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微信里面的文章哪章最精彩? 《失控:机器,经济,社会的新生物学》 作者:凯文凯利

《失控》有奖书评
《失控》中文版共有700多页,要想读完的确是一大挑战。这里有KK本人从书中摘选的一些句子,相信这些句子中可以反映《失控》的部分精华思想。
人们多是从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一书中了解的长尾这个概念,凯文·凯利从海洋生物普查的研究调查中阐述了生物物种中存在长尾现象。
我不得不承认还没有自主繁殖的技术,也没有自主维持运转的技术。代替的是,我们有新兴的技术元素,他就如同一个婴儿,有自己的需求。甚至连一个孩子都能很快地训练他的父母来满足他的需要以及他的需求。为了成长,他用其虚弱的力量获得资源(食物、关心、许可)。如果我们足够的高度上看,我们就能看到技术倾向于创造支持更多技术发展的环境。技术元素环环相扣以保持技术元素持续发展。
300年前,钢琴的出现为西方音乐添加了键盘乐器。19世纪的电气革命让电吉他成为了主流。未来的技术革新会怎样塑造音乐的未来?在免费拷贝满天飞的网络时代,音乐经济出路何在?本篇是文章的下半部分。
我们创造的环境越是机械化,其运作良好所最终必须的生物属性就越多。我们的未来,虽然是技术时代,但不会成为一个灰色冰冷的钢铁世界,而是一个朝着崭新的生物文明迈进的时代。
这是“OUT OF CONTROL”(译言官方,不,如今的东西网官方译为“失控”,本人认为应译为“非控”)第一章第一节的拙译。 版权声明:本拙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谢绝他用!更多信息,请登录本人如下网页:http://article.yeeyan.org/view/
东西网不会和谐拙译吧,拙尘不会不送给我一本《失控》吧。
这个白胡子老头儿俨然在扮演着未来世界布道者的角色。
  他是谁?
  他又做过些什么呢?
300年前,钢琴的出现为西方音乐添加了键盘乐器。19世纪的电气革命让电吉他成为了主流。未来的技术革新会怎样塑造音乐的未来?在免费拷贝满天飞的网络时代,音乐经济出路何在?本篇是文章的上半部分。
技术具备一种超越机械表现的社会特性。我们采用新技术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它们能为我们做事,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一些东西。
在20世纪以前,“technology”(技术)从未在美国国情咨文中被提及过。
这些日子以来,我们所有人都成了崩溃论者。
在这个映像时代,爱将会成为真实的信号。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否由“似 ”而转为“是”的一个方法就是看其是否从人类这里得到了纯粹的爱。
《黑客帝国》的故事发生在22世纪,其中电脑取代人类,成为地球主宰的情形令相当一部分人不寒而栗。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科技似乎在一步一步地向矩阵的方向迈进。那么,22世纪会是机器人的天下吗?
互联网自身便是一台复印机,将我们所赋予它的一切源源不断地复制到世界各地。但问题就在于,它让信息变成了免费的产品。
出现自主机器人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成功,自主机器人无疑将会“进化”——尽管不是通过自然选择。
走进KK的世界,赢取《失控》正式印刷版!
只需推荐、翻译、写作与《失控》或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有关的文章,就有机会获得《失控》一书(新星出版社出版)。
推荐、发表文章之后,在“分类与标签”一栏勾选“《失控》有奖书评”,即视同参加。
《失控》,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
2006年,《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亚马逊网站上这样评价该书:
“这可能是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并且是“少有的一年比一年卖得好的书”。“尽管书中的一些例子在十几年后可能有些过时,但(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却越来越成为真知灼见”。“在那时人们还无法想象博客和维基等大众智慧的突起,但凯利却分毫不差地预见到了。这可能是过去十年来最聪明的一本书。”
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或更一般意义上的复杂系统)进化的“大部头”著作,对于那些不惧于“头脑体操”的读者来说,必然会开卷有益。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凯文·凯利(Kevin Kelly,1952~,人们经常亲昵地称他为 KK),《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凯文·凯利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maverick)。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Matrix)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凯文·凯利对网络文化的观察和预言的一种隐喻。《失控》也是该片导演要求主要演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失控》:KK凯文·凯利想要说什么? : 经理人分享
《失 控》简介:作者凯文.凯利(KK),出版于1994年,这本写于20年前的大部头融汇贯通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经济学、组织理论、艺术等多 个学科,并对科技、社会和经济等领域的未来图景进行了预测。
书中KK从来不是给出“拍脑袋”式的臆断,而是通过翔实的例证,严谨的逻辑娓娓道来,结论自然 是水到渠成跃然纸上。同时,值得称许的是,KK预测的许多概念在20年后的今天,已然成为现实,如云计算、3d打印、博客、维基等大众智慧的兴起等等。
展望KK描绘的全人类的未来,我们是相信呢,相信呢,还是相信呢?
我对本书的见解还十分粗浅,甚至可能有些地方由于个人专业以及理解所限会有偏颇或谬误;咱们群内高手云集、藏龙卧虎,希望各位高手不吝指教。也仅以此次分享作为抛砖引玉的一个石块,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本书的关注和更多的朋友来分享对本书的精深见解,则是我最大的愿望。
在我正式开始之前,先简要介绍下《失控》的两个特点:其一,全书共24个章节,50万字,内容涵盖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和领 域、博大精深,且章节之间看似相对独立,实则有丝丝缕缕的联系和很强的逻辑性,如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要从中切割出部分而不影响整体连贯性和逻辑性实属不 易;
其二,本书的另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是,丰富翔实的案例,所有的推理和结论都是以大量的案例为基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整本书是一个华丽的王冠,案例就是王 冠上的耀眼的宝石,切除案例只看结论难免枯燥乏味、甚至平淡苍白。所以我开始准备分享的时候,颇为这两个问题所困惑。直到某次,我的 目光又停留在本书的封面上——
非常精彩的封面图,囊括了本书的核心:蜂群/分布式系统;新生物文明/生物和人工的结合;进化/人工进化/共同进化;以及本书最大的主题:失控。好,就从这张封面说开去。下面我正式开始。
一、蜂群思维、分布式系统、众愚成智
1、蜂群思维:
1)蜂群的灵魂在哪里?由谁统治,由谁发布命令,又由谁预见未来?
蜜蜂分群的时候,统治者不是蜂后,蜂后只能跟着,是蜂后的女儿们负责蜂群应该何时何地安顿下来。五、六名无名工蜂负责侦察可能安置蜂巢的树洞和墙洞,它们回来后用约定的舞蹈向蜂群报告,侦察员的舞蹈越夸张,说明它主张使用的地点越好。
接着,一些头目们根据舞蹈的强烈程度,核查几个备选地点,并以加入侦察员舞蹈的方式表示同意。这就引导更多的跟风者前往占上风的候选地点侦察,回来之后再加入看法一致的侦察员的舞蹈,表达自己的选择。
根据收益递增法则,得票越多,反对越少,渐渐的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一个大的群舞,最终,最大的蜂群获胜。这是一个白痴的选举大厅,由白痴选举白痴,其产生的效果却极为惊人。这是民主制度的精髓,是彻底的分布式管理。
2)如何从单个蜜蜂的机体过渡到蜂群机体
只需增加蜜蜂的数量,使大量蜜蜂聚集在一起,并能够相互交流。等到某一阶段,当复杂度达到某一程度时,蜂群机体就会从单个蜜蜂中涌现出来。
一个斑点大的蜜蜂的大脑,只有6天的记忆,而作为整体的蜂巢所拥有的记忆时间是3个月,是一只蜜蜂平均寿命的2倍。
量变到质变:整体行为从各部分的有限行为里有规律地涌现,事件的涌现大多依赖于一定数量的个体、一个群体或更多。其他的例子如:鸟群、鱼群,当它们腾空飞起、转向、盘旋、急转的时候,这种群体的一致性从个体中自然涌现出来。蜜蜂作为蜂群的个体是独立而自由的,但作为个体的蜜蜂无法理解蜂群涌现的行为,就如细胞无法理解人的思想。
2、分布式系统
分布式系统 =& 众愚成智
试 想以下两种情况:一个自负智力的超重恐龙(更聪明 -& 更多的电脑脑部件 -& 更重 -& 更大的驱动马达 -& 更大的电池组 -& 更大的机械架构 -& 大脑与身体的比重越来越小),或者一大群机械蟑螂(与前面的例子完全相反,电脑部件越小 -& 电机越小 -& 电池越小 -& 架构越小 -& 大脑占身体的比重更大)
对于一大群机械蟑螂而言,单个机体可能干得不是很好,当成百个,上千个机器人进行集团化作业的时候,就能出色完成任务,比如在火星上清理出一片着陆场地。数以百万计的生物机器汇聚在一起的智能,也许某天可以与人类自己的创新能力相匹敌。
并行的分布式系统
尽管当前盛行的冯.诺依曼串行程序(计算机一次执行一条指令 plus 分步求解:求解的中间值临时存储在计算机中,并作为下一部分问题的输入值)有很强的普适性,非常适合人类编程,但也存在明显的瓶颈:你为计算机输入的知识越多,它运行的就越慢。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霍兰德发明了隐含并行主义的遗传算法。遗传算法实际上是一大群略有差异的策略,试图在崎岖的地形上同时攀爬不同的顶峰。由于大量代码并行作业,因而能同时访问该地形的多个区域,确保它不会错过那真正的高峰。
计算机科学家指出:“解决高级科学问题所需的计算速度,只能通过高度并行的计算架构来获得。”,“并行计算机是计算的未来。”,“1995年,并行机每月处理的数据量将超过串行机。”
案 例:最早设计出来的并行计算机由64000个处理器并行联接而成。其中的单个处理器很愚蠢,智力跟一只蚂蚁差不多,无论是单个处理器或者将64000个处 理器串联到一起都无法给出任何问题的独创性解法。而当64000个又蠢又笨的蚂蚁大脑相互联结形成庞大网络时,就构成一个进化的种群。在运行一万个周期之 后,程序给出一种计算机科学家们前所未见的算法,比人类设计的最短算法还少一步。
博客、微博、微信等大热的大众智慧就是分布式系统的例子,各类中欧校友微信群的兴起也必将大有可为。把大量的个体联接起来,还会出现哪些有趣的事情?还会涌现哪些群体智慧?还会展现哪些的商机?我们上下求索、拭目以待。
二、新生物文明、生物与人工的结合
新生物文明
在一个自维持系统的科学实验中,KK被关在密不透风的玻璃小屋里。众多导管、线缆、植物和沼泽微生物构成的循环系统共同支持着KK的生存。不管是绿色植物,还是笨重的机器,单靠它们自己都不足以保证KK在这个空间的生存。
我们创造的这个世界变得过于复杂,不得不求助自然世界以了解管理它的方法,自然是管理复杂性的大师。我们最终制造出来的环境/系统越机械化,可能越需要生物化,比如蜂群逻辑、生物圈逻辑等等。
生物逻辑的优势所在
就复杂性而言,非生命与生命无法相提并论。例如达尔文给朋友的信中写到“直到今天,眼睛(的复杂性)还是会让我不寒而栗。”
就灵活性和弹性而言,也不能相提并论。野生状态下的动植物常常在遭受猛烈的暴力或残害后仍能存活。
就寿命而言,亦不能相提并论。一辆做工精湛的轿车最多开20万英里,无故障行驶大概5000个小时,一台喷气机的发动机可运转40000小时,而人类的平均寿命是621960小时(70年)。
此外,生物代谢主要是以太阳能为燃料,在常温常压下工作。工业生产/代谢绝大多数需要高温高压。未来工业代谢将会向着有生物特征的加工方式转化,被运营在生物值范畴内的工厂所取代。
下一个世纪中,引领风骚的并非大家所鼓吹的硅,而是生物。真正的风流人物将是超生物学:合成老鼠,电脑病毒,工程基因,工业生态,教导式进化以及人工生命。硅研究正一窝蜂地转向生物学。
请 花一点时间仔细体会下上述热点领域,它们亦不是单纯的生物学,全部是跨界的。再来看看其他的例子: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3位用电脑做实验的化学 家;下面要讲到的用计算机搭建“电进化机实验”的汤姆.雷是一位生态学家;动画师们需要在电脑动画程序中加入重力、弹力、摩擦力、惯性、流体力学等等物理 定律和公式以使卡通形象栩栩如生。。。跨界的创造力是如此之大,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三、进化、人工进化、共同进化
进化vs 人工进化
进化作为一种工具,特别适用于以下三件事:如何到达你想去而又找不到路的领域;如何到达你无法想象的领域;如何开辟全新领域。
进化从生命世界中剥离出来,以纯数字形式存在,进化的重要本质就从天生的世界转移到人造世界,从碳世界转移到硅世界。
进化是一种能被容易地转化为计算机代码的自然而然的技术,正是进化与计算机应用之间的这种超级兼容性,将推动人工进化进入我们的数字生活。
通过人工进化,能够得到解决特定问题的方程或算法,如找出一个能操纵机器人移动的方程;使一根扫把直立在一个由马达控制的滑板上的程序;走出迷宫的策略;优化联接众多城市最短路径的方法。
2、人类力所不逮的,进化能行
我们已经运用工程技术造出了尽可能复杂的机器。如今,我们所面对的项目,-- 有数千万行代码的软件程序、覆盖全球的通讯系统、必须适应迅速变化的全球购买习惯并在几天内更新设备的工厂、价廉物美的机器人—其复杂度只有进化才能搞定。
受限于人类认识的先天局限性,我们无法给一个见所未见的事物填充大量的细节,我们也许会有片刻的遐想,但我们的思绪会很快滑落回自己熟知的自然形式。而进化则是一匹暴烈的野马,带我们到人力所不能及之处。
只有两种方法能够制造出结构极其复杂的东西,一是依靠工程学,二是通过进化,而在两者中,进化能够造出更加复杂的东西。
案例:汤姆.雷的电进化机
汤姆.雷想看看在电脑有限空间里,自复制程序互相竞争会有什么结果。最初引入的是编码长度为80个字节的自复制程序,以及两个机制:进化(程序在复制中会偶尔搞乱几位代码),和死亡(赋予这些生物中的“侩子手”以优先权 )
汤姆.雷猜想进化能把代码降到75字节左右,运行了一整夜,汤姆雷的小世界里出现了各种变异的自复制程序,79、51、45等等,最短的只有22个字节。
一位MIT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试图手工重新创造它,最好成绩也要31个字节,当他得知汤姆.雷在睡觉的时候就得到了22个字节的最短代码长度时,他沮丧极了。
这些“没脑子”的黑客的创造力是永无止境的。
这个电进化机的案例是很有趣的,实质上汤姆雷通过电进化机实验模拟了一个生态系统,在实验中出现了自然选择、寄生、共生、性/遗传等大量生物圈现象,这里由于篇幅关系略去了大量细节。
关 于进化的力量,书中还有大量案例支撑,比如用电脑繁殖图像最终产生“生物形态大千王国”,从简单的线段开始,每次变异增加一些分枝, 在运行若干天、若干月之后,先后出现了自然界从未有过的树、草和花的线图,各式各样奇怪的虫子和蜘蛛。。。仙女虾、阿兹特克神庙、哥特式教堂窗户、土著人 的袋鼠壁画。。。以及大量我们见所未见的复杂生物。
3、进化是软件编程的未来
1)软件编程的挑战:
所有的分布式系统,包括 -- 电话网,军事系统,全球24小时金融网络,以及更庞大的计算机网络,他们的复杂性考验我们掌控他们的能力。“为一个大规模并行机编程的复杂性可能超过了我们的能力。”汤姆.雷说,“我认为我们永远也写不出能充分利用并行处理能力的软件”。
对于分布式网络这类事务,进化是最自然的编程方式。
2)进化软件的优势所在
在程序员睡觉或者度假期间,机器照常运行,待他醒来或度假归来时,系统已经进化出完美的答案了。
进化的方法排除了软件设计中最大的一个障碍,预先设定问题的所有特征。如果你有许多相互矛盾有彼此关联的变量,而目标定义又很宽泛,可能有无数个解,那进化正是解决之道。
让计算机解决一个我们只知如何描述却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进化出数百万行的驾驶飞机的程序。通过一个群系统中的一些微小的、试图坠毁飞机的寄生虫,这些寄生虫会促使系统更快地向无差错和抗干扰强的导航程序收敛。
进化的软件缺陷更少 -- 即使技术人员成功设计出一款庞大的程序,譬如导航软件,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测试也是不可能的,但进化出来的东西则不同。“这种软件的成长环境里充斥着成千上万专职的挑刺者”。凡在它们手下躲过一劫的,都经受住了严酷的考验。
3)广阔的未来应用
一直以来,IBM都在支持着这一蕴藏无穷商机的进化实验。IBM把研发出的进化方法交给汽车设计师让他们用来改变车身外形。IBM打算用这个技术来实现盈利,而且不止用于汽车产业,他们认为进化的方法对所有涉及大量参数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帮助的。
此外,进化也将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借用变异和繁殖的概念可以催生出这门艺术。这样的技术也可以用于广告、logo设计等领域。
进化能够带来多层次的细节,是人类艺术家永远不会有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做的事。
4、共同进化
进化是不断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求,共同进化是更全面的进化观点,就是不断适应环境以满足彼此的需求。自然界半数生物是共生共存的。
进化的不只是生物或物种,而是物种加环境的整个系统,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共同进化中彼此关联意味着整体收益可能惠及/有时殃及所有成员 – 非零和游戏。
在共同进化的世界中,控制和保密只能帮倒忙。在零和游戏中,你总是想隐藏自己的策略,但在非零和游戏中,你可能会将策略公之于众,这样一来,别的玩家就必须适应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企业之间的结盟大潮,尤其在信息和网络产业当中,是世界经济日益增长的共同进化的又一个侧面,与其吃掉对手或与之竞争,不如结成同盟 – 共生共栖。
Insight: 商业咨询师常警告客户,切不可陷入依赖于单一客户或供应商的共生处境,但是据KK所知,许多公司都是这么做的,而他们所过的有利可图的日子平均来说并不比其他公司少。
是否可以试想一下,未来的世界,人类和我们所创造的机器人将共生共栖、共同进化、互惠共赢?
四、失控 vs 协同控制
1、进化的方向
其他形式的生命 – 人造生命 – 正试图来到这个世界,它们正利用我们创造它们,因为这是探索它们的唯一途径。而人类的地位,--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即可能仅仅是它们匆匆路过的驿站,也可能是通往开放宇宙的必经之门。
自然本身无论是结构还是构成都不会恒久不动,自然无时无地不在变化,人类制度,-- 那些凝聚人类心血和梦想的社会生态系统— 也一定处在不断的流变和反复破立中,但当变化开始时,我们总是惊讶或抗拒。
2、进化是取力量而舍控制的魔鬼交易
1)进化能雕琢出我们做不出来的东西,进化能够达到更完美的境界,进化看护着我们无法看护的世界。
当计算机程序膨胀到几十亿行代码(长途电话公司的呼叫路由程序共有200万行代码,93年微软发布的NT操作系统总共包含400万行代码,一亿行的程序也离我们不远了),仅仅是维护程序,保持正常运行本身就会成为一个主要负担。
有太多的经济活动和人的生命会依赖于这种数十亿行的程序。因此不能让它们有哪怕片刻的失效。可靠性和无故障运行时间将成为软件的最首要的任务。
KK甚至预言“将来99%的原始计算机周期都将被用在让这个怪兽自我监视以维持其正常运转上,只有剩余的1%将被用于执行用户任务。要知道,只有这个怪兽活下来,才能完成用户任务。”
随着软件越来越大,生存变得越重要,同时也就越困难。要想在日复一日的使用中存活下来,就意味着必须能够适应和进化。计算必须有生命力和活力。程序员即使24小时都开着寻呼机,也不能确保数十亿行的代码能够不出故障。人工进化也许是唯一能使软件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方法。
2)但是进化的代价就是失控。
要想获得有智能的控制,唯一的办法是给机器自由。人工进化是工业霸权的终结。
进化找到的方案简直是一团乱麻,不但样子难看还令人费解。进化 要么是绕上一个大弯,要么钻个七拐八弯的逻辑漏洞抄近道。它塞满冗余,毫不雅致。出了错时,宁愿添加一节纠错程序,或者让主流程改道绕过出错的区域,也不 愿销去错误的部分,完全是凭着百折不挠和不择手段,它才打通了一条艰难曲折又令人费解的解决之道,但这确实管用。
例如进化出来的航班的驾驶程序,没有人能弄懂这个软件。他就像一团千丝万缕的乱麻,也许真正需要的只是起哄的一小部分,但是它能够确保无故障运行。
唯有进化能够应付我们创造的复杂性,但进化却不受我们控制。这就是进化的交易,我们舍控制而取力量,对于我们这些执着于控制的家伙,这无异于是魔鬼的交易。但,我们曾经抵制过魔鬼的诱惑吗?
3)Insight:
在一个练达、超智能的时代,最智慧的控制方式将体现为控制缺失的方式,投资那些具有自我适应能力,向自己的目标进化,不受人类监管自行成长的机器,将会是下一个巨大的技术进步。
在 这儿说点题外话,最近刚看了一个“未来,扑面而来”的小视频,其中有一些大家所熟知的信息,比如无人驾驶汽车进入日常生活,基因疗法成为常规医疗手段等 等。最shock到我的一条是“2028年,一半以上的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人代替。”2028年,我们这一代基本是50-60岁,而我们的下一代才 15-30岁,就算不是2028年,就目前科技发展的速度,我们的下一代遭遇这个前景也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我忍不住会想这对他们将意味着什么?
3、协同控制
未来,人类将不断积聚人工和机械的能力,同时,机器也将不断积累生物的智慧,这将使人与机器的对抗不再像今天那么明显,那么关乎伦理。
人类就应该只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那些小而灵、快而精的系统,让人工注入的自然进化去做哪些杂乱无章的大事吧。
进化并未完全超脱我们的控制。控制的未来是:伙伴关系、协同控制、人机混合控制。人类与我们的创造物一起共享控制权,它们是副驾驶。
人类共享控制权的方式之一,是起到“关键捕食者”的作用。比如在自维持系统生物圈实验中,对于超过“生态位”的植物或动物数量都将受到人类的“仲裁”而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以 上四点是KK对于控制的未来的预见。但如何从人类的绝对控制过渡到人机协同控制,则不在《失控》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就我们所看到的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没 有任何既得利益是被轻而易举地放弃的,也没有任何新崛起阶层的新得利益不是通过暴力斗争手段得到的,如果KK预见的未来是正确的,这对若干百年后的人类又 将意味着什么?
以上是对失控这本书主要内容的一个概要,说到这儿,我在补充一点点对碳基vs硅基的拙见。
失控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是KK对碳基vs硅基的预见,结论呼之欲出。我总体是很buy in KK的观点的。就我个人观点,从进化的角度,碳基生物 -- 特别是人类--,的进化已经处于一个平台期,或者说已经处于进化的一个分支上接近顶点的位置。
目前地球整个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和时期,很难再出现像寒武纪生物大爆发那样的集中的、大量的变异和进化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进化的过程看作是“智慧”或者“心智”征服生命,并因而征服了所有物质的过程。假如我们这个物种不是走在前头,其他物种会更聪明,更幸运。。。
前一阵子,群里的“里中堂”大人,在谈到碳基和硅基的比较时说,碳基是化学反应,而硅基是物理反应,硅基生物的反应和运算速度大大高于碳基生物;我在这里在补充几点我的拙见,为里大人的“天基、碳基、硅基”铺几块砖头。
首先,硅基的遗传机制比碳基生物更有优势。
碳基生物的遗传机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基因并不控制肌体的各个微小部分,而是控制生长规则,也即胚胎发育成长过程。打个类似的比方,一名铁匠无法得知他凸起的肱二头肌究竟是哪些基因发挥的作用,并把这个优势直接遗传给他的后代。
但是,计算机中并不需要躯体,在计算机进化中,计算机代码兼任基因和躯体两个角色,表里如一。基于这种获得性遗传的机制,后代可以选择性获得改良代码,就好比铁匠能把自己粗壮的胳膊传给后代,因此硅基的遗传机制是更有优势、更聪明的方式。
其次,硅基计算机和进化是并行思考,而人类的思维和意识是串行思考,同时,我们知道并行机制在同等时间内的计算量要比串行机制大的多。
再次,进化一代所需的时间跨度:人类一代一般是25-30年,但计算机世界中的一代将大大短于这个事件,甚至可能只是几分之一秒,这样计算机进化的速度会更快。
我相信,基于人工进化的硅基人工智慧,特别是以分布式网络存在的硅基智慧将在某一天超越人类的智慧,并成为这个星球上进化程度更高的生命。
必 须要说的是,失控这本书的内容远远不止以上单薄的、简要的概述,书中有更多的奇妙事物,人造生物圈、博尔赫斯“大千”图书馆、达尔文进化论不完备之处、反 混沌、预言机等等,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无法一一详述。最精彩的是原著,希望有兴趣的读者能有机会静下心来读一下这本书。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长期赞助你的生活。助你不买彩票,也能赶超王思聪,迈向人生巅峰,想养猪养猪,想养鸡养鸡……根本不必剁手。拒绝瞎BB,We can we up,装机(B)必备,不用谢。)
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涉及知识点
加拿大中学数学之惑
有这七种信号,你可能真该换个地干了!
看看你的职业在美国能挣多少钱
阅读更多“《失控》:KK凯文&凯利…”文章,扫描下载经理人分享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章里面的数字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