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巨日女鞋官方旗舰店品牌的演讲稿

您的位置:>>/////>>正文
发表时间: 11:12:50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处于全面小康建设的“六个”重要时期――工业化的加速期、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期、城乡统筹发展的互动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期、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期,“十二五”规划是实现**市构建和谐社会、迈向旅游强市、工业富市的宏伟蓝图,那么,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如何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关系”――经济总量增长与经济结构优化的关系、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的关系、内生型发展与外向型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加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等已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也将成为我市“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一、**市 “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一)**市“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的现实基础“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积极推进“三化”进程,协调发展各项事业,经济和社会取得了明显进步。1、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十一五”期间的前三年均实现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年均增长13.3%,人均GDP达到12238元,年均增长11.25%,均超额实现了“十一五”制定的计划目标;预计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可突破200亿元,达到208亿元,比2006年增长46.6%;人均生产总值可达13866元,突破2000美元大关,比2006年增长44.3%。
――收入和居民收入增收步伐加快。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4.5亿元,增长21.01%,年三年年均增长24.24%,预计,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可达15.9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可达11.43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85.2%和87.9%;年均增速分别为22.8%和23.4%,比《纲要》规划目标分别快7.8和8.4个百分点,比建市后的前18年年均增速分别快6和9.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600元和3180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37.6%和33.2%,年均分别增长11.2%和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比《纲要》规划目标快3个百分点,三年多增255元。2、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基础建设整体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总体结构不断改善。2008年度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44亿元、42.87亿元、109.66亿元,分别增长5.8%、8.4%、16.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15.1%、78.2%,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7.9:27.7:54.4调整为:23.3:59.6。――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创建了武陵源5A级景区,开发了大庸府城、**大峡谷等一批新景点,打造了以天门山大型实景演出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观光农业和“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等一批新产品,引进了中国康辉、华天国旅等“百强”旅行社,实现了五星级酒店零的突破。预计2009年,全市旅游接待规模可达1900万人次,比2006年分别增长13.4%;可实现旅游总收入92亿元,比2006年增长15.9%,旅游经济效益有所改观。全市国家等级景区由2006年的10个增加到14个,年经营收入过1000万元的景点企业达到13家;星级酒店由72家减少到58家,但酒店档次全面提升,客房总数翻了一番。旅行社总量保持65家,但国际社增加了6家。旅游文化演艺场所发展到12家,年门票收入过亿元。天门洞体育公园、市博物馆、贺龙体育中心及多家五星级酒店正在大力建设。――工业结构调整有效推进。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64.7%上升到7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9.6%上升到10.3%,水电能源、旅游商品、生物医药三大新型产业的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0%以上,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建设开始起步,旅游商品品种由1200种发展到2000余种,年销售收入达19亿元。年内完成工业项目投资60亿元,形成了旅游商品、电力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服装制鞋、矿产开采、新型建材等一批优势产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工业企业由2006年的94家增加到127家,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由27家发展到53家,过亿元的企业由2家发展到7家。三个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入园企业已达53家。――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城市农业、旅游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迅速起步,全市水果发展到48万亩,蔬菜发展到35万亩,烟叶发展到9万亩,花卉苗木发展到1.5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112个,乡村旅游和农业休闲景点发展到187家,农业标准化生产认证面积达到161万亩,农产品认证达84个,获得省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7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6年的34家增加到5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由8家增加到11家,联接的生产基地由18.43万亩增加到65.43万亩;专业合作组织由23个发展到146个,参与农户由7.98万户发展到20万户;农机装备由6.31万套增加到7.68万套,农机作业面积由36万亩增加到12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由72.78万亩增加到75.3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由5.89万亩增加到7.85万亩;三年改造中低产田23.6万亩,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13.93万亩。――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年新建或改造标准化农家店418家,新峰市场等6个城市农贸市场已开工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逐步建立,金融创新、银企合作不断加强,2009年末全市POS机发展到2300台,超额完成三年目标任务。房地产开发投资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了翻番。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4.9%和16.2%。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快“十一五”前三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33亿元,年均增长14.73%。一批交通、城建、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交通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通达能力增强;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市城区由13.54平方公里增加到15.4平方公里。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加快,完成了城市重点堤防26.7公里。2008年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非国有经济投资占57.1%。按城乡分,城镇投资61.19亿元,农村投资11.27亿元;跨区项目投资1.52亿元,下降22.8%。按产业分,一、二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8亿元、17.54亿元,分别下降31.6%和7.2%;第三产业投资55.64亿元,增长28.6%。交通、水利、能源、城市建设、旅游、工业、房地产业成为投资重点。新建成张罗路鹭鸶湾段、大庸东路、鼎泰路、且东路、助农路、高云路等6条道路,相继改造永定大道、崇文路、迎宾路、子午路、机场路、大庸中路、解放路、教场路、及高速公路连接线等9条道路,完成陈家溪桥、凤湾桥、观音桥维修加固,八达路、天门山景区连线、贸易路、陈家溪南路、西溪坪路、彭家巷南路等6条道路和鹭鸶湾桥正在抓紧建设。实施了“四路”沿线综合治理“穿衣戴帽”和城市主次干道、河流两岸、城市广场、休闲游园、城市桥梁等区域的美化亮化工程,启动了澧水两岸棚户区改造和风貌带建设,新建了无事溪绿色长廊、黄家阁小游园、黄龙洞和火车站生态广场等一大批公共绿地,城市绿地面积由886公顷增加到1281公顷,在建的天门洞体育公园、市博物馆、贺龙体育中心等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城市品位。张桑公路建成,实现了市至各区县的 “一小时交通圈”;阳龙公路建成,进一步改善了武陵源景区的对外交通;张沅、慈石、桑鹤、朱贺、阳溪等干线公路已开工建设,环核心景区公路、市城区绕城公路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建成通乡油路1080公里、通村水泥路3600公里,油路通乡率、水泥路通村率分别达到了90%和60%以上,正在积极开展黔江-**-常德铁路、黔江-**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安康-**-衡阳铁路、重庆-**-长沙客运专线、长沙-**动车组、巴东-**-洞口高速公路等项目列入国家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努力争取慈利-澧县高速公路项目列入省级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长沙-常德轻轨列车延伸到**。4、城乡居民生活、就业、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有所突破,“十一五”前三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094.25、11193.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06.85、2493.63元,但是,与全省、全国的差距还是在进一步扩大。2008年度全市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25元,增长15.6%,其中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文教娱乐和杂项消费分别增长18.3%、5.7%、19.2%、12.2%、45.8%和20.5%,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消费分别下降11.4%和0.7%,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51.95%上升为53.17%;人均住房面积35.27平方米,下降2%。2008年度全市为民办实事省定28个考核项目和市定6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0.83万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0.41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74人,城镇失业登记率为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33.22万人,全年实现农村劳务总收入20.6亿元。2008年末全市从业人数为89.58万人,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由500元提高为610元。全市“五大保险”年末参保人数为45.5万人,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基本养老保险8.7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11.17万人、失业保险8.53万人、工伤保险8.19万人、生育保险8.8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年末参保人数10.87万人,征缴保险费37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14.95万人,增长6.4%,参合率87.73%。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155-165元/月,农村60元/月,全年共发放7853万元,11.03万人得到救济;新建(筹集)廉租房面积12.4万平方米,新建农村安居房600户,建成了市社会福利中心,2008年末全市收养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42个,床位2654张,收养2544人。4、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思路创新。在科学认识市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旅游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扶贫攻坚”的基本思路;在全面前18年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推进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第二次跨越发展;在正确把握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加强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为抓手,力求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提升城市品位新突破的主攻目标。――发展规划更具科学性。编制了《“三年有改观、五年大变样”建设纲要》、《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十一五”及2020年远景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澧水风貌带等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加强了城市规划管理,有效遏制了城区违法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出台了加快世界旅游精品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意见、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推动新型工业发展的十条意见、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意见、鼓励和保护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提高机关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地、城市规划审批、征地拆迁补偿、土地管理、市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行政过错问责等一系列制度规范,筹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全市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理顺,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发展活力逐步增强。顺利推进了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改革面超过60%。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质增值。全面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供销联社改革等各项配套改革。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改革呈现新趋势,财政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市县机构改革等工作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私营企业年底可达1859户,比2005年净增219户,营业收入总额预计可达68亿元。――民主法制建设与改革快速推进。按照科学发展、依法行政、民主办事的要求,认真落实向人大、政协报告和通报工作情况的制度。坚持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告、公示或社会听证,加强“市长信箱”、公众论坛等信息平台建设,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和生态意识教育,干部队伍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步伐显著加快。2008年度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85万美元,其中出口885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8.9%和23.9%,产品主要销往欧盟、香港、日本、美国。全市签订利用外资合同10个,合同利用外资560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1.9%;实际利用外资2307万美元,增长20.9%。2008年度全市签订引进内资合同46个,合同利用省外境内资金89.3亿元,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22.18亿元,分别增长27.3%和13%。6、科技和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学研究与科学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截止2008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9亿元、增加值3.37亿元,全市争取国家科技项目3项、省级科技项目34项,安排市级科技项目30项。全年签订技术合同2项,组织成果鉴定验收8项,五倍子系列深加工、高性能有机改性超细微碳酸钙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申请专利129件。教育结构优化调整,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普九”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高中教育成效明显,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按计划推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全市2所普通高校(含吉首大学**校区)在校生14846人;1所成人高校在校生1603人;104所普通中学在校生74162人;全市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9%、98.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73.7%,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75.3%;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5%、97.4%、95.1%。――文化艺术不断繁荣,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2008年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18676场。成功举办了“森保节”开幕式、首届中国**山歌节、湖南国际旅游节暨建市20周年庆典、桑植民歌节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桑植花灯在全国首届农民文艺汇演中荣获三等奖,桑植县被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了“中国民歌之乡”,桑植民歌进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湘西旅游公司被列入第三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龙潭河镇、瑞塔铺镇、王家坪乡、罗水乡分别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板板龙灯之乡”、“花灯艺术之乡”、“诗歌艺术之乡”、“茅古斯艺术之乡”等称号,“中国**山歌节”入选2008年中国节庆产业十大潜力节庆,“中国**国际乡村音乐节”远播海内外,世界第一台以高山奇峰为舞台背景的大型山水实景剧《天门仙狐?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盛唐国际文化中心投入营运。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55.77%、95.03%。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建成76个村级体育活动场地,贺龙体育中心即将开工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截止2009年底,我市新建和改建了市、区县疾控中心检验楼、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和传染病区,建成市城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和改造94所乡镇卫生院和47个村级卫生室。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40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9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医疗床位5497张,卫生技术人员5676人,全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3.33张,比2006年增加0.66张,全市儿童预防接种一类疫苗实现全免费,“五苗”接种建卡率98%,建证率99%。6、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生态市建设初见成效。年共完成营造林31.02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达380.77万亩,新增174.61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66.98%提高到68.67%,继续保持全省首位。完成了回龙观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规划,开工建设了市森林植物园,新增城市绿地70余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平方米。建成了日处理能力4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启动了杨家溪、索溪峪(二期)、慈利、桑植4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8个、生态村35个、绿色学校8所和市级生态村131个、绿色学校18所、绿色酒店8家、绿色小区4个。10家企业开展了环境友好企业试点工作,6家企业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3家企业启动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完成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调查、农业污染源普查等3项重要的农业环境基础调查工作。――节能减排稳步推进。市环境监控中心基本建成,桑梓火电厂、巨日水泥公司等8家企……(新文秘网省略1182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的市场公平购买行为,让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二是户籍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实行户籍制度的城乡一体化管理,消除依附于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之上的对农民社会福利的制度性歧视。三是公共服务体制方面,加快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农村土地改革和户籍改革的基础条件。五是通过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与低炭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绿色经济与低炭经济是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方向,并进而催生以低炭技术、循环技术、生态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技术革命。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市如果极早地关注和致力于绿色经济与低炭经济的发展会使我市建立绿色技术转移机制,实现循环技术、生态技术、低碳技术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掌握绿色经济技术主动权,在未来的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以增强我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是通过优化生产力布局,深化空间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应在生产力空间布局上形成点状组团、带状布局、相互渗透、优势互补、互相推进的发展格局,以市城区为中心,以慈利县城、桑植县城为两翼,构筑“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适宜居住”的山水旅游城市和规模适度、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小城镇体系,择优培育重点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协调格局。七是通过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服务,改善民本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应集中更多的公共资源不断加大改善民本民生的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公共投入,财政支出、政府投资和其他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改善民生倾斜,切实促进就业和加强社会保障,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民生工程办成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民心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八是通过进一步优化环境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牢固树立环境是生产力、服务是竞争力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构建充满活力的开放环境,优化政务环境,营造人文诚信环境,把我市发展的硬环境和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全市上下迅速行动,找问题、拟方案、定措施、抓,将优化经济环境工作向纵深发展。市直各部门积极行动,不断加强机关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掀起全面优化经济环境的新高潮。市直各部门按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抓作风、促环境;抓秩序、促环境;抓监督、促环境”的工作要求。(二)发展目标按照国家、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市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与上述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在充分考虑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运用经济计量模型的定量分的与定性分析,确定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市GDP突破400亿元。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30.74亿元,年均增长13.19%以上,――全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人均GDP达到25218.93元。――全市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64%,财政总收入达到41.66亿元。――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上新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0.97亿元,年均增长14.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0.42亿元,年均增长13.21%。――旅游总人次突破3000万,旅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景区、景点接待国内外游客3051万人次,年均增长8.91%,其中境外280万人次,年均增长14.93%;过夜旅游者人次突破2000万人;旅游总收入215.67亿元,年均增长14.5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1.08:26.72:62.20左右2、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突破50%。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52.88%。――社会结构逐步改善,农村面貌明显改观,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民主与法制更加健全。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0%,初中、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和75%。3、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逼近40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76元,年均增长13.39%。――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8元,年均增长6%。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86%和49.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7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人口期望寿命达到75岁。4、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总人口控制在17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以内。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2%和76%。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5%,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化面积19.16平方米。5、体制、法制更加健全到2015年,**市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事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的改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旅游支柱产业发展思路按照国发〔2009〕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与**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的相关精神,大力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全面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加速区域内和跨区域的旅游资源联合,实施旅游产业精品化、宣传促销品牌化、行业管理规范化、产业效益化,努力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一)设立“**旅游试验区”,破解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内在瓶颈1、设立依据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地提出要协调渝鄂湘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并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组织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促进经济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协调、整合武陵山老少边穷地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正处于这一协作区的核心地位,在旅游业发展中也处于一种“领头羊”地位,**旅游在全省、全国及世界上都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但**旅游业也正面临着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题、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难题。那么,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沿海经济特区经验,设立“**旅游试验区”,是加快湘西地区开发开放,促进“湖南旅游”做大做强的重要动力,是加快世界旅游精品建设,促进**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2、旅游经济试验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世界旅游精品”的战略要求,全面落实,加强政府主导,实施优惠政策,促进**科学跨越发展。到2015年实现旅游业发展 “33121”发展目标:――国内旅游者突破3000万人――入境旅游突破300万人次――过夜旅游者人次突破2000万人――旅游总收入突200亿元,旅游产业综合实力挤进全国地级市前10名――到2020年,把**建设成为湘鄂渝黔桂边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和中国的国际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前列,初步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3、政策支撑体系一是行政审批方面。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对于可由市场运作的相关项目应改“审批制”为“登记制”;行政审批权限由“省属制”向“市属制与市审备案制”相结合方式进行,审批项目由“单项制、部门制”向“捆绑打包制”转变;审批时限实行“限时制”,一般项目应在法定时限的基础上减少1/3以上。二是资源配置方面。适度增加**旅游发展与相关配套设施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年度指标,支持**市三个工业园区建设,促进旅游工业与旅游商品开发本地化、民族化、特色化,实行“转征分离”的用地审批模式;对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继续执行国家部分只缴纳30%和省部分70%缓交的政策,由市里专项用**市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帮助将**市纳入国家西部人才培训规划,建立高等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加大对**市旅游产业项目及其相关基础项目的信贷支持,引导优企业上市融资。三是资金支持方面。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政策、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扶贫开发政策、湘西开发政策,设立“省属专项经费支出”为**市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自然遗产有偿使用费征收办法,支持核心景区的保护和发展;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给予**较大的自主权与政策性倾斜,增加对**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在省属预算内补助资金、专项补助资金和政府债券、国外贷款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享受西部开发的税收优惠,提高税收增量分成比例,构建**市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担保机构。(二)全面整合,突破常规,深度开发世界旅游精品1、景区深度开发思路景区深度开发要突破常规,进行高品味的策划与包装,以“低炭高绿”旅游项目与“民族与山水特色”旅游项目为突破口,全方位深度深度开度开发“两核、一环、一轴、两带”旅游资源。“双核”深度开发永定区――立足“**旅游核心服务区”的发展定位,加强天门山、茅岩河等重点资源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增强休闲度假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项目,积极开发中心城区休闲娱乐项目。武陵源――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着力开发休闲度假、商务旅游,加速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建设,致力于建设国际性休闲度假区和商务会展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流的旅游企业,提高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以“休闲农业”建设为基础,实施“以旅游为基础的农业跨越战略”。“一环”深度开发中部休闲度假环,即深度开度以环绕武陵源核景区和永定区中心城区的一个外环,包括索溪峪、三官寺、江垭-阳和、溪口-天门山-温塘温泉-汤溪峪温泉等旅游资源,以形成一个休闲度假产品环,它是双核的补充与完善,将有力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一轴”深度开发生态文化教育发展轴。即深度开发连接武陵源遗产核心与中心城区的交通廊道,它承担着连接核心景区的生态与景观生态走廊的功能,同时也承担着交通、旅游、文化、生态等多重任务,对此进行深度开发,以形成**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两带”深度开发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带与东部观光休闲旅游带。以广福桥-五雷山-万福温泉-宜冲桥温泉为核心的观光休闲旅游带,整合东线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温泉之乡”与“宗教圣地”的双重品牌。以茅岩河风景区-苦竹寨-九天洞-峰峦溪-洪家关-五道水温泉-八大公山为核心的西部旅游产品发展带,以武陵源为依托,充分承接核心景区的辐射,重点凸现文化特色,打好“元帅、民族、生态”三张牌,着力铸造“红色文化之旅、民族文化之旅游、生态文化之旅”三大品牌,努力开发“元帅故里红色游、民族风情休闲游、原始森林生态游、九天奇洞探险游、舅呦科胶蔽宕蟛罚焉V步ㄉ璩杉锩辰逃⒚袼孜幕故尽⒖蒲Э疾焯矫亍⒐酃舛燃傩菹械母卟愦温糜文康牡亍2、区域内资源整合联动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加快东西旅游线的开发,坚持“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方针,总体规划、科学整合整个**市内的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在完善原有的精品旅游线路基础上,科学开发与整合一批新的精品景点,加快核心景区疏散游客的通道建设,进一步优化旅游线路,积极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点),以带动相关附属景区与景点的发展,以实现整个区域内“景、线、区” 整合联动。3、跨区域资源联合联动“十二五”期间,**市旅游市场应搞好“三大省区域对接”:一是大湘西区域对接;二是全省旅游区域对接;三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大武陵旅游圈”的对接,以加快与省内外旅游资源的对接,舞好全省旅游龙头,主动辐射湘西,努力拓展跨省旅游通道,在“大武陵旅游圈”中起到核心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游客需要,通过合理组合、延伸、创新,开发设计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特色鲜明、时空组合合理的旅游产品。突出抓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科普探险旅游、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和健康休闲型旅游,促进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型转变。构建以“名山名水游、名山名都游、名山名人游、名山名车游”为核心的跨省际区域旅游精品线路、跨市际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三)旅游产品与旅游市场深度开发1、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应综合考虑现有与潜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对旅游线路、时空进行组合以创造旅游精品,以生态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科普探险旅游产品深度开发、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健康休闲型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为重点进行旅游产品的升级与换代,使**市旅游产品真正实现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型转变。三大主体旅游产品开发――观光旅游产品开发。加快以武陵源核心景区(含**国家森林公园)的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加快以天门山为核心的国家旅游精品建设,适度控制同质景区发展,挖掘景区文化内涵,提高观光旅游产品的质量。――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加快中心城区的城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会展商务旅游项目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武陵源休闲项目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以江垭、万福等温泉为主体的温泉旅游产品提质;充分利用**城市滨水景观带建设特色城市文化街区,建设配套高档度假酒店和休闲度假服务设施;加快高尔夫项目、文化演艺产品建设,为度假市场创造氛围;加快社会治安、行业秩序等问题的整治,为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大环境;加快部分古村古镇旅游开发建设;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如通讯、电视、邮电、网络、垃圾处理等的建设,创建良好的度假公共设施水平。――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开发。扶持会议酒店及相应设施建设;加快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加快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航空线路、航班建设,尽快改善**的可进入性;加快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地位建设,使**成为区域旅游宣传、推广、展示与信息交通中心,带动展览业的发展;奖励组织大型会议旅游的机构。辅助旅游产品体系开发。根据**的资源与区位条件,重点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节事旅游、温泉旅游、城市休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旅游、背包徒步游、科考旅游、自行车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等产品开发建设。2、旅游市场深度开发策略国内市场深度开发方向:重点抓好数字化营销系统建设,利用网络营销培育新兴市场,以发达地区高端市场开发为重点,以周边市场为基础,深入开发省内与周边市场,巩固华南、华东、中南市场,发展华北、东北、西南市场,开拓西北市场。国际市场深度开发方向:重点开发高端国际客源市场,要稳定韩国市场,拓展日本及东南亚市场,发展东盟、俄罗斯市场,突破欧美等新兴国际客源市场。加快与桂林、西安、长江三峡等面向国际游客的传统“国线”的整合,使**成为“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直接挤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对国际先锋游客群体如背包客等市场的培育,带动海外群体的增长;鼓励与扶持与国际航空公司、客源国旅行社的合作;在韩国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个别市场采取集中式营销。旅游市场深度开拓策略:以“平安、满意、和谐”**为宣传突破口,旅游形象宣传应围绕“奇”进行,突出“奇特的地貌景观”、“奇异的人文风情”,突出**品牌形象,构建全方位多渠道促销策略,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公共关系策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市场推进。抓好航线、口岸建设与包机专线、旅游专列建设。(四)优化旅游业经济结构以提高旅游产业效益从**市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体系来看,交通通讯费用、游览费用是两大主体部分,且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所占比重也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交通通讯费用由1989年的8.20%增加到2000年的29.10%,其后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2008年下降到17.50%,游览费用所占比重也由1989年的5.40%增加到2007年的28.00%和2008年的26.50%。而旅游住宿、餐饮、购物收入所占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购物收入下降幅度最大,由1989年的26.70%下降到1995年的3.00%,其后所占比重虽然有所增加,但到2008年度也仅占14.00%,现代旅游业的核心指标――娱乐业所占比重太低,增长也较缓慢,仅由1989年的2.00%增加到2008年的5.10%。这种旅游收入的分布结构体系是与“世界旅游精品目的地”完全不相适应的,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优化旅游产业经济结构体系的对策。1、由专注于“景区建设”为重点的思路向“国际高档旅游服务区”建设为重点转变**市旅游硬件如游览设施与交通通讯配套设施等基本上达到了较高层次的水平,这方面再向上拓展的空间已经不大,今后的工作重点是要进一步做好维护以及生态环境管理。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就要以**市城镇建设――尤其是市区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国际高档旅游服务区”建设的力度,提高旅游者旅游住宿、餐饮、购物收入、娱乐休闲的支出,以增加**市高档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收入。2、实现旅游者以“门票费”为主的消费支出向“休闲”旅游消费为主的支出模式的转变**市现有的旅游消费模式纯粹是一种景观旅游,交通费用、游览费用是两大主体性的旅游者支出,这两项费用都缺乏弹性,在**旅游总收入所占的比重也不能快速降低,因此这种旅游模式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变。只有在“国际高档旅游服务区”建设得到有效的突破后,这种局面才能得到有效改变。目前**建设“国际高档旅游服务区”最缺少的是资金与人才,可以借鉴国内知名旅游度假地厦门、三亚等城市的做法,以旅游酒店的旅游者住宿支出为基准,征收3-5%作为“**市城市建设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以此基金来加快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需求所需要的资金问题。3、实现以“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的模式向“旅游市场”开发为重点的模式转变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产品已经比较丰富,但局部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在旅游产品方面,“十二五”期间应加强整合,重点放在开发高档旅游客源市场方面。**旅游人次数量逐年增多,但旅游消费少有起色,因此“十二五”期间要着重提升旅游消费在旅游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避免存在“旅游形势大好而旅游收入下降”的怪现象。四、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强市”的基本思路
随着**市二十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工不富”的思想无论是在政府领导,还是专家学者与普通居民的心目中已经得到进一步强化,虽然**市现有工业基础差,但其对**市的就业、财政收入、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发展工业规模并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体系是**市“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综观**市工业企业的行业经济结构来看,**市工业发展及其结构优化应重点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进一步优化我市工业结构空间布局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应按照产业集聚、突出特色的要求,根据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与发展潜力,对全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逐步形成中心城区与乡镇中心区域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新工业布局,形成市区、慈利、桑植“一主两翼”的工业结构体系:永定区与市区要形成“两点、四线、一园”工业布局,桑植突出构建以能源、矿产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为基础的“1+3”城镇工业群,慈利要把握住**和湘西地区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构建以水电产业、矿产建材、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业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的“湘西北工业重镇”。(二)努力提高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市现有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来看,2008年**市工业总产值仅为32.42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仅为20%,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太低,这种无论是相对于**市社会经济水平而言,还是与同类型同档次的旅游目的地相比较而言,它具有较大的不合理性,那么,“十二五”期间,**市必须加快工业的发展,增加工业总产值,提高工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以加快**市工业化进程的实现,使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5%,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6.9%,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三)继续加快**市传统与优势工业的发展2008年度**市的工业中采矿业所占比重较高,占20.03%,传统的制造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13.9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10.3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所占比重也较高,达15.17%,这些工业是**市的传统工业且具有进一步发展前景的工业,虽然会给**旅游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必须创造条件进行发展。要加快建材工业技术改造,加快机械制造业技术改造,巩固和扩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发展太阳能系列产品、农用机械、其他机电产品的生产,加快轻工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努力发展中出口创汇的轻工产品。(四)加大**市具有较大资源优势或市场优势的制造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市具有一定优势又急待发展的工业,如医药制造业、环保设备生产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些工业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十分小,分别为0.01%、0.02%、3.36%、5.40%、4.48%、3.17%,但是,它们对市就业与财政收入却做出较大的贡献,所以,今后应进一步创造更为优越的外部条件以促进其发展。水电绿色产业、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与矿产资源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在**不仅具有资源、区位、市场优势,也是在“十二五”期间应着重发展的优势产业。(五)适应低碳经济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需要,加快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加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太阳能制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相关工业体系的构建,**市现在这些工业所占比重十分小或者是基本上没有这些工业企业的存在,这明显反映了**市的现有工业企业既是在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业结构体系,但又是一种技术含量较低层次的初加工工业的结构体系。那么,**市在“十二五”期间要想在工业发展上有所突破,必须在工业体系的结构与档次上同步推进。(六)加大推进“一市、一区两县”的工业园与工业体系布局加大推进“一市、一区两县”的工业园建设,尤其是**市级工业园区,以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规模优势与聚集效应。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已经证明,工业发展的三大核心问题――市场、成本、技术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来解决,通过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可以使得工业园区的所有企业共建市场、共享市场,有效进行成本分担、技术研发与交流。从专题实证分析来看,**市工业的平均行业集中度十分低,仅为16.95,尤其是工业中的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则更低,仅为9.11,这就迫切要求**市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对这些小规模工业企业的整合与资源、市场、技术、人才共享,以促进其快速发展。――市区与永定区要形成“两点、四线、一园”工业布局。努力形成全区工业经济重点突出、特色分明、整体优化的工业发展格局。要以市工业园发展为重点,结合现有企业及资源布局,规划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镇工业发展小区,打造市工业园和特色乡镇工业小区两大工业增长极。重点布局具有一定资源、市场、区域特色、地方民族特色的工业企业“入园入区”,努力引导新发展企业“入园入区安家”,逐步形成“一园多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布局。在乡镇工业小区发展上,坚持以现有企业分布为基础,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交通干线为主轴,沿张罗线以后坪镇为主体打造区级工业发展区;沿小温线以三家馆、青安坪、罗塔坪为主体,附带四斗坪乡打造矿产品开发加工工业区;沿张桑路以尹家溪、教子垭为中心,向桥头、罗水方向延伸,打造粮油、蔬菜深加工工业小区;沿张沅公路以沅古坪、王家坪为主体,打造土家特色腊肉、辣椒等食品加工产业区。通过“四条线”的打造,形成四条以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工业经济线。以张青公路沿线为主体,向新桥、合作桥延伸,建设发展旅游商品产业园,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湘、鄂、渝、黔四省边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商品集散地。――慈利县应进一步壮大能源、矿产建材、农产品加工、轻工业四大产业。能源产业方面,当前重点抓好长潭河、茶林河、茶庵电站的建设,今后重点抓好九渡溪流域开发工程,积极做好岩泊渡水电站、宜冲桥水库、煤矸石热电厂、五雷山风力发电等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矿产建材产业方面,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和资源循环利用、深度开发的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技术革新,努力把恒亮、中杰等企业打造成行业龙头企业,促进矿产建材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集团化方面发展;轻工业产业方面,将进一步加快永鑫鞋业、中南金叶、美达制衣、天成机电等企业的扩容改造;农产品加工产业方面,将充分利用慈利县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进一步壮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用绿色基地托起绿色产业,用绿色产业涵养绿水青山。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强县的重要平台,慈利县将继续夯实这个平台,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解决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其它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增强园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完善园区优惠政策,吸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入园,力争形成特色的产业集群,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工业强县的第一兴奋点、第一增长极。――桑植突出抓好能源、矿产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优化调整为重点,一手抓主导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型产业培育,带动全县工业整体上规模、上水平。能源重点抓好桑梓火电扩建、淋溪河水电开发等项目,进一步做强煤炭开采业,积极争取天然气开发和风能发电项目。矿产重点抓好铁矿、石材、铝土矿等矿产规模化开采和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拉长链条。农产品加工重点抓好肉类、山野菜、蔬菜、粽叶、葛根等农产品加工转化、提质升级,既要扶持现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更要内引外联,引进辐射带动力强、外向度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逐步构建整体优势后发、区域特色鲜明、骨干地位突出的新型工业化格局,进一步增强优势企业对财政的贡献能力。同时,进一步抓好以金鲵生物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以民族刺绣、竹编工艺、化石石雕为重点的旅游工艺品开发。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政策环境优良、运行机制灵活、基础设施配套、经济效益明显的外向型工业园,逐步培育发展成为我县工业增长的支撑点。创新政策措施,创新投融资机制,坚持边规划边投入,边建设边招商,力争每年有2-3个较大项目落户园区。(七)以重大工业项目为突破口,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企业 对于**市的工业结构而言,就是缺少工业领头羊,那么**市应进一步培育壮大以电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绿色清洁能源工业,以植物活性提取、娃娃鱼系列产品开发为主的绿色生物医药工业,以农、林、牧、渔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绿色旅游食品业三大支柱产业。以澧水流域水能资源、煤炭、煤矸石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电力资源,重点抓好凉水口、宜冲桥、茶林河、长潭河、关门岩、土木溪、红壁岩等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加大桑植火电厂技术改造,抓好慈利科诗煤矸石热电厂和岩泊渡2×60万千瓦火电厂的前期工作;以五倍子、杜仲、黄柏等生物资源为依托,突出生物药、中成药的开发研制,形成一批拳头产品;以葛根、山野菜、茶叶、茅岩莓、青蒿素等农林野生资源为依托,培植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旅游食品品牌产品。 五、以“城市经营”的理念快速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以市城区为中心,以慈利县城、桑植县城为两翼,构筑“环境优美、特色鲜明、适宜居住”的山水旅游城市和规模适度、功能明确、布局合理的小城镇体系,择优培育重点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性城镇化格局。(一)城市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并综合考虑《**市城市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我们对**城市发展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定位:国际层面――世界最负盛名的石英砂岩峰林风景旅游地、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层面――具有民俗特色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城市 省域层面――湖南省核心旅游城市区域层面――湘西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湘西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立足**市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其在湘西地区的旅游带动作用,**市城市发展总目标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湘西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发展规模目标:――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92.03万人,城镇化率突破50%――永定区: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35.99万人,中心市区人口30.99万人――武陵源: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3.67万人――慈利: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33.43万人――桑植: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18.94万人(二)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城市经营理念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理念,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城市发展目标与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与管理。城市经营既有政府行为,又有市场机制,“两只手”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城市经营的目标在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很多城市更新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观念,驾驭着科学技术和科学经营这“两个轮子”,使城市发展快速、稳步前进。由于实施了科学的经营,充分发挥了城市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潜力,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改善了投资环境,提高了经济实力。因此,要树立经营城市是重要生产力的观念,在研究城市的经营问题时,首先应把城市经营的性质与作用提高到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是1988年以旅游立市的地级城市,拥有世界一流的旅游资源,但作为产业依托的城市却与一流的风景极不匹配,滞后的城市建设既影响了这个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又严重制约着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而对**市来说,城市建设资金及其相关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资源下,把**打造成世界旅游精品,构建旅游核心服务区,就必须树立“城市经营”理念来抓好城市建设,以一流的城市管理水平与城市风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游客。(三)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全方位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市的城市建设应以市区城市建设为中心,向周边县城、乡镇、村镇进行扩展,对于中心城区――**市区永定城区优化布局十分重要,应按照“调整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发展城郊区”的原则,实施“东建(西溪坪)西扩(且住岗)”,形成由永定、南庄坪、官黎坪、西溪坪、且住岗及珍珠峪组团组成的多中心组团式带状布局的城市结构。老城区建成以服务业为主兼金融、商贸、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城市中心区,且住岗片区建成休闲度假旅游和文化教育中心,官黎坪片区重点建设铁路站场及商业服务项目,思善桥片区规划为居住用地。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5%,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达到47.2平方公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到2015年,市区人口规模达到30万人。(四)基于生态、文化底蕴的现代旅游城市品位的提升**市是湖南省武陵源自然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服务基地,是面向国际的新兴生态旅游城市,是湘西北及周边地区的交通和经贸中心。但是,**市的城市建设与“高品味”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严重不相协调,为适应**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为把“**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必须落实各种城市功能的布局和发展重点,提升旅游城市品位,努力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围绕“山水旅游城市”建设,突出城市自然风貌,精心策划和构建具有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理念,努力塑造城市个性。以城区周边自然山林为背景,以打造澧水和索溪两岸城区文化风光带为重点,引森林入城,引民族文化入城,大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统一城市建筑风格,大手笔策划城市亮点工程,建造一批能提升城市形象品位的主题文化广场、城市公园、火车站中心广场、博物馆、文化体育场所、商务中心、民族文化步行街等建筑,把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以基础信息库建设为重点,推进信息资源、安全保障和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现代化城市的信息基础支撑体系。加强城市主干道建设,完善路网结构,加快小街小巷路面硬化,规范城市公交及车辆站场建设,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规划新建城市道路100公里。加强城市电力建设,改造城市低压电网,提高质量和街巷亮化水平。城市管线要按照净化、美化的要求,努力实现主要街道管线入地。确保饮用水安全,扩大供水覆盖网络,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排污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城镇污水集中处置率达62%。加快生活垃圾中转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医疗垃圾集中处置中心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6%。加强城市人防和城市消防工作,抓好组织指挥及通信警报系统建设。(六)加快“数字城”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大力推进**市城市管理资源的数字化和有效共享显得十分重要,“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建设和完善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实现城市各专业管理系统协同运作,对城市空间和对象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数字化和网格化管理,增强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综合监管能力,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旅游产业现代化、国际化进程。要完善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实施,严格规划管理审批。依法管理城市,逐步实现清扫作业机械化、广告设置标准化和城市管理规范化,不断提高市民城市意识和城市文明程度。规范户外广告的设置和管理,取缔占道经营,加强集贸市场、建筑工地、居民小区的管理,彻底改变城市“脏、乱、差”状况,维护完善城市整体面貌。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职能关系,形成规划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功能,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基层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管理好城市,经营好城市。(七)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比率“十二五”期间**市要实现城镇化率达到55%的目标,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向城镇集聚,积极推动市场化运作,加强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优化,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园、产业集中和要素集聚。重点加大桑植、慈利、武陵源区县城的扩容提质。――桑植县要突出建好“1+3” 城镇群,以澧源镇为中心,把附近三大重镇打造成重要的产业发展平台,即瑞塔铺依托工业园打造工业重镇,洪家关依托元帅故里和白族文化打造旅游重镇,利福塔依托铁路建设打造物流重镇,突出集镇建设,发展“2+3”片区集镇组团,打造特色乡镇。力争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18万人――慈利县城镇建设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三城、五组团”模式。既要有现代化气息,也要有地方性特色,对外有吸引力,对内有凝聚力,对周边能强烈辐射,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根据慈利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把城区总体布局结构分为“一心、三城、五组团”。“一心”即为绿色中心,由澧、玖剿换愦峡淼乃婧透咚俟芬阅系纳痰刈槌伞!叭恰奔村⑺阅铣乔移撼乔腊渤乔!拔遄橥拧蔽移鹤橥拧⒗铣乔橥拧⒂腊沧橥牛阆酉掠巫橥拧⑼蚋W橥拧T诖嘶∩希ψズ靡韵率蟪钦蚪ㄉ柘钅浚夯鸪嫡竟愠〗ㄉ瑁诲⑺笄诺慕ㄉ瑁恍藿ㄏ爻茄睾哟蟮溃豢⒁杂腊财嫡疚行牡挠腊沧橥牛豢⒁酝蚋F嫡疚行牡耐蚋W橥牛唤油ㄓ脲⑺笄殴嵬ǖ慕移浩鞲傻拦羌埽焕┙ㄗ岳此В蛔ズ孟爻怯氤U鸥咚俟分涞呐涮咨枋唤ㄉ栉藓沓。φ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33万人。――武陵源城区要做精、做细、做出特色,重点抓好索溪河以北主城区建筑群的提质升级和岩门片区建设,优先发展部分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城镇、旅游城镇、公路沿线和县域交界城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逐步建设一批人口过万人的小城镇,形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城乡协调、特色鲜明、生态优美、有规模经济效益的城镇体系,力争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3.67万人。(八)构建完善、有效的城市社区服务网络**市应按照“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合理、服务功能齐全”的原则,加快城市街道和社区整合。规范社区管理职能,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积极开展卫生、文化、就业、法律等社区服务,努力构建文明安全、文化多元、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发展,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社区服务项目,推进服务的社会化。鼓励社区服务机构做大做强,走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道路六、推进我市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思路**市“十二五”期间农村与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应“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为中心主题,以确保“四个农业”的实现为主线,以现代农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建立健全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以“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开创新农业”的超常规思维,确保我市“四个农业”的顺利实现我市在“十二五”期间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个部署”,全面完成我市所确定下的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要坚持“四个确保”,即:确保耕地不抛荒;确保不垮一垸一库,在山洪地质灾害中不出现人员群死群伤;确保不因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而发生大面积动物疫病流行;确保不因政策不落实、农民负担加重而发生涉农恶性案件。我市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工作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狠抓农业生产保产增收,抓好现有作物的培育管理,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加粮食总产,加强病虫害防治;抓好畜牧业发展,切实抓好生猪填栏以及牛羊、家禽的养殖;抓好劳务输出,加强农村扶贫劳力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研究避灾农业发展大计,找到能够有效减轻本地常规自然灾害的生产方式,确保基本实现年均农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农业人均纯收入增长6.5%以上的目标。要坚决解决耕地抛荒问题。要严防死守,防控各种疾病疫情蔓延。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走出一条适合**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二)以“现代农业”思维快速推进我市农村“跨越式”发展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大部分还处于传统阶段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在“十二五”期间应加快形成如下现代农业新模式。――绿色农业。将**市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户收入,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灵活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休闲农业。**市作为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休闲农业有良好的客源基础,可以让来**旅游观光游客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间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可以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工厂化农业。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就是将**市所存在区域内独特的生态农业资源(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立体农业。合理利用**市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订单农业。不断引导**市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以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盲目生产。(三)全面实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农业”战略,快速推进**市农村“跨越式”发展“两型农业”就是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的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注重水土保持和保护环境等环保型技术,大力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市农业采用“高投入、高消耗、污染重”的粗放型发展,水、土地、能源等消耗量大,用肥、用药量大且污染重,影响面广,农副产品利用率低,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小区污染源增加,农用生产资料残留污染环境,乡村休闲游景点生活垃圾处理滞后。建设“两型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市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探索建立**市区域农业产业统筹发展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布局一体化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立足各自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搞好产业板块连接,着力推进以**市与各县城区为基础的城市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工产业链为依托,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探索建立农产品快速聚散机制,推进**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一体化强化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形成以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以销地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超市、集贸市场等销售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营销合作组织和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3、建立**市农业科技合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应用一体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推进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两型农业”建设的科技支撑。积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合作。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着力推广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重点技术,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快名特优种子种苗的繁育推广。依托科技实力优势,加快名优蔬菜瓜果、名特水产、优良畜禽等农业种子种苗的研发繁育。4、构建**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广以“稻-菜-鱼-鸭”为重点的农田内循环模式、以“猪-沼-鱼(菜、稻、果、茶)”为重点的种养循环模式和“秸秆-牧-沼-粮”、“秸秆-牛粪-菌-肥-粮”等为重点的生物链循环模式,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新药械。加快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材料化水平。5、构建**市农业服务网络联动机制,推进农业服务一体化构建动植物疫病防控网络。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合作,建立城市圈疫情监测预警网络,组建区域化专业防治队伍,推进统防统治。建立统一的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化管理,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强经营性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建设。6、构建**市农业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城市圈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农业信息定期交流机制。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协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作,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的互信互认与市场准入规则。积极整合市内的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盘活资源存量,积极组建股份制、实体型、专业化的大型职教集团,实现有效共享,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协作,实现土地资源共享。(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市农村全面小康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认真做好乡村建设规划,争取建设一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要求,优化乡村建设与山、水、田、林、路布局。突出抓好乡村道路、通讯、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乡镇敬老院、供水供电等设施的改造建设。合理开发农村小水电,完善农村电网结构,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强农村电气化建设。发展农村通讯,鼓励邮政系统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生产生活资料提供配送服务。2、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补助。继续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建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五)大力推进**市农业产业化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培养壮大龙头企业,突出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产品转化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积极发展旱粮生产,抓好全市草食牲畜、林药和果蔬三大支柱产业和茶叶、烟叶、苎麻、花卉苗木四大特色产业,加强湘西黄牛、“金**”烟叶、高山云雾茶,南滩、南溪草场等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市农业优势产业带,做大做强10家省级龙头企业,精心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力争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突出畜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搞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完善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六)加快推进**市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从**市农村与农业的行业分布特征来看,**市农、林、牧、渔业仍然是一种传统的农业模式,第一产业中非农产业主要集中于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农村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这四大传统产业部门,农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总值的比重达到56.21%,谷物、粮食等传统农作物所占比重很高达到40%左右,蔬菜园艺作物、烟叶、野生植物采集等经济作物所占比重仅占10%左右,林业产值所占比重仅为12.34%,牧业产值也大部分为传统的家庭养殖业,而现代畜牧养殖业所比重十分有限,仅占0.11%,渔业产值仅占1.54%,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仅为5.05%。正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体系的对策。1、稳定传统农业的地位 稳定**市传统农业尤其是谷物、粮食等传统农作物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以保证**市主导农产品的供给与市场的良性运行,大力发展**市所具有优势资源的待开发的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农作物,如蔬菜园艺作物、烟叶、野生植物采集等经济作物。**市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山地牧业资源,以政策扶持使**市传统的家庭养殖业向现代畜牧养殖业转变,利用**市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促进**市渔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依托**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乡村旅游与乡村流通市场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市场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重,使其在**市农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在“十二五”期间达到10%左右。2、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大力发展**市第一产业中的非农产业,促进第一产业中的非农产业的农村工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农村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这四大传统产业部门升级换代,使其所占比重依次达到为52.45%、10.35%、10.76%、20.44%,加快现代农村服务业,如农村金融、保险业、乡村旅游业等的发展,使其在第一产业中的非农产业中的产值分布中的比重达到5%左右,改变**市农村金融、保险业、乡村旅游业等缺失的现象。3、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转换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农村居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补助。继续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学校布局。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训,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建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市应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培养壮大龙头企业,突出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和农产品转化增值,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积极发展旱粮生产,抓好全市草食牲畜、林药和果蔬三大支柱产业和茶叶、烟叶、苎麻、花卉苗木四大特色产业,加强湘西黄牛、“金**”烟叶、高山云雾茶,南滩、南溪草场等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市农业优势产业带,做大做强10家省级龙头企业,精心培育地方特色产品,力争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突出畜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搞好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市场,完善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围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积极发展特色高效农业,逐步由常规种植品种向杂交优质品种调整,由零星种植向连片产业带调整,由禽畜圈栏养殖向草场群体养殖调整,由传统耕作向标准化生产调整,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农民兴业办厂,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小城镇集聚,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培育劳务市场。(七)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帮助农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继续探索扶贫开发与投入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实行开发式扶贫与救助式赈济相结合、整村推进和联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充分整合扶贫资源,努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大力扶持企业及扶贫产业发展,着力抓好扶贫劳务技能培训及贫困户劳力转移就业工作,切实解决好农村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积极建立救助制度,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积极实行易地扶贫。七、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纵深发展思路**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要围绕旅游业发展,不断拓宽第三产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品牌化经营和规范化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规范行为和加强扶持等方面加以引导,调动人们在服务业创业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推动服务业发展进程。(一)发挥我市新兴服务业桥头堡作用,全力发展生产性与消费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是社会运转的主要载体,其发达程度普遍被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协调和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阶段的**市来说,它的作用十分突出。新兴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新生的,或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产生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满足社会高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服务业。努力发挥现代服务对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内聚合力和对外辐射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实施我市区域发展战略、打造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湘西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新兴服务业以优化经济结构,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市经济和社会的科学、持续、协调发展。――发展新兴服务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变“输血”为“造血”,有利于我市促进财政状况的改善。――发展新兴服务业以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压力,畅通就业渠道,有利于我市社会安定、建设和谐社会。――发展新兴服务业以满足我市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要,丰富和拓展**市的地方文化特色,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发展新兴服务业以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发展对我市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消费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生活服务业,加快物流体系建设,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消费平台。推进文化强市,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网络、会展等新型文化消费。合理引导汽车消费,积极促进旅游、健身、养老、非学历教育等服务消费。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改善消费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认真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抓好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服务外包、农业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二)构建连接省内、国内服务产业对接平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进一步突出了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的实际,明确提出要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充分显示了国家重视支持发展第三产业的努力和决心。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正在加快实施,湖南省委、省政府已经启动“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努力走一条以“两型”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努力走出一条环境宜居、城乡统筹的新型城市化路子,早日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到2020年,“长株潭”将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型的城市群。三市人均GDP达到8万元,核心区人口将达到1000万。这些省内、国内发展背景将对配套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缺口,这将为**市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机遇,那么**在“十二五”期间应以构建连接省内、国内服务产业对接平台为契机,实现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三)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结构,实现公共服务的“政府模式与市场模式”的融合,促进公共服务市场规模与效率的提高**市现在以政府相关行政、事业单位所提供盈利性或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务产值占到整个产业服务总产值的绝大部分,但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政府所提供的公共财政性服务,而且只有极少部分是由市场参与或提供公共服务,这不仅会增加财政支出的成本,降低服务产业的效率,而且会减少公共服务提供的“扩张性财政效应”,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措施就是要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文化等准公共产品领域大胆引入私人资本,带动公共服务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创建“大湘西”乃至“武陵山区”现代物流中心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在**市服务业总产值中批发零售所占比重仅占6.63%,这与**市第三产业总产值占GDP的59.61%的份额是很不相适应的,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准则,物流业应占第三产业的20%左右,**市物流业所占比重应达到14%左右,那么,**市物流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进一步调整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以大市场、大交通、大网络为主导的现代市场流通体 ……(未完,全文共127719字,当前只显示30747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巨日同宫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