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劳动力成本在上升的电梯中称重,那么为什么外资外企还不撤出中国

外企为何撤离中国_百度知道
外企为何撤离中国
希望看到经典评论
说的好 加分
也是中国下一步需要调整的产业,这也是下一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从长远来看影响不大。回流的外企,反映了它们的灵活经营策略,但就眼前特别是2015年来说,由于中国在这些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何况,它们的盈利空间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下降了,如何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因为外资撤离也与中国的经济转型有关,与制造业能够提供的利润和回报急剧下降有关,本土企业已经完全有能力与这些国际知名企业抗衡。虽然有一些外企撤离中国,中国的民间资本都不愿再在制造业呆下去了。想一想,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新的冲击;另一方面,微软诺基亚。虽然从事低端制造的外企撤离中国。一方面。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美国。这些外企看到这种情况,如果外企再大量撤离,外资凭什么要在制造业呆下去呢,外企撤离中国的负面后果也不必过分夸大,东南亚和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很低、德国等制造强国的企业主要是生产高端产品,在中国的外企回流到其母国的现象更需要引起重视。中国经济正处于困难状态、日本,它们如果大量撤离后果会更加严重,但也不要过度担心、松下等国际知名企业撤离中国的生产能力绝大多数都是低端制造,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外企大量撤离中国。相比之下、进一步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能忽视的,及早作策略调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今日话题: 外企真的在大规模逃离中国吗
  外企真的在大规模逃离中国吗 今日话题1107评摘要近日,手表制造商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突然宣布关闭,导致千余员工失业,加之之前松下已经表示要将生产线从中国迁回日本,微软表示将关闭原诺基亚在华的手机工厂……这些新闻引发了人们关于外资逃离潮的担忧:外企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一旦外企大量逃离,中国将有成千上万人失业。那么,外企真的在大规模逃离中国吗?整体上看,外企外资大规模逃离中国不是事实1、无论从新增外企数量还是实际利用外资来看,外资外企都没有逃离中国近年来对外资大规模逃离中国的担忧并非新鲜事,每当有外企撤离,对外企逃离潮的担忧就会出现。到了今年,因为西铁城、松下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企业,诺基亚也为国人所熟知,所以这种担忧尤为严重。特别是,在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能否“保7”都议论纷纷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能昭示不好经济兆头的现象格外敏感。但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就会发现外企大规模逃离中国并非事实。据我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2014年,虽然数量有所波动,我国每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都在20000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虽然也有变化,但总体依旧上升,从2008年的924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195.6亿美元。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去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约为1280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约3%,外资流入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该机构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亦指出,在全球投资促进机构选出的年最具前景的东道国经济体中,中国仍位居首位。可见,近年来部分外企、外资撤出中国不仅不能代表外资在中国的经营趋势,更难说得上是“逃离潮”。招商引资一直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2、大多数欧美企业对中国市场依旧乐观,短期内也不会逃离中国2月11日,中国美国商会在北京发布的《2015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显示,有73%的受访者认为其2014年处在“盈利或大幅盈利”的状态,超过60%的受访者把中国视为全球三大投资重点之一。虽然他们对相关部门的监管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有担忧,但仍有近70%的受访者对中国市场展现的盈利潜力持乐观态度。这和2014年9月发布的《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的结论基本类似。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是意料之中。中国无法再依赖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能够达到6%-7%,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仍然能保证无限的商机,”伍德克说。“在华外资企业将迎来一个长期且可持续的‘白银时代’,对欧盟商会来说,这意味着一个现代创新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发展时期。”既然外商仍然看好在中国的投资前景,近期的部分外企撤离又说明了些什么呢?部分外资撤离,昭示中国劳动力成本在大幅上升1、日企回流是因为在日元持续下跌,中国工人工资成本相对增加部分日企的回流,原因其实很好理解。近年,日元在“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不断贬值。在2011年底1元人民币兑换12日元,而到2014年底则可以兑近20日元,短短三年内,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上升60%。以日元向本国出售产品和服务,以人民币支付工资和运营成本,那么在华日企负担自然会加重,利润会减少。把生产线转回国内,自然成为在华日企的一个选择。2、在美国人看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也已经优势不再相对其他币种,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要稳定得多,那么在美国人看来,情况又怎样呢?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5年外企面临的最大商业挑战中,有61%的企业选择人力成本提升,比2014年的45%高出了15个百分点。波士顿咨询集团(BCG)2014年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以美国为基准的全球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指数,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这表示目前在美国进行生产只比在中国进行生产贵4%。报告表明,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美国温和的薪酬增长、高效的生产技术、低廉的能源价格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两国的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差异,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未来会选择在美国境内进行生产。该研究报告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成本差距在2020年左右将不复存在。也许有人会对美国人的说法大惑不解——他们是想说中国工人的工资已经赶上美国工人的工资吗?并非如此。目前,中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约为3美元左右,而美国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在35美元左右。之所以认为两者成本相近,是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存在巨大差异: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足美国的10%,而在高端制造领域,美国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20倍以上。只不过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人工资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因此中国劳动力的相对成本确实在上升。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显示,墨西哥制造业在成本方面比中国更有竞争力。然而随着服务业蓬勃发展,在中国赚钱仍然是外资外企的不二选择1、服务业已经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角既然劳动力成本在上升,那么为什么外资外企还不撤出中国呢?答案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以及新兴中产阶级的规模化崛起,给外资依然留在中国赚钱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在制造业,外资外企离开中国,不代表放弃中国市场,只要把在他国生产的产品继续放在中国销售就行了。然而,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升高了,为了降低成本不再把生产环节放在中国,这依然会对中国人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就在于,生产与消费一般在同一个地点完成。要想在中国的服务业市场赚钱,就必须在中国提供服务,而且通常是雇佣中国人来进行服务。换句话说,只要在中国服务业市场赚的钱大于在中国投入的成本,外资就依然愿意留在中国。事实上,外资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中国服务业,而不再是制造业,已经成为相当明显的趋势。按照官方数据,去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比升至约56%,而传统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3%。服务业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也是过去数十年积累的一种释放——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少数富豪越来越舍得消费。按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的说法,“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重大调整……相当规模的中产阶级的出现有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这些利用外资的服务业,遍布各个领域,包括金融咨询、留学教育、餐饮旅游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着享受高端服务的需求,这些领域也在大量吸纳着人才。2、放开准入限制,服务型的外企会更愿意进入中国在中国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中,无论在哪个行业,受访企业都认为,市场准入限制是抑制其在华投资能力和意愿的主要因素。从政策角度看也的确如此,放眼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等种种领域,无不存在对外资的限制,股比比例有限制,经营范围也有限制。这些限制既阻碍了中国人对优质服务的获得,也让本土服务型企业缺少竞争,无法提高服务水平。在制造业注定走向没落的当下,放开服务业的准入限制正当其时。结语:提高劳动力成本,让多数劳动者有办法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是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在于,当整个产业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时候,原先的产业工人们,做好准备没有,让产业工人适应这个转变大潮,有关部门责无旁贷。第3070 本期责编 刘文昭腾讯评论出品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新闻热线:021-
【财?发现】个别外企“撤离”中国带来的思考
原标题:【财?发现】个别外企“撤离”中国带来的思考
近年来对外资大规模逃离中国的担忧并非新鲜事,每当有外企撤离,对外企逃离潮的担忧就会出现。到了今年,因为西铁城、松下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企业,诺基亚也为国人所熟知,所以这种担忧尤为严重。特别是,在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能否“保7”都议论纷纷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能昭示不好经济兆头的现象格外敏感。但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就会发现外企大规模逃离中国并非事实。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全国吸收外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66家,同比增长31.8%;合同外资金额3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9.4%。
中国依旧强劲的外资吸引力在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报告中也得到印证。1月底,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指出中国2014年吸收外资规模同比增长1.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外资流入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外商投资企业未大规模撤资
2月16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介绍,2015年1月,高端制造业领域外商投资活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3.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9.5%和48.8%。
对于外资企业加速撤离中国的质疑,商务部的观点是,近年来受到我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跨国公司对其在中国的业务进行调整,包括关停个别工厂。
分析人士认为,虽有一些外企关停中国生产线,但不必对其负面后果过分夸大。一方面,这些企业撤离中国的生产能力多数是低端制造,也是中国下一步需要调整的产业;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些领域已完全有能力与这些企业抗衡。在盈利空间和市场竞争力下降的情况下,外企及早作策略调整,也反映了其灵活的经营策略。
服务业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对外资的引入和使用。发展初始,外资大量进入制造业。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外资在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的优势逐步丧失。2012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显著下降,服务业利用外资强劲增长。
据悉,近年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推进了一系列有关服务业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工作。例如,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七个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的试点工作,放开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等相关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等等。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的结构已由以往以制造业为主转变成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上升,达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2015年1月数据则显示,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已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66%。
“从外资的行业分布看,2014年中国服务业外资流入增长较快,其中分销服务业、运输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较大。”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表示。
在华外资企业将迎来“白银时代”
对于引资的未来形势,沈丹阳在2月1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指出,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给我国今年吸收外资工作确实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考虑到我们较强的引资综合竞争力,这个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数据显示,2014全年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稳中有进。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同比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7%,连续23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
“预计2015年全国吸收外资规模还将保持稳定。无论如何,我们对中国吸收外资在全球名列前茅还是充满信心的。”沈丹阳指出,一方面,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配套能力强,综合竞争力仍有优势。另一方面,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
沈丹阳表示,新的一年,我们会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促进投资环境透明化和便利化。将修订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幅度缩减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将推动相关部门提高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对外商投资企业同等保护、公平执法。还将及时了解和回应外商对外资环境的关切,维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在年最具前景的东道国经济体里,中国仍位居首位。”沈丹阳介绍。
中美商会发布的《2015 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也对继续对华投资展现出信心。报告指出,尽管在中国开展业务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但超过60%的企业仍将中国视为全球三大投资重点之一,外资企业将继续调整在华运营以适应环境。他们认为,向全新经济模式的转变虽然艰难但最终定会成功,外资企业也将获得更为公平的待遇。
高速的经济增长,低成本的投入,较低的市场竞争等这些不可复制的有利条件长期以来支撑了外资企业在华的“黄金时代”。2014年9月,在《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的发布会上,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说: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在华外资企业将迎来一个长期且可持续的“白银时代”。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能够达到6%-7%,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仍然能保证无限的商机,”伍德克展望,“对欧盟商会来说,这意味着一个现代创新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发展时期。”
服务业已经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角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劳动力成本在上升,那么为什么外资外企还不撤出中国呢?答案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以及新兴中产阶级的规模化崛起,给外资依然留在中国赚钱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在制造业,外资外企离开中国,不代表放弃中国市场,只要把在他国生产的产品继续放在中国销售就行了。然而,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升高了,为了降低成本不再把生产环节放在中国,这依然会对中国人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就在于,生产与消费一般在同一个地点完成。要想在中国的服务业市场赚钱,就必须在中国提供服务,而且通常是雇佣中国人来进行服务。换句话说,只要在中国服务业市场赚的钱大于在中国投入的成本,外资就依然愿意留在中国。
事实上,外资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中国服务业,而不再是制造业,已经成为相当明显的趋势。按照官方数据,去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比升至约56%,而传统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3%。
服务业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也是过去数十年积累的一种释放――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少数富豪越来越舍得消费。按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的说法,“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重大调整……相当规模的中产阶级的出现有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这些利用外资的服务业,遍布各个领域,包括金融咨询、留学教育、餐饮旅游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着享受高端服务的需求,这些领域也在大量吸纳着人才。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财?发现】个别外企“撤离”中国带来的思考
日 09:54 来源:新华财经
原标题:【财?发现】个别外企“撤离”中国带来的思考
近年来对外资大规模逃离中国的担忧并非新鲜事,每当有外企撤离,对外企逃离潮的担忧就会出现。到了今年,因为西铁城、松下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企业,诺基亚也为国人所熟知,所以这种担忧尤为严重。特别是,在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能否“保7”都议论纷纷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能昭示不好经济兆头的现象格外敏感。但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就会发现外企大规模逃离中国并非事实。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全国吸收外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266家,同比增长31.8%;合同外资金额33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29.4%。
中国依旧强劲的外资吸引力在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报告中也得到印证。1月底,联合国贸发组织发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指出中国2014年吸收外资规模同比增长1.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外资流入量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外商投资企业未大规模撤资
2月16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介绍,2015年1月,高端制造业领域外商投资活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3.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9.5%和48.8%。
对于外资企业加速撤离中国的质疑,商务部的观点是,近年来受到我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跨国公司对其在中国的业务进行调整,包括关停个别工厂。
分析人士认为,虽有一些外企关停中国生产线,但不必对其负面后果过分夸大。一方面,这些企业撤离中国的生产能力多数是低端制造,也是中国下一步需要调整的产业;另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些领域已完全有能力与这些企业抗衡。在盈利空间和市场竞争力下降的情况下,外企及早作策略调整,也反映了其灵活的经营策略。
服务业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对外资的引入和使用。发展初始,外资大量进入制造业。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外资在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的优势逐步丧失。2012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比重显著下降,服务业利用外资强劲增长。
据悉,近年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推进了一系列有关服务业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工作。例如,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七个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的试点工作,放开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等相关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等等。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的结构已由以往以制造业为主转变成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上升,达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2015年1月数据则显示,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已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66%。
“从外资的行业分布看,2014年中国服务业外资流入增长较快,其中分销服务业、运输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较大。”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表示。
在华外资企业将迎来“白银时代”
对于引资的未来形势,沈丹阳在2月16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指出,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给我国今年吸收外资工作确实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考虑到我们较强的引资综合竞争力,这个基本面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数据显示,2014全年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稳中有进。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同比增长4.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7%,连续23年保持发展中国家首位。
“预计2015年全国吸收外资规模还将保持稳定。无论如何,我们对中国吸收外资在全球名列前茅还是充满信心的。”沈丹阳指出,一方面,中国发展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配套能力强,综合竞争力仍有优势。另一方面,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
沈丹阳表示,新的一年,我们会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促进投资环境透明化和便利化。将修订并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大幅度缩减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将推动相关部门提高依法行政和执法水平,对外商投资企业同等保护、公平执法。还将及时了解和回应外商对外资环境的关切,维护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在年最具前景的东道国经济体里,中国仍位居首位。”沈丹阳介绍。
中美商会发布的《2015 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也对继续对华投资展现出信心。报告指出,尽管在中国开展业务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但超过60%的企业仍将中国视为全球三大投资重点之一,外资企业将继续调整在华运营以适应环境。他们认为,向全新经济模式的转变虽然艰难但最终定会成功,外资企业也将获得更为公平的待遇。
高速的经济增长,低成本的投入,较低的市场竞争等这些不可复制的有利条件长期以来支撑了外资企业在华的“黄金时代”。2014年9月,在《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的发布会上,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说: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在华外资企业将迎来一个长期且可持续的“白银时代”。
“如果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能够达到6%-7%,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仍然能保证无限的商机,”伍德克展望,“对欧盟商会来说,这意味着一个现代创新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全新发展时期。”
服务业已经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角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劳动力成本在上升,那么为什么外资外企还不撤出中国呢?答案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以及新兴中产阶级的规模化崛起,给外资依然留在中国赚钱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在制造业,外资外企离开中国,不代表放弃中国市场,只要把在他国生产的产品继续放在中国销售就行了。然而,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升高了,为了降低成本不再把生产环节放在中国,这依然会对中国人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区别就在于,生产与消费一般在同一个地点完成。要想在中国的服务业市场赚钱,就必须在中国提供服务,而且通常是雇佣中国人来进行服务。换句话说,只要在中国服务业市场赚的钱大于在中国投入的成本,外资就依然愿意留在中国。
事实上,外资越来越多地投入到中国服务业,而不再是制造业,已经成为相当明显的趋势。按照官方数据,去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663亿美元,同比增长7.8%,占比升至约56%,而传统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为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3%。
服务业的兴盛,很大程度上也是过去数十年积累的一种释放――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少数富豪越来越舍得消费。按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的说法,“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重大调整……相当规模的中产阶级的出现有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这些利用外资的服务业,遍布各个领域,包括金融咨询、留学教育、餐饮旅游等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着享受高端服务的需求,这些领域也在大量吸纳着人才。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劳动成本上升且优待减少 大批外企撤离中国|劳动成本|大批外企|中国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劳动成本上升且优待减少 大批外企撤离中国
  外媒称,曾几何时,中国是数万家韩国企业趋之若鹜的投资对象,但近年来有大批韩企撤离中国市场。据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和韩国进出口银行16日发布的数据,在中国新设法人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2008年为1301家,2010年减至901家,2013年减至817家,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
  据韩联社网站11月16日报道,韩国企业在中国最先进入的地区、投资金额最大的地区――山东省青岛也不例外。目前,青岛的韩企只有2200家,山东省的韩企总数为4800家,而过去的总数一度超过1万家。KOTRA方面表示,近来山东省韩企每年平均减少500家。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在中国从事纺织、鞋类、珠宝加工行业的韩企竞争优势大大削弱,很多企业迁移到越南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撤离中国的外企不仅仅是韩国企业。2005年,山东省的日本企业将近2000家,如今只剩1000家左右。按国家来看,退出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企业中美国企业有130家,英国30家,意大利28家。这些企业中包括、美国最大电子零售连锁店集团和德国电子零售巨头万得城。
  报道称,韩国大企业在中国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大型连锁超市易买得于1997年进入中国,去年在中国业务亏损530亿韩元(2.9528亿元),今年第一季度亏损225亿韩元。乐天集团旗下的跨国速食连锁店乐天利在中国业务陷入亏损,乐天百货店也未能取得预期成果。
  报道称,大批韩国企业离开中国市场的最大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今年,中国地方政府确定最低工资上升幅度为16.9%,中国政府计划每年平均上调最低工资13%。但更大的原因是中国政府陆续取消对外企的优惠政策。2010年,中国政府取消了提供给外企的税收、就业、选址优惠,2011年取消了免除职工社会保险费用的政策。大企业因企业规模较大,能勉强应付环境的变化,但中小企业很快濒临倒闭。
  另一方面,外企因本国经济景气低迷,逐渐失去进一步在国外投资的能力,这也是外企撤离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在中国生产产品后将其出口海外的外企,由于全球经济低迷,出口严重受阻,最终不得不败退中国市场。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对外开放政策不再发挥效应。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提升,只有“走出去”战略奏效,“引进来”战略失去了必要性。
文章关键词: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力安排计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