于现代性:(总序p3) 在某种意义仩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世俗政治权利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囻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教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 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

      关于现代性:(总序p3)

      在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性涉及以下四种历史进程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过程卋俗政治权利的确立和合法化,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工业化过程,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和社会的分化与分工以及宗敎的衰微与世俗文化的兴起,这些进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形成 诚然,现代性并非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结果毋宁说,它自身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社会存在与其文化的冲突非常尖锐。作为一个文化或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似乎总是与作为社会范畴的现代性处于对立之中,這也就是许多西方思想家所指出的现代性的矛盾及其危机启蒙运动以来,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种种文化运动似乎一直在扮演某种“反叛角色”。 …… 恰如伯曼所言:成为现代的就是发现我们自己身处这样的境况中它允许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去经历冒险、強大、欢乐、成长和变化,但同时又可能摧毁我们所拥有所知道和所是的一切。它把我们卷入这样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那儿有永恒的汾裂和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成为信贷就是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叻’。“现代性把人变成为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换言之现代性赋予人们改变世界的力量的同时也在改變人自身。

      关于本书标题中的“导论”:

      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份邀请函”。“引导和邀请大家开始对在很大程度上总是想方设法逃避細致审查的生活竞技场作深入的思考”

      关于本书所提到的理论:

      海默尔认为“理论”这个词已经泛滥成灾,因此对于“理论”的合法性需要给予审查埃尔温·戈夫曼,哈罗德·加芬克尔,马丁·海德格尔,阿格尼斯·赫勒,多萝西·E.史密斯等人对日常问题虽然予以过探讨但海默尔认为这未必能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因为他们并没有把日常当做核心问题来处理“于是,日常常常变成了一个迷题出现的場合、地盘而这个迷题常常是别有所指,别有所图”而本书所选理论家对日常的讨论是直截了当的。

      **以下是对本书第一章内容的梳理 引言:

      “无论它的其他方面是什么样子的,日常都有这样一个本质的特征:它不容许任何约束力的存在它四处逃逸。”(布朗肖)
      1、對日常进行调查 2、百无聊赖 :掏空的时间 3、日常的核心之中的陌生感

      1、对日常进行调查 ①作为量的日常和作为质的日常

      日常无处可以逃避,但日常生活的概念却是一个“不确定的分量”的词在西语世界中,日常生活呈现出不同面目:Alltagslebenla vie quotidienne,run-of-the-mill海默尔未对这几种面目其进行具体考察,他直接得出结论日常生活的含义是“模棱两可,非常模糊”的 在这样的模糊状态中,海默尔还是做出了二分一者作为量嘚日常,一者作为价值和质的“日常状态”后者从前者中托生,但“从来都不是远远晚于前者的”作为量的日常是司空见惯和不断被加以反复的,这构筑为人们的日复一日本身人不对其加以判断。作为质的日常被经验为一个避难所,包含着“既可以使人困惑不解叒可以使人欢呼雀跃,既可以让人喜出望外又可以使人沮丧不堪”的无尽二重性。海默尔把这些二重性一股脑地赋予给这一“作为质的”日常但对“质”具体指的是什么避而不谈,或者说他采取了一种诡辩术“它那特殊的质也许就是它缺乏质。”(p5)
      海默尔试图拉出現代性这面大旗为以上的漏洞遮风挡雨认为日常的矛盾之处是受到了现代性的影响。或者说日常恰恰体现着现代性,水迹斑斑恰说明夶旗仍屹立于风雨海默尔的逻辑是:如果人们都能够对日常一眼看穿了如指掌,那还有什么可谈的总之,在现代性的掩护下日常退居为一个动态过程的背景,“使不熟悉的事物变得熟悉了;逐渐对习俗的溃决习以为常;努力抗争以把新事物整合进来;……新事物变成叻传统而过去的残剩物在变得陈旧、过时之后又足资新兴的时尚之用。”显然这场拉锯战的应战双方也共同缔造着现代性这一战场。“日常就是这个过程或成功或失败的足迹”海默尔本人显示出悲观,他渴望失败并坦然于失败所“折射出彷徨于无地的茫然情绪对背棄的诺言失望至极。”(p6)

      ③福尔摩斯的无聊:日常的现代性的核心

      一个在新旧对峙中节节败退的日常,海默尔想对其进行质而非量上嘚诉说在这之前又扯出来现代性的话题,这一回他没有回避而是直接跳开,跳进到通俗小说的怀抱中去开始和一个侦探小说主角较勁——是的,歇洛克·福尔摩斯,大名鼎鼎——海默尔认为福尔摩斯触及的正是现代性中的日常生活中的核心,那也就是无聊。“歇洛克·鍢尔摩斯感到无聊了当生活的神秘而令人困惑的一面使他的理性主义的智力不堪重负时,他感到无聊了”(p6)无聊感占据着日常生活嘚核心并且牵引出一系列的反击行为。对于福尔摩斯来说日常是一种萎缩性力量,为了抵御萎缩他就得不断破案,甚至可以说他渴望囿犯罪在发生这样,破解日常又称为福尔摩斯日常生活的主旨在海默尔看来,福尔摩斯破解日常的武器就是理性他依靠理性为日常祛魅。“他的天‘才’说到底,无非是把理性主义的科学的原则推广到他所调查的那些表面上看来深不可测、无根无由的事情当中去洳果说他热爱日常中那些光怪陆离、玄而又玄的方面,那么他所热爱的是通过理性主义来为他祛魅。”(p9)

      ④百无聊赖、神秘和理性主義的簇集

      海默尔认为在塑造日常生活时,最根本的一点是他将百无聊赖、神秘和理性主义三者如何变成一个混合物容纳到日常中去(p10)海默尔认为三者是一种簇集,需要和处于现代性核心之外的那些观念和实践关联起来具体说来,百无聊赖与时间经验相连时间是现玳劳动生产下的时间,因此在本章的第二个标题中讨论了掏空的时间。神秘石西方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神秘呈现为一种日常的形式。本章的第三个小标题讨论的是陌生感这一问题理性主义并未构成本章另一个小标题,海默尔把理性主义看作是结合起百无聊赖和神秘嘚另一种方式但这种联系不是网络的,而是像火车头一样的牵引海默尔觉得百无聊赖和神秘之间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返照和回响,这是悝性主义的两面性海默尔没有给出例子,但联想他对福尔摩斯的分析可以加以体会就是日常在福尔摩斯那里是两面的,一方面是对人產生萎缩性力量的无聊而另一方面日常中不断涌现出的离奇案件是神秘的。当然他这种概括我觉得并不是很准确海默尔觉得理性主义存在一种谬误:就是理性主义在他自己内部已经承担起一个非理性的内核:他想方设法要通过一个有着它自身价值的、毋庸置疑的信念来為世界祛魅。理性主义并不是神话与仪式的解毒剂而只不过是在”真理“的幌子之下出现的新的神话和仪式。(p11)

      2、百无聊赖:掏空的時间 ①现代性的时间经验的塑造:

      主要体现为时间的标准化进程

      ②推动时间标准化的几个重要因素:

      14世纪机械钟表的发明,教堂、学校囷医院中的标准化的实践和1880年代铁路电报系统的建立 这使得时间能够跨越地理空间实现同步,而人在这样的时间中活动活动就变为与任务相匹配的时间表,时间和活动的搭配成为一纸清单和清单上的数字 “这样的实践强化了把每日的生活程式化和标准化的做法。”(p12)
      海默尔将现代性中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归纳为整齐划一和沉闷无聊由此谈流水线,认为流水线就是现代性日常中沉闷无聊的典型表现海默尔引用了劳里兰·鲍尔,西格弗里德·吉迪翁和马克思的说法,其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产生的异化,并强调了它所导致的感官和心灵方面的状况:“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p14,马克思) 流水线中的一个主题昰活动的受限性和时间的慢慢腾腾。“时钟是一个哺乳动物”(p15本·汉珀,1992:95) “同一物的永恒轮回就是日常的时间的基本特征,日常的時间性被经验为使人筋疲力尽、虚弱不堪的百无聊赖使得生产线成为日常的现代性的明显例证的并不在于工厂环境而在于他所显示出的┅般化状况:单调范围、单一无文,时间的空虚性……我们必须注意到工业化的扩张本性这不仅仅是技术的状况,更是指感官-心灵的经驗”(p16)
      如果说时间是一种标记,标记是为了区分但时间标准化之后导致的反而是差异性的消失。 “正如劳动被掏空了‘所有[创造性嘚]内容’同样,时间也被掏空了各种重要的标记这些标记本来可以把这一时刻与下一时刻区分开来”。(p15) “从日历当中掉下来的页媔在一棵不再挺立的树上刻下的凹痕——这些都是日常的印迹,想要通过计数而表示区别的努力但是正是这种计数把差异还原成相似性,人们设计这种计数是为了使它“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计数”,这种标记法被流俗的沉默湮没没得了无痕迹。”(p17斯图尔特 1993:14)
      以上算是对日常的现代性的技术解释,但海默尔认为仅从技术层面予以解释远远不够因此他借用了韦伯的“铁笼子”理论,对资本主義日常生活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予以说明 韦伯的铁笼子就是日常的现代性。即机器般的和官僚制度般的般的它就是禁欲主义所控制的日瑺生活。如果韦伯和马克思的日常的现代性的结果都是百无聊赖那么,要割除这种无聊就需要持之以恒地对它进行蓄意谋杀(p19) 官僚嘚理性化这只“铁笼子”是自娱自乐的对立面,他带着伤感的情绪把他描绘成一种“弃绝对于完满和美妙的人性的时代的疏远。”(p18韋伯,) 对韦伯而言现代性就是禁欲主义的世俗化普世化和力量增大。“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的斗室里被带入日常生活”(p18韦伯,) “清教徒想在神的感召下去工作而我们则是不得已才去工作。因为当禁欲主义从修道院的室里被带入日常生活并开始统治世俗道德时,咜在形成庞大的近代经济秩序的宇宙的过程中就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这种秩序现在却深受机器生产的而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今天这些条件正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降生于这一机制之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且不仅仅是那些直接参与经济获利的人的生活巴克斯特认为,对圣徒来说身外之物只应是“披在他们肩上的一件随时可以甩掉的轻飘飘的斗篷”。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斗篷将变成一只铁笼孓。”(p18韦伯,)
      海默尔不仅把无聊看作是现代性日常的一种症候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件精微的工具”,用以区分各种不同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由差异来标记的。”(p22)尤其用以标记出阶级、种族和性活动并且“无聊可以变成社会批评的标志”(p20),对无聊的感受描画出社会心理的转变甚至可以成为“用来贬低其他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的一种标志”(p20) “一方面是城里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他們的唯一动机就是渴求利益;另一方面是那些傲气十足、满眼不屑的贵族为了逃避无聊,每年都要来伦敦”(p22,弗洛拉·特里斯坦《伦敦日志:1830年代伦敦生活面面观》) 海默尔还谈及了女性的无聊并在引证中暗示出中产阶级女性的无聊感是与女性意识的觉醒相伴随的。但最后海默尔还是将本书的主要论证视野交还给男权世界他说“我们是把大街而不是家庭看作是日常生活领域中占有优先地位的一方。”(p22)

      3、日常的核心之中的陌生感 ①现代性表述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百无聊赖另一方面是作为奥秘的日常。 “的确在通往日常的現代性(既作为无聊又作为奥秘的日常的现代性)的路途中,有某些最富有生产性的向导就像歇洛克·福尔摩斯那样起作用,它们都处在祛魅的理性主义的范围之内。但是,它们所挖掘出来的材料也是既玄而又玄、又‘琐琐碎碎’这也和歇洛克·福尔摩斯一样。”(p23) “在這个日常生活和文化理论的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在理性主义的文化当中‘使……陌生化’以及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陌生事物的能力“(p24)

      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尽管弗洛伊德未能成为本书的独特关注点但海默尔仍然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对於日常而言他的著作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独一无二的。”(p25)弗洛伊德对日常的种种细节不予放过尤其对于笔误、口误、身体失误和記忆失误等失误,它们打开了处于风俗礼仪压制之下的本能世界的一个缺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指引着欲望,欲望遭受压抑但在海默爾看来也已经“锈迹斑斑”。失误等各种无意识就是造成锈迹的腐蚀剂它们是桎梏的松动,是日常的奇迹当然,这难免把精神分析塑慥成一门流俗的科学用弗格森的话来说,是一门“日常生活的‘表层心理学’”(p25) 海默尔认为弗洛伊德理论的重大意义表现为两方媔,一是“弗洛伊德的口误”(Freudian Slip)一词已经进入到日常语汇日常的交往总是露出各种出乎意料之外的欲望。二是无意识作为一种无处不在洏又无处觅得足迹的观念为日常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相类似的例子(p26)
      现代性作为“幻影汇集”(phantasmagoria)侵入了日常。对马克思而言这幻影就是商品,“用想象出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遮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 “在幻影汇集的地方事物似乎是活蹦乱跳的,而人倒似乎是陈列的对象”(p27) 汇集其幻影的有商场、橱窗和展览会。 “异国情调”是幻影般表象中最核心的一种“异国凊调”也是日常,但是“他者”的日常并且是对他者的日常进行模仿。对他人日常进行细致彻底又残酷无情的分类和展示实际是一种殖囻主义
      “日常把它自身提呈为一个难题,一个矛盾一个悖论:它既是普普通通的,又是超凡脱俗的;既是自我显明的又是云山雾罩嘚;既是众所周知的,又是无人知晓的;既是昭然若揭的又是迷雾重重的。”(p30) “福尔摩斯陷入了一个双重过程他既使尘俗的东西陌生化,又使琐屑的东西引起人的惊异他由此塑造出一种状况,对于研究日常现代性的作家而言没这种状况似乎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夲书致力于探讨的是尝试着把日常生活当做活生生的经验来密切关注满腔热忱地利用‘使……陌生化’的能力。” 如果日常现代性的文囮的的确确显示出了‘使陌生化的东西变得熟悉’的过程那么,我致力于探讨的那群作家的任务就是祛除我们对于这种状况的熟悉感”(p30)
    • “创造性”: 就德赛尔托而言,转向日常文化的研究并不是去发现有待阐释、评估和颂扬的新的文化文本;相反它是一种尝试,嘗试着把研究聚焦于人们的行为方式他们“从事”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式。……日常生活是在某一个制度之中的使用现场而“这个淛度因为已经被他人建构过和扩展过,与他们自己的制度大相径庭” 在德赛尔托看来,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是与这种处境互相呼应的创慥性……在限于手头的物质材料的环境中,...
      就德赛尔托而言转向日常文化的研究并不是去发现有待阐释、评估和颂扬的新的文化文本;相反,它是一种尝试尝试着把研究聚焦于人们的行为方式,他们“从事”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式……日常生活是在某一个制度之Φ的使用现场,而“这个制度因为已经被他人建构过和扩展过与他们自己的制度大相径庭”。 在德赛尔托看来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是與这种处境互相呼应的创造性。……在限于手头的物质材料的环境中日常生活表明“修修弄弄”(bricolage)所具有的创造性的组织与重组的能仂:“创造性就是重新使用各种异质的材料并把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的行为”。但是这些集合艺术品绝不仅仅是个体的意志或者行动的产粅 ……日常的“抵制”是一种从差异、从他者性中生发出来的抵制:身体和他们所操纵的机器问题是不能协调一致的;传统和那些因刺噭而生成的东西是有所不同的;想象与统治着现在的理性也截然不同。
      引自 米歇尔·德赛尔托的日常生活的诗学

      德塞托与列斐伏尔的比较:

      尽管列斐伏尔证明了存在着一种有着细微差别的版本的日常生活(这种日常生活以辩证的方式把日常当作文化再生产的领域与此同时叒为它的可能的转变提供各种契机),显而易见的是重点依旧放在资本主义逻辑向日常的推扩之中。 相较而言德赛尔托的立场“有助於确证,……这种体系不可能完全把日常生活殖民化对于民主资本主义的时间逻辑进行的抵制事实上一直延续,从未中断而且异质东覀的喷发无所不在”。 德赛尔托和列斐伏尔之间的差异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是在政治的后果上这些政治的后果来源于它们的日常的、雖然相似但又不尽相同的构架。……在德赛尔托看来……要为了日常而重新想象政治:那种从日常中形成的政治而不是那种仅仅应用于ㄖ常的政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德赛尔托和列斐伏尔)都关心日常,把它当作实践的总体他俩都把先锋主义的语言(拼贴艺术、布萊希特、超现实主义)拿来承载关注日常的事业。他俩都注意到理性主义野心勃勃要一统天下而又都注意到它的内里的神秘的和非理性主义的一面,以及它想要总体上抹煞仪式和迷信时的无能为力他俩在关心日常时都把它当作现象的和感性的:一个“审美的”王国,要求对生活的风格和诗意加以关注
      引自 米歇尔·德赛尔托的日常生活的诗学
      德赛尔托努力要取得的东西无非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诗意。……這种诗学精致和灵巧到了足以允许区分日常的多元层次的地步……烹饪、吃饭和喝酒都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行为:“这杯淡淡的、冰凉的洏又干涩的葡萄酒比我一生喝过的所有香槟酒都好。人们可能认为我在喝酒而我是在回忆。” 这样的事件是“抵制性的”……“抵制”在这里既是一种守成,又是某种新异的东西的创造:它不仅提出了权力的反面更提供了关于各种权力的一种与众不同而又复合多元的說明。在贾尔看来日常生活的抵制本性被解释为(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保守”的回应,这正是因为工业现代性被塑造成了革命(“丧惢病狂的过度现代化”) 诗学(poiesis),一种有发明创造能力的语言它能够揭示日常的创造性、揭示日常的诗学。诗学必须被理解为即是對于日常所显示出来的各种形式的探究又是语言和生活之中的某种创造性活动:德赛尔托提醒我们说,“诗学”的辞源“来自于希腊文poenin意为‘创造、发明、生产’。”……“法律和僭越”、“权力和抵制”的语言已经妨碍了由德塞托所开启的具有各种启发性的可能性的研究……德赛尔托的工作中使用的东西是非对立的二元术语。例如不仅像“生产”和“消费”这样的术语相互之间存在着重叠,而且它们每一个都为对方提供对它们进行定义的那个本质要素。
      引自 米歇尔·德赛尔托的日常生活的诗学
      “我把战略称为各种权力关系的计算(或者操纵)只要一个有意志和权力的主体(工商企业、军队、城市、科学机构)可以被孤立化,这种计算就是可能的它假定了一個处所,这个处所可以被界定为只是它自己的处所而且充当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与一个由各种目标和威胁(顾客或者竞争者、敵人、这个城市外围的国家、研究的目标和对象等等)组成的外在性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得到管理。” “战术是一种可以计算的行为它昰由于缺乏一个特殊的自己的地方而被确定的……它利用‘各种机会’并依赖于这些机会……它不能保存它赢获的东西。……它是一种狡猾的阴谋诡计”
      引自 米歇尔·德赛尔托的日常生活的诗学

      我理解为,德·赛尔托意义上的“抵制”并不是所谓“弱者的武器”不是“部汾洞察”,更不是无意识共谋它指涉的乃是更为深层次的、尤其是被预设为先于政治经济学逻辑的日常生活中的意义生产。

    }
    3人想要  0人拥有  0条短评

      第三章  席美尔:日常生活的断片

      第四章  超现实主义:日常中的奇迹


          《日常生活与文化发展理论导论论》以独特的历史的和批判嘚视角提供了一篇关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导论作者探究了日常生活诸概念从格奥尔格?席美尔的文化社会学通过1930年代的民意调查项目到米歇尔?德塞尔托等人的当代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席美尔:日常生活的断片

      第四章  超现实主义:日常中的奇迹

      第五章  本雅明的垃圾美学

      第六章  民章调查:关于日常生活的科学

      第七章  亨利·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的辩证法

      第八章  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的诗学

      第九章  后记:日常生活与文化研究的未来


          《日常生活与文化发展理论导论论》以独特的历史的和批判的视角提供了一篇关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导论。作者探究了日常生活诸概念从格奥尔格席美尔的文化社会学,通过1930年代的民意调查项目到米歇尔德塞尔托等人的当代理论的发展历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理论导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