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开题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TOP热门关键词
专题页面精选
如何提升开题报告质量及写作要素摘要:开题报告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当下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存在着文本规定不统一、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走过场等诸多问题。要提升开题报告的质量,必 ...
如何提升开题报告质量及写作要素
摘要:开题报告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当下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存在着文本规定不统一、不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走过场等诸多问题。要提升开题报告的质量,必须加强具体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文本规定和制度建设。开题报告应具备以下要素原则:其文献综述应该以理解前人研究成果为圭臬;其学术贡献则应以阐明学位论文的独创性观点为中心;其参考文献应该以第一手资料为主体。
一、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下滑,已日渐成为舆论诟病的对象。究其原因,硕博论文的源头开题报告及答辩的把关不严恐怕难逃干系。有学者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指出目下研究生开题答辩存在着问题意识不清楚、研究方法的误用、研究缺乏创新性、写作能力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1]。笔者每年参加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答辩会,答辩虽也能按照校研究生院的规定走完程序,但其对研究生论文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就实在不敢恭维了。通常开题答辩会因为有开题人的导师坐镇,到会的其他专家委员会成员虽也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但还从来没见过开题报告被完全否定者。即使是某个开题报告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急就章,根本不能通过,专家们也都碍于情面最多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会或者不敢贸然让其不通过。不仅如此,这些年即使是修改后通过的开题报告也难见其踪影了。
据笔者近年的观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一类是研究生主观上不努力、不认真。由于学生已预知开题报告不可能不通过,于是便临时想一个题目搭个开题报告的架子撞大运。更有甚者,在一夜之间就能编出一个开题报告。这类开题报告大都是只为开题而开题。开题人最终的学位论文往往与开题无干而另起炉灶。另一类是属于不明就里者。这里存在对于开题报告的性质、作用及基本要求了解不多或不全面,其主要问题是:对论文选题意义的论证,过多地强调其宣传和时政的作用,而忽略或干脆不论证其学术和理论价值;文献综述基本上是该项研究的流水账,几乎见不到开题人对既有研究成果独到的学术见解和学理性分析;把论题的新颖与观点的独创混为一谈,在开题报告中提不出一个贯穿论文始终的、统领全篇的独创性观点,也即没有命题;参考文献更是一个多多益善的大杂烩,把自己从未读过但与论题看上去有点关联的著述统统纳入其中,同时却遗漏了虽书名与论题无关但其学理却对本项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术著述;研究方法同样也是想当然地列举若干与论题表面上有关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在论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充门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在开题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对学位论文质量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窃以为,开题报告是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应该迅速扭转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忽视开题报告的倾向,在完善开题报告文本规定的同时,重新确立并明确开题报告在学位论文中的作用。
二、应该承认,近年开题报告及其答辩在程序的完善和制度建设上已有了相当的改进。但开题报告目前尚无一个权威性的成熟的文本设计,即使是这些有关开题报告尚不完备的规定,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也基本上是走过场,并没有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国内某著名高校2009年8月颁行的《研究生手册》,其中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办法。该管理办法包括开题报告的目的、时间安排、专家委员会的组成、内容与字数要求、程序、成绩评定、材料的备案与管理等7条。其中的内容要求部分全文如下:内容主要包括5部分:选题,文献综述,对本学科发展的理论、知识、研究视角或其他方面的贡献,论文工作大纲,参考书目。这个内容要求全文仅50余字,规定得相当笼统和模糊,这就使各院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规范、审核答辩和确定是否通过开题报告了。
事实上,仅仅有文本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开题报告质量的关键主要还是在具体的各个环节的执行之中。笔者不才,愿就如何提高开题报告质量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就开题报告的文本规定和制度建设而言,研究生的开题答辩应该有明确的成绩考核,尤其重要的是不能让实现开题报告会作为重要培养环节应有的淘汰功能,原则上保证一定的重开题比率[2]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重开题比率最好有一个明确的百分比,这样就能迫使研究生乃至部分导师,像对待毕业论文答辩那样重视开题报告。再者,答辩人的导师应该回避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是否通过最好由专家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来决定。这样无疑会减轻专家委员会的压力,同时提高答辩人及其导师的责任心。
就开题报告的内容而言,应该完善并明确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就我接触到的开题报告来说,在形式上均没有太大的缺漏,但在内容上缺少学理和一手材料的支撑,没有达到开题报告所要求的学术水准者的确不在少数。余以为,开题报告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主要内容上来看,其实就是学位论文的导言。一般而言,开题报告应该回答这几个问题:其一,阐明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其二,文献综述;其三,预计本选题的学术贡献;其四,学位论文的结构及工作计划;其五,参考文献及第一手材料的来源;最后,阐明论文的研究方法。当下研究生论文的开题报告虽然大都具备了上述要素,但真正能够把每一部分都做到位的却不是很多。
三、好的选题是学位论文成功的一半。我国每年毕业30多万硕士生,博士毕业生也达五六万之多,找一个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研究生又能胜任的选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现在学位论文的选题越来越具有重复性和非学术性的特质。有的学人把学位论文选题的问题归结为:将学术论文与宣传论文混淆;将学术论文与经验总结混淆;将学术论文与教案或普及读物混淆等[3]。现在学位论文选题最突出的问题是误将宣传性文章认作学术研究。其实真正的学术研究应该是无顶峰、无禁区、无权威的,开题报告中的选题及结论仅仅是也只能是一个假设,学位论文的中心任务就是去证明或证伪这个假设。如果结论已经预设,只能证明不能证伪,这样的学位论文就沦为喜鹊的媚鸣了。法学家梁慧星认为,非学术论文其基本见解早就存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不是研究过程,而是表达过程。研究性学术论文的基本学术见解,只是到了论文写作完成之时,亦即学术研究过程终结之时,才最终形成[4]6。
对于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生来说,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最好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其一,从微观题目做起,力争小题大做。一般来说,只有从事微观研究,研究者才能得到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完整的训练,比如原始材料的搜集、整理、甄别与使用等等。初学者若一上来就做大题目,由于没有微观研究作基础,一般不能很好地驾驭宏观课题,往往流于浮泛空疏,易于凌空蹈虚。语言学家王力指出:应该写小题目,不要搞大题目,小题目反而能写出大文章,大题目倒容易写得很肤浅,没有价值[5]。其二,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是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这易于学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握研究对象,少走弯路。某些学生为开拓创新,专门选择前人从未涉足的研究课题,其精神当然可嘉;但这些从未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可能仅收集资料就需要数年的时间,这对于学制仅有两三年的研究生来说是难以胜任的。其三,资料的收集成本要相对较低,最好是本课题已经出版了较完整的资料集。比如关于新中国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研究,坊间就有两套相对权威和完整的史料集[6][7]。最后,由导师代学生选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原因很
简单,学位论文题目的寻找与确定,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导师代劳,研究生因此没有学会如何选题,其学术研究能力不完整,缺乏选题的能力[4]11。
当下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的主要问题,是对相关既有研究成果进行流水账式的铺陈,且唯恐有所遗漏因此追求面面俱到;但惟独缺乏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理性理解和学术性分析。事实上,真正的文献综述或曰学术史的梳理,很大程度上是透彻地理解前人的研究理路和独创性结论;在此基础上,指出既有著述的哪些思路和结论对开题人当下的研究有明确的启迪与指导,同时指出哪些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尚存不足,还有进一步深入研讨的空间。这样的文献综述既能体现开题人对本研究领域的理解与把握,又很自然地把自己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及学术价值凸显了出来[8]。由此看出,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是任何一项真正学术研究的前提;文献综述的质量决定着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与品质。
做好文献综述还应该注意:其一,收集既有成果要相对全面,不仅应注意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不仅要注意国内的研究成果,更要重视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比如国内近年关于1959年至1961年大饥荒的研究,大都集中于饥荒的原因和非正常死亡人数等问题上。其实饥荒问题在国外也是热门课题,不仅史学家钟情于此,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也参与其间。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9]这就把饥荒成因的解读引向了粮食的分配制度。他进一步分析说:当饥荒构成威胁时,中国所缺少的是一种存在对抗性新闻界与反对势力的政治体制。[10]这样的见识对大跃进的研究的确是别有洞天。其二,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理解透彻而准确的基础上,对其的表述要尽量中性和客观。其三,开题人不能为拔高自己就对既有成果进行无的放矢的贬低。这种情况在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中并不罕见。如,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不足这样判断道:第一,研究范围不够全面,缺乏系统专题性研究。第二,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浅尝辄止。第三,研究视野不够开阔。[11]这样的指责不仅过于宽泛,对前人的成果也不够尊重,同时显示作者对既有成果的理解相当肤浅。
需要强调的是,在开题报告中对本项研究学术贡献做介绍时,不能把题目的新颖、材料的原始与观点的独创混为一谈,即学位论文应该有命题(Thesis)。命题是贯穿整个学位论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试图在论文中探讨或论证的一个基本问题(general issue)或基本观点(general position),应该具有独创性。开题人应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论文大纲的章节安排、材料取舍及方法的选用等都应以阐明命题为圭臬[12]。如有篇题为社会转型视野中的中共农村基础组织的博士学位论文,其大纲是这样的:导论,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第一章,转型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第二章,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三章,农村政治结构变迁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第四章,农民分化流动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第五章,农村宗族组织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第六章,农村文化结构嬗变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语,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论文大纲最大的问题是似乎只有研究对象,而没有归纳总结出一个独创性观点即命题。再有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研究,大纲为:导言;第一章,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的建立;第二章,计划经济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章,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收入分配改革;第四章,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第五章,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成就和问题;结语[13]。这个论文大纲眼熟如同教科书的章节安排,而没有学位论文应该具有的提炼的命题,也没有反映论文主题个人收入分配。
开题报告中的参考文献,除了上述追求多多益善之外,更主要的问题是许多开题人没有搜集、使用第一手资料的自觉,大都填以其他学术作品已经使用过的第二手资料作为主要的参考文献。严格说来,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论文若不主要以第一手资料作支撑,其开题报告是不能通过的。例如以河南人民公社运动为题的博士生开题报告,其参考文献中绝大部分是第二手资料。关于第一手资料,该开题报告只是笼统地说将使用河南省档案馆有关档案。可到论文答辩时,该博士学位论文中仅有一两处使用了一手资料,结果整篇文章毫无河南人民公社的特点,写成了全国人民公社运动研究(一位答辩委员的评语)[14]。学位论文之所以要求以使用第一手资料为主,是因为第二手资料已经被他人断章取义,已包含了引用者的主观理解,其客观性、完整性、真实性等都大打折扣。史学家韦庆远在利用明清档案进行历史研究的体会一文中,对懒于使用第一手资料的学风给予了无情的批评:史学界存在一股不正之风,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拒绝在反映历史事实的原始资料上下苦功,到写文章时现找几条二手、三手的资料点缀一下,于是便放言高论,好像煞有介事。其实,不论犹可,愈论愈加深混乱,离开历史真实愈来愈远。人们戏称这种学风为‘回锅肉史学’,因为它不过是在别人的成果上再加点佐料,回一下锅而已。[15]犹如程序民主只关注程序的透明与执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也应该进一步明确程序并严格贯彻执行之。惟此,学位论文质量之提高有望矣。
(辛逸,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副教授,北京100872;黄延敏,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37)参考文献[1]邱关军,么加利.从开题答辩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2]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办法[Z].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手册,.
[3]陈燕,陈冠华.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梁慧星.法学学位论文写作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王力,朱光潜.怎样写学术论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下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7]《当代中国合作化史》编辑室.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8]辛逸.学术阅读与学位论文写作规训:提高文科研究生质量的重要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9(05).
[9][印度]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M].
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
[10][印度]让·德雷兹,阿玛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M].苏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9.
[12]辛逸.文科研究生学术精神的培养以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07).
[13]高志仁.新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14]河南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15]《文史知识》编辑部.学史入门[M].北京:中华书局,.
本文关键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他山之石】“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您的位置 >> >>
【他山之石】“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般而言,问题是由于某些导致不能达到目的或者实现目标的认识障碍。它是指不期待的现状没有被解决或者事态出现意外。
①[Question;Issue;Problem]: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题目。《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瞿秋白《赤都心史》四八:“其实就因为问题符号只在飞,可见还不知道怎样设问,怎样摆这符号,何况答案!”
②[Matters]: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
③[Trouble;Difficulty;Mishap]:事故;麻烦。
④[Key]:关键;要点。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意识,这个字来自拉丁文“consciencia”,意即“认识”。因此通过提升我们的意识层次,我们就提升了我们对内在的和周围的“无限”的认知。意识,它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一种哲学范畴,它是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现象,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就是人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心理、生理活动等的觉察和感知。
3.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判断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可见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
4.政治教学课题名称界定
就是指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预习、阅读、辩论、故事分享、学生的学会提问、教师要以问引问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质疑、创造的动力,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形成良好问题意识,养成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其学习政治的兴趣。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史上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没有细菌”开始的。因此国内外很多教育专家非常注重问题意识的研究,主张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探究新知识,获得知识,并且学会学习。
1.教育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更明确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以布鲁纳、杜威、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将这种观点深入教学领域。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他以自己对知觉和思维过程的独到研究,使发现学习有了科学的基础。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杜威认为“思维的功能就是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紊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思维就在这两端之间进行着。在这两端之间,包括五个步骤。分别为疑难的情境;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含的结果,看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困难;进行试验、证实、驳斥或改正这个假设。这个五个步骤的顺序是不固定的。他认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而且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可夫说过:“教学生学会思维,这对学生来说拟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他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2.现代教学论研究
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问题意识”的研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不仅是一般的生活,而且是儿童当前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手工。他提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识发展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育要按照儿童的认知结构(智慧结构)来组织教材,调整教法。他们的研究对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意识”。
3.建构主义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⑴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⑵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⑶ 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⑵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⑶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4.国内研究现状
“问题意识”到底应该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培养“意识”,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古代的孔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国人一直做进行问题意识的研究。梁溯溟先生也可以说是非常具有问题意识的学者,他做学问不是“为了学问而学问”,而是“深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教育界主要侧重于不同学科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存在的误区,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让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敢问”问题,有问题“可问”,有时间“感悟”问题,“提升”问题,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课程标准的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第四部分,第二条“评价建议”中的评价方式第6点为:“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第四部分,第三条“教材编写建议”的第四点为: “以生活主题为编写方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材结构,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根本目标的教学,它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自我“想问题”,能独立思考、判断、评价、选择、创造,以敞开着的问题视野,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及自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初中政治教学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6.课题研究的
理论意义: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杨振宁教授在对青少年讲话时也一再强调说:“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没学问!”在哈佛大学师生中广泛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意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乃至整个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教学的出发点、思维的发动机。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问题去探索解决的方法途径,从而获得知识,并学会学习。
实践意义: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初中生仅占5.7℅!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没有把握就不举手”者最多,初中生占48.8℅。可是,“知道也不举手”者中,初中生占14.5℅!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缺少问题意识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过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提问缺少让学生思考、发问的时空和氛围,停留于学生简单机械的回答层面上,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老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削弱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独立性,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着手,以疑导学。让学生真正地想问、敢问、爱问、善问,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产生新的问题。&&&
目前国内理论研究的不少,理论和实践的磨合还不够理想。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中考,高考模式的影响,将问题意识的培养应用于课堂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缺乏密切合作,有关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的实验课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优化课堂设计,形成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3)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过程中,提升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2.研究内容
(1)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分析。
(2)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3)初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学科比较研究。
(4)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发散性思维研究。
(5)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6)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案例研究。
(7)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创新研究。
(8)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达到的效果研究。
(9)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性思考。
3.研究重点
(1)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研究。
(2)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研究。
(3)初中政治教学中问题生成性的实践研究。
(4)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的师生有效沟通
(5)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是一项理论与实践交互性建构的研究,其基本思路是:&
&其过程是循环反复的,着眼探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有效性。
2.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的预计研究周期约为两年。(2013年8月—2015年10月)
(一)前期研究阶段(2013年8月—2014年3月)
本阶段将总结前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认真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内容、观点、方法,为课题研究定位奠定基础。同时邀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为课题研究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和参考,确保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前瞻性。
(1)2013年8月—2013年12月 收集有关资料,着手进行课题的申报工作,进行文献研究和和课题申报书的撰写,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落实人员分工,明确研究目标、内容和重点,理清研究思路。
(2)2014年1月—2014年3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对课题申报书进行重新梳理,形成课题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案,进行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的撰写,召开开题汇报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并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研究成果之一: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 2013.10
&&&&&&&&&&&&&&&&& 研究报告&& 2013.10&&&&& 负责人:吕文慧&&&&&&&&&
研究成果之二: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2013.12
&&&&&&&&&&&&&&&&& 实施方案&& 2013.12&&&&& 负责人:张 玲&&&&&&&&&
研究成果之三: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文献汇编》
&&&&&&&&&&&&&&&&& 文献汇编&& 2014.2&&&&& &负责人:左 娟
研究成果之四: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教学实录》
&&&&&&&&&&&&&&&&& 教学实录&& 2014.3&&&&& &负责人:佘江英 窦林林
(二)中期研究阶段(2014年4月—2014年12月)&
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阶段,课题实施方案预设的研究内容、研究任务、研究目标等要在这一阶段完成。
(1)2014年4月—2014年6月:认真分析政治教学面临的种种问题(学生,课堂,教师,环境),通过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坐谈等形式做好课题研究实施前的分析;子课题划分和子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明确各个子课题的人员分工,完成子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子课题之一: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研究 &&&&&&&&负责人: 吕庆东
子课题之二: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研究。&&&& 负责人:董雪红
&&&& &&&&&&&
子课题之三: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问题生成性的实践研究。&& &&&&&&&&&&&&&&负责人:许凤
子课题之四: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研究。&&&&&&&&&&&& 负责人:冯华
(2)2014年7月—2015年1月:实施各个子课题研究,按照课题研究计划,步骤,开展各项子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效果和学生情况及时总结、反思,努力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并开展多种方法的学生评价,关注每一个学生,记录每一个学生成绩的上升和成长的痕迹。
(3)2015年3月—2015年5月:通过典型教学案例的示范教学进行区级范围内的尝试,在课后倾听不同的声音,汇总各种反馈意见和师生的评价,加以改进和调整,以求更加完善
研究成果之一:《“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
2014.3 &&&负责人: 许 凤
研究成果之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
2014.9&&& 负责人: 吕庆东
研究成果之三:《“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
2014.12&& 负责人:& 左 娟
研究成果之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课堂实录》&
&&&&& 2014.12& 负责人: 佘江英 窦林林
(三)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
本阶段从各个层面对课题进行总结评估,展示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达到推广和再研究的目的。
总结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对整个课题研究的过程(计划制定、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典型案例分析、课堂教学反思和评价等)进行反思,分析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举行汇报课展示活动,收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收集学生个案资料;汇编教学论文、课例、案例,推荐论文上报并参赛;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证;落实推广措施,巩固实验成果。
研究成果之一《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堂实录集 &2015. 3佘江英 窦林林
研究成果之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实践论文集 &2015.4&& 冯& 华
研究成果之三《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教学案例集& 2015.5&& 张& 玲
研究成果之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实践报告& & 2015.8&& 吕文慧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问题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源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教学的出发点。
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学习相关的文献和理论知识,重点进行理论研究;
其次、初中政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性设计: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学生问题意识在课前、课上和课后的培养;
第三、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点研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方法;
第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施后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研究;
第五、培养问题意识实施后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研究。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教师,而从已掌握的资料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我们从初中政治的教育实际出发,既在教学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在教学一线解决问题。
(2)教学研究的策略上,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可以即时将我们认为可行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育实践中检验、修正,反过来,我们的教育实践将丰满教育的理论。
(3)由于课题组的研究成员都在初中参与教学,一旦研究成果成熟之后,能很快把它运用于教学实际,形成政治教学的模式,并加以推广。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升。
(5)培养问题意识的研究过程不仅是有效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需要研究,同样教师的发展更离不开对教学的研究。
六、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3.10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2013.12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2014.9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2014.12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研究的课堂实录》& 教学录像 &2015.4
2.最终成果(限3项)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实践论文》& 教学论文集& & &&&&2015.3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集& &&&&&&2015.5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2015.8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包括:①包括课题主持人在内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课题组的成员科研素质能力较好,都曾主持、参与或支持过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为本课题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且研究的课题正是研究者在课堂教学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者对本课题的研究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一年多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已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有利因素。
课题组成员研究能力强,且都在教育第一线,教育教学业务精湛,都是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为课题环节的验证落实提供了时间保证。其中市青优一人,区学科带头人区青优一人,五人为中学高级教师,五人为中学一级教师,一人为中学二级教师。课题组成员的教龄五人二十年以上,三人十八年以上,三人五年以上,这样的教龄结构非常合理,教龄长一些的教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教龄短的教师少受既定框框的束缚,这样在研究过程中就可以真正做到相互补充,集思广益,有继承有创新。为本课题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课题组成员目前三人在初一任教,有四人在初二任教,四人在初三任教,一人进行理论研究,这样的组合,便于广泛地了解教育对象,且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研究更具有全面性,实践性。同时课题组成员既可以从教研组、备课组进行集体研究,也可以每个成员进行个案研究,使得研究更具有科学性。
我们学校是一所四星级学校,对教师的课题研究非常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多年来,学校坚持“科兴校”战略,积极支持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对于校级以上立项课题给予专门经费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物质保障。
八、参考文献
[1] 王煜《论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12期
[2] 张静波《引领学生渐入“问”境》,[J]教学与管理2009年17期
[3] 姚则会,张部昌《问题意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7期
[4] 刘永军《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11期
[5][美]布鲁巴克《教育问题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 安淑红《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 陈荣《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0] 邢斌《强化“问题”意识提倡“问题”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1] 吴祚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刍议》,[J]安徽教育2002年12期
[12] 韩琴,胡卫平,周宗奎《国外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13] 朱建伟,詹红英《问题意识是怎样萎缩的》,[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年05期
[14]唐成斌《中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5]陈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6]邓战军,叶小华《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4期
[17]梁舒鹃,何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0年30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